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宋代琴诗研究
学术论文
宋代琴诗是宋人咏琴、题琴的诗,包括对琴曲以及与琴相关的事物如琴台、琴堂、琴枕等的描写,其中还有对无弦琴——风琴、水琴、石琴等内容进行阐释的诗歌。本文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为蓝本并通过“全宋诗分析检索系统”检索关键词为“琴”者共计4090条。其中著录4090首中除少部分为“胡琴”外,大部分皆为琴诗。在宋代,诗琴的融通有了更大的发展。琴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琴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创作群体从宏观上可分为儒、释、道三教人物,儒家可分为传统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与新儒学宋代理学家邵雍、朱熹等理学家,释主要是僧人如释智圆、释居简等,道教主要是道士白玉蟾等。宋代琴诗很好体现了宋代儒、道、释思想的影响与融通。宋代琴诗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表现范围更加广泛、表现艺术也不断得到加强。宋代琴诗的主题题材的广泛、意象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同时,宋代琴诗的内容也承载了宋代的文化,以及宋代诗人的心态。由于宋代诗人对身边事物观察的仔细,故可从宋代琴诗中探究“琴学”在宋代的发展状况。琴器、琴人、琴曲,琴材、琴制、斫琴人、制琴过程等可以在宋代琴诗中得到体现。宋代琴诗主题中以高山流水喻知音对友情的歌咏,以及对永恒主题爱情的赞颂。琴从最初的庙堂礼器最终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雅器,作为高尚情操的寄托;宋人对陶渊明“无弦琴”的发展以及阐释:大音希声、琴中趣,陶渊明高洁情操的仰慕;“子贱琴”“琴堂”中的宋人对为官之道的认识所体现的宋代文人心态;以及“挽诗”中“琴”的大量出现对友人的怀念;最后,宋遗民诗人“题汪水云诗卷”中的“琴诗”是故国怀念之情的集中强烈的体现,宋代琴诗是独特的同时其影响是深远的。
宗廷鹏
论荀子的刑罚思想
学术论文
荀子对法、刑等强制性社会规范的重视,是其与传统儒家的特征性差异,为此荀子在历史上广受诘责。荀子的刑罚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渊源。礼法思想是荀子理论体系的核心,荀子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恰合时宜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独创性地将礼法融合。荀子的刑罚思想是其礼法思想的逻辑延伸,统摄于礼法思想之下,受礼法关系的调整。在刑罚具体实施过程中,荀子主张以礼义为指导原则,既需针对实施对象的不同有侧重地采取不同社会规范,又应积极发挥刑与礼的双重作用,从而避免刑罚制度走向严刑峻法的极端。在处理教与刑的关系的方面,荀子认为刑罚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谦抑性,不应当被直接适用,而应先实行礼义教化后施加刑罚,但也不可只教不刑,放纵犯罪。人性论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依据,也是荀子刑罚思想的依据。荀子认为人的欲望具有引发争夺的恶的因子,最终会导致社会失序的恶果;但人的欲望也可通过“化性起伪”的方式进行节制。辩证的人性观也对荀子的刑罚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体现为刑罚必要性和刑罚节制性的统一。罪是刑罚所惩治的对象,描述了刑罚所须惩治的行为所应具备的特征。在罪名理论方面,荀子既借鉴吸收了法家的罪名主义思维,将犯罪行为按其性质总结出系统化、概念化的罪名从而沟通了犯罪行为到刑罚的桥梁,又在将儒家思想融入罪名理论,主张伦理道德定罪。此外,荀子立足政治统治的需要,主张对思想言论罪施行刑罚,鼓动统治者实施思想专制。为确保刑罚的公正和有力执行,荀子提出了具体的刑罚适用思想。在刑罚规范外在形式方面,荀子主张刑罚公开。在刑罚规范运用方面,荀子提出主张以“类”弥补刑法条文的空白。在刑事裁量过程中,荀子提倡“法胜私”的审判伦理、“刑称罪”的审判尺度以及“省刑慎罚”的刑罚执行原则。在社会形势与刑罚政策方面,荀子主张“治则刑重,乱则刑轻”,从而实现刑罚静态公正与动态公正的统一。 荀子的刑罚思想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在功能上有效弥补了作为传统儒家规范的礼的不足。但是荀子的刑罚思想偏重于原则层面,而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使得荀子的设想难以落实到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其理论内部也有些许矛盾和偏颇。但总的来说,荀子的刑罚适用观念注重“刑礼相参”的社会实效,是“大醇而小疵”的,不仅是研究荀子礼法思想的重要缺口,也是荀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李昕
试论《左传》女性史叙事的学术成就
学术论文
《左传》中记载了诸多女性,有着丰富的女性史叙事。而目前学界关于《左传》女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社会学、女性学等方面,缺乏史学叙事方面的研究。结合《左传》在我国史学叙事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女性史叙事自然也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鉴于此,本文拟从叙事的角度探究《左传》女性史的学术成就。其一,无论是从《左传》所记女性数量、所涉女性阶层,还是从《左传》所记女性史事类型来看,《左传》女性史叙事规模在整个先秦时期可谓首屈一指,如此大规模的女性史叙事为先秦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也有助于先秦女性史的研究。其二,结合《左传》女性史叙事的塑造手法来看,《左传》的女性史叙事注重表现女性生动鲜活的形象,个别部分存在以女性为中心的叙事,使得女性在史书上不再是脸谱化的存在,而是切实影响着历史格局的独立个体,此叙事手法影响了此后的相关女性史叙事。其三,基于《左传》女性史叙事的褒贬态度来看,《左传》的女性史叙事传达出其对女性优良品质的认可,以及对女性礼、德方面品行的期许,可见《左传》作者对于女性的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其四,综合《左传》整体的叙事特征来看,《左传》女性史叙事既有重视女性情感、能力的一面,又有轻视女性地位、诉求的一面,这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体现出《左传》作者在女性史叙事上的创进。
于清
《唐百家诗选》研究
学术论文
《唐百家诗选》成书于北宋中期,因其编选意图不明、不选诸唐诗大家而历来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由文献材料出发,从多个角度对这部选本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其在选本传承中的地位与影响。 绪论:回顾了从古至今有关《唐百家诗选》的评论及研究成果,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一章:梳理《唐百家诗选》的版本流传情况,摸清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的变化。总体而言,选本的刊刻次数并不多,但存在“分人本”与“分类本”两种编排情况。 第二章:分析了《唐百家诗选》的编选情况,在充分了解王安石与宋敏求二人的著述情况基础上,结合时代与环境特征对这部诗选的编选目的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认为此书确由宋敏求提供材料,王安石进行删选编纂,颇具开拓性,但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此外,本章还梳理了《唐百家诗选》一书的资料来源。 第三章:将《唐百家诗选》置于唐宋选本变化的过程中进行对比考察,以《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三部唐代选本,《众妙集》、《三体唐诗》、《唐诗鼓吹》三部南宋以后选本作为参照,从体例与内容两个角度揭示其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体例上,这部选本更接近唐人选唐诗的形式,而在内容与容量上,则与先前范本差异较大,却为后来形成的选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第四章:以北宋、南宋与清代的三次刊刻为线索,探究其每次问世后的评价与影响,并阐明这种评价与《唐百家诗选》本身要素及外部诗学风气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北宋末期,由于出自宋人之手的通代唐诗选本还不多见,故此对这部选本的评价褒多贬少,而到了南宋以后,同类选本逐渐涌现,在理念和细节处理上都比《唐百家诗选》更加成熟,故针对它的负面意见开始增加。而清代的重刻则更多出于突破明人选诗眼光的目的。 结论:综述了《唐百家诗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并给出一个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另有附录一章,收录针对此选的两个较为全面的评点系统。
王靓
论名称、涵义、所指及其关系——兼论语言、思想、实在的关系
学术论文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尝试统一了语言分析方法与反思和辩证法,以这种统一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名称、涵义、所指、语言、思想、实在的基本规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间关系,提出并论证了:名称指称所指、表达涵义,涵义是对所指的认识、是名称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思想、指称实在,思想是对实在的认识.基于这样的紧密联系,揭示了语言论、认识论、本体论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证明了无论作为学科还是学派,语言论、认识论、本体论都是联系、统一的.创新之处主要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为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可资采用的、更合理的研究方法;确定名称、涵义、所指和语言、思想、实在各自的基本规定,提出名称、涵义、所指间的关系和语言、思想、实在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实词、虚词与名称的关系,得出所有的词都是名称以及名称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的观点,并据此证明语言与实在的对应关系;根据语言、思想、实在间的关系,重新确立语言哲学的基础,证明语言哲学方法论原则的合理性;以及对语言论、认识论、本体率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哲学体系的统一.
王伟
北宋小景画意义的变迁
学术论文
本文意在从意义变迁的角度对北宋时期小景画的兴起、发展、渐衰等不同阶段进行探讨。画史中的小景画面目模糊,无论从尺寸形制、风格结构还是题材画意等角度都有截然相反的论述,这也增加了我们从传统画史风格研究或主题研究理解小景画的难度。本文试图改换研究视角,从小景画的使用者或接受者入手,探讨小景画之于使用者的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小景画形式或内涵的变化。通过相关研究,本文试图指出,画史论述中小景的模糊与指涉的复杂性自有其历史根源,在不同的时空脉络中小景画之于使用者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而小景画的意义唯有在具体的历史与文化情境中方可得到切实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小景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群体中的意义变迁,勾勒出北宋小景画的多种内涵和面貌。 小景这一画科为五代宋初僧人惠崇所创始。这一画科之所以能以独立面目出现在画史之上,在于它同当时南北两地的地域性风格迥然不同。早期小景的内涵与惠崇息息相关,既是惠崇自身实际生活经验所及的一种图像,又是他个人情志和思维模式作用下的艺术品。小景画之于惠崇的意义,在于它利用充满诗意的物象和绘画语言,寄托了创作者某种难以明言的私人性情感。 小景画在北宋中期被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重新发现。小景对于此时文人的意义当从政治情势和文化思潮两方面来求索。从政治的角度看来,北宋中期变法革新,呼应着这一政治情势的是李郭派的全景式帝国山水意象,苏黄等文人作为变法的反对者,极力推崇小景,正如小景自身的意义区别于李郭派全景山水,这是文人自身区别于帝国主流话语(变法)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黄庭坚等文人纷纷题诗于小景,则是赋予小景山水一种江湖归隐之趣味,借以表达自身对现实政治的厌倦与不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此时的文人阶层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力愈加凸显,无论是在创作鉴赏还是收藏著述都标举文人化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与文人的自我表达诉求息息相关,这也导致了类似于小景这样适合主观性表达绘画形式的再发现。 小景在被文人发现的同时,也被一批贵族画家重新诠释出来。这批宗室或者说贵族画家与文人交往密切,他们的小景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文人的呼应。这批贵族画家没有文人们的现实遭遇,所以他们的小景也不再有文人们类似的政治表达,加之宗室身份难以远游的局限,他们的小景多是京郊汀渚坡岸之景,又加以优容高雅的诗意。 徽宗年间,皇家画院对小景进行了吸收和改造。通过检视画院画家的作品(如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和画院选拔机制的考试内容可以得知,宫廷的小景延续了宗室画家的那种诗意情绪,但在具体内涵上却丢失了原有的丰富内涵,小景越来越向形式化和模式化发展,最终衰落并转化。 总体说来,小景的意义是随着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小景“使用者”的个人或群体的境遇、需求而不断改变的,百年间小景的意义虽在僧人、文人、贵族和宫廷间沉浮变迁,但也暗藏一股总的趋势,就是私人性的隐逸诉求和江湖之思等丰富内涵渐渐消退,形式因素和模式化渐渐增强,这也导致了小景最后的衰亡和转化。
孙旭峰
《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
学术论文
该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主题-思乡恋土.第一章对它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得出了该主题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起步,九十年代初正式形成,目前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的结论;第二章联系周代生活的多个层面分析了该主题形成的原因:植根于农业人生的恋土情怀、执着于宗法人伦的恋亲情结、受制于外部社会的强大压力、萌生于久出思归的痛苦现实,这里有经济原因、伦理原因、政的因、也有现实原因;第三章在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侧重于为王事奔波的役者、使臣、戍卒等人和思妇两方面的分析,包括成因和特点;第四章就该主题形成的神驰彼岸、黄昏怀人、登高怀远三个主要抒情模式的特征、源起、内容、影响作了分析,还简要分析了闻声起情、采物寄情、词唯心否三个抒情模式;第五章就该主题的影响和流变作了初步探讨.
李春华
高中语文唐宋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学术论文
唐宋词是唐宋时期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之一,代表了当时文学的较高水平,代表了一代文学的繁荣。它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唐宋词分散在“必修”和“选修”两大课程体系之中,依据教材编写者的理念,集中在不同的单元中。总的来说,“选修”教材中唐宋词所占比例大于必修教材。但可惜的是,选文的丰富多样并没有意味着“实施性”的增强。更让人忧心的是,教材编写上的一些问题,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引导,现在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语文的“工具性”被发挥到了极致,高考重点考察的就内容就深教,不考的就忽略掉。长此以往,“工具性”逐渐变味为“功利性”,学生学习唐宋诗词的目的仅仅是应付考试。他们会背名句名篇,也会按部就班的赏析,罗列专业名词时头头是道,但是要自主感受探究其中的美感,却鲜有学生能说出个道道。现行高中教材对诗词一块比重加大,篇目变多,教师面对眼花缭乱的资源,却处理得比较随意。相较散文、小说、议论文高中教学中的三大文体,多数教师认为学习古诗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故一节课教一篇,不加取舍,不分主次,浮光掠影地带领着学生“走马观花”,急于进入高考一轮“诗歌鉴赏”的复习。 因此,在教学改革已经走过十几年历程的背景下,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唐宋词的收录情况、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具有急迫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本篇论文,笔者将“唐宋词”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方面,分析阅读教学策略的多样性、文本差异对选择的影响,研究唐宋词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面对全体学生与生成控制理念的关系;在实际教学方面,力求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由此作为抓手,梳理分析目前高中唐宋词教学的各种现象,纠正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虚位和偏失,并力求找出一些符合唐宋词的文体特征、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高中语文教材唐宋词收录情况和教学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和高中生学习心理三个角度提出要求;第二章是高中唐宋词教学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教材、教师、学生、评价四个角度客观全面地反映唐宋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出问题所在;第三章是唐宋词教学策略,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力争能够解决第二章中发现的种种问题。
宋永强
李白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研究
学术论文
风格不仅是泛指一般性的表达方式或广义性的体裁格式之类的纯形式方面的特征(形式因素),更是特指那些区别于众多别的作品的某一品行、气质、神情、风韵等等(无形因素),而后者(无形因素)的种种特点皆凭借着前者(形式因素)才得以实现。风格是作家在艺术上成熟的主要标志,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能流传后世的不朽作品均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 鉴于风格本身的模糊性和不连贯性,对于它的研究一向争议颇多,十分复杂。故风格问题向来是翻译中最困难的问题。但是风格是一作家作品区别于众多别的作品的关键因素。故在译作中译者要尽量再现原作的风格。 李白是盛唐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其流传至今的不朽作品多达900多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强烈奔放,想象瑰丽奇特,而且李白性情狂狷,自由奔放,遂其诗作的风格豪放飘逸,千百年来独领风骚。 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对李白及其诗作的研究不胜枚举。一千多年来,李白诗歌被译为了日、法、英、徳、俄等多种文字。就英译而言就不乏名家名篇。就其不同英译本,笔者进行了细细的研读,发现不同译家所译李白诗作皆有不同的特色,但或多或少缺失了李白原作中的风格。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即使在翻译中有所创新,却依然能使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是在阅读李白的作品。 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风格翻译方法,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刘宓庆的理论,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对李白的风格在英文中的传递进行初步的研究,旨在寻找如何在译作中再现原作风格的有效途径。
孙媛
荀子性恶管理观探析
学术论文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不但对先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扬弃和发展,还集各家之所长,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的性恶论便是集先秦诸子人性论之大成,他深层探讨了“性”“伪”之间的关系,由“性”的不足引出了“伪”的必要性,提出了“隆礼重法”的管理模式等等。本文将以荀子的人性恶这一假设为基点,挖掘其所蕴藏的管理思想。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系统、全面认识荀子性恶管理观的形成,在对其管理观的形成背景、思想前提、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阐述的同时,指出这些管理思想是通过对前人的批判纠正而获得的,正确认识管理观的内容,为研究荀子性恶管理观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入手,找出与文章的切合点,做好理论上的准备,为以下的部分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承接前文做好的理论铺垫,以人性本恶这一假设出发,对荀子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梳理,疏通理论脉络,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蕴含的管理思想。从管理前提、管理模式、管理目标等六个方面出发、一一展现荀子性恶管理观的全貌。从“礼”“法”概念入手,以“隆礼重法”这一管理模式为主要阐述对象。 第三部分:对性恶管理观进行评析,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演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用之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章试图从现实社会的角度入手、分别阐述了性恶假设是不可或缺的管理阶段、“隆礼重法”思想与我国现实社会还有性恶管理观的历史局限性三方面问题。通过对荀子管理思想的窥探和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价值的分析,尽可能扩展和丰富原本的传统管理思想,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新时期的管理、新时期的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是吸纳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管理哲学为视角,对荀子及其思想做了全面的审视和梳理,以详尽的史料为基础,期望突破以往对荀子研究的局限性。荀子思想博大精深,然本人自愧用功不足,能力也非常有限,文章浅薄粗糙便成必然,还希望各位前辈给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王明君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