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看《论语》在两汉的流传
学术论文
从西汉起,《论语》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学界对这一时期《论语》学的研究虽很多,但缺乏从引用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本篇论文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中保存的汉人征引《论语》的记录为研究对象,从征引时间、征引者的身份、征引功用、征引方式及征引称谓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论语》在汉代的流传状况做些补充性的研究工作。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汉确知的《论语》传本、流传状况做一个简明梳理,作为本篇论文的背景。 第二部分是对前三史中的《论语》引文作细致分析,是本文的主体。首先对引文作详尽的搜集,然后从征引时间、征引者身份、征引功用、征引方式及征引称谓这五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论语》在汉代的兴衰变化、流传群体、承担的角色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状况。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通过对《论语》引文的多方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论语》在两汉的传播有一个起伏过程;它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且其真实可靠性得到汉人的认可;汉代《论语》传本虽然有多种,但它们共有经文的经义有很大的相近性;《论语》在汉代地位很高,仅次于六经,且呈现出由传向经过渡的趋势,但不强烈。
张祖伟
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研究
学术论文
郭晋稀先生是当代著名的音韵学家,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专家,他以传统小学为基础,又综合运用新时期理论方法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诗经蠡测》作为郭晋稀先生多年研究《诗经》的成果,是一部功力颇深,新见迭出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诗经蠡测》中的主要创见、研究方法及学术特点进行探讨,研究其方法和成果形成的原因,力图在对该书内容与方法的探究中进一步发掘其学术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郭晋稀先生《诗经》研究缘起、背景和《诗经蠡测》的写作与出版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概括。郭晋稀先生对《诗经》的研究是工作使然,同时也是他的志趣所向,除了特殊时期的暂时搁置,他一直坚持对《诗经》的研读和札记的积累,最终促成了《诗经蠡测》的出现。第二部分论述《诗经蠡测》中的主要创见。郭先生对《诗经》的研究既注重基础又主张创新,通过对大量典籍的阅读和思考,他为我们提出了“抢婚说”、“组诗说”、二《南》在《国风》之内,二《南》为厉幽以来之作,二《南》之“周召”指周定公、召穆公,二《南》之“南国”为通名,《大雅》、《商颂》载有商周史诗,“毛诗分章不为定式说”等独特观点,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到了现在这些新见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为我们阅读《诗经》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第三部分概括《诗经蠡测》中的研究方法。郭先生研究兴趣广泛,在音韵文字训诂、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等领域均有深入系统的钻研,因此在《诗经》研究上除了传统小学的使用,他还将出土材料(史学、考据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应用到解《诗》之中。对《诗经蠡测》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将会在今后的《诗经》研究中产生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概括《诗经蠡测》的学术特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一)“尊重学术,注重传承”。郭先生学养渊深,不仅重视师承,而且善于总结前人成果,注重学术的传承。(二)“整体联系,以诗解诗”。在解《诗》时立足整体,上下联系,解《诗》准确且便捷。(三)“重视规律,揭示通例”。对规律的总结,既说明其对作品的极度熟悉又体现其宏观的观察角度,而且对通例的总结也能促进“以诗解诗”的实践。(四)“注重创新,实事求是”。这是《诗经蠡测》中十分显著的一个特点,无论是各个创见的提出,还是新解诗方法的运用,全书整体上都体现了创新性和科学性。第五部分将论述《诗经蠡测》的学术史意义。首先,《诗经蠡测》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著作。这个除了书中内容观点的创新外,还主要体现在郭晋稀先生对新理论方法的敏感,一方面,他提出“组诗说”,将《诗经》组诗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他将新理论应用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的讨论,结合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去探讨,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其次,《诗经蠡测》是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一方面,他对传统学问和方法的继承,体现了他传承学术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对现代理论方法的应用,对当时的一些宏观问题的探讨,都是站在当时的时代密切关注学术动态,融新入旧,进行新旧交融、承上启下的学术研究。
方慧
试论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712-770)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格律严正,是律诗的完成者。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区别于杜牧被称为老杜。他擅长用叙事诗尖锐地描绘社会现实,故而其诗有“诗史”之称。曾任工部员外郎,故诗集名为《杜工部集》。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日本对杜甫的研究历史也非常悠久,而吉川幸次郎在日本作为杜甫研究方面的第一人、世界杜甫研究的代表,他的相关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却与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大家的身份非常不协调,相关研究数量少且不够全面深入。本论文以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生涯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探寻其杜甫研究的内在机理和独特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分析其主要的研究特点和学术意义等。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先行研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吉川幸次郎的生平,并介绍20世纪日本学界有关杜甫的研究,对比突出吉川研究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第三章举例从杜诗的“骨”和“风”,即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论述吉川对杜诗的分析。第四章具体从“以传记的形式解说杜诗的成长”、“’实证学’的学风”、“杜诗的致密与超越”三个方面分析吉川杜甫研究的独特之处。第五章得出结论。作为日本的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审慎的研究态度是非常值得中国学者去学习的。同时,他独特的研究杜甫的角度、方法、特点、成就也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杜甫研究成果。本论文希望通过对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的再研究,思考吉川的研究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及启发,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同时笔者希望能够弥补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吉川幸次郎杜甫研究相关研究的缺失,为国内外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毛晶晶
北宋解试制度研究
学术论文
宋代解试制度是宋代三级科举制度中的底层制度,是连接地方社会与中央的人员流动纽带。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地方州郡解试制度。这一制度奠基于五代,面对唐末以来学校颓废、乡贡盛行的状况,政府开始采取措施规定举人必须原籍取解、惩治考试作弊及地方官员滥送行为,强调举人艺业合格方许举送,并设立包括监试制度在内的考官制度,解试制度得以初步形成。宋朝建立后,继承五代初步建立的解试制度,并在真宗朝确立解额制度,为各地区设立了相对固定的荐送名额,同时加大对地方荐送不合格举人的惩处力度。之后更将封弥誊录制逐步推行于解试,进一步保证了地方考试的公平,这使得宋代解试制度得以最终建立。 在解试制度形成过程中,皇权积极将势力渗透于地方社会,无论是太宗大兴科举,还是真宗与朝臣关于解额的争辩,都体现了皇权着力通过科举制度渗透于地方的意图。带有宋代鲜明特色的分权制衡的解试考官制度,正是这一权力渗透的结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央无法直接掌控地方社会的现实。转运司、地方州郡官员、考试官三者在地方州郡考试中各有权责,互相制衡。这样的制度安排客观上有利于考试公平,所以尽管稍显复杂,但不失为一项成功的制度。 至北宋中期,宋初所建立的定额制度弊端逐渐显现。在北方文化逐渐衰落的过程中,该制度既无法保证北方士人的及第率,在南方应举人数逐渐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也未能限制南方士人的应举热情。面对双重困境,宋廷首先致力于解决北方的问题,一度在省试方面给予北方五路特定贡额,但在南方士人的反对下未能最终坚持实施。伴随着经济情势的恶化,北方文化进一步衰落。与此同时,朝廷兴办太学的举措部分弥补了南方地区解额之不足,大量来自低解额州郡的南方士子通过太学考试登第。在放弃对北方的特殊政策后,徽宗时政府增加了南方地区的解额,这应合了其应举人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却再次打破了南北地区的科举利益平衡。 北宋解试制度的一大特点在于地方考试内容的异彩纷呈。在北宋中后期的地方策问中,各种流派的思想呈现出自由竞争的局面。不同的政治主张、不同的思想流派都在科举场域里争夺话语权、传播影响力。其中王安石新学作为官方认可的学问毫无疑问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以苏轼为主的蜀学和以二程为中心的道学也在竞相争取士人的认可。在徽宗朝,尽管面临严厉的禁令,二程的弟子们仍然竭力通过科举和学校来传播道学思想。他们在地方解试和学校的策问中反复考问考生居于陋巷之颜渊何以能与尧舜同道。正是在这种策问中,道学获得了更多的同道。
陈锴
从无处可逃到随缘自适——从苏词看其人生体验及超越
学术论文
该论文主要论述了苏轼的苦闷和烦恼,这种痛苦的不可避免,无处可逃性.文中分析了苏轼痛苦的来源,表现.苏轼的人生苦闷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的生命自由意识,他对生命艰辛痛苦的体验,其次是理想,报负的无法实现,再次是亲友离别,伤时叹老等等.该文还论述了苏轼对各种苦难的超越,借助佛老,无视仕途的险恶风波,对屡遭播迁的贬谪采取随缘任运的态度.移位思考,变换角度看问题,使他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融入自然,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欣赏和描写减轻了他心中尘世的烦恼,获得一条解脱之道.当苏轼超越了人生痛苦之后,他便获得了解脱,达到了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境界.该文最后分析了他的随缘自适处世观的几个特征,以及这种思想的哲学基础.
郑子春
论语文课在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学术论文
导游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专业,目前各院校对它的课程建设还不完善,为推动导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科学化,该文就语文课在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阐明自己的看法.该文认为语文与导游工作关系密切,导游服务工作主要是言语交往活动,言语交往能力是导游员的立身之本,而语文课开展的正是言语交往教育,因此语文课在导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居于显要的地位.语文课应为导游专业的专业课程.由于语文课是基础教育及所有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所以认为语文课在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为专业基础课.这里的语文应为导游语文,从实用性的角度需构建导游语文课的教学体系,对它的教学内容应做相应的调整.
喻峰
万时华《诗经偶笺》研究
学术论文
《诗经偶笺》是明末人万时华撰写的一部注解《诗经》的书。该书目前获得过不少关注,但始终憾乏专门性的研究。为免千古英才沉寂下潦,本研究从文本出发,以文献为基础来做这本书的文学阐释性研究。 要了解万时华其人,厘清其生平事迹并加以考订。从“知人论世”取法,虽着眼于小处却很能展示其生活的状况。又在文献的基础之上,介绍《诗经偶笺》的版本情况和批评特点,开掘其著述态度和著述理念,为整体性研究打下基础。 万时华在阐释时,十分重视对文学作品艺术特性的揭示。对《诗经》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加以分析,点评其诗篇的体式特点,关涉字法、词法、句法和情境的营造,这些对于确定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方向而言都是很有益处的。其中尤难为难得的是他在解诗的过程中能打破文体间的拘隔,发掘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和主题表现上互通的一面,圆融贯通之下,显示出宏大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眼光。 《诗经偶笺》虽不乏经学评点的痕迹,却终胜在能从人情、人性出发,着重发掘其中文学性的一面。结合是书自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文字训诂、名物考据中的文学尺度,还是本事批评甚至是索隐批评中都有对社会人和个人情性的阐发,充分地给予文学的关注。所以,万时华悉心其中说“风”“雅”“颂”各有味道,经其解读的诗篇也散发出不同层面的情味来,“晶晶然著纸上”。
秦金
小城镇影像与个人化历史记忆——贾樟柯电影研究
学术论文
在当今都市影像纵横的影坛,贾樟柯却始终把目光投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内陆小城,并用影像实践纪录了变革中的小城风貌。贾樟柯通过十几年的影像努力,其作品独特的表现对象和美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小城镇作品体系。 贾樟柯由于自身独特的小城镇成长经历,所以在进行影像创作时把镜头对准了界于城乡之间的中国小城,把长期被遮蔽的小城镇中小人物的生存现实搬上了银幕,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表达对象,开拓了新的电影空间,还原了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贾樟柯通过声音和色彩等电影元素的应用完成了小城镇空间的银幕建构,呈现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小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与五彩缤纷的都市景观和先锋时尚的都市文化不同,小城因为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因而也呈现出别样的风彩。 社会在变化,小城也在发生巨大的变迁,贾樟柯用具有个人化历史记忆特征的影像纪录了小城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化,并呈现了社会转型中小城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贾樟柯电影以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反思。 本文以内部的文本分析为主,辅之以外部的社会历史研究,采用内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贾樟柯电影的独特价值。
林小彬
《论语》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研究
学术论文
《论语》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道德价值观念在现如今的社会里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内容,对中学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论语》思想与中学德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一、中学德育需要《论语》思想。二、中学德育可借鉴的《论语》思想。三、《论语》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四、《论语》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效果个案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考察了《论语》思想中的孝亲、交友、修身、为学和为师观念在当今中学德育中的借鉴价值,着重分析了《论语》思想凭借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师师德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的做法,并且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对在石家庄某中学开展的《论语》学习活动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相关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论语》思想在中学德育的渗透效果是积极的、有效的。 本文认为《论语》思想中的德育价值观念对当今中学生德育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论语》中所包含的孝亲、交友、修身等伦理思想和为学、为师的思想都是中学德育所亟需的传统道德思想。本文提出了在中学德育中引入《论语》思想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既肯定对受教者学生的渗透,也强调对施教者教师的渗透,着力营造轻松、民主、自由、向上的学习氛围,这种德育教育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染教育,也同时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学校园,走进中学课堂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方法。
韩雨薇
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微
学术论文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最重要代表,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的独特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了一个终极性的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或体悟,就能从根本上摆脱在现实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逍遥游'的人生最高境界.作者概之为'得道即逍遥'.该篇论文,本着'以庄解庄'的态度,通过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分析,旨在揭示其所蕴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引言部分,概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大致状况、思考的角度以及主旨.第一部分,概要介绍了庄子其人及其生活背景.第二部分,初步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石:'得道';简要论述了庄子尊'天道'、破'人道'的思想和'得道'的方法.第三部分,研究和探讨了庄子'逍遥游'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从'有所待'达'无所待'而'逍遥游';'乐天安命、回归自然'的人生价值观;'求全其永在生命'的养生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处世经;'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生死观.第四部分,述评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境界,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教训.
王新枝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