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寻路东坡 那个最懂苏东坡的女子,和他们的惠州岁月
报纸
来到位于惠州城市中心的西湖景区,就能看到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走过苏公堤,再跨过横于平湖与丰湖之间的西新桥,在西湖孤山的东麓拾级而上,就能一路抵达王朝云墓。近千年前,王朝云逝于惠州,遵从她的遗愿,苏轼将爱人葬于丰湖之上栖禅寺之东南,筑六如亭以纪念。至此,这位千古大文豪的“红颜知己”,苏轼潦倒时期的生命支柱,与他从此生死永隔,长眠在惠州的山水之中。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几经起伏,晚年更是一路被贬至岭南。可在他曲折跌宕的人生境遇中,王朝云始终陪伴左右,陪他走过颠沛流离、潦倒落魄的岁月,更精心照料着他的生活起居,鼓励着落入人生低谷的苏东坡。如今,在惠州西湖之畔,在泗洲塔下,再到王朝云的墓前,走过苏轼与王朝云曾行经之处,可以联想到在数千年前,两人相伴游湖,相互扶持着度过在岭南的清贫时光。在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博士(博士后)申东城的讲述中,能看到苏轼与王朝云在惠州的情深岁月。千古文豪的红颜知己“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古至今,在关于苏东坡与王朝云的轶事传闻中,最为有名的应是那一则“不合时宜”的故事。在古籍记载中,曾这样写到:“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可见在千古大文豪苏轼的心中,王朝云是能理解自己的“红颜知己”,她知晓自己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更理解和崇敬苏轼。苏轼与王朝云的初次相遇,始于熙宁七年(1074年),彼时已经三十九岁的苏东坡在杭州通判任上,遇见了年仅十二岁的王朝云。王朝云虽是歌女,却天性聪敏、善解人意,让苏轼心生好感。“现在有说王朝云是苏轼买回家中的,也有说是朋友买来送给苏轼的,说法不一。相传,王朝云到了家里后,就成为了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的使唤丫头。”在王朝云与苏轼相识不过五年后,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捕下狱,险些丧命,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随后,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之下,他与长子苏迈凄凉前往黄州。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也是苏东坡人生旅途最为艰难的时期,征得王闰之的同意后,彼时十八岁的王朝云,正式成为了苏轼的侍妾。“苏轼在娶了王朝云后,心里应该是很开心的。”申东城说,苏轼曾写下不少诗词,用以赞赏王朝云的美貌。譬如,苏轼《朝云诗》曰:“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诗中,苏轼用晋人刘伶元与樊通德的典故,说明了他与朝云的生死相依、心灵相通,更赞美王朝云是天女维摩一般貌美。流放的岁月贫苦动荡,但有了王朝云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苏轼自然能够体会到对方的爱意。元丰六年(1083年),王朝云在黄州为苏东坡生下一子,苏东坡在欢喜中将其取名为苏遯,“遯”即“遁”也。对于这个孩子,苏东坡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天不遂人愿,苏遯在元丰七年(1084年)病亡于金陵,王朝云在丧子的悲痛中久难愈合。尽管如此,她仍强撑着自身,执意陪伴苏轼去往更为偏僻之地,一路追随左右。“苏轼人生中的三位伴侣,可以说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理,更有‘屏后听语’的故事,她可以说是苏轼事业上的得力助手。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深受苏轼弟弟苏辙的喜爱敬重,他对这个嫂嫂赞美有加,认为其本性淳厚、贫富不惊。可见王闰之贤良淑德,是位贤内助。而王朝云,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知音,她能够知道苏东坡‘不合时宜’的性格,更陪伴他走到了艰苦的日子。”颠沛流离流放岭南“一生辛勤,万里随从”“以瘴疠之地,魑魅为邻;衰疾交攻,无复首丘之望。”广东惠州,在古时是极为偏远的岭南之地,在中原人看来,这里瘟疫、瘴气流行,蛇虫出没,更是十足的荒蛮之地。在绍圣元年(1094年),已近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贬谪路途,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九岁了。苏轼郁闷、失望的心情,在《到惠州谢表》也流露出了不少。虽是不幸之旅,但好在还有亲人的陪伴,苏轼带着王朝云与幼子苏过来到了惠州。苏东坡曾在《朝云诗序》中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在惠州的日子清贫,身为罪臣的苏轼的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未敢扣门求夜话,时叨送米续晨炊”。从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到在惠州生活的不易。但好在还有多才多艺的王朝云,她任劳任怨,悉心照料。不仅与苏东坡共担祸福,还能诗词唱和,更与苏轼漫步西湖,也沉醉在惠州的山水之中。“我们都知道王朝云是歌女出身,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于是在惠州,就演绎出了很多故事。”申东城描述了一则两人相处的趣事,王朝云在惠州时,常会弹奏乐器大白,吟唱苏轼所作的《蝶恋花》,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不胜伤悲,哽咽到唱不下去。东坡问是何缘故,朝云说:“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因这首词所写是春景,东坡开玩笑说他正悲秋,而朝云又开始伤春了。“其实王朝云那么悲痛,也是对自身这种悲惨境遇的感触。而在王朝云病逝之后,苏轼就极少听这首词了,也不怎么来西湖了。”在惠州的日子虽然缺衣少食,但苏轼仍关注民生,不仅帮助当地民众提高生产力,更到处搜罗药品为人治病,还对惠州西湖的民生改造。“王朝云的心肠也非常好,有说法表示她常去照料生病的患者,后人也因此感念王朝云。”更有传言说,王朝云正是在照顾感染瘟疫患者的时候,不幸自己也染上了瘟疫。绍圣三年(1096年)的仲夏,岭南闷热难捱,染上瘟疫的王朝云,不幸因病逝世,年仅三十四岁。在临终之时,她吟诵着《金刚经》的“六如偈”而逝,因为在幼子去世的打击后,王朝云潜心修佛。而佛教中的“六如”,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到王朝云的人性之美,更能看到她的豁达与通透。这与苏轼的思想也有契合之处,也愈发能明白他们之间的心意相通了。”对于当时的苏轼而言,朝云的离去是一次沉痛的打击。在悲痛之中,苏轼将王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之东南,筑六如亭以纪念。苏轼在亭柱写下楹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在王朝云逝世后,苏轼写下《惠州荐朝云疏》:“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王朝云所给予苏轼在生活、精神上的陪伴,是他贬谪路上的支撑和慰藉。只是到此,这位才情俱佳的女子,她曼妙的歌吟与窈窕的身姿,最终消失在了惠州的西湖畔、孤山下,只留给苏轼无尽的怀念和哀伤。“在惠州时,苏轼写了很多关于朝云的诗词作品。我想,他与朝云朝夕相处于这样环境中,他更多的是得到了一种来自家庭的情感上的温暖。”申东城这样说。后人做“朝云会节”以铭记“朝云墓上去烧香”“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在苏轼的笔下,惠州西湖的美沁人心脾。如今,朝云墓仍在孤山南麓,正远眺着这一湖碧水,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凝望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兴盛。申东城说,朝云墓历经朝代更迭,历代都有维修,至今墓葬保存完好,又在1984年再次重建。“相传历史上这里曾遭匪患,可是土匪也敬重苏轼人品,连着对与他有关的事物存有敬重之意,他们到了朝云墓之后未加损毁,而是绕王朝云墓而去。”申东城还说到,在古时更有在朝云诞辰来朝云墓祭拜的民俗,流传了上百年,称之为“朝云会节”。因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五,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侍妾王朝云诞日,惠州城内未婚女子习惯拜祭朝云,汇集于惠州西湖王朝云墓前,祭祀祈福、补种梅花。据介绍,清代惠州名士江逢辰的诗句“士女倾城补种花”,描写的就是“朝云会节”的情景。“很多女子来拜祭王朝云,也是希望能像她一样秀外慧中,才情俱佳。”申东城解释道,而在江逢辰另一首诗《惠州西湖棹歌》中也写道:“六如亭路多垂杨,红菱翠藕开野塘。郎坐船头妾船尾,朝云墓上去烧香。”而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可见惠州民间对苏东坡以及王朝云的怀念,这是东坡文化在惠州的一种延伸,更是当地人对东坡的认可和喜爱。从钱塘到惠州,从侍女到爱妾,从相识到情深……苏轼与王朝云是人生知己,是患难与共,更是生死相依。从昔日杭州西湖畔的初见缘起,到惠州西湖旁的生离死别,一切看似巧合又像是命运使然。那个最懂苏轼“不合时宜”的女子,最终葬于西湖旁的松林之中,二十余年的相知相伴,也化作了西湖上的一缕云烟,飘散在了这座城市的空中。
收藏
喜欢
2089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期刊
【教材解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此诗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描绘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和心境。诗文分别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景诗文的佳作。
李星月[1]
收藏
喜欢
2085
新澙诗魂落四川——峨眉山清音阁良宽诗碑记
期刊
我因受一位日本友人的嘱托,趁暑期赴乐山市讲学之便,特意前往峨眉山清音阁瞻仰凭吊于去年8月新建的日本诗僧良宽大师的诗碑。清晨从报国寺乘车出发,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转过几道山梁,前面是一条较宽的溪谷,清音阁即在眼前。在溪边矗立着两根雕有人头的别致桥桩,一座精巧漂亮的铁索吊桥横跨溪上。我走近前仔细观看,那人头桥桩上一边刻着“峨眉山下桥”,一边刻着“良宽诗碑亭”。桥桩和整座桥的风格,都带有浓郁的东瀛情调。走过吊桥,是一片开阔的石砌平地。
胡邦炜
收藏
喜欢
2085
苏轼诗中的美味“江瑶柱”
报纸
象山港一带出产的江瑶贝海滩景色龚国荣摄□陈黎明奉化《忠义乡志》载有苏轼的《江瑶柱传》一文,文中曰:“生姓江,名瑶柱,字子美,其先南海人。十四代祖媚川,避合浦之乱,徙家闽越……媚川生二子,长曰添丁,次曰马颊。始来鄞江,今为明州奉化人,瑶柱世孙也。性温平,外悫而内淳。稍长,去襮颣,颀长而白皙,圆直如柱,无丝发附丽态……”粗阅此文,会以为“江瑶柱”是奉化一位江姓古人。其实,苏轼老人家用的是史传笔法,拟人于物,以物言志。《辞海》里,对“江瑶柱”(也即干贝)这样解释:一种名贵海味,扇贝、江珧贝、日月贝等闭壳肌的干制食品。江瑶也叫江珧,用江珧贝闭壳肌制成的叫“江珧柱”。看来江瑶柱属于海鲜一类。从苏轼的几首诗作可知,这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大文豪,对江瑶柱也相当偏爱。在《和蒋夔寄茶》一诗中如是说:“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江瑶柱)初脱泉”。苏轼于宋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到吴越之地后,穷尽芳鲜,却难忘“江瑶柱”。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则自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在赞誉荔枝美味同时不忘提及江瑶柱。荔枝、江瑶柱、河豚鱼都是东坡居士的口腹至爱,自然要相互比较一番。只是如今,荔枝、河豚盛名依旧,江瑶柱却已淡出世人的视线。苏轼还曾拿江瑶柱来形容挚友黄庭坚的文章格调,《苕溪渔隐丛话》有一段记录:“(苏轼言黄庭坚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足见苏轼对江瑶柱情有独钟了。苏轼钟爱江瑶柱固然与其鲜美可口有关,也因当时社会风气所致。在宋代,江瑶柱备受皇族和士大夫青睐。据宁波大事记载:“绍圣三年(1096),朝廷令明州岁贡车鳌玉柱五十觔(斤)。”车鳌玉柱属于江瑶柱一种。当时,皇室司膳内人所开列的食单中常见有“江瑶生”、“江瑶炸肚”等菜肴。一些豪门贵族用金银打造仿江瑶外壳形状的餐具,盛上烹饪好的江瑶柱菜肴接待贵客,以示气派和客气。此种做法,估计是开了现代餐具制品模仿动植物外形的先河。因此,在宋代,不独苏轼,其他文人墨客也竞相作诗赋文赞誉江瑶柱。奉化三石诗人陈著作诗《送江瑶与人》赞美其珍美滋味,同时也谈及烹食方法,诗云:“玉瑶分自海仙奁,藜腹新来约束严。入手颇忧穷鬼捩,流涎已羹老饕餍。何妨带甲归庖惯,相与调珍助齿甜。要识淡中滋味永,多加椒酒少施盐。”江休复在《江邻几杂志》中评价江瑶柱:“四明海物,江珧(即江瑶)柱第一,青虾次之”。在晋唐时期江瑶柱已有美名,郭璞在《江赋》中曾将“玉珧、海月、吐肉、石华”并列为四佳,玉珧即是江珧柱。五代吴越人士“天馋居士”毛胜在《水族加恩簿》中对江瑶柱百般推崇,赞誉其“鼎鼐仙姿,琼瑶绀体,天赋巨美,时称绝佳”。直至清代,还有文人念念不忘江瑶柱。“乾隆三大家”之一的钱塘人袁枚以“好吃、好诗”名世,其在《续同人集》中引钱维乔诗句“明州数海物,最美江瑶夸”来夸赞江瑶柱。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安南异物名记》中云:“江瑶如蚌而稍大……四肉牙佳耳,长四寸许,圆半之,白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鲜脆美,不可名状。”记述了江瑶柱的外形和滋味。海宁人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鳞介类》中称:“江瑶柱……鲜脆胜之,为海味冠”。彭逊遹的《食江瑶柱偶题》则曰:“平生耳热江瑶传,十载空寻江海游。”自晋唐以来,众多文化名人竞相以诗文唱和江瑶柱,使得江瑶柱不仅仅作为美食珍味而享誉天下,更是积淀成为一种文化意蕴而传承下来。需要指出的是,江瑶柱虽然在我国沿海均有出产,但以奉化沿海所产为最佳。明代海洋生物学家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中言:“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县者佳。”《闽中海错疏》主要记载福建沿海一带的海产动物,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屠本畯是宁波人,曾在福建任盐运司同知,后应太常少卿余寅之请撰写《闽中海错疏》。福建江瑶柱早有闻名,宋人刘弇的《莆田杂诗》有:“瑶柱春刳玉,蠔山夜凿霜”之句。屠本畯应该知道福建有江瑶柱,也知道奉化出产江瑶柱,两相比较,“四明奉化县者佳”,这位治学严谨的海洋生物学家口出此言,当成定论,不存在偏袒家乡美味之嫌。奉化其实很早就是江瑶柱的著名产地,由于古代文人墨客的宣传,加之江瑶柱确为海珍美味,喜食江瑶柱之风盛行,明州的野生江瑶柱资源早呈衰竭趋势。自北宋末,明州沿海开始养殖江瑶贝。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明州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成江瑶矣”。明代兰溪人胡应麟在《艺苑巵言》中记载了奉化象山港沿岸盛产江瑶的场面:“奉化四月间,南风乍起,江瑶或一再上,可得三四百枚”。由此可知,奉化象山港沿港海涂该是江瑶盛产地。据桐照、栖凤一带老渔民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渔民在落小海(渔民在海水退潮的时候在滩涂上抓捕小海鲜)时,还能摸到江瑶贝,现在则近乎绝迹。奉化江瑶柱在古代盛名远播,作为奉化人,内心自然感到自豪,但也不免遗憾,毕竟,奉化江瑶柱在餐饮界的殊荣地位已一去不返,至于为何名气渐衰,何时淡出世人视线,似已成为一个谜题。历代文人笔触下呈现的江瑶柱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给与后人些许慰藉。
收藏
喜欢
2085
课堂生活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会议论文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论题“课堂生活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论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论题。
李泓颖;陈红英;雷登宪;魏俊涛
收藏
喜欢
2083
宋代泉州城市民阶层的社会结构
期刊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持续拓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其组合也随之日渐多样化:官吏、文人、宗室、工商业人员、地主和商业化农民等。从本质上讲,泉州城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结果。市民阶层之间的等级划分主要也是以经济因素为基础形成的。市民财富的多寡,导致市民阶层之间经济地位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吴镇国[1]
收藏
喜欢
2080
高中语文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以诗词教学为例
会议论文
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实施项目学习,能让学生在充满实践性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迁移运用、审美鉴赏等能力。项目学习指导需要厘清项目学习的定位与内涵,明确项目学习的设计理念,制订项目学习方案。诗词教学通过运用"撰写人物楹联""拟定栏目设计""宋词吟唱学习"等项目任务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在项目序列化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孙优
收藏
喜欢
2077
唐代詩人行吟地圖建構:李白、杜甫、韓愈
会议论文
文學的內容與風格受到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因此自詩經以來即有以地域作為文學區分類別的傳統.最早從地理文化的角度闡述文學風格受地理環境影響的,當推《隋書·文苑傳》:‘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延至近代,劉師培於1905年在其《南北文學不同論》文
羅鳳珠;鄭錦全;范毅軍;白璧玲;廖泫銘;邱筱榆;林宜嫺
收藏
喜欢
2076
宋代笔记在宋词人考证中的史料价值
会议论文
宋代笔记数量很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词学文献史料。而宋代笔记'资考证'的特点,早于宋人本身即有了清醒的价值判断。自宋以来,更是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宋代笔记是《全宋词》编纂修订中重要的参考文献。唐先生在《全宋词》编纂修订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全方位、深入的词学考证,从而使《全宋词》成为断代文学总集中的典范之作。唐圭璋先生《宋
宋娟;宋彩宁
收藏
喜欢
2075
关于《诗经》吟诵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会议论文
吟诵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音律、韵律特征,在吟诵、朗读、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品鉴到古诗词中所特有的文化意境、创作元素及情感特征,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汉诗文的声音内涵。《诗经》是古典诗词的集合,具体可大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师应渗透吟诵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基于此,文章就《诗经》吟诵教学的实践措施进行了探讨。
张俐
收藏
喜欢
207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