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期刊
陈德忠
收藏
喜欢
19411
析苏轼《水龙吟·咏杨花》
期刊
苏轼晚年所赋《水龙吟·咏杨花》词,是苏词中与众不同、值得注意的一首。本文认为,此词在艺术上以咏物拟人的形式,寄托了苏轼对自己的身世和家国、时代的感慨,反映了北宋中下叶士大夫阶级忧患、矛盾的时代意识。此词的婉约笔调,与其它苏词的豪放风格,都折射着这种矛盾的时代意识。
张莉
收藏
喜欢
19355
苏轼佛禅诗的审美意蕴
期刊
苏轼的学术思想灵活通脱,博采众家,其中禅宗美学观念对他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佛禅的清灵之气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使其诗歌具备了心无滞碍的色空观念、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刘伟[1]
收藏
喜欢
18987
论王安石佛禅诗中的佛禅思想
期刊
王安石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北宋儒、释、道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时期。年轻时他博览群书,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他随父宦游了许多禅宗圣地,特别是他晚年居住在佛教氛围浓厚的金陵,致使他受到多种禅宗思想的影响。北宋时期佛教发展的世俗化,对当时士大夫产生了重大影响。王安石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他晚年所作的佛禅诗中。在这些诗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有"无心是道、万法皆空、清净之心",这些思想主要是结合作者对佛教经典所作注解和佛禅诗中归纳出来的其中一部分。但是还有其他的佛教禅宗思想——"以心传心,意在言外"被人们忽视,这将是此文探讨的内容和价值所在。
史俊杰[1]
收藏
喜欢
18950
孟子历史哲学思想初探
会议论文
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构建起了以性善说为核心的观念框架,使现实世界的价值根基转向内在德性。从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来说,现实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性在时势变化中的彰显流行,历史也就化为德性在时势变化中的彰显流行。在历史的发展中,德性具有唯一的价值意义,成就起道德史观。从历史规律与模式来说,德性在时势变化中呈现循环彰显的形式,确立了德性循环论。从历史评价来说,由于强调德性彰显的价值,轻视时势变化的价值意义,孟子强调以内在的德性为出发点,持矫枉必须过正的态度,在历史评价中贬斥事功,崇尚道德评价。
徐文涛
收藏
喜欢
16896
朱熹《孟子集注》對宋代《孟子》議題的吸纳與反省
会议论文
子》乃是極富争議之典籍,從「子」而及「經」,乃是地位的提升,其中涉及「官學化」與「經典化」兩項遏程,前人于唐、宋之際《孟子》升格運動,多有讨論,但對于朱熹匪聚聖賢相傳歷史意象,響應宋儒有關孟子争議問题,却是缺乏檢讨,筆者撮奉《孟子集注》徵引材料,一窺朱熹思索所在,遂能得見在「儒學傳承」與『政治反叛」辨證當中,回歸于心性,以「道統」形塑孔、孟之傳,思索《孟子》經典地位的過程。足證理學并非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内聖」工夫更非「外王」事業的捨離,朱熹吸納諸儒意見,反省儒學之傳,確定《孟子》價值,乃是響應北宋儒學實踐的結果,用心所在,于兹可見。
陳逢源
收藏
喜欢
16439
《诗圣传千古,东瀛有知音——下定雅弘·松原朗编著〈杜甫全诗译注〉述评》——兼论《杜甫全集校注》《杜甫集校注》与《杜甫全诗译注》的异同
会议论文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在东瀛日本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去年(2016)6月,日本讲谈社出版了由下定雅弘、松原朗二位教授合编的四卷本、1100多页的《杜甫全诗译注》,在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是与中国学者萧涤非、张忠纲等编校《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谢思炜的《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齐名的杜诗介绍、研究著作。但由于作者是日本学者,国内知道者不多。为了介绍这部日本学者的著作,让国内学者对这部日本学者的学术观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今本人征得下定雅弘先生的同意,就这本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学者两部的不同之处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研究。
李寅生
收藏
喜欢
13813
欲把西湖比西子1
报纸
李利忠/文“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杭州称得上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一生曾两度赴杭,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任通判之职,历时三年,于熙宁七年(1074)九月去任;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七月,任知州之职,直到元祐六年(1091)六月回京。苏轼在杭州的这五年时光,过得相对较为舒心。初到杭州,苏轼就写诗抒感:“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湖山的面面有情,包容了苏轼潇洒的性情和不拘小节的胸襟,他在这里度过了最快乐的日子。风情万种的西湖,曾令天才如苏轼,亦有难描难画之慨:“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但他还是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他任杭州通判时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写的不是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西湖的写神全貌,概括性特别强,可以说是自古迄今歌咏西湖诗中的绝唱。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那在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潋滟湖波,以及笼罩在迷蒙雨幕中的缥缈山影,都是如此美好奇妙。后两句诗人则遗貌取神,并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描摹形容西湖水光山色的晴好雨奇,而是用了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借以传达西湖的风姿神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相对于西湖抑或西子,无论晴雨,淡妆还是浓抹,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也许,是“西湖"和“西子"同有一个“西"字,让诗人一时心与景会,有了这个伟大的灵感。但这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正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世之所谓相得益彰,或者指的就是苏轼来到了西子湖吧?人们大多知道,诗有六义,也即“风"“雅"“颂"“赋"“比"“兴"。“比"作为六义之一,用朱熹的解释即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就很多,如在《卫风·硕人》中,诗人为了形容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人将生活中的习见之物,信手拈来,取其形色以比之,便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美人来。由此可见,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创作时如能精妙运用,能使诗句显得生动形象。对于将西湖之美,妙喻为西子之美,苏轼本人也颇感自得,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诗有“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句,《次前韵答马忠玉》诗有“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句。至于后人,则倍感失语的压迫,譬如南宋江湖诗人武衍就曾在《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诗中感叹:“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最有意思的是,晚清杭州有一家“藕香居"茶室,曾将这句与苏轼的另一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集为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令人叹为观止,很有一种天造地设之感,诵之能令湖山生色。
收藏
喜欢
13779
钱锺书家族的格局
期刊
钱锺书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上的地位,被誉为“文化昆仑”。认识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人物及其学术道路,也许用得上苏东坡的一句诗:“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
张文江[1]
收藏
喜欢
13777
苏轼恶整北宋著名高僧佛印
期刊
苏轼与北宋著名高僧佛印是好友,但想不通他出身显赫为何进佛门。为此常设法让他破戒返俗;一次,两人同游金山寺,苏轼故意将其灌醉叫琴娘侍寝。
收藏
喜欢
13610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