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郑珍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郑珍是近代“宋诗派”的杰出代表。本文分为四章,着重分析郑珍诗歌的情感取向、宗宋艺术特色,进而探讨其诗歌风貌的成因,以及他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影响。 第一章论述郑珍诗歌从醉心山水到忧乱悯生的情感取向。他的诗歌内容十分丰赡。由于时间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改变,其情感内容呈现出了前后不同的特色。前期多为山水游历之诗,诗中较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性情,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并且于山水之中寄托了个人的现实关怀;后期则多为表现亲情、反映民生、抒发个人悲苦情怀之诗,感情更为深挚醇厚。 第二章分析郑珍新奇奥涩与平易兼具的宋调诗歌艺术。第一节从其本身的诗歌风貌出发,论述其在题材、意象、艺术技巧上的追新逐奇;第二节则从其诗歌中广用典故、注重考据这一特点探析其诗歌生涩奥衍之风;第三节从其诗歌写作手法的散文化特点总结其诗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写作倾向;最后,通过其诗歌擅长白描、善于吸收口语、俗语的特点,揭示其诗歌平易通俗的特点。 第三章探讨郑珍诗歌风貌的成因。首先,从纵横两大方向来分析前人与今人对其诗歌创作的种种影响,尤其是对其诗歌宗宋趣尚的引导作用;其次,通过对其自身天赋、平生经历以及生活境遇各种综合因素的分析来看其诗歌风貌的形成。 第四章论述郑珍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着重以“同光体”诗人陈三立为代表,探讨其诗歌风格在扫除卑靡、浮滑诗风以及开拓诗境方面的推动作用。
李琼洁
老子思想析评
学术论文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园地中一方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范畴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放异彩,并给予后世以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既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老子思想的几个基本的范畴,这部分也是整个论文的基石。第二部分探讨老子思想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社会政治理论。第三部分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作为介入点,着重阐述了老子思想在解决五大冲突方面的合理内涵。本文在组织材料上力求突破传统方式,并在“老子的现代价值”这一章里渗透了自己的一些体认和理解。
边润星
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
学术论文
乾嘉学派作为清代学术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体现了考据学的研究特色,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义理追求。乾嘉学派义理世界的形成,深受荀子思想影响。与此同时,乾嘉学术兴则荀学兴,荀子的地位在清代得到提升,乾嘉荀学也获极大发展。通过对乾嘉时期荀学的研究可以发现,乾嘉学者之所以对荀学产生兴趣并深入研究,是因为荀学的内涵与乾嘉学术的新方向有颇多契合之处。乾嘉学派在对荀学作了详实的考据后,也从义理方面吸收了荀学思想,并融合到自身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思路、新方法。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的关系研究中,目前多集中在乾嘉荀学的研究上,主要研究对象在荀学上。而本文试图以乾嘉学派为本,以义理和方法为主线,来考察荀子思想对乾嘉学术的影响。在论述荀子思想对乾嘉学派的影响时,首先梳理出乾嘉学派的代表性,与荀子思想之关联的内容相互比照,分析乾嘉学派对荀子的思想的融摄。以天道观-人性论-人道观-知行论为主体,总结归纳出乾嘉学派的思想贡献,体现其新义理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荀子气论对乾嘉学派天道观的影响、荀子性恶论对乾嘉学派人性论的影响、荀子劝学论对乾嘉学派认识论的影响、荀子隆礼观对乾嘉学派知行论的影响,从中呈现乾嘉学派尊孟表象下荀学倾向。吸收了荀学养分的乾嘉学派不但具有荀学的特质,更有其独特的学术气质,并产生了与荀子思想迥异的理论,这是在荀子思想基础上的学术演进,也是乾嘉学派对荀子思想的超越和扩充。乾嘉学派虽然承续了荀子气论的主要观点,但并不赞成荀子天人相分的主张,反而从人道对天道的模仿和印合上体现天人合一。相应的,乾嘉学派认为人性有血气之天然本性,亦有心知之明辨义理的本能,因而将血气与心知合而为一,最终形成乾嘉学派人性论的理论主张,实现了从性恶到性善的转折。乾嘉学派还进一步扩充了荀子劝学论,在为学风格上主张求是与求通,在为学要求上拓展济世之实学,在为学领域的交叉中求实证之义理。此外,乾嘉学派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了礼学,在荀子隆礼观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学术思想上,也体现在学术风格上。从乾嘉学派对“自然”与“必然”的范畴的讨论中,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中,从义理与考据的关系上,以及乾嘉学派的现实关怀与荀学的指实倾向上,都体现了乾嘉学派与荀学相似的学术风格。而通过对章黄学派和太谷学派、近代史学,以及东亚儒学的考察中,可见这种风格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思想学术路向。更多还原
曹旻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论研究
学术论文
一般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哲学正是在“道”的基础上展开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然而,由于老子明确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并且认为对本体之道的命名是强行为之的,由此指出本体之道不能被言说。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本体之道不可言说,为何老子又留下五千玄言?这就说明老子并没有绝对否弃名言。通过对老子哲学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可知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题包含着对名言的深刻批判,基于这种批判,老子改变了日常的言说方式,利用语言形成了一种“建构-解构”言说方式对本体之道进行了言说。“建构-解构”的言说方式首先给言说对象提供了一种自由展开自身的澄明之境,这种澄明之境与个人通过“损之又损”的修养方式达到的精神境界是二而一的。通过分析可知澄明之境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谓的“玄德”,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玄德”在老子看来就是本真的保有了道物亲缘关系的境域,如此则可以借助“玄德”提示出老子之道是天地万物的存在本体,进一步还可发现,本体之道亦是“自然”价值的形上根据。
毛凤祥
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术论文
批判性思维是当下国内外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缺乏这种思维的培养.为此,该文先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的界定谈起,在描述了国内外的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研究之后,分析了中国语文教学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及其培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后,分别从阅读与鉴赏和作文与交际两大教学模块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借鉴了前人对批判性思维的种种陈述之后,对何谓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界定: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一种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是一种能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决定,并能时时进行自我反省的、全面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主要有四个特征:分析性、独立性、反思性和全面性.接着综述了国内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在简要地描述传统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缺失的现状之后,对其缺乏的原因,从传统文化的束缚、教育观念的滞后、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教师批判性思维的素养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在语文学科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重点探讨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问题.1.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该小节从激疑、质疑和释疑三个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入,具体论述了如何在阅读与鉴赏教学中运用这三个手段和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2.写作与交流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小节首先阐述如何用实证主义的证实和证伪的两种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然后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去探讨作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并通过质疑和批判来强化作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思想力度.没有批判就没有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杜菁锋
北宋咏物词发展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由叙论和五大章节组成,在叙论中回顾了咏物词在唐五代时的发展情况,并对北宋咏物词的发展进行了分期;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具体分析了北宋咏物词在探索期、成长期、独立期的发展情况;第四章总结其艺术特色;第五分析咏物词在北宋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因,并总结其在咏物词史上的地位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北宋咏物词的分段分析,力图把握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咏物词在北宋的发展大略可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和独立期三个时期。它的探索期带有艳情色彩,词人创作的态度是比较轻率的,作品中物人分离,真正意义的精品极少,因而这个时期的咏物词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艺术值得肯定的都不多。它的成长期以苏轼步入词坛为标志,苏轼以他一贯创新的勇气,也将新的咏物作风带入了词中,他的咏物词以感物言志的思想性、物人合一的艺术性为特色。同时,苏轼也引发了一大批词人对咏物词的兴趣,咏物词在这个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的一位重要的咏物词人,他不仅增加了咏物词中的情感厚度,也在咏物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不倦的探索,作为咏物词独立期的代表词人,咏物词在他的手中呈现出感情真挚、意境两浑、结构精巧的特点。咏物词独立时期不仅表现在词艺的进一步深化,还表现在它的创作数量激增,这证明它已成为一种词人乐意采用的词体形式,从而获得了社会上普遍的认同。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咏物词由艳词的附庸渐渐获得独立,并最终发展成为词体中的一种重要的门类,而它感物言志的成分逐渐变浓,又昭示着这种词体形式在向文学传统回归。它的历史作用也由此奠定下来:北宋咏物词的发展是咏物词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不仅完成了咏物词的独立,还直接开了南宋咏物词感物言志的风气,为南宋咏物词的极尽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海鹰
苏轼“狂”“逸”人格及其诗画理论
学术论文
苏轼的“狂”、“逸”人格是超越于“出世”与“入世”之外的,无论是选择“行不掩”的狂者姿态或是“超逸”的逸士风度,在深层上体现的都是苏轼对自由理想、对独立人格的坚定追求。苏轼的“狂”、“逸”人格是一种立足于个体生存智慧、超越于现实进退出处的重新认识和主动选择。苏轼的“狂”主要表现在他积极投身政治,直言敢谏,甚至不避祸患的“进取之狂”和他善于戏谑,口无遮拦的“性格之狂”;苏轼之“逸”则表现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家园的营造。 苏轼的“狂”、“逸”人格是他的直率性格使然,而且他身处宋初独特的历史境遇,既激扬奋发,政治理想空前高涨,又因为对前途的暗淡认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在矛盾与徘徊中,受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启发,与现世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疏离以保持内心的自足与自由。更为重要的是,他能积极有效地沟通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于儒家,他看重其强调刚正、坚毅、义无返顾的方面,因而能在仕途中保持“狂”的品质,而对于道德完善的重视,又让他返回内心,静思自省,保存“逸”的品格;对于道家,不论是轻视功名以不为物役,或是赤子之心以保持纯良本性,还是游于物外以追求精神的自足与完善,都是要在现实之外保持个人人格的独立;对于佛家,更以之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苏轼正是将这三者完满融合,才真正成就了“狂”、“逸”人格。 苏轼的“狂”“逸”人格必然要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中。在诗歌上,他的“狂”“逸”人格表现为对诗歌“自出新意”的倡导和对诗歌“淡泊有味”的境界的追求,“自出新意”是他狂傲自信的反映,也是他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必然要求。“淡泊有味”源于他对自然境界的推崇,也表现了他对“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探求,这些又都符合“逸”的境界。在绘画上,则体现为张扬一种“墨戏”的创作方式和推崇绘画的“逸”美属性。中国文人在“墨戏”这种创作心态与行为中,不被具体的规范与教条所束缚,摆脱了具体的功利限制,也就必然会以“狂”态示人。而“逸品”表现的就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正是他人格之“逸”的反映。 无论是“狂”或是“逸”,苏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生动的、鲜明的、可敬可爱的大写的“人”的形象,在彷徨中挣扎,在焦虑中沉静,最终在挫折中振奋,这是中国士人的精神,也是其最为可贵最为动人之处。
刘薇
包公崇拜源流述论
学术论文
在中华神州大地上,仅就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偶像来说,有着“包公”、“包青天”美名的包拯崇拜者应该是最多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虽然包拯生前就享有很高声誉,但长期以来对“蹊田夺牛”风波却褒贬不一。从包公特立独行性格看,他为人刚正,从政清廉,直言无忌,处事果断,可见欧阳修讥讽包拯“蹊田夺牛”说并非公论。宋元时期,出于多种主客观原因,无论统治阶层、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极力“美化”包公,高度称赞他的为人、为官和为民,体现出以客观性为基础、功利性为导向、文学艺术性为手段的特点。明清及民国以来,对包公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过包公既有由“人”到“神”的一面,也有从“神”回归“人”的一面,这主要受到当时民间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在包公文学作品中,既显示出其丰富多样性,也出现了“神”“人”交织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包公崇拜有回归“人性化”的倾向,其意蕴突出表现在轻人治,重法治;轻崇拜,重督责;轻权威,重民主;至于今后走向,则要一分为二看待包公崇拜,大力传承和弘扬包公精神,倾力打造包公廉政文化品牌。综上,从包公崇拜的阶段性特征分析看,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也映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及精神状态。更多还原
何杉杉
《史记》述补结构研究
学术论文
文章全面考察了《史记》一书,对其中存在的五种类型的述补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描写,分析了这五种句法结构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重点探讨了表结果的述补结构的来源、形式认定以及在《史记》中的反映情况.全文既有理论论述,又有大量的实例佐证,从而揭示出了上古后期述补结构的基本特征.
夏凤梅
论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的翻译
学术论文
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1976)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被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中。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即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当代语言学是韩礼德和哈桑衔接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语篇语言学给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指导。 语篇指一个任何长度的、语义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段落,其本质是连贯,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的。翻译的目标就是再现原文的衔接和连贯,这是对“忠实”“信”之翻译原则的发展和具体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中译文保持与原文同样之连贯和衔接,既是形式上也是风格上实现了对原文之“忠实”。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文化差异,译文不得不变更衔接手段,即便如此,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的“忠实”。 “忠实”于原文的关键是衔接,而衔接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不同的衔接手段,如:隐性和显性之衔接手段,语法和词汇手段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语法和词汇手段的翻译。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及两种语言本身之差别,连贯和衔接手段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大量例证,比较了中英文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之异同。作者认为翻译应该尽量复现原文的连贯和衔接,相同之处可直译,有差异之处可稍加变通和转化。 希望本文能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有所指导,并期待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关于该论题的论文。
周翔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