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0484条数据
试论语文教材的开放性
学术论文
作为语文教材的性质之一,开放性与其他性质一样,关系着语文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语文教材开放性的认识和研究都还是相当不足的,而理论的不足,必将影响到实践的顺利进行。 本文试图对语文教材的开放性进行一些较深入、系统的分析,以期能够对开放性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文章共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采取有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教材整体功用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的功用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则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分析了语文教材开放性的内涵、外化形式以及在教材各组成系统中的表现;第三章,理论联系实际,引入代表性案例,具体分析了鲁教版、苏教版两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开放性情况,并总结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写开放性较好的语文教材的简单方案。 文章认为,语文教材开放性的主要功用在于体现开放性的语文课程内容并帮助开放性的语文教学的展开。在此功用下,语文教材开放性的本质内涵为语文教材反映语文课程对社会生活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本课程环境的回归并促成其教学化的能力。该内涵有以下几种外化形式:教材的广泛联系性和可延伸性、可扩展性,时代性和弹性,实践性以及可对话性。该内涵及其外化形式在教材各组成系统中具体表现为:选文系统极大的广度、代表性、时代性、多样性和材料意识;知识系统知识点广泛的覆盖面、知识的链接意识和工具性倾向;助学系统的“教学助手”姿态,包括材料的丰富性、教学建议者姿态和材料、建议的时代性、弹性:训练系统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的丰富多样、训练的时代性和可选择性、可变化性,训练的实践性以及起点意识。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鲁教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开放性都是不够的,并且存在很多问题。这些不足,与“范文”中心的语文教材编制模式是分不开的。要编写开放性较好的语文教材,可以在坚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下,建立“训练重心”的教材模式,并合理开发教材语言表述的不确定性。
张惠娟
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
学术论文
史传与古典小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许多学者都从整体上探讨了史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至于具体到某一史著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则又多以《史记》为例来加以论析。然而,作为中国最早成熟的叙事作品,《左传》在叙事写人方面照样给古典小说以深远影响。即使在古代,许多小说评论家也以“腐迁、盲左”并称;何况《史记》的叙事体例及某些刻画人物的手法也源于《左传》。而《左传》为解经之作,它与《春秋》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春秋》又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著;更重要的是,与《史记》相比,它们亦经亦史的崇高文化地位,使其蕴涵着巨大文化能量的许多审美观念作为权威话语,对古典小说的艺术特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造就了古典小说许多“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并促成了其民族特征的形成。所以,探讨《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是一个具有学术意义的论题。鉴于它们在古典小说文体生成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本文以论述《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为主,同时又兼及《春秋》对古典小说的影响。 在作为绪论”的《(左传)与古典小说关系研究述略》中,主要就古今对《左传》与古典小说关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粗略疏理。 第一章为《史蕴诗心》。它主要就《左传》对古典小说文体生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左传》本身所包含的小说因素及其成因展开论述。 第二章为《“春秋笔法”对古典小说的浸润》。它首先对“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进行阐释,并简单说明以《左传》、《史记》为代表的史传对“春秋笔法”的继承。“春秋笔法”的内涵可以集中地概括为两点:一是叙述客观冷静,“叙事不合渗入断语”,<'1>即作者尽量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让生活以本来的真实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但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却能透示出作者的褒贬倾向;二是作者以隐晦的曲笔,含蓄的微词,向人们暗示其中的“微言大义”,其精髓也即刘勰所说的:“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春秋笔法”的表现形式为“笔”和“削”。“笔”即书写记录;“削”指“讳书”,它指对某件事的全部或部分删略或隐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即服务于劝善惩恶这一宗旨。 第三章为《〈左传〉叙事对古典小说的影响》。本章从《左传》的叙述传统出发,说明是《左传》为古典小说提供了“时间——因果”这一基本叙述模式;同时,《左传》的叙述传统还造成了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缺席;以及发达而形式多样的预叙。而且由《左传》开创的“闲笔”叙事谋略、叙梦艺术等都对古典小说产生了明显影响:最后揭示了古典小说所习用的其他叙述技巧也与《左传》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第四章为《人物刻画手法的滥觞》。《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比较成熟的史传,其刻画人物的许多技巧为古典小说所效法。我们重点要谈的是关于心理描写、白描手法等源于《左传》的人物刻画手法对古典小说的影响。 白描手法本来属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范畴,而这种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的美学意蕴,引起了小说评论家的浓厚兴趣与普遍重视,于是他们便把它引进了小说批评领域。其实,白描手法还有一个重要渊源,那就是以《左传》为代表的史传文学。这首先与史官文化所倡导的“实录”传统密切相关。同时,讲究用词简约与用晦之道的“春秋笔法”也使白描成为《左传》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之一。在经过小说评论家的发挥后,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扩大和丰富,从而使它成为中国小说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这种发挥是在文学领域内的发挥,其发挥的源泉在文学本身,而非绘画。这就是说,小说批评家所谓的白描在本质上与文学本身的发展历程有着不可割断的血脉关系。
陈才训
英语社论语类中人际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
学术论文
该文作者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社论这种特定的语类,尝试着把人际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策略,试图说明人际语法隐语不仅是社论文的一种语言特色,而且对实现社论的交际目的有着特殊的贡献.作者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中抽取了200篇社论文章.通过仔细研读抽样文本,并借鉴韩礼德的语法隐语理论,作者首先对样本中所使用的人际语法隐喻作了界定,然后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际语法隐喻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社论文中,而且对于实现社论的两大交际目的:劝说和评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后,作者从表层语言平面的研究转向深层语篇语义的功能解释,归纳了人际语法隐喻的特征,从而对人际语法隐喻在社论文中的有意识运用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该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系统功能语法能够为体裁分析提供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的论点;并且该文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语社论文中语言的微妙之处,对于深刻理解和洞察社论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大有裨益.
余晓曼
荀子的正义思想
学术论文
荀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人,他集儒家之大成,强调“礼义”在现实中的功用,注重社会制度的建构,基本形成了儒家的正义思想。 荀子的正义思想以其自然观与人性论为哲学基础,前者强调“天人之分”,后者强调“性伪之分”。由此出发,荀子认为,社会的基本原则也应是“分”。这个“分”,主要是指等级之分,同时包括伦理层次、社会职业、物质产品的分别与分配。荀子认为,只有坚持“分”的原则,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秩序才能形成,社会生活才有可能。这就是他“明分止争”的基本含义。只有如此,才能建成一个美好的社会,达到“群居和一”的理想状态。 荀子的思想,涉及到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层面,是关于社会结构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他认为,这一原则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而且是国家与社会生活的最高标准,为“天下之大本大经”。个人、社会与国家都有责任保证这一原则性制度的贯彻执行,即使是最高的君主也不例外。为此,荀子格外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把制度实现的希望寄托于“德才兼备”的先进分子。他把好的制度与高素质的人才看作正义的两个必备条件,同时又坚持制度的原则性与至高无上性,这一观点在人类历史上是经得起检验的。 一般来说,中国人对个人的正义很敏感,而对制度的正义却有些麻木。其实,制度的正义更具根本性。在良善的制度之下,才有普遍的福利和普遍的正义。我们研究荀子的正义思想,也就是要吸取他的智慧,以资古为今用。
李洪斌
韦苏州体研究
学术论文
韦应物诗歌在中唐诗坛自成一家,其诗既有汉魏之质,又兼六朝之流丽,更具盛唐遗韵。韦应物所作诗体虽以五古居多,但古体中古律相互兼容,诗作呈现出“古诗近律”与“律诗似古”的特点。他受陶渊明与大小谢的影响,但并未囿于其中,此外在山水田园诗派的并称中也显示出个人面目。在接受史上,宋人对于韦体的批评与效拟也促进了韦诗在后世的流传。故本篇论文主要分三章来研究“韦苏州体”。 第一章从韦应物诗歌的基本体制和风格切入,研究韦苏州体的诗体与诗风。韦应物古体诗中既有古风的一面,古体诗中近于律体与律诗中所体现的六朝风致又具有流丽的一面。韦诗师法多家且诸体兼备,集中虽五古最多,但又受到六朝以来声律的影响,所以他并没有一味地拟古,而是熔铸了多家特色,并因其身处盛唐至中唐的时代转变之中,其诗有着盛唐遗韵,是带有“毛病”的盛唐诗,故其被看作盛唐最后一个诗人。 第二章研究韦应物诸多并称背后的个人面貌。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人同列山水田园诗派,但脉脉山水清音之下他们弹奏出了不同的音符,“王孟韦柳”并称背后他的个人面目依旧是清晰可辨的,他的诗境本色为幽冷寂静。王维孟浩然身处盛唐,诗歌气象圆融,山水诗浑然一体,空灵清澈。韦应物看过盛唐繁华气象,却又落入中唐萧瑟之境,选择吏隐两难下的折中,诗歌既有盛唐之气,又成清疏之境,本色为萧散淡冷的有人之境。 第三章研究后人对于韦应物的批评与追拟,以宋人为中心,分析宋人诗学视野中的韦苏州体。韦应物的诗名在其身后,其诗体更是在经过了白居易、苏轼、严羽等人的提及与推崇后才被后人广泛接受。宋人诗话对韦应物的批评及诗作对韦诗的追拟奠定了韦苏州体在后世接受的基本面貌。具体来看,他诸体皆备,且各具特色,师法多家,熔铸一炉,没有成为风格或技法特别明晰的模仿对象。后人拟作也往往难以抓取他的特色所在,故而宋人拟作并无太多相似之处,更少有超出原诗价值之作。明清两代,论韦诗大多沿袭苏轼和朱熹的成说,也多有拟韦之作。
杨巧羽
杜甫辞赋研究
学术论文
“诗圣”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有乐府、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且都名篇名句倍出,真可谓众体皆备又众体皆佳。同时,他在其他文学样式上也不甘沉沦,也曾创作过一些辞赋,现存“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封西岳赋》、《雕赋》和《天狗赋》。古代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其辞赋,近现代开始有学者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但多局限于就某个问题入手单篇成文,所以对杜甫辞赋整体的研究梳理尚有可探索的空间。本文试图以杜甫的辞赋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三章来具体探讨杜甫对待辞赋创作的真实态度、杜甫辞赋创作的传承性及独特性。本文研究将从以下层次展开: 前言,概述杜甫辞赋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主要研究杜甫对辞赋创作的看法。本章分别从杜甫对前代赋家的看法、杜甫对自己辞赋的看法及杜甫对辞赋创作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展开,从而得出杜甫对待辞赋创作的真实态度。 第二章,剖析杜甫辞赋创作的传承性。以杜甫辞赋作品为基点,分别从对楚辞的继承、对汉代散体赋的继承及对前代咏物赋的继承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可以看出杜甫辞赋创作“读书破万卷”的文学功底和“转益多师”的治学态度。 第三章,探讨杜甫辞赋创作的独特性。以杜甫辞赋作品为基点,总结前人的观点并加以延伸。通过其辞赋不同于楚辞的抒情方式、突破汉人辞赋的堆垛之处及其咏物赋含寓言于正意、感慨淋漓的表现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研究,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对待杜甫的辞赋创作。
刘叶青
甘肃庄浪紫荆山老君庙'老子八十一化'壁画研究
学术论文
老子八十一化图产生于宋元交替之际,是道教弟子依据东晋时期出现的“老子化胡说”而创作的系列图像,以鲜明直观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老子游历说道和教化胡人的神话故事。老子八十一化图的起初造作以抗衡佛教和发扬道教为根本目的,自诞生以来传播迅速,遍及南北道场,传播形式多样,由版刻经本衍生出了壁画、线刻等。甘肃庄浪紫荆山老君庙老子八十一化壁画作为全国仅存七处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一,其创作背景、传承源流、发掘保护过程皆不平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该壁画作为重要的道教艺术文物,其艺术手法稳健又不失风格独特,堪称道教绘画艺术的代表,且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道教的文化思想精髓。庄浪紫荆山老君庙老子八十一化壁画作为现存创作年代最早的老子八十一化图,与同地域的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和紫荆山三清殿老子八十一化壁画共同组建起了陇东地区的道教艺术架构,是道教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庄浪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的产生和传承过程,研究其艺术风格特征及价值意义等内容,从而形成这一具有特殊代表性道教艺术文物的学术体系。更多还原
张訾娟
梅尧臣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作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对宋诗诗歌题材、思想内容以及诗风的转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其诗歌风貌奠定了宋涛的特质,其诗歌理论和实践为宋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使之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新面目。 结合梅尧臣一生仕途、思想经历的变迁,以及北宋初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把其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咸平五年到天圣四年为读书成长期,天圣五年到明道二年为暂露头角期,景祐元年到嘉祐元年为发展成熟期,嘉祐元年到嘉祐五年为完成定型期。在具体的分期叙述上,着重探讨梅尧臣在各个时期诗歌风格的不同特征。 在梅尧臣的众多类诗歌中,仅选择时事诗和山水诗两类进行分析。在时事诗上,主要分析其作品中同情百姓,反映民生、面对现实,讽喻时事和心怀责任,积极参与这样三个方面的思想,而其强烈的参与意识是梅尧臣时事诗的特质。在当时诗歌沦于文字游戏、偏重追求辞藻和形式之美的风气中,梅尧臣的这一类创作,对于恢复涛歌的严肃性,内容转向重大题材,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山水诗上,主要从文人的自然情怀和梅尧臣山水诗的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梅尧臣善于存平淡无奇的自然小景和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于或雄壮或幽美的自然山水风景中渗透着诗人挚爱自然与人生的情怀,蕴含着诗人感悟宇宙和人生奥秘的理趣,具有其他题材的诗歌所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于梅尧臣对宋诗发展的影响,在这里,只是把宋代评论家的评论进行简单的整理,至于作为宋涛“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对宋诗及其后代诗派的具体影响,或者说后世作家对梅尧臣的接受,则本文没有涉及。
王静
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学术论文
本文通过原始巫教文化的整理研究,试图浮现出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源”和“流”的关系,以便呈现出从中国原始巫教文化到轴心期庄子思想一贯的人文精神。在原始巫觋世界里,巫本身就是天与人的中介,他/她代表“巫为王”的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以及“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连续性文明特征,由此体现了以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有机统一为核心的原始意识形态。到了殷周之际,颛顼的“绝地天通”的人与神界的分离,尤为突出,殷周之际出现了宗教观念的分歧,即商人相信灵魂升天(灵魂不死)而周人以为灵魂地居(形骸不死)。这种不同的宗教观念,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文明世界中以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为代表的两大文化精神(ethos)的分歧,而这两大文化精神终于成了道·儒两家思想的分水岭。到了轴心时期,庄子对三代以来的原始巫教文化,进行了人文理性的反思,试图呈现出解决时代困境的新突破,而这种突破以理性自觉的方式出现,展现了“轴心期文化创造”中的“哲学的突破”。轴心期的道家,将原始巫教的信仰活动,化为内在的自觉活动,即把外在繁琐的仪式活动,内化为理性自觉,比如“心斋”是也。
孙圣河
从《史记》、《汉书》到《汉武大帝》——对电视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的创作研究
学术论文
本论文将电视剧《汉武大帝》(以下简称《汉》剧)作个案研究,试图通过对该剧由“史”到“剧”这一改编过程的分析,梳理和描绘剧中人物事件由史述到影像呈现的过程,展示历史与历史剧之间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以此探寻历史剧创作所独具的美学品格和价值追求,以及《汉》剧的成功改编对历史剧创作所提供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明研究《汉》剧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宫廷”,选取《汉》剧中的“窦太后提出立梁王刘武为储”、“袁盎遇刺”、“郅都、卫绾审理袁盎遇刺案”、“栗姬之死”、“刘荣被逼自杀”、“窦婴矫诏弃市”六个宫廷事件进行梳理和描绘,分析其从历史记载到影像呈现的改编过程,展现《汉》剧宫廷戏的改编。 第三部分“战争”,选取《汉》剧中的“尹稚斜弑父”、“匈奴军师中行说”、“定襄大战”、“李广战死沙场”、“尹稚斜死于乱箭之下”五件与汉匈战争直接相关涉的事件和人物,分析《汉》剧战争戏的成剧过程。 第四部分“情感”,主要选取《汉》剧中的“金屋藏娇”、“刘陵的爱恨情仇”、“李夫人病中掩面拒见刘彻”几场戏进行梳理和分析,展示《汉》剧爱情戏的改编。 第五部分“结语”,指出《汉》剧的成功改编对历史剧创作的借鉴意义。
黎光容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