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底伊乐
“山间有雾,林间有凇,不是哈尔滨去不起,是瓦屋山更有性价比。”12月17日,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景区,来自广东的外籍游客Lex和好友一同来四川瓦屋山景区看雪。刚踏入山顶,他们就被眼前的冰雪景象深深震撼了。
初冬时节的眉山,是一幅银杏与雪交织的绝美画卷。三苏祠博物馆被金黄的银杏环绕,瓦屋山上的皑皑白雪让这个亚洲最大桌山成为冰雪童话世界。眉山也借瓦屋山、三苏祠、七里坪等景区的文旅节庆活动,让大家在东坡故里领略南方冰雪之美和传统诗意文化。
踏雪登山
冰雪旅游热力十足
“漫山遍野的雪,就像童话里的场景,平坦如桌面的山顶,与广州终年的绿意盎然太不同了。”Lex说,这种视觉冲击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在游客中心,Lex得知景区在开展冰雪徒步赛,便和朋友兴奋地参与起来,“很高兴,我们一路登山,一路欣赏沿途的冰雪美景,还意外获得了一个奖牌。”
来自成都的魏瑶也在朋友圈热“雪”分享自己徒步挑战的进程。随着打卡点位越来越多,她的朋友圈也越来越热闹。“能在冰雪仙境中挑战自己,这种机会太难得了”“雪后的瓦屋山瞬间成为冰雪童话世界,太值得一来了”……在魏瑶看来,眼前的每一处景色都是自己所期待的梦幻冬天。
“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来瓦屋山了。”今年22岁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张忆晨说。前两次,他参加了瓦屋山夏季和秋季的全山徒步挑战赛,并获得了奖牌。这次的冰雪线路,则是第一次体验。“我特意准备了冰爪、登山杖、手套这些专业登山装备。”张忆晨介绍,整个赛段都被白雪覆盖,临崖观景平台还能远眺贡嘎雪山,赛事终点鸳鸯池的美景也被冰雪冻住,每走一步都像是在画中。
愈冷愈“热”,踏雪登山赚足了大家的眼球。“目前,我们已迎来游客赏雪高峰,同时延续徒步登山活动,升级了更具挑战性的‘冰雪登山挑战赛’,线路全长4.5公里,爬升高度800米。”瓦屋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冰雪登山的线路攀登难度极大,挑战者可依次挑战古佛天梯、西眺贡嘎、云崖幻影、鸳鸯池等6个点位。
此外,为增强游客体验感,今年景区还新建杜鹃园嬉雪场,开放雪地摩托、激情雪圈、儿童冰雪乐园等项目,并在暖心服务方面进行优化,包括调整冬季排队方式、减少游客转圈频率、增设古佛坪排队廊亭,以及在排队高峰期组织快闪节目表演及红包派送等活动。
“今年5月23日至12月1日徒步挑战赛活动期间,我们接待的游客量同比增长169.47%,营收同比增长104.86%,引流效果显著。”该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传统节目表演,通过青羌篝火舞蹈+DJ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相结合,提高游客的互动参与感。”
诗意文化
文旅产品加速“出圈”
冬游眉山的趣味不只在赏雪、泡汤,还在于赏银杏、品东坡文化。
“你看,这两棵苍劲的‘银杏树’,就是在纪念苏轼、苏辙两兄弟。”12月15日,来自广东惠州的“苏迷”黄奕身着汉服,以银杏叶为毯,在三苏祠里打卡两棵“兄弟银杏”。黄奕告诉记者,她从网上关注到,每年三苏祠银杏季的活动都很有趣,今年有机会来到眉山,对她这样的“苏迷”来说,在游玩中感受三苏文化,更是一举多得。
今年,三苏祠银杏季活动以“银杏映三苏 文韵画卷长”为主题,玩法也更加新颖,不仅有银杏书签与花束制作、银杏拓印、银杏叶集张等,还推出了季节限定文创产品。“这是我第一次来眉山三苏祠,从兄弟银杏到银杏活动,再到银杏文创,三苏故事和东坡文化无处不在。”来自沈阳的游客吴喻说。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眉山,讲好三苏故事,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擦亮眉山文旅名片的重要方式。
在2024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眉山提出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加速打造一批“冰雪+”旅游消费新场景。为此,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今冬推出5条精品旅游线路,整合20余个特色文旅活动,不断延伸冰雪产业链条,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体验,让文旅产品加速“出圈”。
耳听雪落松梢,目染银杏满天。游客们在三苏祠银杏树下品读东坡故事,在瓦屋山踏雪登山、挑战自我,在柳江玉屏旅游度假区感受“泡汤”的快乐……“三苏银杏与皑皑白雪的结合,没有比这更富有诗意的地方了。”吴喻说。
这个冬天,眉山正以冰雪为媒,邀人们相聚东坡故里,共同赏雪玩冰泡汤,并在旅程中追寻东坡足迹,感悟东坡文化之美。
12月16日~18日,“第十一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在云南大理举办,现场揭晓了“2024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其中来自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博物馆凭“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入选科技赋能旅游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据介绍,本届年会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中国报业协会指导,中国旅游报社、大理州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
据介绍,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三苏文化的传承弘扬,三苏祠博物馆创新性地运用数字化技术,积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全面升级既有系统,构建了指挥调度中心及大数据检测平台,精心打造了“图游三苏祠”智慧导览系统。同时,引入LED户外显示屏、客流计数装置、可视化展示系统等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了管理效能的飞跃式提升,极大地优化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同时,还通过信息技术聚合国内三苏主题文献、书籍、文物等数字资源,在数据要素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数字孤岛,运用三苏图谱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方式构建紧密关联的数据网络,组成了三苏文化主题、共建共享、数智融合的大数据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先后荣获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文化旅游赛道一等奖,并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在实现安全消防数字化管理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文物安全感知预警监管平台,实现三防系统融合与一体化监管,实现设施设备实时状态在线化、三维场景可视化、系统健康态势及风险感知预警化、接处警管理流程化、应急处理预案化等,大幅提升了火灾监控预警的敏锐度,全面提升了三苏祠的消防安全监测预警与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推动展陈数字化方面,三苏祠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合作举办“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展览中使用了AIGC技术、裸眼3D技术、动态半景画演示技术、超高清技术,提升了游客观展体验,感受三苏文化的内涵和艺术魅力。该展获得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
在建设高科技文物库房方面,三苏祠博物馆建设了高气密性库房,采用多级复合带压过滤和环境智能监测技术,配套洁净气体调控系统、控湿系统、恒温系统等,为珍贵藏品创建“稳定、恒湿、洁净”的保存环境,有效地减缓了外界不利因素对库内藏品可能造成的损伤,从而实现了对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图据三苏祠
编辑 张莉 责编 官莉
12月11日下午,以“清风揽明月·宽窄寄平生”为主题的首届“东坡曰”文化思享会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行,来自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同台论道、探讨交流,沿着苏东坡飘逸旷达的人生和脍炙人口的名篇,叩开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汲取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活动分主题讲座、圆桌沙龙、自由分享等三个主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首先作主题讲座,围绕“豁达人生宽窄间”分享研究“千古文人一东坡”的感悟和心得。
陈才智说,苏东坡从长江源头走出,经长江中游黄州(今黄冈),走到大海之南的儋州,以“身行万里半天下”的人生轨迹,践行印证了家国与江海的有机联系。他认为,从家到国,从江到海,从窄向宽,苏东坡的一生熠熠生辉。
四川大学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周啸天在主题讲座中,结合新作《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美文大观》分享他眼中“不一样的苏东坡。”周啸天说,苏东坡是一个原则性很强、不肯偷合取容的人,是一个亲和力很强、富有情调的人,是一个天才、无所不通的人,是一个实干家、政绩卓著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他总是持审美观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对事物保持浓厚兴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
在“宽窄寄平生”主题沙龙讨论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王兆鹏,四川师范大学三苏研究院副院长阮怡,成都明伦书院院长施文忠展开对话交流。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省作协会员、高级编辑、《苏母纪》作者奉友湘,《三苏学刊》主编刘刚也分享了各自眼中的苏东坡。
大家认为,苏东坡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喜凡尘的生活情趣和修身齐家的传世家风,也是宽窄哲学精神的一个极佳例证。
宽窄哲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苏东坡身处宽路时当作窄路走,陷入窄路时又作宽路行,研究东坡文化,对于丰富宽窄哲学内涵和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宽窄哲学研究院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近年来推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宽窄哲学研究与辩证法》《宽窄论——人生启迪与智慧》《一窄九宽话中医》等专著和读物。在今年四川省国资委推选的“四川省国有企业十大文化品牌”中,四川中烟“宽窄文化”品牌名列其中。(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供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推进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征集评选出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其中,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获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三苏文化资源,解析三苏文化脉络,建立三苏关联融合体系,提供检索、查阅、赏析、探索、研究等数据服务。汇聚了12个核心板块,包括东坡行旅、三苏图谱、三苏作品、学术论文、数字图书、可移动文物、陈列展览、遗址遗迹、研究力量、文化活动、影音作品、媒体宣传,全方位展现了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为实现“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目标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三苏文化迈向数字化时代的里程碑。(卜海英)
眉山如何借一片小小银杏叶,让人们从中感受东坡文化,探寻文化之韵呢?本期《观城》,我们一起来看看。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今天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我们前往长江支流岷江之畔,走进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眉山三苏祠,跟着这里的一位讲解员,共赏一蓑烟雨,任凭大江东去。
走进三苏祠讲解员办公室,郑小利正在为上午临时加场的接待做着准备。
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 郑小利:化妆,妆造还有衣服这些,准备好了之后,我们会检查一下我们每天的这个讲解的这个设备,这个电量是否是充足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郑小利提前来到大门口等待今天要接待的团队。在她看来,这样的临时加场已经是常事,节假日旺季时,一天需要讲6、7场。但不论讲多少场,郑小利总是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面对每一位游客。
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 郑小利:900多年的荔枝,您看,根系特别发达,盘根错节所代表的是东坡的乡愁,我们从苏东坡很多诗文中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思乡之情,荔枝根便是东坡乡愁代表,也是苏家留到现在真正的遗迹。
游客 王献平:讲荔枝树的时候,我感觉我的眼圈红了,有一种要流泪的冲动,我觉得这位讲解员,她不是用专业知识在讲,而是用情感在讲,真正的是一个眉山人对于三苏,尤其是对于苏轼的一种热爱和了解。
3条讲解线路,70多个点位,郑小利就这样讲了18年,从最初内向青涩只能拿着讲稿照本宣科,到独当一面做到因人施讲,她在知识积累上下了不少功夫。
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 郑小利:背后要下很多功夫去了解很多东西,比如说你讲三苏,你不可能说单单讲三苏三个人,他的就是历史背景,他生活的背景,他相关的人物等等都要去了解的。
泡进图书馆里查资料,在讲解路线上来回演练,郑小利把三苏祠每一个展陈,大到楹联匾额,小到石刻挂件,背后的出处、故事都记录下来,烂熟于心。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郑小利渐渐感受到讲解也需要“共情”力量。
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 郑小利:首先你得感动了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所以我在工作之余,会挑选出很多三苏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慢慢地去品读,内化于心,再融入到这个讲解过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这种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也时刻影响着郑小利。
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 郑小利:我把每一次的讲解,每一场的讲解都是当做第一次来讲,可能我觉得也是因为真的喜欢吧,真的热爱吧。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才让三苏文化有了如今的丰硕成果。走进三苏祠去年6月开馆的以“家风家教”为主题的展览馆,这里运用数字动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古老、无声的三苏文化遗产得以生动重现,“苏粉”爱好者可以随时畅游苏海,三苏祠博物馆也实现“永不关门”。从古祠到新馆,从“线下”到“云端”,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三苏文化保护千载不绝。
编辑:冯纪元
责编:丁婉琳
校对:朱传红
审核:王珊珊
白驹过隙,岁月流转,三苏祠的银杏又到了最美的时候。今年是郑小利成为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的第18年,从青涩内向到独当一面,从照本宣科到因人施讲,她追随着苏东坡的脚步,用匠心打磨故事,用时间雕琢自己。今天的《跟着总书记读匠心》,我们就打开一封郑小利为苏东坡写的信,看看她又落笔写下了怎样的故事?
东坡先生:
你好,见字如晤。
我叫郑小利,是眉山三苏祠的讲解员,看着三苏祠的银杏绿了又黄,我讲“三苏”也到了第18个年头。我每天吟诵你的诗篇,给游客们讲述着你的故事,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和你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也想给你讲一讲我们现在的故事。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三苏祠视察,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作为讲解员,我深感振奋,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正当时。刚刚走上讲解岗位时,我对你知之甚少,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我泡进图书馆里查资料,把三苏祠每一个展陈,大到楹联匾额,小到石刻挂件,背后的故事都记录下来,烂熟于心。
我明白“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我想虽然我还算不上一位匠人,但这种“工匠精神”已经深藏在心中。我把每一次讲解都当做第一次,把每一位游客都当成朋友,从照本宣科到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风格,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也可以从容自信,做到因人施讲,你是不是也为我感到高兴呢。
如今,我们坚持“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今年三苏祠成功创建了国家一级博物馆。不仅如此,如今走在眉山街头,东坡小学,东坡大道……“东坡”元素处处可见,就好像您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去。
还有2个月就是您988岁的生日了,东坡先生,我们一定不负重托,讲好三苏故事,传播好三苏文化,让更多人感受这“一滴水”里的“太阳之光”。
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2024年是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以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三苏祠博物馆不仅创建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还全新推出三苏文化大数据库,融合各种科技手段,构建了一个立体、生动的三苏文化世界。
科技赋能 文物从历史中“走出来”
深秋时节,三苏祠在两棵古银杏树的掩映下尽显古韵悠悠。从三苏祠南大门进入,一路向北沿着林间小径,便来到了式苏轩。这里是三苏祠博物馆展陈的核心场所,也是游客了解三苏文化的重要空间。
作为集收藏、展示、研究三苏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三苏祠对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让1万余件文物安心定居在环境更加稳定的“新家”。
“现在的文物库房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能够精准地控制湿度与温度。”提起近年来文物保护的变化,三苏祠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工作人员刘宇飞语气中满是欣喜。“文物库房还升级了低氧杀虫设备,有效防止微生物病虫害。”
2019年,式苏轩文物库房、展厅改造提升项目开始实施。经过3年的时间,三苏祠建立起了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藏品的相关数据采集,对馆藏文物实行智慧化的管理,为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在刘宇飞看来,文物通常会在两个环节中焕发新的光彩:一是通过修复让文物更大限度恢复原貌,让文物以更好的状态从库房“走向”展厅;二是通过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延长文物与观众互动的时间。
此外,三苏祠博物馆还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文物安全感知预警监管平台,通过设施设备实时在线、系统健康态势及风险感知预警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消防监测预警和管理能力,为文物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有了科技加持,三苏祠博物馆也在2024年正式“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将展陈更多珍贵文物。这也意味着,更多文物有机会从历史中“走出来”,在三苏祠的展陈空间中与观众见面。
智慧服务 丰富三苏主题文旅产品
“游客朋友们,大家眼前的是沉浸式多媒体艺术空间……”跟随指引,游客王先生走进“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现场,就在手机上通过VR技术沉浸式观展。“可以一边看展一边听讲解,互动引导也有相应的游览线路,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三苏文化。”他说。
不仅如此,该展览还引导游客在三苏祠的古建园林区域进行地图寻宝,在互动中完成展览前置体验与学习,通过AIGC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裸眼3D技术、动态半景画演示技术、超高清技术实现室内室外联动展示,以现代化手法解读三苏父子的成就、家风家教、家国情怀。
“为进一步提升游览体验,我们还将重要点位进行语音录制,游客通过扫码就能听到相应的讲解内容。”三苏祠博物馆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底彬浩介绍,更多可视化、互动性科技与三苏祠的现实场景融合,也让底蕴深厚的三苏文化真正具体可感。
走进沉浸式主题展览与三苏跨时空对话,通过微纪录片《中国有三苏》追寻千年的浩然清风,在“图游三苏祠”平台解锁特色游览线路……越来越多的三苏文化主题文旅产品,让更多游客切身感受到三苏祠从传统古典园林到现代智慧景区的转变。
在研学课程中,科技更拉近了三苏祠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三苏祠博物馆推出的3D研学课程《文曲星苏轼》实景还原三苏祠核心景区,包括9处建筑、5座亭榭、39副楹联、26个匾额,设置了“天降文曲星”“名动京师”“赤壁感怀”等闯关环节,引导学生沉浸式探索知识。
更加智慧的管理也为三苏祠优化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底彬浩介绍,通过升级原有门禁票务系统,建立景区指挥调度平台,三苏祠已构建全新大数据监测平台,通过LED户外屏、客流计数设备、可视化展示系统等方式对景区进行了数字化管理,提升了景区管控力度和服务质量。
云端共享 打造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以三苏祠为起点,三苏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手绘地图“东坡行旅”细腻描绘东坡遗址遗迹地、全面收录整合12.5万条三苏文化相关数据、以东坡为核心绘制三苏图谱实现信息的深度互融互通……经过数年打磨,三苏祠博物馆联络29家研究机构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已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汇聚了12个核心板块内容,免费提供检索、查阅、赏析、探索、研究等数据服务,全方位展现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如今,各种前沿技术的应用,让更多人在云端就能体验三苏的“诗和远方”。在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看来,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三苏祠博物馆为实现“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目标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三苏文化迈向数字化的里程碑。
值得关注的是,依托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三苏祠在资源活化利用方面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在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上,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建设项目”脱颖而出,在文化旅游赛道斩获一等奖。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对三苏文化脉络进行解析,建立起三苏关联融合体系,打造了一个无界的信息共享平台,逐渐成为广大苏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可随身携带的图书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以来,访问量已超457万人次。
“依托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三苏文化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与弘扬。”陈仲文介绍,下一步,三苏祠博物馆将继续做好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的内容完善与功能迭代,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三苏文化的魅力。
(编辑:王莹 )
【文化中国行】三苏祠:古祠风韵,文脉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