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在三苏祠体味东坡遗韵
报纸
他的诗词被谱成几乎人人会唱的流行歌曲、他发明的菜式东坡肘子传播到了海外、他的家风至今影响着中国无数个家庭……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一位旷世奇才。●“千载诗书城”孕奇蓄秀四川省眉山市,古称眉州,陆游赞其为“千载诗书城”。北宋年间,苏轼出生于眉山,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的故居就在城内的三苏祠,这里孕育了他的才学与精神品格。三苏祠坐落于眉山东坡区的纱縠行老街,纱縠行是眉山唯一沿用至今的宋代地名,意思是缫丝之处和蚕桑行市。如今的纱縠行虽无往昔喧闹,但也保留了宋代古街的风貌。跨进红墙黛瓦的三苏祠正大门,只见迎面两棵高大的银杏古树,拱卫着前厅,前厅连接着供奉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塑像的飨殿。祠内存有苏轼手迹刻石、上万件三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供游客慢慢观赏。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丽介绍,三苏祠是元代以后才有的,人们因崇敬三苏父子,在苏家故居就地改宅为祠。明代末年三苏祠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祠堂和园林之一。祠内古木扶疏、茂林修竹、流水潺潺。一棵古树、一片荷塘、一副对联、一口老井、一座碑亭……三苏祠的历史和现在、景致与人文,都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的“苏池瑞莲”,记录着苏轼、苏辙兄弟双双考中进士,苏家池塘并蒂莲花盛开的故事;苏家竹柏丛生,鸟雀安然筑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宽厚、爱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刻在碑廊里的《赤壁赋》,是苏轼清风明月般高洁品行的见证……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楷模,众人怀着敬重的心情而来,祠内历代官员、文人、书法家们留下的匾额、楹联、题记,便是见证。●优良家风千古传承三苏祠主体建筑之一的飨殿前悬挂着“是父是子”的匾额,意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就有这样优秀的儿子”。苏轼、苏辙兄弟的成才离不开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苏洵秉承父亲苏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诚信待人、敬重乡邻的美德,其言传身教使苏轼、苏辙从小受到深刻影响和教育,成为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苏轼母亲则教育孩子“非义不取”“不残鸟雀”。中国人敬仰苏东坡,赞叹他的才学,敬佩他的品德,更效仿他的家风。“苏家树立了一个家风传承的典范。”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表示,苏门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风家教,承载着中华儿女美好的道德追求。在眉山,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三苏文化几乎是人们的共同认知。眉山东坡小学校长杜科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他从小耳濡目染东坡文化。“眉山老百姓都能随口讲上几个东坡故事,从骨子里来讲,都有这种文化自信。”●东坡文化远播海外苏东坡是罕见的全才,除了在散文、诗词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他还在音乐、茶道、美食方面颇有建树,这样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诗人,伟大又让人倍感亲切。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华茶文化课程老师李倩曾多次前往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表演茶艺,宣讲东坡茶文化,包括苏东坡如何选茶、制茶、品茶等。“一盏茶汤里的诗情画意”在海外收获了无数赞叹。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肘子至今是人们称道的美食,他撰写的《猪肉颂》堪称一道“菜谱”:“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意思是少加水,小火慢炖,火候到了自然美味。以东坡肘子为招牌菜之一的眉州东坡酒楼甚至开到了美国。这家酒楼采用中式装潢,竹简青瓷玉盘、搭配宋代风格家具,让外国人品尝东坡美食,感受中华文化。眉山当地希望把三苏文化传播出去,使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据了解,当地正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知名人文旅游胜地。加快推进三苏祠古建筑维修、馆藏文物保护、三苏藏品征集、展陈改造提升等,突出三苏祠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活化利用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习作用,让三苏文化“活起来”。(据新华社)
2022-12-15
弘扬东坡文化 传承苏公遗风
报纸
编者按苏东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早已超出作品及作者本身,历经千年而不衰,已形成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苏东坡在儋谪居3年没有沉沦于痛苦和彷徨,反而活出了淡定与恬静。9月22日,2018年第九届(儋州)东坡文化节暨儋州调声节文化论坛之一——东坡文化研讨会在儋州举行。与会13名专家学者就如何弘扬东坡文化,传承东坡遗风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具学术性的研讨成果。本期本报予以编发,敬请关注。李公羽以苏学文化旅游推进儋州消费胜地建设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苏学,就应将三苏的文化和三苏相关文化的研究,扩大、丰富和提高为苏学体系来进行研究。在新时代实现对以东坡文化为基础,以三苏及相关文化为主体的苏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立和奠定苏学的理论基础、学术框架和组织体系,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文化中的儋州”和“学术里的儋州”。特别是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和框架内,通过建设高标准苏学文化基础设施,开发国际水平的苏学研究、传承、观赏体验等丰富业态的旅游消费园区、景区,培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消费新热点,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建成文化特色鲜明、历史遗存灿烂、旅游消费方便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这将是加快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软实力。李景新苏东坡笔下的海南及其旅游资源开发苏东坡在海南岛度过了整整三年的时光,苏东坡为海南留下的文化遗产比其他历史人物更加丰富,因为他对海南历史文化发展的改变比其他历史人物的作用更加关键。苏东坡为海南、尤其是儋州人文注入了许多内涵,如春词的创作及其所凝聚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上无夜游及其笔下的昌化军城市图景,伦江放生、岁设大供及其佛教民俗学价值,被酒独行及其所记录的乡野风情。并以此为例,论述了苏东坡文化在儋州的旅游资源价值及开发框架设想,将儋州东坡文化体验式旅游资源与深厚历史底蕴相结合,以体验式旅游的视觉来观察,开发出类似苏东坡的儋州春词描写的设想体验式旅游,展现儋州春天的风土人情之美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冷成金苏轼词历史文化解释三题苏轼的一些著名的词,在历史文化解释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向空而有的价值建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情的价值建构过程、《减字木兰花.·立春》:心灵解脱与生命的审美直观。这里的历史文化研究,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词的历史文化研究或批评方法,它与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言一象一意”等批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对话理论、文化批评等研究和批评方法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冷成金认为苏轼以“此心安处是吾乡”化故乡为天下,体现的是宋代内向的文化精神。但后者绝非是指向内心的萎缩,恰恰是以“人能弘道”“为天地立心”的气魄来破除束缚,以最大的勇气来面对人事的艰难,以最合理的方式来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社会功业与人格的互证中提高人生境界。涂普生东坡文化主题景观的文化意义涂普生认为,东坡文化主题景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晶。涂普生首先从眉山的东坡外滩、三苏祠、儋州东坡书院等主题景观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中的文化意义。他认为东坡主题景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机、创新性发展”的结晶。他指出,研究东坡文化的文化意义,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介绍了修复和修建东坡文化主题景观彰显了地方千年积淀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意义,还铭刻着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所得到的实惠和获得感;最后,涂普生认为修复和修建东坡文化遗址及东坡文化主题景观对于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在习近平新时代,释放更多、更大的正能量。刘清泉沉香亭北百花香—苏轼、沉香与旅游刘清泉结合苏轼与沉香相关诗文,论述与沉香相关的海南风俗,联想到“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由此衍生出策划“沉香文化节”、发展沉香文化与旅游的创意。用《书柳子厚牛赋后》文章首先引出海南人民“以巫为医,以牛为药”的风俗,苏轼呼吁海南人民移风易俗,摒弃杀牛祈祷的风俗;其次在《沉香山子赋》里点明将沉香山子置于几席,幽香溢满衣服,而且香气不会稍纵即逝,其特点切入沉香可以作为礼品具有的“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幽香浓郁”等美好喻意;最后他指出以苏轼诗文为契机,以沉香民俗为载体作为旅游文化内涵。他认为,我国的香文化源流长,很早就使用香料,举行召开一些座谈、研究弄清楚有关香文化的问题,提升展览水平、丰富旅游内涵、推进文化旅游,是开发当代旅游的一种有效途径。王启鹏宋代儋州民风及苏东坡纠风的贡献王启鹏从苏东坡被贬儋州后,立志要改变这些丑陋的民风开始讲起,从苏东坡在儋州办学、发展教育、劝说“有知者”等浅谈了苏轼对纠正宋代儋州人民丑陋的民风所做出的贡献。他认为北宋时期儋州的民风优劣参半,儋州有动人的民间歌舞、也有热闹而别具一格的节庆,比如鞭春牛、祀灶等。但因儋州地处岭南,苏轼到儋州后,就发现在儋州的淳朴民风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陋习,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原文化,他建起了“载酒堂”,还鼓励儋州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呼吁“有知者”一道来克服因愚昧而产生的陋习。最后,王启鹏认为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缓慢过程,苏轼当年通过兴办教育来纠正丑陋民风的做法,对提高儋州人整体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东坡教泽”的遗芳。吴厚昆以文化之根旅游之本铸就西部中心城市之魂吴厚昆说应强化儋州作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功能,以国际的视野,全力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能力,全面增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能力。他指出儋州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称号的市县。吴厚昆认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地方和核心作用是要引导儋州文化旅游与其他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根据千年儋州的历史文化地位与资源优势,凝神聚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才能塑造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实现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向“最佳中国旅游城市”迈进的战略目标。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设立地级儋州市是国家支持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的直接体现,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更加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同时把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坚决革除、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勇于试验科学实践,以国际视野争创最佳中国旅游城市。郑柏彦“东坡居儋”在旅行上的意义郑柏彦从“东坡谪居”儋州论起,探讨东坡对儋州的改造与影响,以及儋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东坡的影响,从人文与地理的会通方面为着重,进一步探讨东坡居儋所隐含的人文地理学意义。通过儋州所特有的“东坡谪居”的文化意通与往昔感,以触景生情的形式,构建乡村城市、自然文化之间的中间景观,吸引游人前来品味那古时候生活的氛围。他简单地介绍了迪士尼的成功案例,深入探讨了其成功的原因,推导当下应把握好往昔感、维持中间景观、行塑东坡居儋氛围等三个旅游形塑原则,以东坡居儋州为主导,发展东坡相关主题旅游,构建特色的文化区,通过还原当时的文化、风气结合当地特征,精心布置,使游人处境成诗,予游人以不觉处的巧妙安排,给予游人暂时的逃离感与愉悦感,使其生活压力得到释放。用心规划,通过景、境与文学的结合,不断提升地区的文化内涵。海滨《苏氏易传》四大难卦断章臆说海滨本文选取《苏氏易传》中苏轼对四大难卦的解说,结合苏轼人生历程和创作进行讨论,特别强调儋州的经历对苏轼一生以及《易传》的重要影响。苏轼于45岁左右被贬官于黄州时开始撰写《易传》,此后不断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才修改完毕。他的认知方法、执政思想深受《易经》影响,诗词文赋也因此而愈加高深玄妙。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岛,以其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人民疾苦的博大襟怀,以其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儋州为家的大义,帮助儋州黎民百姓摆脱陋习,发展农业,敷扬文教,为整个儋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子怡苏东坡的贵族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杨子怡认为当代人的贵族精神正在缺失,应当认识到这种缺失带来的严重影响,慢慢追溯回这种应有的文化精神。在我国古代贵族精神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当时被论述为君子精神,春秋孔子《论语》中的士人精神的延续,在北宋苏东坡身上更是典型体现出古代的君子人格和士人精神,二者结合就叫做贵族精神,贵族精神表现在敢于担当、不忘责任、不惧强权、敢于批判、我行我素、倜傥不群、自信慷慨等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苏东坡的贵族精神髓传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通过光大苏东坡贵族文化精神,能够提升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培养国民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国人的批判精神等重要的作用。韩国强从“和陶诗”看东坡晚年心态《和陶诗》是苏东坡晚年的一部诗作,通过合编陶渊明的诗成册,作于扬州,成于儋州,因此探讨《和陶诗》离不开探讨在古时候,儋州的人文风貌对于苏东坡晚年的的影响。韩国强表示,诗集中不仅表露了苏东坡对于政治的厌倦,对功名的心灰意冷,同时也体现了其揭露官场之龌龊,怀百姓亲友的深情,以及不断反省人生,内心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世界,愿以陶渊明为师,学得一点聪明。在诗集中体现了苏东坡热爱陶渊明诗风以及为人,深感对于陶渊明的明智,在受到多次政治打压被贬儋州时低沉的心态。刚到儋州,就对贪官污吏敲诈勒索黎民百姓就作了再三的鞭挞,揭露儋州贪官污吏如鹰似狼的盘剥黎明百姓,使百姓的生活非常的穷困,“民无物用,珍怪是直”,表达了苏轼对于黎明百姓的深切同情。对于贪官污吏的鞭挞,对于黎民百姓的同情体现了苏轼晚年爱恨分明的心态,他也是第一位以文学的形式表示对于黎族同胞关注的人。随后在不断反思中,心态渐渐地从无可奈何,到随遇而安,形成以四海为家的心态,表示在南蛮度过自己的晚年,再到去官归田、躬耕自食,及随后的忧患不已、年老劳苦,直到最后的悠然恬适,年迈不放弃学习的自在心态。一层层的心态提升,离不开儋州人文以及环境的影响,也是对以古代海南地区社会的一种描述,也表示苏东坡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深情。曾涛新时期三苏研究的缩影曾涛认为,随着苏学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对于苏轼个人的研究苏学,相对于之前进入了饱和期。但是对于从三苏的角度来研究苏学则是一片还未深入开发的新领域,今后对于这块领域的研究应当深入挖掘。新领域的研究将带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曾枣三苏研究丛刊》是在在广泛征求社会名界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川省首批历史名人名单出护,宋代唯一人选的即是苏轼,正是在这种背最之下,也是书社次性推出380万字之巨刊。《从刊》从《历代苏轼研究概论》《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苏斯年谱》《三苏选集》《三苏文艺理论作品选注》《苏洵苏辙论集》《苏轼论集》《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十种论著,基本汇集了作者近四十年有关三苏研究的主要论著,既是作者对三苏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新时期三苏研究的一个缩影。通过研究刊物,对于今后三苏的研究具有引导作用。谢仿贤从《汲江煎茶》看东坡的茶禅人生谢仿贤通过分析《汲江煎茶》蕴涵的艺术特色,挖掘茶性,研究苏东坡在煎茶、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分享诗人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禅境和神韵。他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以茶参禅悟道,将禅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独特的“茶禅一味”,在生活中追求宁静淡远,超尘脱俗的境界。实现了以茶参禅悟道、以茶过滤心情的目的。从诗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精神品格,表露出苏东坡身处逆境在坎坷失意的境况下旷达超然随缘自适的茶禅人生。通过分析《汲江煎茶》也能研究苏东坡如何在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复杂的社会关系,黑暗的官场里,接受跌跌宕起伏的命运,克服心理的落差,战胜险恶的环境,并在海南儋州潇洒的生活。他不畏困难、达观自适的人生态度,正是当代人所需要学习的。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李绍远摄记者盘悦华见习记者丁子芹羊文彪整理
2018-09-26
一块断裂石碑成“国宝”?
报纸
在记者的桌面,有一本知名学者易中天所著的《王安石变法》,第170页有一张插图为《元祐党籍碑》。说明是这样写的:“此碑几个大字为宋徽宗所书,碑序和党人名单为蔡京所书。国家一级文物,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这段文字让记者对《元祐党籍碑》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为何会有这样一块石碑?怎么和融水扯上关系呢?4月26日,当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石磊打开该博物馆的馆藏室大门,记者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元祐党籍碑》。石碑上,镌刻着包括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大家在内的309人的名字。石磊说:“《元祐党籍碑》就是一部浓缩的北宋历史,全国仅此一块。”风波不断的“王安石变法”打开灯光,平放着的元祐党籍碑映入我们眼帘:“元祐党籍碑”五个大字遒劲有力,碑上一条深深裂痕清晰可见,边角已有些许磨损,似乎在诉说着它800余年的坎坷经历。“这块碑刻高154厘米、宽82厘米,重约1吨,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北宋年间政治斗争的见证。”石磊说,为何这块碑会出现在融水,这还要从北宋年间的“王安石变法”说起。“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出任宰相的王安石大力推行保甲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保马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裁兵法等一系列新法和针对太学、官员裁减的改革,以期达到“富国强军”的目的,史上也将此变法称为“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在短暂的变法之中,“富国强军”的效果不断显现。但是每项新法的推行都会产生一些弊端,也让朝廷官员产生了分歧。历史,常常让人无奈。一位奋发有为的君王,一个锐意改革的大臣,一套看起来不错的新法,可是,因一群德高望重的反对派而使变法风波不断。原本与王安石是好友的司马光,因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之举,两人彻底闹翻。司马光被贬,在洛阳待了15年,被贬的还有苏轼、苏辙两兄弟。苏轼也因不满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弊端,上书表达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意见,但均未被采纳。他时常将表达自己对朝廷推行新法的不满付诸笔端,而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始末“乌台诗案”缘于另一个宋代名人沈括。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王铚《元祐补录》记载:苏轼作诗讽刺新法后,是沈括最先向朝廷举报的。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以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涉嫌诽谤朝政,上呈神宗,但是当时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于四月二十日到任,进《湖州谢上表》,其中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中“其”为自称,“新进”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开地、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生事”的不满。后来,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台吏急驰湖州。当时驸马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诉当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苏轼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但台吏到达湖州后,将苏轼押解赴京。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也指控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开始,苏轼承认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后来,御史台从四面八方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39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较高的是司马光。“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大难不死,有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一是他的政敌王安石,他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二是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当然,还有主政者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后苏轼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什么这场声势浩大“文字狱”叫“乌台诗案”呢?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盖因御史台官署内栽满了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也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元祐党籍碑》的来龙去脉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元祐”,司马光奉召入京主政。司马光上任后“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原本站在王安石一边的蔡京,此时又站出来支持司马光,深得司马光赏识。宋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即位,蔡京得到重用,拜为宰相,又打起了变法的旗号。“这时,蔡京为了铲除异己,上书宋徽宗将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309人定为‘害政之臣’,并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之上,令全国各州县立石刻碑。”石磊说,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耻辱碑”,后来皇帝意识到,这样公布后,朝中几乎无可用之人,一年后这些碑刻全部都被捣毁了。在明代海瑞撰写的《元祐党人碑考》中,详细地阐明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元祐党籍碑》碑上的文字共分为三部分,即碑序、碑文、碑跋,有细线作为区隔。俯身仔细看,辨认上方的碑文略显吃力,一旁的拓片版十分清晰。第一部分的碑文清楚明白地显示了为何蔡京要立此碑——皇帝嗣位之五年,旌别淑慝,明信赏刑,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罚。乃命有司,夷考罪状,第其首恶与其附丽者以闻,得三百九人。皇帝书而刊之石,置于文德殿门之东壁,永为万世臣子之戒。又诏臣京书之,将以颁之天下。臣窃惟陛下仁圣英武,遵制扬功,彰善瘅恶,以昭先烈。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继述之志。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京谨书。石碑为何出现在融水?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这份名单,涵盖了整个北宋文学圈的“顶流”。既然这些立于全国的碑刻不久便悉数被捣毁,为何又会出现在融水?石磊徐徐道来,这与《元祐党籍碑》上的第63人有很大关系,他名为沈千。原来,融水幸存这块蔡京书的《元祐党籍碑》,是在北宋毁碑后的105年,即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沈千的曾孙沈暐重刻。在宋钦宗和南宋高宗时期逐步为元祐党人平反。沈千的曾孙沈暐在任融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之时,认为自己是“忠良”“名节”之后。于是便拿出家藏100多年的原碑拓片,重刻了《元祐党籍碑》,立于融水城郊真仙岩(老君洞)内。曾经的“耻辱碑”,也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光荣碑”。《元祐党籍碑》第三部分即为沈暐跋:“元祐党籍,蔡氏当国实为之,徽庙遄悟,乃诏党人出籍。高宗中兴,复加褒赠,及录其子若孙。公道愈明,节义凛凛,所谓诎于一时而信于万世矣。其行实大槩,则有国史在,有公议在,余官第六十三人乃暐之曾祖父也。后复官,终提举杭州集真观,赠奉政大夫。暐幸托名节,后敬以家藏碑本鑱诸玉融之真仙岩,以为臣子之劝云。嘉定辛未八月既望,朝奉郎权知融川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古霅沈暐谨识。”那《元祐党籍碑》原来立于真仙岩之中,为何会到了融水县民族博物馆呢?石磊说,真仙岩曾建了一座工厂,不少石刻、石像、石乳被砸毁,《元祐党籍碑》被送到县政府大院存放。郭沫若1972年到广西考察时,曾关切地询问:“你们融水那块碑还在吗?”人们才去寻找,后来发现碑刻被拿去填水沟了,找到时已经断成两截。在1985年第6期《广西地方志》刊登的《融水蔡京书<元祐党籍碑>简介》中作者提到:“明人倪元璐有篇著名散文《题元祐党籍碑》开头就说,‘此碑自靖国五年毁碎,遂稀传本,今获见之,犹钦宝録矣’,查‘钦宝镓’即为‘国宝’,愿不久的将来,‘融碑’能够取得并理应取得国宝一级的地位。”作者的心愿,后来得到了实现。石磊介绍,1984年起,《元祐党籍碑》被融水县民族博物馆收藏。1994年,经专家鉴定,确定《元祐党籍碑》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它也是融水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别看它是块‘烂石碑’,但是它所体现的历史价值、书法艺术价值是无限的。研究完这块石碑上的人物,相当于研究了一部北宋史。”在采访过程中,石磊透露,在真仙岩现在仍有一块《元祐党籍碑》,只不过是一块复刻版。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在石磊的带领下,来到了《元祐党籍碑》最初的安家之地——真仙岩。融水研究碑刻文化的爱好者覃超军告诉记者,走进洞内,还能看到司马光、张孝祥等人石刻。在洞口处看到了复刻的《元祐党籍碑》,同时也看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雕像。复刻《元祐党籍碑》文字清晰,当年徐霞客为了拓下《元祐党籍碑》,在洞内住了13天,还写下了《真仙岩游记》。在徐霞客雕像下方,镌刻着徐霞客所写《真仙岩游记》,其中描述了他拓片的过程:“盖此中无纸,前因司道檄县属僧道携纸来岩搨元祐党籍,余转市其连四陆张。搨者为吏所监督,欲候党籍碑完,方能为余搨韩忠献大碑,故栖迟以待。余先以余闲取一纸分搨此碑,而屡成虚费。然碑可再搨,而纸不可再得,惟坐候搨者,完忠献大碑而已。”无数文人墨客和徐霞客一样,沿着融江来到融水,留下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那么,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请关注后续报道。全媒体记者李广西李书厚朱柳融宋美玲报道摄影
李广西 李书厚 朱柳融
2023-05-25
走进东坡世界
报纸
□唐浩明我与盖龙云将军相识于历史小说。他喜欢读我写的历史小说,我佩服他身膺重任还能博览群书,因此而成为君子之交。前几天,他由柳州来长沙,拿出一部研究苏轼的文稿,要我给他看看。这令我深感惊讶。我绝没有想到,一位部队的领导干部,居然也可以在业余时间里做潜心文史的冷寂学者。在一座清静的部队营房里,他对我说起与苏轼的一段“奇遇”———当年,苏轼由海南岛北返途中,在雷州半岛今遂溪县双村,与村人陈梦英结下友谊。临别时,苏轼送陈十亩田,作为陈氏族人的读书之资,又赠陈汉渠阁瓦砚台一方。陈氏家族谨遵苏轼所嘱,耕读传家,并将砚台世代相递,奉为至宝。此砚不幸在晚清丢失,后在民国时期由外人重金购得送回陈氏家族。陈族建“还砚亭”以纪此情,并定下族规:今后哪家有人考上大学,砚台则存于哪家。将军得知此事,执意要一睹这方宝砚。陈氏族人为其真情所感,将这方秘不示人的祖传砚台拿出,让他一饱眼福。苏轼生前喜以砚台赠人,但时代久远,存世者已极少。这方砚台能保存至今,实为异事。将军见砚,如见苏轼。他捐赠万元现金及部分书籍以谢陈族,勉励他们弘扬家族世代相袭的优良传统。更为奇特的是,不久双村人打算兴建一处用于接待客人的公房,竟然在地基下挖出两千枚民国初年银元,折合市价约一百八十万元,远近为之轰动。人间真的有奇缘!我被将军对苏轼的挚爱所感动,即便是出乎此,我也要将眼前这部书稿好好地读一读。苏轼号东坡,在诗、词、文、书诸多领域里都有极高的成就,像他这样集各种所长于一身的巨人,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没有几个,而且他人品高洁,胸襟宽阔。近千年来,苏东坡三个字,成为中华文化闪闪发光的符号,深受国人的敬仰与爱戴。古往今来,研究东坡的著作汗牛充栋。作为一个带兵的人,作者选择东坡的政论文,以品读与浅析的方式来诠释东坡,实属难能可贵。今人看东坡,多认为他是诗词大家、文章大家、书法大家,甚至也有不少人还认为他是一位美食大家、养生大家。这当然都不错,但究其实,东坡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他自己的人生规划,也首先是做一个为国为民有实际贡献的政治人物。当然,这是在儒学教育下中国士人的主流选择,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做到,东坡做到了。东坡一生的政治抱负、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政论文中,应该说,政论文是东坡诗文的重点和精华。作者选取东坡三十八篇政论文,在每篇文章后面,以注释、翻译、背景介绍与浅析三个部分来展开自己的学术研究。注释准确、译文畅达,这两个部分贯注了作者大量心血,而作者更大的心血是用在背景介绍与浅析这个部分中。这个部分是本书的重心和亮点之所在。凭借对东坡研究的精深,作者通过背景介绍,清晰地勾勒东坡六十六年的人生历程。我们将三十八篇文章后面的背景介绍联缀起来,就是东坡的一部传记。我们在此中看到一个鲜活丰满的东坡形象,我们在分享作者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读了一部东坡传。同时,借助对北宋历史的熟悉,作者描绘出东坡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图画。它以政治斗争为主线,展开着诸如君臣遇合、士大夫交往、官场与民间的关系,以及人情、友情、爱情等人生百态,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幅《清明上河图》。如此写背景介绍,使得这部书的可读性很强。这应该是本书最显著的特色。在浅析这个部分里,作者不仅以通透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分析所选的文章,而且于为文布局中,时见精彩。世人于东坡,更多的是喜爱,用心研究者却不多。作者对东坡是下过苦功夫的,他认定东坡“有儒家之骨,却没有失去真性;有道家之血,却没有消极避世;有佛学之魂,却没有厌倦人生。他将三者奇迹般地融为了一体,拥有最完美的人格。”儒骨道血佛魂共同组成最完美的人格。这种认识,源于对东坡最深刻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浅析中处处见出作者对东坡评论的精到,但作者也并未对东坡一味揄扬。在《论商鞅》的浅析中,他写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公正而论,苏轼的这篇《论商鞅》明显带有个人感情因素。”“不过是借题发挥,意在批评王安石的熙宁改革。历史上但凡改革一般都有激进盲目之弊,如王安石的熙宁改革由于过激也确实造成了一定混乱,但因此而把商鞅、桑弘羊的治国主张比作寒食散,而予以全盘否定就不妥了。”浅析中还有不少精辟文字,让人读后或心智开豁,或心情舒畅,如:“人才之未用难用,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万家忧乐挂心头’是检验一个官员政治品德最基本的尺度。”“美好的生活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恬静的心,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都要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常常想,作者能有这等精当的认识,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的学识,但可能更多的是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作者说:“世上总有这样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又如在议论宋神宗与王安石这对君臣时,作者写下这样一段话:“像神宗、王安石,都有始终如一的品德,二十年如一日,自古不曾有。可能是君和臣只知道有国,只知道有民,而不知有自己的私情,而谋事的见识,做事的勇猛,都足以相辅。因此才能相交融洽,始终不分离。”对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剖析,若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是难以做到如此入微的。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能在浅析中恰到好处地借古喻今,使得这部品读能够成为今天的史鉴。如“物所以能累人者,是因为你执意要获得它的缘故。”“君子爱物应‘寓意’而不‘留意’,倘若沉湎其中,也就离灾祸不远了。”“人在官场四处宦游,不要把自己和声名太当回事。”这样的句子,在书中随处可见,俯首即拾,它透露出作者的正义感与责任心,也让我们读出本书的时代性。行云流水,晓畅亮澈,是这部书的文字特色。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善于用今人熟悉的语境来解释历史,使得文句不仅畅达,更有趣味。如“创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相当于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他奉命起草敕书,类似于今天某位要人的悼词”。“实际上待遇没变,就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但这毕竟也是一个变化。汝州是靠近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的中原经济发达地区,从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调到这里来,就像今天从贵州把一个干部调到广东、浙江沿海发达地区。你能说这不是重视或是重用?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了最高领导层对苏轼看法的转变。”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常常会心一笑。五十年前,初诵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无端激起我一个青涩少年的豪情壮志;五十年后再读东坡,心灵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极有共鸣。这就是东坡,如星空般浩瀚,为大海般深邃,什么时候读他,你都会大有收益。读读这部东坡品读吧,它不是枯燥书斋里的学究考据,它浸透的是实干家的人生阅识,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同是实干家的东坡世界。(编者按:本文为唐浩明为盖龙云新著《烟雨任平生———品读苏东坡》所作的序。)◎唐浩明,作家,著有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等。
唐浩明
2019-01-23
眉山市东坡区2019年水库安全管理和安全度汛责任人表
报纸
水库名称乡镇村最大坝高(米)总库容(万立方米)汛限水位(米)安全管理和安全度汛责任人落实情况地方政府责任人(行政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管理单位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值守责任人姓名单位及职务职称电话姓名单位及职务职称电话姓名单位及职务职称电话姓名单位及职务职称电话姓名单位及职务职称电话两河口水库多悦镇华藏村331590.45486.3廖小宁东坡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13990347218谢华伟东坡区水利局局长18909030559宋光祥两河口水库管理处处长13118350488文静两河口水库管理处工程师13568257341宋光祥两河口水库管理处处长13118350488陈沟水库三苏镇陈沟村20.82315491.198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陈周庆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708167020张建陈沟水库管理所所长13890330366胡强明陈沟水库管理所技师17381235069张建陈沟水库管理所所长13890330366鸽子沱水库广济乡五一村19192.71487.1蒋涛广济乡人民政府乡长13778823179陈周庆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708167020张建陈沟水库管理所所长13890330366柴艳琴陈沟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8180026816张建陈沟水库管理所所长13890330366桂花桥水库秦家镇一里村16.3119.57486.45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李世权东坡区水利局总工程师15983306555毛朝江桂花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3518405668邹忠桂花桥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3696089285毛朝江桂花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3518405668大跃进水库秦家镇一里村14.87130.24490.37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李世权东坡区水利局总工程师15983306555毛朝江桂花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3518405668王诚桂花桥水库管理所助工13778840568毛朝江桂花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3518405668李善桥水库秦家镇一里村24472.6481.01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陈煦东坡区水利局机关党委书记13990308063李祥李善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5884322778黄亚琴李善桥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3990369471李祥李善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5884322778莲花坝水库秦家镇宋坪村27.6366.27490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陈煦东坡区水利局机关党委书记13990308063李祥李善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5884322778刘继学李善桥水库管理所技师13890381721李祥李善桥水库管理所所长15884322778杨水碾水库广济乡连鳌村26.4370.54520.35蒋涛广济乡人民政府乡长13778823179陈煦东坡区水利局机关党委书记13990308063李平杨水碾水库管理所所长13990355585宋越群杨水碾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3990373885蒋兴贵杨水碾水库管理所助理工程师13990373881连鳌山水库广济乡连鳌村29.3282538.62蒋涛广济乡人民政府乡长13778823179陈煦东坡区水利局机关党委书记13990308063李平杨水碾水库管理所所长13990355585陶高林杨水碾水库管理所助理工程师13890342052王利杨水碾水库管理所助理工程师13890337153工农水库崇仁镇工农村20438.53497.22王洪崇仁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89309吴纪军东坡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区航电办副主任13990390777朱派军工农水库管理所所长13990330114王文工农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8990309825蔡建军工农水库管理所技师13990366983黄连埂水库盘鳌乡盘鳌村31.5799.11494.5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吴纪军东坡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区航电办副主任13990390777朱志刚黄连埂水库管理所所长13980370791彭章黄连埂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8783342755朱志刚黄连埂水库管理所所长13980370791张易坡水库修文镇龙合村17.32191.47496.795周威修文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05177吴纪军东坡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区航电办副主任13990390777唐尚坤张易坡水库管理所所长13096411789孙伟张易坡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8980373733王月鑫张易坡水库管理所18161477509核桃堰水库万胜镇共同村20.37488.88487袁梅万胜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29721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刘学核桃堰水库管理所所长13508070150李贵祥核桃堰水库管理所技师13568301929刘学核桃堰水库管理所所长13508070150石埂子水库崇礼镇蟆颐村20.6235.06467肖文成富牛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63199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宋友军穆家沟水库管理处处长18990361385陈勇波穆家沟水库管理处15008238032宋友军穆家沟水库管理处处长18990361385幸福水库富牛镇宋程村19125.78480.84肖文成富牛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63199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王进东风支渠管理站工程师1354769363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牯牛坡水库金花乡正义村22.17105.35444王元辉金花乡人民政府乡长13990333090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吴强东风支渠管理站助工13778828708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黄家林水库土地乡荷花村1224.7486邹柱土地乡人民政府乡长13890353114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周志英东风支渠管理站工程师13890307110倪先明土地乡荷花村15378459181全局水库富牛镇玉龙村1533.35467.5肖文成富牛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63199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龙彩霞东风支渠管理站助工13778892649周萍富牛镇人民政府纪委书记13778865584高塔水库富牛镇桐坡村1013.1488肖文成富牛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63199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李雪梅东风支渠管理站助工13548191446赵池富牛镇人民政府党委委员13778883631白腊水库富牛镇玉龙村8.510.3476.11肖文成富牛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63199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周燕东风支渠管理站技师13808168197王璐静富牛镇人民政府副镇长18608226802桂花林水库复盛乡中桂村1230.64448.9徐义复盛乡人民政府乡长13808162228徐华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547667879高利兵东风支渠管理站站长13990373880王玲东风支渠管理站高级工13108437352时艳梅复盛乡中桂村13568240378张湾水库盘鳌乡弥陀村13.765.14428.2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吴纪军东坡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区航电办副主任13990390777朱志刚黄连埂水库管理所所长13980370791郑义黄连埂水库管理所技师13990308968邹相春盘鳌乡弥陀村18980367236燕湾水库盘鳌乡大佛村8.844.48406.8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吴纪军东坡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区航电办副主任13990390777朱志刚黄连埂水库管理所所长13980370791王宁黄连埂水库管理所18328127198李永忠盘鳌乡大佛村13183643318共同水库盘鳌乡盘鳌村20.413547.07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吴纪军东坡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区航电办副主任13990390777朱志刚黄连埂水库管理所所长13980370791邹相国黄连埂水库管理所高级工13990326225王跃钟盘鳌乡盘鳌村13890352350柏树塘水库修文镇十字卡村13.5435.75492.04周威修文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05177吴纪军东坡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区航电办副主任13990390777唐尚坤张易坡水库管理所所长13096411789孙伟张易坡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8980373733张吉明修文镇十字卡村书记13890353934梨子沟水库三苏镇百家村19.534.5497.8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陈周庆东坡区水利局副局长13708167020张建陈沟水库管理所所长13890330366刘洪波陈沟水库管理所助工18090073029胡高如三苏镇百家村书记13708169668海珠坝水库多悦镇海珠村7.5718.9498.84段龙全多悦镇人民政府镇长13990300912易衡多悦镇组宣委员13795537895宋朝全多悦镇海珠村13890332493丁世鸿多悦镇水利员13990350209宋朝全多悦镇海珠村13890332493骑龙水库土地乡庆丰村10.0124.64468.22邹柱土地乡人民政府乡长13890353114寇希春土地乡党委委员18123020922杜华林土地乡庆丰村13890337991朱艳英土地乡水利员13778814612杜华林土地乡庆丰村13890337991火红水库富牛镇松林村918.7498.1肖文成富牛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63199胡忆富牛镇副镇长15282326530刘云杰富牛镇人民政府13983339990陈生连富牛镇水利员13808165483刘云杰富牛镇人民政府13983339990马家湾水库崇礼镇玄翁村11.321.91468.75刘燕崇礼镇人民政府镇长15883323399梁永利崇礼镇副镇长13568244848杜学清崇礼镇人民政府13518408350王俊钦崇礼镇人民政府13778875882熊翠文玄翁村村主任13548222193王沟水库秦家镇王沟村18.240.69500.1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徐宁秦家镇副镇长18990375345杜勇秦家镇王沟村13778824692邹先泽秦家镇水利员13708166236杜勇秦家镇王沟村13778824692三倒拐水库秦家镇马桥村27.238.4565.8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徐宁秦家镇副镇长18990375345吴永东秦家镇马桥村13438616532邹先泽秦家镇水利员13708166236吴永东秦家镇马桥村13438616532银水寺水库秦家镇马桥村1122.2497.6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徐宁秦家镇副镇长18990375345吴永东秦家镇马桥村13438616532邹先泽秦家镇水利员13708166236吴永东秦家镇马桥村13438616532寨子山水库秦家镇宋坪村18.9222.05568.2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徐宁秦家镇副镇长18990375345王春富秦家镇宋坪村13608168576邹先泽秦家镇水利员13708166236王春富秦家镇宋坪村13608168576黑岩水库秦家镇马桥村8.110.33566.69黎东林秦家镇人民政府镇长15282301397徐宁秦家镇副镇长18990375345吴永东秦家镇马桥村13438616532邹先泽秦家镇水利员13708166236吴永东秦家镇马桥村13438616532黄峰水库广济乡连鳌村18.215.4697.8蒋涛广济乡人民政府乡长13778823179陈希广济乡副乡长13734915926管建华广济乡连鳌村13778889625宋宜高广济乡水利员13808168282管建华广济乡连鳌村13778889625丰收水库广济乡五一村14.3811.1519.2蒋涛广济乡人民政府乡长13778823179陈希广济乡副乡长13734915926陈建云广济乡五一村13890351561宋宜高广济乡水利员13808168282陈建云广济乡五一村13890351561高庙水库思蒙镇新风村11.2431.08447.7胡溪桥思蒙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9977周建明思蒙镇党委副书记13778804838周敏康思蒙镇新风村13990349986张建军思蒙镇水利员13118355000周敏康思蒙镇新风村13990349986余大塘水库修文镇国庆村10.6111.88449.74周威修文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05177陈宏伟修文镇副镇长15244824230余钦修文镇国庆村15328788738孙伟张易坡水库管理所工程师18980373733余钦修文镇国庆村15328788738桢楠沟水库崇仁镇平山村17.8634.9517.25王洪崇仁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89309郑杰予崇仁镇副镇长15182219466郑丽霞崇仁镇平山村18180035584李方成崇仁镇水利员13909032643郑丽霞崇仁镇平山村18180035584新民水库崇仁镇平山村11.838.12507.8王洪崇仁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89309郑杰予崇仁镇副镇长15182219466卢加贵崇仁镇平山村15182200041李方成崇仁镇水利员13909032643卢加贵崇仁镇平山村15182200041徐冲水库崇仁镇藕花村12.719.13538.8王洪崇仁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89309郑杰予崇仁镇副镇长15182219466冷仲华崇仁镇藕花村13890307708李方成崇仁镇水利员13909032643冷仲华崇仁镇藕花村13890307708白田冲水库三苏镇集体村12.517.72498.5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殷俊三苏镇副镇长13795524777马熊丽三苏镇集体村13990336554王朝珍三苏镇水利员13679661198马熊丽三苏镇集体村13990336554双龙水库三苏镇三苏村837495.4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殷俊三苏镇副镇长13795524777刘万甫三苏镇双龙村15082322299王朝珍三苏镇水利员13679661198刘万甫三苏镇三苏村15082322299红星水库三苏镇新西村1012.99456.85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殷俊三苏镇副镇长13795524777朱德君三苏镇新西村13890346010王朝珍三苏镇水利员13679661198朱德君三苏镇新西村13890346010烂田湾水库三苏镇三苏村1427.77446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殷俊三苏镇副镇长13795524777张明兴三苏镇三苏村15883348851王朝珍三苏镇水利员13679661198张明兴三苏镇三苏村15883348851雅池水库三苏镇三苏村12.312.3498.2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殷俊三苏镇副镇长13795524777罗仕银三苏镇三苏村15884300252王朝珍三苏镇水利员13679661198罗仕银三苏镇三苏村15884300252月儿凼水库三苏镇陈沟村1854.6492.5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殷俊三苏镇副镇长13795524777张勇三苏镇月凼村13778837360王朝珍三苏镇水利员13679661198张勇三苏镇陈沟村13778837360梧大林水库三苏镇新西村1720.2449.3宋媛莉三苏镇人民政府镇长13778892558殷俊三苏镇副镇长13795524777胡永兴三苏镇新西村13648148352王朝珍三苏镇水利员13679661198胡永兴三苏镇新西村13648148352鲜滩水库松江镇龙堰村14.785.4435.5刘备松江镇人民政府镇长13550552530贺囍松江镇副镇长13795527571郑树明松江镇龙堰村13890380610彭泽安松江镇水利员18228119566郑树明松江镇龙堰村13890380610香樟树水库万胜镇共同村2432.89748袁梅万胜镇人民政府镇长13890329721梁雪丽万胜镇副书记18381176528邹本金万胜镇共同村13890340441岳志文万胜镇水利员13890377559邹本金万胜镇共同村13890340441盐井沟水库柳圣乡八井村823.1423.2王培柳圣乡人民政府乡长13688253355汪文军柳圣乡人大主席13990308118何云辉柳圣乡八井村15196480208高伟东风支渠管理站工程师13778827949何云辉柳圣乡八井村15196480208高石梯水库盘鳌乡张庙村2123.9596.3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孙倩盘鳌乡副乡长15183330628张建盘鳌乡张庙村15883321354刘加斌盘鳌乡水利员13990355209张建盘鳌乡张庙村15883321354盘鳌红星水库盘鳌乡海螺村10.812.4496.5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孙倩盘鳌乡副乡长15183330628周文兵盘鳌乡海螺村13628147242刘加斌盘鳌乡水利员13990355209周文兵盘鳌乡海螺村13628147242李子埂水库盘鳌乡周庙村2037.2766.5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孙倩盘鳌乡副乡长15183330628李德兵盘鳌乡双佛村13890385930刘加斌盘鳌乡水利员13990355209李德兵盘鳌乡周庙村13890385930殷湾水库盘鳌乡周庙村1622.5846.73黄立林盘鳌乡人民政府乡长15983336796孙倩盘鳌乡副乡长15183330628李德兵盘鳌乡月地村13890385930刘加斌盘鳌乡水利员13990355209李德兵盘鳌乡周庙村13890385930白马湖水库白马镇龚村8.596.12438.25叶飞白马镇人民政府镇长13990336720向洋莹白马镇副镇长15182247976杜伟白马镇人民政府党委副书记13550535117李燏白马镇水利员18808202999杜伟白马镇人民政府党委副书记13550535117蓝妖庙水库白马镇万坡村1094.62440.25叶飞白马镇人民政府镇长13990336720向洋莹白马镇副镇长15182247976杜伟白马镇人民政府党委副书记13550535117李燏白马镇水利员18808202999杜伟白马镇人民政府党委副书记13550535117
2019-04-18
苏轼治水
报纸
苏轼不仅是北宋的文坛巨擘,还是一位治水能臣。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12位历史治水名臣,苏轼名列其中。苏轼有丰富的治水实践:任杭州通判时修复钱塘六井,任徐州太守时固堤抗洪,任杭、颍太守时修治境内沟洫,谪居岭海时治湖、修桥、引泉、凿井,撰写了《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水利文章,举荐了单锷等水利人才,倡导“兴天下之水学”,为北宋的水利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苏轼的治水之道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以注重民情、保障民生为宗旨,以因势利导为方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治水智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苏轼言:“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这里的“理”是指河流的自然之理。苏轼认为,治河的关键是顺应河流的自然之理,保护河流的自然生命。生态空间是河流生命的基础。苏轼指出:“吴中本江海大湖故地,鱼龙之宅,而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人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因此,他提出“堤防省而水患衰”的理念,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流速是河流生命活力的体现。苏轼指出,近年吴中水患加剧是松江壅滞所致。松江是三吴之水流注东海的咽喉要道。在自然状态下,江水迅驶,能够自行涤去海口泥沙,保持水道畅通。自庆历以来,政府为漕运之便,在松江上筑长桥挽路,导致江流软缓,海口淤积以致湮灭,三吴之水难泄,故吴中多水患。苏轼认为,应凿挽路为千桥,腾出两千丈桥拱作为疏水通道恢复自然江速,保证江水涤沙有力,从而减轻吴中水患。蓄水量也是河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唐代,杭州西湖深阔,能灌溉千顷良田。至北宋时,由于官员疏于治理、民众盗湖为田,致使西湖干涸生葑。元祐时期,西湖已堙塞近半,旱期无益灌溉,涝期流溢害田。苏轼向朝廷上书治理西湖,指出西湖对杭州的五大重要作用,他说:“西湖之利,上自运河,下及民田,亿万生聚,饮食所资,非只为游观之美。”恢复西湖的水量不仅是对西湖生命的保护,也是对杭州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苏轼呼吁:“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西湖开葑后,苏轼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我们现所熟知的“三潭印月”原是苏轼划定的一条“生态红线”,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明代《西湖游览志》言:“自是(苏轼除葑)西湖大展,至绍兴建都,生齿日富,湖山表里点饰浸繁,离宫别墅,梵宇仙居,舞榭歌楼,彤碧辉列,丰媚极矣。”直至今日,西湖依然是杭州发展的重要支撑。苏轼指出:“人知江河之有水患也,而以为沼沚之可以无忧,是乌知舟楫灌溉之利哉?”治水不是要遏制河流的生命,而是要顺应河流的自然之理,恢复其自然生命,通过激发其生命活力来实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财富的增值。以民情、民生为宗旨,让河流之利普惠大众苏轼治河的另一关键是“酌之以人情”,即顺应民情、注重民生。首先,苏轼总是顺应民情而兴治水利。熙宁时期,杭州钱塘六井废坏,为解决“民求水而不得”的问题,苏轼协助太守陈襄修浚六井。熙宁十年七月黄河决口,八月水及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兵民修城固堤,护一城生齿,受到神宗奖谕。为防洪水再来,苏轼请调役夫增筑城墙,创设木岸。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因民众反映“惟苦运河淤塞”,故浚治运河。次年杭州灾荒,苏轼应百余父老农民陈状,请奏朝廷以工代赈开葑西湖,“兴久废无穷之利,使数千人得食其力以度此凶岁”。元祐八年,苏轼力阻无效的八丈沟工程,减轻民众负担。同年颍州灾伤,苏轼兴修沟洫助民度过凶岁。其次,苏轼的水利工程设计以便民、惠民为宗旨,充分考虑人民的生活需求。例如,在元祐时期的杭州水利工程中,苏轼扩大了西湖的供水区域,并于城中多处作石柜贮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备火灾”。葑泥筑成的长堤贯通南北湖岸,解决了民众“环湖往来,终日不达”的交通问题。苏轼谪惠时,以竹管引山泉入城中,解决了百姓饮水安全问题。他还出资建桥,解决民众覆溺之忧。由此可见,苏轼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民生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合理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他兴治水利时充分注重民情,把保障民生、普惠大众作为水利建设的宗旨。以因势利导为方法,因地制宜、化灾为利“因时之势”是苏轼治水的重要方法。他善于利用自然节律、生物规律来推进水利工程,往往能以小成本博大效益,化灾伤为兴利。以苏轼在元祐时期开展的杭州水利系统工程为例,日纳江潮而淤积江沙,运河频频开浚致使杭州社会失序、环境污染,若不及时浚治又致漕运壅滞、经济受损,是困扰杭州几十年的重大民生问题。经过实地勘察与分析,苏轼设置了一堰闸隔绝茅山河与盐桥河,每遇潮上则暂闭此闸,令江潮只入茅山河,“候一两时辰,潮平水清,然后开闸”,使清水入盐桥河。这样便使流经城区的盐桥河免去了开淘之患,而茅山河多流经人烟稀少的郊区,纵复淤积开淘,亦不扰民。此处,苏轼利用了潮水涨平、泥沙澄坠的自然规律,只用一堰,便解决了盐桥河的淤塞问题,极大减轻了浚治成本和扰民之患。彼时正值灾年,苏轼趁机乞奏朝廷募民开湖,既解决灾民生计又兴修水利,可谓因势利导,化灾为利。苏轼择定四月底兴工,据苏轼《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所言:“(四五月)浙中梅雨,葑根浮动,易为除去。及六七月,大雨时行,利以杀草,芟夷蕴崇,使不复滋蔓……八月断葑根,则死不复生。”可见,苏轼是按物候规律推进工程进度的。苏轼还在规定湖区募民种菱,利用菱角每年都要“芟除涝漉,寸草不遗”的种植方法抑制葑田形成,同时收其利以备修湖。苏轼还用废弃葑泥筑堤以通行者。堤上夹道杂植花柳,既加固土堤,又美化环境。从南宋开始,苏堤春晓便是西湖十景之冠。在该系统工程中,苏轼充分结合自然节律与物候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达到了化灾为利、变废为宝的效果。苏轼言:“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关兴运。”水利建设事关国家兴衰,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林丹慧
2023-04-07
毛泽东祖先的故事(旁系祖先的故事)之十六
报纸
毛维瞻(1011-1084),字国镇,清漾毛氏镇安派后裔,毛文?迁居衢州后复称西安派人。毛维瞻出身世家望族,家境殷实。曾祖父毛可游官拜大司徒,祖父毛文?官至刑部尚书,父亲毛德专荫赠工部侍郎。毛德专生性豪爽,屡屡解囊济人危困,远近闻名。他的门下清客众多,家中藏书逾万卷。毛维瞻酷似父亲,性格豪爽,喜欢豪饮,轻视钱财,乐善好施,具有乃父之风。北宋庆历二年(1042),毛维瞻考中进士。庆历四年(1044),他出任缙云县尉兼主簿,热心办学,培养贤士,深受世人称道。庆历八年(1048),他任义乌县令。熙宁八年(1075),因为上殿札子误用文字和不守格式,他由开封府推官罢为提举洞霄宫。元丰三年(1080)他任筠州(江西高安)太守。不久,朝廷谪贬苏辙到筠州。数月后,朝廷又谪贬苏轼到黄州。这样,毛维瞻有缘与二苏交往,由相知到相敬相惜。筠州是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郡城。元丰四年(1081)四月,苏辙被贬到筠州任酒税时,心情苦闷,身体疲乏。毛维瞻对苏辙很好,把他当做诗友,经常设筵相待。苏辙在筠州期间,同毛维瞻的唱和诗计有29篇70首。这是苏辙同别的地方长官从来没有过的事。如毛维瞻的继任贾蕃,任期相同,苏与贾的唱和诗却只有三篇。毛维瞻和苏辙经常是晚上有诗作,翌日清晨就互送诗简。苏辙的《次韵毛君见赠》诗写道:“江国骚人不耐秋,夜吟清句晓相投。”苏辙的《次韵毛君见督和诗》又写道:“新诗落纸一城传,顾我疏顽岂足编?他日杜陵诗集里,韦迢略见两三篇。”在这首诗中,苏辙以杜甫比毛维瞻,自喻韦迢。可惜我们没有读到毛维瞻的诗集,不能一睹“新诗落纸一城传”的气韵和风彩。在筠州,毛维瞻为政宽简,深得民心。苏辙有《次韵毛君经旬不用鞭》诗称赞说:“政宽境内棠阴合,讼去庭中草色新。……岁终谁为公书考,岂止江西第一人。”毛维瞻热爱祖国山河。公务之余,他经常邀请苏辙,带着儿子毛滂,游山品水,吟诗叙怀。苏辙有《次韵毛君山房即事》诗记述:“东晋仙人借旧山,定应天意许公闲。郡人欲问使君处,笑指峰峦紫翠间。”毛滂跟随父亲身边,能豪饮,喜咏诗,拜师苏辙,后来成为北宋末年的文坛大家,诗词自成一家。苏辙的《送毛滂斋郎》诗写道:“先志承颜善养亲,束装骑马试为臣。酒肠天与浑无敌,诗律家传便出人。拥鼻高吟方自得,断职折腰渐劳神。归来一笑须勤取,花发陈吴二月春。”元丰五年(1082),毛维瞻告老还乡,赠谏议大夫。苏辙《送毛君致仕还乡》诗云:“公家昔盛时,阡陌连三衢。仓廪济寒饿,婚嫁营羁孤。千金赴高义,脱手曾须臾。晚为二千石,得不偿所逋。抚掌不复言,但以文字娱。”以后,苏毛两人仍有书信来往、诗词唱和,直到苏辙罢官隐居。晚年,毛维瞻与铁面御使赵?结交深厚。衢州人赵?(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景?元年(1034)进士。他以太子少保致仕归乡,家居城北书院村。元丰七年(1084)逝世,朝廷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苏轼撰写《赵清献公神道碑》称赞说:“东郭慎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惠,晋叔向之直”,赵?“兼而有之”。宰相韩琦把赵?赞为“世人标表”。毛维瞻与赵?,这两位同乡人,致仕后同居故里,经常有诗歌往还,闲暇时共享山水悠游之乐,而且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他们同游明果寺,并作游记说:寺内挂有大唐女皇武则天的御书匾,藏有白居易的《传法堂记》,设有大彻禅师的道场。毛维瞻在江山清漾祖居建造白云山房,内有掬泉轩、平溪堂、眺望台、懒归阁等四大景观。赵?题字并作《过白云山房四首》诗。后人把赵?诗编进《清献集》,永世流芳。元丰二年(1079),赵?将多才多艺的孙女赵英嫁给毛滂,毛赵两家结为血脉亲。元丰七年(1084),毛维瞻仙逝,墓葬清漾白云庄西山毛氏祖茔地。他们俩都在元丰七年逝世,基本上实现了“但愿同年同月死”的心愿,被乡人传为美谈。
郑艮安
2010-06-02
归来一声问候
报纸
□方永江壬寅春节,很古典,很中国。除夕前几天,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有板有眼地朗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她把衰读成了“催”,这是我们按以前的读音教她的。妻子马上给她指出来:“老师说现在衰读‘摔’了。”女儿就一直在那儿“催”过去“摔”过来的,纠结了好半天才把“摔”做实了。第二天清晨,女儿又开始声情并茂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昨天,我已心生嘀咕,欢天喜地的古诗词俯拾即是,大过年的,咋尽整些苦兮兮、悲切切、凄惶惶的?虽然贺知章的诗有久别回乡的亲切,但久居他乡的伤感和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始终使人沉闷压抑快活不得。我说:“女儿,过来,爸爸给你读首苏轼的词。”这就是: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同样是写归来,苏轼风波淡定,笑对艰难困苦,看到的全是活泼快乐的风景。女儿一下子高兴起来,雀跃着说,我还背得苏轼的《惠州一绝》哩。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女儿听得似懂非懂,一愣一愣,呆萌样像极了让无数人着迷的冰墩墩、雪容融。当然,女儿更不知道的是,这首词写于苏轼遭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人生缘何快乐多,只因爱读苏东坡。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就是这样真正的英雄,把一蓑烟雨走成清风徐来、窘于衣食依然四时皆春、视万里投荒为兹游奇绝,以其雄姿英发、坚韧不拔和潇洒自适、乐观旷达为后世树立了一种崇高的人生风范,千百年受到广泛推崇、铁粉无数,成为林语堂笔下一提到在中国总会引起亲切敬佩微笑的那个人。除夕春晚《只此青绿》,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惊艳了观众。刹那间,苏轼出生地四川眉山、祖籍地河北栾城、仙逝地江苏常州、安放地河南郏县,以及他为官行政、谪居流放的河南开封、陕西凤翔、浙江杭州、山东诸城、江苏徐州、浙江湖州、湖北黄冈、江苏宜兴、山东蓬莱、安徽阜阳、江苏扬州、河北定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等十八城的朋友圈纷纷点赞!我们既在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中领略到千里江山的雄浑壮阔,又在江水澄澈、影湛波平中感受到烟火人间的舒适惬意。美食大家苏轼清新爽口的“辛盘”(春盘别称)陡然成为青绿山水间一道祛浊除腥的佳肴: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遥想庆州千嶂里,暮云衰草雪漫漫。此时此刻,我分明看见苏轼(濮存昕饰)在东风浩荡、柳绿花红的盎然春意中一字一顿说到,知章你好,别来无恙?我之所以有这些成就,是三抄《汉书》、八面受敌,经典熏陶、先贤润泽的结果;又听到他深情吟诵贺知章的《咏柳》,而这正是女儿寒假古诗积累篇目节后要做的功课: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就是传承。
方永江
2022-03-19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终老江宁府
报纸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泊船瓜洲》诗中两句最著名的句子,其作者是王安石。江宁会试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字介甫,号半山,1021年出生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的一个仕宦家庭。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且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社会,体验民间疾苦。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一生仕途的进退往复,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大都紧紧地维系在江宁府(今南京市)。他曾在《忆昨诗示诸外弟》中,叙述了他弱冠之年,父亲王益到江宁府做通判,他随父在江宁府读书的情形。王益担任过州县官,办事能力强,有担当,这样的人格,对王安石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会有涵养培育之功。王益的教育也很得法,很会营造教育孩子的氛围。“每置酒从容为陈孝悌仁义之本,古今存仁治乱之所以然”,把教育引导孩子同家庭聚会顺其自然地无缝对接。在江宁府城,青年王安石还受到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的启迪,逐渐形成了他自己学术上的卓越认识和见解,立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要做一个对社会对百姓有贡献的人。不幸,在王安石18岁时,父亲王益卒于江宁府任上,王安石“从二兄入学为诸生”。北宋庆历二年,也就是1042年,21岁的王安石只身一人从江宁府到开封府参加科举会试考试。当前十名考卷进呈皇帝时,因王安石所写赋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惹得宋仁宗赵祯不高兴,这“孺子其朋”,典出《尚书·周书·洛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是周公对成王说过的话,一般理解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王安石在试卷中引用长辈教训皇帝的典故,引起当时还年轻的仁宗皇帝的反感。宋仁宗大笔一挥,原本第一名成绩的王安石,遂与第四名的杨真互换,只是中了个进士。王安石从此开始仕途生涯。两次罢相北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表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此议并未引起仁宗的重视。北宋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深得宋神宗的器重。熙宁元年(1068)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审时度势,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概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宋神宗认同了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开国重任。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推行改革新法运动,发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表明其坚持变法的决心。所推行的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令国家财政状况开始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屡遭阻碍,致使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一些怀疑,遂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熙宁七年(1074)五月,王安石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宋神宗派人向王安石表白“朕无间于卿,天日可鉴,何遽如此?”恢复王安石的相位,召他回到开封府。然而王安石复相后不到两年,爱子王雱病故,加上他的施政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宋神宗。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京城。从此,王安石退居江宁府城,在城东的“谢家墩”修建了一处居所,因“谢家墩”地处钟山和江宁城东之间,王安石就给自己的这处住宅取名“半山园”。他对钟山情有独钟,写下诗句:“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表达自己放达情怀,朝廷对隐居的王安石封其为“荆国公”。终老江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处”。王安石退居江宁后,潜心研究学问,他给一些布衣好友写过很多诗文,如杨德逢,大名杨骥,就是经常往来的友人,曾写过《招杨德逢》诗。王安石写的另一首名为《酬吴季野》的诗中,曾为他终将归老于江宁府埋下了伏笔。诗曰:“岂堪置足青云上,终欲回身寂寞滨”。王安石晚年居江宁府十年间,创作了很多遒劲清新、豪气纵横的诗词,特别是他的宁静淡远、雅丽精绝的七绝诗被称为“半山体”“王荆公体”而流传千古。并忝列“唐宋八大家”之一。1084年夏,苏轼到江宁。夏日的江宁,天气炎热,王安石接报,不顾年事已高,穿着便服,骑着他那头小毛驴,亲自到江边迎接苏轼。苏轼一听王安石亲自到江边来迎,连帽子都没来得及戴就布衣素履迎上前去。两个曾因政见有所不同而争论过的对手,如今的一代文坛领袖,相聚在江宁府城半山园中,自然是别有一番风景。两位文学大师在半山园诗词唱和,把酒言欢。苏轼拿出他的新作《同王胜之游蒋山》请王安石评点。王安石看到诗中两句“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写景抒情皆有新意,大加点赞:“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兴奋之际便和诗一首《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王安石还拿出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请苏轼品评。王安石还建议苏轼,也在江宁买一块地皮,修间住宅,在此定居,以便二人长相往来。苏轼诗赠王安石:“劝我试求三亩室,从公已觉十年迟”。月余后,二人怅然而别。苏轼离开半山园不久,王安石就生病了,他决定将半山园捐出改建为寺院。宋神宗感念其功德,亲自题写了匾额“报宁禅寺”。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写了一首《六年》小诗,诗曰:“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可见,他即便养老在江宁,其依然心系社稷。元祐元年(1086)四月初六,王安石在江宁病逝,终年65岁,葬于江宁半山寺。赠太傅,获谥号“文”。一代名相王安石走了。巧的是,应朝廷要求,苏轼起草了《王安石赠太傅》这篇敕文。苏轼以他天宽地阔的胸襟,给了王安石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苏轼给自己的政敌如此评价,足见其豁达与宽怀。新中国成立后,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之后,前往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徐廷华
2019-08-07
苏轼与《却鼠刀铭》
报纸
公元1046年的一天,一户人家的书房内比平日里显得忙碌,一素颜白发的老者正站立厅堂中间,指使几个随从站在高凳子上,往墙壁上悬挂一幅精心装裱后的书法作品。老者仁慈温和的目光掠过那舒朗俊秀的墨字,轻声吟诵:“长不满尺,剑钺之馀。文如连环……"那简练之笔勾勒出刀子的短小与纹饰,令人过目难忘。老者是苏轼的爷爷苏序,他称颂不已的这篇作品是苏轼所写的《却鼠刀铭》。“却"为“退"之意。文章写了一个不知其名的野人,是个刀客,久而久之,手里攥着的那把刀越看越心烦厌倦,便送给了苏轼。苏轼便佩刀而行,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能惹事生非。忽而一天,家中闹起了鼠害。它们常常“跳床撼幕"“啖噬枣粟",扰人不安,苏轼实在忍无可忍,以却鼠刀焚香后置于室内茶几上,没想到,竟然除去鼠患。《却鼠刀铭》文末,苏轼深有感触:“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喻,是亦何劳。"这神奇险怪的故事,印证了古语“一物降一物"的道理。苏轼写此文大致为1046年,那一年他才十一岁。一个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天马行空一样神游自己所创作的文学世界的青春少年跃然纸上。有如此出色的文笔与思想,还得益于苏轼年少时悉心求学、志达云天的态度与理想。苏轼八岁入学读书,一日,从汴梁归蜀的士子带来一本书《庆历盛德诗》给苏洵看,苏轼趁父亲欣赏之际,站在他身边偷偷学习,所见篇目,过目不忘,在父亲面前诵读其词:“大声沨沨,震摇六合,沙碛万里,死生一节……"他好奇地问父亲,书里称颂的十一个人都是谁?待父亲一一告诉他,苏轼在内心之中已把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当成学习的榜样。期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兼济天下"的名士。内心深处树立起的一棵棵巨椽,激发了苏轼励志求学的坚毅行动。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夜色深沉,苏轼徜徉于诗词歌赋、策论铭文之中。早在十岁,即已写出命题作文《夏侯太初论》,父苏洵读后,对于“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无失于破釜;能波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句,不禁称赞有加,爱不释手。后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出外游历天下,母亲程氏对苏轼不倦教诲。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在苏洵游学天下的年月里担起了培养苏轼的重任。“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母爱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一条澄澈活泼的溪水,身在眉山,相望中原文学大咖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忘我学习的苏轼,学识修养年年俱进。这才有了十一岁即写出让爷爷苏序赞叹不已的作品《却鼠刀铭》,年少英才,称誉乡里。
路军
2021-09-06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