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
学术论文
本文以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叙事与时间》(Time and Narrative,Temps et récit)中围绕“叙事”(narrative)所提出的洞见为依据,试图对理雅各(James Legge)《春秋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英译本中以齐桓公小白(S aou-pih,the DukeHwan of Ts’e)与晋文公重耳(Ch’ung-urh,the Duke of Tsin)为代表的、“人”的形象的“重塑”进行“叙事化”探索。在利科的理论框架中,叙事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经验交流方式,是回归“具象化”(configurative)“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通衢,也是实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必由之路。而对西方翻译理论历史的审视可以清楚地展示,翻译研究领域一向以“抽象化”为务,理论家鲜少关注翻译“具象化”的研究路径,以“叙事”为视角对“具象化”的讨论则更不多见。翻译,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实现民族间对话的实践性活动,产生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服务于身处“生活世界”之中的“你”“我”。因此,从叙事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具象化”的探讨,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显而易见。 本文以7章篇幅展开论述: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理雅各的生平及其主要译作进行介绍,突出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中的“叙事性”倾向,并对选择利科的叙事思想为理论视角的原因以及探讨理雅各《春秋左传》译本的动机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的基本设想,突出翻译作为一种“叙事”的“具象化”特质和“人”学旨归,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回顾海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分析并尝试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之后,本章提出本文研究的焦点及其可能的创新之处。此外,本章也对论文的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做出说明。 第二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上篇)“西方译论的‘两条路径’与‘三重抽象’:转向‘生活世界’的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在沿语言学与存在主义、诠释学两条主线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追溯中,揭示以奈达(Eugene A. Nida)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为代表的“翻译语言学派”与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以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思想为主要理据的“存在主义、诠释学派”通过“科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手段,对语言、意义以及翻译本身所做的“抽象化”设定。将此三层“抽象化”阶段定义为“三重抽象”,本章最后探讨在“三重抽象”之下翻译与“生活社会”的脱节和翻译研究转向“生活世界”必要性。 第三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下篇)“‘叙事’之中的翻译研究:保罗·利科叙事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的‘三重塑形’”,从对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y)发展脉络的梳理入手,展现以“三重摹仿”(Three-fold Mimesis)为核心内容的利科叙事理论所具备的“具象化”理论品格和重返“生活世界”的理论指向。在此基础上,析出与叙事的“三重摹仿”相对应的、以“预塑形”(prefiguration)、“塑形”(configuration)以及“再塑形”(refiguration)为逐次递进层级的、翻译的“三重塑形”方法论框架。 第四章“‘预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所处时空的‘叙事性’构建”,选取春秋时代齐、晋两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理雅各在“时间性”(temporalité)、“结构性”(structure)以及“象征性”(symbolisme)三个层面,对即将展开的《春秋左传》英译工作所做的“预塑形”准备,凸显理雅各对齐、晋两国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背景的构建。 第五章“‘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人生经历的‘故事性’再现”,着重展示理雅各是如何通过挑选、整合以及排列《左传》中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参与事件的零星记录,译叙出情节完整、结构完备,且上下关联的“故事”的。围绕这一论题,本章分析“情节化”(emplotment,la mise-en-intrigue)塑形活动,在理雅各译本《庄公八年》、《庄公九年》、《闵公元年》、《僖公四年》、《僖公十七年》、《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五年》以及《僖公三十二年》8个章节中的具体体现,展现理雅各为达到译文“故事性”所作出的努力。 第六章“‘再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形象的‘具象化’重塑”,通过与现有文献中所记录的二人形象做横向比对,探讨理雅各借助“情节化”塑形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形象的重塑,说明借助其对《左传》“叙事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最终实现了跨越文化的理解。 第七章“从‘译’到‘叙’:翻译的‘绪’、‘序’、‘豫’”,总结本文的发现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而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将“三重塑形”概括为以“绪”、“序”以及“豫”为主要特征的、翻译的三重阶段,并点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论题或能引出的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薛凌
收藏
喜欢
2795
《史记》《汉书》所载西域诸国“同俗”问题探析
会议论文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对西汉时期西域诸国的地理位置、户口胜兵和民俗风貌等皆有详细记录,是人们了解西汉时代西域诸国历史文化的主要材料,而诸国在排列顺序、记叙方法上亦有诸多相同之处,而某国与某国“同俗”亦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这或许可以反映了诸国之间或许有某种隐藏着的联系,亦或许可以反映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认知情况、接受情况,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作者做了考察并进行了阐述.
刘全波
收藏
喜欢
2792
略谈《大六壬金口诀》遥感作用与《易经》同源
会议论文
远古时代伏羲见龙马负图出于河中,名曰“河图”,因感悟而画先天八卦。大禹治水在洛水见神龟背有黑白斑文,因名“洛书”,而定九宫。后来周文王被商封王囚于羑里而演成后天八卦,名曰《周易》。本文指出《大六壬》是宇宙全息元,浅谈了六壬术的发展与妙用,阐述了《大六壬金口诀》的遥感作用。
玄述贵
收藏
喜欢
2791
论胡宿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
会议论文
<正>近二十年来,对于宋诗'西昆体'及其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成绩,而对'西昆体'后期诗人晏殊、宋庠、宋祁、文彦博、赵抃、胡宿、王珪等人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其中,胡宿今存《文恭集》(四库本与武英殿聚珍本)四十卷,《全宋诗》(北京大学版)辑录其诗八卷,计421 首。他的诗有不少佳作,显示出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独到的艺术成就,然而笔者迄今尚未见到一篇研究胡宿及其诗的论文。已经出版问世的各种宋诗选
陶文鹏
收藏
喜欢
2784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与巴蜀
会议论文
本文对李白的出生地以及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对其有关巴蜀地方的诗歌进行了赏析,探求其30岁前的个性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文幸福
收藏
喜欢
2781
庄子精神·道·道化人生——亲证“生态美”之中国古代案例
会议论文
“自由”概念无法诠释庄子精神,庄子精神的实质是“无碍自然”,“道化人生”。“道化人生”有待“虚静心体”的成立。“虚静心体”之显用便是“虚静之明”、“和乐之情”,我们可将之视为《庄子》亲证“生态美”的特殊表达。
张国安
收藏
喜欢
2774
浅释道家风水——《五行易传》与人体健康《易经》与现代和谐社会自然环境心理健康论
会议论文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出发,道教—道家风水对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心理健康认为: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好坏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对人的健康心理养生、健康心理保健的过程中,道教历代所传承的—道家风水中,就一直都非常注意并积极提倡要保护、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有益因素,从而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人体的内环境学系统与外界自然环境学系统是一致的,本文就《五行易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辨析。
陈应伟
收藏
喜欢
2771
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研究——以《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为例
期刊
《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分别是司马迁与班固的两篇论述自孔子以来的经学发展历史的文章,尤其是论述了汉初以来经学的传授与继承。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之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者也有诸多不同的地方,而班固亦并非单纯的模仿者,他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为详备的《汉书·儒林传》。
石林子[1]
收藏
喜欢
2769
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
会议论文
本文对鲁迅与屈原的精神联系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鲁迅杂文对屈原的论及、鲁迅对屈原辞赋的学术分析、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等进行了阐述。
高旭东
收藏
喜欢
2768
從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看現代公務倫理內涵
会议论文
孔子是我国歴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世称至圣先师,既承袭上古思想文化菁华,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复开启伦理道德淑人治世之典范.他既是集大成的人物,也开创平民教育的先河、建耩儒家一脉相承的道统.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即取得正统思想的地位,对於政治文化与教育设计,一直扮演主导的角色,也由此影响整个民族的基本观念与生活方式,直至於今,探讨了从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看现代公务伦理内涵。
劉昊洲
收藏
喜欢
2766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