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2000年李白研究情况综述
会议论文
<正> 2000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李白研究延续了90年代以来的格局,而收获颇丰。本年度在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李白研究成果,计有专书类17种,论文类173篇(其中15篇曾在往年发表,不在下文综述范围内)。中国李白研究会继上年频繁组织相应的学术活动之后,在该年结集出版了《中国李白研究1998-1999
朱玉麒
2001-10-01
司马光撒谎被训
期刊
核桃的故事。据《部氏闻见后录》记载,司马光五六岁时,丨禹然得到一枚青皮核桃,他想刹开核桃的外皮,抠出里面的果仁来吃,可是试了无数办法,还是剥不开。他去找姐姐帮忙,可姐姐毕竟也是个小孩子,尝试着努力了许久,最终还是失败了。姐姐在弟弟面前出了丑,便把核桃丟还给弟弟,借故气呼呼地跑开了。
赵锐[1]
1998年李白研究论著索引
会议论文
<正>专书类 1.李白与三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重庆市万州区李白研究会编,1998.5.编者内部刊印243页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系列丛书之五) 2.李白诗集导读安旗、阎琦著,成都:巴蜀书社1998.5.325页(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 3.李白及其作品选
朱玉麒;蓝旭
2000-10-01
《庄子》文学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人其书荣膺着哲学与文学的双重桂冠,在一定程度上其文学成就甚至超过哲学成就。鉴于《庄子》文学研究相对薄弱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专力从事这一研究,拟对《庄子》的文学特色、成就及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对《庄子》基本问题的考辨,旨在为下文的论述决疑排忧,洒尘清道。首先就庄子的姓名字号、生卒年代、生平事迹及著作真伪略加考索,提出了一些看法。又着重对庄子的籍贯故里这一疑难问题作了详细考辨,尤其对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安徽蒙城”说进行了辨驳批判,通过对大量史地书籍及方志有关记载的考证辨析,从而确认庄子籍里为战国时宋之蒙邑,即今河南商丘东北。接着以此为基础,从宋国的文化渊源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与文化构成及庄子的身世个性与文化承传诸方面,考论了《庄子》的文化背景,认为它并非人们常说的楚文化,而是特殊的商宋文化,即以殷商文化为基础、以姬周文化为依托、以道家文化为核心,并广泛接受周边邹鲁、燕齐、三晋和楚越等多种文化之影响,又重视分析批判以求发展创新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庄子》哲学和文学奇异绝纱之特色,都与此密切相关。然后又就《庄子》哲学属性及评价问题上长时间以来惑众误人的几个说法予以辨惑,阐明《庄子》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所谓“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具有某种超阶级性,大致属于失意者、倒霉者、不幸者、弱小者的哲学思想体系。并且指出,儒家和道家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以期破除疑惑,提高认识。 第二章探对《庄子》的文学类型,分别论述了《庄子》与浪漫型文学、现实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关系及总体文学类型。笔者认为,《庄子》具有浪漫文学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是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对后世浪漫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众所公认、名副其实的浪漫型文学;庄、屈浪漫文学的不同,主要不是所谓消极与积极的不同,只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追求理想与批判现实是庄书中几乎同时并存的大主题,书中存在数量相当可观的现实文学珍品,具有现实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在非纪实性、批判性、讽刺性等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是中国现实文学创作的伟大拓源者,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庄子》又可属于以批判现实为主的典型、深刻的现实型文学。《庄子》采用“藉外论之”的“寓言”形式来寓理寄意,其“寓言”即象征,庄书中寓言又占十分之九,从而形成了寓言体象征文学的独特风格,庄子也就成了中国象征文学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师,对中外象征文学都产生了深巨影响,如此看来,《庄子》)更应统属于象征型文学,而且是真幻合一、意蕴玄奥、辞趣华深、最富灵性的象征文学。总而言之,《庄子》是以象征型文学为主体,将浪漫、现实、象征三大文学类型集于一身包含殆尽的复幌文学类型。它犹如“怒而飞”的大鹏,浪漫文学和现实文学分别是它那如垂天之云的两 大巨翼,象征文学则是联通两翼、合而为一的硕大身驱和整体。就每一类型而言,它都是奇迹, 这又是奇迹之奇迹! 第三章探讨《庄子》的文体形态,依次论述了庄文具有的散文、诗、赋、小说等多种文体特征 及总的文体形态。在笔者看来,作为散文,《庄子》具有新奇的题材、奇异的思想、奇幻的手法、 奇妙的结构、奇肆橘怪的语言、奇特的体制等奇异特色,是最具独创性的奇异的散文,也是真正 意义上的文艺散文。它无疑是中国散文史上一座瑰异的丰碑,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大影 响。同时,《庄子》又是绝纱的诗。因为庄周颇有诗人的气质;庄文颇有浓郁的诗意;并具有浓 郁的抒倩性、葱笼的想象力、奇特的象征手法涵深的意境创造、诗的语言与韵律等诗歌特征;而且“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卜书便全部成为玄妙宏绰、 奇趣无穷、永远解释不完的绝纱的诗章,一组悠扬缥缈的哲人之歌,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和巨大影响。《庄子》又是赋的滥场。赋起源于以铺陈为特征的诗化散文,考察先秦文库之 珍存,对仅体形成和诞生关系最大者,莫若善事铺陈的诗化散文《庄子》。与“命赋之厥初”的苟 况和“以赋见称”的宋玉相比,《庄子》虽未形成赋的完整体制,却颇富赋的雏型,已看得见苟宋 赋的端倪。《庄子》颇多铺陈文字,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篇章,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它亦诗亦文, 奠定了赋的特有机制;它那假设问对的的结构模式、对比映衬的铺陈方式、虚拟寄托的构思特 点及丰富奇僻的词汇等赋的特征,为后世赋家所祖式,影响了赋体尤其是汉大赋的形式特征。 由此可见,《庄子》不愧为赋家之祖和赋的滥场。《庄子》还是小说创作之祖。庄子所谓“寓言”, 以“藉外论之’为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后来小说的同义语和代名词。作者通过以自觉 的艺术虚构为主的新颖奇特的小说手法
刘生良
《司马光砸缸新编》
期刊
于昌伟
东坡之我本儋耳人
报纸
(接上期)在文章中自己也承认“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委实爱重其人。”秦观是江苏高邮人,从小习武,读遍兵家书,仰慕大英豪,向往心驰疆场,好成就一个威风凛凛的壮士豪杰。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个多情善感、心肠脆弱的书生,连年进士不中,后来又贫病交加,故而就从仰羡一介武夫转尔沉吟为一个浪漫词人。他读过被贬黄州时苏轼写的词赋以后,顿时为之倾倒,决心一生追随东坡。当时退位的王安石与被贬的苏东坡皆同时向朝廷举荐年轻忠义的秦观,可见他的做人做学问皆有过人之处。④在当代两位大名人的激赞之下,秦观一鼓作气,于元丰八年考中进士,元祐三年任太学博士,三年后又擢为秘书省正字,当时可谓一举成名,直步青云仕途坦荡。可问题就在于他不谙政事,又且单纯率真,当老师受到“洛党”攻击时,他闻讯大为愤慨,报奏朝臣要求弹劾奸贼,结果被免。苏轼离朝后,他又因为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得意门徒而再遭贬谪。至此以后,秦观就因拜苏轼为师,而走向了一条饱经沧桑几经贬谪的苦难路程。秦观的词与东坡的词大相径庭,可“婉约派”与“豪放派”两大魁首,却有着浓厚的师生交谊——甚为奇观。东坡虽不欣赏婉词,尤其认为柳永、柳屯田的词风“妖艳”“淫糜”,但认为自己得意门生秦观的婉词,当属另一支“清丽纯情”的流派。他只要秦词一出,就满天下地赞扬。然以后秦词的词风有所变化,更加沉郁、苍凉,东坡认为秦观又成了第二个“李后主”李煜,从纯情婉约的逸致跌进了感伤忧郁的深谷。例如秦观近来一些词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此句让当时丞相曾布惊呼“秦七必不久于世矣”。另作“日边清梦断”,言指所有志向皆以破灭成空虚,“镜里朱颜改”,表示岁月无多、年华已去的悲哀。为此,苏轼每次必复和诗和词,一方面对他个人近来词风萎靡低沉表示不满,一方面召唤他重新振作,强打精神多去为江山社稷着想。可苏轼所作的一切努力,皆是枉费心血徒劳无功,秦观亦学着陶渊明自作挽辞,以表哀愁与伤逝。他近日在写给老师苏东坡的信中,尽录陶诗的挽辞曰:“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藤束木皮棺,藁葬路傍陂。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秦观是借陶渊明的自悼诗,向东坡悲哀地哭诉着,说自己死后会像罪大恶极的囚犯一样,官家要验尸,然后藁葬异乡广西藤州而不得回归祖堂。这种孤魂野鬼,也都不敢北归故里与亲人们见面。坟上无人祭奠,亦无人唱作挽歌,这是何等凄惨不堪的下场……东坡读到此信,连连疾呼“哀哉!痛哉!天下要惜此人哉!天下要惜吾弟子哉……天下要失吾弟子乎……”送姜唐佐去广州赶考,已使东坡万般苦寂;送张中回故乡,亦让东坡断肠;而如今秦弟子信中其哀伤恸绝,足以把苏东坡袭倒、口吐鲜血而不能掩口止泣!东坡在以后的信件中反复叫秦观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即使剩下一口气,也要待到老师返回大陆,师生见面后再竭尽倾吐……秦观太敏感、太脆弱了,在别人看来只是擦破了一点皮的事,在他却会流血不止。尽管当代词人们已将他与柳永并称为“秦柳”,但秦观用自己的文雅,纠正了柳永的俚俗;用自己的含蓄,弥补了柳永的发露。秦观一生追求的是“风定池莲自在香”的境界,所以他当官是个错误,当官给他带来了灾难;所以他当词人也是个错误,填词让他过于纤弱而耗尽了性命。当东坡在大弟子秦观病恹恹的写来自挽辞,使得东坡先生百般劝慰万般安抚之时,东坡第二大弟子黄庭坚、黄鲁直也写信来告,说是一同与他被贬被流放八年的弟弟黄鲁达病逝,又因自己在荆州写了《承天寺塔记》,被奸人从中摘出“天下财力屈竭”一句,诬告他“幸灾谤国”,再遭朝廷“羁管”于广西宜山。(未完待续)
2020-11-02
张孝祥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作家。其诗一直未受广泛关注,目前,前人对张孝祥诗歌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张孝祥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记载,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力图客观呈现诗人的性情与才华。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对张孝祥的思想进行论述,从政治思想和宗教思想进行分析。在政治思想方面具体涉及到了张孝祥的抗金、党争等思想,而在宗教思想上,则展现了他对儒佛道多方面的吸收与运用。 第二章,结合史实分析诗歌作品,把张孝祥的诗歌按照题材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爱国忧民诗、纪行羁旅诗、唱和送别诗和闲适归隐诗,以期在题材上对张孝祥的诗歌有个感性的认识。 第三章,是对张孝祥多样诗歌风格的研究。在时代的背景环境与张孝祥自身的人格、学识修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雄壮豪放、悲慨深沉、平淡自然、旷达超脱这几种诗歌风格。 第四章,把张孝祥诗歌中的意象整理归纳为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两大类,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所表现的美学意蕴。 第五章,阐述张孝祥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影响。对陶渊明、杜甫、苏轼几位前辈诗人的继承进行简要地论述,并从人格与诗歌两方面谈论张孝祥对后世的影响。
李慧
宋代广西永福窑田岭窑瓷腰鼓装饰工艺的显微分析
期刊
从宋代广西永福窑田岭窑瓷腰鼓的装饰工艺入手,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釉下彩绘装饰、釉上彩绘装饰、刮釉填彩装饰、化妆土装饰和酱釉装饰的多层呈色结构,从多层呈色结构的叠加顺序分辨出三种装饰手法,并从胎釉截面处的土质细腻程度判断化妆土装饰。窑田岭窑瓷腰鼓在装饰上有磁州窑和耀州窑的痕迹,其点画大块白色斑点和刮釉填彩工艺与磁州窑相似,应为模仿鲁山窑装饰手法。
易小芬[1];汪常明[1];刘君义[1]
百年之后遇知己
报纸
陶渊明的隐士差点白做了。隐士是士,不是农。士者,先要奋勇作诗,拼命作文,由农工转士首,由文青变大咖,由大咖成乡贤,隐士是士隐,非农隐,要先做了士,再去当田农、菜农与林农、渔农。若以为隐了就是隐士,那何以没一个农民称隐士呢?你是县市作协会员,六十花甲,归居林下,也没人叫阁下隐士。隐士者,先入世赢取大名,后出世赢取更大的名,要言之是,身藏乡下,名扬天下,才叫隐士。陶渊明做隐士做得有些失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您说是陶公的安宁,我说是陶公的寂寥。山村是有些偏远,不通马路,不通高速,这个不是隐士之居无车马喧的理由,诸葛亮住在深山更深处的卧龙山庄,刘备等人把进村的路都踩烂了;陶公居栗里陶村,风雅者与附庸风雅者,走错了都没走到这里来。来陶公家的,不是田舍翁,便是事儿婆,既没有浔阳文联领导,过年过节来走访慰问,采风活动没喊过他,更无建康纯文学大编向他约稿,更不必说登门索稿抢稿,李白还有蛮多汪伦接他去采风,乐乐农家乐,陶公顶多是村里的与附近村里的,给他送壶酒,借升米。这不是陶公做隐士没做对,还是他做隐士没做出名,跟陶公玩的,往来无鸿儒,谈笑有白丁,与陶公所谓疑义相与析的,都是村夫子,陶公隐居后的农村生活,东晋有名人去过没?陶公最喜欢记日记,以诗记日记,日记真没一个大儒,陶公以诗记史,记个人交往史,要么田哥,要么田嫂,好像出现过一两次县令之类的,也是当年世交,祖上结缘的。这是陶公做人失败吧,不是,是他人做人失败。陶公做了蛮多诗,不出名,不是名家,更非显宦,没谁来跟你嗨,更不说给你打赏与救济了,陶公常常借米,借的也多是邻居的,非老板代言费,虽然他为三农代过很多言。陶公做隐士,做的不是士,就是农民了。陶公诗是做了蛮多,东晋文坛诸公,没谁把桂冠诗人之名号冠盖与他。南朝钟嵘,文艺理论家,注意到了陶公之诗,评价不太高,只列中品。中品者,一般般也。文艺理论家第一责第一功,是发现文学家,将文学家摆位置。钟嵘貌似没把陶公摆到正位上。唐朝是诗歌年代,对诗人是惺惺惜惺惺的,陶公也不曾入法眼,没谁把陶公当“隐逸之宗”,李白是“我爱孟夫子”,有些朝宗隐逸的意思,而李白到死都不隐逸,一生激情满怀,摔了蛮多跤,闯得头破血流,也没见他有消极情绪。李白一生都在吃春药,吃诗歌春药。陶公摆对位、摆上位,五百年后的苏轼是第一功臣。苏轼没做过任何人的粉丝,陶公却是苏轼的神龛级偶像。苏轼是最知陶公的,“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心目中,陶公之诗,不是中品,是上品,是上上品。曾国藩自说是蟒蛇转世,苏东坡自说是陶渊明投胎:“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苏轼不是说着玩的,他是诚心当了陶公骨灰级粉丝,他做了120首和陶诗,几乎陶公每一首诗苏轼都做了一首和诗。一个人做一首两首和诗,不难,难的是一口气做了一百二十首。文坛大佬互相打趣,有电视访谈,则曰“您是我偶像”,一句而已,没谁说一百遍,打趣而已,当不得真。苏轼对陶公,实意拜服,真心学陶,如《和陶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返。”苏轼这诗,放在陶公诗集,鉴宝专家,我说的是没领红包的鉴宝专家,恐怕也鉴不定了。苏轼自己拜陶公为诗坛宗主,他还大力教其生其友,一起来崇陶,敬陶,学陶,习陶。苏轼门下有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在诗歌界是大佬,还有苏轼老弟苏辙,也是文坛重量级,苏轼都让他们以陶公为宗师,写过和陶诗。有苏轼一人来举陶公之旗,已耀目天下,摇动天下,一个团队来一起举旗,自然是旌旗猎猎,迎风飘扬,顺时飘扬,飘扬千年。陶公之诗,这才站文坛高端,站在该站的位置上;入文学史页面,也打波浪线了,划重点看,打三角形符号了,袁行霈先生说:“苏轼和陶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可以说带给诗坛一阵兴奋,从此和陶遂成为延续不断的一种风气。苏轼确有开创之功。”这事有意思。当时人不识,他代有知心。陶渊明不在他的时代内,陶渊明在他的时代外。时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过来说是,时内无知己,比邻若天涯。这是么子道理?时人无欣赏能力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同时代的文界、同等级的名家,不太会有苏轼崇拜陶公之事;没名气的,有脾气啊,蛮多文人的脾气,比名气来气大多了。清之郑板桥,也是项高于顶的人物,没服过谁,同台有著名诗人,也是“时无英雄,使竖子出名”,郑老不服谁,却拜明朝徐渭为天王,“愿为青藤门下走狗”。这话说得非常粉丝,只有粉丝才说得出这种话。徐渭卒于1593年,郑公生于1693年,整整一百年,一个大世纪。拜前贤,不失格,拜时贤,蛮掉价。要郑板桥当时人门下走狗,估计打死也不会。你要做的话,得给他端茶送水,三跪九拜;兴冲冲正在高谈阔论,忽地师傅来了,不能开口展才华了;有个么子奖了,是师傅先得,还是后来居上?自然,有师傅是好的,师傅给你拉人脉,给你荐文稿,那却是要敬师傅三杯酒,要在两节三寿送两瓶酒。这是涌泉之恩,滴水以报,提携之恩,提酒以报。这是对恩人,不是待圣贤。同时代者,熟悉的地方有恩人,熟悉的地方没伟人。苏轼找陶公当宗师,不是这样的吧。苏轼先前也没以陶公为榜样,官场几次沉浮,搞得他没脾气,没志气了,苏轼理解陶公了。虽然,苏轼一生都没隐过,但他拿起锄头把,担起有机肥,开荒东坡,种起了白菜萝卜,“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李白受过多次挫折,没想去种豆南山下,李白是不会拜陶公的。苏轼一生转悠在入世与出世两重世界中,他身没转出来,他心转出来了。文人包括落魄归隐的文人,没几个去学陶公的,回老家去山林也是举笔头,不举锄头。笔头锄头两头都举,唯有陶公与苏轼。苏轼敬陶公,是心敬。身敬是皮相,心敬是灵魂。陶公欣慰,比邻若天涯,时外存知己,无为在地下,老泪共沾巾。□刘诚龙
2023-09-22
《庄子》散文的人文性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学术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一方面人们充分享受物质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工具理性得到高度张扬;另一方面人为物役、拜金主义盛行,人文精神出现严重危机。特别是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精神空虚、价值迷惘、轻视生命、刚愎自用等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和教育界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课程改革就是重要举措之一。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人文性”被定为语文的基本属性。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他的散文中充满了自由、平等、独立、和谐等人文因子,这些智慧针对现代中学生人文的缺失,不失为一副良方。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庄子散文中人文因素的发掘,并把它落实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论部分,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立论角度,为下文展开论述作铺垫。第一章论述“人文性”及其在当代语文语境中的界定。通过对课程标准中“人文性”的解读及“人文”一词的稽考,尝试对”人文性“作出在当代语文语境中的界定。第二章论述庄子散文的“人文性”与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照。本章重点挖掘庄子散文中的人文因子。他的散文中关怀生命、彰显个性、不为物役、返朴归真等思想,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何帮助作用。第三章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庄子散文人文性的实践。本章探讨如何在教材、教法、教师等各个教学因素中渗透“人文性”,及如何以庄子散文人文性为触发点,把“人文性”拓展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终达到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余论部分阐述如何处理庄子散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及庄子散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朱忠海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