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成都12月25日电/马英九第三度访陆行程,在24日参访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马英九对于苏东坡母亲教导为官清廉,一介不取,表示这与他从政理念“完全契合”,苏东坡多次遭贬,但仍非常洒脱,即使到艰困之地,仍以民为念,马英九认为,这是任何为官者应该学习的。
马英九在眉山的行程,官方并未安排台媒跟访。根据马英九基金会25日提供的消息,马英九系在大陆国台办副主任潘贤掌、联络局长杨毅与四川省常委、副省长普布顿珠陪同下,参访“三苏祠”约一个半小时,该处也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
他赞叹“三苏”父子的旧宅保存得这么完整,也仔细聆听导览介绍包括三苏家训等,并现场带着众人吟咏《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念苏东坡为官的风范。
期间马英九畅游苏家古宅的园林,以及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以及明代陈淳草书《前赤壁赋》、明代张风翼书苏轼《后赤壁赋》等珍贵文物。苏东坡母亲教导为官清廉,一介不取,让马英九非常感动,表示这与他从政理念完全契合。而苏东坡曾多次遭贬,但仍非常洒脱,即使到艰困之地,仍以民为念,马英九认为,这是任何为官者应该学习的。
此外,马英九也参访天府长岛数位文创园区,并参观创作出大陆著名动画电影《哪咤》的可可豆动画公司。他认为,大陆在相关领域发展迅速,台湾相关产业可以交流合作,毕竟台湾人才相当多,这是两岸合作的另一个良好契机。
12月21日,“德耀巴蜀 时代榜样”第八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发布盛典在成都举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研究馆员徐丽上榜,获评“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这份荣誉是肯定,但更多是鼓励,激励着更多三苏文化从业者坚守初心,默默奉献,为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贡献力量。”12月23日,在三苏祠博物馆文物部办公室,提及省级道德模范的荣誉,徐丽表示,会继续带领团队肩负职责和使命,做好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对外宣传,文物保护和“三苏”研究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见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三苏祠博物馆工作的41年间,徐丽从一名一线讲解员,到三苏文化研究员,一路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用热情和坚守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价值理念。
自律好学 勤做三苏文化“讲解员”
徐丽与三苏祠的结缘要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她的父亲在三苏祠工作,年幼的她穿梭于祠堂亭台楼阁之间,听着父辈们为参观者讲述三苏故事,那些充满诗意与传奇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悄然在心中种下对三苏文化热爱的萌芽。
1983年,徐丽正式进入三苏祠博物馆,成为了第一批讲解员。她在最初的讲解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讲解员绝非简单的叙述者,他们是连接历史与现实时空的关键桥梁,是文物背后故事的发言人,更是三苏文化的传播使者。游客渴望通过讲解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陈列。
为了能担起这份重任,徐丽开始广泛涉猎各种史料、传记,仔细研读“三苏”的著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虚心向馆内的专家请教,还用心收集游客们的建议,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解说词。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完善总结,潜心撰写了三苏祠博物馆导览解说词《苏祠漫步》,既为新入职的讲解员提供了专业、全面且实用的讲解参考,又满足了广大群众深入全面了解三苏祠的需求,让更多人能够深入领略三苏祠的文化魅力与深厚内涵。
潜心研究 甘做三苏文化“守望者”
随着讲解工作的不断深入,徐丽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在三苏文化研究与保护方面。2003年,在担任三苏博物馆文物部负责人后,她深入参与到三苏祠的陈列展出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环节。从展陈的设计构思到陈列文本的亲自执笔编写,还是对三苏生平的细致梳理、文学成就的深入剖析,她都以一种近乎痴迷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
“你看这个图片放在这儿有点喧宾夺主了,不能突出展陈的重点。”当天9时许,徐丽刚到办公室就赶紧打开电脑,与参与展陈设计的团队成员逐帧讨论图片文字摆放位置、展陈比例。虽已到退休年龄,但谈起三苏文化,她的眼里却散发着炙热的光芒。这次展陈的主题是“书数千卷 以遗子孙”——三苏家风主题展,即将在广东肇庆包公祠展出。
办公室外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大厅,这里是文物修护的场地。工作人员们各司其职,专注于手中嘉庆年间《眉州蜀志》残本的保护修复。徐丽讨论完展陈细节后,马不停蹄地前往大厅,查看并指导文物修复难点和关键。“快退休了,我就希望能把我这几十年的文化研究和保护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肩负起传承和保护的职责,于细微处还原历史,让文物‘活’起来,续写三苏文化的传奇篇章。”徐丽的话语间,满是对三苏文化的热爱和眷恋,这也是她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一事的初衷和信念。
自2003年起,徐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深入挖掘每一幅书画背后隐藏的故事、艺术价值以及与三苏文化的紧密联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多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2014年,她创新性地采用馆藏文物赏析的方式,以故事为线索编著了《苏东坡与西园雅集》;2021年,她又以馆藏文物中历代名人的题留为切入点,精心编著了《名人与三苏祠》一书,进一步拓展了三苏祠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此期间,她还撰写了多篇与馆藏藏品密切相关的文章,为三苏文化研究的学术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作为中国苏祠研究学会会员,徐丽积极活跃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她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被收录入研讨会文集,在《蜀学》《苏轼研究》等重要研究刊物上,也发表了10多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深度的文章。
薪火相传 勇做三苏文化“播种人”
“三苏文化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内的展示,更应该广泛地传播给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怀着对三苏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徐丽积极投身于三苏文化的传播事业,成为了一名热情的文化 “播种人”。
她常常走进高校、中小学校以及图书馆、“苏东坡传说”非遗讲堂,开展公益讲座,以独特的 “滴水见太阳” 的讲述方式,生动地讲述三苏父子一家 “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 的家风故事,让孩子们能够深刻理解三苏家风家训的内涵与现实意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警属,徐丽也将三苏文化的传播延伸到了基层警队,常年为民警们送去三苏典籍,并通过举办讲座、读书分享班、主题征文活动以及指导文化室建设等多种形式,将东坡文化融入警营生活。
近年来,徐丽还受邀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此外还加入成都市家长学校专家讲师团,向家长们传授三苏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家长们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文化素养的下一代。
四十年风雨历程,徐丽参与和见证了三苏祠博物馆的发展和变迁,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敬业奉献的深刻内涵。如今,临近退休,徐丽也将离开她一生追求的事业,但她的故事还在续写,激励着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让三苏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 | 眉山融媒记者 张丹梅
川观新闻记者 底伊乐 眉山观察 谭笑非
冬日悄至,三苏祠博物馆铺上银杏“黄毯”,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戴上雪景“银冠”。不少游客前来眉山,体验康养与休闲并重的冬季慢时光。日前,2024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议提出,眉山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两城两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尚体育运动名城、国际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都市圈近郊休闲度假基地。
冬季旅游正当时,这张发展蓝图,将给眉山文旅产业带来哪些变化?
精选新线路 注重多元化、品质化
为更好地满足游客多元化、品质化的冬季旅游消费需求,眉山精心推出了5条精品旅游线路,整合了20余个特色文旅活动,让这个冬天来到眉山的游客,不仅能逛三苏祠赏银杏、品美食,还能玩冰雪、泡温泉、赏非遗……
其中,在“童话冰雪·温泉康养”线路,游客可以畅游瓦屋山赏雪景、体验冰雪活动,接着到七里坪和柳江玉屏旅游度假区享受温泉与美景;“寻幽探秘·古今穿越”线路则带领游客走进眉山的历史长卷,从三苏祠的人文底蕴到彭祖山的养生文化再到仁寿大佛的千年沧桑,感受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烟火眉州·东坡美食”线路将东坡肉、泡菜、黑龙滩全鱼宴和藤椒钵钵鸡等特色美食串联起来,让游客深入品味“舌尖上的眉山”。而“围炉煮茶·拾忆乡愁”线路则更注重慢生活体验,游客可以在古镇、乡村中围炉煮茶,品味农家菜,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迎春祈福·非遗民俗”线路则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休闲,游客可以在东坡水街穿越大宋盛世,在彭祖山祈福纳祥,还可以在国际竹艺城领略非遗竹编的魅力,感受眉山独特的民俗风情。
“除了精选的旅游路线外,我们还在服务保障方面做足功课。”眉山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保障。
打造新场景 提升辨识度、吸引力
三苏祠南大门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不仅见证着千年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12月7日,以“银杏映三苏 文韵画卷长”为主题的2024年三苏祠银杏季活动启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杏”品文。
近年来,眉山以东坡文化为源头活水,持续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从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全球巡演,到大型历史原创话剧《苏东坡》全国巡演,再到“东坡文化月”系列活动的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形式展示东坡文化的魅力。
作为眉山冬季旅游的明星景点之一,瓦屋山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冰雪资源成为游客心中的冬日胜地。12月9日,瓦屋山冰雪登山挑战赛火热开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挑战。“得益于前期徒步挑战赛活动的热烈反响,今年冬季的游客量和营收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冰雪旅游的热度持续攀升。”瓦屋山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眉山的温泉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柳江玉屏旅游度假区等地,温泉与雪景交织的旅游新场景,备受游客追捧。
“2024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以‘两城两地’建设为抓手,更好擦亮眉山文旅名片。”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弘扬三苏文化,加快建设国际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更多具有眉山辨识度的消费新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体验。
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伙子尼诺目前在成都工作、生活。灿烂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着这个西方青年,他开始学习汉语。在去参观三苏祠时,尼诺被苏东坡的诗词、人格魅力所打动。
川观新闻记者 底伊乐
“山间有雾,林间有凇,不是哈尔滨去不起,是瓦屋山更有性价比。”12月17日,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景区,来自广东的外籍游客Lex和好友一同来四川瓦屋山景区看雪。刚踏入山顶,他们就被眼前的冰雪景象深深震撼了。
初冬时节的眉山,是一幅银杏与雪交织的绝美画卷。三苏祠博物馆被金黄的银杏环绕,瓦屋山上的皑皑白雪让这个亚洲最大桌山成为冰雪童话世界。眉山也借瓦屋山、三苏祠、七里坪等景区的文旅节庆活动,让大家在东坡故里领略南方冰雪之美和传统诗意文化。
踏雪登山
冰雪旅游热力十足
“漫山遍野的雪,就像童话里的场景,平坦如桌面的山顶,与广州终年的绿意盎然太不同了。”Lex说,这种视觉冲击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在游客中心,Lex得知景区在开展冰雪徒步赛,便和朋友兴奋地参与起来,“很高兴,我们一路登山,一路欣赏沿途的冰雪美景,还意外获得了一个奖牌。”
来自成都的魏瑶也在朋友圈热“雪”分享自己徒步挑战的进程。随着打卡点位越来越多,她的朋友圈也越来越热闹。“能在冰雪仙境中挑战自己,这种机会太难得了”“雪后的瓦屋山瞬间成为冰雪童话世界,太值得一来了”……在魏瑶看来,眼前的每一处景色都是自己所期待的梦幻冬天。
“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来瓦屋山了。”今年22岁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张忆晨说。前两次,他参加了瓦屋山夏季和秋季的全山徒步挑战赛,并获得了奖牌。这次的冰雪线路,则是第一次体验。“我特意准备了冰爪、登山杖、手套这些专业登山装备。”张忆晨介绍,整个赛段都被白雪覆盖,临崖观景平台还能远眺贡嘎雪山,赛事终点鸳鸯池的美景也被冰雪冻住,每走一步都像是在画中。
愈冷愈“热”,踏雪登山赚足了大家的眼球。“目前,我们已迎来游客赏雪高峰,同时延续徒步登山活动,升级了更具挑战性的‘冰雪登山挑战赛’,线路全长4.5公里,爬升高度800米。”瓦屋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冰雪登山的线路攀登难度极大,挑战者可依次挑战古佛天梯、西眺贡嘎、云崖幻影、鸳鸯池等6个点位。
此外,为增强游客体验感,今年景区还新建杜鹃园嬉雪场,开放雪地摩托、激情雪圈、儿童冰雪乐园等项目,并在暖心服务方面进行优化,包括调整冬季排队方式、减少游客转圈频率、增设古佛坪排队廊亭,以及在排队高峰期组织快闪节目表演及红包派送等活动。
“今年5月23日至12月1日徒步挑战赛活动期间,我们接待的游客量同比增长169.47%,营收同比增长104.86%,引流效果显著。”该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传统节目表演,通过青羌篝火舞蹈+DJ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相结合,提高游客的互动参与感。”
诗意文化
文旅产品加速“出圈”
冬游眉山的趣味不只在赏雪、泡汤,还在于赏银杏、品东坡文化。
“你看,这两棵苍劲的‘银杏树’,就是在纪念苏轼、苏辙两兄弟。”12月15日,来自广东惠州的“苏迷”黄奕身着汉服,以银杏叶为毯,在三苏祠里打卡两棵“兄弟银杏”。黄奕告诉记者,她从网上关注到,每年三苏祠银杏季的活动都很有趣,今年有机会来到眉山,对她这样的“苏迷”来说,在游玩中感受三苏文化,更是一举多得。
今年,三苏祠银杏季活动以“银杏映三苏 文韵画卷长”为主题,玩法也更加新颖,不仅有银杏书签与花束制作、银杏拓印、银杏叶集张等,还推出了季节限定文创产品。“这是我第一次来眉山三苏祠,从兄弟银杏到银杏活动,再到银杏文创,三苏故事和东坡文化无处不在。”来自沈阳的游客吴喻说。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眉山,讲好三苏故事,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擦亮眉山文旅名片的重要方式。
在2024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眉山提出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加速打造一批“冰雪+”旅游消费新场景。为此,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今冬推出5条精品旅游线路,整合20余个特色文旅活动,不断延伸冰雪产业链条,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体验,让文旅产品加速“出圈”。
耳听雪落松梢,目染银杏满天。游客们在三苏祠银杏树下品读东坡故事,在瓦屋山踏雪登山、挑战自我,在柳江玉屏旅游度假区感受“泡汤”的快乐……“三苏银杏与皑皑白雪的结合,没有比这更富有诗意的地方了。”吴喻说。
这个冬天,眉山正以冰雪为媒,邀人们相聚东坡故里,共同赏雪玩冰泡汤,并在旅程中追寻东坡足迹,感悟东坡文化之美。
12月16日~18日,“第十一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在云南大理举办,现场揭晓了“2024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其中来自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博物馆凭“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入选科技赋能旅游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据介绍,本届年会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中国报业协会指导,中国旅游报社、大理州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
据介绍,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三苏文化的传承弘扬,三苏祠博物馆创新性地运用数字化技术,积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全面升级既有系统,构建了指挥调度中心及大数据检测平台,精心打造了“图游三苏祠”智慧导览系统。同时,引入LED户外显示屏、客流计数装置、可视化展示系统等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了管理效能的飞跃式提升,极大地优化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同时,还通过信息技术聚合国内三苏主题文献、书籍、文物等数字资源,在数据要素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数字孤岛,运用三苏图谱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方式构建紧密关联的数据网络,组成了三苏文化主题、共建共享、数智融合的大数据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先后荣获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文化旅游赛道一等奖,并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在实现安全消防数字化管理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文物安全感知预警监管平台,实现三防系统融合与一体化监管,实现设施设备实时状态在线化、三维场景可视化、系统健康态势及风险感知预警化、接处警管理流程化、应急处理预案化等,大幅提升了火灾监控预警的敏锐度,全面提升了三苏祠的消防安全监测预警与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推动展陈数字化方面,三苏祠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合作举办“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展览中使用了AIGC技术、裸眼3D技术、动态半景画演示技术、超高清技术,提升了游客观展体验,感受三苏文化的内涵和艺术魅力。该展获得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
在建设高科技文物库房方面,三苏祠博物馆建设了高气密性库房,采用多级复合带压过滤和环境智能监测技术,配套洁净气体调控系统、控湿系统、恒温系统等,为珍贵藏品创建“稳定、恒湿、洁净”的保存环境,有效地减缓了外界不利因素对库内藏品可能造成的损伤,从而实现了对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图据三苏祠
编辑 张莉 责编 官莉
12月11日下午,以“清风揽明月·宽窄寄平生”为主题的首届“东坡曰”文化思享会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行,来自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同台论道、探讨交流,沿着苏东坡飘逸旷达的人生和脍炙人口的名篇,叩开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汲取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活动分主题讲座、圆桌沙龙、自由分享等三个主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首先作主题讲座,围绕“豁达人生宽窄间”分享研究“千古文人一东坡”的感悟和心得。
陈才智说,苏东坡从长江源头走出,经长江中游黄州(今黄冈),走到大海之南的儋州,以“身行万里半天下”的人生轨迹,践行印证了家国与江海的有机联系。他认为,从家到国,从江到海,从窄向宽,苏东坡的一生熠熠生辉。
四川大学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周啸天在主题讲座中,结合新作《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美文大观》分享他眼中“不一样的苏东坡。”周啸天说,苏东坡是一个原则性很强、不肯偷合取容的人,是一个亲和力很强、富有情调的人,是一个天才、无所不通的人,是一个实干家、政绩卓著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他总是持审美观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对事物保持浓厚兴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
在“宽窄寄平生”主题沙龙讨论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王兆鹏,四川师范大学三苏研究院副院长阮怡,成都明伦书院院长施文忠展开对话交流。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省作协会员、高级编辑、《苏母纪》作者奉友湘,《三苏学刊》主编刘刚也分享了各自眼中的苏东坡。
大家认为,苏东坡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喜凡尘的生活情趣和修身齐家的传世家风,也是宽窄哲学精神的一个极佳例证。
宽窄哲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苏东坡身处宽路时当作窄路走,陷入窄路时又作宽路行,研究东坡文化,对于丰富宽窄哲学内涵和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宽窄哲学研究院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近年来推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宽窄哲学研究与辩证法》《宽窄论——人生启迪与智慧》《一窄九宽话中医》等专著和读物。在今年四川省国资委推选的“四川省国有企业十大文化品牌”中,四川中烟“宽窄文化”品牌名列其中。(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供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推进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征集评选出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其中,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获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三苏文化资源,解析三苏文化脉络,建立三苏关联融合体系,提供检索、查阅、赏析、探索、研究等数据服务。汇聚了12个核心板块,包括东坡行旅、三苏图谱、三苏作品、学术论文、数字图书、可移动文物、陈列展览、遗址遗迹、研究力量、文化活动、影音作品、媒体宣传,全方位展现了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为实现“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目标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三苏文化迈向数字化时代的里程碑。(卜海英)
眉山如何借一片小小银杏叶,让人们从中感受东坡文化,探寻文化之韵呢?本期《观城》,我们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