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论宋代散文家刘辰翁记体文创作及其特点
期刊
刘辰翁是宋末重要遗民作家,其散文创作具有较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都是别具一格的。其散文创作中记体文数量很多,且极具特色,因此以记体文为切入点则颇有研究价值。刘辰翁是个儒者,但因其生活于浓厚的道教氛围中,加上其熟稔佛典,深通佛理,因而其记体文思想复杂,儒释道杂糅。他身处末世,幼年失怙,身世坎坷,性格磊落,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感慨沉深,感情郁勃不平。在艺术上,刘辰翁散文创作思维跳跃,广泛运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加之造语新奇,运典繁密,造成文风奇崛、文义晦涩之特点。
扶平凡[1]
丘逢甲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近代文学是作家在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经过痛苦反思之后所形成的觉醒的、蜕变的、开放型的文学。 丘逢甲这位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诗人,在台时经历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并曾亲身投入到抗日活动中去。内渡后,先后经历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所有这些经历,都对诗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 关于丘逢甲在台湾抗日时的活动及表现,存在着争议,本文以丰富而确凿的事实论证了丘在抗日保台活动中的作为和贡献,恢复了历史真相。丘逢甲存诗2299首,体裁齐全,各体皆佳,特别是五古、七律最见特色。当时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能在其诗歌中找到反映,谓之诗史十分允当。 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贯特征,丘逢甲大约有600多首诗歌与台湾有关,或思念沦陷的故土,或激励国人励精图治、众志成城以收复失地,或批判投降派卖国行径,大大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爱国主义的内容,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批判清廷、关心民瘼、追求新知、咏怀励志、咏写山水等也是丘诗主题的有机构成,且都统一在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前提下。丘逢甲诗歌风格多样,以慷慨悲壮、激越雄直为主要特色,也有清新婉丽的一面。丘逢甲在继承学习前人、时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转易多师,杜甫、陆游是他主要的学习对象,另外也从李白、苏轼、龚自珍等人诗作中吸取营养。 “诗界革命”无疑是近代诗歌史上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丘逢甲以自己积极的创作参与其中,贡献良多。
赫兰国
论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警策”
学术论文
“警策”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中的常见词语,本义是指以鞭策马,晋陆机《文赋》将其移植到诗文评论上来,钟嵘《诗品》则把它专用于诗歌批评领域。对“警策”涵义的理解是一个比较杂乱的过程,除由本义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用来评论人物外,“警策”在诗文中的涵义更为广泛。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此作了辨析:张福勋先生认为“警句”不是“警策”;钱钟书先生区分了“警句”与“警策”,认为“警策”须章句相得,强调了“警策”的整体性;吴传飞先生则认为“警策”不是一种修辞格;陈存广先生提炼了“警策”的三个特征,等等。经过梳理,“警策”的涵义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警策”即“警句”;第二,“警策”指全篇;第三,“警策”是修辞格。同时,“警策”作为语言艺术标准,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语言精炼、简洁,语约意丰;二是蕴含哲理;三是要有惊人的效果。因古代诗歌中“警策”多表现为“警句”,古代诗歌句法理论又常常提到“诗眼”,故“警句”与“诗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表现为三个方面:诗眼有助于警句的产生;有诗眼未必是警句;警句未必有诗眼。 杜甫和韩愈的诗歌继往开来。杜甫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追求“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两人的这种追求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警句屡出,语最警策,并受到后世的肯定;韩愈诗歌是在继承杜甫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开拓,两人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探讨两人诗歌的“警策”具有特殊的意义。 杜甫诗歌的“警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锤炼诗眼形成警句;其次,讲求句法成就警句;再者,不可拆摘通篇警策。就锤炼诗眼而言,杜甫重视平字见奇,能够使平时常见、常用的字饱含力量和情感,做到稳健生动,力透纸背;运用叠字而做到巧妙自然,意趣横生,具有画龙点睛、意在言外的效果,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美感愉悦;杜甫还屡用某字,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恰当地提炼,具有咫尺千里的效果,充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力量。就讲求句法而言,杜甫善用典故,通过用事而隐、点化求妙的方法达到诗句警策;还灵活运用问句、倒句,造成诗句的峻洁雄健,耐人寻味;因为杜甫的许多诗句警策凝炼,后来化为成语而脍炙人口。杜甫不只是追求诗句的惊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浑融,富含哲理,因此许多短章不可拆摘,通篇都显得警策。 韩愈诗歌的“警策”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注重字法形成警句;讲求句法成就警句。就字法而言,与杜甫相比,韩愈更重视“奇”,有意识地避免熟字而采用僻字,使用“硬语”而自铸伟辞,使其诗歌呈现出警策的特点,透出刚健的骨力,有一种奇峭的力度;韩愈还运用语助虚字,横空盘硬,使诗句成为警句;将词语的原来顺序故意颠倒,以求取得某种效果,韩愈也总能出之。就句法而言,韩愈也运用典故,但更注重翻古为新、化朽为奇,对典故或者前人诗句进行反用或提炼加工,形成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重视首句和结句作势,使诗句雄浑拙重,矫健有力,绝去依傍,具有高亢之气;善发议论,妥帖兀傲,呈现出一种气势美。 总体而言,同为“警策”,杜诗更重“力”,韩诗更重“奇”。杜甫用字力透纸背,句式语峻体健;韩愈却善用奇字、追求奇险。这种不同,正是韩愈在杜甫基础上所进行的开拓,是韩愈自呈特色、影响后世之所在。论者在品评杜诗时往往附带提到韩诗;在议论韩诗时往往又提到杜诗,这是宋以后诗学批评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追求语言的“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正是受杜韩的影响,也正是杜、韩诗歌“警策”这种艺术特征在形式表现上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是语言艺术的更深入的探求。
张在杰
宋代悼亡词简论
期刊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
张玉璞[1]
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
学术论文
苏轼苏辙兄弟情义笃厚,相互爱赏,仕途同进同退。其诗歌唱和始于嘉祜四年(1059)同舟出蜀,终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遇赦北还(苏轼卒于是年),前后持续时间长达43年之久,对他们的唱和诗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全文包括绪论、主体、结语以及附录四大部分。 绪论部分叙述作文缘起、研究现状及意义。 主体部分分四章论述。第一章首先对唱和诗进行界定,接着简述唱和诗的发展史即萌芽、发展、成熟及其深化四个阶段的创作情况及特点,进而对二苏兄弟唱和诗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 第二章到第四章重点论述二苏兄弟的唱和诗。 第二章笔者以蜀俗和楚俗为中心探讨二人的民俗诗唱和。面对同样的民俗,兄弟二人的描写角度以及看法不尽相同,这与二人的思想以及文艺观有关。 第三章笔者从内容、诗风与诗艺的比较以及创作心理三个方面对二人的题画诗唱和进行探讨。他们唱和的题画诗内容分人物类、畜兽类、山水类、松石类。对于诗风,苏轼雄放清丽,苏辙质朴自然,诗艺上二人也各有千秋。创作心理有三:第一,逞才使气,“貌离神合”析画旨;第二,乐于过优游的生活,诗、书、画的文人雅兴促使他们进行题画诗创作;第三,倾慕魏晋风流的萧散简远、“高风绝尘”,有追求心灵家园与全身远祸的意旨在内。 第四章笔者从思想内容与创作动机两方面,探讨二人的和陶诗唱和,认为思想内容包括仕与隐的矛盾、手足知己情、在世关切与放逐心态、生与死的旷痛等方面,其创作动机则是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仰慕,同时,这也二人的经历、遭遇、人格追求以及对平淡诗风的追求与实践有关。 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 附录部分将展现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的系统整理成果。 本文打破以往研究者以时间为顺序的研究方法,改以二苏兄弟唱和诗中有特色的民俗诗、题画诗以及和陶诗这样的诗歌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在前人已有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二苏兄弟唱和诗的研究。
黄莹
日本学者冢田虎《荀子断》研究
学术论文
冢田虎(1745-1832)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著名儒学者,其著作《荀子断》是日本较为知名的《荀子》训释本,对于了解日本江户后期《荀子》的接受情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对日本学者冢田虎《荀子断》中集中训释的《荀子》六篇(即《非相篇》《君道篇》《正论篇》《礼论篇》《解蔽篇》《正名篇》)进行调查分析,就其中的文字、词义训释情况与《宋本荀子》比较,特别是比较《荀子断》与《宋本荀子》原文及杨倞注的异同,进一步观察日本江户时代《荀子》的接受情况。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以及选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日本学者冢田虎及其《荀子断》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了冢田虎的生平及其著述,以及《荀子断》的成书情况。 第三章:日本学者冢田虎《荀子断》与《宋本荀子》比较。比较内容主要包括“中日异注”“甄别判断”“中日互补”“日有中无”“增删”和“原文出入”六个方面。 第四章:从《荀子断》看日本江户时代《荀子》的接受。本章主要内容为《荀子断》的训释特点和从《荀子断》看日本江户时代对《荀子》的接受情况。《荀子断》训释特点主要包括“评价术语”“比较互证”和“理性判断”三个方面的特点。 对日本学者冢田虎《荀子断》进行细致分析,归纳其训释特点,可以更为客观的看待、评价《荀子断》的价值。发现《荀子断》与《宋本荀子》原文及杨倞注异同,对异处进行分析,同时对于一方未提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有助于更加全面的理解《荀子》,促进中日在学术上的交流。
郝宇婷
北宋杜甫七律接受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的诗坛地位在宋代得到广泛认同,学杜、论杜逐渐成为诗坛风尚,各个流派的诗人都对杜甫作品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对杜甫七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说,七言律诗经由杜甫创作达到成熟,并对后世的律诗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文章运用文本细读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杜甫七律与北宋七律的创作情况进行分析,力求揭示北宋七律与杜甫七律之间的承继关系。 文章在对北宋七律创作情况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北宋七律创作数量50首以上的诗人,结合实际创作对有学杜倾向的诗人进行分析。北宋七律对杜甫的学习总体上符合宋代杜甫的接受进程,但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从接受特征来看,北宋诗人对杜甫七律的学习表现出个体性与流派性、间接继承性、侧重性三个方面的特点,这是在历史背景与时代价值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特定的接受史观。在此基础上,以杜甫七律的选材内容、声律变化以及组诗形式与艺术技巧在北宋的接受情况为中心,探讨北宋对杜甫七律的接受。 就题材内容而言,杜甫拓展了七律的题材,以关注民生、反映时事与书写自我为突出表征。北宋的七律创作在选材方面继承了杜甫对七律题材的开创,他们在学习杜甫关注民生苦难的同时,以王安石、王令为主的诗人也将杜甫首创的以气候表现人民苦难的创作手法加以拓展,丰富了以书写民生为题材的七律的表现形式。北宋亦将时事写入诗中,充分展现时代特色,如“宋夏之争”“熙宁变法”“元祐更化”等关乎国家命运的事件在苏舜钦、王安石等北宋诗人的作品中皆有所反映。同时,北宋诗人的七律作品十分重视书写个人生活,这种题材倾向与杜甫“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诗中”有一致之处,深得杜甫作品沉郁之致。 就声律变化而言,结合各个时代对杜甫七言拗体的评价,并分析杜甫拗体律诗的特色。结合杜甫之后拗律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黄庭坚拗律创作的特点以及对拗体律诗发展的影响。黄庭坚的七言拗律深得杜甫拗体律诗的精髓:即拗体的声律模式虽不符合正体律诗的声律模式,却在声律转换间达到了内部的和谐。杜甫通过拗体律诗表达的“郁戾”之情也得到北宋以黄庭坚为主的江西诗派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江西诗人既学习杜甫拗体七律表达感情时的沉郁曲折,也有一些作品传达出作者流畅自然的情绪,是对杜甫拗体律诗表达“郁戾之情”的发展。杜甫拗律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声律模式、感情表达的变革上,同时也反映在语言的变革与情感表达上的曲折性。杜甫拗体律诗在创作过程中因选材的日常化使语言体现出初步革新,北宋诗人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整体的七律创作中大加弘扬,成为宋代七律的主要特色。 就艺术特色而言,重点关注组诗形式的继承与艺术手法的学习。杜甫开创性的以组诗的形式写七律,不仅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内容,同时组诗的逻辑性与主题性也对北宋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北宋诗人多以组诗的形式写律诗,在对杜甫组诗形式、内容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了北宋组诗创作的内容选择面。此外,北宋诗人还重点学习杜甫七律以虚词的使用为主的字法的运用,也对杜甫七律善用典故给予重点关注。章法结构上也反映出对杜甫七律的承袭,通过艺术技巧的继承与发展,北宋七律诗学杜甫又表达出各自的特色,成为宋诗的代表体裁之一。 北宋诗坛七律学杜是在七律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各方面皆趋于成熟之后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宋代七律的发展史上,内容的现实主义与声律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杜甫接受的深入而逐渐发展。总而言之,北宋七律出于杜甫而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宋诗风致。
李欢
人生如逆旅 应学苏轼心
报纸
苏轼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一个词——逆商。人的一生,谁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一个人在逆境中的表现,不仅能够体现他的修为和素养,更能体现他的耐力与担当,甚至能够决定他的一生的命运走向。是辉煌闪耀还是暗淡消沉?北宋年间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文人,他是唐宋八大家的名家之一,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就是形容他们家的文化氛围,他的挚友有秦观还有佛印,还有据说像才女苏小妹那样的家人。可见,无论从正史记载还是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他的文化教育水平都颇高,被称为大学士。然而,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他并不像有些人那样平步青云,而是遭遇逆境不断,仕途坎坷。他的爱妻亦早亡,终其一生,犹如一本逆境教科书,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如何成就自己,不负人生,苦难之于苏轼来说,仿佛是用一百摄氏度滚烫的沸水去泡茶,才能激发出最纯正的茶香般的人生境界。一,真挚爱情之心爱人王弗与千古绝唱《江城子》王弗十六岁便嫁给苏轼,这位挚爱给了苏轼一生的记忆与怀念。王弗慧眼识人,隔着屏风能帮苏轼分析苏轼来往官场之人的利害,所以,苏轼最初的青云直上,与聪慧的王弗密不可分。而且夫妻感情很好,可以说是苏轼人生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情深多不寿,犹如李清照与赵明诚,苏轼与王弗这对封建社会的模范夫妻也没有一起走到最后。王弗才二十七岁就去世了,留下了苏轼一个人。苏轼曾一度不想再娶。苏轼的感情终于在妻亡十年后,化成一首《江城子》,这首充满怀念和眷念之情的千古绝唱。这首词极具画面感,以记梦为线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我不禁联想到时下的许嵩唱的《清明雨上》,“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起初我一直不懂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后来查过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才恍然大悟。古时徽州人习惯在家中木桌东边摆放瓶,象征丈夫,西边摆放镜,象征妻子,这便是琴瑟和鸣般的传统摆设。而在《清明雨上》中,痛失爱人,还是坚持以往常“东瓶西镜”的方式摆放家居,以此慰藉自己,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切跟从前一样,都会好的。但身为性情中人,怎么可能忘掉过往。苏轼也是一样,想必清明时节,当他看着爱人曾用过的青梳与胭脂,如今安静地沉睡在角落,似乎又想起她一边梳妆一边说笑的样子,那一颦一笑仿佛就在眼前,却早已远走天边。他的泪水霎时夺眶而出,恨不能遗忘。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表面上是梦境,实际上是心境。同样的经历,相似的情景,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怀念。苏轼的情感是那么真挚,人品是那么正直,后来,他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到了晚年,王朝云只是他的侍妾,一方面是出于对王弗的尊重,另一方面,王朝云只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永远都无法代替爱妻的地位。二,热爱生活之心苏堤与东坡肉——“独名专利”竟然毫无违和感西湖美景三月天,除了白娘子,我想杭州还不能忘记的一个真实的人物,那便是苏公——苏轼。苏堤与东坡肉,一物一食,从行到吃,都与苏轼有关,最绝的是,竟然冠以其名,成了他的独名专利。一雅一俗,竟然毫无违和感。都是苏轼的“发明创造”。苏轼就这样还成了一位美食家。苏轼在杭州做官,主持修建一大堤解决水患问题,百姓命名苏公堤,后简称苏堤。当时的百姓那个感动啊,纷纷把家里最好的,舍不得吃的猪肉送给苏轼,以表示尊敬和感激之情。而热爱生活的苏轼脑洞大开,把它用独特的方法烧制出来,且品相味道极好,苏轼不独享,把肉又分给百姓吃,深受百姓喜爱和爱戴,加上苏轼为官造福百姓,也有一定的名人效应,那红烧猪肉遂得美名——东坡肉(苏轼,号东坡居士)。看来,人要有一颗热爱生活之心,无论走到哪里,人生都不会落寞,反而能如一束光芒——当光亮时,能造福四方;光微弱时,也可惠及身旁。三,豁达赤诚之心仕途不顺,屡次遭贬——浩然正气存天地我在初中的时候就从课本中读到过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岭南,地势低湿,生活条件极差,但苏轼还是那么乐观豁达,那么热爱生活,有一颗赤子之心,天天以能吃到荔枝为乐,读起来不觉让人笑中也有泪。苏轼居然最远甚至被贬到过海南岛,差点跑到天涯海角的尽头。然而,即使那么不幸的苏轼,还有朋友,还在不停地安慰别人,一贬再贬,让诗人的才思大放异彩,且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名篇,更不用说“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老当益壮。单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让苏轼的豁达与才情齐飞,正气共长天一色。那不仅仅是光说自己,还是在安慰朋友啊,那是苏轼和张偓佺同样被贬黄州之时,二人惺惺相惜,苏轼便写水调歌头一词相赠,并把张偓佺所修之亭命名为“快哉亭”。有苏轼这样的朋友,张偓佺何其有幸!只要有浩然正气,便可立于天地之间,这是何等的豁达!苏轼这样的情怀,终其一生的时间跨度,他都可以豪迈如初,至死不渝。掩卷而思,透过苏轼的诗词和人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读历史,读诗词,读的,是诗人的心;品的,是诗人不灭的情怀。是的,在爱情上,即使作为男子的苏轼,在封建社会也能做到洁身自好,感情真挚,留下美名,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生活中,他又乐于助人,造福一方百姓,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颇有生活情趣,是一个有趣的人。在官场仕途中,他屡遭不幸、贬官,但却仍然能够做到豁达大度,拥有乐观的好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你可以砍掉他生命中所有的鲜花,但是你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命运不曾厚待他,仕途坎坷不平;但命运也没有辜负他,诗意才情豪迈。因为苏轼只有一个——名垂千古,胜过无数所谓的达官贵人。人生如逆旅,在苏轼看似绝望的逆境人生中,我们看到的是坚韧的品格,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那么一股力量,是悲天悯人的旷达之心与乐观的情怀。这种品格,这种力量,这种情怀,即使在今天,透过历史,通过诗词,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人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耀世长存。
2020-04-01
欧阳修
期刊
欧阳修颇似白居易,性情、才华、仕途,可比之处甚多。他是易感的男人,能深入风景与情事,此二者,使他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却也因敏感而易受伤。他一生情事多,虽然有些情事称艳事更恰当。其中有两桩见不得人的私情,可能是别有用心者扣到他头上的脏帽子,朝野哗然,几至下狱。头一桩使他气愤了好几年,后一桩,则使他积郁成疾,提前走到了坟墓边。欧阳修的小词非常出色,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蝶恋花》:
刘小川
柳宗元思想中的道家成份(下)
期刊
如果说在永贞革新失败前,柳宗元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出黄老派的特征(这一派推崇和假托黄帝,以老子之学为核心思想,又兼取阴阳、儒、墨诸家之善,研究的核心是天道、人生、治国平天下的方术)的话,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黜远荒的柳宗元,他的道家思想则更多地体现出老庄派的特征(老庄派是老子与庄子的结合,其特点是比较注意宇宙与人生的关系,主张适应自然,反对世俗对人生的桎梏,愤世嫉俗,具有不同凡响的批判精神).这些思想特征主要表现为:
黄蝶红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