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目的论指导下的海外汉学文本翻译研究 ——以《探寻宇宙和规范世界:<易经>及其在中国的演进》第六、八章为例
学术论文
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激增,海外汉学渐成显学。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重视海外汉学的研究。本研究以海外汉学文本《探寻宇宙和规范世界:<易经>及其在中国的演进》第六、八章文本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以文本的翻译实践为例,剖析海外汉学文本的一般翻译思想。《探寻宇宙和规范世界:<易经>及其在中国的演进》讲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易经》发展史,是一部全面的《易经》研究著作。该书囊括了丰富的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笔者对此书进行翻译研究,希望可以为《易经》研究提供一个独到的海外视角。本研究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笔者结合了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从汉学词汇、句法、语篇风格三个层面,分析了海外汉学文本的翻译方法,并对海外汉学翻译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在词汇层面,笔者总结了人名、著作名、汉学术语等的一般翻译方法;在句法层面,笔者总结了海外汉学文本的长句处理方式,如顺序法、逆序法、分译法;在语篇风格方面,笔者总结了还原语篇风格的一般方法,如文言词语与四字词语的使用。
崔昕
浅析北宋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共通之处
学术论文
北宋时期,绘画发展迅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非常宝贵的艺术作品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统治者在宋初,就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广招名士,规模庞大,体制完备。宋徽宗赵佶为了培养出技艺精湛的院体画家,于崇宁三年设立画学,以考试的形式向全国招募热爱绘画的有识之士,来充实皇家画院的力量。院体画大多是由统治者规定绘画的样式,主宰画院的绘画风格。当时黄荃父子的花鸟画作品以其富丽堂皇、艳丽珍奇、精巧细腻的风格迎合皇家富贵、辉煌的审美观,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并获得重用。与此同时,在画院以外,另一种与其在绘画形式上有所区别的画派也在迅速发展,这就是“文人画派”。“文人画派”这种形式的出现,是针对当时蓬勃兴盛的院体画而提出的,这一绘画流派的出现,对以后的绘画及其绘画理论都产生深远影响。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崇文抑武、党争频繁的社会风潮影响之下,自然而然的把“琴棋书画”视为“独善其身”的重要方式,在官场上得不到长期的肯定和稳定的发展就只能“独善其身”转而向其它领域谋求发展,以此来分散精力,宽慰自己,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强调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应该能够体现出画家本人的人品、学问和才情等等要素。这些文人画家所选择的绘画题材多为花鸟和山水画,其中以梅兰竹菊、山水树石等对象为主,追求表现画家的主观情趣,以这些自然物象来比喻自己坚忍不拔、能屈能伸的崇高品格,以作画中的笔情墨趣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不赞成院体画家所推行的写实风格,不拘泥于形似,提倡一种淡墨轻岚、平淡清新、笔墨萧疏的艺术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水墨淋漓”的手法,以求得作品不同于“写实主义”的天然意境和笔墨艺术通过“干湿浓淡”所呈现出一种自身的感人力量。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画派的主导思想看似相互背离,其实在北宋时期文人画与院体画也并不是完全排斥的,他们的绘画主张有许多交相辉映之处,表明这两种美学观也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代表了同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郭熙的山水画以及绘画理论的提出是宋代院体画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为文人画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且与苏轼等人的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表明了这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在北宋这一时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吴媛
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 ——从《易经》的三个英译本看文化翻译模式i
学术论文
语言是随社会发展不断发展的。翻译行为,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也为语言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从原语转为译入语的过程中,译入语难以避免地会带有原语的“烙印”,加上译本对译入语读者的影响又是不可忽视的,翻译就参与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发展过程,为其进步做出了贡献。而语言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从语言进化发展的角度上说,文化翻译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 《易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奇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最精深,最悠远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众多的翻译家将此书译成本国语,借此传播中国文化,以光大本国文化。在这些译本中,各家自有得失,为我们研究文化翻译,特别是像《易经》这样的文化典籍翻译提供了借鉴。 本文试通过将《易经》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从中总结出三个译本在文化翻译问题上的得失,论证文本的文化解读应该是一个开放性体系,由此不存在“终极”译本,提出“复译”的必要性。“复译”顺应了目的语的发展要求,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目的语的发展方向,由此提出理想的文化翻译模式―“富集化循环”模式。
杨健
刘敞《七经小传》研究 ——以《论语小传》为例
学术论文
刘敞是北宋著名学者,也是一名清廉正直的官员,与当时名流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王回兄弟、江临几、梅尧臣等交往密切。他长于经学,由于家学渊源,其春秋学根柢犹深。真正引起人们对其学术地位进行争论的,则是《七经小传》——由宋至今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宋学开风气之作的一本小书。但是,对《七经小传》的研究很薄弱,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尝试以《七经小传》中的《论语小传》为例展开研究,以得窥一豹而见全斑之效。刘敞在其早年,就完成了割记体式的作品《七经小传》,并已流传开来,刘敞由此成为宋学中首次全面疑经的人物。但由于年龄、学统、师传及学者定位学术地位标准各异等因素的影响,刘敝的学术地位受到后人不少误解,本文从辨明《七经小传》的著成时间和地位入手探究,力图对此加以厘清。在此基础上,经广征博引、严密论证,对《七经小传》之《春秋》下何以只有三条提出自己的推断。《论语小传》是《七经小传》中篇幅最长、所传条目最多的一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略加分析刘敝重视《论语》的原因之后,细致地择要分类解读了《论语小传》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提炼出《论语小传》的经学思想、诠释方法和特点,以期为《七经小传》的整体研究打下一定基础。最后,以《论语小传》而兼及《七经小传》其他诸经的历史影响,由点及面大致勾勒出《七经小传》的影响和地位。
贺平丽
《论语》两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学术论文
Through his translating practice of the Bible, Eugene. A .Nida has proposed his translating theory——' functionalequivalence'. It states that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 to preserve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and the new focus of translating hasshifted from the form of the message to the response of the targetlanguage readers. Therefore, It has introduced a new principle ofjudging a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ce (or functionalequivalence), which is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which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aders respond to the message in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Bible'——Analects of Confucius(论语) . The analysis not only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works, but makes use of the findings of the Chinese-Englishcontrasttive studies as well as som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kill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柳颖
刘宗周《论语学案》研究
学术论文
孔子乃万世师表,《论语》是学术界公认的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历代注疏汗牛充栋。刘宗周是明代儒学大家,其开创的蕺山学派在儒学史上影响巨大。《论语学案》原是刘宗周为学生解说《论语》的讲义,他的一些见解颇为独到、深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刘宗周的生平及著述情况,刘宗周家教甚严,加上得遇良师,结交益友,人品甚佳。其次,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论语学案》的撰著背景、成书经过及命名缘由。再次,重点分析《论语学案》的解经方式,即引用儒家经典和引用宋明儒之说及史事。最后,探讨《论语学案》的思想要旨,即刘宗周如何阐释“学”、“仁”、“道”等儒家重要思想以及刘宗周对其他学说的态度。
潘晓玲
《史记》英译过程中默认值的显化研究
学术论文
《史记》是一部研究秦汉语言和汉语史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文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是我们伟大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的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司马迁创造性的将民间口语和古代书面语进行结合,使得《史记》语言独具特色:行文简练,却内容丰富,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文中有大量默认值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认为,认知框架中有无数槽孔,默认值就是在没有提供明确的语篇信息的情况下的槽孔值。也就是说,默认值虽不在话语中出现,却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自从默认值的概念被提出后,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相关文献资料并不多,本文将以默认值为主线,对其进行分类及其在英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并探索其背后的认知原则。 显化概念最先是由Vinay和Darbelnet提出的,他们将其定义为“将源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语境或情境中推理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的方法”。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源语中的语言特色及文化背景等需要借助译者得以显化。默认值即源语中的暗含信息,即未通过语言文字形式来表达,却能被源语读者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知识所理解。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源语中的默认值必须通过译者的心智加工和翻译手法得以显化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所选《史记》译文为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的“Selections from Records of theHistorian”,被公认为比较权威的译著。杨宪益和戴乃迭是一对惊才绝艳,绝无仅有的夫妻翻译大家,也是最早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成英文的作家之一。在《史记》译文中,他们有效地将原文中的大量默认值进行了显化,显著提高了译文质量,使得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文化有利于汉语典籍文化对外传播。因此,本文将以默认值为切入点,对其显化方式进行探讨,并探索其背后的认知原则,以期为以后的典籍翻译贡献一份力量。
刘莹
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李白、杜甫、苏轼人格理想研究
学术论文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独特的人格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理想人格状态.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是对李白、杜甫、苏轼人格精神的概括.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者人格精神的描述来窥视唐宋两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理想人格.全文分三章.第一章论述李白的人格理想.'真者无畏'是对其人格精神特点的概括.围绕李白'功成身退'的理想人格模式来论述.全章分为两小节.第一节论述李白理想人格的渊源、'功成身退'的理想人格模式以及独立人格形象;第二节围绕李白人格精神之'真'论述,浪漫自负是真,追求与消沉亦是真.第二章论述杜甫的人格理想.'善者无私'是对其人格精神特点的概括.杜甫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忠实实践者.他个性里最独特、最能引起人心灵震撼的是他的近似圣人的'善'.分两节论述.第一节从儒家理想人格的角度论述杜甫的人格精神:至仁之人是其毕生追求的人格理想;守道自任是其执着耿介的人格特征.第二节论述杜甫作为'善者'的无私情怀.感情化的道德人格,忧国、怜民的良知情怀均是杜甫作为'善者'对儒家成德至圣的最好解释.第三章论述苏轼的人格理想.东坡是善于生活的智者,他的个性中散发着令人倾倒的魅力.全章分三节.第一节论述苏轼在'和陶诗'中流露出来的人格追求,旨在论述苏轼平易枯淡的外在生活中含蓄透彻的心境.第二节论述苏轼黄州时期的人格境界,其坦荡豪放,乐观旷达的人格境界正是这一时期对人生彻底了悟后的自由境界.第三节论述苏轼作为'智者'的个性的魅力.独立不倚、豪放达观、至情至性是他人格美的闪光之处.
王宁宁
《左传》杜注联合式双音结构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对《左传》杜注联合式双音结构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从意义、词性和字序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同时考察它在现代汉语的使用情况。联合式双音结构按照两个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同义联合双音结构、反义联合双音结构和类义联合双音结构;从词性角度看,杜注联合式双音结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连词、量词等八种词类;杜注部分联合式双音结构有两种不同的字序,之所以按字序分类,是想考察不同字序的结构是否在意义、字形、词性等方面完全相同。讨论杜注联合式双音结构在现代汉语的使用情况,目的在于沟通古今,古为今服务,同时又不以今论古,还原古书以本来面目,真正理解古人在文献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杨晓粉
《诗经·周颂》考论——周代的祭祀仪式与歌诗关系研究
学术论文
《诗经·周颂》是周王朝祭礼仪式所用歌诗,被视为诗之“正经”,在周代诗乐教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依史学界的观点,中国古代的王朝祭祀属宗教行为,因而,祭仪所用歌诗亦当属宗教歌诗的范围。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这类歌诗所用的祭仪背景及相关祭祀制度的追溯,考论周代祭礼歌诗的源起、创制主体、内容及形式特色,揭示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并从仪式的角度讨论周代祭礼歌诗的仪式功能。 绪论部分全面回顾了《周颂》研究史,指出在《周颂》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概要介绍了周代王朝祭礼颂诗涉及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主要讨论周代颂诗的性质、创制主体、表演特色及形成此特色的原因。《周颂》是祭祀仪式上由可以交通神人的神职人员唱颂的告神歌诗,这是前人的共识。本章分析了周代神职人员的构成情况,重点考察祭主赞辞的祝官的职掌和职业特点,说明祝官是告神颂词的创制者,颂诗是祝官在仪式上告神的祝赞词,“大声呼告”是演颂的特点。 第二章全面回顾了周代祭礼仪式的构成情况,并重点考察了与歌诗表演相关的仪式环节。指出除了祭祀过程中告神祝祷涉及演诗活动外,在周代祭礼及其它仪式中,还广泛存在着以生发仪式义理为目的的“合语”之礼。“合语”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古”,即唱赞祖先功德以及赞扬祭祀过程、劝诫时王等。本文通过论证指出,这些内容与大雅中祭祖“史诗”以及若干作于西周后期的讽谏诗等有对应关系,据此可以证明雅与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从表现方式上看,颂以呼告为主,而雅以吟诵为主。 第三章对被誉为“四始之极”的《周颂·清庙》及《维天之命》、《维清》三章进行全面考察,通过仪式乐舞的规定、三章的创制背景、文本中“对扬”与受命礼的对应关系等的考证,证明《清庙》三首同是用在洛邑建成、周公致政成王并以此告祭文王的仪典上的歌诗,通过祭祀告神受命,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点,神化了宗法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通过考察周代祭礼颂诗的仪式功能,揭示颂体诗内容多样性的原因。《周颂》中不唯歌功颂德之作,也有践阼登基之作,农事诗等。这些歌诗分别用于旨在加强业已存在的秩序和价值的强化仪式,及旨在助人渡过危机和困难的转换仪式中。这些歌诗具有社会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和心理调节功能等。周初功成治定制礼作乐,颂诗即是治礼作乐的产物。这些歌诗多是为了告功而作,属于强化仪式用诗。
李瑾华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