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中医药教育如何走向世界--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执教引发的思考
会议论文
范围内的中医药教育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已经逐步由单纯的短期培训向各专业各层次学历教育演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笔者基于在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执教两年多的经历,认为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土的教育模式,拓宽专业设置,加强培养计划本土化建设,促进中医药教材国际化建设,培养中医药对外教育复合型专业及管理人才,并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平台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刘婷婷
收藏
喜欢
2477
宅在家里的第一要努是吃肉!
期刊
在吃肉之前,你可知道东坡肉的故事?东坡肉还有个名字叫“回赠肉”,是苏东坡当年和浙江百姓们共同抵抗灾害所诞生的回赠美食,为了表达感激和纪念勇气的一道菜。传说难以考究来源,但食物于人情的力量却可以流传千百年。放在今天看来,觉得这道肉特别应景。
收藏
喜欢
2475
我不是苏东坡——汉斯·克里斯托夫·布赫的中国情结
期刊
11月19日下午,一场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德国著名作家汉斯·克里斯托夫·布赫(Hans Christoph Buch)朗诵了他的诗歌,并介绍了他正在撰写的小说《我的名字叫苏东坡》。朗诵会结束后,布赫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作为德语系主任顾彬教授的老朋友,布赫先生此次是第二次来青岛,这座拥有欧洲气息的城市将出现在他的新作中。而中国情结则贯穿他的整个写作生涯。
贺中;于风亮;孙艺雪
收藏
喜欢
2466
庄子'道治'的政治管理理念
会议论文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他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深刻的洞见.当时占社会思潮主流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由于庄子思想往往是以儒家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庄子是不关注政治生活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庄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对理想君主应该怎样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臣子如何做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存自身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不论君主还是臣子都要遵循"道"的要求,可以说庄子的政治管理哲学思想还是十分丰富的,庄子政治哲学的君臣之道是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中的重要资源.
孙旭鹏
收藏
喜欢
2461
佛禅思想对苏轼谐趣词的影响
会议论文
的谐趣词,在苏轼词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为什么苏轼会创作出如此数量众多、样式丰富的谐趣词呢?王水照先生回答说:"苏轼的谐谑,来自于内心的圆融通达,来自于对人生以及世界的诗意体认,又是他真率个性的外化和实现."所论很有概括力,苏轼的佛禅思想在苏轼的谐趣词创作中,主要体现在黄州之后的创作。“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开始思考人生,从而完成自己由一个儒家入世到佛老无我的心态转变。经过岁月的洗礼,生活的磨难,苏轼渐得禅心,两首《如梦令》,实实在在是苏轼的两首“戏作”,含有佛禅之理。苏轼的《南歌子》和《踏莎行》,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虽然里面讲的是对两位僧人的戏谑之作,但确是对现实的深刻嘲讽。《南歌子》作于苏轼在元祐期间被重新启用时,经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冷暖,苏轼的眼中辨识了那些虚伪逢迎的小人,借对大通禅师的嘲讽,实际上抒发的是对现实小人的嘲讽和戏谑。《踏莎行》是未被收录到全宋词中的戏作,更接近俚俗之语,虽不能辩真伪,但是诙谐幽默之情也是立显。所以,苏轼的谐趣词创作中,受佛禅之理影响也颇深,既有对佛理的阐释,又有对佛典的运用。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苏轼谐趣词的创作。
李恒
收藏
喜欢
2459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谶纬论
会议论文
《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谶纬书,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汉哀帝、平帝前就没有谶纬文献的存在。因为时代政治原因,刘向不会著录谶纬书;刘歆有熟悉谶纬书的可能,但未增添《别录》的内容,故《七略》不著录谶纬书;西汉谶纬书的收藏之所在太史不在秘书,而《汉志》中也有类似谶纬的书籍。更重要的是班固作《汉志》前有光武帝钦定图谶八十一篇,有别于从西汉到新莽时期的谶纬文献,故难以著录。
李梅训
收藏
喜欢
245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刍议--以曲阜师范大学MTCSOL孔子学院奖学金生为例
会议论文
中国文化课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各培养单位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文章以曲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为例,介绍了对《培养方案》中国文化课课程设置的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反馈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想,要求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介绍精神文化层面内容为主”的原则,努力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认知,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必须坚持“古今并重,立足现在”的方针,在进行中国文化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就文化谈文化,而应该时刻关注文化知识中涉及的语言知识,借机促进语言的学习。
张金圈;唐雪凝
收藏
喜欢
2444
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明》尼山论坛上的演讲
会议论文
笔者认为孔子和耶稣基督是伟大的领导者,可以使世界走向“永恒有益目标”,两者对个人生活和文明持续的影响超过了两千年。另外,笔者希望并祈祷,孔子对于家庭、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有益的影响,今后有增无减;而且祈祷那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们将在生活中展示耶稣基督所传播的真理。
John Edmund Haggai;约翰·埃德蒙·哈盖依;李晓坤
收藏
喜欢
2439
中国人首先要读的两本书:《论语》和《老子》
会议论文
中国人本有读书、藏书的风气,但过去极“左”思潮的“读书无用”论,当今世俗商潮的“急功近利”热,都把读书的气氛大大的冲谈了。本文介绍了《论语》和《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阐述了《论语》和《老子》对中外交流和比较中的作用,浅谈了其在教育上的体现。
张翼星
收藏
喜欢
2437
日藏宋刊《东坡集》回“家”
报纸
●刘继增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东渡日本,历经转徙,藏存公文书馆内阁书库,成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董康、傅增湘赴日访书。继1999年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十行十八字版《东坡集》复制回国,2015年11月徐州老土又访得此版,仿印赠郏县、黄冈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使世上仅存的四套宋刊《东坡集》残帙在国内得以“合璧”。世上仅存的四套苏轼曾孙苏峤刊印的《东坡集》,继1999年经中日双方达成协议由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十行十八字版《东坡集》复制回国,由线装书局影印出版之后,2015年11月徐州苏轼文化爱好者张振刚号徐州老土,访得藏在日本公文书馆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的电子版,自费交由大道公司用宣纸仿印完成。除自己收藏外分赠郏县、黄冈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各一套收藏。苏峤,字季真,苏轼三子苏过之孙,苏籥之子,过继苏迨之子苏篑为后,历官建州知州、给事黄门、待制显谟阁。其祖父苏过、父亲苏籥和曾祖苏轼同葬郏县小峨眉山。1972年6月郏县苏轼墓地出土的苏辙次子苏适夫妇墓志铭,其中黄氏墓志铭就是由苏峤的祖父苏过题盖、苏峤的父亲苏籥书丹。“沧海何曾断地脉。”徐州是苏轼的任职地,郏县是苏轼的长眠地,黄冈是苏轼的贬谪地,眉山是苏轼的出生地。可以说,徐州老土此举,使漂泊海外宋刊《东坡集》今天终于回“家”!●内阁文库藏宋刊《东坡集》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苏轼曾孙苏峤刊印的《东坡集》四十集分为十行十八字版和十行二十字版两种,是现存最早苏轼作品集残帙。其中十行十八字版,日本国天皇的皇家藏书机构宫内厅书陵部(缺卷三十四至三十六)、北京图书馆(残存者有三十卷)各藏一套;十行二十字版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残存有二十三卷)、上海图书馆各存一套,上海图书馆藏《东坡集》仅七页半。四处藏本“合璧”可补为全本。北宋末年“元祐党争”,苏轼诗文曾两次遭禁,刊版亦被焚毁。南宋苏文弛禁之后,苏轼曾孙苏峤守建安时据家传旧本刊刻,宋孝宗于乾道九年(1173)还特地“御制(苏轼)文集赞并序”,“书赐苏峤”。建安本当刻于孝宗乾道九年或淳熙(1174-1189)初。当为最接近苏轼诗文原貌的刻本。建安(今福建建阳)与临安、眉山并称南宋三大刻书中心,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速售”著称,史称建本或建安本。今保存在内阁文库的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列为“汉籍门”“特四十一类”,编号10222,函号为“重2”。这标志着《东坡集》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保存。“日本重要文化财”相当于我国的一级文物。据严绍璗先生考证,内阁文库有九种宋刊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是其九种之一,受到《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保护。●宋刊《东坡集》在日本收藏的流布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共十二册。第一册《序目》卷首钦有“仁政侯长昭黄雪书屋鉴藏图书之印”“昌平坂学问所”“浅草文库”“日本政府图书”“内阁文库”五颗藏书印,卷末有“文化新元甲子七月廿二日黄雪山人识”的手识文。其余各册首末“昌平坂学问所”“浅草文库”“日本政府图书”“内阁文库”四颗藏书印。第十二册末有市桥长昭的跋文。各册卷首题下有手书“西禅寺常住”字样。黄雪山人“识文”如下:“此书原藏洛阳西禅寺,其后归于妙心寺大龙院僧懒庵之插架,标上录见几册失几册,其笔迹非百年以来人所为,盖懒庵手书。懒庵距今垂二百年,其插架之日,即系阙本。以古版难获,不问散佚,当时尚为秘籍也。予获之于都下书肆,伏水卯兵。文化新元甲子七月廿二日,黄山雪人识。”第十二册末有市桥长昭《寄藏文庙宋元刻书跋》,全文如下:“长昭夙从事斯文经十余年,图籍渐多。意方今藏书家不乏于世,而其所储大抵属挽(晚)近刻书,至宋元椠盖或罕有焉。长昭独积年募求,乃今至累数十种。此非独在我之为艰,而即在西土抑或不易,则长昭之苦心可知矣。然而物聚必散,是理数也,其能保无散委于百年之后乎?孰若举而献之于庙学,获籍圣德以永其传,则长昭之夙愿也,虔以宋元椠三十种为献,是其一也。”跋文落款为“文化五年二月”,“下总守市桥长昭谨志,河三亥书”。“黄山雪人”是日本江户时代近江西大路(今日本滋贺县辖内)总守市桥长昭的号,封“仁政侯”。河三亥是日本富山潘主儒臣市河宽斋之子。文中的“洛阳”,乃江户时代人对日本京都的雅称。“新元甲子”公元纪年为1803年,即清嘉庆八年。从这篇识文可以看出,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传入日本后,藏“洛阳西禅寺”,其后归于妙心寺大龙院,“即系阙本。”大龙院僧懒庵在各册封面上手书“见几册失几册”,“懒庵距今垂二百年”,当为明万历年间。这样《东坡集》传入日本,当在明万历年间或在万历年间之前。收藏在“洛阳西禅寺”应有一段时间,姑各册卷首题下有手书“西禅寺常住”字样的印记。《东坡集》从妙心寺大龙院后流入京都书肆。市桥长昭从书肆中发现后收藏,这就是有了“仁政侯长昭黄雪书屋鉴藏图书之印”的藏书印。文化五年(1808)二月,市桥长昭将包括《东坡集》在内的宋元椠三十种汉籍古书捐献江户汤岛圣堂的昌平坂学问所。●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赴日访书“书运”即“国运”,流传海外的古籍折射百年沧桑。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远涉重洋,几赴日本展开访书之旅。赴日访书第一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光绪六年(1880),应驻日公使何如璋之邀,东渡扶桑,任公使随员。第二年,版本学家、藏书家黎庶昌接任公使,杨守敬继履原职。公使随员。此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之际,西风东渐,举国士大夫弃古书如敝屣。得日本汉学家森立之的《经籍访古志》抄本,此书收编日本六十多家藏书处的汉籍善本。杨守敬遂不惜重金,按目访书。杨守敬在日本逗留四年,得书万卷,宋刊十行二十字本《东坡集》在《经籍访古志》卷六中有载,虽见到原书却未能购得。杨守敬千方百计支持因家贫无力的森立之刊刻,促成《经籍访古志》光绪十一年(1885)初刻成书。光绪十四年(1888)杨守敬携所购船载运归国,特意在湖北黄冈赤壁北筑藏书楼,名邻苏园,取意谓与苏东坡为邻之意,自号邻苏老人,自编有《邻苏老人年谱》。光绪十六年(1890),成都杨寿昌任黄冈知县时,故将县署西侧辟为景苏园,委托邻苏园主杨守敬经手选刻苏轼书法102块镶嵌园内,编为《景苏园帖》。2003年6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经籍访古志》列入《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一辑再版。董康赴日本访书。董康,字授经,自署诵芬室主人,江苏武进人,进士,清末民初一直任高级司法官,曾与梁启超共办《时务报》。董康和当年许多士大夫一样,公职之余是常逛厂肆的。董康曾七次到日本,居停间访书不辍。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6日,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内阁文库中看到这套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并辨出首页副页的楷书朱文木记一字有误。傅增湘赴日访书。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江安县人,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现当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因得宋、元两部珍版《资治通鉴》,名其藏书楼为“双鉴楼”,晚年所居有山石花木之胜,取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中的“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又名之“藏园”。受杨守敬、董康的影响,“知沧瀛咫尺,古籍多存,目想神游,卅年于兹矣。”1929年秋,傅增湘挂职故宫图书馆馆长后,至日本作了一次访书畅游,得见这套宋刊十行二十字版《东坡集》。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载:东坡集四十卷,宋苏轼撰。缺卷三至六,十一、十二,十五至十八、二十一至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三十七,共存二十三卷。宋刊本,大本。版心高七寸七分,宽五寸八分。半叶(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鱼尾下记“东坡集第几”,次记页数,下记刻工姓名,有王政、王璋、朱富、朱贵、李政、李忠、李政、李询、李时、李宪、李师正、李师顺、周彦、周宜、沈懋、洪坦、宋圭、宋昌、陈用、陈兴、陈昌、陈绍先、徐高、高彦、卓允、许昌、叶青、黄常、蔡中等人。前有乾道九年御制序,半页八行,行十六字。分卷次第与别本同。按:此本行款版式与余所见宋刊数本皆不同,审其结体方整、雅近率更,自是南渡以后浙杭风度。陈氏《直斋书录解题》述《东坡集》有杭本、蜀本、吉本之别,此断为杭本无疑。此为市桥下总守献书之一。“纸寿千年”,也就是说,纸张顶多保存大约一千年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刘尚荣、杨忠、曾枣庄、安平秋先后撰文对宋刊《东坡集》的文献学和版本学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散佚海外的一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流传海外的古籍何时能够回“家”的呼声再次高涨。(本文图片均由刘继增提供)宣纸仿印本宋刊《东坡集》共12册此本序行款版式为半页八行,行十六字苏轼文化爱好者徐州老土所赠
收藏
喜欢
2427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