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庄子审美之维的当代解读——近四十年庄子文艺美学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这一文化巨擘之所以能在后世继续扬波逐澜、彪炳春秋赖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思想含量。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美学观念的传入大大拓展了庄子的诠解空间,也充分证明了庄子的当代价值及世界意义。近四十年的庄子文艺美学研究尤其具有当代色彩。六七十年代,徐复观、叶维廉等海外学者据其学术前沿的优势、以比较之眼光探究庄子的美学意义,占据了庄子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地位。八十年代伊始,大陆的庄子文艺美学研究亦逐渐沛兴,大陆据其本土优势自然袭取了重心位置。随着学术交流的日渐频繁,海内外庄子文艺美学研究遂有合流之势,但由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仍保持了各自一定的特色。总起来看,“中西比较”是当代庄子文艺美学研究的主轴,但是,它在给庄学带来巨大生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偏颇,即“以西律中”。我们不否认西学施诸庄学的有效性,但绝不能夸大这种有效性。相反,承认并重视中西文化的差异,重视庄子的审美文化内涵与西方文化的相异处,或许更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本文前两章着重于史的勾勒,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探察,意图展现庄子文艺美学研究的实绩。最后一章则在庄学之“真”的观照下回顾了研究的两种路向,提出了一些问题供研究者参考。
佀同壮?
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
学术论文
乾嘉学派作为清代学术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体现了考据学的研究特色,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义理追求。乾嘉学派义理世界的形成,深受荀子思想影响。与此同时,乾嘉学术兴则荀学兴,荀子的地位在清代得到提升,乾嘉荀学也获极大发展。通过对乾嘉时期荀学的研究可以发现,乾嘉学者之所以对荀学产生兴趣并深入研究,是因为荀学的内涵与乾嘉学术的新方向有颇多契合之处。乾嘉学派在对荀学作了详实的考据后,也从义理方面吸收了荀学思想,并融合到自身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思路、新方法。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的关系研究中,目前多集中在乾嘉荀学的研究上,主要研究对象在荀学上。而本文试图以乾嘉学派为本,以义理和方法为主线,来考察荀子思想对乾嘉学术的影响。在论述荀子思想对乾嘉学派的影响时,首先梳理出乾嘉学派的代表性,与荀子思想之关联的内容相互比照,分析乾嘉学派对荀子的思想的融摄。以天道观-人性论-人道观-知行论为主体,总结归纳出乾嘉学派的思想贡献,体现其新义理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荀子气论对乾嘉学派天道观的影响、荀子性恶论对乾嘉学派人性论的影响、荀子劝学论对乾嘉学派认识论的影响、荀子隆礼观对乾嘉学派知行论的影响,从中呈现乾嘉学派尊孟表象下荀学倾向。吸收了荀学养分的乾嘉学派不但具有荀学的特质,更有其独特的学术气质,并产生了与荀子思想迥异的理论,这是在荀子思想基础上的学术演进,也是乾嘉学派对荀子思想的超越和扩充。乾嘉学派虽然承续了荀子气论的主要观点,但并不赞成荀子天人相分的主张,反而从人道对天道的模仿和印合上体现天人合一。相应的,乾嘉学派认为人性有血气之天然本性,亦有心知之明辨义理的本能,因而将血气与心知合而为一,最终形成乾嘉学派人性论的理论主张,实现了从性恶到性善的转折。乾嘉学派还进一步扩充了荀子劝学论,在为学风格上主张求是与求通,在为学要求上拓展济世之实学,在为学领域的交叉中求实证之义理。此外,乾嘉学派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了礼学,在荀子隆礼观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学术思想上,也体现在学术风格上。从乾嘉学派对“自然”与“必然”的范畴的讨论中,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中,从义理与考据的关系上,以及乾嘉学派的现实关怀与荀学的指实倾向上,都体现了乾嘉学派与荀学相似的学术风格。而通过对章黄学派和太谷学派、近代史学,以及东亚儒学的考察中,可见这种风格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思想学术路向。更多还原
曹旻
韓琦年譜新編
学术论文
韓琦(1008-1075)字稚圭,自號赣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宋大中祥符元年戊申七月二日辰時,生於泉州。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名将,爲官期問参加遇宋夏戟爭、度歷新政、雨朝立嗣和熙事燮法等重大事件。 天聖五年翠造士第二,将作監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賢院、監左藏庫。後屋任阴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辣。嘉祐六年,韓琦授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监修國史、封儀國公。熙事八年六月二十四日,薨於相州正寝,享年六十八。諡忠献,赠尚害令。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與范仲淹、欧陽修、富弼、王安石、强至等交往甚密。曾與范仲淹共禦西夏,名重一峙,畴稱“韓范”。宋神宗御撰墓碑稱之為“雨朝顧命定策元動”。琦所著文章明白筒要,傅世著作之多,在當時不以文學知名,著《二府忠羲》五卷、《辣垣存稿》三卷、《陕西奏議》五十卷、《河北奏議》三十卷、《雜奏議》三十卷,今唯《安陽集》五十卷行於世。作爲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當前學界封其研究並不多。 清代楊希閔著《韓忠献公年譜》,内容過簡,主要参攷《家傅》、史傅、王巖叟的《韓魏公别缘》、強至的《忠献韓魏王遺事》等,封《安陽集》、《忠献韓魏王君臣相遇傅》、交遊、方志、碑銘等方面的资料尚少撷取,以及後人封韓琦研究成果也較少探纳。本文彌補這一缺陷,以韓琦詩文著作焉主,在大量引用文獻(《安陽集》和李之亮、徐正英《安陽集编年箋注》)、翻閱多種古籍的基磁上,以其傅世詩文集爲主要材料,以時問爲序逐年攷證,立足於事實,较全面地反映譜主一生,封韓琦的詩文作品作繁年孜訂,從政治、生活、交道、詩文等方面加以整理,但中國書籍浩如堙海,無法窮盡,仍有很多史料未收集到,甚爲一種遺憾。本文一方面吸取其精華,另一方面以紮實的文献記载說話,不臆想推断。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 一、封韓氏世系作一定孜察。 二、封韓琦的生平事蹟、交进情況進行孜證,力求祥盡凖碓。 三、封韓琦的部分作品盡可能作繁年攷訂。 四、封一些文献资料的有關靓誤進行纠正。 本譜分爲以下幾個部分: 凡例:說明本譜编排的髓例和原則。 年譜:從時事、譜主生平及創作、交遊等幾個方面進行編排,並加以詳細地注解說明,封相關問题造行孜證。
楊丹
诗歌翻译与批评:李白《静夜思》英译评析
学术论文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全球化时代,比以往更多的外国学者乃至普通读者表示出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国内译者意识到有责任把中国诗歌更好地介绍到国外,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与此同时,翻译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出现了许多质量欠缺的译作。因此,开展翻译批评的详细全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本文主要研究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批评的标准,意在使诗歌翻译批评的发展能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静夜思》22个英译本的分析评价,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诗歌翻译批评的看法:批评者首先要考虑译者的翻译目的,其次是结合赖斯的文本类型研究理论,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两个层面评价译文的美学和艺术效果。作者认为,最好的译本是能够把诗歌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能在译语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批评者也只有在遵循了正确的批评方法时才能做出较为客观的译文评价。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整体结构。 第二章对诗歌的类型,特征,可译性,以及诗歌翻译理论,流派和中外翻译批评标准进行了综述。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诗歌翻译批评的看法。 第三章根据作者自己对诗歌翻译批评标准的看法,着重对中国古典诗歌《静夜思》的22个英译本进行了分析评价。 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研究在诗歌翻译和翻译批评方面的主要发现,研究局限,以及对以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武敏
王禹偁的仕宦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学术论文
王禹偁是宋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寒微,以文采闻名当世。虽三任知制诰,却八年间三次被黜,不到五十岁就病死寓所,可谓仕途多舛。然而他始终坚持“守正直”、“佩仁义”,极度彰显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百折不屈的精神。他坚守君明臣贤、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满怀匡国济世的热情和一心为民的赤诚。他情寄山水,心向自然,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文学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表现了他颠沛流离的仕途生活及其高洁的人格。他的创作实践及创作理论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欧阳修、苏轼等人高度赞扬他,并在理论和实践中继承发扬其所提倡的文学思想。本文主要研究王禹偁的仕宦心态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梳理、总结目前学界对王禹偁的研究状况,明确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主要论述王禹偁的成长经历及其仕宦心态。王禹偁出生微寒,少经历五代离乱,入仕后因生性正直耿率,评议人物世事直言不讳,得罪了不少权贵,也招致太宗的反感,八年三黜。然而他始终坚持着“致君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权贵不得碍”的为政品格,并对百姓报以深切地同情,保持着“屈于身不屈于道”的为官原则。 第二章主要讨论王禹偁仕宦心态下的诗歌创作。政治上的穷达直接左右着王禹偁的仕宦心态,而这种心态的波动自然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一次次的贬谪使他有足够的心理承受来咀嚼人生苦难,并把其转化成美来抒写成熟的人生诗篇。本文以《全宋诗》中收录的王禹偁的诗歌为文本依据,对其诗歌进行分类,并对各类诗歌进行举例和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王禹偁的仕宦历程相对照,诠释王禹偁诗歌创作与其仕宦历程的关系。 第三章主要讨论王禹偁仕宦心态下的散文创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王禹偁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及朝廷弊端时无法保持缄口沉默。于是,在散文创作中,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在自己的为政理想得不到实现时,他只好在散文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第四章主要讨论王禹偁仕宦心态下的辞赋创作。王禹偁现存辞赋26篇。其中的政论赋多创作于王禹偁为官之前或为官初期,文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的咏物赋假物阐理,抒发了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及自己对权势的不屑。他的抒情赋都是感慨身世之作,反映了他面对逆境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及对家庭美满生活的向往。 第五章主要探讨王禹偁仕宦心态下的文艺观。面对宋初诗坛鄙俗浅陋之风,王禹偁开始注意到诗歌的社会功用,揭开了宋诗重教化讽谏的序幕,力求恢复诗歌雅正之传统。在散文方面,针对宋初散文的内容贫乏和气格卑弱,王禹偁提倡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宣扬为文要“传道明心”、“文道并重”的思想;针对宋初散文的文风艰涩,他则大力倡导平易的文风。他以扎实的散文创作实践和较为系统的散文理论,将宋初散文引向了文道结合的道路。 结语部分,总结王禹偁的仕宦历程、仕宦心态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和创作理论,进一步指出王禹偁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意义。王禹偁虽然在实践上并没有扭转唐五代遗留的柔弱文风,却为宋初文学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指引了欧阳修等后人在文学复古的大道上继续探索,为宋代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单贞贞
宋代书画屏风研究
学术论文
书画屏风,是在卷轴画尚未成熟前,书法与绘画的主要承载者,是一种特殊的家具陈设。围绕宋代书法与绘画研究宋代书画屏风,能够梳理出书法与绘画在宋代的发展面貌,从而窥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水平和工艺的发展情况。宋代是中国家具史的重大变革时期,人们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转变已基本完成,同时期的中国家具也完成了由低矮型坐具向高坐具的转变。书画屏风作为家具陈设中的一种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屏风使用书法或绘画进行装饰后,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因此,书画屏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人的审美追求。本文主要使用搜集文献资料、图像资料以及通过观看展览获取资料的方法梳理宋代书画屏风,将书画屏风置于宋代社会背景之中,以期还原其历史风貌,梳理出宋代书画屏风的历史发展。
于倩
荀子人性论探微
学术论文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吸收其他学派人性的基础上,把他的人性理论导向与孔孟相反之途。本文试图深入地剖析他的人性理论,找出其中存在偏颇之处米展开对其人性理论的批判,从而展现荀子人性理论之价值。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展开对荀子人性理论的阐述。 第一章主要是沿着先秦时期人性理论发展的脉络,寻找荀子人性理论形成的根源,并阐述荀子对以前哲学思想的总结。 第二章展现荀子对人性的界定,阐明他对人之性恶的论证,从而解决性之本身与性之发用之辩 第三章通过对性伪之分及性伪之合的辨析,提出了其人性改造论的途径与手段,为下一章对其的批判奠定基础。 第四章本章从人之性内容未必都是恶、犯自然主义错误等五个不同的角度米展开对其人性的批削,从而形成对荀子人性理论的现代认识。
王宝杰
经典文本语言与传统诠释——以比较哲学方式看英译《论语》中“天”的歧义
学术论文
经典、语言与传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三位一体”的整体,经典文本语言的转换(般是翻译)会导致对经典所属传统的理解和诠释上的变化或误读。 本文以英译《论语》对“天”一词的翻译—-Heaven, God, Sky等为例,具体分析和讨论了《论语》在英文语境中对中国传统的理解和诠释与其在中文(古汉语)语境中的差异,试图揭示出中国古代经典以及由经典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文语境中被重塑的过程,并进而引申到中西哲学比较、中西文化的对话的一般性问题上:对话是可能的,但却是在他者的传统中调整、重塑后的可能,恰恰是这种“误读”式的对话丰富了异质文化以及整个人类精神的资源。 论文也同时追溯、分析和讨论了《论语》英译的历史、“天”的观念在汉语自身中的演变、英文对“天”的翻译所使用的词语在西语语境中的历史演变、西方汉学对“天”的理解等问题。
徐春兰
欧阳修学风与文风之关系考论
学术论文
本文着力于研究欧阳修的学风与文风之间的联系。欧阳修是北宋前期到中期这一重要过渡时期,博学多才、于学术、史书修撰、文学及政治上均有重要建树的历史人物。欧阳修本人也具备北宋前期文臣的特点,博学而实干,重视士大夫的德行、政事而将文言看为这两者的附属。同时,由于欧阳修是古文家,也追随前期古文家学习古文,他又比北宋前期古文家更为重视“文”的作用。因此,考论欧阳修的学风与文风,势必要纵向考察北宋前期政治、学术及士人心态对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分为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正文共五章。 第一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北宋前期的学术状况,北宋前期学术状况因受中晚唐学风影响,而表现为重视《春秋》学于《易》学。本文试图简述中晚唐经义之学表达形式发生转变,从注疏、义疏形式转向口义、问答、集传。这一形式被宋初学者继承,进而发展为前期古文家所重视的《春秋》学与《易》学。第二部分则详论欧阳修的学术情况,以其成书著作《诗本义》为对象,并简述其学说与后学苏辙等人的不同。 第二章主要论述欧阳修的文风。第一大部分论述欧阳修“文风”之说的由来,并进而阐释欧阳修“文风”说很大程度上与文体、句法相关。第二大部分则具体分析欧阳修“文风”的具体表现,并论述这些面向如何形成,并与其对士大夫理想形象的期许有密切关系。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分期论述欧阳修学风、文风在其一生中不同时期如何发展、如何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并且发展互动、最终成型。 第三章具体论述欧阳修早年在西京幕府时期及初入汴京任馆阁校勘期间的学风与文风问题。其间欧阳修多师从幕府中古文家,并受其经学思想、古文观点影响。而在京期间则大胆越职言事,表达其对执政者守旧态度的不满,终致其外放夷陵。也因此而从文学转入研读经学,于第一次贬谪期间著作疑经文字。 第四章具体考论欧阳修壮年时期参与庆历新政,积极言事的生涯。在此欧阳修以范仲淹为楷模,自身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也比较成熟,介入政治事务中大胆著文言事。根据欧阳修与其时代学术风气及同僚观点的互动,本文在本章探讨他于庆历期间成熟起来的复古思想,及其所作复古文章。由此论定,欧阳修的复古思维与其成熟的古文写作和其士大夫理想三者是完美结合的。 第五章论述欧阳修晚年的学风与文风。以其第二次被贬谪滁州后,再度被召回京师、从此开启其嘉祐年间的改革举动为线索。第五章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考论欧阳修嘉祐二年贡举前后,北宋朝廷复杂的党争氛围。此类争端正凸显了欧阳等庆历旧人的改革意图。第二部分则根据嘉祐年间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一事所反映出的欧阳修与“太学体”的争端,分析欧阳修这位庆历旧人与后学冲突所在。并归结为,后学者好言性命之学,欧阳修则秉承其一贯的复古思维。 结论则认为欧阳修作为北宋中期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学风与文风也同样是承前启后的。不论是他对前辈的继承,还是对后辈的开启,他的学术和文学中都一直贯彻着一条主线。简单来说是北宋前期士大夫理想的结晶。
丁玎
论语文素养的培育
学术论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也是近年来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同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本文旨在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背景,结合教学实际,从概念、内涵、特性、培育方向及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对语文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上提出了大胆设想和有益尝试,如《语文读本》的利用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并对语文素养的评价策略和培育良好语文素养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教师要以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相信学生、赏识学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力求使学生成为既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灵魂的一代新人。
苏立君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