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521条数据
钱谦益
研究学者
(1582-1644),字受之,号牧斋,常州(今江苏常州)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降清后,仍为礼部侍郎,不久归隐,从事反清,前朝遗民和清统治者均对他不满。著有《初学集》(收明代作品)、《有学集》(收入清后作品)、《投笔集》(收晚年作品)。钱谦益对明代中叶以来的学风文风颇不满,认为唐、宋、元诗均有可取,实开清代宗宋一派。对苏轼与王安石之争,他是称美苏轼的,其《苏门六君子文粹序》(《初学集》卷二九)云:“吾尝观王氏之学,高谈先王,援据《周官》,其称名甚高。而文忠则深叹贾谊、陆贽之学不传于世,老病且死,独欲以教其子弟而已。夫食期于适口,不必其取陈羹也;药期于疗病,不必其求古方也。是故为周公而伪,不若为贾谊、陆贽而真也。真贾、陆足以救世,而伪周公足以祸世,此眉山、金陵异同之大端也。"他认为“眉山之学,实根本六经,又贯穿两汉诸史,演迤弘奥,故能凌躐千古"(《有学集》卷三九《复遵王书》);又认为苏轼深受庄子、佛学影响:“子瞻之文,黄州已前,得之于庄;黄州已后,得之于释。吾所谓有得于《华严》者信也。中唐已前,文之本儒学者,以退之为极则;北宋已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二子之于文也,其几矣乎!"(《初学集》卷八三《读苏长公文》)他在《答徐祯起书》(《有学集》卷三九)中说:“古今之文,雄浑激射,累千百言,如一气回复者,太史公之后,惟苏子瞻耳。子瞻之文,固未有缅背规矩,流宕而忘返者也。"(曾枣庄)
钱谦益
收藏
喜欢
78
茅维
研究学者
字孝若,茅坤子。明末人。与张丑(1577-1643)同时。他曾刊刻《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苏轼文集》即以茅维刊本《苏文忠公全集》为底本,足证此本整理搜集苏文之功。(曾枣庄)
茅维
收藏
喜欢
78
张谦宜
研究学者
(1648-1731),名张庄,字谦宜,一字稚松,号山农、山民,晚年自称山南老人,以字行世。胶州(今山东胶州)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终身不仕。经学家、方志学家、文学理论家、古文家和诗人,胶州三大文人之一。其著作内容包括经史、地理、诗文、理论、方志、谱牒、传记等,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在山东胶州学者中首屈一指,在明清山东学者中也少见。著有《四书广注》《质言疏义》《说书补》《州志别本》《山东盐法考》《胶镇志》《甲申群盗记》《高氏传家录》《现斋诗谈》《现斋诗选》《注诗品》《山民略》《春秋五传摘评》《稚松年谱》等。其《现斋诗谈》对苏诗多有独到评论。
张谦宜
收藏
喜欢
77
乔建功
研究学者
(1947-),河南郏县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著有《三苏葬郏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乔建功
收藏
喜欢
75
申东城
研究学者
(1972-),安徽霍邱人。博士(博士后),现任惠州学院文传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省市共建东坡文化(惠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副会长,《东坡文化》杂志执行主编,惠州市“十大民生工程"苏东坡祠项目文化咨询专家。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韵文学全会员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包括专著《地域传承与心灵碰撞-郭沫若苏轼比较论》,论文《“三苏"军事思想异同论》《简谈郭沫若“苏轼观"的嬗变》《苏轼巴蜀诗与唐宋诗歌嬗变》《王阳明心学与早年郭沫若同苏轼思想的承变关系研究》《第18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等,发表与苏轼相关的古诗、格律诗近二十首。主持教育部、省、市级等各级别科研教学课题三十余项。
申东城
收藏
喜欢
74
苏浚
研究学者
(1542-1599),字君禹,号紫溪,晋江苏厝(今福建晋江苏厝村)人。明万历元年(1573)中解元,五年举会魁,历官南京刑部主事、陕西参议、广西按察使、广西参政等。为官公正廉洁,又“政尚简易,兴文化俗",并善于选拔人才,李廷机即是他在万历十一年(1583)担任春闱考官时选中的会元。在广西时,他还主持修撰《广西通志》,人称信史。后因病乞归,迁贵州按察使不赴,居家潜心钻研理学,著有《易经儿说》《四书儿说》《韦编微言》等,成为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卒后,郡人请建祠奉祀,与蔡清,陈琛并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周之谟刻有《宋明两苏先生易说合删》,一苏为苏轼,另一苏即苏浚。(曾涛)
苏浚
收藏
喜欢
72
张溥
研究学者
(1602-1641),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朝晚期文学家。崇祯四年(1631)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文学方面,他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有明张溥编选,吴伟业评点的《苏长公文集》六卷,张溥评、吴伟业点释的《三苏文澜》,张溥评《苏老泉文》一卷。(曾枣庄) 郑之惠 名圭,字孔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尝取六十四卦各为一论,著《易臆》一书。又辑《苏长公合作内外篇》。明万历刻本。目录页题虎林郑之惠评选。前有万历三十年(1602)郑之惠序云:“内则制举经济文,外则海外论著、禅喜小章,为不佞癸巳居舟枕山,选授门人者。不知何人删芟托刻新安,又不知何人重依原本别刻虎林。偶尔属目,隐隐若梦中事。因叹此书相貌几变,独孔肩面孔犹昨耳。事出一手,在十年内变相乃尔,况苏公千载上人,其文之散逸与选之合离,又不知经几许变相,尚能识公耶?读公全集,有无所不合之趣,而制举家合其才艳,经济家合其议论,博涉家合其记叙,禅喜家合其颂偈。诸家各有所合,而长公之合者鲜矣!是选发因举业,意在摭华,奇文小章,尚多阙漏。庸讵知长公之合或在彼不在此也?重识楮尾,以俟来者。"(卿三祥)
张溥
收藏
喜欢
71
沈钦韩
研究学者
(1775-1832),字文起,号小宛,又号柳桥,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庆举人,官宁国训导。淹通经、史、子、集,尤长于训诂考证,著有《两汉书疏证》《左传补注》《三国志训诂》《水经注疏证》《韩昌黎集补注》《石湖集注》。诗文华赡,有《幼学堂集》。其《苏诗查注补正》是为补注订正《查注苏诗》而作。
沈钦韩
收藏
喜欢
71
邵玉健
研究学者
(1954-),江苏常州人。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曾任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副研究馆员、常州市洪亮吉纪念馆馆长。现为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浩然东坡-从眉山到常州》《延陵访古》《东坡常州奇缘》《苏轼全传(常州卷)-毗陵我里》《常州科举三鼎甲》等。合编有《苏东坡咏花木》。
邵玉健
收藏
喜欢
70
袁桷
研究学者
(1266-1327),字伯长,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少从戴表元、王应麟、舒岳祥诸遗老游,学问渊源,具有所自。其在朝践历清华,再入集贤,八登翰苑,凡朝廷制册、勋臣碑版多出其手。练习掌故,长于考据,援引经训,非空谈聚讼者所能。著作宏富,为一代文章之巨公。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等。他认为宋诗有王、苏、黄三宗:“自西昆体盛,襞积组错。欧、梅诸公,发为自然之声,穷极幽隐,而诗有三宗焉:夫律正不拘,语腴意赡者,为临川之宗;气胜而力夸,穷抉变化,浩浩焉沧海之夹碣石也,为眉山之宗;神清骨瘦,声振金石,有穿云裂石之势,为江西之宗。二宗为盛,惟临川莫有继者,于是唐声绝矣。"(《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汤西楼后》)从地域上看,实为江西、四川两宗;从影响上看,苏学盛于北:“江西之文,曰欧阳、王、曾,自庆历以来为正宗,天下师之无异辞。宋金分裂,群翕然师眉山。"(卷二二《曹伯明文集序》)金代“师眉山",元代也一样。他对苏轼十分崇敬,他在《苏公图赞》(卷一七)中写道:“岷峨之山,扶舆细缊。诞育至英,绝类离群。溢为江河,乘为风云。高绝俊颖,探迹炳文。承明迩英,细思运精。骋辔以行,华夷是惊。蹇蹇匪躬,上通帝灵。才以贬官,谤以长名。播迁徼荒,百虐寇攘。缮性养神,弥介弥刚。"他写有不少题跋,如《书东坡寄真隐诗》《鲁公坐位帖》《书东坡凉热偈》《跋东坡黄州谢表》《跋姚子敬所藏东坡书飞白记》《东坡玉堂制草》《跋苏文忠与黄师是尺牍》《跋东坡岭表书(归去来在乎此。辞>赠卓契顺道者》等等,表明他对苏诗、苏文都认真研究过。他在《书东坡凉热偈》(卷四六)中说:“释氏之书,皆自梁隋诸臣翻译,故语质而文窘。至若《楞严》,由房融笔授,始觉畅朗。公文如万斛泉,风至水涌,凤翔祈文与训诰相表里,则房融文体,一规近之。"《跋东坡黄州谢表》(同上)云:“昌黎公《潮州谢表》,识者谓不免有哀矜悔艾之意。坡翁《黄州谢表》悔而不屈,哀而不怨,过于昌黎多矣。然余尝读《岭海谢表》有云:“人皆相传其已死,臣亦自厌其余生。'言至于此,章、蔡之罪,可胜数哉!"他对苏轼岭外诗尤为推崇,在《书杜东洲诗集后》(卷四八)中说:“苏文忠自渡岭海以后,诗律大变。盖其精神气概,逢海若而不诉,喷薄变化,迎受之而莫辞。昔之善赋咏者,必穷涉历之远。至于空岩隐士,其所讽拟,不过空林古涧,语近意短,又安能足以广耳目之奇,写胸臆之伟哉!"他研究苏、王四六文之别,认为苏以才气胜,王以经学胜:“寡学而才气差敏者,直师东坡,南渡以后皆宗之,金源诸贤,只此一法。惟荆公一派,以经为主。"(曾枣庄)
袁桷
收藏
喜欢
6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