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史记》形容词研究
学术论文
在汉语史的研究中,专书研究是基础。而专书研究又以语法研究为基石。形容词作为汉语三大实词之一,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史记》作为重要的传世文献语料之一,一直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热点,但不足的是对其形容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选择《史记》作为语料,通过对其中的形容词进行全面的语法研究,希望对整个汉语史的发展研究有所裨益。 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史记》的成书情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我们根据形容词的判定标准,将《史记》中的形容词穷尽式地挑选出来。其次,我们根据词语结构的差别,将其分类,并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最后,我们将形容词与句法结合起来,研究它们的句法功能,并举例分析。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史记》中的形容词语法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张琰
针对汉硕留学生的《中国古代经典选本》“史记”部分研究与编写
学术论文
自2007年起,我国各大高校专门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汉硕留学生的教学课程体系之中,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很多高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然而目前国内针对汉硕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屈指可数,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研究也寥寥无几。因此,本论文以汉硕留学生为对象,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样本,编写一个针对汉硕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课程的《中国古代经典选本》“史记”部分的样篇。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讲述了本文选题缘由、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选题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关于汉硕留学生培养与中国《古代经典选本》教材的编写。首先简单介绍了汉硕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群体特点,并对当前汉硕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类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针对汉硕留学生的中国文学文化类教材的现状。进而提出关于针对汉硕留学生的《中国古代经典选本》教材的编写设想,简单地阐述了教材编写的定位以及特点。第三部分是针对汉硕留学生的《中国古代经典选本》“史记”部分编写准备与思考,首先是简要介绍了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在对其一生的生活轨迹以及《史记》的创作进行简要概述之后,介绍《史记》的作品内容以及艺术成就。其次再对《史记》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接受过程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结合前文,分别从中国文化继承与发展、汉硕留学生培养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经典选本》中选择《史记》的意义和价值。第四部分是针对汉硕留学生的《史记》部分篇目编写分析,首先对《史记》在国内外教材中的编写情况做了调查和比较分析,其次是对针对汉硕留学生的《中国古代经典选本》“史记”部分的篇目选择进行了分析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本样章的编写结构设置。第五部分是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史记》选篇的具体样章,将《史记》经典选本中的三篇选文进行完整的阐述,对选文进行多方位的解读,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该篇进行介绍。最后第六部分就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反思,将全文内容进行一个总结,然后是反思本文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编写的《史记》的样本中,笔者从《史记》中选取了《五帝本纪》、《刺客列传》和《太史公自序》这三篇文章,再节选了三篇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段,分别是虞舜行孝、荆轲刺秦王以及太史公问答。希望通过这三篇选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汉硕留学生能对《史记》,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研究,引起学界中各位研究学者的关注,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到汉硕留学生这一群体,共同打造更好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张霞
论语言图式在同声传译预测中的运用
学术论文
预测作为同声传译中的一个重要策略,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口译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关注。然而,该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较少关注预测策略在同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鉴于这一情况,本文将关注同传中预测的过程,试图探索提高预测能力的方法。 归根结底,口译是一项语言活动,因此,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入手,研究语言图式与预测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中英文语言差异的角度阐述预测策略在同传中的必要性,介绍图式理论,并重点探讨语言图式(包括译员中英文语言知识、对中英文差异的了解等内容)如何在预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作者还会进行一项实验,以更清楚地观察预测的实际过程,及语言图式如何在预测中发挥作用。
曾琦
《诗经·国风》与中州地域文化
学术论文
一部《诗经》,就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代表各地民歌的国风,体现出较强的地域文化色彩,是研究当时地域文化最可信的文本之一。本文从《诗经·国风》入手,重点研究春秋时期中州地域文化。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章节: 第一章是对中州地域文化的界定,总论中州地域文化的产生基础。首先对“地域文化”的概念进行定义,进而分析《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同时通过论述“中州”的得名和变迁,界定中州文化区的范围。最后结合风诗,分析春秋时期中州文化区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第二章是对中州地域文化源流的追溯。由于中州地域文化内部具有差异性和区域性,因此首先通过分析文化的缩影——城市(特别是都城)来划分春秋时期中州地区的五大文化中心。在此基础上追根溯源,探讨春秋时期中州地域文化的三大源流——先周文化、宗周文化、南楚文化,分析各自的不同特色。 第三章是结合风诗详述中州地域文化风俗。这是本文用墨最多的部分,通过分析中州地区的风俗习惯来展示独特的中州地域文化。首先是宗教信仰风俗,具体从中州宗教信仰风俗的特点、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巫觋及其活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其次是爱情婚姻风俗,具体从婚恋风俗的产生背景和特点、婚姻形态、择偶标准和婚礼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是其他社会风俗,具体包括节日风俗、服饰风俗、居住与出行风俗等三方面。本章在论述风俗习惯时,特别注意到与风诗的结合,力求做到以诗证俗、以诗现俗,阐明诗歌背后蕴藏的地域文化内涵。 第四章是综述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的影响。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互动关系,文学反映着文化,文化影响着文学。本章从总体上观照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的影响,具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分析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审美特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分析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艺术风格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力求体现出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对中州地域文化形成全面系统的了解。
杨智
许渊冲《论语》英译本文化意象的英译研究
学术论文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本文从《论语》中收集了处于物质形态层、生态层、制度习俗层和心智层的文化意象,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隐喻机制,分析了以上文化意象的英译及其策略选择,从而进一步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认知理据。通过研究发现:(1)《论语》中的文化意象主要使用了模仿、替代、阐释和淡化的文化翻译策略,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替代,使用次数最少的是淡化。此外,处于不同层面的文化意象主要使用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如多数生态层面的文化意象能够在目标域中找到对应的词来翻译,因此译者采用模仿策略的次数最多。(2)影响《论语》中文化意象英译翻译策略选择的认知动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目的和文化补偿,而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是这三个认知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译者在翻译典籍时,尤其是翻译典籍中的文化信息时,要重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明确翻译目的,对文化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偿,填补目标读者的文化空白,这样译者才能够更好地根据其不同特点与自身理解选择适应的翻译策略,成功用目的语移植原语中的文化信息,达成文化信息交流,成功传播中国文化,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儒家文化的深刻魅力。
徐淑贤
主体论视角下《诗经》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学术论文
纵观中西翻译史,翻译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原作者和源文本上,而译者往往被置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被要求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以至于掩盖了译者的主体性,看不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直到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的主体性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翻译主体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入。 《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诗经》从十八世纪至今已被翻译成众多英文译本,其中当属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最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了理雅各和许渊冲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从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诗经》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根据翻译主体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本文从译者在传统翻译研究中的地位着手,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显现和兴起,并详细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涵义及其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接下来介绍了《诗经》的篇章结构与传统分类,对《诗经》英译历史中的著名译本作了简要概述。针对所选取的两个译本,本文分别从译者背景和翻译思想两个部分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将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译本比较上,结合具体例证,主要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译者的翻译环境和翻译过程、译者对词语选择和语言形式的运用三个方面对比两个译本,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因素在这两个译本中的具体体现。 最后,本文得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译者决定主体性的发挥,其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作为原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桥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而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是富于创造性的,在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之下,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译本。因此译者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达到翻译的更好效果。
雷凡
词序及其文学史意义—以十一至十三世纪作品为中心
学术论文
该文以十一至十三世纪词作中的词序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词序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从散文的角度看其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论文首先对词牌、词题和词序作了必要的区分.指出在早期词人的意识里,词牌同时也是词题.论文以相当的篇幅对词序的发展史作了较充分的描述.指出词序在产生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受到词人的普遍重视,而主要限于受苏轼词风影响的词人群里,辛弃疾写出了词序史上最多的作品.该文认为,词序,特别是从姜夔到张炎的文学性词序,应该在散文中上占有一席之地.
段红伟
《左传》“捕获”、“囚缚”、“释放”义类词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以先秦时的语料专书《春秋左氏传》作为研究文本(以下简称《左传》),选取“捕获”、“囚缚”、“释放”三个义类的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词义、归纳义位,分类并统计这些词在《左传》中的用例状况,理清各词单义或多义的特点及在《左传》中使用频率的高低;对各个义类系统中的词,先从词义发展角度对词义进行静态描写,再结合各义类的词在《左传》中的用例,以概念要素为背景对各词进行词义结构分析;以此为基础再比较分析各个义类系统中词义结构的差别,归纳各义类词的词义特点并总结特点产生的原因。 在《左传》中“捕获”、“囚缚”、“释放”义类共有32个词,总计390个用例。其中,“捕获”义类中有13个词,在《左传》中出现40个义位。在《左传》中以多义为主,并且“获”的使用频率最高,“挟”、“掖”、“收”的使用频率最低。该义类系统中的各词多是本义属於“捕获”义类系统,结合各词在《左传》中的用例,以概念为背景进行词义结构要素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捕获”义类词各词除了均包含“动作:捕捉”这一相同的维度外,还包含了捕捉方式、捕捉对象、捕捉部位、捕捉结果及捕捉背景等几个不同的维度。这些维度一方面是区分“捕获”义类词各词异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些维度也是先秦生产发展、生活进步和先民认知分类细化的表现。 “囚缚”义类中共有12个词,在《左传》中出现27个义位的使用。“囚缚”义类词在《左传》中总体上以多义位为主,并且“囚”的使用频率最高,“幽”、“圄”、“约”、“括”的使用频率最低。结合各词在《左传》中的用例,以概念为背景进行词义结构要素的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囚缚”义类词各词除了均包含“动作:束缚”这一相同的维度外,还包含了囚缚对象、囚缚工具、囚缚目的等几个不同的维度。这些维度一方面是区分“囚缚”义类系统中各词异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些维度也与先秦时物质生产发展、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先民多样化和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相联繋的。 “释放”义类中共有7个词,总计32个义位。对各词词义进行描写和词义结构要素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释放”义类词各词除了包含“动作:释放”、“目的:使自由”这两个相同的维度外,还包含了释放主体、释放对象、释放方式、释放背景等几个不同的维度。这些维度既有先秦封建制度权威带来的君权至上的观念影响,也有先民崇尚鬼神的迷信心理的烙印。 “捕获”、“囚缚”、“释放”这三个义类的词是《左传》中使用时较为突出的一个义类系列,它们中所包含的每个词的词义特点无一不与先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先民的心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繋。
李涛
荀子教育伦理观研究
学术论文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早在春秋时代孟子就将“教”与“育”合成一词。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一生重视教育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荀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教育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荀子关于“天”的界定和“天人关系”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构成了荀子教育伦理观的理论基础。荀子的人性论是针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进而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以“性恶”为核心的人性论,对其极具特色的教育伦理观提供了逻辑起点。荀子“解蔽”而“知道”的认识论为其教育伦理思想提供了哲学方法论。 荀子教育伦理观的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性中的恶是与生俱来的,要使人性向善必然需要对人性加以教化。因此,遵循尊师重教的伦理原则,通过他所设计的伦理路径:“壹于道”即统一于“道”、专注于“道”;“积善成德”即积累善行,成就大德;“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即学习从诵读《诗》、《书》、《乐》、《春秋》开始,直至读《礼》为终结;“以乐化人”即用音乐感化人的善心;“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即将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和规范付诸实践,作为伦理路径,并最终实现“终乎为圣人”的价值目标。 荀子的教育伦理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将“善”作为教育的价值导向,重视教育的德育功能,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任何人只要重视道德教育可以成为禹那样道德高尚的人;强调教育的外部环境“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即政治教化和风俗习惯必须因顺人心,然后才可以实行;重视教师的道德榜样示范,认为“夫师,以身为仪而贵自安者”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荀子的教育伦理观不仅是先秦伦理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有积极的启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岳倩
《史记·晋世家》新证
学术论文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晋国从兴起到被韩赵魏三家所灭的发展历程,是研究晋国历史的基本文献,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山西省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出土了大量与晋国有关的遗址、墓葬、青铜器、简帛等考古资料。学者们利用这些新出土的资料,形成众多研究成果。本文尝试整理这些出土资料与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从世系、纪年、都城、疆域、事件等五个方面,对《史记·晋世家》进行新证,以期有助于晋国历史的研究。 首先,结合传世文献与晋公、叔夨方鼎、觉公簋等铜器铭文,以及北赵晋侯墓地、曲沃羊舌墓地等,对《晋世家》所记晋君世系进行了考证,得出《晋世家》记载的早期晋君世系可信的结论,并对叔虞身份、叔虞受封原因、燮父改国号原因、羊舌墓地族属等问题进行了考证;理清了哀公、懿公、敬公实为同一人,孝公又称桓公,静公即悼公。其次,利用《左传》、《世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与觉公簋、晋侯苏编钟、羌钟等铜器铭文及《清华简》等,对《晋世家》所记相关纪年进行了梳理,确定叔虞封唐应在周公东征早期、燮父应在成王二十八年改国号为晋、千亩之战应有两次、出公应在位二十三年、孝公应在位三十二年、静公应在位八年。再次,结合传世文献及晋南地区发掘的考古遗址,推论晋国共五都五迁,叔虞始封之唐应在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一带,绛、翼实为一地,献公不曾迁都绛,从燮父迁晋到景公迁都新田之前,晋国都城应均在今翼城苇沟——北寿古城遗址一带。然后,从《晋世家》所载城邑、地区入手,结合其他传世文献所载晋国地名及考古发掘的城址、墓葬、青铜器、货币、兵器等,综合分析了晋国疆域的变迁过程,总结出晋国疆域在时间、空间、领土扩张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并对晋国疆域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传世文献与《清华简》、子犯编钟、赵孟庎壶等材料,对重耳流亡路线及年龄、城濮之战参战国、郤克使齐、黄池之会盟主等问题进行了考证。
李变变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