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问世间,情为何物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可不是写人的词,而是大诗人元好问过雁丘,有感于大雁的“殉情”而写的,一只南飞大雁被猎人射落,其“恋人”也会悲愤离群,抢地撞头而死。
文京
那一束光
报纸
□庞惊涛一他就那么坐着,静静地看着眼面前二十多位作家、诗人客套、谦让地聚集,然后定格、成像,最后又缓慢地散开。以这种方式完成对他的礼敬和怀念,是大多数来这里的团队和个人都会有的选择。前后一二分钟,他始终沉默不语。这是2022年霜降前夕一个普通的星期一下午,难得的丽阳朗照。时近闭馆,却高光不弱。有一束光,甚至透过他身后高低错落的树丛照在了他的头顶,让他周身透出了一种让人震撼的神性。被神性化多年,他很难得被人们人性化走近和理解。所以,连这束光也愿意来加持他的神性。我在快雨亭前的荷塘前也看到过这束光。它们将本就枯黄了的荷叶照出了一片璀璨的金色,显示出了与背阴面的荷叶不一样的光彩与气质。但荷叶就是荷叶,即便它们被阳光照射,也显不出半点神性来,它们不可能被照引成荷花。我于是领悟到:所谓光赋予人或物的神性,都是看向那束光的人主观认定的,在人或物自己,他或它,只是被那束光照见而已。追光的我们,愿意看到神性,也应该看到人性。不错,这就是位于眉山市东坡区中心的三苏祠。而一直沉默不语的他,当然是苏轼东坡先生无疑。此刻,他以石雕的身姿长年坐在这里,他当然无法开口说话,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强烈的表达欲望,我甚至能听到他在娓娓讲述关于这束光的生起、转移和变化,那是他以一个先贤的身份,给予后来的我们人性的晓谕。二四十四岁以前的苏东坡,是感受不到那一束光的存在的。那情形正如盛夏日头下的一朵花,通体都被强光笼罩。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自带发光的样子。要看到那一束光,它需要站在未被完全遮蔽的阴影下。事实上,那一束光从他诞生于眉山老城纱毂行时就生起,且从未稍离。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如通体被强光笼罩下的那朵花,看不到那一束光的存在。一直到离开眉州到东京,再到中进士、和父亲与弟弟以“三苏”之光环名震文坛,直至后来进入政坛,他都在强光的笼罩之下。光明对他何其慷慨,不惜“通体笼罩”;然而光明对他又何其吝惜,不肯让他看到一丝一毫的黑暗。失去辩证,失去对比,失去反差,他的前四十四年实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巨婴、人生弱视和信仰盲流。作家张炜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斑斓志》第一讲“乌台的前与后”里说:任何事物一旦被其笼罩,所有的光亮全都消失。像大多数看不到黑暗,只被强光笼罩的人一样,他毫不吝惜自己的良善、热忱和勇气,也毫不吝惜自己被人嫉妒甚至仇恨的才气、勇毅与单纯。他天真地以为,他会一直站在强光之下,被人追捧、礼赞、讴歌和仰视以及发自内心的羡慕。那一束光要是再迟那么几年出现,或者一直不出现,他的这一生断不会有如此成就。这让我明白,对于如他这样天才一般的人物,其实不必永远光明普照,偶尔的阴翳随行,反而能让他获得独立的辨识力和思考力。锁进乌台诗案大狱、看到扑面而来的黑暗的第一夜时,他是惊慌失措、狼狈不堪甚至是悲观绝望的。从强光笼罩之下,突然被推进黑得深不见底的牢狱,他如此反应实在是人性之常。他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害怕黑暗、对即将面临的严刑拷打乃至死亡威胁感到恐惧。然而在习惯黑暗之后,如何在一片黑暗的环境里,自我发现和追寻那一束光,始终是他必须要补的一堂人生大课。那一束光虽然无处不在,但绝不会从天而降。无论是日光、月光,还是灯光,或者其他光源,都要靠他自己的领悟才能发现。从他诗词文赋里月光意象的反复出现来考察,那一束光似乎可以具象为具有阴柔气质的月光,但更应该是日光、月光、灯光等一切光源的综合体,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心光明”的自我生发和朗照之光。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即那些自然的综合光源,引发了“我心光明”的朗照之光。身处深牢大狱,他对光亮开始敏感。在《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中,我发现他不仅感受到了那一束透过重重障碍照进来的光,而且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一束光对他的振起意义——尽管,那是他以告别人生、迎向死亡的名义写出来的: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此诗当以“死句活参”,于消极的死亡气息里读到积极的重生意志。凄凄寒夜,御史台监狱阴森而凄恻,但这并不妨碍他感受那一束光,并经由那一束光点燃内心里那束自我生发和朗照之光。低回婉转的月光,是他个体生命在退出“通体笼罩”的强光环境之后,第一次捕捉到的自然之光。有论者认为,东坡写这两首绝命诗是刻意的一种向死求生的赌博:他和弟弟苏辙料定神宗会看到,也会在看到后对他产生怜悯,并进而宽恕他。我觉得这样的臆想就是过度突出和宣扬了他的神性,而忽略了他的人性。他不敢也不会通过两首诗和皇帝赌博、向他的政敌赌博。他料定自己这一回活不出来,才下定决心坦然地迎向死亡。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是那一束光给予他人性的启示。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坦然,才生出了这一束人性之光。这一束光不仅照耀着黑暗的御史台,而且帮助他把自己拔出苦海、提出深渊。此后,那一束光会在他每被阴翳遮蔽的时候就出现,帮助他去往解脱、引向光明,一步步得到人性的超越和提升。仅就他的感知力和领悟力而言,那一束光即便幽微黯淡,也会被他发现和放大,他的智力以及经历让他吃了很多苦头,但同时也帮了他的大忙,因此,《狱中寄子由二首》不仅是他超拔肉身脱离苦海的一束光,也是改变他精神世界的一束光。三如果说乌台诗案是东坡沉重肉身必然遭遇的一次历劫,那么,真正困扰他的,是乌台诗案后精神信仰上的新生。对于一个被流放的罪官而言,他将如何安顿他的精神世界,比如何安顿他的肉身来得困难得多,因为前者起着撑持和维护的重要作用,一旦他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躺平”,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土崩瓦解、全面委顿、不可收拾。因此,不可避免地,他同样需要一束光的照耀。这一束光来自于禅门,更准确地说,来自于临济宗黄龙派东林常总禅师。东坡于元丰七年(1084)的一次庐山之行,既来自于那一束光的照引,也因由他对那一束光的主动探寻。这一年,他从乌台诗案的大狱中出来已经过去了四年时间,在黄州安顿好肉身之后,他急需得到精神上的指引。在庐山,东坡和常总禅师有了唯一一次见面,东坡依其指点而悟道,并最终成为常总禅师的法嗣,得以完成精神信仰上的新生与超拔。享有“僧中之龙”声誉的常总禅师和当代第一诗人身份的东坡在庐山的这场见面,在大的历史人文背景里,作为一个最具意义的历史时刻被禅宗和庐山写入了他们各自的志书,但在东坡个体的生命经历里,这一次见面就是他被又一束光朗照的过程,对他而言,意义自然非同小可。东坡在与常总禅师的见面中悟到了什么?在《五灯会元》卷十七里有如下记载:内翰苏轼居士,字子瞻,号东坡。宿东林日,与照觉常总禅师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看起来,东坡和常总禅师的禅宗因缘真是前定。常总禅师的赐号“照觉”似乎天生就是为东坡准备的:那就是一束光,照耀着东坡觉醒。事实上,东坡确乎也不负这一段因缘,他和禅宗禅师论无情话,因而得到顿悟,这次顿悟,便是这一段偈语,后来以《赠东林总长老》为题,被编入东坡诗集。在我看来,这一段偈语的重要性不亚于他的《题西林壁》,甚至,偈语于他精神世界的自我振起和超拔显得更为特殊和重要。庐山行之后的东坡,被又一束光照耀和指引。他是欣喜的,欣喜于自己与禅门的结缘,欣喜于自己的顿悟。像他这样的一个大好人,他恨不得把自己的顿悟,尤其是自己感受到的那一束光,也平等博爱地照与世人,但世间之人,有多少能听到那些“无情话”呢,他感受到的那一束光,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而没有办法“举似人”,这是他欣喜之后不得不面对的苦恼。多年后,那一束光的朗照力都还闪耀在东坡的生命里而没有淡去。元祐七年(1092),东坡任扬州太守,犹自感念禅门那一束光的朗照力。在《送芝上人游庐山》一诗中,他感叹那一束光如云中之月,炯炯照引着他的精神世界: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比年三见之,常若有所适。逝将走庐阜,计阔道愈密。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从东坡后来和僧道源源不断的交往来看,他其实是渴望通过自己和僧道高人的交往,借得智慧,以使精神世界得到超拔,并使他始终能够得到那一束光的朗照。正如朱刚教授在《苏轼十讲》里所讲:在禅宗“无情话”的启发下,他获得了主体与对象完全契合的心境,圆满解决了令他苦恼的问题。照此逻辑,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他与僧道的主动交往,都是为了得到现实的启发,获得那种契合的至高心境,并最终能解决他现实生活里那些接踵而来的各种烦恼。这是他人性的出发点,而不是神性的出发点,从现实需要出发,他首先需要照见自己。和上一次那一束光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这一束光,让他与自然的大道完全同化了。这让他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类似于乌台诗案这样的人生意外和扑面而来的各种灾难。无论是来自于政敌的打击,还是来自于家庭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意外,他都有了从容应对的心态和能力。所以,当他再一次走上贬官之路,并且从惠州走向更为荒凉僻远的儋州时,他已经走得没有了恐惧,而是顺其自然、安其天命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束光的出现,他才能够以悠游坦然的心态,面对贬往儋州的命运。四元符三年(1100)五月,贬居海南三年零八天的东坡遇赦北归,于六月二十夜渡海。在北归的船上,他又被那一束光朗照: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参横斗转,长河月明。夜到三更,难以入眠的东坡一定想了很多很多,但他内心一定是澄澈的,他已经能做到遇悲不伤、逢喜不狂了。所以,这一夜的月光朗照,予他人性的启示更为不同。“苏东坡好像一定要将月亮的世界和太阳的世界,做一对比和平衡。这两个世界一个都不能舍弃,因为各有妙处。月夜似乎更温柔,更惬意,也更迷恋,像母亲的温厚和慈爱。”张炜不愧为东坡的异代知音,他也注意到了这一束月光对东坡生命启发的重要性。“在西湖,在赤壁,在大江,在南海,无不伴有明月。”这一轮明月便是他的生命之光、人性之光。这一回,在渡海北归的船上,东坡被这一束光照耀和指引。这一束光,和他在御史台大狱中看到和体悟到的光是相似的,这样的一束光都是在超拔他的肉身和精神世界;但这一束光和他在御史台大狱中看到和体悟到的光又有不同,南海之夜的这一束光,垂得更低、逼得更近,几乎就要全部塞进诗人的胸臆。比起御史台大狱那一束光的小心翼翼,这一束光更慷慨无私,给被照引者的心灵启发更彻底,而被照引者的顿悟更全面、更深刻和更高级,他的顿悟,已经脱离于个人命运遭际而上升为对时事、政局和苍生的关怀。他想了半辈子,希望能像孔子说的那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做一个闲适安乐的隐者,可是蹉跎半生,他做不到啊,还是满怀着美政理想。他关于仕与隐的天人交战,正是他真实人性的一面。他不断被那束光朗照,于是,最后被神圣化,“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一句,道尽士大夫千古心胸:皇帝所奏《咸池》乐曲,听起来真是温润动听啊,我还是不想隐居了。东坡在渡海北归的船上体悟到的这一句,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伟人。如果说乌台大狱出来后的东坡还有对现实、政局和敌人的怨怼,那么,这一首诗中的东坡,经由那一束月光的照引,已经没有任何怨气了。比起那温润动听的《咸池》乐曲来,他个人生命遭际的“九死南荒”实在不值一提。这一夜的顿悟,其实也是乌台大狱之夜和庐山之夜等无数次渐悟之后层累顿悟的结果。那一束光追着他,让他先后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天地、看见了众生。五东坡生命里照进的第一束光,来自于母亲程夫人的教诲。按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所记,那一束光是从他们共同的母亲程夫人口中照出: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一个熟读史书的母亲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何等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她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做出何等动人的回答。毫无疑问,程夫人的回答,正是幼小的东坡心灵世界里照进的第一束光,这束光给予东坡的启发在于:何为正直?做人为什么要秉持这种正直?建中靖国元年(1101)7月28日,东坡弥留之际,留下了八个字:吾生不恶,死必不坠。翻译一下,大意是:我一生都被光明指引,没有做任何坏事恶事,所以你们不必担心,我死后一定不会坠入地狱。五天前赶来相访的云门宗禅僧径山维琳其时在侧,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端明宜勿忘西方”,希望东坡及时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以便他能够往生。但东坡似乎更理解禅宗“无念”的本旨,只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在朋友“固先生平时践履至此,更须着力!”的进一步提示下,他仍坚持认为:“着力即差”。在东坡看来,即便他已经修为到了这样的境界(践履至此),但他也并不一念贪求极乐,因此,任何致力于往生的想念,不自然的“着力”都是徒劳的,他相信:只要有那一束光的照引,他就能以了无挂碍的心态乘风化去。六现在,静静的东坡,在我们面前站成了一束光。我们,成为了新时代的追光者。在三苏祠,我被这一束光吸引、照亮和启发。此后几天里,我都被这束光照耀着:在眉山的无数个点位,无论是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还是青神中岩寺、丹棱县幸福古村,最后回到成都,这一束光都和我如影随形。我能感觉到,从三苏祠里、东坡雕像上散发出来的这一束光,正在从眉山发射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至于全蜀、至于全中国,乃至于深深体会和感念于东坡人性之光的世界各地。早在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在全世界一共评出的12位“千年英雄”中,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这就是说,东坡身上的这束光,其实早就照向了世界。我无数次进入三苏祠,或者经过三苏祠,但只有这一次,才得到了这一束光的照引和启发。我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我从这一束光的照引里,得到了一个有价值的启发,或者说一个后继者的志业:我需要撇开他身上神性的光,让人性的东坡之光照进时代、照进我们、照进未来。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那神性的光就是东坡身上的裂痕,它必须裂开,人性的光才照得进来。我相信,有了这一束人性之光的照引,我们从此便能在黑夜里看得到黑暗。作者简介庞惊涛,笔名云栖阁主。1992年开始文学创作,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创作类型为历史随笔和学术论著。现为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天府文化》杂志社主编。著有钱锺书研究随笔《啃钱齿余录》《钱锺书与天府学人》及《青山流水读书声》《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蜀书二十四品》等作品。城乡生活笔记蒲公英征稿邮箱:ncrbfk@163.com
庞惊涛 一
2023-01-13
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期刊
封建时代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主流是否定,近现代学者则以肯定为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和人事科举等三方面内容,其核心和争议最大的是其经济改革内容。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颇为相似,而其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与近现代经济法最相似:青苗法近似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近似近现代政府开办金融控股公司。经济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出现,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国家的出现,法治文化基础是对传统公法、私法划分缺陷的超越。宋代显然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宋代社会的垄断不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垄断,是政府介入经济造成更坏的垄断;北宋政府不是民主政治政府而是集权专制政府,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利的结合造成更多的腐败;宋代没有公法私法和社会法划分的思想,经济法不可能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成功方法。所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思想过于超前。
周小明[1,2]
从《洪范传》看曾巩和王安石经学思想的异同
期刊
曾巩和王安石都尊经重道,注重把握经典的精神实质,提倡通经致用,二者的经学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比较而言,曾巩是位纯正的儒家,他的经学思想是以教化为中心的,重在继承;王安石博采众长,他的经学思想是以变革为中心的,重在创新。
乐文华[1]
苏轼书法艺术评价研究
学术论文
关于苏轼书法艺术,历代都有人予以赏析、评价,肯定和褒扬之声是主流,但也有否定和贬低的文字存在。可以说“称颂者百,诋诃者十”。同时,在实践中临习苏书者也代不乏人。从苏轼的同代人、南宋、元、明、清及现当代人对其书法艺术的鉴赏、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作为尚意书法和文人书法的一座高峰,的确有着令人仰望的高度,反映着不同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追求,也反映着人们对苏轼及其书法艺术的关注、热爱、向往和理解。在八章的介绍、征引和阐述中,我们将看到苏轼书法穿越近千年的时空,留给人们的惊喜、叹赏、质疑和思索。应该说,苏轼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一面旗帜,是影响深远、具有魅力的一代大家,虽然他的书法艺术也并非完美无缺,无可挑剔。 本文八章。除第一章和第八章之外,按历史发展顺序依次排列。 第一章:简要介绍苏轼生平与艺术成就。苏轼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章仅就与书法艺术有关联的部分作了叙述和说明。 第二章:北宋书法概况。苏轼书法艺术的诞生及影响。北宋是苏轼的生活年代,是书法变革创新的年代,是尚意书风形成并震撼人心、声誉鹊起的年代。 第三章:南宋以及金、辽书法概况。理学思想对书法浪漫写意风格的第一次“反思”。 第四章:元代书法概况。书坛复古主义倾向,“法”的回归。又一位书法大家的出现。苏轼及宋代尚意书风的被遮障。 第五章:明代书法概况。明代对苏轼书法的全面审视。“宋四家”提法的高频出现以及排名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清代书法概况。清代书法的多姿多彩。帖学、碑学的并进发展。对苏轼书法评价的客观、辩证。 第七章:现当代人对苏轼书法的评价。“文人书法”。苏轼书法的启示意义。 第八章:小结。苏轼书法评价内容的划分、评价曲线的画定。
张永
物皆著我之色彩
报纸
|洪忠佩文|在没有阅读《苏轼小品》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位名叫子瞻的青年,意气风发地从四川眉山出发,赴京应试,走向朝堂,而后化身成一位手拄竹杖,脚穿芒鞋,一身长衫,称为东坡居士的被贬谪者。想想,世间能够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境界的,唯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了。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的《苏轼小品》,是欧明俊主编的唐宋小品丛书之一,由王文君评注。能够从苏轼存世的近四千篇杂记、书简、题跋、序跋中,遴选出八十五篇“短小而隽永”的小品文,进行“注释”“赏读”,可见评注者的研究用心与专业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对山水精神、人文情怀的表达。苏轼的小品文离不开自然山水、名胜游记、风情记载,以及花鸟鱼虫的赏乐与书画诗词的品评。“子瞻好山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是对他最好的写照。而《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都堪称宋代小品文的范文。“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明代王圣俞的话,一是说明了苏轼的“文坛领袖”地位;二呢,应是道出了他的为人为文的率性吧。“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虽然时序是孟冬,但寥寥数笔,月夜之景,踏月之乐,随手拈来。苏轼称得上是一位真性情的文人,当然离不开酒,而他的酒,功夫在酒外,是与明月、海棠、江海、石头、观山、赏鹤,还有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苏轼小品文,俨如一面历史的镜子。“乌台诗案”是历史事件,也是苏轼人生陷入低谷的起始。通过对苏轼贬谪地湖北黄州、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的作品解读,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他所处生存环境与历史本相的理性认知。不过,从文学角度去看,历史的诡异与复杂性,成就了苏轼小品文创作的经典,譬如《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书付过》《书海南风土》等一批作品,都是在他一波三折的贬谪期间创作的。研究者发现,苏轼流放海南儋州三年,就创作了小品文130篇左右。反过来看,是苏轼的个人化叙事,让我们读到了历史的本相。以苏轼在文艺界的名望,当然少不了“题跋”,他不仅在《韩干画马赞》中称赞了韩干“高超的画功”,同时直言不讳,也在《书黄筌画雀》点出了画家黄筌画鸟形态有悖于自然。而他最具代表性的画论,莫过于《净因院画记》,况且此文还是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存世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与其说这是苏轼对书论的审美,亦是他对文学的观照。苏轼的真性情,还表现在自律与修养上,他晚年对饮酒吃肉都有了控制:“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记三养》署上的年月是“元符三年八月”,也就是1100年的八月。谁能相信,这是一位美食家给自己定的标准;又或者,这是他辞世的前一年呢。在苏轼的文学、书法、美术才华之外,《二红饭》《真一酒法》等篇章让我还与一位种稻、酿酒的文人相遇了,能够感知到他在生活困顿时对烟火生活的无比热爱。想来,真的应了评注者对该书的一句概括,这是“人生之路观风赏月的且行且吟”。通读该书,我想借用王国维先生“物皆著我之色彩”来表述苏轼小品文的显著特征,应是最为确切的了。坦然、豁达、情愫、意趣,应是苏轼小品文能够深受读者喜爱,以及经久不衰的根本吧。读过《苏轼小品》“游记”“题跋”“尺牍”“其他”四卷,细细回味起来,似乎还能够找到更为宽广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苏轼小品》,欧明俊主编,王文君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洪忠佩 文
2021-04-30
参观学习促提升 清正廉洁好作风
报纸
本报讯(记者彭林)为深入贯彻落实“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丹棱县地税部门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了三苏廉政教育基地,在三苏纪念馆和三苏祠博物馆内聆听了三苏家训家风讲解。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党员干部近距离感受了东坡文化、三苏家风精髓,重温了三大文豪的奋发事迹。通过参观学习,党员干部深受教育,领悟到先贤刚正豁达的人格魅力和清正廉洁的作风,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以廉洁自律为做人做事准则。
2017-11-17
第一场冬雨
报纸
凌晨时分莫名醒来。打在彩条布上的滴答滴答声,颇具节奏感,似僧人念经击打木鱼声,更像钟表里秒钟走动声,在寂静的空旷中回荡,显得特别刺耳,犹如在心口摩梭一般。立冬过了好久,算秋雨,有点勉强。这该是一场冬雨,准确的话应称今年的第一场冬雨。那个刀郎不知怎么了,认为乌鲁木齐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我也觉得今年冬雨的确来得有些晚。都说一场雨一场寒。前些天还仿若夏日,颠倒得让人差点热死在冬前。路上的土已是燥得不成团形,心中自然渴望来场雨缓解一下。相比于雪,古人对冬雨着墨不多。苏辙倒写过一首《寒雨》。从诗中“江南殊气候,冬雨作春寒”,可以推测出这不是第一场冬雨,反倒是末冬的最后一场雨。但不管如何,流放者的江湖庙堂情以及苏家父子多舛一生,尽在诗中。无独有偶,南宋范成大也作过一首《寒雨》,读来雨味和诗意浓浓。“何事冬来雨打窗,夜晚滴滴晓声淙”,这冬雨似淙淙流水,轻轻拍打窗户的一幕,与今晚何其像?之后,范成大又幻想漫天雨中,“径上孤篷钓晚江”。在他眼中,这是下雪的前奏雨。历史上,许多诗人居于北方,熟视无睹凛冬中的雪,却对江南冬雨陌而不往。即使来自南方的郁达夫、徐志摩,虽笔下多有浪漫之辞,但有关冬雨之作始终未见纸上。究其何因,不得而知。恍惚间醒来张望,四周灰蒙蒙。东方天空,尽管云层有点厚,还是腾出几块给阳光。虽然照得有些无力,毕竟多了一些生机,给人几丝裂缝中的希望。路面变得湿漉漉,但也不是千沟万壑,背上淋透得要一会儿。雨滴在脸上,有几分寒意。堤坝上早锻炼的见少了。朋友圈上把今年这场冬雨调侃成:仅是几声沥沥,就吓跑了秋爽,润了冬湿了心。读来,倒觉得这位仁兄颇晓人间。岸上,有点蔫了的柳条,被雨一浸,舒展了许多。桂花树上残留的余香,被冬雨打得郁结在一起。我凑鼻一闻,那绵长的香味,清新逼人。桂花叶呈各种姿态,沿上大瓣叶有明显洗过的痕迹;小叶两边内卷,中里有托着雨水的,也有水与尘纠结着的。更有躲在繁茂中间的叶子,一如既往地静看万物,仿佛这世界与它无关。最打动我心的是几株银杏。黄叶铺满一地,比昨天明显加厚,看上去便是一幅重色彩的油画。踩在上面,有点软滑,更多觉得是将秋踩在脚下,与冬有了肌肤之亲。不经意抬起头,飘下一枚银杏叶,不偏不倚地遮在我的眼上。刚才的萧索也成了黑色,看来世界变幻仅需眼睛即可。而所有一切转瞬实不过仅是一枚树叶。这么一想,这枚树叶有些珍贵起来,我便将其紧捏在手心。不变的是溪水,依然缓缓向下流。雨落入其中,惊不起水花,很快溶入其中。还有几只白鹭,不知冷暖地上下扑飞。苏辙兄弟苏轼尤其喜雨,写下八十余首关于雨的诗词。在他笔下,千面的雨时奇时细,时暮时烟,时白时墨,时斜时慢。不过他“心似已灰之木”,已然寂静无欲,根本不在乎那是什么雨?尽管又一次被召回,却永远倒在了常州。只是苏辙未见兄长最后一面,身处冬日寒雨,心恐岭梅残。好在最终两兄弟合葬在一起。后人在雨纷纷中凭吊遥想,都纷纷为他们戴上了最大的雨伞。许多的许多好比围城,凡夫俗子,总是晴时念雨,有雨又奢晴,归结是人的欲念在作祟。事实上,顺天时应自然,不过分解读雨或晴,悲戚或欣喜自会少很多。雨慢慢激活了城市,忙碌先从路边开始。水灵的青菜、红通的胡萝卜、舒展的菜花等摆满一地。被问及,皆答霜打了,之后的交易自然而成。卖肉的诅了几句天气,卖菜的则说,再不下雨,地都要瘪了,没菜了。同样的雨,各人需要不同。旁边的一位老菜农说,不管如何,总比疫情时好。是啊,那年过年,雨一场接一场,许多人与我一样,因疫情回乡的行程被阻断。点起的鞭炮稀稀拉拉,甚至被雨浇灭了引子。我天天坐在家中,这说不清的冬雨还是春雨,把心淋发霉了。至今想来,心有余悸。那时我说,假如有得选择,我一定选阳光,即使恶毒得晒掉一层皮也行。可等来阳光,得有一段日子,不过好在没有缺席。如今回想起这些,有些波澜不惊。生活中一些磨难是转弯,正如长时间的雨水缺少光照,连日的晒也需要水分调节,熬过去,想想也不过如此。即使有点遗憾,向往过也就好了。雪来晚,刀郎为了那个“你”,挤上了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家中孩子已吃好饭,准备出发去学校。我知道,雨晚不晚,伞打不打,我与他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并且断会一直向前。
2021-11-1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高等教育的改革
会议论文
<正>孔子毕生从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出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和继承的民族文化遗产。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无启迪。
李奥烈
1999-07-01
人教版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研究
学术论文
本论文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现状的研究,提出当前高中宋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依据宋词的特征,确定教学内容;最后提出教学策略。 本论文绪论部分从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方法这三个方面分开论述。正文第一章论述了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现状,从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第二章是宋词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宋词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分析;宋词特征;依据宋词特征选择教学内容三方面展开研究。第三章研究的是宋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依声求气,吟咏宋韵;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对比教学,突出宋词艺术风格;联想和想象,缩小时空差距;感知意境,整体把握一首词。
刘丹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