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16条数据
欲把西湖比西子1
报纸
李利忠/文“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杭州称得上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一生曾两度赴杭,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任通判之职,历时三年,于熙宁七年(1074)九月去任;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七月,任知州之职,直到元祐六年(1091)六月回京。苏轼在杭州的这五年时光,过得相对较为舒心。初到杭州,苏轼就写诗抒感:“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湖山的面面有情,包容了苏轼潇洒的性情和不拘小节的胸襟,他在这里度过了最快乐的日子。风情万种的西湖,曾令天才如苏轼,亦有难描难画之慨:“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但他还是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他任杭州通判时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写的不是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西湖的写神全貌,概括性特别强,可以说是自古迄今歌咏西湖诗中的绝唱。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那在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潋滟湖波,以及笼罩在迷蒙雨幕中的缥缈山影,都是如此美好奇妙。后两句诗人则遗貌取神,并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描摹形容西湖水光山色的晴好雨奇,而是用了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借以传达西湖的风姿神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相对于西湖抑或西子,无论晴雨,淡妆还是浓抹,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也许,是“西湖"和“西子"同有一个“西"字,让诗人一时心与景会,有了这个伟大的灵感。但这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正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世之所谓相得益彰,或者指的就是苏轼来到了西子湖吧?人们大多知道,诗有六义,也即“风"“雅"“颂"“赋"“比"“兴"。“比"作为六义之一,用朱熹的解释即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就很多,如在《卫风·硕人》中,诗人为了形容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人将生活中的习见之物,信手拈来,取其形色以比之,便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美人来。由此可见,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创作时如能精妙运用,能使诗句显得生动形象。对于将西湖之美,妙喻为西子之美,苏轼本人也颇感自得,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诗有“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句,《次前韵答马忠玉》诗有“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句。至于后人,则倍感失语的压迫,譬如南宋江湖诗人武衍就曾在《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诗中感叹:“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最有意思的是,晚清杭州有一家“藕香居"茶室,曾将这句与苏轼的另一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集为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令人叹为观止,很有一种天造地设之感,诵之能令湖山生色。
收藏
喜欢
13557
苏轼恶整北宋著名高僧佛印
期刊
苏轼与北宋著名高僧佛印是好友,但想不通他出身显赫为何进佛门。为此常设法让他破戒返俗;一次,两人同游金山寺,苏轼故意将其灌醉叫琴娘侍寝。
收藏
喜欢
13433
《诗圣传千古,东瀛有知音——下定雅弘·松原朗编著〈杜甫全诗译注〉述评》——兼论《杜甫全集校注》《杜甫集校注》与《杜甫全诗译注》的异同
会议论文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在东瀛日本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去年(2016)6月,日本讲谈社出版了由下定雅弘、松原朗二位教授合编的四卷本、1100多页的《杜甫全诗译注》,在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是与中国学者萧涤非、张忠纲等编校《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谢思炜的《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齐名的杜诗介绍、研究著作。但由于作者是日本学者,国内知道者不多。为了介绍这部日本学者的著作,让国内学者对这部日本学者的学术观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今本人征得下定雅弘先生的同意,就这本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学者两部的不同之处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研究。
李寅生
收藏
喜欢
13427
浅谈古典诗歌中名词性短语的简化式
期刊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会碰见一些名词性短语。比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句中的“郁孤台”是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这一名词性短语不难理解,读者都能一望而知。但是,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往往较多地使用名词性短语的简化式,这就给阅读和理解增添了不少难度。比如:“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宋·苏轼《游金山寺》)这句中的“中泠”是古泉名,在金山西北处。诗人在这里没有完整地写明是中泠泉,而仅用了“中泠”。如果没有注释,一般读者就会颇费思量。这种把名词性短语中的中心词简化和免用,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姑且称之为“名词性短语的简化式”。
成劲生
收藏
喜欢
13403
兴会淋漓的游览诗杰作——读苏轼《游金山寺》
期刊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在赴任杭州通判时途经润州,十一月三日往金山寺访问该寺僧人,夜宿寺中,作《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冷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莫砺锋[1]
收藏
喜欢
13171
纪念苏东坡诞辰988周年,“东坡海棠"主题书画作品展入选名单公示
文化活动
/
收藏
喜欢
13148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
期刊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自然与文学间斗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借诗歌咏颂自然地更为多见。国内古代文豪咏颂自然地格调主要有以下两种风格,其一是写得清远闲淡、兴会超妙的;其二是写得雄泻奔放,波澜壮阔,顿挫激昂。但是,无论那一种都不单单是在描写自然风貌,而且旨在借景抒情,感慨万千。本文选用《山石》(韩愈)、《游金山寺》(苏轼)两篇作者的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赏析,以感受其中无尽的韵味和风情,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宋剑茸[1]
收藏
喜欢
13075
持此一念静
报纸
亓龙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在惠州作《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二云:“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我苗期后枯,持此一念静。”此时的苏轼想到了遥远的故乡眉山,但即便飞梦而去也有五岭隔阻。所以无论醒时还是梦中都不可能回归故土了,于是只能闭目凝神寄寓于内外之景,作道观之游。室内照明的灯火已经熄灭,全身上下都感到清冷。披衣起来看那漫漫长夜,只能见到宽阔的大海和遥远的天河。窗外那弯弯的明月照着梧桐和楸树,留下散乱的身影。这美好的时光不可留,逝去之水不可游。看来期待神游天道、向死之生,只能把握每一个念头的宁静并丢弃杂念。静,本义为彩色分布适当。五色分布,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没有垢浊不鲜,称为静。引申为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静,是寂,是道,也是淡然的超脱。佛家认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自古以来,崇尚静成为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选择,静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唐代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一诗中,描绘了若耶溪的深幽清净,使人感受到一个幽静的王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李白《夜宿山寺》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极言夜晚的寂静,令人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王维《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紧扣一个静字着笔,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显示月夜春山的幽静,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但这还仅仅是表层的静,古代文人真正欣赏的则是内心的静。正所谓“心静我静”、“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管子内业篇》云:“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意思是说,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伤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到达神明的最高境界,明彻地认识万物。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作“中有所得”。心静,就是心不动念,养心养慧。宋代学者晁迥所撰《昭德新编》曰:“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宋代诗人张抡《阮郎归·豪家大厦敞千楹》词云:“如何安此身,元来一念静无尘。”都是说的这个道理。正所谓心静如水者,像陶潜荷锄种菊,李白饮酒赏月,苏轼藤床春睡,能够以清静的心灵驻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苏轼所谓“持此一念静”,就是指心之宁静,他对静心非常推崇。其《送岑著作》诗云“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拙则近于直,而直岂拙欤。夫子静且直,雍容时卷舒。”这里言明,懒惰的人常常给人以好像很安静的浮表印象,但真正能静心养慧的人,也绝对不是懒惰的碌碌无为之徒。同时也赞美曾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的岑象求正直,进退显隐都是那样雍容闲雅。在《颍州初别子由二首》中,苏轼还称赞弟弟子由:“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其《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列》亦感叹:“静士素寡言,相对自忘忧。”他在《雪堂记》中也说:“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古人认为静对于养生非常重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意思是说,思想上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所以那时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是朴实。苏轼也很注重以静养生。其《静常斋记》云:“独漠然而自定,吾其命之曰静。”具体表现就是“幅巾危坐,终日不言,明目直视,而无所见。”达到的境界是“无古无今,无生无死,无终无始,无后无先,无我无人,无能无否,无离无著,无证无修。”他还在《胎息法》中说:“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胎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即像婴儿一样用脐呼吸。胎息也是一种心性与命所达到无念无为的表现。“持此一念静”,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苏轼本人也认为自己尚有差距,他在《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诗中感叹:“古来静治得清闲,我愧真常也一班。”真常是道教用语,大意为本性。道教著作《常清静经》云:“真常应物,真常得性。”“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为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这就反映了他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之所以有这种惆怅,还是由于心念不静。元丰七年,苏轼贬居黄州时,一日夜间听歌女调琴,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神闲意定》,词云:“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在安闲宁静的气氛中,琴女全神贯注地用玉指抚弄琴弦。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似潺潺的水流淌,带来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愫。这琴声,给苏轼带来的一夜无眠,余音在耳。看来所谓神闲意定,乃是指琴女弹琴的片刻。由此可见,一念之静,何其不易。正因为如此,苏轼才“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竹数竿。”的确,苏轼心静里程也是经历了痛苦修炼的。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记述了自己贬居黄期间的生活及思想变化:初到黄州“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便关起院门扫除庭宇,把惊魂招回来,居于室内静静地求索自新的方法。寻访到安国寺后,就每隔一两天到寺中去一趟,点起香烛默然打坐,深深地反省自己,确实做到了物我两忘,感到身心都进入了虚空的境界。没想到心中一念清静下来,内心污垢自然掉落,表里畅然通达,不杂以任何俗念。自己早去晚回,一连五年都是如此。苏轼在文中告诉人们,世事的纷扰是无处不在的,心灵的淡定只能靠自己来营造。正所谓“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念静是一种超脱、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气质。这种静,是得失后的平和,是诱惑时的恬淡。需要一颗心淡定、从容、修为,达到出神入化。需要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从而丰富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而要想持有一念之静,则必须看淡名利,摆脱喧嚣,摈弃浮躁,做到心无旁骛,宠辱不惊,独善其身。
收藏
喜欢
13003
好竹连山觉笋香
期刊
我最早读东坡“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觉得他太夸张了。正是初到黄州,本该是失落的时候,竟有这样的心情。再说,一个人该要有多馋,才能看到遍山的竹林就能想到笋香呢!当时心里便认定东坡是在假装潇洒、夸大兴味,以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情致。一是因为我当时年少,没有什么阅历,还不了解人是尽可以十足豁达、十足坚韧,可以受尽折辱依然热爱生活的;二是因为我是北方人,当时很少吃得到笋,且吃到的话也多是水发玉兰片之类,很少能吃到新鲜的笋,因此完全不了解它的妙处。
刘菲[1]
收藏
喜欢
12799
论北宋士风环境下范仲淹的人格品位
会议论文
范仲淹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本文认为,范仲淹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人格境界,是和他所处的北宋士风环境和他的成长经历、为官经历,持之以恒地坚持以儒学理念强化自身修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言行能够得到历代社会的一致广泛认同,给予高度的褒扬,这是因为他树立了完美的士人榜样,因为他对中国一千多年来的士风产生了深远的正面影响。本文拟从士风的角度,对范仲淹进行考察评论,以期增进学界对范仲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舒仁辉
收藏
喜欢
12788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