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鹰城诗友举办“火红石榴”诗会
报纸
□记者娄刚本报讯“五月的阳光照耀着火红的石榴花/鲜艳的石榴花把五月映成火红的彩霞……”昨天,平煤神马集团离退休管理中心老年作家协会活动室内,伴随着主持人的诗朗诵,由平煤神马老年作家协会和市三苏诗社联合举办的第九届“火红石榴”诗友联谊会拉开了序幕。据介绍,每年5月举办“火红石榴”诗友联谊会,是平煤神马老年作家协会的传统,迄今已经举办了八届。联谊会所朗诵的作品,除少量的名家名作外,其余均由作者本人原创,极大地激发了参与者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吸引大批朗诵爱好者参与。现在,这一活动已形成以老年作者为主,中青年诗歌创作、朗诵爱好者不断涌入的独特文化活动。在昨天的活动中,20余位老、中、青诗友朗诵了自创的诗作,以诗情、友情、爱情、亲情、乡情为主题,赞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张兆维朗诵的郭沫若作品《雷电颂》和时英朗诵的薛海文作品《火红的石榴花》,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把活动推上了高潮。
收藏
喜欢
42
我市1个镇4个村上榜
报纸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王磊)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其中,洪雅县中山镇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东坡区三苏镇鸭池村、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获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据悉,发展“一村一品”是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根据要求,获得认定推介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将进一步发掘乡村产业的功能价值,开发特色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村、产镇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开展宣传推介,推进“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王磊
收藏
喜欢
42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
期刊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千古绝唱",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高自不待言。笔者凭借生长于苏东坡贬谪地湖北黄州的优势,对词所产生的史地背景、微妙成因、深层影响作一探索性的勾勒后认为: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垒"既应泛指"邾城",也应具体指黄州府治连带城东东坡躬耕地;而"西边",当是指"人道是"的"三国周郎赤壁"——黄州赤壁沿江一带。
饶晓明[1]
收藏
喜欢
42
唐庚惠州时期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唐庚是北宋后期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在党争中被贬惠州长达六年,本文从其惠州时期的诗歌出发,考察交游情况,解读惠州诗歌的题材内容,挖掘诗人的自我身份形象的转换,分析其惠州诗歌艺术特色。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论述唐庚的生平经历,诗文作品,考察其交游情况,从中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以及诗歌创作所受到的影响。第二章论述唐庚惠州诗歌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描写惠州山川民俗的风物诗;在困境中思亲念友,述己之悲及忧时伤世的述怀诗;在远离亲友的情况下以诗寄托情感,聊慰忧思的寄赠唱和诗;为他人所作追忆悼挽诗。第三章从唐庚的惠州诗歌出发,分析诗人在困境中从逐臣到农夫,再到隐士形象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诗人贬谪后的心路历程。第四章以惠州之诗见唐庚诗学。通过探讨唐庚的论诗评语,从而贯穿诗人的诗歌创作。(一)主张诗歌“收拾诗材以备用”;(二)强调诗歌“因事陈词”,注重诗歌的现实功用。(三)“诗律伤严近寡恩”。追求诗律严谨,简练精工的诗歌风格。(四)作诗学杜崇苏。学习老杜诗歌的沉郁严谨,崇尚苏东坡洒脱率性的精神,简练自然的诗风,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第五章唐庚惠州诗歌艺术特色。其惠州诗歌多选用自然生活物象,注重情感与物象的混融。诗境更加开阔,描写广阔的自然天地和社会现实,诗歌写作手法更加精炼。在诗歌语言上,惠州诗歌添上了朴素清新的田园生活气息,给人明丽清爽的阅读体验。以五言律诗为主,同时诗歌创作走向现实之路。
寇小娟
收藏
喜欢
42
回忆李讷同志访鹰城
报纸
◎高德领(一)1996年4月29日,我接到时任平顶山市长田承忠同志的电话,让我到漯河市临颍县去接一批来平顶山考察访问的客人。接到通知后我立即对接待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午饭后带上市接待办的中巴车赶赴临颍县。下午三点左右到了临颍县南街村宾馆,先见到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同志,他把我领到会客室见到了从北京来的客人。其中一位中年妇女穿着十分朴素,上身穿着一件浅灰色上衣,下身穿蓝士林布裤子,平底大口布鞋,戴着眼镜。王宏斌书记介绍说:“这是李讷同志,毛主席的女儿!”我是从小唱着《东方红》长大的,对毛主席充满了崇敬之情,第一次见到他老人家的后人,自然十分激动,握着李讷同志伸过来的手,自我介绍说:“我是平顶山市委常委、秘书长高德领,受市委市政府领导委托,迎接您到我市考察。”寒暄之后,李讷同志介绍了随行的客人:她的丈夫王景清同志,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同志和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工作人员。张玉凤同志的爱人刘爱民同志已先期到达平顶山轨枕厂,随后将与他们会合。李讷同志说,他们此行是为寻觅毛主席的足迹,凡是主席生前去过的、批示过的地方,都想去看一看,重走主席走过的路,以此作为对老人家的怀念。随后,我们一起乘车赶往襄城县(当时襄城县归平顶山市管辖)。1958年8月7日,在中央召开郑州会议的前夕,毛主席冒着酷暑亲临襄城县双庙乡郝庄、三里庙乡后梁庄和十里铺乡小张庄视察,当他看到大片长势茂盛的烟田时,称赞道:“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在郝庄村,毛主席站在丰收的谷地里驻足远眺,那张他头戴草帽的照片上了报纸杂志的封面,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下午五时许,李讷一行来到襄城县参观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受到闻讯赶来的数百名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李讷、张玉凤和在此迎候的县里领导一一握手问好,微笑着向两旁的群众挥手致意。看到老百姓如此热情,李讷也很激动,眼含泪光说:“我们仅仅是主席的后人,人民群众是把对老人家的崇敬和热爱寄托到了我们身上啊!”瞻仰毛主席塑像后,走进纪念馆,讲解员从当年毛主席莅临襄城视察的首幅照片开始,依次讲解当时的情景。李讷、张玉凤等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指引,认真地听讲,仔细地观看,面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当看到毛主席站在烟田边的照片时,李讷高兴地说:“那时烟长得真高啊!”当毛主席接见一位小朋友的照片映入李讷眼帘时,她立即询问:“这位小朋友现在在哪里?”时任王洛镇党委副书记的李八七迅速走上前去,紧紧握住李讷的双手,说:“我就是!我原名叫李深义,毛主席1958年8月7日接见后改名李八七,作为纪念!”之后两人合影留念。李讷、张玉凤观看每幅照片都十分激动,充满深切的思念之情。在纪念馆他们还观看了李先念、胡耀邦、胡乔木、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到襄城县视察的照片,以及襄城县烟草生产发展情况的图片和有关书刊。接着李讷、张玉凤等人又到纪念馆后边,参观了毛主席当年视察过的水井和水车,随后到南屋休息座谈。1958年任襄城县长的张庆雯介绍了毛主席接见他时的情景,当讲到他因为太激动握住主席的手两三分钟才松开时,李讷欢喜的脸上留下了晶莹的泪珠。室外的群众怀着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都想一瞻其女儿的风采,把屋门、窗前围得密不透风,不时还有人在议论李讷长得像父亲或是母亲,更多的人说她宽额方脸,真像主席。见大家兴致一直很高,随行的中央办公厅保卫局的同志不得已提醒:“老李,时间不早了,咱们还要到市里去,座谈到此结束吧!”当晚到达平顶山市区,下榻平顶山宾馆南楼,李讷一行受到等候在此的市领导的热烈欢迎。当时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结束不久,南楼刚刚装修一新,李讷见状一再说,我们只是普通客人,接待方面一定不要搞什么特殊,一切从简。(二)1996年4月30日上午,我陪同李讷一行到郏县广阔天地乡参观考察。因为我在郏县做过县委书记,对有关情况还算熟悉,路上就主动当起了讲解员。1955年7月,正在运筹中国农业全面合作化的毛主席,在案头看到了一本《互助合作》的小册子,这是由当时许昌地委上报给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经验报告,其中有一篇《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告》,报告中提到郏县大李庄乡有7个没升学的中学生和25个高小毕业生,在办社过程中把两个中学生分到老社,其余的分配到7个“架子社”(正在筹建中的合作社),以便解决会计和记工员不够的困难。毛主席对此产生了兴趣,展手挥笔草体竖行写下了影响深远的一段话——“本书编者按: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十多年后毛主席这一批示成了知识青年政策性经典语录。1968年7月15日,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立,成为全国名字最长的人民公社。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名字使其名气一度盖过郏县,当时外面很多人即使不知道郏县也熟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1968年8月24日,首批71名郑州知识青年到此下乡插队,锻炼成长,随后又有许昌、北京等地的800多名城市知青陆续来到这里,其中仅郑州第二砂轮厂就有230多名子弟来这里插队落户。还有4名女知青和当地农民结了婚,把家安在了广阔天地。直到1980年最后一批知识青年离开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又改回原来的大李庄乡。我到郏县工作后,考虑到广阔天地已经成为郏县响亮的名片和一种宝贵资产,就提议并主持会议,研究后报上级民政部门批准,更名为现在的“广阔天地乡”……就这样,我一边介绍他们一边询问,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上午十时许,李讷一行来到广阔天地乡机关大院,早已等候在此的县乡领导和当年的回乡、下乡知青代表,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激动、兴奋。先到机关大门口毛主席批示手迹牌前驻足观看,李讷说:“这是父亲的字!”当时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卢忠阳拿出毛泽东手迹复印件让李讷观看时,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眼中噙满泪水,肯定地说:“是用钢笔书写的。”随后到乡政府二楼会议室与大家座谈。卢忠阳汇报了当年回乡创办农业合作社材料上报的过程。乡领导请求题字,李讷、张玉凤欣然应允。李讷深思片刻说,我提个乡名吧,挥毫写下了“广阔天地乡”竖排五个大字,张玉凤写下竖排“神州”二字,还应邀为乡领导和知识青年代表在笔记本上签了名。离开会议室时,李讷拉住卢忠阳和同当地农民结婚的一名女知青的手,深情地说:“我也插过队下过乡,咱们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很不容易,但青春无悔!”李讷和在场的知青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大家又下楼到毛主席批示手迹牌前合影留念,除了与县乡领导合影外,李讷一行还专门与知识青年代表合了影,然后驱车到郏县三苏坟参观。李讷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对名胜古迹很感兴趣,对三苏父子非常崇敬,对他们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了如指掌。郏县三苏坟是三苏父子的长眠之地,在三苏坟前,李讷与陪同人员饶有兴趣地讨论了三苏葬郏的原因,然后像普通游客一样,在摸福石前闭着双眼一步一步走向苏洵墓前的石香炉,并且一下子就摸着了,大家笑着说她是大富大贵之人。离开之前,李讷应邀提起毛笔,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上“先贤”两个大字,落款时说:“把我们家老王也写上吧!”说着写下了丈夫王景清的名字。在郏县有一位与毛泽东有过交往的人,叫曹铁。1949年,曹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会议期间曾和毛主席同桌吃饭。当毛主席问他需要什么时,曹铁说自己是民兵营长,家乡正在搞剿匪反霸,希望能得到50发子弹,后来毛主席派人给他送了600发子弹。在郏县宾馆,我们特意安排曹铁与李讷见面,曹铁将珍藏的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影集拿给李讷等人观看,并倾吐了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之情。当天下午,李讷一行回到平顶山市区,又游览了白龟山水库、市体育村,参观了神马帘子布厂。1996年4月30日晚上,我市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暨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青年交警颁奖晚会,李讷一行应邀出席,和市领导一起向双十杰青年颁奖,并同大家一起联欢。当李讷得知老红军伍学生也在颁奖现场时,特意拉他坐在自己身旁,伍学生激动地上台演唱了歌曲《打靶归来》。通过两天的接触,我和李讷、张玉凤已成了熟人,时不时也拉起了家常。李讷告诉我,她在中办秘书局做资料工作,这些年身体不太好,多数时间在家休息。丈夫王景清也是个老革命,延安时期就在中央警卫团工作,还护卫过少年时的她,后来调到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任参谋长,现在是北京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李讷说,老王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买菜、做饭样样都干,他们一起过着拉板车买白菜、运煤块的普通百姓生活。我想起,每当有人请李讷题词,她都欣然应允,这时厚道的老王在旁边就会说:“别太累了,休息会儿再写吧!”而李讷在落款时总会说:“把我们家老王也写上。”看得出他们非常恩爱。李讷说,她有个儿子叫王效芝,现在北京一家饭店做管理工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要让儿子效法、仿效外公毛润芝。当问及兄姐毛岸青和李敏时,李讷说,每逢父亲生日和忌日,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有时生病,两个嫂子(指刘松林和邵华)一起登门看望,姑嫂相见嘘寒问暖,非常亲热,使她得到很大的宽慰。言谈中李讷对姐姐李敏不住地夸奖,说姐姐有本事、有耐心,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培养得很有出息,只是近来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她和丈夫有时打电话问候,有时也登门看望。张玉凤则告诉我,她和爱人刘爱民都在铁道部政治部工作,这次刘爱民就是到铁道部下属的平顶山轨枕厂检查工作的。1996年5月1日上午11时许,我把李讷一行送到叶县南和方城交界处,南阳市的领导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开始了南阳之行。事情尽管已过去了20多年,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也会镌刻在我一生的记忆中。而平顶山之行也使李讷一行对鹰城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时毛主席走过的足迹和做过的批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鹰城人。谨以此文献给平顶山建市60周年!
收藏
喜欢
42
苏东坡名句中的“廉味”
报纸
□姚永亮周玲周云容“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名句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强调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切勿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苏轼名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蕴含了丰富的廉洁元素,细细品来很有滋味。“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出自苏轼《六事廉为本赋》,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六事”,即《周礼》所开列的评判官吏素质和能力的六项标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苏轼指出“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提出“乃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结论,明确为官从政要以“廉为本”。廉洁从政是为官者的最高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一个官员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道德操守。“廉而为首”,才能无私无畏、心胸坦荡;才能为官一方,心系百姓;才能秉公办事、勤勉政务。“举其要兮,廉一贯之”,以廉为官要终其整个从政过程,不能半途而废,才是一个称得上廉洁自律的好官。“纪纲一废,何事不生。”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中,权臣独揽大权,经常越过常规法纪,引起百姓怨恨。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顾不发,中外失望。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委之余,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苏轼提出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三种观点。关于“存纪纲”,苏轼认为为了推行新法,台谏“尽为执政私人”,没有发挥正常的作用。在缺乏台谏有效监督下,过分依赖行政强力推动变法,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台谏的“纪纲一废”,则必然乱弊丛生。苏轼不仅敢于直言进谏纪纲的重要性,更是在任一方时严格执行纪律。元祐八年,苏轼赴任边防要地定州,他发现军纪松弛,贪污盗窃成风,致使营防破损,士卒穷困,衣不蔽体,武艺尽废,当即整饬军纪。苏轼严惩克扣军饷、贪赃枉法之徒,上疏朝廷拨粮拨款以饱士卒,修房以栖身。同时增修“弓箭社”,自立赏罚,严于官府,平常“带弓而锄,佩剑而樵”,遇有敌情,击鼓而聚,顷刻可致千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是苏轼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写。当时,他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地,官俸也被减半,一家人的生活相当困苦,苏轼却能随缘自适。他痛自节俭,实行计划开支,并在友人帮助下开垦东坡耕种,解决一家老小吃饭问题。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了凡物各有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拿取。一路被贬的艰辛生活,苏轼不仅保持一毫莫取的节操、超然物外的追求、公私分明的理念,而且时刻想着为百姓做好事。《梁溪漫志》有这样一则记载苏轼爱民,不取不义之财的故事:建中靖国元年,苏轼自儋北归,卜居阳羡,准备在阳羡买屋。邵民瞻从学于苏轼,协助买了一所房子,花钱五百缗,苏轼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才能勉强支付。搬入新居前的一个月夜,苏轼和邵民瞻路遇一老妇哭得很伤心。苏轼问她哭什么,老妇说,相传百年的房子,被不孝子所卖。苏轼一打听,才知道正是他买的房子。于是苏轼当老人之面烧掉了房契,第二天又把老妇人的儿子叫来,要他接母回旧居,五百缗钱也不叫他还。苏轼不再买屋,借屋居住,最后竟死在借住的屋子里。“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在真州,苏轼瘴毒大作,病中作《梦中作寄朱行中》(绝笔诗),记录了梦中和好友朱行中谈到“和氏之璧”的故事。“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相如起睨柱,头璧相与还。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这首诗以玉喻人是其表,借人写己是事实。这首诗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充满自信的预言,品质洁如美玉,虽曾一时被遮蔽,但终将灿烂“尘寰”。纵观苏轼从政四十年,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知州,曾在吏部、兵部等任尚书;也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地,无论是为官一方,还是贬谪流放,正如他所说的“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始终保持“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情怀,坚持着清廉为官、造福百姓的本色,被百姓所爱戴。翻阅苏轼的文章词赋,“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浩然正气跃然纸上,字句间蕴含着苏轼廉洁爱民的思想,对当代的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仍然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姚永亮 周玲 周云容
收藏
喜欢
42
李白漫游期间诗歌论略
学术论文
漫游作为陶冶性情、消愁解闷、游山玩水的一种旅游方式或者说超凡脱俗、寻知求索、远离尘世的一种游赏手段,古代文人深得其味。唐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为文人漫游天下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漫游之风更加盛行,李白可以说是唐代漫游诗人之代表。终其一生,两次漫游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两次漫游所创作的诗歌,比之非漫游期间的诗歌,无论是思想、风格,还是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此着笔,分别就李白漫游对其漫游诗创作的影响、漫游诗歌的思想内容、漫游诗的传播和影响加以分析、阐释和探讨,因此,本文共由下列四章组成:第一章为唐代文人漫游,主要探析漫游之来源和唐代之漫游,归纳了唐代漫游的有利条件和时任文人漫游的种类;第二章为李白的漫游,主要探讨了李白一生中的两次漫游及其原因,并分析了漫游生活对李白漫游期间诗歌在描写对象选择,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的影响;第三章为李白的漫游诗,也是全文的重点,阐述了李白漫游诗的主要类型、思想内容、特征等,并分析了李白一生中两次漫游对其诗歌创作影响上的差别;第四章为李白漫游诗的传播及其影响,主要阐述李白漫游诗传播的原因、传播情况、传播的条件及其影响。
常铖
收藏
喜欢
42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报纸
杜甫是唐代诗歌巨擘。远祖杜预,乃西晋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可谓允文允武。祖父杜审言,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崔融、李峤、苏味道一起合称“文章四友”,且成就最高,被杜甫赞为“吾祖诗冠古”。父亲杜闲,曾官兖州司马。可见杜甫家族长期以来“奉儒守官,未坠素业”。需要说明的是,到了祖父这一代,因为能诗,杜甫家族便又形成了一个新传统:写诗。南宋赵蕃说:“究其所源流,盖匪一日基。有如审言门,遂至杜拾遗。”元初王义山也说:“少陵元是谁家数,衣钵当初自审言。”家族写诗传统对杜甫影响很深,他在《壮游》一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少年杜甫文名彰著,成了不折不扣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安十年困顿,政治理想虽未实现,却使杜甫认清了社会现实,写出了一些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诗歌题材发生了变化,再现了动荡流离的社会现实,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被誉为“诗史”。需要指出的是,杜甫诗歌在对社会现实书写的同时,也是对家族诗歌传统的发扬,清人郑鸿评价道:“渊源家学千秋继,不愧诗名在杜家。”杜甫育有两子——宗文、宗武,“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舐犊情深可见一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杜甫一生漂泊不定,贫困潦倒,没有什么财富传诸儿子,况且“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所以杜甫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读书上。由于祖父杜审言与杜甫本人皆能诗,杜甫对家族诗歌传统甚至踵事增华,发扬光大,所以他在《宗武生日》一诗中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希望儿子也能诗,使家族诗歌创作传统薪火相传,以维护家声不坠。能让阅读服务于写诗的最佳经典文本,在杜甫看来无疑就是《昭明文选》了。《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文选即由此得名。《文选》三十卷,所选文章起自周代,迄于萧梁,以诗赋为主,旁及多种应用文类,可谓括综百家,弥纶万品,“撮道艺之英华,搜群言之隐赜”。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清人江湜也说:“唐朝进士科,习传《文选》学”,由此可见唐人崇尚《文选》之一斑。受时代思潮影响,所以杜甫要求儿子“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也就是须精熟《文选》,而不要追求物质享受。“《文选》理”之“理”,清人翁方纲解释为“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是一种道德伦理。其实杜甫未必这么狭隘,这个“理”字更应该是指诗歌创作方法、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涵。在《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一诗中杜甫又说:“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由于杜甫一再对儿子强调要阅读《文选》,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指出:“《文选》中求议论而无,求奇丽之文则多矣。子美不独教子,其作诗乃自《文选》中来,大抵宏丽语也。”可见《文选》在某种意义上说乃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武库,黄庭坚谓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历”,葛立方说“杜子美诗善用《文选》语”,赵次公指出杜甫“使字多出《文选》”,看来并非空穴来风。既然自己受用不尽,杜甫要求儿子把《文选》读得滚瓜烂熟,也就不难理解了。强调精熟《文选》,在很大程度上是杜甫对小儿子说的。综观杜诗,杜甫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不尽相同。南宋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指出,杜甫诗中“无一字及熊儿,故余疑宗文失学。”所谓熊儿,是宗文的小名。其实杜甫也不是没有提到宗文,他曾写过《催宗文树鸡栅》一诗,不过是催宗文干活,而不是逼他读书。所以刘克庄又说:“长子宗文者,传记乃不言其所终,岂竟失学,遂无闻欤?如‘树鸡栅’之类,必非精《文选》者。”杜甫在《遣兴》一诗中称赞小儿子宗武道:“骥儿好男儿。”所谓骥儿,乃是宗武的小名。宗武何以被称赞呢?因为在杜甫眼里,宗武牙牙学语之时就“诵得老夫诗”。杜甫在《又示宗武》一诗中说:“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这年宗武已经十五岁了,孔子有“十有五而志于学”之说,杜甫巴望儿子见贤思齐,学问上能登堂入室,对于儿子创作上的进步和身体上的成长,也表达了作为父亲的欣喜之情。杜甫教子,要求精熟《文选》,历代文人对此评说不一,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杜甫教子有成效。南宋黄力叙概括道:“要知是家传,审言以传甫。传之而又传,衣钵传宗武。”这是肯定了杜家诗歌传统,从杜审言到杜甫再到杜宗武一脉相承,未曾断绝。元代李昱说:“已知子可为宗武,更愿孙能继审言。”或许儿子差强人意,但更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希望孙子像杜甫一样,能继承祖父的笔墨遗风。清代屈大均在示儿诗中说:“诗篇能暗诵,汝亦少陵儿。《文选》尤家学,精通及少时。”这是把自己的儿子与杜甫的儿子相比较,同时也予以了勉励。查慎行称“宗武学能传杜老”,则是对宗武能继承杜甫家学表示充分肯定。另一种意见认为,杜甫教子实属无效,因为宗武没有文字传世。反过来说,宗武没有文字传世,就是杜甫教子无效的有力证据。苏轼曾评价儿子苏迈道:“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这反映了苏迈在继承家学上胜过宗武,也表明了苏轼对儿子有出息的欣慰之情。南宋高似孙曾说:“杜公训儿熟精《选》理,儿岂能熟,公自熟耳。”这话说得很尖刻,对杜甫儿子鸡不及凤充满了鄙薄与不屑。清初嵇宗孟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忆老杜,誉儿堪鄙。宗武诗谁纪。”因为宗武并无文字传世,故而批评杜甫对儿子的夸耀并不可取。陈廷敬也曾说:“堪笑杜陵《文选》学,但教莫带紫罗囊”,这是对杜甫教子劳而无功的嘲讽。杜宗武确实没有文字传世,假如理解为未能克绍箕裘诚不为过。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复杂,撇开个人资质不论,单就社会原因而言,在杜甫儿子好读书的年龄,爆发了“安史之乱”,他们被迫和父亲一起辗转漂泊,丧失了读书的机会。刘克庄所谓的:“骥子熊儿俱早慧,可怜失教遂纷纷”,表达的就是这种观点。生逢乱世,人命危浅,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已经不错了,焉能有别的奢求?尽管宗武并无文字传世,但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因此否定杜甫教子的努力。孔子曾庭训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苏辙也说过“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可见有见识的古人,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如果能超越狭隘的私利,上升到追求真理、见贤思齐和服务国家层面,那就更好了。杜甫诗歌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被尊为“史诗”,与日月齐辉。作为子孙,他曾以诗歌光宗耀祖,昌大门闾;作为父亲,他对儿子舐犊情深,寄予了厚望。杜甫如何教子,历朝历代都有人就此发表意见,是一个难得降温的热门话题。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杜甫家本是簪缨之族,杜甫儿子却默默无闻,似乎印证了孟子的观点。但“诗书继世长”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脑海里一种不灭的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教育的重视。正因如此,文化的薪火始终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作者:朱美禄,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朱美禄
收藏
喜欢
42
宋仁宗与赤小豆
期刊
宋仁宗赵祯(1010-1063)是北宋第四代皇帝。据清代汪昂著《本草备要》中载:宋仁宗年间的一个春天,有一天,赵祯起床后觉得耳下两腮部发酸、隐隐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经切脉后,诊断为痄腮(腮腺炎),建议服用普济消毒饮,外敷如意金黄散。不料三天以后,赵祯病情恶化,
胡献国
收藏
喜欢
42
苏东坡戒诗
期刊
有戒烟者,有戒酒者,当然更有戒毒者,都因沉湎其中,深受其害,而苦于不能自拔,才有戒之一说。然而,戒诗,则似是闻所未闻。诗是天籁,诗是灵感,诗是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升华,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为什么要戒呢?岂非太荒唐突梯了么?
李国文
收藏
喜欢
42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