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的东亚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
学术论文
本篇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该诗意在精致的刻画出诗歌主人公大叔射猎的场景。《大叔于田》作为305首中华诗歌原典之一,其深刻的内涵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历代以来,此诗在东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东亚学者勤于治诗阐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至今以来,还未有人将《大叔于田》的研究成果做出一番归纳梳理。无论是在诗歌主旨的阐释,还是具体字词句的考辩分析,都缺乏集成性的统一研究。同时东亚学者对《大叔于田》的研究本身便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典型案例,对该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能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重要启发。基于以上两点,本论文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视角,系统论述了东亚学者关于《大叔于田》的治诗成果,并从汉语国际教育视角较有新意的挖掘出《大叔于田》的实际应用价值。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为《大叔于田》全诗的诗歌主旨研究。关于诗旨之说,东亚学者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诸家观点,本文得出共有十二种诗旨之说的结论。分别是:刺庄公说、爱叔段说、美田说、讽太叔段说、描写太叔段狩猎场面说、忧叔段不义而得众说、郑俗浮薄说、刺滥驾君车说、赞美贵族田猎说、大叔段的拥护者赞美段打猎说、夸美田猎之人说、爱情诗说。其中以刺庄公说和爱叔段说影响最大,此两种观点再加刺滥驾君车说均是以政治教化角度释诗。忧叔段不义而得众说、讽太叔段说、段的拥护者赞谀叔打猎说、描写太叔段狩猎场面说,这四种说法均建立在将诗歌主人公认定为共叔段的基础上。美田说、赞美贵族田猎说、赞美猎人说,此三种说法均认为诗歌描摹出主人公狩猎的画卷。现代学者治《诗》思路迥异于古代,一是从民俗学视角提出了郑俗浮薄说,二是提出了流行的情诗恋歌说。十二种观点,各成体系,都有自己的理据可言。《大叔于田》成文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诗旨之说距古未远者,当更为可信。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刺庄公说。 第二章为《大叔于田》全文三章三十句诗的考辩,文章主要着力点放置在重难点字词的阐释上。《大叔于田》成文已有两千多年,对其字句意义进行准确的阐释是涉及全诗研究、诗歌传承的重要问题。本章主要通过综合东亚学者各家之说,运用以诗证诗、以典籍证诗的科学方法,对具体的字句进行周密的考辩,最后将每句诗译介为流畅通俗的现代白话文。从研究结果上看,本诗字句的具体意义考辩基本阐释清楚。 第三章为《大叔于田》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章节,也是本论文的重要创新之处。《大叔于田》是在《诗经》的母体中得到传播的,因此《诗经》的文化意义和传播启示必须阐释清楚。《诗经》在东亚两千多年的动态传播中能够得出两点启示:要以柔性和平手段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应具备区域国别化概念。这一组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实际指导意义,能够运用到当下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当中去。《郑风·大叔于田》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中,展现了古代中华文化传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启示价值。基于此,本章提出了大力增强汉教硕士(教师)文化素质的命题。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本章也提出了《郑风·大叔于田》的教学案例设计,展现了古典传统诗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灵活应用。 《郑风·大叔于田》作为中华诗歌的瑰宝之一,两千多年来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与文化认同。因其具有巨大的内涵,至今仍有大量的宝藏可以进行开拓挖掘。本文仅是归纳整理了历代学者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皮毛性的观点。诸如《大叔于田》的创作年代、主人公考辩、西方文艺理论对诗的阐释等,均是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都理应引起学界的重视。
杨帆
史记·晋世家整理与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主要收集自史記成書以來,歷朝歷代對史記晉世家的訓詁、校勘、注釋等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中,三家注、史記志疑、史記新校注、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和史記會注考證是最為重要的,其余散見於各類讀書筆記或者今人論文的研究成果也都有篩選收錄。三家注是唐朝及以前研究史記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在版本學和注釋學上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史記志疑的作者梁玉繩生活在乾嘉,是考據之風盛行的時代,這本著作正是吸收了時代的精華,清代學者錢大昕認為它可與之前的史記三家注並立為四家。而張森楷的史記新校注重在文字訓詁和校勘,詳於地理沿革,是張先生畢生心血。張文虎的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對史文和注文進行了精審的校定,對他所見的各種古刻本和時本擇善而從,兼采諸家。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則是繼三家注之後,對史記研究成果最重要的總結和梳理,集史記問世以來,兩千年來注家、學者對其研究之大成。還有散見於讀書筆記、札記等關於晉世家的研究成果數不勝數,本文利用中國基本古籍庫、读秀將所能收集到的關於晉世家的所有只言片語,加以整理篩選,期望能將歷代研究晉世家的成果呈現出來。
王宇桐
欧阳修新见书简研究
学术论文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其诗词成就斐然,散文方面更是造诣极深,有着“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的赞誉。书信作为欧阳修散文中的一体,不仅在其文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是在北宋文学、历史、思想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2012年,日本学者东英寿发现并整理出了散佚的欧简,编定《新见欧阳修九十六篇书简》,是欧阳修研究的一块新田地。目前学界对这次新见之书简尚无系统性研究。本文拟对新简的寄送对象、思想情志、艺术特色与研究意义四个方面加以深入探究,以期对新见书简进行全面地评价。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新见书简的创作时代、创作背景和寄送对象加以分类与分析,首先从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两个方面出发来探究新简完成的时代,接着对新见书简中可考的寄送对象予以探究,按照年龄长幼加以分类。第二章立足文本,从情志表达的角度来分为四类,即勤奋治学的热忱之心;衰病侵蚀的无力之感;心系天下的拳拳之心;挚友至亲的往来之意,并深入分析这些情志产生的原因与表现。第三章着眼于欧阳修的散文风格,对其新简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和探究,包括句式灵活,骈散结合;真情流露,朴实动人;善用修辞,活灵活现等三个方面。第四章主要阐述新见书简的出现对欧阳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概括为扩充欧阳修交游之史料;《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之憾的申发;欧阳修晚年思想嬗变之窥探等三个方面。结语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价值和不足之处。
蔡晟
论苏轼黄州词
学术论文
苏轼流传千古的词作大多出现在黄州。本文以苏轼黄州词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运用文艺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黄州词的特点及成因,并对其意义作一定的探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黄州词的特点。从黄州词的内容层面、哲理层面和审美层面三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层面上看,黄州词流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寻觅、坚持和升华;从哲理层面上看,黄州词体现出浓郁的哲理意味,从大气磅礴、日常小事和诗意审美中都能感受到普遍而深刻的哲理:从审美层面上看,黄州词呈现出清旷超逸的艺术风格。 二、黄州词特点形成的原因。从“遇物则应,施则无穷”的贬谪体验,对儒道佛思想的通脱理解和灵活接受,随物赋形、至柔胜物的哲学思想,融合他人、拓展革新的天才超越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三、黄州词的意义。文学方面,在他以后的词作中,超逸的风格有更加充分的体现;“以诗为词”的观念和创作活动扩大了词的内容,提升了词的境界,使词赢得了与诗同等重要的地位。思想方面,黄州词中蕴含的思想使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一种超然的生活境界。
韩丽霞
《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
学术论文
该文打算全面清理《诗经》中的宗教文化内容,既对其进行历时性的考察,以理清其发展脉络;又对其实施共时性的解剖,以甄辨其族群特色.这样纵横交织,以期把《诗经》时代宗教文化的全貌凸显出来.该文第二章主要通过'国风'来分析周代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既着眼于咒誓、占卜、巫舞这些显性的遗存,更着力于图腾崇拜的流风、生殖崇拜的余韵这些隐性的遗存.通过纵向比较、微观解剖,作者发现这些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呈现出以下特点:存在方式的隐形化,表现形式的民俗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和现象形态的复杂化.该文第三章主要通过'雅颂'来探究周代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嬗变.作者发现不管是西周前期用'天道'更'天命',还是西周中期从'敬神'到'重人';也不管是西周后期的'现实转向',还是春秋时期的'礼俗倾向',其嬗变轨迹都呈现出如下趋势:宗教理念的人本化,宗教活动的礼俗化和价值取向的伦理化.该文第四章首先通过《周颂》、《大雅》相关诗篇,发现周人以德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清穆的特色;并推论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生产方式'、'殷鉴不远'有关.然后作者通过《商颂》发现宋人以欲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迷狂的特色;并推测这也许是殷人宗教蒙昧风习影响宋人所致.最后作者初步认定《周南·汉广》可能是楚人招请汉水女神的祭歌,然后通过该诗并结合《九歌》去剖析楚人在宗教活动中、以情为人神感应介质而呈现出的奇诡特色,并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土著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该文在对《诗经》时代的宗教文化进行纵横交织的考察之后,又继续思考这种宗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经过钩稽、分析《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的有关材料,作者认为:周代宗教的理性化、人本化、伦理化、礼俗化对文化传统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重德精神、礼制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或者更进一步说,前者就是后者的源头之一,后者就源于前者的历史积淀.
李建军
网络学习环境中历史记录导航的实验研究
学术论文
信息迷航是影响网络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着网络学习活动的开展。本文从超文本网络结构特征及超文本导航两方面考察了信息迷航研究现状,发现导航辅助是目前解决信息迷航的主要方法。而快速定位用户所需资源——即路径发现,是现有导航关注的主要目的。但网络学习中的导航除了定位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导航的学习辅助功能。因此本文提出关注于知识探查的导航方式——历史记录导航,用以解决网络学习中的信息迷航问题。研究个体网络学习中的历史记录,无论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反思,还是教育者的教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系统的文献梳理及理论研究,本文进一步设计并开发了历史记录导航工具原型,该原型同时作为实验二的材料与工具,将用之于检验历史记录导航的效用。在原型修改阶段,对导航关键要素——超链接样式进行了分析与实验。在前人研究及预备性测试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用户行为的超链接样式因素,将多种超链接样式类别分为用户期望因素与突显因素,并通过实验一验证两种因素对用户行为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期望因素是对用户超文本导航行为的影响是主要的,据此对原型做了修正。通过实验二——历史记录导航及其路径长度对信息迷航的影响,初步验证了原型的效用,表明历史记录导航工具减轻了网络学习中与任务回溯相关的信息迷航程度。 研究表明:①历史记录导航对回溯相关的学习活动的信息迷航的影响是积极的,即历史记录导航能有效减轻信息迷航程度,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学习者个体的网络学习行为及信息迷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②本文设计开发了历史记录导航工具原型,为超文本网络信息导航提供一种可选的策略与工具,并为智能化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最后,本文反思了整个研究过程,认为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实验研究借鉴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但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实验。由于实验环境与实际环境的接近性,以及通过实验工具达到的数据可靠性,在外部效度上要优于一般的心理实验,具备更高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别于一般网络学习行为研究的黑箱方式——将干预施加于实验组、与不加干预的控制组相对比,本文强调探究网络学习行为的内部机制,将研究对象与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变量,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直接因果关系,由此提高网络学习行为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此外,本文提出并探讨了网络学习行为实验研究的关键要素:从研究对象到实验变量的转化、实验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以及实验情境与实验控制问题。
沈夏林
宋代行会制度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主要聚焦于宋代行会制度,从宋代本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宋代行会制度的研究,探索市民阶层与官府的关系,考察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着眼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历史状况,通过变法革新的成果,以及后续的影响,行会的抗争,来反映其中宋代政府如何平衡市民阶层之间的利益问题,行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同时通过探索宋代行会的性质和特点,分析他为什么最终走上了和西方行会完全不同的道路。探究为何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背景下,宋代的行会仍旧无法摆脱其封建的性质。通过分析宋代行会自身的职能和组织架构,分析他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结构。在导言部分引入论题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与方法,明确本文运用的材料,也即以宋代行会制度为中心去考察古代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并对本文使用的相关重要概念进行范围上的限定。在第一章两宋行会形成的历史条件中,结合文献资料对宋代行会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找出影响宋代行会产生的背景:均田制的崩溃,齐民社会的兴起,坊市合一的形成、政府管控较弱出现权力真空。并主要围绕齐民阶层给宋代社会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进行分析。在第二章两宋行会的组织结构中,主要对宋代行会的内部运行制度进行研究。从行会的设立、会员资格、机构的设置到行会的职能,通过上述的分析,进一步论证行会的性质和基本制度。并在两宋行会的特点中,结合两宋行会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及行会的组织结构,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试图通过该分析,找出其本质特征,发掘出两宋行会本身的特殊性、独特性。在第三章国家统制与行会法规中,通过成文的行会法规、物价的管理、对商品质量的要求等多个方面,系统论述国家对行会的管理制度。并为研究宋代的行会制度为何如此发展、为何两宋行会发展与西方行会截然不同提供了依据。在第四章两宋行会与政府的角力中,通过“免行钱”案例,展现出两宋时期行会与政府在利益上的对抗,从而反映出宋代政府如何竭力维持利益平衡,如何协调与社会的关系。同时通过宋代行会的有限度的抗拒政府政策的行为,找出宋代行会并未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行会的缘由。在第五章在之前四章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宋代行会的性质和特点,找出他最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原因。在最后的结语部分,本文将通过对宋代行会制度的研究,运用中国本土的齐民社会的视野来窥探中国古代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后,希冀为当下社会治理、社会结构的调整提供有益经验与启示,加强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与融合,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乔祎
论语文教育承载“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功能与路径——以抚州市中小学为考察对象
学术论文
中国传统戏曲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智慧生成、艺术精华和审美情趣。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使得传统戏曲逐渐呈现边缘化甚至急剧消失的状态。中小学生对传统戏曲越来越陌生,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传统戏曲的文学性以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在振兴传统戏曲上有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传统戏曲进校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有利于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然而,经过对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抚州市多所中小学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客观社会环境还不够完善,语文教育的“承载功能”也存在诸多不足。 语文教育具有承载“传统戏曲进校园”的重要功能。首先表现在传统戏曲的文本教学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感悟剧本的思想主旨,品味剧本诗化的语言,领略古代戏曲的神情意趣;其次表现在传统戏曲教学的人格塑造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其中的忠、孝、礼、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语文教育承载“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实施路径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中的戏曲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编写戏曲专用教材;其次,结合地方戏曲资源,拓展戏曲教学第二课堂;第三,社会环境的完善,地方管理部门健全机制,加大经费支持,将学校建成戏曲传承基地。
李财梅
《庄子》“逍遥”思想释论
学术论文
“逍遥论”是庄子乃至整部《庄子》思想的核心和依归,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试图以内七篇为基础,以外、杂篇为补充发明,从一个动态的思想体系来对此进行分析阐述。 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他的“逍遥”思想,他以内七篇为基点,从理论起点、立论依据、体道途径、生死观念、生命存在、社会思想等六个方面入手,建构起了一个内涵丰富的“逍遥”思想体系,成为庄子一系的理论特色,并留下了尚待填充的思想空间。作为历来争议颇大的外、杂篇,与内七篇同属于一个相同的精神系统,是庄子“逍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作者以自己的心态感受共同完成着对“逍遥”思想体系的最终建构。所以,以内七篇建构的“逍遥”体系的几个维度为参照,在比较中探讨外、杂篇对这一体系的补充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逍遥”思想,了解《庄子》及整个庄子学派的思想发展变化。
刘芳
唐赋用《庄子》研究
学术论文
因政治、思想和文学的综合作用,《庄子》在唐代具有独特地位。唐赋在赋史上发挥着“蓄流演渡”的重要功用,其题材、思想与艺术都从《庄子》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因而唐赋中大量存在用《庄》、拟《庄》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道家地位的崇高、学术与文学的渗透、进士试赋的倡扬和士人心态的契合。从唐赋用《庄子》典故、文势、寓言的角度入手,可以将唐赋中的《庄子》接受面貌概括为三方面:事类和语词的引用,文风和句法的摹仿,寓言和意象作为赋题。考察《庄子》在唐赋中的接受情况,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首先,藉西方互文理论作为框架,唐赋与《庄子》的互文形式可以归纳为文本并生与文本派生两大类。并生关系又分为引用与暗示,区别在于是否在字面上与《庄子》文本产生直接联系;派生分为仿作与戏拟,区别在于摹拟《庄子》是出于学习还是反逆。唐赋与《庄子》文本的不同互文形式,源自于古律之辨对赋体的不同规限,以及不同功用的驱使。前者属于文体学的范围,而后者涉入社会性的领域。其次,唐代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以《庄子》为题的赋作,这与进士科试赋有很大关系。依照在《庄子》中的题材归属,《庄》题赋可以分为六类:一是水、镜类,藉以比德。二是道象类,如大鹏、玄珠等,虚构意象以喻道。三是物象类,以鳞虫禽木托寓玄理,具比兴之义。四是技艺类,如解牛、承蜩、运斤等。五是神话类,多颂圣之旨。六是梦类,以构造幻境申“物化”之理。从中可以观觇处于制度、赋体、主题几条不同线索下唐赋主旨、技法、风格的交织变换。最后,卢照邻赋中用《庄》典近百处,可视作唐赋用《庄》的典型个案,其骚体大量化用《庄子》畸人形象,作为病中自怜的写照;假托儒释道三客的论辨,是唐代三教论衡的最初文本;以《庄子》之典寓其死志,则展现了强大的生命韧性和悲壮感。
张舵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