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祠博物馆特色馆藏数据
馆藏文物
苏学研究
东坡书院主题阅读空间
曾枣庄捐赠
特色展览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遗址遗迹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推荐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
陈列展览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承办,是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题、首个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首个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沉浸式展览,展厅面积1500平米,展览地点式苏轩,展品来自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等10家博物馆,涵盖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碑帖等100余件(组),辅之以雕塑、影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互动装置等多媒体手段,全面展示三苏“裕人约己吾家世"的深厚家风,“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热情,凸显三苏父子家风家教启迪性灵、家国情怀浸润古今的重要意义。展览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北宋和眉州,以北宋重视文治、士大夫群体“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风以及眉州文教昌盛、爱国尚义的乡风呈现三苏父子实践家国情怀的客观环境。第二部分为三苏家训、家风、家教,讲述三苏家族先辈对子孙后代道德、治学、生产、生活等方面激励与警诫,以及由此反映出眉山苏氏家族共同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为三苏的家国情怀,展示三苏父子不同的人生选择与行迹背后共同的积极用世的儒者风范,超越个人荣辱、穷达皆观照天下的人生观念,匡时济俗的淑世情怀,以及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展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家族——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旨在推动构建全社会家风家教建设展示平台,打造弘扬家国情怀教育基地,树立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优秀典范,揭示中国人一贯的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家国同构的文化心理,以及三苏父子的文化创造融入中华文化长河,成为民族认同、群体意识的有形载体,重新塑造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承办
325370
三苏生平成就展
陈列展览
三苏纪念馆为三苏生平及文学成就展,展馆分二层,展陈面积约2000平方米。2016年博物馆对三苏纪念馆展陈进行了全面提升,采用文字、图片、实物、场景、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展示三苏生平及文学成就。一层为苏洵、苏辙生平及成就展,苏洵展馆主要展示苏洵生平、文学成就,其中设置有多媒体“名二子说"和“舟中听琴"场景各1处;苏辙生平主要展示苏辙生平、文学成就,其中有“出使契丹"和“雷州诀别"场景2处。二层为苏轼生平及成就展。主要分为苏轼生平、情暖天下、文坛巨擘、况味雅趣四部分,其中设置多媒体“徐州抗洪"“赤壁怀古"“苏堤春晓"“唤鱼联姻"“千里共婵娟" 5处, “谏买浙灯"“黄州岁月" 场景2处,另有 “东坡成语"“东坡名言佳句"“东坡廉政佳句"“东坡美食"4个触摸屏。三苏纪念馆展陈是全国三苏遗迹遗址地中展陈内容最丰富和形式最多样的三苏文化陈列。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320671
苏轼作品原生价值及教学价值研究
学术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载体,对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潜藏在教材背后的学习资源。 “选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文坛大家的作品,这部分作品是语文学习中优质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学习者应该深入挖掘的巨大资源库。仅以人教版为例,苏轼这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就有诗、文、词等各类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达11篇之多。教材编者们一度将他的作品编选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了“苏学"的研究。但是,对于如何确定这些“选文"的教学价值却很少有人关注。 本文以人教版2001年初中语文教材及2003年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中的苏轼作品进行研究,运用相关理论对作品的原生价值和选文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区分,并对影响这部分选文教学价值的因素进行了论述,对实际教学中苏轼作品教学价值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选入教材的苏轼作品,从文体上可以分为诗歌、词作和散文三类。选文的教学价值需要从原生价值中进行提炼,其原生价值有广为人知的文学价值:谋篇立意之妙、意象意蕴之美、开拓创新之奇;传承千年的文化价值:“志士于道"的济世精神、“兄友弟恭"的孝悌精神;韵味悠长的审美价值: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自然纯粹的审美追求。对教材中作品的原生价值进行分类,有助于加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根据不同层面价值的深度解读,有利于对选文的原生价值进行整合,便于从中提取利于教学价值研究的因素。 教学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于教学过程之中。因而,在对原生价值进行整合时,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特点,确定从语言章法、文化语境和现实意义三个维度提取教学价值。此外,教学过程中师生价值碰撞与选择、教师的价值引导与提升都是影响教学价值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在教学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调动一切教学资源,发掘适宜社会需要、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价值。
邱捷
320183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陈列专题展
陈列展览
纪念馆内设两个专题展,分别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陈列》和《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寓惠事迹陈列》。其中,苏东坡生平陈列分为眉山苏氏、宦海沉浮、旷世奇才三部分。苏东坡寓惠事迹陈列则包括谪居惠州、父老相携;勇于为义、为民请命等五个部分。 纪念馆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苏东坡的生平以及苏东坡寓惠的一些事迹全面展示了出来。包括他在各地的为政,做的好事,还有他突出的艺术成就。比如文学方面的诗词散文和绘画,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惠州市博物馆
319596
三苏故居祠堂文化展
陈列展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既是三苏故居所在地,又是中国著名的名人纪念类古祠堂,严格按照古建保护原则,在不改变原有祠堂总体格局、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室内外空间,以三苏成才环境(人文环境、教育环境、起居环境)为主线,讲述三苏与眉山难以割舍的乡情、与亲人血浓于水的亲情、父兄教学相长的才情。三苏祠的展陈侧重于文物、故事、环境的有机结合,将文物融于故事,将故事融于环境,形成展览空间与古祠堂建筑园林之间的自然融合。祠堂前厅是清代时期的三苏祠大门,也是进入古祠堂的第一门,在保留原有匾联的基础上,复制两通宋孝宗御制石碑作为展示空间,彰显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三苏祠厚重源远的历史底蕴。位于祠堂中轴线上的飨殿、启贤堂等核心建筑,则保留其原始功能,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古祠堂的风貌进行室内布置,使其成为游客拜谒先贤,苏氏后人祭奠先祖的核心场所。东西厢房、木假山堂、来凤轩则成为“苏宅故事"的讲述空间,游客走进展厅,仿佛步入北宋眉州纱縠行的苏宅故居,苏宅故事以最真实、最质朴、最贴近生活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317698
高丽诗人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
学术论文
李齐贤作为高丽末期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大量汉诗作品,在高丽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汉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李齐贤有着久居中国的人生际遇,多与中国文人名士交友,并做唱和酬答,其中不乏诗歌创作交流。李齐贤不仅诗歌创作卓越,其诗话作品更是为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李齐贤诗学的研究鲜少。以李齐贤诗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苏轼诗学的接受与选择,旨在进一步理解其诗学的深刻内涵及与中国诗学之间的深切关联,探究接受与选择间体现的东亚文学的整体性以及其中蕴涵“和而不同”的文化意理。 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与选择体现在自然观、意境论、风格论三大方面。 在自然观中李对苏诗学的接受与选择体现在二人强调创作尊崇自然,内容应“客观符实,深刻入理”,语言“易晓”,反对过度雕饰。而李齐贤主张的“自然天成”与苏轼主张的“天赋论”又存在差异,虽“天成”与“天赋”都体现自然为诗的理念,但“天成”更为倾向于诗文本身,无过度雕饰朴实达意即可。“天赋论”则更强调诗人本身,多一层对诗人“灵感”的要求。 在意境论方面,二人强调诗书画同源,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对诗与画蕴涵意境的一种赞美,常有“以诗评画”或“以画评诗”之作,并主张“真赞”应以神赋形。在写景、讽喻和咏史时要求言与意应达到言外意深,言有尽而味不尽,令人思索想象,以使意境深刻。 在风格论方面,李、苏诗风均以豪放见长,但二人的豪放境界存在差异,李齐贤的豪放蕴涵悲苦与现实愤懑,苏轼超脱矿达,却不脱离现实生活,融合儒、道两家之思想,即超然物外,又对时政、社会、家国保有高度的责任感。面对坎坷波折并没有一味向外探求消极避世,而是向内重视精神追求,与天地自然相融。这也是李齐贤学苏的选择和未达到的境界。而造成这样的境界差异与二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地位、受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二人不同的情感因素有关。
杨雅琪
304185
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研究
学术论文
苏氏世系,源远流长。苏氏系出黄帝之孙颛顼帝,发展至唐朝,先祖苏味道任职眉州刺史,后有一子留于眉州,遂有眉山一支。从唐至宋初三百余年的时间中,因时局动乱,眉山苏氏虽有美才而莫显于世。两宋之际四川的长期稳定、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朝廷科举的优渥政策,为眉山苏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保证,眉山苏氏家族由科举起家,绵延数百年,在宋史文坛、政坛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苏氏家族的苏洵、苏轼、苏辙,作为唐宋文坛上的三颗璀璨之星,是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的杰出代表。苏氏家族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家族发展成为千古流芳、名贯古今的文化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功不可没。古为今用,深入研究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从苏氏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寻求历史智慧,对现今家庭教育颇有启发借鉴意义。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家庭教育学、教育史学、教育心理学及其它相关理论,分四部分对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从政治支持、经济保证、四川教育文化的积淀三个方面入手,对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以便从整体上探究苏氏家族家庭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深层原因。 第二部分在对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分析苏氏家族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第三部分是对苏氏家族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概括总结,即:诗书传家远;奋厉,有当世志;因其才而成之;誉儿自是苏氏癖;严慈并举,以深爱而行精虑。 第四部分结合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总结苏氏家庭教育的特色:偏重文学浸染;重科举而不唯科举;强调亲授以书;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着意责任感的培养。并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苏氏家族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追寻多姿多彩的闲暇教育;亲子共学,相观而善中的共赢;纵目视天下,读书与行路的相得益彰;循循善诱,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
盛晓文
300388
《史记》采《战国策》考论
学术论文
本文论题所用“采”字,是沿用司马迁、班固等人之说,意思是“采录”,“采集”。 即《史记》文本多“采录”《战国策》篇章。虽然这已早有定论,但《史记》采《策》文 究竟有多少篇及哪些篇目,尚无定论。究其原因,是因版本、统计角度和依据标准不同 所致。本文首次对此作全面考证和探讨。 本文由考、论两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考证部分。笔者对照众多版本,确定以目前通行本《战国策集注汇考》为 基础,同时兼及其他版本。统计角度则兼顾《战国策》文章的整体性。采文标准主要是 比较两者文字的差异,即字句多相同者视为采文。通过考证,统计出《史记》采录《战 国策》文章有96则。具体篇目详见附录一:《史记》采《战国策》表(一)。此外,《史 记》根据《策》文加以发挥创造的有10章,详见附录二:《史记》本《战国策》表(二)。 第二章为论述部分。实际上是《史记》与《战国策》的比较研究。但紧紧扣住“《史》 采《策》文”立说。分三节: 第一节,总结《史记》采录《战国策》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主要探究司马迁 如何选择、取舍《战国策》文,以及如何对《策》文进行整理、考核、剪裁、增补和改 写的工作。 第二节,《史记》采《战国策》文的深层意蕴。通过比较发现,《史记》与《战国策》 虽取材相同或近似,但表达的主旨却泅然有别。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想一以 贯之。“本纪”和“世家”所采录的《策》文主要涉及内政和外交两方面,特别关注关系 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考之行事,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为统治者提供治 世良方。“列传”选材则重点围绕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考察,强调品行特出的节操和 建功立业的抱负,弘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抒发作者心中的愤憾,寄予作 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此外,作者爱奇的审美观也影响了他对《策》文“奇人”、“奇谋” 和“奇文”的赏识与选择。 第三节,探讨《史记》对《战国策》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史记》继承了《策》 文纵横恣肆的文风和宜丽华赡的文采,但《战国策》是以记言为主的论说类作品,除少 量作品叙事完整外,尚不完全具备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司马迁采《策》文,通过合理调 整叙事结构,增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增加细节描写及运用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极大地 提高了叙事的艺术水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王广福
296479
苏词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学术论文
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即创造性叛逆”。中国的谢天振教授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并撰文予以系统的阐释。创造性叛逆理论与传统的翻译研究不同的是,它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翻译质量的优劣,而是把翻译行为的结果作为既成的事实加以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它对文化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这一角度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为研究翻译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创作形式之一,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被看作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与唐诗并列,因此便有了“唐诗宋词”之说。苏轼乃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诗文词书画皆精,摒弃晚唐婉约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少中外译者热衷于探究苏词的翻译,也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苏词翻译版本。本文从“翻译是创造性叛逆”的角度出发,对具有较大影响的译者的苏词译本进行分析,分别从意象,音韵,词牌名,指称以及对仗层面探讨了各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元素。本文还分析了译者在诗词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原因,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的价值,以期为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译介转播提供一些参考。
何杰
295213
宝玉通灵 应目会心——论宋代玉雕审美之转捩
学术论文
这是一篇关于宋代玉雕的文章。玉雕既可以归属于工艺美术,也可以归属于雕塑。本文把它归属于雕塑。作为雕塑之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它可以映射出那个时代特殊的审美好尚。从中也可以了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本文从玉雕的历史和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几个角度展开论述,从一个侧面研究宋代雕塑的状态和特点。 文章第一章是“序”章,以“欲”和“玉”的读音相同作为引发,阐述玉的性质和人们赋予玉及玉雕的种种理念。同时,指出玉雕和雕塑的关系,强调玉雕作为一个时代特殊的审美对象,也能反映出特殊时代的审美好尚,由此引发对选题理由的说明。 文章第二章是“引子”章,主要对中国玉雕发展的基本概况作出简要的陈述,对雕塑艺术的总体风貌和发展特色进行简略的总结。再一次强调玉雕作为雕塑之中的一个特殊部类,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一斑窥豹地了解雕塑艺术和审美心理的发展。 文章第三章,借用词句“问古今底事,留此空光,修月户,犹是当年玉斧”作标题,主要详述宋代以前玉雕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首先叙述玉雕产生的背景,强调玉雕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其次叙述进入阶级社会后玉雕发展的情况,强调玉雕作为礼仪制度和社会身份的代表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思想的重要表现。再次论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人思想品格重要代表的玉,被人们赋予的种种文化上的观念。并指出玉雕蕴涵着的审美文化意义。 文章第四章,借用词句“玉树声消,金莲影散,多少伤心事”作标题,指 出风尚是由社会部分群体带动,社会绝大多数人支持的一种共同价值取向,并 强调宋代审美最活跃的阶层是文人。首先,从考试制度改变角度论述文人阶层 的兴起。政治措施的变化影响到官僚来源的改变。其次,从基本治国策略“抑 武扬文”角度论述文人社会地位及审美喜好的转变。再次,从整个社会价值取 向方面论述社会对文人及科考态度等的变化。强调新风尚的产生,是文人阶层 审美好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某种结果。 文章第五章,借用诗句“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作标题,从社会风俗 角度探讨玉雕发生的审美变化。首先叙述城市经济繁荣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城 市经济发展出现的市民阶层是包括雕塑在内的整个宋代文艺发展强有力的推动 者和支持者,他们的审美好尚是新风貌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世俗大众的审美 趣味除了体现在石雕、泥塑等雕领域之外,也反映在玉雕中,其中明显的变化 就是新题材的出现,表达着普通人的理想,同时也反映在写实性风格的大量涌 现中,精巧细致、务求写实的艺术追求,成为众所周知的“世俗化”的直接注 解。 文章第六章,借用诗句“清规无以况,且用玉壶冰”作标题。首先论述宋 代艺术思潮的新变化,反驳宋代艺术属于复古和落后的观点,指出复古外表下 掩饰着创新。宋代玉雕出现的新风貌是文人赏玩心理和市民审美趣味综合的结 合,是新的艺术风格的开始。其次叙述文人审美在宋代发生变化的基因和风貌, 儒家思想正统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异以及社会政治文化风气的相互影响,造 就了新的审美趣味和造型方式。再次举北宋文人黄庭坚的两首诗作个案为例, 详述文人审美心理的变化。指出玉雕审美新风尚对后世的影响。 文章第七章,借用诗句“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作标题。首先强调玉 雕发展的艺术特质,从先秦的礼仪特质到宋代的玩赏心理,玉雕体现出的文化 内核。指出绘画与雕塑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差异根源于先秦时代成形的 文化思想。指出由玉雕体而现出的雕塑在宋代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根源,文人主 体的主动选择和社会形态的变异是造成雕塑在宋代以后急剧萎缩衰败的主要原 因。 为配合文字,文中附有多幅彩图。 关键词:审美玉雕宋代
梁川
293246
到底了
加载更多
建设单位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苏轼在此生活二十六年,其多篇诗文如《南轩梦语》《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天石砚铭》等都回忆到儿时在此生活的情境。
支持单位
宝鸡市凤翔区东湖管理处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
栾城区苏氏文化研究会
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
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