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遗址遗迹
搜索
搜索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找到23条数据
惠州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朝局将变,苏轼请求补外,以两学士身份出任定州太守。第二年四月改元绍圣,意思是要重新推行宋神宗的新法。苏轼又受到御史们的攻击,被摘掉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的帽子,以左朝奉郎责知英州军州事。还未到英州,半路上又接命令,降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二,苏轼带着朝云、苏过一行到达惠州贬所。初到惠州,地方官安排他一家住合江楼。合江楼是官办的宾馆,只能暂住。合江楼地处龙川江和西江的交汇处,风景还算优美。住半月多一点,即搬往嘉佑寺。嘉佑寺在归善县城内大江边,寺建于山上,山上有亭叫松风亭。苏轼在惠州,拾遗骨,造义冢,捐资募资修建东新桥和西新桥,为贫苦百姓送药上门,后来,他又在白鹤峰上建造了一座私宅。这些善事好事做完之后,他已囊空如洗。惠州归善县与州城之间,隔着东江,使两岸往来很不便。苏轼来惠州时,江面上是用竹搭的浮桥,因江流急,桥容易被冲毁,也很不安全。苏轼认为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非常好,将竹桥改为船桥,可以时间久长。其办法是用四十只船并联为二十舫,用铁链和石碇加以固定,随水涨落,渡人既快又安全。修这样的桥,要花很多的钱,苏轼做善事和修白鹤峰的房屋已经将自己的积累耗尽,他只好捐出自己的犀腰带,并动员表哥程之才、酒使付才元和太守詹范等筹资,将桥修成,取名叫“东新桥"。州城西边有湖叫丰湖,湖中有山叫栖霞山。从城到山旧有长桥一座,屡修屡坏。栖禅寺的和尚希固进行改造,从两岸向湖中筑堤,在堤的中部用石盐木造桥楼九间。苏轼积极支助,并向远方的苏辙夫妇求助。苏辙的夫人史氏将从前皇太后、太皇太后赏赐的金钱数千都捐了出来。桥成,取名为“西新桥"。在广州,苏轼建议广州太守王古(敏仲)将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用竹管连接引进广州城,让广州老百姓吃上了清凉的泉水。为了验证竹管的通塞与否,他这建议在每根竹上钻一小孔,如绿豆大,用竹针塞着。拔出竹针即可检验,否则一管不通,辄累百竿了。他还建议博罗县令林杼,利用香积寺下的溪水,只需修一堰一渠,便可转二磨四碓,实际上可以建造一座大型的米面加工厂。林杼听从了苏轼的建议,修好了米面加工厂,并改进和推广了苏轼向他介绍的秧马。现在的东新桥和西新桥都改成了钢筋水泥桥,连接西新的堤亦改名为苏堤丰湖也改名为惠州西湖。苏轼的爱妾王朝云在惠州病故,苏轼将其埋葬在栖霞山麓,称为朝云墓,墓前建有六如亭。合江楼已经重修。嘉佑寺是著名的东坡小学,塑有东坡像,建有松风亭。白鹤峰遗址还在,塑有东坡像,建有东坡亭,东坡井、翟夫子故居、林婆卖酒处等都有醒目的标识。苏轼曾游览和歌颂过的罗浮山山势巍峨,道观庄严,是著名的旅游景点。绍圣四年(1097)苏轼又因为写诗得罪执政者,被远谪海南。有一天他写了一首《纵笔》诗:“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被宰相章惇看到,很不舒服,发言说:“苏某尚尔快活耶!"于是,六十多岁的苏轼只好带着小儿子苏过踏上了远赴天涯海角的路。四月十七日接到告命,十九日就离开了惠州。
惠州西湖
栖霞山东坡纪念馆
合江楼和东新桥
更多>>
郏县
苏轼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授汝州团练副使时,曾赞赏此处似其家乡峨眉山,因嘱其弟在他死后葬于此地。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暴病死于常州,次年移葬于此。苏辙在轼死后十一年卒于许昌,其子孙将其葬此。其父苏洵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先卒于京师,翌年十月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苏轼墓
青山玉瘗牌坊
更多>>
宜兴
熙宁七年(1074),苏轼曾买田阳羡(今江苏宜兴)。苏轼对阳羡山水十分钟爱。有一天,苏轼在宜兴独山游览风景时,见独山似自已家乡的山水,随口说到:“此山似蜀"。于是宜兴人怀着对苏区轼的深情厚意,将独山改为“蜀山"。苏轼在阳羡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这就是所谓的“蜀山草堂"。苏轼曾在此讲学,又称为“讲堂"。他曾写到:“买田阳羡我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为纪念苏轼,宜兴人把蜀山草堂改为“东坡书院"。而今的东坡书院内,有“讲堂"、“怀苏堂"、“碑林"、“东坡提梁壶"、“田园界碑"等。为纪念苏东坡,宜兴人用陶都特有的紫砂泥烧制一尊“东坡雕像",堪称我国最大的紫砂人物雕像:东坡手持巨笔,双目凝视远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苏轼曾十多次到阳羡。在阳羡,他曾住在同科进士邵民瞻家里,并亲自栽植了从家乡带去的海棠。海棠历经千年风雨至今还枝繁叶茂,成为奇观。以此命名的“海棠园"名闻遐迩。“海棠千载好。天远万事荣",一副对联让人思绪万千。海堂园内有苏轼手书的“天远堂"匾额。宜兴秀美的山川,丰饶的物产,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着苏东坡,他先后两次在阳羡买田置地筑室,有终老阳羡的打算。他远贬岭南琼海时,也把家小安置在宜兴,得到宜兴人民诚挚的关心怀和帮助,使他全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苏轼曾先后两次上书皇帝,要求归老宜兴,均蒙准。晚年告老辞官时,再一次要求到宜兴安度晚年,同样获得恩准。在苏轼的心目中,宜兴就是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苏轼在宜兴遍览山山水水,与宜兴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诗词,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墨迹,这是馈赠给宜兴人民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东坡海棠园
东坡书院
更多>>
廉州
唐代,设海门镇,后改为廉州。1950年,为廉州镇。1960年,改为廉州公社。1965年,又改为廉州镇。1995年,环城镇并入廉州镇,仍称廉州镇。
[1]
2018年末,廉州镇总人口23.2万,其中城镇人口16.3万,农业人口6.9万。
[2]
截至2020年6月,廉州镇下辖16个社区、16个行政村;
[3]
镇人民政府驻还珠中路2号
廉州东坡亭子
东坡井
万里瞻天匾
更多>>
雷州
雷州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已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里,先后属徐闻县、乐康县、齐康县、隋康县地,隋始置海康县,1958年,分划属雷南县及雷北县;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撤县设市,逐渐演化今雷州市及其辖境。历来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积淀厚重,是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天宁寺
更多>>
润州
苏轼没有在镇江(润州)做过官,但他曾多次游金山上的金山寺,加之他的好朋友、诗僧佛印和尚(了元大师)曾任金山寺住持,他们经常往来,相互唱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金山在镇江市区内的长江边上,原来是在江中,称为江中芙蓉,近代逐渐与江岸连在一起。金山寺的山门的匾“金山"二字为苏轼题写。金山寺内有一个四宝室,四宝室内有二宝为苏轼的遗物 。其一为东坡玉带,传为苏轼与佛印打睹,输给了佛印的。其一为九华石,是苏轼到扬州时朋友送的。金山寺内还有一个石台,被称为楞伽台。苏轼曾在这里为佛印和尚抄写了一副《楞伽经》,佛印曾刻成木板,印刷出版。在金山寺的大殿处,有后人撰写的对联歌颂苏轼与佛印的友善和将玉带输给佛印的情事。在窗棂上还刻有和尚点化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的图案。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最后一次路过金山寺时,见到了好朋友李公麟为自己画的像,感慨万千,当即提笔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镇江市内的长江中还有一岛,叫焦山。苏轼亦多次游焦山,并与焦山长老过从甚密。焦山碑林名气很大,不亚于西安碑林。在一龛石窟中的石壁上,刻有一副东坡像。像与三苏祠内的明代刻东坡盘陀画像碑的像相似,大约就是当日李公麟画的东坡像,东坡自题诗的那副。
三苏墓和青山玉瘗牌坊
更多>>
广州
苏东坡被称为广州自来水工程第一人;广州城内的六榕寺,因苏东坡而名声大振。 广州自来水工程第一人自来水工程本是近代的事,但宋代时的广州已经有了类似的工程,而且这个工程与苏东坡有关,苏东坡因此被称为广州自来水工程第一人。苏东坡是一个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贬谪惠州时,他给广州知州王古(字敏仲)写过两封信,建议王古在广州开展引水工程,并提供了详细的方案。这两封信可以在苏东坡的文集中查到。第一封信的内容大致如下: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尝与某言,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绳,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敏仲见访及物之事,某喜公济物之意,故详以告,可否更在熟筹,慎勿令人知出于不肖也。在信中苏东坡的建议非常详实、可行,王古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开始动工了。在第二封信中,苏东坡又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他建议施工时在每一根毛竹上都钻上小孔,然后用竹钉封上,这样在发生堵塞的时候就可以检查出具体的堵塞部位,便于日常维护。在苏王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广州终于有了“自来水"供应,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当时,朝中正是蔡京当权,蔡京力排异己,王古因与蔡京政见不和被排斥到广州。在这样不得志的时候,苏王两个官员仍然不忘民生工程,不愧为忧国忧民的好官。
六榕寺
更多>>
琼州
苏轼于宋绍圣四年六月(公元1097年)被贬儋州昌化军,经过琼山时,曾寄寓金粟庵客房10多天。三年后北返时,又路过此地暂住几天,前后共住了20多天。苏轼当年虽然身处逆境,仍然非常关心群众生活,看到附近居民饮浑浊的城水喝,告诉当地居民:“依地开凿,可得双泉。"当地居民凿开后果得一清一浊两泉。清泉味道甘甜可口,因泉水冒出时,水面有水泡浮起,状如粟米,因此命名为“浮粟泉"。浮粟泉的泉水清冽,水源充足,至今不枯。琼州太守承议郎陆公饮浮粟泉泉水后,赞泉水甘甜,便于井山修建了个亭子,常常邀请当地名人雅士在亭上品茗赋诗。三年后(公元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途经此地,陆公邀请苏轼到亭上赋诗命名,苏轼非常高兴,欣然取名为“洞酌亭",并即席写了《洞酌亭诗并叙》。南宋时,当地人为纪念苏轼在此地住过,题名“东坡读书处",元代曾在此地开设“东坡书院"。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为纪念苏轼,修建了苏公祠。苏公祠修建后,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又曾多次重建。苏公祠正厅厅堂圆柱上挂有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此联原为朱潮1915年主持重修时撰写,文革中被砸毁,近年由广东美院教授麦华三重书复原。正厅内放有苏轼及其子苏过和学生羌唐佐的牌位。苏公祠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叮咚。苏公祠的左侧是面积近10亩的琼园,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
苏公祠
更多>>
定州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作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首开宋诗新风气;词作一扫当时词坛绮艳柔靡的风尚;书法是继唐代颜真卿之后的巨擘。他还通晓韵律,喜爱生活,懂得园林艺术,精于鉴赏吉金乐石。在美学领域里,称得上是一位全才。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他坎坷身世的写照。他出知定州的遭际及其创作,正是他人生道路和创作实践的一个缩影。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受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政敌的打击、排斥,苏轼在厄运接踵的背景下辞朝贬官,以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身份出知定州,为期仅仅半年。他在出知定州路上曾赋诗一首,中有:“聚散一梦中,人北雁南翔。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表明当时苏轼是何等的无奈和忧愤。当时,定州是大宋边陲,北方重镇,北临契丹,管辖七县一寨,河北军区还要负责两州三军的防务(即定州、保州、安肃军、广信军、顺安军),军政责任重大。而当时定州的情形是“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宋史·苏轼传》)。“武艺军装,皆不逮陕西、河东远甚"。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以个人恩怨而懈怠,不因心情悲伤而消沉。他于下车伊始即定下“整军经武,振兴经济,关注民生"的治州方略。面对边备的松弛、混乱,他考虑到:“虽据即目(眼前)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居安思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见《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于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边防建设。从当年10月23日到任,至翌年闰四月初五离职,仅仅半年的时间,苏轼凭借“奋厉有当世志"的终生信条及“平生傲忧患"的坚韧毅力,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推行了他“丰财"、“择吏"、“强兵"一贯之主张。首先,整饬军纪,严明法纪,惩恶布新。他颁布了约法三章,对纪律松弛、偷盗、赌博、酗酒,严加整饬。查处了一批祸害乡里,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苏轼经过认真调查研究,遂“因事行法":对贪赃枉法的首犯严加惩处,不如此“无以警众革弊";对偷盗者“付狱按治";对侵斫禁山者“依法勘断",而“其多年侵耕已成永业者,别作擘画处置";对出榜召人聚赌者,令其“改业"。经过整顿,“军民自此稍知有朝廷令,逃军衰少,贼盗亦稀"(引自《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当时任定州路副总管的王光祖、都统石曼等一批违法乱纪的高层官员均受到了严厉处置。这一正法之举大得民心,时任定州签判的李之仪对此评价说:“苏公雄才大略,不光一下子治服了石曼等,也整饬好了定州两万多禁军"。其次,强兵保境,实行军民联防。他向朝廷申请专款,修缮营房,使官兵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为稳定社会,组建了乡村民兵组织“弓箭社",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了加强边防建设,他在“弓箭社"的基础上,发展民兵,组织各村各庄年满十八岁至四十五岁的青壮年人,“带弓而锄,佩箭而樵",边生产边备边,遇有敌情,击鼓相召,顷刻可招致千人赴前线自卫。三是教民艺稻,兴修水利,开拓生产。苏轼在强兵保境之余,又着手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为了安抚百姓,苏轼明令禁止征收苛捐杂税,免税五谷。并两奏朝廷:实行“粮米减价"和“开仓贷米",让农民“候丰年以新还官"。用此法使定州5万饥民度过了荒年。同时充分利用唐河黑龙泉之水源,开发城北两千多亩水地,引进稻种,传授技术。该年此地千顷碧绿,产米颇丰。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造福了一方百姓,促进了一方经济,稳定了一方天下,也给世世代代的定州人民留下款款深情和无限追忆。正象后人所说:苏公仅知半载,却为民造福千载。他下乡时看到农民边插秧边轻声歌唱,心下琢磨,插秧本是劳累枯燥的活,唱唱歌可以解除疲劳,又能提高劳动效率,于是就把农民的歌曲记录下来,然后去粗取精,为他们填写通俗小调,并定名为“稻秧歌"。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重尽秧歌"的歌谣。苏轼在定州勤于政务之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艺术佳作。一次,他与定州签判李之仪沿着孟良河故道,曲径回涉,溯流而上,穿越万里口,透过芦花丛,岩石兀立,柳暗花明,天工奇观,展现眼前。这便是济窦崖了,兴致既来,挥毫而就,写下著名的词《行乡子》。还有鄙视权奸、刚正不阿的《李太白真》,有随缘洒脱、意境奔放的《中山松醪赋》,有同情边民、体恤百姓的《刘丑厮诗》、有雄浑大气、犀利纵横的《雪浪石诗》,有抑制激情、扬弃悲哀的《鹤叹》等。据考证,他在定州的半年期间,创作诗29首、词1首、赋2篇、铭1首、颂1首、祝文8篇、祭文3篇、表6篇、启6篇、奏议6篇、凡63首(篇)。这些精彩美妙影响深远的名篇佳作,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汇入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宝库,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研究内容和历史参考借鉴。苏轼在定州还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在民间也流传了许多轶事奇闻。现仍有苏公当年教民艺稻、开发利用的黑龙泉遗址以及亲临造访过的“定州塔"、“文庙"、“石佛寺遗址"等。在今文庙内,仍存有他在中山后圃发现的“雪浪石"和他亲手所植的“东坡双槐",特别是当年他在微服私访时,为减轻农民田间劳作辛苦所创作的秧歌曲沿革传唱至今。还有他所创酿的“中山松醪酒"经元、明、清几代名师继其传统、精心酿制,在1915年和国酒茅台一道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同获金奖。因其酒用唐河黑龙泉之水酿造而成,后人遂把黑龙泉边的南定村改名为“苏泉"以纪念苏轼。据州志记载,苏公贬英州,临别上路时,街人沿途相随,挥泪送别的场面感人至深。历史证明,苏轼没有因为人为的诬陷诽谤而贬低,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被湮没。相反,他所到之处留下的巨大文化遗产及美丽传说世代相传。九百多年过去了,苏公当年栽下的两棵槐树,依然葱茏茂密,如神龙腾飞,如金凤曼舞。九百多年过去了,苏公当年酿造的中山松醪酒,传承至今,如今更有“南有茅台,北有松醪"的美誉。九百多年过去了,苏公当年编写的大秧歌,已由小曲发展到歌舞,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剧种----定州秧歌,搬上了舞台,唱遍了乡村田野,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百多年过去了,苏公当年珍爱的雪浪石,作为历史的见证,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今人和后人。
文庙
雪浪石
中山松醪酒
更多>>
眉州
眉山,古称眉州,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物产丰富,甲于西蜀,其建制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建武三年(496),西魏废帝二年(553)始称眉州。北宋中叶,三苏父子就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城镇里。一千多年过去了,三苏的遗迹遗址还得以保存的有三苏祠、连鳌山、蟆颐山、醴泉山、苏坟山和中岩寺。三苏祠坐落于眉山城西的纱縠行南段,是由三苏父子的故居就地改宅为祠堂的,祠堂总面积约有八十六亩,构建在三面环水的一座半岛上,座北朝南,在一中轴线上组成三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了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东西两边为瑞莲池,池上分别建楼、亭、榭五座。祠堂建于元代延祐年间;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清代康熙四年(1665)模拟重建;民国时期地方官绅集议拓修;至此,三苏祠祠堂规模和古建筑风格以此定局。三苏祠古建筑主要为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中又可分为祭祀类和故居类。祭祀类建筑有前厅、飨殿、木假山堂、云屿楼、披风榭、抱月亭、百坡亭、消寒馆。故居类建筑(遗迹)有瑞莲亭、苏宅古井、启贤堂、来凤轩。前厅建于清代同治九年(1860),是清代时期的三苏祠大门。前厅门楣悬道光年十四年(1834)眉州知州洪运开书“文献一家"匾。门枋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为清雍正时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撰文,宣统二年(1919)四川盐茶使赵藩书写。飨殿为三进四合院的第一进,建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殿内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塑像,殿前有匾额三架,分别为是父是子、文章气节、文峰鼎峙。有楹联三副,其中,光绪年间眉州州判杨庆远所撰的长联最为有名,联为: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殿内也有一匾额和一副对联,分别为乾隆年间眉州知州张兑和书的“养气"匾和跋文,对联为光绪年间曾任两广提督的马维骐撰写。苏宅古井是苏家家中的水井,也是苏家故宅中的唯一遗迹,据说 此井水的源头与眉山著名的蟆颐观山中的老人泉眼相通。至今井水清纯甘冽,从未枯竭过。启贤堂建于康熙四年(1665),嘉庆十八年(1813)大维修。堂内供奉着苏家始祖苏味道和祖先排位,是苏家“家有五亩园"的中心地,也是祠堂三进四合院的第二进。堂之北楹为木假山堂。瑞莲亭重建与康熙四年(1665),相传苏家故宅池中,苏洵曾于池中手植瑞莲,嘉祐二年(1057)苏轼兄弟考中进士,苏家池中盛开并蒂莲花,眉山始有瑞莲兆科甲之说。明代成化年间,眉州州守许仁将“苏祠瑞莲"命名为眉州八景之首,诗曰: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兆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川巡抚能泰题匾“瑞莲重现",乾隆十八年(1753)眉州知州宋载书门匾“瑞莲池"。此亭为中华名亭。来凤轩原名南轩,始建于康熙四年(1665),嘉庆十八年落架维修后改名济美堂,后又恢复为来凤轩,是苏家兄弟读书的地方,与连接启贤堂的回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云屿楼是清光绪元年(1875),四川督学使张之洞来眉时倡导修建的,原名东坡楼,也是祠内古建中唯一的一座楼。披风榭是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民为纪念三苏父子和南宋诗人陆游而建。百坡亭始建于南宋环湖,复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百坡"之名,取意于东坡《泛颍》诗中“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寓意希望出现更多东坡式的杰出人物。连鳌山在眉山城西南边,离城有近六十华里的路程,因地似鳌头而得名,更因苏轼游连鳌手书巨书刻石而声名远播。“连鳌山"三个大字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蟆颐山位于岷江边,距眉山城东约八华里,山形状如癞蛤蟆的下巴而得名。“蟆颐晚照"为明代眉州八景之第二景,山中的蟆颐观始建于南朝,历史悠久,曾是川西南最大的道观。三苏父子都曾游学于此。今存山门、明代大殿、老人泉、明清碑石题刻等。醴泉山在眉山城西八里,山上有寺庙名醴泉寺,寺中有著名的“醴泉",山和寺因泉而得名,苏洵经常带着苏轼苏辙兄弟到醴泉山游玩,苏轼写有:“正是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的诗句。据传,醴泉山中还曾有苏轼的读书台。醴泉山后改名为象耳山。醴泉寺今已不存。苏坟山在眉山城东三十里,坟茔依山势坐东朝西南,呈阶梯式分布,墓地有墓四座,苏洵夫妇合葬墓、王弗墓和苏轼苏辙衣冠墓。此墓地为苏洵当年命人占卜而得,山中水塘有一口千年的“老翁井",井上有老翁亭一座。据苏辙《坟园记》记载,苏洵墓不远有任氏旧居改作为苏祠祭祀,另有广福禅院配祀,今已不存。中岩寺位于眉山城西四十里的青神县境内,青神县历史上均属眉州管辖。是古蜀国王蚕从的故乡,明代《青神考》一书记载:“蚕从氏着青衣,劝民农桑,土人思而祀之,号青衣神,邑因名焉。"中岩寺在青神县东南的岷江东岸,据明代《蜀中名胜记》记载:“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称中岩焉。"中岩寺是三岩的统称。中岩属龙泉山脉,最高处为慈姥岩,海拔600多米。中岩以山水奇秀,林壑幽美而闻名,素有“西川林泉最佳处"之说。不仅如此,这里还是苏轼读书和联姻的地方。
连鳌山
苏坟山
三苏祠
更多>>
到底了
遗址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