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学术论文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今天,它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专家学者都注重研究孔孟之道,但是作者却认为儒家学派的第三位大师荀子的礼治思想更适合于当今社会学习与借鉴。 荀子的礼治思想即是在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的天人观和人性本恶的性恶论基础之上所提出的“以礼为纲,礼、法并用”的礼治观念。 荀子在天人观上一改以往人们对天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天和人是有区别的,在他眼中,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掌握人类生死、命运的神,而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表现出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性。他强调人要观察和掌握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来发展农业生产等。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所有思想的理论基石。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存有各种欲望的,不过他所讲的欲望只是人的动物本性,对于这些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使人顺从欲望,从而产生争夺等混乱,因此,在他看来,人性是恶的。 虽然人性是恶的,但是荀子认为这种恶性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即人性可伪。由此,荀子便提出来礼。作者通过对荀子礼的论述的分析,认为他的礼的含义十分丰富。礼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要求,也是外化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大法、等级制度、财物分配制度等。它事关国家的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风俗习惯的淳朴与否,因此,荀子要求隆礼。 在隆礼的同时,荀子也十分注重法制的作用。荀子认为人虽然可以用礼来教化,但是也有教而不化的人存在,这种时候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只有对其进行惩罚才可以迫使其转化。作者在文章中也有分析荀子的法的含义。作者认为,荀子的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包括外化表现出来的礼和刑罚,狭义的法则仅指以礼为纲所制定出来的刑罚。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荀子的礼法思想就是其礼治思想。 荀子的礼治思想要求贤者特别是君主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并要学习和效法后王的治国之道,重视人民,尚贤使能,采取王政和霸政并用,从而实现人民归心,官吏尽职忠诚,风俗淳朴,天下大治。 当今社会现象复杂,我国近几年来出现有道德倒退、主流意识形态不坚定、执法违法等等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荀子的礼治思想正是我们借鉴的好蓝本。在本篇论文中,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们对其礼治思想的借鉴:在现代社会和谐理念方面启示我们要注重国民人格的正确引导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在高校教育方面启示我们要注重教育主体的确立及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在社会法治建设方面启示我们的制度建设、人才吸收的原则,以及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新科技工具;等等。
职冠楠
南怀瑾《论语》诠释及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学术论文
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传统文化的式微,社会上不乏道德滑坡的现象。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提到的,物质文明发达与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之下造成了心灵的“危机”。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民众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才能疏解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南怀瑾以通俗易懂的“讲故事”的方式对《论语》做出了别出心裁的诠释,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南怀瑾个人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密不可分。他诠释传播传统文化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捍卫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旨在改善社会人生。 南怀瑾采取“以史代论”的鲜活的讲故事手法,生动活泼地诠释了《论语》,极大地促进了对经典义理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反响。他对《论语》的诠释着重于个人学问修养、社会道德风尚以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价值这三个方面。其中学问与做人是最重要的线索。 南怀瑾诠释《论语》的方式及内容对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启迪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转变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则要从培育诚信品质以提升个人修养、提倡读书明道以调节社会风气以及由表及里促进文化发展这三个方面入手,最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刘燕茹
《诗经》征戍诗研究
学术论文
我国版图以关中、中原为中心,其正北、西北以及东北基本上都是不适合古代人类居住的干寒困苦的地带,那里生存着强悍的游牧民族,不时南下劫掠,给中原以毁灭性打击。作为农耕定居民族,《诗经》时代的华夏儿女无论为了国家还是个人,都有着捍卫自己美丽家园、劳动果实以及同胞与亲人生命的责任与义务。为了保家卫国,无数的华夏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国家和个人必须征戍。在《诗经》中,有诸多诗篇颂美征戍,颂美攘击夷狄之大义,由此为中国文学注入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息。《诗经》有美刺两端。《诗经》在颂美征戍之声中,也时有指刺征戍过度、劳民伤财的悲苦之声。在美刺之间,《诗经》还真实再现了征戍生活的悲苦与艰难。可以说,美、刺、悲是《诗经》征戍诗的重要内涵。本文据此分三章加以论述。第一章,美征戍之大义。第一节,论述早期中国疆域的扩展过程以及其中所深蕴的文化意义,认为《诗经》时代,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正北方向。中国是农耕定居民族,有着明确疆域,需要守护国土,守护田地,守护关中、中原及华北千里沃土,这是征戍根本意义之所在。第二节,在个人和国家关系层面上展开论述,认为参军卫国是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家乡父老,与战友同生共死,这也是一个人具有优秀品质的表现。第二章,刺征戍之弊害。第一节,说明征戍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根源于外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财富与土地的欲求,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内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关。内部的问题有政治腐败问题、财力困难问题以及在征兵、戍守、后方支持等具体层面调配不当的问题,因为内部有问题,所以不能有效地抵御异族侵扰,导致征戍困难重重甚至征戍归于失败。第二节,重点论述了征戍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分析了征兵、戍守、战斗中存在各种问题。第三节,重点论述了后方存在的问题。后方是征战士兵和军需物资来源。为了前方征戍,后方有时倾尽人力物力,导致经济凋敝。士兵返乡,有时也存在抚恤不足的问题。第三章,悲征戍之痛楚。第一节,从家的角度,说明士兵离家之时、思乡之时、无家可归之时,对家的强烈思念。第二节,从征戍之地以及战场角度,说明复杂严酷环境下士兵艰难的生存状态,以及战斗的惨烈。第三节,从更为深层的角度,反映出士兵在征戍过程中对生命意义以及征战本质的思考。三章互相呼应,有机统一,系统阐述了《诗经》征戍诗的丰富内涵。
罗凯
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的高中语文朗读研究 ——以大理州祥云县祥云一中为例
学术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多次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而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包含于阅读教学之中,学习者的朗读必然也离不开体验。体验教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认知因素,体验教学的过程是认知与生命体验相统一的过程,是一种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过程。尽管体验教学理念已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在现有研究中,直接以体验教学理念指导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的研究尚未涉及。本文就是在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重新审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高中语文朗读进行探究,深化我们对语文朗读的认识,指导语文朗读实践,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全文以“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的高中语文朗读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在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实施高中语文朗读”、“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高中语文朗读的设计策略与案例分析”的思路行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阐述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及其意义,重点对有关朗读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首先说明体验与体验教学的内涵,主要在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重新认识语文朗读,指出朗读之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丰富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部分在体验教学理论语境中,以大理州祥云县祥云一中为例,反思当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在朗读目的、朗读内容、朗读形式、朗读指导和朗读评价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针对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触发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为切入点,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朗读策略。即创设情境,激发体验;评价与示范,引导体验;组织对话,深化体验;角色表演,内化体验;“我性”朗读,丰富体验五大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增强策略的实践性。
杨珍
马叙伦《庄子》学研究
学术论文
马叙伦对《庄子》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庄子义证》《庄子外篇札记》《lt;庄子·天下篇gt;述义》中。在训释方面,马叙伦在继承乾嘉学派的方法而有所拓展;在义理方面,融合佛理与西学解庄。可以说,马叙伦的《庄子》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庄子》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颇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从训释、义理、考据、文学这四个层面分析马叙伦《庄子》学研究,探究其中的成就与不足,并进一步挖掘马叙伦《庄子》学研究在民国及整个《庄子》研究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绪论部分,对该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由此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 第一章,以马叙伦的生平经历为主线,重点突出马叙伦《庄子》研究之过程。傅斯年的“笔墨公案”是马叙伦《庄子》研究的转折点,因此,对这场“笔墨公案”的分析是本章的着力之处。 第二章,研究《庄子义证》中关于《庄子》的训释内容、方法等。其中,因马叙伦与傅斯年发生的“笔墨公案”,1918年问世的《庄子札记外篇》少有流传。因此,将《庄子札记外篇》与《庄子义证》进行对比研究,厘清二书的关系,总结出马叙伦前后期《庄子》研究的变化,即是本章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三章,本章主要论述马叙伦“以佛解庄”、以“西学”解庄之特点及缘由。最后,考证《lt;天下篇gt;述义》的成书问题,揭示出马叙伦《庄子》学义理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第四章,对《庄子年表》《庄子宋人考》《lt;庄子gt;佚文》三张附录进行研究。总结各表的特点,探究三张附录与《庄子义证》研究的关系。 第五章,先阐述马叙伦《庄子》学文学阐释的内容;分析马叙伦《庄子》文学阐释的原因及学识基础;最后,对马叙伦从文学层面阐释《庄子》做出评价。 结语部分,总结马叙伦治庄的方法特点,分析马叙伦《庄子》学研究在《庄子》研究史上的价值。
陈雪梅
龚自珍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转化
学术论文
庄子和龚自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启蒙性质的人物,两人都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以先觉者、启蒙者的姿态对社会现象及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而在龚自珍闪光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当中,又呈现出了与庄子错综复杂而又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龚自珍与庄子在思想和文学上所体现的这种深刻而微妙的内在联系。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龚自珍接受庄子思想的背景”,论述了清代庄子思想盛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龚自珍接受庄子影响的客观因素。第二章是“龚自珍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继承与转化”,认真分析了龚自珍在哲学思想上与庄子的继承关系,并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结合龚自珍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变化、人文思潮等客观因素导致龚自珍对庄子思想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再从人物性格特点及治学态度等主观因素分析这一转化的必然性。第三章是“龚自珍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转化”,通过对龚自珍的诗、词及散文和庄子作品文本的细读,从“自然”、“雄奇”、“神妙'三个方面入手,找到他们作品艺术特点的相同之处,使得原本深远而微妙的影响关系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并阐明这种影响关系最终渗透到作家的艺术感受力、审美理想、人格精神等深层文化内涵中。
孟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苏轼散文研究
学术论文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成就在文坛上可谓是耀若星辰。以贬谪黄州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分界点,不仅前期的政论、史论文可圈可点,其后期所创作的一系列随笔小品文更是凭借广大深沉的思想内容和卓越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东坡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四篇苏轼散文《前赤壁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方山子传》和《游沙湖》即属后者。同时,作为苏轼文学性散文中的经典作品,该四篇散文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上都有着巨大的教学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此,运用相关文献理论研究的方法,从选文概观、艺术美及其体现的文艺观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策略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力求较为全面地对选文的各个方面做一个探究,为高中语文苏文的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江俊婷
老子的生态政治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学术论文
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危机已使人类自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中国先秦道家思想中,老子以其独特的视角思考“天人”关系,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知足不辱”、“无为”等朴素而颇具启发意义的生态政治思想,是人们反思和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文化资源,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来分析阐述老子的生态政治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老子倡导“万物并齐”、“天人合一”,所以我们要做到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保持生态平衡;在人与社会和谐方面,政府要做到“清静无为”、“以正治国”,个人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修身养性。 其次,将老子的生态智慧分别与儒家的生态观和西方的生态政治理论做比较:与儒家推崇“知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入世思想不同,老子是一种高度重视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否定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支配者,强调人的自然化,希望人们无为而与自然合一的出世思想;与西方的生态政治理论相比,老子的生态政治理念更加具有伦理色彩,不但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还关注人自身的和谐。与西方社会控制生产、减少污染不同,老子告诫人们要知足止欲。通过对比,点明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具有更广的内涵和普世意义。 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老子生态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有利于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世界各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借鉴;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养生、修身和处世。 总而言之,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政治理念,为我们人类走向和谐带来了新的希望。老子之道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既是人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万物所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也是人类理性的自我超越与精神状态的自我提升。
曹倩
蔡襄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蔡襄作为宋初的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一生廉洁正直,清高旷达,学识渊博,著作很多,尤其是在书法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宋史·蔡襄传》中记载“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苏黄米蔡”,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也许正因为蔡襄在书法方面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才使得学术界一直以来忽视了对他文学创作的研究,尤其是诗、文创作方面的研究更是薄弱。本文尝试在对其诗歌创作充分把握、深入研究的前提下,讨论其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等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艺术追求,总结蔡襄在书法以及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光辉成绩,并尝试探讨其人品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蔡襄诗歌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讨论蔡襄生活时代的文化政策和文人心态,尝试从中分析这些社会因素给蔡襄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蔡襄诗歌的题材内容。此部分共分三小节,将蔡襄的主要诗歌分三大类进行论述,分别是:为官诗、交友诗和咏物诗。为官诗主要谈论他正直廉洁,淡泊名利的品质;交友诗,选取蔡襄与朋友交往的一些典型作品,展示其交友的范围和方式,谈论其高雅的志趣;咏物诗,从蔡襄寄情山水的角度,让我们了解生活中不一样的蔡襄。 第三部分,蔡襄诗歌的艺术特征。再次由蔡襄诗歌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前面的理论和内容基础上,这一章从蔡襄诗歌的散文化倾向,用字,理趣、才学等角度来对蔡襄诗歌的艺术方式做简明的分析,表现其诗歌具有的“宋调”韵味。 第四部分,蔡襄的艺术追求。对蔡襄在书法和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追求给予分析,并尝试探讨其人品与艺术追求的关系。
夏奇娇
评价理论级差视域下李白诗歌英译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和小畑薰良译文为例
学术论文
李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豪迈奔放,语言自然明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迄今为止,李白诗歌仍具有很大研究价值,被不同国家的译者翻译成诸多语言和版本。然而,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等效论、意境、语篇、阐释学、接受美学等视角对李白诗歌英译进行定性研究,鲜有基于评价理论级差系统对李白诗歌及其英译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研究。 评价理论是一套较为完善的语言分析系统,其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分别表达情感、立场及力度。近年来,评价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中,但较少涉及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级差系统,辅以UAMcorpustool3语料库统计软件。对选取的李白30首诗歌及其两译本中级差资源的分布情况、级差资源类型、分布特点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两个译本中级差资源的分布与翻译技巧的不同,并进一步探讨造成两译本不同的可能原因。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李白诗歌及其两译本中的级差资源总体上比较一致,语势资源占主导,聚焦资源为辅。其中,级差资源在原诗及其两译本中的具体分布特点如下:上升的级差资源多于下降的级差资源,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色彩的高昂的语言特点;语势资源多于聚焦资源,体现了译者们翻译过程中总体把握了诗歌的语势力和诗人情感的明晰度;由于两译本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都对原诗中的级差资源进行调整。许译本中的级差资源少于原文,Obata译本中的级差资源多于原文。许译本采用省略级差资源的翻译策略,然Obata译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增加级差资源的翻译策略。虽然两位译者都译出原诗所表达的级差意义,但是由于两位译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使得两者在对原诗级差资源的翻译上出现了差异。 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级差系统对李白诗歌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弥补了诗歌翻译研究的不足,论证了级差系统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有助于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更系统且深入的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做出一定贡献。
徐江秦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