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儒学价值观的当代影像转化--对电影《孔子》等表述逻辑的分析
会议论文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东汉桓帝时(147-167年)即在苦县赖乡老子庙的壁上曾画有《孔子像》,光和元年(178年)灵帝时传有鸿都门学《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自汉代以来,孔子造像一直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一直以木版画、“圣迹图”等画图形式传播。“五四”之后,再经历文革等政治运动,孔子造像已经逐渐模糊了。当代,在全媒体时代,《孔子》(2010)等影视作品塑造着大众媒介的孔子影像,儒学价值观得以在影视作品中以影像化的方式表述与传播,2011年国庆之日,孔子行教画像更是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亮相以传播中国国家形象。<br> 媒介即是讯息。当代影像表述并丰富着儒学价值观的传播,同时这种表述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代性转化。传统的文化只有经过现代性转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它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如何用后工业的现代影像对前工业的传统儒学价值观进行当代性表述,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许立勇
收藏
喜欢
1933
孟子正义论
会议论文
正义论的基本观念架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仁是作为所有一切之大本大源的仁爱情感;利是由仁爱中的差等之爱所导致的利欲及其冲突;知是作为正义直觉或正义感的良知,它渊源于仁爱中的一体之仁;义是正义直觉的伦理原则化、即正义原则,它是一体之仁在特定生活方式下、在差等序列上的推扩作用的结果;智是按正义原则来进行制度规范建构的理智活动;礼是通过“别异”而建构的制度规范;乐是通过“和同”而营造的社会和谐。
黄玉顺
收藏
喜欢
1929
老子哲学思想核心初探——“守中”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会议论文
针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老子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误解和偏见,作者结合多年讲授和研读《道德经》的心得,从对待互含、道的释义、人生态度、治国方略、治民政策、处事原则、待人接物、战争态度等八个方面论证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守中”。守中思想既体现了《易》学基本原则,也是老子人生感悟的核心内容。
王玉兴
收藏
喜欢
1924
杜甫与陇山
会议论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携家西行,翻越陇坂,开始了"飘泊西南天地间"的流寓生涯。从关中平原走来的杜甫,为陇山高峻、雄伟的气势所震撼,为陇山多姿多彩的风貌所惊异,也为陇山的艰险难越而感叹!他多次在诗中描绘了陇山的壮观秀美的图景,把陇山的山川风物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杜甫的陇山行吟在他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其丰富的内涵也构成了陇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对于当前开展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潜在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聂大受
收藏
喜欢
1922
浅析《滕王阁序》与《前赤壁赋》在写作艺术上的异同
会议论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部分收入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赤壁赋》,这两篇诗文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经典作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即"骈赋"和"散赋"。但这两种体裁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总体来说,"骈体"整齐华美,典雅浓艳;"散体"闲淡,散漫,自由又不失整齐美观,两文写作上既有交集,又各具特色。相同之处:一、诗成革新体,共照古今文被誉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反对六朝以来以描
雷务昌
收藏
喜欢
1920
读苏轼《叶嘉传》
期刊
史传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自司马迁首创记传体《史记》以来,二十四史连缀不绝,数千年风云人物的音容笑貌尽载其中。也许是受这一传统的影响,产生了以物拟人为物作传的文学形式。这一形式肇始于唐代韩愈为毛笔所作的传记《毛颖传》,其后有司空图以镜拟人而作的《容成侯传》,元代王冕写了《梅华传》,明代方清又作了《清虚居士传》,分别抒写梅、竹的高洁品质。苏东坡作为宋代大文学家,在诗、词、赋、散文各领域均有极高成就,他也曾用拟人方式为物撰写过几篇传记,如《万石君罗文传》(写砚)、《江瑶柱传》(江瑶柱系一种海产贝类,味美)、《黄甘陆古传》(写柑桔)以及写茶的《叶嘉传》,而《叶嘉传》尤为出色。
王建[1]
收藏
喜欢
1919
诗咏青山绿水情
报纸
文\本刊特约撰稿刘永加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保护,古已有之。我们不妨穿越到北宋,去看一位一生歌咏环保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涉及植树和环保的诗歌和文章,他就是积极倡导青山绿水的“环保达人”——苏轼。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苏轼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很强的植树情结,那时他每年都在家乡栽植松树,10多年里,亲手栽的松树有数万株。他不仅带头植树,还笔耕不辍,记下他的山水情。《东坡杂记》中有载:“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此后,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无论是到哪个地方,苏轼都能坚持植树造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看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他带头并发动民众植树造林,绿化黄州。他筑室东坡,自号“东坡雪堂”,在住宅四周广种柳、桑、竹、枣、栗等树木,并诗记之:“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他在《东坡八首》中也写道:“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这些都是苏轼投身植树绿化环境的真实写照。苏轼被贬定州刺史时,仍不忘植树造林。他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广为植树造林。尤其是北方的槐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春季里槐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亲手栽种了两棵槐树。苏轼走到哪里就把植树造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哪里。大量的植树造林体验使苏轼对改善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任徐州知府时,苏轼曾到辖区滕县视察,对当地的植树造林成效十分满意。这次,苏轼留下了诗作名篇《滕县时同年西园》:“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养此霜雪根,迟被鸾凤吟。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幽桂日夜长,百花乱青衿。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苏轼通过写诗来表达他的生态环境观,他认为植树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能使“池塘得流水”,还能促进植物生长,使“幽桂日夜长”,引得凤凰来。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苏轼从少年起就身体力行创造好的生态环境。《东坡志林》载,少年时期的苏轼十分注重生态保护,他们家里栽着竹子、柏树以及各种花草,丛丛簇簇,布满整个庭院,引来许多小鸟在树上筑巢。苏母教育他们包括家里的仆从,不得捕捉小鸟。几年间,鸟雀都把窝建在低枝上,里边的雏鸟,人抬头就能看见。甚至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隔四五天就飞到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极为珍贵奇异,十分罕见,街坊邻里也都觉着很新鲜。苏轼则认为,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以诚实取信于动物罢了。显然,那时的苏轼家是人鸟和谐相处的典范。长大从政之后,苏轼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关注和重视。在巡视陕西凤翔期间,他特别关注当地的森林生态效益。当时,凤翔一带的达官贵人喜欢大兴土木,造成岐山一带滥伐森林、破坏森林生态的行为发生,苏轼看到后,甚为痛惜。他在自己的诗歌里表达了关切,他在《凤翔八观·东湖》中写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苏轼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秦陇山区由于过量采伐森林而呈现出山石裸露、“有山秃如赭”的悲惨景观。也正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渭河“有水浊如泔”,与长江“江水绿如蓝”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见,苏轼对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感到无比痛心。为了保护森林、倡导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苏轼在《凤翔八观·真兴寺阁》诗中指名道姓抨击了当地权贵王彦超大兴土木、滥伐林木的行为:“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这是苏轼对于滥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行为的愤慨和抨击。与此同时,苏轼还写了《万松亭并叙》,同样对麻城县令张毅早年植树遭到后人破坏的行为予以谴责,其叙说:“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且以名其亭。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正因为深知植树造林保证成活很不容易,苏轼才发出了这些感慨,诗句体现了苏轼的森林生态保护思想。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不仅如此,苏轼更把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尤其是他每到一处为官执政,总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了解,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改造修复。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时,西湖荒废,久不治理,湖中积葑田有二十五万丈之多。葑田就是湖泽中葑菱积聚,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干了就变成了田。因此,湖水没有了,运河有时就取钱塘江的潮水来补充水源。潮水浑浊又多淤积,运河流经市区,遇到大雨就形成内涝,群众苦不堪言,成为城市的大患。唐代的六井也荒废了,城里百姓吃不上甜水,杭州西湖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到破坏。苏轼到杭州后,分析了这些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决定先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用茅山河接受钱塘江的潮水,用盐桥河接受西湖水,再修建一座堰闸,以便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避免了内涝的发生。从这以后,潮水不再流入市区了。同时,苏轼修缮了六井,把引水管道由竹管改为瓦筒,使用持久,避免了经常更换,不仅保证了供水,也扩大了供水范围,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这应该是最早的自来水工程了。《宋史》记载了这件事:“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接着,苏轼决心彻底修复西湖的生态环境。他在上递皇上的奏章《乞开西湖状》中指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他组织开挖葑田,对于挖出来堆积如山的淤泥如何处置,苏轼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用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从此南北往来便利,人们再也不必绕湖而行。经过半年整治,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被铲除,湖面豁然开朗,一条长880丈、宽5丈的南北长堤屹立湖中。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侧栽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亭阁。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杭州人民将其称为“苏堤”。为了使西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永久改善,他又出台政策,鼓励百姓在西湖规定范围内种植菱角,避免湖草疯长,再次封湖。从此,西湖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知名景区。就连苏轼自己欣赏西湖的美景时,也禁不住感慨万千,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则惟妙惟肖地描写了西湖的雨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他听说广州百姓没有清洁水源,喝的都是苦咸水,造成了瘟疫流行,于是便给广州太守王敏中写信,建议他采纳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意见,将离广州20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上的水引入城中。王太守听从了苏轼的建议,立即组织人力,动工兴建引水工程。这样一来,广州城的百姓都饮上了清洁的山泉水。为此,苏轼写下了《广州蒲涧寺》一诗:“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就是这样,大诗人苏轼走到哪里,都会把他的满腔绿色情怀,写进他的诗词文章中,融进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苏轼的诗词文章中真是生机盎然、绿色无限呐!
收藏
喜欢
1918
论诗心与画境之感通——以杜甫、李商隐题画松诗之主体象喻为论证核心
会议论文
诗是诗,画是画,但中国诗与画素称「姊妹艺术」,原因乃在两者虽以不同之艺术表现媒介而各有专擅,然其欲藉创作而表现作者之艺术精神则互有共通之处。 本文拟透过杜甫、李商隐题画松诗之主体象喻为例证,以管窥「诗心与画境之感通」,旨在说明诗人以诗论画、题画、咏画,而在诗中呈现诗人以画为真、神游画境而达到物我合一之审美移情经验,并于其中体现诗人与画境遇合感通之审美主体象喻,乃促成绘画由要求形似而神似,进而追求「写意」,以致绘画趋向诗化,是使诗画关系由艺术精神感通,进而助成诗画艺术形式产生融合之可能的重要历程。因此,本文一方面以解析杜甫、李商隐题画松诗、及其与松相关之诗歌的审美意识及主体象喻为主要论逋,另一方面则意在阐述此一题画诗体式对诗画交流所起之关键性作用。并旁证沈德潜所谓「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指的即是杜甫开此一「以画为真并移情画境」之题画诗体式,而李商隐题画松诗无不在其影响之列。
李百容
收藏
喜欢
1917
杜甫与陇山
会议论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后,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携家西行,翻越陇坂,开始了"飘泊西南天地间"的流寓生涯。从关中平原走来的杜甫,为陇山高峻、雄伟的气势所震撼,为陇山多姿多彩的风貌所惊异,也为陇山的艰险难越而感叹!他多次在诗中描绘了陇山的壮观秀美的图景,把陇山的山川风物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杜甫的陇山行吟在他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其丰富的内涵也构成了陇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对于当前开展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潜在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聂大受
收藏
喜欢
1916
毛传郑笺对《诗经》中复现词语的释例发微
会议论文
<正>解读《诗经》的障碍,很大程度来自词语的隔膜。而且,《诗经》中存在较普遍的词语复现现象。所谓词语复现,就是同一词语形态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篇目中,而意义却不尽一致。毛传、郑笺在词语疏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就斐然,功不可没。然而,他们对这些复现词语的解释,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样态。相同诗句中的同一词语,毛传、郑笺的解释,有的相同,也有的存在差异;不同诗句中的同一词语,毛传与郑笺,或存在继承关系,或表现出变异特征;甚至同一注家本身,也可能作出相异的选择,而不是一以贯之。因
贾学鸿
收藏
喜欢
1916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