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美德与良善:论《左传》中战争的决胜关键
会议论文
儒家精神讲求人格上的道德第一,面对春秋时期失序的社会,儒家的社会化即是德化,追求所谓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使人能达到完人(the full man)的境界,其过程包括求真、向善、趋美。道德与伦理(ethics)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吾人之道德观可谓人道之体,伦理观可谓是人道之用,儒家传统的五德,有仁、义、礼、智、信,而又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五伦,与五伦相应的道德观念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本文主要从《左传》中战争的决胜关键探讨美德与良善,首先探析了德行内容,然后就务德安民、惩恶劝善两方面的内容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陈韦铨
2008-11-01
纪念中国李白研究会成立20周年学术总结报告
会议论文
<正>中国李白研究会是1987年11月4日在马鞍山宣告成立的,嗣后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和民政部登记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今天,我们在召开第13次学术研讨会的同时,隆重纪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回顾20年来走过的历程,检阅成果,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对于促进李白研究事业与时俱进、求得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
薛天纬
2008-10-01
《子寿终录》(孔子临终遗言)考
会议论文
2009年至今,网上流传一篇"马王堆"或"牛王堆"考古新发现之《孔子临终遗言》①,实际上是今人伪托之作.网上透露的伪作者孔健,据查现居住在日本,确系孔子后人.不知为何编造《子寿终录》(孔子临终遗言).网上提供的与《子寿终录》有关的研究儒学40年的教授昊复古②,查无此人,实际上是孔健编造的一个虚假人物.笔者认为"昊"是"好"的谐音,理解为"好复古".一语道破孔健的良苦用心,答案是借《子寿终录》(孔子临终遗言)以古讽今.
张晓旭
2017-11-23
司马光事迹诗文系年
学术论文
北宋司马光是集官僚、学者、文人等身份于一身的复合人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前人有年谱三种,但多有缺漏舛误;他的文学创作,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对司马光的研究,多集中在史学、思想与历史评价上,要想对这样一个人物作更深入客观的了解,毫无疑问,最基本的一步是把司马光的文集进行编年。 这个任务由本论文承担。因此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一是完善生平事迹的谱录,二是对司马光的诗文作品予以初步的系年考证。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证,尤以诗歌系年部分用力最深。这部分内容我首先通过对《文正集》十四卷诗歌的编排规律的探索,初步发现《文正集》诗歌的编排在大体上虽显混乱,但存在若干个小段落,而每个小段落均予按年编次。于是我以此为出发点和目的,运用“据事定点”、“据唱和定点”等具体操作方法,结合司马光的生平事迹,查检相关的文史文献,考证诗之本事;又参据他人文集——主要是梅集、欧集、王临川集、苏集中的唱和之作,为诗歌系年寻找依据。初步考证统计,论文共系年诗歌448题662首,其中谱录在前谱中仅有15题/(首/)。 司马光的散文创作,事关当时事者颇多,因此多有本事可考,加上各版本题下多注明所作年月,而这些著录又多为前谱所证实谱录,故本文予以辨证吸收,多有据前谱引录者,但辨正前谱系年者也不少,补录系年的作品,更不在少数。据统计,散文共系年674篇,其中引录前谱353篇,考正前谱24篇,补录297篇。 在司马光生平事迹的谱录上,本文作了一些辨正和补充工作:如对司马光签判苏州及丁内艰去任的时间、对司马光丁内外艰释服出奔知延州庞籍的时间,进行了综合考察,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对司马光的官职职名作了较清楚的谱录。辨正司马光通判郓州的时间是皇祜五年秋。辨正治平四年闰三月除授翰林学士四月受职。梳理熙丰时司马光与苏轼的交谊及元丰二年十二月坐苏轼“乌台诗案”受罚等事迹。补录司马光通判并州时于嘉祜二年春差往麟州勾当公事。指实迁开封府推官在嘉祜三年七、八月间;嘉祜四年六、七月间迁度支员外郎判勾院;嘉祜五年十一月擢修起居注;嘉祜七年四月除授天章阁待制五月仍命知谏院;治平四年九月由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学士十月供职。考证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受朝命在熙宁三年九月而赴任、到任则在是年十一月。又指实他退居洛阳曾去洛回陕、范镇的几次来洛游春,元丰中洛阳文士的几次大型的集会唱和时间等等。 依据《系年》的考证结果,本文在《绪论》部分,站在文学研究的角度上,考察了司马光早年的文学活动轨迹,考证梳理了司马光与庞籍、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三苏等的交谊与诗歌唱和,并对司马光与苏门文士的渊源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成果,必将为司马光的交游活动、诗文创作理论渊源、创作实践,以及成就、影响与地位的评价,提供比较充分必要的依据,推动文史学界关于司马光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向有强
对苏轼与常州关系的宣传,常州人“太老实了”
报纸
■何嫄文高岷摄本报讯“对苏轼与常州关系的宣传,常州人‘太老实太实在了’。都有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了,应该全面地推广出去!”13日,在《几度斜晖苏东坡》主题读书分享会上,香港著名文化学者郑培凯教授如是说。连续3天时间里,应邀来常的他与听众不仅围绕苏东坡进行了交流,还对谈了特色美食文化,漫叙了史景迁的中国历史写作等。郑培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首创主任。现任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浙江大学客座教授等。2016年获颁香港政府荣誉勋章。所涉学术范围以文化意识史、文化审美、经典翻译及文化变迁与交流为主。13日的苏东坡主题读书分享会,由中共常州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常州市图书馆、英雄读书会承办。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美食家。作为中国文人的巅峰与典范,千百年来被大众所喜爱,无数人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他。当天,郑培凯教授以《苏轼与常州》为主题,向听众分享了苏东坡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己对苏东坡创作特点的观察与思考。在与地方学者的对谈中,郑培凯教授认为常州对外宣传尚有不足,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都有这么丰富的内容了,外面人却并不知道”,认为应在地方特色文化旅游方面深度挖掘推介苏轼与常州的关系。此外,郑培凯教授还建议常州可以举办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苏东坡文化研讨会,并向大家介绍了海外学者对苏东坡研究的最新成果,还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好地普及苏东坡文化的方式。此前,在溧阳方所文化村,郑培凯教授以《品味的记忆》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并在与众人对谈中,以天目湖鱼头汤为开端,谈及对溧阳以及溧阳美食的印象;分析中国人味觉记忆的形成,以及地方美食与乡愁的关系。同时,还建议在地方文旅项目开发中突出地方美食元素的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地方美食如何摆脱地域性走向世界给出了自己的意见。郑培凯教授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正式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曾与夫人鄢秀博士共同主编《理想国·史景迁作品》。在大热书馆,《从幽微之处见中国历史的深刻——漫谈史景迁的中国历史写作》主题讲座上,夫妇共同开讲。
2023-06-15
翻译功能对等——《史记》两个英文译本比较研究
学术论文
随着中文及中国文化逐渐被各国学者普及研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越发得到了重视。《史记》作为中国历史学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经有多个英文翻译的版本。对《史记》翻译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对《史记》的翻译起到指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可以运用到其他的历史作品翻译中去。 《史记》是一部及文学性和真实性为一体的著作。如何完整全面的翻译其内涵是关键。本文首先讨论了三组翻译法,即:归化和异化,增译法和减译法,以及直译和意译。本文的观点是翻译应当功能对等,基于这个观点就这三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指出需要这三组翻译方法相互结合叠加,才能使《史记》的英译更能够体现出它本身的文学及史学的价值。 接着文章对《史记》两个英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一个版本由华兹生教授所译,另一个版本由杨宪益、戴乃迭所译。本文对样本按照不同的语法手段及修辞方法等进行了分类,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 大量实例证明了,上述的三组翻译方法相结合,为《史记》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以归化为主但是必须要与异化相结合。直译与意译相互配合。根据语境进行增译或减译,实现翻译功能对等是对《史记》的还原。 最后,文章就《史记》以及其他历史类作品的具体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方雯瑾
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
学术论文
学者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都是从一定学术观点出发的,一部庄学史反映了一部中国学术史.先秦两汉时期是其低潮期,鲜有学者关注庄子,魏晋时期玄学兴盛,郭象从玄学出发,他注庄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在阐释庄子之旨上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可他的'独化'之旨,'性足自齐说'是对庄子的阐释性发挥,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崇道之风盛行,成玄英从道教观点出发,其注疏有一定成就,但他又把重玄之道强加给庄子.从唐朝开始,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学家、文论学也对《庄子》一书的文学旨趣心领神会.宋代是中国学术由汉学向宋学转变时期,宋学吸收庄子等道家学者的哲学思想,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论思想,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的主导思想,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化倾向更明显.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力倡导道教,建立道官、道职,《庄子》一书受到重视,被列入道家科目,设有博士.以王安石为首的政治家纷纷阐释《庄子》,把其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之一.王安石论证庄子精通、遵守、敬畏儒家,其论证方法在庄学研究领域是个突破,其子王雱、其弟子吕惠卿等均解读过庄子.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纷纷从庄子那里吸取有用因素,完成了其本体论思想,使儒家哲学具有了形上学的基础,完善了理学.南宋理学学者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庄子》阐释与接受史上的又一重镇,其口义的形式对评点之学有启发.《庄子》直指心源的哲理和浓厚的宗教意趣,为道教学者的修仙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庄子》书中的神人、至人思想被道教进一步发挥,其对心性论的探讨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促使了内丹教的进一步发展,道教学者陈景元概括出'中正为宗'为庄子思想的特征,反映了宋代儒学化的特点.苏轼、辛弃疾、陆游等文学家在思想和创作上也靠近庄子,从中吸取文学营养,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自然说、刘克庄的自然美学观,明显源于庄子.隐士们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坦然看待荣辱穷达,快意乐观的生活,以文化活动来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对庄子的倡导,使禅宗也自觉吸收庄子的学说,以传播其思想.宋代庄学的基本特点是'理学化'的倾向式阐释接受方式和对《庄子》一书文理与玄理的双重关注.该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的分析,探讨庄子在宋代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在宋学形成中的作用.主要采用了分析、归纳、对比、统计等方法,从不同的阐释接受群体角度来进行分析,力图较为具体而全面.突出之处在于以宋代为例,探讨庄子的阐释与接受,探讨其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作用.意义在于以对庄子在宋代的阐释与接受为基础,前伸后扩,为研究庄学史尽一点微薄之力.
张爱民
郭嵩焘《史记札记》研究
学术论文
《史记札记》是清人郭嵩焘在英国任公使期间研究《史记》的一部读书笔记。郭氏以明代陈子龙《史记测义》本为底本,参考班固《汉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三史拾遗》、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张文虎《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等著作,随读随批,其后按《史记》序次抄纂成书。学术界关于郭嵩焘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史记札记》有关专论,目前所见仅为两篇随书序跋,所以有必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通过披阅《史记札记》,兼及郭嵩焘所著《养知书屋诗文集》、《郭嵩焘日记》、《伦敦与巴黎日记》、《周易异同商》、《周易释例》、《毛诗余义》、《礼记质疑》、《大学章句质疑》、《中庸章句质疑》、《庄子南华真经札记》等原始资料,联系其成书背景和经过可知,《史记札记》主要内容包括《史记》的编纂研究、人物论评、史实考辨、文字校释、三家注勘误和旧说简析等不同方面,而研究方法上则将校勘、校释、比较相结合。其编纂研究,表现出郭氏对《史记》著述的意趣、方法、错误、疑惑、成就的认识;其史实考辨,则涉及郭氏所发现的《史记》在事件、时间、职官、姓名、地理等方面的疏漏;其文字校释,或校讹误、或明字义、或定句读、或释典制,是全书的主体;其校勘方法上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相互为用,校释途径上,或以音、或以形、或以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使《史记札记》在近代《史记》学、近代史学史、近代学术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肖静
略论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
期刊
吴卓信字立峰,号琐儒,清朝江苏省苏州府昭文县何家市(今江苏常熟市何市镇)人。少年丧父,自幼在母亲指导下研习经史,成年后“于书无所不窥,尤好典章经制之学”。有田百亩,典当后尽以买书。道光三年(1823年)去世,享年60余岁。孙原湘撰有《吴卓信传》。《清史稿》卷72亦为其立传。
华林甫
单丛茶馔刍议
报纸
茶馔,就是以茶入馔之谓。从春秋时代开始,茶自药用阶段进入食用阶段(《晏子春秋》称为“茗菜”)。自中唐陆羽作《茶经》,方正式步入饮用阶段。但以茶作菜,历朝却绵绵不断,至今仍在全国各地区中延续。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谓:“茶,古不闻食之,自晋、宋(按,指南北朝的“刘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开元进士储光羲亦有《吃茗粥作》一诗,有“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之句。由“膳、饭”二字,可知所谓的“茗粥”,应是茶叶熬成的粥。但1987年版《汉语大词典》[茶粥]条的释义却这么说:“烧煮的浓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状,故称。晋·傅咸《司隶校尉教》:‘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参见[粥面]。”[茗粥]条的释文谓:“即茶粥。(以下引杨华《膳夫经手录》,略)宋·苏轼《绝句》之二:‘偶与老僧煎茗粥,自擕修绠汲清泉。’清·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忘忧代萱苏,破睡调茗粥。’”(笔者按:萱指萱草、苏指皋苏,皆为忘忧释劳之物。)而[粥面]条的释义说:“浓茶或醇酒表面所凝结的薄膜,以其如粥膜,故称粥面。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壑源》:‘其茶甘香特胜,近焙受水,则浑然色重,粥面无泽。’宋·苏轼《过高邮寄孙君孚》诗:‘乐哉何所忧,社酒粥面酉农。’”如此说来,茶(茗)粥究竟是指什么,其解释有二:一是浓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状”;二是“茶汁煮成的粥”。作家汪曾祺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在其散文《寻常茶话》中说:“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俳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的呢?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有一阵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发明的茶粥,自以为很好喝。”(转引自潘向黎《茶可道·何物茶粥》)但不管涵义如何,“茶粥”应属“茶馔”范畴,这是毫无疑义的。古文献中有关茶馔的记载不多,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清稗类钞》一书虽然偏于芜杂,但收录了各地的茶馔习俗。兹转录数则以见其概:长沙茶肆,凡饮食者既入座,茶博士即以小碟置盐姜、莱菔(萝卜)各一二片以饷客。客于茶赀之外,必别有所酬。又有以盐姜、豆子、芝麻置于中者,曰“芝麻豆子茶”。镇江人之啜茶也,必佐以肴,肴即馔也……餚以猪豚为之,先数日,渍以盐,使其味略咸,色白如水晶,切之成块,于茗饮时佐之。甚可口,不觉其脂肪也。扬州人好品茶,清晨即赴茶室,枵腹而往,日将午始归就午餐。偶有一二进点心者,则茶癖犹未深也。盖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干丝者,缕切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食时,蒸以热水,得不冷。茶,饮料也。而蒙古人乃以为食,非加水而烹之也。輙置于牛肉、牛乳中杂煮之。其平日虽偏于肉食而不患坏血病者,亦以此。……至于“广府文化区”范围内的“一盅两件”的“叹早茶”习俗,几乎等同于吃早饭。近年有向周边地区扩大影响的趋势,大家耳濡目染,司空见惯,恕在下就不赘述了。潘向黎《茶可道》一书中在《吃茶,真的吃?》一章中,引录了许堂仁《茶馔之美》的菜谱,颇具启迪意义,特转录于下:有绿茶的有:绿茶菠萝虾,绿茶煎鱼免鱼,绿茶镶蟹斗,绿茶沙拉虾,绿茶凉面,绿茶蛋塔;龙井椒盐蟹,龙井虾仁,龙井盐酥虾,龙井凉拌干丝,碧螺春炒鱼米,碧螺春炒鸡丝,碧螺春百花虾,碧螺春蒸明虾……用红茶的有:红茶煎腓力,红茶银鱼,红茶奶黄包,葡萄柚红茶冻等。用普洱茶有:普洱煨牛腩,普洱炖排骨等。用青茶(俗称乌龙茶,包括台湾的名茶“包种”、“冻顶”等)的菜式更多,有:乌龙烧子排,乌龙番茄烧肉,乌龙熏鸡,乌龙熏白鲳,乌龙松子熏肉,乌龙茶香百叶糕,乌龙茶果冻,包种茶油炒双腰,包种炒鱼片,包种蒸石斑,包种白云豆腐,包种清茶蛤蜊汤,包种干贝银丝羹,包种茶鹅,金萱炸三蔬,冻顶黑椒牛柳,冻顶砂锅鲑鱼头,铁观音烧鲜蚝,铁观音熏素鹅,铁观音炖子鸡。铁观音栗子排骨汤,白毫(乌龙)猴头扣肉,白毫烤青蟹,白毫牛腩……从上所录食谱菜名中,虽无法将茶馔胪列殆遍,但从中可看出,茶馔涵盖了烹调界的大多数技法,前景一片光明。而发展茶馔的意义、作用与相关问题,笔者浅识如下:一.茶馔有助于食材的开发。潮州菜的第一个特点,是“食材丰富,以海鲜为主”。但在“以茶入馔”方面,除茶香鸡、茶叶蛋等少数菜式以外,历来少为烹调界所问津。潮州凤凰单丛茶是历代名牌,数十年来声誉鹊起,而“食工夫茶”几乎成为潮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俗,哪怕是穷乡僻壤,亦必有茶叶店之设置。故注重、发展茶馔,对于开发丰富的茶叶资源,提高潮州菜文化内涵,必然具有特定的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凤凰单丛茶中有一种只晒青、碰法(起码四次以上,经回青、发酵二个阶段)而不炒青、揉捻、烘焙的品种,当地人称之为“耽(潮音读)茶”,因其不经过炒、焙的工序,香气特高,且无须用开水浸泡而直接使用,适宜烹调食材的多方面需要,值得尝试与推广。二.茶馔有利于丰富潮菜菜式。上引的茶馔菜谱,涉及的烹调技法有:煎、镶、滑熘、椒盐、盐酥、凉拌、炒、冻、熏、蒸、羹、炸、汤、黑椒、沙拉、砂锅、炖、扣、烤……等,这些技法,其它菜系有,潮州菜亦经常使用,倘若根据潮州菜的传统技法加于模仿、创新的话,对丰富潮菜菜式,必将大有裨益。比如上海、杭州等地的“龙井虾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在上海锦江饭店为其饯行的宴会上,就亲自点了“龙井虾仁”这道菜。做法是:用龙井茶一小撮,先用开水10毫升左右浸泡待用;再将手指大的鲜河虾去壳、头留尾、背面浅刀切一刀去黑线,略腌后,挂鸡清糊(潮菜厨师称“芙蓉”)在中火油锅中滑熘断生,再将龙井茶叶连汤倾入,勾薄糊,起锅装盘。该菜式红、白、绿相间,甘香滑脆,堪称美味。而韩江河虾有的是,若用单丛“耽茶”代替龙井,滋味自然不同。仅举一例说明,而对其它茶馔各例,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当对单丛茶馔之菜式创制,功莫大焉。三.茶馔的禁忌。明·顾元庆《茶谱·茶三要·三择果》曰:“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桂花)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牛乳、番(洋)桃、荔枝、圆眼、水梨、枇杷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之类是也。……若必曰所宜:核桃、榛子、瓜仁、藻仁、菱米、榄仁、栗子、鸡豆、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之类,精制或可用也。”顾元庆是明中期人,其时瀹饮散条形茶已成茶客惯习,故所言系“烹点之际”即单纯饮茶之忌。而宋·苏轼在《和蒋夔寄茶》诗中有“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之句,甚至对唐代以来的煎茶必加姜、盐的习俗极为不满。东坡的弟弟苏辙亦在《和子瞻煎茶》诗中曰:“又不见,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酷椒姜誇满口。”但所谓的“茶馔”,又咋能与单纯的品茶等量齐观?盐是五味之本,离开了盐,“茶馔”岂不成为空谈?潮菜历来讲求“茶味”,即主、辅食材,食材与佐料之间,坚持突出主料的“本味”,辅料起衬托“本味”的原则。因此,对顾元庆之语,虽然是指单纯品饮,其中亦有些不一定犯忌的说法(如松子、杏仁就不夺茶之香,等等),但总体说,还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茶馔,就是茶与馔。故茶叶既是辅料,又是主料,要注重“茶味”。在烹调技法上,少用烧、烤、腊、糟、酱等,多用蒸、炖、氽、炒、焖、烩、灼、熬等手法。一定要记住“潮菜姓潮”的准则。四、茶馔须注重“茶点”的制作。“茶点”,亦称“茶食”。指掺入茶叶的点心、包括糖果、脯饵、糕点等的零食、小吃。搭配小吃,是潮菜固有的特色之一。潮州小吃以品类众多,做工精致著称,但掺入茶叶的做法,却少闻见。这方面,“天福茶点”已早着先鞭,值得潮人仿效、学习。几年前已有人在中秋朥饼中加入茶多酚,使朥饼有特殊的茶香兼去腻的功效,这是一种带有创新意味的尝试,可加于推广。相信在厨师、点心师的群策群力下,潮菜茶点将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开拓出辉煌灿朗的前景。总之,潮州凤凰单丛茶与潮菜是潮州文化中两大名牌,在振兴传统文化的方针指引下,强强联手,必将开创出“单丛茶馔”的大好局面。笔者衷心希望,在探索阶段,根据不同时序的食材,创制出茶馔中的几十种菜式。再由点到面,精选出高、低两档“全茶宴”来,为有“中华最好料理”声誉的潮州菜增彩添光!(参见潘向黎《茶可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
2022-09-10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