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庄子》反义词研究
学术论文
在汉语史研究中,《庄子》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该文对其中的反义词从共时的 角度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庄子其人及《庄子》的一些情况.第二部分确定了该文判定反义词的标准:(一)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二)语义相反或相对;(三)对举使用.第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了《庄子》反义词的情况.
赵华
《庄子》的自然世界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学术论文
现如今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基于对生存环境及人类自身生存困境的疑问,重视和研究生态问题意义重大。深入分析《庄子》文本,可发现其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哲学智慧。文本中大量的山水、动植物意象的出现,以及所提出的“至德之世”的美好蓝图,能够给予当下的生态问题、生存困境以启迪和指导。 本文以《庄子》文本中所出现的山水、动植物意象为着眼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庄子》文本中出现的自然意象进行考证,选择并分析典型性的山水、动植物意象,描述其习性以及生存环境,并对其古今的不同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挖掘出其所适宜的生存环境。第二章,以“道”论为基点,分析庄子自然世界生态观的渊源问题,阐发《庄子》山水、动植物意象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第三章,阐述《庄子》对异化现象的批判,继而探寻天地万物、人性自然无伪以及技进得道之美。第四章,庄子理想世界的溯源,并勾勒庄子所倡导的“生态理想国”。 尽管,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庄子》的著述已不少,但是以《庄子》的自然世界,尤其是以水山、动植物意象为着眼点去探析《庄子》的生态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徐静芝
论庄子的自由论思想
学术论文
庄子哲学之所以具有持久的魅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自由问题,从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道家思想乃至道教的一个永恒主题。自由,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按自己的意志被允许的行为或可能的行为,但是,在庄子那里,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始终渗透在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中,是庄子哲学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庄子敏锐地发现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只是他没有用这个词,他用的是“逍遥游”。《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不是没有深意的,事实上,“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论思想的实质,而“齐物论”是庄子自由论思想的前提,“安命论”是庄子自由论思想的基础,“体道论”是庄子实现自由的途径。四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自由论思想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自由观,在几千年里对整个民族,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观念形态产生了极大的渗透力。这种“庄子精神”是不可忽略的。在人类执着追求行为自由的今天,庄子的自由观再一次发出了人文精神的强音,关于庄子自由观所展示的人文意义,将有待于人们共同去探索。
桂芳玲
宋元徽州家谱研究
学术论文
自古以来,墓制系统、宗庙祭祖系统和谱牒系统皆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墓制系统和宗庙祭祖系统常引入谱牒之内容,而谱牒系统引入此两系统之内容却只在宋元庙制不立特别是元代时才普遍发生。本论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中所含宋元及宋元以前相关家谱资料为依托,再结合各大图书馆馆藏之宋元徽州家谱,及安徽师范大学徽州文化研究中心谱牒库中所含家谱,对宋元徽州家谱进行研究论述。笔者拟以历代家谱编修的内容为基础,阐述宋代以前,家谱内容皆记录家族成员之生前荣耀信息,宋代以后特别是从元代开始,家谱不但记录家族成员相关生前荣耀的内容,且逐渐增多对墓葬祭祀礼仪等方面的记载,认为家谱记录随着宋元庙制不立,特别是元代的礼制荒疏,家谱发展到元代已经趋于定型:既记录了家族成员生前荣耀内容,又记录了家族成员死后哀荣的信息,明清家谱的发展即在这两块内容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徽州文化虽是地域文化,但它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其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徽州宗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家谱编修的发展当是中国家谱编修的一个区域代表,故本论文以研究宋元徽州家谱为主,通过探讨宋元徽州家谱编修的具体内容及方法,以期窥探家谱发展之趋势。论文爬梳了宋前家谱发展之源流,认为宋前家谱皆记录家族成员生前荣耀的内容,其编修方法整体上趋于稳定,编修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论述了被明清编修家谱时奉为圭臬的苏洵谱法及欧阳修谱法,进而探讨了徽州家谱的编修内容及方法,并以家谱编修内容为依据,讨论了宋代士大夫们对家谱编修的探索,宋代处于家谱徘徊期的原因。文章认为在家谱编修上元承宋制,并随着理学的深入,徽州家谱中关于墓葬祭祀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逐渐在家谱中占有重要位臵,从而标示着家谱的最终定型。更多还原
吴兆龙
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
学术论文
晋宋之际皇权在庶族的崛起中,不断得到加强,门阀士族则从特权阶层陷入权力缺失的焦虑与无奈。在皇权、士族与庶族的力量争衡背景下,不同阶层的士人在价值追寻的过程中,陷入无所依托的迷茫状态,谢灵运也因家族、性格、经历等等原因而步入人生困境。诗人自视才高而任性当朝,得志之时,意气风发,不得志则归居山林,但“赏心”难求的孤独,常常打破诗人短暂的心理平衡。后来谢灵运因受谗而陷入人生绝境,在情感上更是以屈原自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在作品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式上,诗人继承了屈原作品强烈的抒情特征和富艳的色彩描绘,并在对其语词与句式借用、化用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从汉初起,士人们在对屈原接受的过程中,就对屈原自沉的最终选择进行了反思,在晋宋易代这样困境重重的环境下,受玄、佛哲理的影响,谢灵运和那个时代的士人,渐把心灵转向了山水,并在山水中发现审美,使中国文学在摆脱玄言之后,再现出清新面貌。
李晓琼
《庄子》内篇哲学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内篇涵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部分,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在《庄子》中,“道”是最高的概念。虽然《庄子》内篇对“道”的直接描述很少,但毫无疑问,庄子所有的论证和寓言都是依道而发,并最终回归于“道”。这是《庄子》内篇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将这七篇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虽然这七篇并不是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吸收。除了“道”,这一重要概念外,“逍遥”、“自然”、“安命”、“物化”等也是其中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由“道”而来,是庄子为了更好地阐述“道”所使用,它们和“道”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构筑了庄子思想的来源,使庄子思想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魄和潇洒飘逸的浪漫情怀。逍遥游的直入云天之境大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物化论使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新的看法,不再一味地拘泥于封闭的过去,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本论文中,社会哲学和生命哲学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互相联系和贯通的。社会哲学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为政治国两方面,对“安命”、“与君处”、“治政”等方面进行分析;生命哲学主要阐述庄子的生死观,由于庄子是依“道”而发,而“道”是任自然的,所以庄子的生死观也就是随顺自然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一个过程的两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生与死都是物化的结果,不必乐生悲死,生不足喜,死亦不足忧,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看待世间万物的生灭和流转。 庄子将肉身留在无奈、可悲的世间,精神却任逍遥在与造化者游的自由国度。沉重的肉身无法飞翔,将庄子困在尘世;而飘逸的精神却让庄子悠闲自适得神游在“无何有之乡”,这是一种“撕裂”的人生,也是一种庄子式的升华人生!庄子的思想让人觉得庄子似乎是一个冷酷、孤傲的人。但是透过庄子的这层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性情中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庄子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自由才不得以用这样一种无奈之法来诠释自己的思想,这是庄子与沉重的世间相妥协的权宜之计。经典的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失落怅惘的独行者。但是无论时间的车轮如何转动,都难掩庄子思想的耀眼光辉。
田士轻
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以杨伯峻和刘殿爵的中英文版本为参考
学术论文
《论语》中隐喻语料丰富,而以往的研究多限于书名的来源及意义、编纂者、注释文本、英译研究、历史影响、应用价值等方面,鲜有从认知角度的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对《论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挖掘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以杨伯峻的《论语》汉语版为语料,采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把从书中搜集的71条隐喻语料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三大类,并对其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论语》中存在三类结构性隐喻:水之喻,得道是旅程,人之喻。2)方位性隐喻主要以“上/下”域方位隐喻为主:高社会地位为上,低社会地位为下;美德、高尚品德为上,堕落、卑劣品行为下;强者为上,弱者为下。3)本体性隐喻主要是将“仁、德、天”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事物上,或将其拟人化。4)隐喻与所处时期的社会文化有关:结构隐喻中的器物喻人;方位隐喻中的封建等级思想;本体性隐喻中孔子对“天”、“天命”的敬畏和信仰等。5)孔子思想既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6)隐喻除学界通常所认为的以具体映射抽象之外,还存在着以具体映射具体、抽象映射抽象这两种不同的隐喻。 尽管本文的分析未能涵盖书中所有的隐喻,但在对孔子的思想以及汉民族文化的隐喻模式和隐喻运作机制方面有了拓展性研究,希望此研究能对《论语》的外文翻译以及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其它中国古代典籍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陈伟伟
论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情节表达和解释——以《奥德赛》和《史记》传记为例
学术论文
本论文以《奥德赛》和《史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情节分析来考察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异同,主要从情节的编排与表达、比喻语言的运用和情节叙述中的道德伦理意义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在情节组织上都以时间连接、因果连接和空间连接为基础,但前者更加灵活自由,后者则受到一定局限。不论如何构建,文学情节和历史情节对人物乃至整个叙事的作用都是一致的,尤其是细节描述对于突出人物性格,增加叙事的形象感和趣味性都非常重要。使用虚构材料的文学叙述与运用史实来说话的历史叙述都可以使读者对人物性格产生一种真实感,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语言基础是比喻语言。具有隐喻功能的比喻语言深化和丰富了文学与历史叙述话语的内涵。同样是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件的叙述,历史叙事亦可以获得文学语言的形象、含蓄等审美效果。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均含丰富的道德伦理意义,但是在具体表现上却有很大差异。文学叙事往往通过人物行动、情节发展以及一些叙事策略间接呈现道德伦理意义,使文学的道德意义透过审美形式的蕴含而存在,而历史叙事则往往在此基础上更突出地表现为直接表达道德伦理意义。 关于叙事在文学与历史两个领域中的相通与相异,理论家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的贡献在于将理论实践于具体文本分析之中,其结果就是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具有共通性的基础上,再现二者的具体差异。
田连源
《诗经》中的君子形象与君子观
学术论文
《诗经》中作品的创作时间涵盖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期正好是君子概念产生与发展的时期。之后,孔子及其他儒家子弟又对《诗经》中呈现的君子观进行深入探究,使君子观的内容愈加详细、丰富。本文主要探讨《诗经》君子观以及儒家君子观对它的传承。 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三章来阐述,其中第二章为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一章“君子”内涵的演变与《诗经》中的君子形象。“君”与“子”都含有尊敬之意,二字连用同样表示一种敬称。“君子”一词的词义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改变。起初,“君子”属于中性词,指社会地位高的人,如天子、将军,与之相对的“小人”则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如平民、士兵。后来,“君子”开始具有道德内涵,且道德成分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最终超过了地位因素。而“君子”指称的对象范围经历了特指到泛指的变化。君子观的产生有两个原因:其一,周人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其二,人文精神在周代觉醒。《诗经》在塑造君子形象的时候,常用玉来表现其内在品质,此外还运用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等方法来展现君子的形象。 第二章《诗经》君子形象蕴含的君子观。这一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威严仪态,主要从君子的服饰、使用工具、言行举止等方面来阐述君子的威严仪态;第二部分是美好德行,从敬天、敬祖、保民、孝悌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三部分是能力素养,主要从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文学素养与音乐素养四个点来论述;第四部分是君子典范,这一部分以《卫风·淇奥》与《大雅·思齐》中描写的两位君子为例,展示《诗经》理想中的君子形象。 第三章儒家思想对《诗经》君子观的传承。《诗经》中所呈现的都是君子具体的形象,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提炼为抽象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再经儒家后辈不断探索与阐发,君子观的内容愈加详细、丰富。这一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的君子思想,这一部分分两点阐述,第一点是君子应遵守的原则,包括保持中庸与彰显仁德;第二点是君子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敏而好学、谨言慎行、文质彬彬、君子慎独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孟子与荀子对孔子的君子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李篮玉
《史记》对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述
学术论文
《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和文学巨著,不仅代表着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更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史记》对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述,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学界对诸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看法和认识。然而,由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在当时尚未完全形成,“文学”还没有脱离笼统的学术概念范畴,所以《史记》对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述大多仍隐含在对学术思想的评述之中,继而造成了与之相关的研究长期处于分散和缺失的状态。在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记》所涉及到的诸子文艺思想观点进行提炼和归纳,并对《史记》中的相关评述进行分析,进而对《史记》对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述态度及评述原因进行探究。 本文的结构,根据《史记》儒道为主,兼采百家的诸子思想体系,划分为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三部分。研究对象以《史记》对先秦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述为主,也包括一些《史记》评述黄老和汉儒文艺思想的观点。 第一部分是《史记》对先秦儒家三子,即孔子、孟子和荀子文艺思想的评述。其中《史记》对孔子文艺思想的评述最为全面和系统,涉及到了孔子文艺思想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问题,而对孟子和荀子文艺思想的关注则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大体来看,《史记》对儒家三子的文艺思想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在论及“实录”精神、“怨怒”情感等问题时,则表现出了与儒家不同的观点主张。 第二部分是《史记》对老子和庄子文艺思想的评述,在评述中表现的黄老思想倾向是其重要特征。由于当时文艺理论发展水平的制约,《史记》对老庄文艺思想的认识是较为有限的,评述态度也是褒贬参半,但对先秦道家文艺思想中的自然主义思想和自由精神等积极因素,《史记》仍予以了肯定。《史记》对道家文艺思想的评述虽然少于儒家,其重要性却是不容轻视的。 第三部分是《史记》对其他各家文艺思想的评述,其评述对象通常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文艺思想观点。评述内容较为简略、零散,往往只有寥寥数语,甚至是不评之评。 最后是结论部分,对评述涉及到的问题及其相关文艺理论类别进行了归纳,同时指出《史记》评述诸子文艺思想的局限性。
钱禹辰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