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神宗时代的文士雅唱——以苏轼为中心
会议论文
"既作雅词,又长艳曲。"可谓两宋词人歌词创作的常态,但伴随熙丰变法大潮,苏轼及其"友善"者、追随者,在官职升降迁转中,相与论诗书,讲字画,悠游山水,歌酒茗饮,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以"白雪清词"变易"鄙野""不雅",用"著腔子唱好诗"、"以诗度曲"、"櫽括"等多种方法创作歌曲,或与朋友"大歌"、或"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或"使家僮歌之",自己"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或"微吟",或"吟啸",唱出了"自是一家"的心声,适应"变风俗,立法度"的时代需求,变易了"淫冶"的"柳七郎风味"。"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正是苏轼等人"韵高""白雪清词"的传唱,仁宗朝普遍被视为"小词"的曲子词,走向了神宗朝"结人心,厚风俗"的"乐府雅词",使得大宋帝国的文艺百花园中,真正呈现出了繁花似锦般的文明昌盛。
杨晓霭
2018-08-01
近年来电视剧“宋代热”的美学与史观嬗变
期刊
自2018年以来,《梦华录》《清平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一批宋代题材古装剧涌现于荧屏,一改此前宋代剧如《水浒传》《忠烈杨家将》《少年包青天》的悲情或传奇叙事,创新宋代叙事、艺术审美、历史观念,体现雅俗融汇、日常生活审美融合和“平淡”“淡美”的宋代美学特征。影视、美术、出版传媒界和网络文艺圈共同关注大宋美学,历史观念认知从贫弱悲情转为文明拂晓,为这批电视剧提供了现实根基、历史情境与学术依据。创作充满文化自信,呼应民族复兴愿景,启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何美[1,2]
《汉书》标点一则
期刊
《汉书·儒林·梁丘贺传》:会八月,饮酎,行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剑挺堕地,首垂泥中,刃乡乘舆车,马惊。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标点本以及目前流行的其他选本均如此断句,大抵是受了《汉书》颜师古《注》的影响。窃以为“车”字宜属下句,而上句则当绝于“舆”字。
钟云星[1]
论苏轼《徐州上皇帝书》
会议论文
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以治盗之策为主题展开论议,擘画了治盗策略,精于理,适于用,体现了苏轼本于人情的治政思想。文章气势纵横,结构参差,诵说古今,笔意深入高远。
周方
2021-06-01
孔子的易学思想和今后的课题
会议论文
像南宋的朱熹在他的《文集》和《语类》中明确表示,相传《周易》是通过伏羲盖卦象、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来完成的。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先史时代),身为国王的伏羲为了确立公正的政治标准,通过“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思考方式来画出“易”字。在通过这种经历而形成的易之基础上,孔子又补充了“十翼”,最终集大成为具有道德和哲学意义上的“易”。 这部由心心相印的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先后经过较长的时间共同完成的《周易》,在东方历史上属于最古老、最高级的哲学书,本文对其形成过程简介。
金益洙
2004-04-03
简论苏轼三类论体古文的书写艺术
会议论文
苏子三类古文的艺术特色,大体如上所述。策论、进论采色绚烂,高下抑扬,在艺术上追求新颖、巧妙,有意而为的成分居多;论古之作平淡、自然,文若泉水随地溢出,有随笔写出,不待安排而自然超妙者。两者不同不但表现在文章构思、修辞手段、艺术风貌上,甚至连文章的长短、言说的详略、达意的曲直,都有区别。如何评价这两类各具审美特征的古文,应注意苏子本人的看法。其《与二郎侄》有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书中有三层意思,一是苏子认为绚烂、平淡都是古文的艺术美,都值得肯定,值得创造;而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还说平淡是绚烂到极点得以升华出现的新境界,表明在他眼中,古文的平淡较之绚烂更为难得。二是说明自己早年所作多为气象峥嵘、采色绚烂者,晚年所作多为平淡自然者,二者各有其美。三是指明为文平淡的路径,谓二郎侄年轻时当学他与苏辙早年采色绚烂、高下抑扬之作,不可一味专学平淡。意谓学平淡只能从绚烂入,由平淡学平淡是学不到家的。
熊礼汇
2016-09-03
孔子如何教我们做富人
会议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第二次解放,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大批的富人。然而,这些人当中,有被指偷税漏税者,有被指行贿受贿者,有被指"假冒伪劣"者,有被指奢侈挥霍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道德腐败的种种现象,给中国富人的形象蒙上许多污点,甚至令到某些人走向穷途末路。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第一代富豪,均因为种种自身的问题,当然包括道德腐败的原因,业已
邓思平
2010-09-01
苏辙诗文自我书写的复调形态与多元视角
会议论文
作为北宋中后期党争和政治变革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苏辙在诗文中对自己的政治生涯、个人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都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书写,其中最特殊的当属自传《颍滨遗老传》,此传以史传式的叙述方法和风格将作者所历的若干重大政治事件整合成一篇政治历史的备忘录,而自传本应具备的个性化色彩和理想形象都极度淡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意义上自传中"自我"的缺失,这些空缺可以由苏辙其他更加个人化的自我书写诗文来填补,他在这些作品中不断审视自己不同阶段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从与自我、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多角度对话中不断探寻自我生命的价值、定位和归属。苏辙诗文中的自我书写在观照视角和表现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复调形态,同时又共同指向高度的政治自觉、人格自信与理性精神这一核心旋律,不仅揭示了在政治变革的洪流中苏辙自我认知、定位的变化与坚守,也为解读其精神世界提供一个重要的注脚。
王萧依
2019-01-01
名岂文章著:论杜甫生前诗名为赋名所掩
会议论文
关于杜甫生前文名大小的问题,目前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然而这些争论往往将杜甫生前的诗名与赋名混为一谈,从而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杜甫生前的诗名与赋名其实并不一致。杜甫因天宝九载冬献《三大礼赋》而骤得赋名,此后其诗名一直为赋名所掩,这才是唐人选唐诗中不选杜诗的根本原因,也是李杜生前文名的主要差异。杜甫的友人中少有称其诗才者,却多赞其赋才,杜甫亦常以汉代赋家扬雄、司马相如自称。杜诗中诸如"岂有文章惊海内"、"名岂文章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等,都透露出杜甫对当时这种认知错位的无奈与感喟。
孙微
2015-10-01
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
期刊
春天的北京被艺术氛围熏染着,大大小小的艺术展、博览会遍布京城。本期,我们为您推荐一场以“松”为主角的展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千百年之后的北京,将诗中画面再现。
魏妍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