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明代诗话中的苏轼接受研究
学术论文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多种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创作诗歌两千七百余首,词作三百多首,散文作品更是卷帙浩繁。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代宋诗体制的创立者。他是宋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离世值得在朝在野的文人士子同哭一声。从宋代起,文人们对于苏轼的研究、接受从未止息,虽然各个朝代囿于当时的文学整体环境对苏轼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但就整体而言对苏轼的接受是源源不断的。概括而言,对苏轼接受最为热情的两个朝代当数宋代和清代。因明代文坛上崇唐抑宋风潮声势浩大,明代历来被视为苏轼接受的低谷期,更有甚者提出在明代苏轼接受呈中熄之态。翻检明代诗话可以发现,诗话中与苏轼相关的条目达1000多条。作为明代文学理论一种重要形态,诗话对苏轼的热情接受可以辐射整个明代对苏轼的接受情况。因此,本文通过对诗话中提及苏轼的条目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力图还原苏轼在明代真实的接受状况。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明代诗话中的苏轼接受情况进行一个概括性的说明,具体包括苏轼在明代所面对的接受环境,明代诗话中苏轼接受的两种倾向以及诗话中苏轼接受所呈现出的特点。第一节主要从明代前期的文化政策,明中后期的文学复古思潮,以及晚明的文学新思潮三个方面对苏轼在明代所面对的文学接受环境进行说明。囿于明代文学大环境的制约,明代诗话总体上对苏轼接受呈现出两种倾向:一以贯之的褒扬倾向和激烈持久的批驳倾向。此外,诗话中对苏轼的接受表现出以下特点:从接受目的上来说是“借古论今”,借苏轼来表达对明人的看法;从接受方法上来说是“知人论世”,结合苏轼其人及其经历来品评其作品;从接受对象上来说,明代诗话中对苏文的喜爱明显多于苏诗。第二章主要讨论明代诗话对苏轼其人的接受,具体可概括为:对作为文人形象苏轼的接受,对官员形象苏轼的接受以及对提携后进的师友形象苏轼的接受。诗话中作为文人形象的苏轼是一个才藻富赡、幽默旷达的文士;作为政治家官员形象的苏轼又是一个关心民瘼、卓有政才却屡遭谗害、刚正不阿的斗士;而作为文人雅士师友的苏轼又是一个虚怀若谷、提携后进、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第三章主要讨论诗话对苏诗的接受,包括诗话中苏诗的理想形态,诗话中苏轼的“和陶诗”以及由苏诗接受反映出来的明代诗歌接受活动的特点。明代诗话中苏诗的理想形态有:苏诗当中优秀的议论诗、哲理诗;对夺胎换骨、比喻手法化运无迹的诗歌;用事、押韵精切的诗歌。诗话中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基本上从苏轼之和诗与陶诗是否相似着眼,个别批评家认识到了苏轼之和诗乃“自遣尔”,不应简单地以似与不似评价苏轼之和陶诗。从本章前两节诗话对苏诗的接受可以归纳出明代诗歌接受的三个特点:主流话语背后接受活动的多样性;“师古”旗帜下“师心”的突围以及对诗歌中“俗化倾向”与具体创作手法的热情接受。第四章主要讨论诗话对苏轼文论观的接受,以及明代诗话将苏轼与唐诗创作群体和宋诗创作群体并提的具体内涵。诗话中批评家们所青睐的苏轼文学理论观点主要包括:“题意观”、“枯淡论”以及“穷者诗乃工”。当诗话将苏轼与唐代各大家并提时,往往点明苏轼与唐代诗人的师承关系,从纵向上明确苏轼可与唐人比肩的文学史地位。当诗话将苏轼与宋代各大家并提时,是从横向上对苏轼在宋代诗史上地位的肯定;此外,诗话中将苏轼与黄庭坚并提时,往往具有推较苏黄诗作之异同,比较二人优劣的内涵。从明代诗话对苏轼其人、其作、其文论观的接受以及诗话中对苏轼与各大家关系的探讨中可以发现,明代文坛对苏轼是充满接受热情的。明代并非苏轼接受的中衰期,相反它是苏轼接受的一个发展期。
吕娜
严复《评点<老子>》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1900年前后,严复先后翻译出版了诸如《法意》《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等西方著作,译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西方近代思想的认识与理解。1903年严复为《老子》做了评点,不同于以往学者对该书的注解,严复站在古今中西文化转型的交叉口,把西方近代思想融入中国传统中,“以西释老”,完成了中国传统文本的现代诠释,从而赋予老子思想新的内涵,这使得该文本在老学史及近代哲学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严复尊信进化论,故反对激进革命而主张渐进改良;他接纳自由、民主,故以君主立宪为现实政制之正途。本文分五部分对严复老学思想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对严复思想渊源尤其老学思想进行阐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和方法等问题。第一章主要交代严复评点《老子》的时代背景及个人因素,探究严复评点该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第二章开始进入核心部分,即严复在汇通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一面强调西方的实测方法,一面又肯定本体世界的存在,他通过提出“默会知识”这一概念,从而使“形上”与“形下”融合为一,解决了形而上学与实证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三章,探讨严复在把“道”作为宇宙万物最终原因的基础上,提倡“任天”,但又主张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与天争胜”,其渐进的变化观在政治上表现为渐进的改良。第四章为严复的政治哲学,严复把老子的“无为”与“小国寡民”的愿景等同于西方政治中的自由与民主,他参照西方政治提出实施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提倡自由、民主,但在晚年又退回到主张强人政治,本章将重点对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进行论述。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严复力图解决中国的生存问题、中国文化转型问题,通过解读中国经典,提出救国方案,其理论为政治变革和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理论准备,具有极大的文化转型的现代意义。
康慧芳
和陶《归去来兮辞》研究
学术论文
和陶辞是后代追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品的总称。宋代和陶辞作品数量极大,内容丰富,对后期和陶辞创作影响极大。北宋名人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发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独特魅力,并利用自身强大的作品阐释能力及文坛影响力创作和陶辞,拓展了陶辞的表现内容,基本确立了和陶辞的文体形式。同时苏轼向苏辙等人推广和陶辞这一极具风雅韵味的创作活动,而后,历代文人乐此不疲地和作。元代和陶辞作品数量最少,但创作者突破了和陶《辞》的创作壁垒,并再次确立了和陶辞创作的体式,而后历代和陶辞体式基本统一。明代和作者将和陶辞的社交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和陶辞在明代逐渐固定成为了一种高洁出尘的文化象征。清代和陶辞作品基本沿袭前人内容,但在题材、形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民国和陶辞数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体式最为一致,生动展示了民国文化历史。 由苏轼发起并倡导的这一文学活动,自诞生之初就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无数创作者加入,共同赋予和陶辞独特的文化意义。首先,和陶辞作者们打破了创作壁垒,积极扩展陶辞文本的阐释空间,为陶辞经典化助力良多。其次,历代和陶辞作品的体式、内容等揭示出文人文体意识的不断发展。最后,和陶辞行为本身所代表的对于人生价值的认同与选择,使得历时的和陶辞作品也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吴月玉
苏轼词用韵及其历史音变
学术论文
《广韵》中保存的隋唐官话语音系统非常完善,从它可以上推上古音,下溯近古音和现代汉语方言。宋代语音承隋唐,按向熹《简明汉语史》的分期,处于中古汉语晚期,这一时期的语音变化情况,尤其是方音体现的面貌,值得探究。 苏轼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诗人,作为四川眉山人,他的作品中时有提及四川方音的特别。通过苏轼的韵文,如果能从中观察到他的语音系统相较《广韵》系统的差别,便可以窥探其中反映的宋代四川的用韵状况。 根据导师周及徐教授现在对四川语言历史研究的成果,四川话分为南路话与湖广话两大体系,以成渝方言为代表的“湖广话”是明洪武及清前期移民的结果,而岷江以西及以南地区的“南路话”是元末以前的四川本地汉语方言的后裔,如今对四川方言进行的田野调查也支撑了这个结论。从移民史上看,对四川方言具有巨大影响的移民是明清时期的移民。因此,北宋时期的四川本地方言有可能与今天四川南路话建立联系。同时,眉山恰好处于岷江流域,同一地区的彭山、眉山、夹江、丹棱、洪雅方言片正是南路话的一个分支。那么,苏轼词所反映的用韵系统便有可能与今天的彭眉夹丹洪方言片以及南路话建立联系。 沿以上思路,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开展了以下研究: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综述做出介绍。由于文字的稳定,汉语语音的变化很晚才被人们意识到,韵文的押韵系统是了解古人语音系统的一种方式,词的口语性为探究研究对象的语音提供了可行性。对于四川语音史来说,系统反映四川方音的材料只能追溯到明代的《蜀语》,用词来研究北宋眉山人苏轼的语音,为研究四川语音史又进了一步;第二部分分析苏轼344首词,在比较《广韵》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韵字系联,归纳出词韵的17个韵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3部;第三部分阐述前人研究成果《苏轼诗韵考》的分部状况并与词韵做出比较,归纳有启发性的材料并对韵部内部构成做出构想;第四部分阐述将苏轼代表的北宋四川话与今天四川方言建立联系的可行性,并比较苏轼词韵部在今天四川方言里的具体语音面貌,确认每个韵部在今天语音的发展、演变确实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第五部分通过与今天眉山地区方言语音系统的比较,并结合《广韵》构拟音,对苏轼十七个韵部的内部语音进行构拟;第六部分是结语,归纳十七个韵部并对构拟出的62个韵母进行列表,并画出元音分布图。
王欣璐
人教版中学语文宋词教学研究
学术论文
宋词在词史上处于艺术上的顶峰,是词这种体式最为成熟的发展阶段。词体倚声而作,要求作者精通音律。这种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课堂上,宋词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中学语文教师在上宋词课时并没有教出宋词的独特性,因此学生也很难从中体会到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独特美感。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教出宋词的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要探究怎么教宋词,首先要弄清为什么要教宋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首先重点阐明了中学宋词的教学价值,希望以此唤起语文教师对宋词教学的重视。同时聚焦课程标准中关于宋词的教学目标和考试中关于宋词的考察方向,确定当前中学宋词的教学要求。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工具,宋词的教学大多也是依托教材进行的。通过梳理和总结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宋词的选编情况,可以深入了解目前人教版教材中宋词选编部分的整体情况。教师若能对教材中宋词的整体编排情况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更轻松地对宋词教学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宋词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实现宋词教学的要求,必须要正视宋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手段,了解到宋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宋词的机械背诵代替朗诵、宋词与文言文的教法类同、宋词教学中情感挖掘较浅、宋词的教学较为片面等。针对中学宋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宋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要求和人教版教材中宋词的选编情况,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一些关于中学宋词教学的合理化建议和实用策略,如分层次朗诵宋词、设置宋词学习任务群、适时引入词人介绍、创办宋词学习公众号、充分利用词的音乐性特征等等,以期对宋词的教学有所帮助。
樊文
关于《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汉韩翻译实践报告
学术论文
人们在感到困惑时,会来找周易。因为周易统筹管理着东方哲学的精髓与本质,无论在东西方,她都是处世之道的指路标。这不仅在此书撰写当时,在现在也是如此。周易长期被人们所爱戴的最大原因是,她不仅流水般自然,而且蕴含着天下运行的法则。此报告书讲论了,被称为“中国式经营之父”-曾仕强教授的《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的中韩翻译项目。此书分为8章,还无韩语译文,笔者翻译此书的第6、7、8章的内容,原文字数达约49091字,译文字数达72365字。译前通过收集资料和译前分析,提高了对此书的理解,除此之外的各种翻译实践也为此次翻译作品打好了坚定的基础。此报告书主要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主要在职称翻译、熟语翻译、汉字词翻译、周易原文翻译、句子翻译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运用了直译、意译、语序变动等多种翻译技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可确定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上的转换,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对专业领域的全方面的理解,并且更一层提高了笔者作为翻译人员的素质和修养,为笔者确定了今后在该领域的方向与目标。
李艺宏
《史记》对《儒林外史》的影响研究
学术论文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自成书以来,就在文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史记》与我国古典小说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仅是我国古典小说产生的主要渊源之一,而且在古典小说文体的生成、发展、人物塑造手法和叙事技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很多方面都深受《史记》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两部宏伟巨著从创作背景到创作理念都具有相似性和典型性。《史记》秉笔直书的史传传统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积极助推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走向了创作的成功,彰显了《史记》的文学典范作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史记》的创作缘由、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探究了《史记》对《儒林外史》的影响。笔者竭尽全力收集资料,在各方大家对两部宏伟巨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新的视角与思路,为“史记学”的影响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史记》创作缘由对《儒林外史》的影响,设置了三个小节的内容,即以家学为宗,创作渊源相似;以儒为道,思想共鸣生发;以友人为镜,治史思想的浸染。第二部分论述《史记》创作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主要围绕客观求实、尚奇求曲、通达古今、发愤著述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论述《史记》的艺术手法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主要从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手法及叙事手法几个方面论及《史记》对《儒林外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孙连云
《论语》关键字的解读及其翻译
学术论文
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论语》的第一个拉丁语译本于1687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时间了。随后,众多的英译本和各种语言的译本逐渐问世,当中也包括一些法语译本。以这些法译本为基础,本文试图探讨《论语》中关键字的解读和翻译,及其在翻译过程中应用的方法等。 《论语》是一本在国内外都有其重要影响的优秀著作,其翻译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论语》中有大量的负载着中华文化的关键字。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某些关键字在翻译过程中是无法做到一一对应的。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对等的翻译,其实在翻译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源语言的很多特点。根据不同的语境,一些译者对《论语》中同一个关键字作出了不同的翻译。很多学者已经对《论语》的英译本质量或者不同英译本间的比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本文在不同版本的法译本《论语》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对《论语》中关键字的理解和翻译上。本文分为以下三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论语》的性质和风格,讨论影响解读《论语》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境、参照他人注释和互文性。 第二章分析了“仁”、“礼”、“德”和“天”等关键字的理解问题。笔者分别从关键字的性质和这些关键字不同的翻译来解读其正确的含义。 在第三章中,主要讨论法译本《论语》的翻译。这一章介绍了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译本所应遵循的两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在这章中,还简要地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加注、直译、音译、意译等方法。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保存中国文化的完整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本文旨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以期最大限度地传播中华文化。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要尊重源语言文化。对于目的语中文化缺失部分,译者应该有创造性以弥补文化的流失。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目的语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补。
薛巧钰
马和之绘画研究 ——以《后赤壁赋图》、《诗经图》为例
学术论文
南宋马和之,以《后赤壁赋图》及《诗经图》系列作品名于后世。其作品格调高古雅致别开生面,创中国传统绘画十八描中“蚂蟥描”技法,且作品意境悠远呈现出如《诗经》自然天真之韵致,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关于马和之作品本身的研究历代不多见,近代以来以顾平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马和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主要涉及的问题在其作品真伪、出生年代、以及身份等有关问题的考证。对于其作品本身多是在前人的观点上捎带讨论,对其师承脉络、创新成就等问题的系统性梳理和探讨较少。本文是关于马和之作品《后赤壁赋图》和《诗经图》就以上问题的研究。本文以作品为切入点,以史籍、近代研究成果中较为可靠的著述为参照,以相关学科资料为辅助,来探讨马和之绘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从而厘清源流,更全面的探讨马和之传承脉络与艺术创新上成就。
张泽端
论《诗经》中的玉文化
学术论文
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古“尚玉”。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质地细腻坚硬、色泽凝润等物理特性,还赋予玉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玉被广泛运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反映我国先民社会面貌的重要文献资料,里面也有许多古人用玉的描述,对其加以分析,一定意义上也可揭示古人的用于习俗及文化。 目前,《诗经》作品中蕴有的玉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而且从此角度对《诗经》进行观照是有较强的可写性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以《诗经》中提及的“玉”的不同功能和用途为标准,对其进行较为合理的分类,并以此分类法为基础探究其文化背景及蕴含的文化信息。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玉作礼器及其文化内涵。玉作礼器是指玉器在祭祀、朝会、军事、外交等多种活动中的使用,《诗经》中涉及到的玉礼器主要有圭、璋、璧、瓒等。玉这一用途的产生,除与本身的一些独特属性有关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特点及古人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玉质礼器的使用现象背后也蕴含着中国西周社会重礼乐文明且等级制度森严等文化信息。 第二章主要论述玉作饰物及其文化内涵。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提及的玉饰物约有14种,玉是《诗经》中提及最多的饰物。古人佩玉一是基于通神灵、避邪趋利、延寿考的巫术心理,二是为求美观,同时所佩玉器在质地、形制、数量等方面的不同也是佩戴者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第三章主要论述玉作赠物及其文化内涵。《诗经》中既有恋人、夫妻、亲戚之间赠玉的描写,也有诸侯赠玉、臣献玉于王、王赠玉于臣的描写。古人视玉为有灵气的珍贵之物,通过赠玉以鉴证内心情感的真诚,同时对于一些阶层而言,接受赠玉也意味着权力的授予与臣属关系的确立。 第四章主要论述玉含有的比喻象征义及其文化内涵。玉色泽、质地等方面的特性能给人审美的愉悦,随着思维的发展,古人逐渐用玉代表美好的事物。玉的自然属性亦被抽象化、人格化,古人将玉赋予精神层面的含义。不仅美好的玉器含有了比喻象征含义,而且玉器一些方面的特性也被赋予了深层美好的意味。
亓风清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