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无知”与“有信”——《庄子》美学中真与美的沟通
学术论文
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中期,就形成了非常精致的哲学观点和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文明早慧的集中体现。庄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主要代表。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是以他对知识的相对认知为基础的。在庄子看来,人的理性和所获得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世界,个体用有限的知识去把握无限的外在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因此,诗性的庄子主张“知者无知”——人应该立足个体,忘却外在,反向内省,从而获得关于世界和生命的真正的知识。 一般来说,庄子美学以真为美。“法天贵真”就是庄子得出的一个重要的认知结论。同时,这个结论也是庄子美学中审美判断的第一原则。天和真,是庄子所理解的世界的应然状态。只有符合自然和人的天性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也只有这样的存在在庄子看来才是美的存在。庄子美学中真与美的沟通是存在一定张力的,并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轻而易举、顺理成章,它需要审美主体经过一番深刻的认知扬弃和精神超越。首先,庄子所谓的真和美,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规定,完全不同于世俗意义上的真和美。庄子所说的真,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精神内在的真实,他所说的美,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素朴状态。其次,庄子所向往的最高的审美境界,是天地自然的素朴大美和逍遥无为的精神形态。这种天地大美和精神形态最终也被庄子落实在了真人、至人、圣人、神人们的理想人格上。 理想人格的实现就是真与美的完美结合,就是两者的顺利沟通和成功对话。庄子美学中所特有的个体原则和自然原则,对这种沟通起到了双向交织和彼此贯通的作用。个体原则强调个体真实的经验认知和超验体悟,自然原则高标天地精神和逍遥理想,二者共同作用于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信”这一精神之维的引导下,通过个体自觉和精神超越来确证和完成这种沟通。
周轩
屈原诗歌与楚人审美观念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的研究领域是探析楚人审美观念,及蕴含的美学特征,以及这种观念对屈原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的影响。文本从美学的角度,从楚人审美观念文化角度出发,对楚人审美观念从器物文化、信仰文化、神话及其他方面,再到楚人审美观念的内在特征的论析中,揭示了楚文化对楚人审美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最后,以楚地境内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代表,重点分析了屈原、屈原诗歌与楚人审美观念三者息息相关的联系,由此既可挖掘楚辞的文化底蕴及屈原的美学思想,又可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楚文化中的美学部分。本文试图从四个章节探讨屈原诗歌与楚人审美观念的研究:第一章节为楚人审美观念概观。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从如青铜器、玉器、鬼神观、图腾、神话、服饰佩饰、建筑以及歌舞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楚人审美观念的体现;另一部分则是延续第一节的内容,分析概括了楚人审美观念的内在特征,总结了四点,分别为对和谐的追求;对灵动的崇拜;对炫丽的热爱以及对壮大的崇尚。第二章节则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历史文化、楚国巫文化,以及楚国哲学思想四个方面出发,分析楚人审美观念形成的背后深层原因。第三章节以及第四章节主要是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主,朱熹的《楚辞集注》为辅,结合各个时期的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物,从屈原的诗歌角度出发,提供楚人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审美追求概况的画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饮食、器物、服饰、居住、音乐、图腾美政。这样的视角可以立体的、全方位的展示屈原诗歌中的体现楚人审美观念的情况。结论部分则是从总体概括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与楚人审美观念息息相关的联系,由此说明楚国文化对屈原文学创作带来的灵感及影响,然而另一方面屈原诗歌也丰富了楚文化的内容,并与楚国其他文学现象,如老庄哲学等,让楚国文化达到了顶峰状态。
方崇婧
《庄子》寓言中的对辩研究
学术论文
对辩和寓言结合使用是《庄子》语言的鲜明特点。庄子运用语言过程中,善于把握“言”与“不言”的度,既达到言道说理的目的,又生发言外之意。 对辩是在现代文学对话理论及中国古代逻辑学辩对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概念,既从文体角度明晰了历来《庄子》文体类别划分的混乱,又从语言角度形象地描述了文本对话的生发过程。 通过文本内容梳理,首次详细地罗列出《庄子》的寓言和对辩使用情况,结合前人对《庄子》文本主题内容的划分,尝试性地将《庄子》的内容归结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类。 《庄子》对辩特色鲜明。对辩主体的多元、对辩结构的多样、对辩结语的开放使读者仿佛置身一个大的对话场,从多样的对话中,体悟庄子之道。同时,庄子用虚实相融的手法设置对辩,用严密的逻辑思维生发对辩,用生动的比喻阐释对辩,用诗意的语言美化对辩,使对辩充满浓厚的艺术色彩。 庄子文学熠熠生辉,战国诸子散文望其项背。通过与《孟子》、《韩非子》寓言和对辩的横向比较分析,凸显庄子对寓言和对辩的驾驭能力。 《庄子》对辩影响深远。于后世文学,影响了宋玉等文人的行文以及对话体赋和对辩体文学的形式特征;于今世,为我们如何在一个多元价值时代开展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对话提供启示。
张国毅
《庄子》内篇句末语气词分析
学术论文
《庄子》内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庄子弟子乃至后来庄子学派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语言面貌,是研究战国时期语言的重要材料。本文重在研究《庄子》内篇句尾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力求详尽具体地分析《庄子》内篇句尾语气词,把握这一时期汉语句尾语气词的特点,以便丰富上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内容,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本文共分为五章。引言是第一章,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还有《庄子》内篇的研究现状,《庄子》内篇的语料价值、研究方法和运用的理论。 第二章讨论了语气和语气词的区别和联系。界定了语气词的定义;谈到语气词的本质,语气词有音节形式,有固定的句法位置,而且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它是虚词的一种,但是它和虚词最大的区别是语气词和造句没有关系,在句法分析时,我们往往将它排出在外。并且说明了语气和语气词的关系,语气和语气词的交叉点在于,语气词实际上就是语气的表现手段,二者在功能上来说是不可混淆的两个概念。 第三章详细分析研究了《庄子》内篇句尾语气词,包括《庄子》内篇句尾单用语气词的个体描写,连用句尾语气词个体描写分析,连用语气词层次制约的语法位序,出现这种语法位序的制约因素,连用语气词产生的原因等。 第四章对《庄子》内篇句尾语气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庄子》内篇中单用句尾语气词的统计,连用语气词的统计,还有《庄子》内篇中句尾单用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和连用语气词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把《庄子》内篇和战国传世文献的句尾语气词进行数量和类型上的对比,以期得出《庄子》内篇句尾语气词在整个战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语气词使用历来受到重视,虽然对于语气词的定义、分类和所表达的语气等研究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确定的说法,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语气词的研究方面已经获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通过总结得出,《庄子》内篇句尾语气词共出现18种,其中单用句尾语气词11种,连用句尾语气词7种。由此可见,语气词出现频率并不均衡,单用语气词使用范围更为广泛,而连用语气词比单用语气词表达语气更为强烈和复杂。
刘挺
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与新马华人的认同建构
学术论文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华侨华人参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开端。以新马华侨为代表,他们通过宣传革命思想、筹集革命经费、保护革命避难者、亲赴革命战场等行动,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各时期执政力量皆从辛亥革命中认识到新马华侨无私捐献祖国的辛亥精神,为使辛亥精神得以传承,各执政力量都注重开展辛亥纪念活动以构建新马华侨的辛亥记忆、强化新马华侨对中国的认同感,并通过积极的侨务政策,吸引新马华侨投身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受中国国内政治环境以及侨务政策发展变化的影响,各时期新马华侨开展辛亥纪念活动皆各有特点,反应出新马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发展变化,即从文化上认同中国,到文化上、政治上都认同中国,再到文化上认同中国。 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今,中国和新马华人开展辛亥纪念活动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民国初建至东北易帜,是建构辛亥记忆的开创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构建辛亥记忆的迅速发展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是构建辛亥记忆探索期;改革开放以来,是构建辛亥记忆的再次发展期。
谢美娟
杜甫诗歌的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
学术论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热衷于中国古典唐诗的翻译。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其诗歌尤其受到了译者们的广泛关注。翻译工作者们积极地把包括杜诗在内的中国唐诗翻译介绍到国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翻译理论做指导,译得较好的唐诗并不多见。其原因之一在于: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往往过分强调诗歌韵律形式、孤立的词语和诗行意义的忠实,而忽略了译诗的格式塔质,即原诗整体意象的再造。本文试图运用姜秋霞提出的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2002)来比较杜甫诗歌的翻译,以克服目前诗歌翻译中常见的重语言成分和韵律形式的对等,词义与诗行意义的忠实,而轻整体意象再造的问题。 本文一共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导言部分简要分析了传统的忠实论和对等论等翻译理论解释诗歌翻译的不足,并提出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的可行性。正文部分分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详细介绍了一般意义上的意象和格式塔意象,然后,通过分析杜甫诗歌及诗歌中意象组合的特点,指出杜甫诗歌翻译的过程就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过程。后两章分别对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与语言实现做了具体的阐述。心理实现是语言实现的基础,也对语言实现形成制约。第四章作者指出: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要受到译者和原文文本结构两方面的制约。译者与原文文本不断相互作用,使得格式塔意象最终形成。通过多个译本的的对比,文章表明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对包括杜诗在内的古典唐诗的翻译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只有译文实现了格式塔意象层面上的整体性再造,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译诗。
涂凌燕
皇侃《论语义疏》哲学思想探析
学术论文
南北朝时期是《论语》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援佛解经和援道解经的兴起,《论语》研究发展极为可观。皇侃《论语义疏》是集结当时《论语》学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对于义疏体著作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论语义疏》为考察中心,研究《论语义疏》自身的注疏特色和皇侃的哲学思想,从而进一步探究时代思想对《论语义疏》成书的影响,以及《论语义疏》在《论语》学史乃至整个学术史中的成就及意义。 除绪论外,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皇侃关于“性”的看法,从“性者生也”和“性无善恶”来分析《论语义疏》中“性”的含义和特征,从“性其情”来论述皇侃的性情观,从皇侃对“天命之谓性”的继承来分析皇侃的性命观。 第二部分从“仁”的核心、理论宗旨、实现途径和理论指向四个方面来分析皇侃的仁论。皇侃认为“仁以恻隐济众”,所以“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的实现途径是克己复礼,皇侃对此强调了行仁的主体自觉性;“仁”的理想目标落实在人身上就是成为圣贤君子,落实在社会层面就是实现大同社会,皇侃也对此进行了阐发。 第三部分从“孝”的产生与发展、“孝”的内涵、“孝”的实践方式和“孝”在伦常关系中的经与权四个方面来梳理皇侃的孝论。“孝”是为仁之本,是“礼”的文化内涵,孔子将“孝”上升到了家国同构的层面。皇侃在坚定儒家尽孝立场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佛道关于“孝”的思想意识。 第四部分首先分析“君子”概念的渊源,其次从君主、圣人、贤人、朋友和孔子五个不同的定义来分析《论语义疏》中的“君子”。 第五部分首先着重于分析《论语义疏》博采众家,疏亦破注,引佛解儒和援道入儒的特点。其次分析皇侃《论语义疏》的学术价值,主要梳理了皇侃哲学思想在学术思想史纵向脉络中的承前启后意义。
付欢欢
《庄子》中人物形象哲学意蕴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中有三百余位人物先后出现,本文通过对《庄子》中出现的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庄子对人的生命和所生存的世界的深刻思想意蕴。庄子将所对待的世界分为现实的世界和无形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多是无奈的和不可掌控的,无形的世界是庄子展现给人们的具有追寻价值的世界。《庄子》中的人物形象中有部分是庄子借用历史人物进行对话表述思想,或以技能和名字象征特殊寓意而塑造人物,无论何种方式塑造出的人物其背后皆蕴藏着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庄子》中人物有通过形态展现出哲学思想,有通过行止透露哲学意蕴,也有庄子通过人物之口表达哲学思想。本文首先在绪论中对研究意义、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进行说明,并对《庄子》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梳理,主要将其分为理想人物、历史人物和依日常化人物虚构而塑的人物。第一章从《庄子》中理想人物和“道”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哲学根源方向探究理想人物所呈现的纯素、无形、自然和无名之道。第二章从修养论的方向探究《庄子》中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哲学思想。第三章从探究《庄子》中虚构人物所展现出的支离、虚静和游戏的生命境界。第四章进行理论总结,探究《庄子》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因、目的以及影响。庄子对人类的生命存在状态有非常深刻的体悟,对当时社会亦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在《庄子》人物中皆有体现,通过精神自由的追求在纷争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超越。
孙婷婷
寺庙的历史记忆研究 ——以达尔罕旗惠丰寺为例
学术论文
寺庙作为清朝对蒙古地区所实施宗教统治政策的重要表现之一,对蒙古社会影响至深。本文以黄教政策、满蒙联姻政策来探究惠丰寺的起源,然后用历史记忆方法论述了寺庙的古今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当地人对惠丰寺的认知变化和社会变迁。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以及附录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以及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性、资料来源等研究情况。第一章重点探索了惠丰寺的起源背景。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惠丰寺初建到被拆毁再到重建的过程,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历史记忆。第三章以功能理论视角分析了惠丰寺从祭祀庙宇变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和当地人的认知变化和社会变迁。总结部分主要对论文主要部分做了概括总结。附录部分插入了关于惠丰寺的相关图片。
马丹丹
俄译《诗经》赏读及其翻译手法试析
学术论文
2010年,《诗经》凭借其典雅简单及平易近人的特点荣获德国评选的“世界最美丽图书”的称号。《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集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诗经》是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是众多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重要依据。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诗经》中很多诗句流传至今并被广泛应用。同时,《诗经》还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诗经》一书中收集了中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五世纪的灿烂文学遗产。《诗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自古代起,《诗经》开始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和其他东方国家。自公元18世纪起,《诗经》开始被译为法语、德语、英语和俄语在欧洲出版或发表。众所周知,翻译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项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活动的手段,而诗歌翻译则是一门看似美丽实际却异常棘手的艺术。翻译像《诗经》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因此,探讨诗歌的翻译处理方法,分析诗歌外文翻译的得失,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经过多方考证后,本论文选取了《诗经》俄译本进行研究分析。本论文以施图金《诗经》俄译本为文本材料,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八首俄译诗歌进行主要赏析和评述。本文尝试从诗歌外在形式的翻译处理和表示中国特有形象词的翻译处理这两个方面对《诗经》俄译本进行解读和分析,客观分析《诗经》俄译本的得与失,以期从中获取某些经验和启示,促进我们俄语语言功力的完善和提高。本论文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论、参考书目和附录等五部分组成。引言简要说明了选题的缘由、拟探讨的问题、研究任务和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简单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诗经》及其在苏联及俄罗斯的译介情况。第二章选取《诗经》中的七首诗,通过俄汉语文本对比,简要分析了《诗经》俄语译文对诗歌形式的处理。第三章选取《诗经》中表示中国特有事物和特有形象的词,简要分析了俄语译文中对这些表示特有事物和特有形象的词的翻译处理。结论部分对本论文所进行的探讨做出概括性的总结,指出其中的得与失以及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方向。参考书目列举了写作本论文所参考和引用过的文献。附录部分包括未在正文正式分析,只作举例说明的其他6首《诗经》俄汉对照文本。
巫晓静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