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
会议论文
<正>纵观历代词作,农村题材的篇什甚为寥寥。宋以前,只有五代孙光宪的《风流子》写到了农村景物。在宋代,最先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作的是苏东坡,他在元丰五年(1078)徐州石潭谢雨道中所作的五首《浣溪沙》,为宋词题材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到了
顾之京
收藏
喜欢
2020
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更
期刊
俞晖[1]
收藏
喜欢
2016
孔子的文明哲學與「仁學」的創造轉化
会议论文
文章综述了孔子在中国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与其「文明哲学」的打造,介绍了孔子的哲学架构与其后学发展。提出了将孔子文明哲学与「仁学」的转化问题。
歐崇敬
收藏
喜欢
2006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专题”教学设计
期刊
教材分析: 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兰保民[1];马恩典[2]
收藏
喜欢
2005
苏辙与商丘的情缘
报纸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与父亲苏洵父子三人齐名,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苏辙一生和商丘结缘颇深,年轻时便得到商丘名宦张方平的提携步入仕途,后来落难时又得到张方平的政治保护与施救,他还将家安在商丘,暂殡保姆杨氏于商丘开元寺,在商丘任职为官多年,期间写下了大量传世文赋。苏辙知遇张方平任职商丘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一起,虽然都得到了张方平的提携,但是苏辙与张方平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苏辙一生感激张方平的知遇之恩。苏辙最初与张方平的交往是随父兄一起:"予年十八,与兄子瞻东游京师。是时张公安道守成都,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忘年之契"(苏辙《栾城集》)。王称《东都事略·张方平传》:“然方平志大气高,有宏毅开济之资,识王安石之奸于将用之初,知苏氏父子之贤未遇之际”(张方平《张方平集》)。王称的评价道出了苏张交往的实质与核心。张方平是发现苏辙父子的伯乐。为了大力推荐苏辙父子,张方平不惜向政见不一的欧阳修推荐,表现了爱才、惜才的宽广胸怀。宋人笔记小说对此有相关记载,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张安道与欧文忠素不相能……安道继为中丞,颇弹击以前事,二人遂交怨,盖趣操各有主也。嘉祐初安道守成都,文忠为翰林,苏明允父子自眉州走成都,将求知安道,安道曰:吾何足以为重?其欧阳永叔乎!不以其隙为嫌也,乃为作书办装,使人送之京师谒文忠。文忠得明允父子所著书,亦不以安道荐之非其类,大喜曰:后来文章当在此。即极力推誉,天下于是高此两人。子瞻兄弟后出入四十余年,虽物议于二人各不同,而亦未尝敢有纤毫轻重于其间也"(颜中其《苏东坡佚事汇编)。曾慥《高斋漫录》亦有相关记载“三苏自蜀来,张安道、欧阳永叔为延誉于朝,自是名誉大振”(颜中其《苏东坡佚事汇编)。张方平的知遇之恩使苏辙兄弟终身感激:“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今三十余年,所以开发成就之者一至矣,而轼终无所效尺寸于公者”(孔凡礼《苏轼文集》)。苏辙在《栾城后集》亦写到:“臣昔少年,识方平于成都,一见以忠义相勉。”苏辙与恩师张方平在政治上高度契合,杨胜宽将他们的关系归结为“契心之交”。张方平“晚与轼先大夫游,论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皆不谋而同。轼与弟辙以是皆得出入门下”(孔凡礼《苏轼文集》)。张方平、苏辙父子对王安石其人的人品、学问、政策、思想都是不认可的,这种知音关系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嘉祐六年(1061年),苏辙除任官职时,知制诰王安石怀疑苏辙尊宰相而专攻人主,将其比作谷永,不肯拟写任命文件的原因(毕沅《续资治通鉴》)。苏辙与兄长苏轼是王安石变法政策的坚定反对者,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苏辙反对青苗法,罢条例司检详文字,上疏神宗力陈法不可变,激烈指责新法,除河南府推官。在熙宁年间的政治斗争中,张方平无疑是苏轼兄弟的同道。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张方平“及陛辞,极论新法之害,帝为之忧然”(毕沅《续资治通鉴》)。而苏辙的《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完整表达了张方平对王安石新政--常平青苗、拣兵并营、出钱雇役、保甲教阅的严厉批评(苏辙《栾城集》卷三十五)。苏辙亦感恩张方平对其政治上的保护。苏辙兄弟反对王安石变法,无疑遭到当时变法派政治上的排挤,张方平在此情况下伸出援手,苏辙两度入幕张方平麾下:一在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到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戊午,观文殿学士、新知河南府张方平知陈州(今河南淮阳),方平奏改辟苏辙为陈州教授。一在熙宁十年(1077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年二月癸巳,以张方平为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方平辟苏辙签书应天府判官。苏辙初来住在张方平家里,后将家眷安置在商丘。对此,苏辙充满感激:“两从奏辟,分兼师友”(苏辙《栾城后集》卷十六)”。识公岁己深,从公非一日。仰公如重云,庇我贫贱迹”(苏辙《栾城集》卷三)。“十载从公鬓似蓬,羡公英气老犹充(苏辙《栾城集》卷八)”。以少年游学,方成都乐职之秋;壮岁效官,复淮阳卧治之日”(苏辙《栾城后集》卷十六)。元丰二年(1079年)因受到兄长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苏辙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张方平为之送别。苏辙在其《栾城三集卷》写到:“元丰初,子瞻以诗获罪,窜居黄州,予谪监筠州酒税。公凄然不乐,酌酒相命,手写一诗为别曰:'可怜萍梗飘浮客,自叹匏瓜老病身。徒此空斋挂尘榻,不知重扫待何人。”元丰七年(1084年)移官绩溪(今属安徽)令,此乃苏辙第一次为地方官。相对于兄长苏轼的豪放不羁、光照千古来说,苏辙相对内敛沉稳许多,做到了谨言慎行,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苏辙任职商丘写下大量文赋在苏辙为陈州教授和任职应天府判官期间,为张方平写有大量公文和应酬文字:《代陈州张公安道谢批答表二首》、《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代南京张公安道免陪祀表》、《代张公谢免陪祀表》、《代张公贺南郊表》、《代南京留守贺南郊表》、《代南京百官贺南郊表》、《代南京谢颁历表》、《代张公谢南郊加恩表》、《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三首》、《代张公谢致仕表》、《代张公安道祭李宥侍郎文》、《代张公祭蔡子正资政文》、《代张公安道答吕陶屯田启》等,这些都收录在苏辙的《栾城集》中。除了这些应酬和公务上的代笔外,苏辙《栾城集》留有大量与张方平唱和的诗歌,如《张安道尚书生日》、《和张安道读杜集》、《题张安道乐全堂》、《宣徽使张安道生日》、《谢张安道惠马》等。苏辙在其文集中表达了对张方平为文、为人、从政诸方面人格、操守的倾慕。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公之问学,初亦弗勤。泛然游心,功倍于人。有疑而问,时罔弗达。”“公之事君,道大言深。心所不欲,富贵莫淫。诡词削草,人亦弗知。虽罔克用,亦罔克疑。”苏辙《祭张宫保文》曰:“公之行己,色温言厉。卒然相逢,忽若无意。其所与交,金石弗渝。可以托之,六尺之孤。”苏辙父子与张方平的交游完全印证了“金石弗渝”的交情。元祐六年(1091年)十二月,张方平薨于南都,“问后事,但言伸意子瞻兄弟”(孔凡礼《苏轼文集》),将临终大事全权委托苏轼、苏辙兄弟,表现了对两兄弟的充分信任和依赖。苏辙兄弟也无愧于张方平的托付。苏轼对张方平去世所用礼仪非同一般:“乐全先生薨,东坡时守颍州,于僧寺举挂,参酌古今,用唐人服座主缌麻三月,又别为文往祭其柩,盖感其知遇也”(颜中其《苏东坡佚事汇编》)。苏轼与张方平并无实质的门生关系,而宋代为了杜绝朋党曾明令废弃座主门生之礼,苏轼的做法显然超出常规。另外,苏轼撰有《张文定公墓志铭》、《祭张文定公文三首》,而苏轼对作铭其实有严格的标准:“轼于天下,未尝志墓。独铭五人,皆盛德故。伟欤我公,实浮于声。知公者天,宁俟此铭。今公永归,我留淮海。寓辞千里,濡袂有漼”(孔凡礼《苏轼文集》)。苏辙为此亦撰有《祭张宫保文》、《再祭张宫保文》,对于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做了具体、完整的回顾:“从公陈宋,庇于有仁。既博以文,又约以礼。示我夷易,行不知止。南迁而还,迎我而笑”。“呜呼!我之从公,始于父兄,师友之交,亲戚之情”(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苏辙晚年所作的《追和张公安道赠别绝句<并引>》,对其与张方平相识--相从--分别--重逢的历史作了梳理,抒发了对张方平的深切怀念:“后七年,蒙恩召还,复见公南都。自是又八年,而有升沉之叹,时公薨已数年矣。及自龙川还颍川,侄过出子瞻遗墨,中有公所赠章,览之泣下不能止,乃追和之。少年便识成都尹,中岁仍为幕下宾。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亲密的关系己经达到依恋的程度,不是家人胜似家人。
马学庆
收藏
喜欢
2000
苏轼与高密
报纸
◎槐常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记梦》并称“密州三曲”,是东坡词走向成熟的标志。密州,雄踞山东半岛中南部,地域广阔,物产丰盈,苏轼称之为“山东第二州”。苏东坡当密州太守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二月至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当时密州辖境方圆数千里,其范围包括现在的诸城、高密、胶州、胶南、安丘、五莲、日照、莒县、莒南九个县市。因为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密州曾经是胶西国、高密国、高密郡的属地,所以密州太守苏东坡有时也自称守胶西、守高密或者高密太守,别人也称他为高密太守。苏东坡在《刻秦篆记》中有“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于民间”之句;在《与王庆源十三首》中有“高密风土食物稍佳,但省租公库减削,索然贫俭”之句;在《黍麦说》中有“吾昔在高密,用土米做酒,皆无味”之句……都是以高密代指密州的。为什么以高密和胶西代指密州?一方面说明高密历史之悠久,另一方面说明高密在苏轼心中的分量。苏轼由于在密州时间仅仅两年,加上历史材料有限,无法确切知道他对高密作了哪些具体的工作。但有三件事是和高密有关的。一是为高密人王述请求荫子。王述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名将、官至左屯卫大将军王仲宝之孙。王仲宝曾经于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一带大败西夏王李元昊的军队,威震西边,与范仲淹交往深厚。王述担任过都巡检一职,是个武官。他的父亲王咸被“盐贼”李小三杀害,王述不肯殡殓,直到亲手擒获李小三,祭祀他的父亲,然后发丧。因为这个原因,犯了“踰滥”的错误,也就是越权处置过当之类的错误,所以退休后没有受到“荫子”的待遇。于是苏轼上书皇帝,认为“忠孝,臣子之大节,踰滥,武夫之小过。舍小录大,先王之政也”,于是皇帝为他的儿子王璋封官。王璋也争气,有武干,慷慨有父风,对法律有畏惧之心,奉法行事。后来苏轼听说王璋在青州担任巡盐官,他给时任青州太守滕达道写信,希望滕提拔照顾,认为王璋“异日必也一快辣将官也”,体现了苏轼的一片爱才之心。此轶事见于苏轼《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六。二是伐高密之树修建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期间,公暇之余,乐于游山玩水,并建造楼台亭榭,留下了许多文化名迹。其中超然台最为著名,从而成就了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辙的《超然台赋》等千古名篇。而超然台的建成,高密之树功不可没。《超然台记》中有“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等句,是为证明。三是与高密人乔叙的知己之交。乔叙,字禹功,太常博士,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曾任濮州雷泽知县,后为荆湖南路转运判官。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知施州,后知泸州。罢官后居密州胶西,即高密。由于西汉文帝封建胶西王国,定都高密,后多有以胶西称高密者。苏轼担任密州太守期间,与乔叙结下了深厚情谊。民国版《高密县志》收录了苏轼的《过密州次韵赵明叔乔禹功》,是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调任登州太守途径高密而作。苏轼在密州期间写给或者提及乔叙的诗有《乔太博见和复次韵答之》《二公再和亦再答之》《铁沟行赠乔太博》《莫笑银杯小答乔太博》等十几首,可见交游之深。他在密州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诗歌127首,词18首,文64篇,共计209篇,而且名篇累累,高风绝尘,孤标千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在密州期间临潍河跨胶水慕前贤交名儒,足迹踏遍高密,其“超然诗”“豪放词”的成熟也有高密风韵。他的文学成就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对于高密的影响相当深远。
收藏
喜欢
2000
李白诗歌中情感传译的隐喻研究
会议论文
本研究以李白诗歌中的情感文化体系为主体,以李白的诗歌为语料,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从情感的具体语言表达入手,探讨其中的隐喻本原以及其内部蕴含的民族传统及文化因子,并对其传译过程和传译效果进行细致探讨。
黎萍
收藏
喜欢
2000
回“家”之路 再难也要走——浅谈用老子的智慧开启中医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会议论文
中医即国医,国医产生于国学《道德经》。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黄帝内经》就在大哲老聃《道德经》的影响下,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但对这种医学模式的研究、发展至今收效甚微。在“回归自然,回归古典”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本文重温《道德经》,走回家的路,用老子那看得见的“人、地、天”和看不见的“大存在”—“道”,以及“道”之上的“自然”(自在而己然的大存在),来开启现代中医人的心灵,对中医理论的现状作深入剖析,引发他们对中医的未来进行深刻的思索,中医药的大振兴、大发展,是指日可待的。
覃道侠;金俐
收藏
喜欢
1999
欧阳修的上司
期刊
欧阳修写了一首《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先不看下阕,看上阕。洛阳春天来了,东风习习,杨柳青青,国色天香的牡丹纵情绽放,诗人们的洛阳游春,是何等快意。其中一个细节不可放过:携手,和钱惟演携手,大男人携着大男人的手,这亲密劲,还真不像常见中的上下级关系。
刘诚龙[1]
收藏
喜欢
1996
范仲淹忧乐文化的当代赏析
会议论文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和历史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是一种选择的记忆,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据地。研究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便成为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弘扬范仲淹忧乐文化,体现了当代“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光芒。
范秉寅
收藏
喜欢
1995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