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16条数据
《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亮相上海书展
报纸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幸)“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与苏辙都是北宋的大文豪,同时“三苏”也是良好家风家教的典范。8月16日,在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上,《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新书分享会举行,本书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与读者分享了眉州三苏的家风与传承。在很多场合,郦波都不吝表达对苏轼的欣赏,“每个人都渴望身上有苏轼的影子,或者希望有一位苏轼这样的朋友。”苏轼21岁出川,郦波21岁时曾效仿李白的“仗剑出川”,自制了一支藏着剑的乐器,“仗剑入川”,直奔东坡故居三苏祠。此后,眉山和他童年时期生活的孔子故里曲阜,一同成为他精神的滋养地。近年来,郦波多次走进三苏祠,古今观照,探寻三苏与当代精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2020年5月,他受邀在三苏祠博物馆内,作了一场名为“三苏诗词与当代精神”的专题讲座,影响甚佳;2022年,他受成都电视台《理响家》栏目组邀请,来三苏祠取景拍摄。在新书创作过程中,郦波也多次从三苏祠中寻找三苏家风与传承的事例与印证。“一门父子三词客”给今人留下的除了作品,更有苏氏的家风启迪。“当许多人为人生的痛苦感到煎熬时,苏轼却能够像清风一般度过快乐而丰富的一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和他的家风传承和家学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郦波说。为世人称颂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风家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由郦波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给出了答案。全书从苏东坡的祖父苏序写起,主要从三苏生平、文化成就、家风传承等方面来讲解三苏。书中以诗词着眼,作古今观照,追溯三苏家风是如何形成和传承的,对弘扬三苏文化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涵养新时代家风、家教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也是首批三苏文化出版工程推出的优秀作品。包含该书在内,“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19种、400余册优秀成果图书于今年6月8日,在眉山市三苏祠东坡书院进行了成果亮相。
李幸
收藏
喜欢
245332
三苏故里眉山
报纸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眉山三苏祠。眉山,古称眉州。它是“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使眉山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近年来,眉山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聚力制造强市,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新华社发
收藏
喜欢
245117
三苏祠里三重秀
报纸
○杨菊三眉山城里有一条古街,街道的入口处耸着一座气宇轩昂的牌坊,上镌“三苏故里”四字,两旁有“孕奇、蓄秀”相衬;而在牌坊的另一面,也有“古纱穀行”的题刻,左右以“崇仁、尚义”两词配对。沿着古街往前走几百米,就是名闻遐迩的“三苏祠”了。“三苏祠”系北宋文学大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明洪武年间改宅为祠。而今的形制,就是一个漫溢着浓浓文化气息的古典园林,与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颇得成都杜甫草堂的意韵。跨进大门,迎面就有几棵风姿绰约的古银杏恭候着我们。身临其境,眼观四方,但见林林总总的古屋前后相接,疏疏淡淡的厢房左右扩散,周围是绿水潺潺环碧,四处是亭台闲闲相望,小桥飞虹,曲径通幽,大树争荣,修竹摇翠,步入这方园内,宛如走进了桃花源。想这几位苏老夫子还是有福祉的,竟然在千年之前就得了这一方锦绣天地。可以赏玩的,是这里的字,这里的联。“三苏祠”的匾额,开始时我以为是苏东坡的龙凤走笔,走近了一看,才知是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的手迹,浑厚中逸着洒脱,圆润中透着锋芒,颇具学者的风味。而两边的楹联也是出于这位书法高手,道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礼堂。这些字联是评述,是提升,也暗合了苏氏三公的人品和文品。整个建筑由前厅、飨殿、启贤堂和厢房组成。飨殿亦即正殿,我们所要拜谒的3位主人公自然罗列其中。3位先生都身着玉佩锦袍,头戴学士之冠,而且悉数端坐在太师椅之上。坐在中间的当然是一家之主宋文公苏洵了,他的锦袍为大红色,右手捋着胡子,双目炯炯,自成一种远大的抱负;而苏轼、苏辙二兄弟则分坐两旁,他俩各着一身紫袍,双手握着朝笏,一副忧国忧民的行藏。唐宋八大家中占了3个席位的苏氏父子,真的大气磅礴,是中国文学史上3颗耀眼的明星,熠熠生辉。苏洵,号老泉,年轻时是一个游手好闲的逍遥派,《三字经》里说他“二十七,始发愤”,褒贬的成分都有。苏洵主攻散文,他的文章格调高雅,论点鲜明,言语锋利,《机策》《衡论》《权书》都是他的扛鼎之作,而《六国论》这篇杂谈,仅用600字便完美地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烩炙人口。他的文章我先前读过不少,但能够熟记于心的,还正是这篇纵论古今的美文。苏辙字子由,出生于1039年,比苏轼小两岁。他少时以父兄为师,19岁随父兄游京师。嘉祐二年,与苏轼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从此三苏父子踏上了从政为文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学艺术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苏辙一生著述颇丰,但传世名篇不多,较有影响的系《上枢密韩太尉书》《为兄轼下狱上书》《黄州快哉亭记》等,但他的文学地位依然不可忽视。在三苏中,仕途最为坎坷的是苏东坡,文学成就最为显著的也是苏东坡。他为政之始,朝廷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新旧党争极为激烈。苏东坡既不轻易投靠新党,也不随意结交旧党。率性,却有自己的主见;逍遥,严守心中的底线。但这种两不相干的姿态,每每两不讨好,故而虽有满腹经纶,总是难以容于官场,遭受陷害贬谪也就在所难免。一生曾几度外放,数次被贬,足迹遍布密州、杭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最后老死在常州。这种起起落落的人生和沉沉浮浮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拓宽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故而他的诗词文赋跌宕起伏,奇幻莫测,婉约和豪放并存,清丽与粗犷共荣,为我国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开创了一代诗风、文风。少时,我读过他的“大江东去”,那是何其的激昂,何其的酣畅;再读那首“明月歌”,又是何其的深情,何其的感怀。那首专为他结发妻子而写的《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读得人泪水盈盈,柔肠寸断……他还有一首在浙江临安作的《於潜僧绿筠轩》,其中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几句,而今则做了眉山这个竹子之乡的广告语。不知是东坡居士有先见之明呢,还是后人对这位古圣乡贤诗文的重新解读?或许两者皆而有之吧。正是这众多风格的一首首诗,一篇篇文,编织起苏东坡这位文化大家的绚丽光环,使其永远亮丽在中国文坛的巅峰之上,经久不息地放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芒。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我徜徉在这千年庭院、百亩草堂,努力寻找着三苏尘封在此地的遗韵,感受这里浓郁的文气与意气。时间相隔九个多世纪,岁月在明明灭灭间留给后人的东西实在不多,但有一口古井和几株银杏,却是那个时代的古物。井边有吊绳和吊桶放着,我忙去打了一桶水上来,依然十分清冽,掬一捧尝尝,甜津津的,该是并未失去当初的风味……三苏祠里三重秀。这里,古宅、古园、古贤互为映衬,同步亮相。我们在走走停停中,目不暇接,各路景观扑面而至,花了2个多小时还只转了大半个圈子,于是从西门踅出。西门与前大门的形制不相上下,只是约略小了点,门楣上也有一副对联,谓“古今三手笔,天地一眉山”,在明白如话中,让人感受到无穷韵味。
收藏
喜欢
244981
《史记》论赞研究
学术论文
《史记》论赞是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材料,是脍 炙人口的古典散文佳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史记》论赞是在先秦古籍中的“君子曰”形式启迪下化生出来的, 分为系统的篇前序论、篇后赞论和夹叙夹议的论传三种形式,但系统整 齐的形式又富有变化。论赞内容丰富,涉及取材(包括材料来源和取材 原则)、褒贬历史人物、写作目的、动机和原因、纠正错误、对有关政 治事件或政治问题的看法、补充有关历史和轶事等。论赞是短小精美的 抒情言志的散文:时而直抒胸臆,袒露司马迁爱憎之情和政治倾向,时 而借理、借事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而借他人酒杯浇自己 胸中块垒,抒发自己难言的心志,从而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太 史公形象:继承祖业、坚持修史、秉笔直书、惩恶劝善、是非分明、褒 贬有度。论赞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句式,创造了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又富有表现力的新的书面语言。论赞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深 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胡大海
收藏
喜欢
244980
苏轼苏辙笔下的嘉州监税郭纶
报纸
■陈德忠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因母亲程夫人病逝,回家守孝期满的苏轼苏辙弟兄随父苏洵,因朝廷催促携家带口,由水路南行入京。眉州到嘉州,只有很短一段水程。他们在此拜会亲友,游览风光,停留了数天。苏洵在《游嘉州龙岩》诗中,记叙了这段行程:“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往意纷何速,空岩幽自明。使君怜远客,高会有余情。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苏氏父子的到来,也惊动了当时的嘉州知州,专门设宴热情接待。苏轼笔下的“河西猛士"在嘉州盘桓逗留了几日,苏轼和苏辙弟兄二人同时结识了时任嘉州监税的地方小吏郭纶。并以郭纶的身世、命运为题材,各写了一首同题诗。苏轼写的是七古,短短五十六个字,就勾勒出这位“河西猛士"落魄失意,空有高强武艺,却无用武之处的悲惨境地。诗前小叙对郭纶其人作了简单介绍。纶本河西弓箭手,屡战有功不赏。自黎州都监官满,贫不能归,今权嘉州监税。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嘉州自古有三江航运之便,成为繁华的水陆码头。过往船舶在此停靠,蜀麻吴盐、山货特产等货物上下吞吐量颇大。官府靠此收取不菲的税款,因此必须委任专人管理。沦落到嘉州的郭纶可能靠朋友帮忙,才谋取到“嘉州监税"这一职位。负责监管税收。虽然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但工作却不分白日黑夜,辛苦忙碌。“日暮津亭阅过船",过往船只必须亲自清点纳税。对于这位“无人识"的身经百战的“河西猛士"来说,未免难尽其材,太过委屈。苏轼对落魄的郭纶深表同情:“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一般人只看见他身边瘦弱不堪的战马,却不知他当年在战场舞动硕大铁槊的雄姿。短短两句既写出了郭纶当年的威武勇猛,又反衬出今天的潦倒落魄。“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后四句写到郭纶并不安于现状,如果西方有战事需要,仍愿戎装束发,驰骋在万军之中,冲锋在前。对郭纶身处逆境仍不忘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苏轼大加赞赏,充满期望:“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诗人眼前已浮现出“河西弓箭手"郭纶重返战场,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苏轼这首诗用凝练的笔法,形象、鲜活地刻画出一位“英雄失意之概"(清·纪昀评语)。苏辙笔下的同题叙事诗苏辙的《郭纶》诗则是一篇长达二百九十字的五古,对郭纶的身世、战功及不幸遭遇进行了详细描述。全诗如下:郭纶本蕃种,骑斗雄西戎。流落初无罪,因循遂龙钟。嘉州已经岁,见我涕无穷。自言将家子,少小学弯弓。长遇西鄙乱,走马救边烽。手挑丈八矛,所往如投空。平生事苦战,数与大寇逢。昔在定川寨,贼来如群蜂。万骑拥酋帅,自谓白相公。挥兵取其元,模糊腥血红。战胜士气振,赴敌如旋风。蚩蚩毡裘将,不信勇且忠。遥语相劝诱,一矢摧厥胸。短兵接死地,日落沙尘蒙。驰归不敢息,马口衔折锋。谁知八尺躯,脱命万死中。忽闻南蛮叛,羽檄行匆匆。将兵赴危难,瘴雾不辞冲。行经贺州城,寂寞无人踪。攀堞莽不见,入据为筑墉。一旦贼兵下,百计烧且攻。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崎岖有成绩,元帅多异同。有功不见赏,憔悴落巴賨。已矣谁复信,言之气汹汹。予不识郭纶,闻此为敛容。一夫何足言,窃恐悲群雄。此非介子推,安肯不计功。郭纶未尝败,用之可前锋。全诗共分三个部分,前六句缘起,写到郭纶本是西北少数民族,骑马战斗,称雄西戎当地。却无功有罪,穷困潦倒,流落到嘉州,见到苏辙时,不禁涕泪无穷。接下来,郭纶向诗人“自言将家子,少小学弯弓。"凭着一身武艺,“手挑丈八矛"“平生事苦战",在定川寨,“战胜士气振,赴敌如旋风",于九死一生中,取得赫赫战功。后又在贺州城,“将兵赴危难",坚守抗敌,使“百计烧且攻"的叛军“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但如此战功显赫的猛士勇将,却遭到主帅的不公正对待,落得个“有功不见赏"的结果,贬为黎州都监,官满后憔悴沦落到嘉州,“贫不能归",只好混个“嘉州监税"的小吏贫困度日。诗人了解到郭纶的不幸遭遇后,为之愤愤不平。“予不识郭纶,闻此为敛容。"虽然自己并不认识郭纶,但对他的悲惨遭遇却深表同情。“郭纶未尝败,用之可前锋。"仍寄希望于将来,朝廷能重新启用郭纶,人尽其才,让他能重返前线杀敌,建功立业。苏辙这首五古,是一首形象生动的叙事诗。让读者对郭纶其人其事有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在宋代嘉州地方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苏轼苏辙这两首同题诗,不但给嘉州古代地方史料增添了宝贵研究资料,同时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兄弟二人首次唱和,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异同的文坛佳话。
陈德忠
收藏
喜欢
244889
三苏祠里游客多
报纸
正在排队买票的游客。本报讯(记者陈燕利文/图)经过两年多的闭馆修缮,三苏祠迎来了重新开放后的第一个小长假。5月1日,三苏祠内假日氛围浓厚,作为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三苏祠以其独特的魅力声名远播,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两年了,这次终于能进来一睹三苏祠的风采,我的愿望实现了。”参观完式苏轩陈列馆内的三苏文化书画精品,来自宜宾的廖明忠感慨地说。今年70岁的廖明忠是一名退休教师,他一直对“三苏”文化有着浓浓的尊崇之情,两年前,他曾多次来到眉山,希望能前往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不想三苏祠却是大门紧闭。“五一前看新闻得知三苏祠重新开放,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再来眉山一次。”廖明忠告诉记者,他身患重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趁着还能走动时来看看,让自己不留遗憾。“修缮后的三苏祠让人耳目一新,每一个建筑都展示着它的精气神,园子中的景色也十分迷人,幽竹绿树、池水亭榭,让三苏祠更具幽雅和古典。”成都的游客彭玉琴表示,几个小时的参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三苏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据统计,“五一”小长假期间,三苏祠景区旅游秩序井然,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收藏
喜欢
244669
“大宋文人天团”来了!谁是你心中的C位?
报纸
→喻恩泰饰演晏殊“他来了,他带着背诵全文来了……”近日,古装剧《清平乐》热播,剧里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语文书的常驻嘉宾”陆续登场,让许多喜爱宋朝文化的观众惊喜不已,纷纷在弹幕里为心仪的偶像“打CALL”。剧中,有宋代的文化名人悉数登场,谁是你心中“大宋文人天团”的C位?快来Pick吧!■人民网、山西青年报、百度百科、凤凰网读书、腾讯网、豆瓣读书→张本煜饰演欧阳修晏殊不会写词的神童不是好宰相“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静谧的雨夜,喻恩泰饰演的晏殊于闲庭信步间吟唱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这一场景,仿佛带观众直接回到了那个古风雅致的宋代。不少网友直呼:“宋词原来是唱出来的!”“意境太美了。”被剧中这一“名场面”直接带“出圈”的晏殊,在《清平乐》中更多是展现了政治方面的才能:初登场时,宋仁宗得知了身世真相,冲动欲见守陵的亲生母亲。身为帝师的他策马赶到,提醒宋仁宗顾全大局,将其劝回;他知道太后会打压自己,故意殿前失仪,给太后一个借口将自己贬黜出京,让皇帝看清目前的时局,趁机告诉他“治国如执秤”的道理。历史上的晏殊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5岁就能作诗,有“神童”之称。14岁就参加殿试,才华受到宋真宗赞赏,赐同进士出身。之后历任要职,一度官居宰相。他大力发展教育,与范仲淹一起提倡州县立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在西夏侵扰边境的时候,他向皇帝出谋划策,最后顺利平息了进犯。当然,晏殊更广为人知的是他的文学成就。诗词文赋,他皆擅长,其中尤以词最为突出,他开创北宋婉约词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都是千古名句,这也为他赢得了“宰相词人”的美誉。范仲淹“不拘小节”的精神偶像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在《清平乐》中,他的出场让人有些“大跌眼镜”:他头戴斗笠,身穿粗布衣,拉着驴车来到应天府教书,被小学子们出言耻笑,甚至认为他是假冒的,但他毫不介意,最后晏殊出现证实了他的身份。在剧中,范仲淹这种随性、豁达的性格也十分突出。他被贬桐庐郡,却毫无被贬之苦。看着眼前的大好景色,他赤脚跑到河里,一边撩水一边赋诗:“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历史上的范仲淹,为人耿直刚正,总是在朝堂上慷慨直言,因此三次被贬。据释文滢《续湘山野录》所记,范仲淹每次被贬都被士大夫们看成是光荣之事。范仲淹自己也曾打趣说“仲淹前后三光矣”。他还主导了著名的“庆历新政”,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经典的《岳阳楼记》中,他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抒发了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他也因为这样的成就,被后世许多士大夫视为“偶像”。欧阳修这样评价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朱熹则评价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钧饰演范仲淹欧阳修“千古伯乐”传诵至今在剧中,欧阳修一出场就经历了命运的反转。参加省试时,他发现考题中故意埋下的破绽,考官晏殊对他十分赏识,因而获得了第一名。欧阳修对接下来的殿试十分自信,还洋洋自得订做了一身“状元袍”。然而,在殿试时,太后却以他有写“艳词”之名而反对定他为状元,最后变成了第十四名。历史上也是相似的情节,据晏殊回忆,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虽然欧阳修自己在科举上不尽人意,但他却乐于发掘、推荐青年才俊,“唐宋八大家”里面,宋代的苏轼、苏辙、苏洵、曾巩、王安石全部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因此,他被后世称为“千古伯乐”。《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本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他在被贬滁州时,写下了名篇《醉翁亭记》。他的诗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传诵至今。苏轼样样精通的“宝藏男孩”在《清平乐》一剧中,苏轼担任大宋文人天团的C位,在还未出场前就被许多观众期待。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又道尽无尽相思之意。据历史记载,年少的苏轼跟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当时的考官便是欧阳修。他看了苏轼的作品以后惊叹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也因此声名大噪。而且,苏轼可谓当时的“全能偶像”: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书法方面,他是“宋四家”之一;在绘画方面,他第一个提出了“士人画”概念,尤擅画墨竹、怪石。此外,苏轼爱好广泛,饶有生活情趣,对烹饪、医药等领域都有研究。诗人余光中就曾说:“旅行,跟苏东坡一起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作为一名资深吃货,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等经典菜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了解当地的美食,并写下自己的“美食点评”。到岭南,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到湖北黄州,他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样的“宝藏男孩”,怎能让人不崇拜呢?这样群星闪耀的“大宋文人天团”,虽然距今已过千年,却实实在在地圈了一大波粉。随着《清平乐》剧情的播出,上学时的“背诵全文”似乎已不再是阴影的代名词,而是重新挑起了人们对宋代文学的兴趣。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文化大家出圈“成团”,给予观众更多惊喜。(全文共2663字)
人民网、山西青年报、百度百科、凤凰网读书、腾讯网、豆瓣读书
收藏
喜欢
244556
续骚·和陶·追柳——苏轼黄州辞赋经典转化与困境写真之一侧面
会议论文
黄州、惠州、儋州为苏轼谪迁生涯与平生功业的主要代表阶段,同时却又可以作为审视苏轼对于宦海浮沉观照及其人生困境思考的重要依据。其中黄州又为苏轼前所未有的首要困境阶段,对于其心灵天地与创作世界的冲击牵动,显然颇值得关注。
许东海
收藏
喜欢
233704
范仲淹交游研究:以其书信为例
会议论文
本文以范仲淹交游书信52通作为样本,逐一考释。此仅为篇幅较短的手简,实为交游书信中最常见、最典型之例。最近出版的《全宋文》中,辑集宋人书信当数以万计,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宋人书简仍被《全宋文》所失收。宋人交游书信的内容之广泛,堪称无奇不有,无所不包。今拟先逐篇录范氏书帖原文,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收信者及其内容作必要的考释,仍以交游为主线,余则概不阑入。
方健
收藏
喜欢
231247
范仲淹典治地方的贡献--从苏州治水说起
会议论文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本文介绍了范仲淹在这个苏州发挥他的学识、才智、经验和能力,整治这个地区的水患,解除祸害,振兴农桑,并且开辟郡城,促进交通,开办府学,培养人材,提升学风,为时虽短,但是政绩斐然,百姓有口皆碑,而晚年更回归故里兴办义学,设置义庄,造福乡梓至巨。笔者襄前曾撰文泛论范氏与苏州地区之发展,今特点出其整治水利的成效以凸显其吏治成绩,及彰示其管治苏州的经验对他日后政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的肯定。
陈学霖
收藏
喜欢
22356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