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从胡注《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的著史精神
期刊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贡献在于抉出了司马光秉承《春秋》著史的精神,尤其指出司马光是以《左传》为其编集史事、议论历史的主要依据。胡三省还注意到《资治通鉴》以“春秋笔法”隐藏着司马光的政治观点,并且把历史的事件和议论与北宋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
李良芳[1]
苏轼的慈悲心
报纸
□乐朋北宋文豪苏轼是个慈悲为怀的善人。还在中年时,苏轼就有意卜居阳羡(今宜兴),托友人在那里买田置房。公元1101年,苏轼遇赦,从海南北归并上表告老,欲回宜兴度余生。只是他一家老小三十余口,原有的两处居所十分拥挤,想换一处大房子,以让全家人都能安居。于是,就请宜兴老友邵民瞻代为物色、购置。据宋人费衮的《苏东坡卜居阳羡》记载,买房过程中有件感人至深的事。邵民瞻替苏轼买得一处住宅,苏轼看了也满意。有一天,邵陪同苏轼散步,他们踏着皎洁的月光,来到一个小村子,听到妇人伤心的哭声。苏轼倚杖细听,觉得有些蹊跷,就推门而入,要问个究竟。见了来人,老妇还是痛哭不止。苏轼问她,你为何这般痛哭,能否说来听听?老妇即说:我家有座房子,历代相传,已有一百多年了,一代一代谁也不敢动卖祖宅,一直传到我的手上。但我的儿子不争气,把祖宅卖了,我今天搬到这里来住,离开家传老屋,想想怎能不伤心呢!苏轼听罢也感到有些悲切,就问:你家祖宅卖给谁了?老妇人回答,卖给了苏学士。此言一出,苏轼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就爽快地说:原来你家的祖宅卖给了我!那请你不要悲伤,我今天就把房子还给你!苏轼立即叫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的面烧掉,并对她的儿子说:不要你还卖房钱了,明天陪你老娘回到老宅去,好好服侍你娘过日子吧!才华横溢的苏轼,官声甚佳,文重天下,却不善理财。加之一生颠沛流离,有时连官俸都拿不全。所以在给杭州太守陈述古的诗中,他自叹:“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常常要靠胞弟苏辙接济扶持,才能度日。此次宜兴买房,苏轼花了“五百缗”。一缗即一千文,相当于一两银子;五百两银子,对苏轼来说不是个小数字,他倾尽宦囊,才刚够付买房款。如今焚契还宅,苏轼白白损失了“五百缗”,当了一回冤大头!这个举动,莫说常人做不到,就是现在的高官、富豪们,怕也无人能企及。我们不能不为苏轼此举大声喝彩!佛经有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儒佛道兼通的苏轼,胸怀一颗慈悲心,宁可自己吃亏受累,也要成人之美,帮助受苦落难的芸芸众生。他是这样为官的,也是这样做人的。鄙功名利禄为粪土,视救苦救难为上善。苏轼无愧为“大写的人”。他再没钱买房子了,通过友人帮助在常州顾塘桥借得一居所,才暂时住下来。可叹天不假年,当年七月苏轼卒于借居之所,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但他焚契还宅一事,在宜兴成为美谈,长传民间。苏轼的潇洒、伟大,不只在他开一代文风,尤在其人格的高标。兹诌打油四句作结:东坡真居士,常怀慈悲心;舍得吃大亏,救度苦厄人。
2013-12-17
畅谈从苏子瞻到苏东坡
报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人,诗文书画都做到了至境。但苏轼的一生风雨飘摇,宦海浮沉。然而,历经磨难的他却能满腔豪情,笑傲人生。没有粥米果腹,他就开荒种粮;没有美酒下肚,他就亲自酿造;没有地方落脚,他就搭建雪堂……“有的人因苦难而陷入人生低谷,有的人用苦难成就了自己伟岸的人生,苏轼当然属于后一种。”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说,“走出黄州,一个宠辱不惊的苏轼横空出世在中国历史上,从此光彩灼灼、辉耀古今。”10月23日下午,彭玉平做客第四期珠海大讲堂,以“黄州: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为主题,带领观众走近苏轼,走近他漂泊的一生,看他如何于人生壮志难酬之时依然豁达洒脱,从与时代的羁绊中超然而出。采写:本报记者林琦琦摄影:本报记者程霖彭玉平:江苏溧阳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中山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苏子瞻:心系社稷,然壮志难酬“苏轼是一个几乎人人喜欢的人,每个人都想要与他坐下聊聊天、喝喝茶。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名家大腕,唯有苏轼令人感觉就在不远处,随时可与他握手品茗。”彭玉平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开启整场讲座。千百年过去,苏轼为何仍具如此大的魅力?彭玉平认为,除了他极高的文学天赋外,更是因为他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确切来说,拥有这样豁达洒脱、通透释然的并不是苏子瞻,而是苏东坡。“因为苏子瞻跟苏东坡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两种性格,两种魅力。苏子瞻有政治热情和干劲闯劲,但缺乏变通、过于执着,但苏东坡是自由自在、进退自如的。”彭玉平说道。苏子瞻为什么会变成苏东坡?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彭玉平用平实的语言,借助详实的文献,细致分析了熙宁二年(1069)至元丰二年(1079)间,以及在湖北黄州的四年四个月零六天中,苏轼的仕途履历和人生心态。通过讲述乌台诗案发生前后的党争形势和政治格局,揭示了乌台诗案发展的曲折历程。熙宁二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而年轻的苏轼并不同意眼前这暴风骤雨式的变法,认为变法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二要在调研基础上做好变法的程序。在向宋神宗反映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后,感觉无力的苏轼只好自请外派,去到了杭州担任通判。随后,苏轼还陆续到密州、徐州、湖州任职。“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在湖州时,因一篇《湖州谢上表》,苏轼被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亦称“乌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故意指责其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于是被收押牢狱。在被关押的日子里,他见识过监狱的阴暗潮湿,也体会过人情的冷漠无常。后来,因民情民意和皇族的种种压力,苏轼侥幸得到释放,被贬黄州。在黄州,苏轼的自由是有限的,虽然有官职,但不得签署公事,没有实权。也正是在黄州,苏轼完成了向苏东坡的转变。苏东坡: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在漫天飞雪之中,苏轼被贬至黄州。从“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到“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再到“春风和暖,天地敞亮”,一路上,苏轼的心情慢慢好转,也渐渐不再执着于是非得失。彭玉平说:“人生有得就有失,有一种精神叫执着,但有一种愚蠢也叫执着,正确的执着才能导向成功。”“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永为多士之戒。”“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在黄州,苏轼的自我定位是独行者、边缘人、幽居客。彭玉平解释道:“为了活得更安全、更自在,苏轼开始知进退,懂得该低头就低头。”《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记承天寺夜游》……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那段时光苏轼更喜欢夜行夜游夜思。“白天他看到的是黑暗,黑夜他看到的是光明,他一直在黑夜里寻找光明,在黑夜里方觉放松和安全,才是自己喜欢的苏子瞻。”初到黄州,苏轼面临经济窘迫,全家人靠一点积蓄艰难度日。在好友的帮助下,向黄州官方求得一块土地耕种,这块地在黄州宋城东门外,名“东坡”,于是苏轼便自号“东坡居士”。开荒除草、种植果树粮食、养殖牲口,苏轼带着家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生活清贫,但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的农夫生活,云游于天地之间,让他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等,他的诗词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同时,彭玉平还探讨了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创作理念,帮助观众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他认为,苏轼的诗词之所以能够传世千古,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苏子瞻跟苏东坡代表了他的不同阶段,反映的是同一个人的两种不同性格和魅力。”彭玉平的讲解通俗易懂。世间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苏轼坦然地纳入生命中。这个时候的苏轼作诗写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才是我们认知的苏东坡,已经不是当年的苏子瞻了。”彭玉平说,“黄州出了个苏东坡,走出黄州,一个宠辱不惊的苏轼就横空出世在了中国历史上,从此光彩灼灼、辉耀古今。苏子瞻也就完成了苏东坡的转变,没有黄州,哪有苏东坡,苏东坡成为国民偶像,要感谢苏轼当年在黄州的苦难岁月。”“平生万物作芳邻,从此湖山我主人。往事皆从心上过,周旋自在自由身。”在充分了解了苏轼后,彭玉平写下了这首诗,并在现场与观众们进行了分享。彭玉平表示,苏轼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最重要的是苏轼面对人生起起落落能够心态平和、进退自如,“执着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当执着变成执念,就会显得愚蠢。”问答环节气氛热烈观众与嘉宾积极互动一个多小时的文化之旅,让现场观众意犹未尽。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彭玉平用热情专业的态度为观众们答疑解惑,使得在场观众对苏轼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和深入的了解。问:苏轼从苏子瞻转到苏东坡,他放弃了某种执着,请您具体讲解一下。彭:他放弃了一种无畏的执着,在他的生命中从此没有非做不可的事,包括政治,换成另外一种可以理解为对生命、对自在的执着。如果前一种执着是进一步的执着,而后一种则是退一步的执着,可谓进退自如。问: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是却活得热气腾腾,有人认为是苦难成就了他,我个人觉得是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滋养才是支撑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不知对此您怎么看?彭:苦难是硬支撑,让他往后余生变得心理强大,亲情、爱情、友情则是软支撑。经历九死一生后,他活通透了。他拥有很多朋友,此外,妻子陪伴在旁,还有懂事的儿子们和越来越好的生活,这种亲情在苏轼倍感寂寞时给了他很多安慰,他也明白,一个人也许做不了这个世界的主人,但是可以成为大好江山的主人,从此“湖山我主人”。问:苏轼经历了这么多坎坷,还是选择乐观豁达走出来,大学生学习生活也好,或者经历一些考试后,会有一些坎坷和失败,请问大学生能否从苏轼的乐观豁达中汲取一些为我们所用的东西?彭:执着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当执着变成执念,就会显得愚蠢。求职失败、考学失败、恋爱失败,相对于苏轼的经历,都不算什么事,了解苏轼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每个人都应该要构建起自己强大的精神世界,来确保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始终能够稳步前进。我觉得有进有退的人生才是自由自在的人生。所以,大学生如何面对困境,我觉得只要给他做一种“退”的人生哲学就可以了。退不是无边无际的退,而是暂时的退,有的时候是换个角度的“进”。问: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孩子们更多沉溺于短视频或碎片化接触中,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想请教彭教授,如何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更多、更为深入地接触到这些文人的故事呢?彭:我们对孩子们说得太深太广,意义没有那么显著,不如我们给孩子们多一些启迪,比如问孩子们为什么苏轼那么艰难困苦还那么快乐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循循善诱,让孩子们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我还是那句话,有一种智慧叫执着,有一种愚蠢也叫执着,我们要多一点智慧的执着,少一点愚蠢的执着。
林琦琦 程 霖
2023-10-24
论苏轼“自然”的文艺观
期刊
苏轼的文艺思想,将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融合在一起,强调创作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追求文艺创作的"自然"状态。苏轼注重创作过程的自然、随意,不刻意为之,曾要求作书时"心忘其手手忘笔"[1]618(《小篆般若心经赞》),强调由内心的情感发出,传达到手、到笔,却忘记笔和手,只是任心意自然流淌;苏轼主张作诗时"好诗冲口谁能择"[1]995(《重寄》),语言"冲口"而出,不可遏制。而诗歌与书法都是主体情感的外在载体,书法线条与诗歌语言都由内在情感自由支配,彼此在表达主体情感方面功用是相同的。
由兴波[1]
杜甫与长安文化
会议论文
<正>长安作为都城历史在唐以前,时间长达858年之久,若连同此后的唐朝与武周,共有十四个王朝先后在长安建都,时间长达1148年~②。其中西周、秦朝、西汉和唐朝,长安作为首都,都堪为世界都市之首。其久远的历史文化,远播四海以至世界。唐代的长安作为大唐的首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处于全国的中心,起着领导潮流的作用。杜甫是一个由京城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诗人,35岁之前的青少年时代,他成长于开元盛世的洛阳文化熏陶和氛围中;天宝五载,即离开他的故乡东京洛阳,开始了他在长安十多年的困顿生活与仕途生涯,并在这里经历了安史之乱社稷安危的生死考验,使他的思想和诗
葛景春
2012-10-12
论李公麟绘画艺术的文人化取向
学术论文
文人画思潮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虽然这种影响今天已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而存在,但它也经历了一个萌起、兴盛到式微的过程。20世纪初,写实主义的输入是以对文人画的发难为开端,但历史的现实发展往往会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平衡,各种绘画的思潮会在革新的强制力量有所消退以后,逐渐转入相互的渗融。其实文人画的精神内部也是多样的,比如我们对于李公麟的认识,他的绘画语言在院体画、画工画和文人画之间的“模糊性”,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话题,他的艺术风貌体现了在北宋文人画意识萌生初期的特殊语境,也当然不乏对于其时和今天的启示意义。李公麟不像苏轼等文人画家那样突兀地站立在中国画史上,他更多是从实践的角度显示了艺术的承启作用,让我们在院体画、画工画之间看到了彼此相连的桥梁。所以,李公麟艺术的完整性、多元性值得我们解读和探究,对于他绘画中生发出来的文人化倾向进行解剖,进而“瞻前顾后”,结合文人画思潮的理论背景,我们便能形成对于文人画初期文化生态的认知。 本文对李公麟绘画艺术的文人化取向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李公麟与北宋文人画坛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则从李公麟的师承传统、宋代文学和禅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李公麟绘画艺术中的文人化取向;第三部分是论述李公麟绘画对于后世形成巨大影响的原因,进而得出其文人化特征及意义的结题。
张勇
北宋《中庸》之“诚”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汉代时虽已有把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研究的情况出现,但是在唐宋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和渗透之下,《中庸》才真正为儒者所重视。一方面,儒学想要确保主导地位就必须迎接佛道两教心性学的挑战(特别是佛教),而儒家经典《中庸》恰恰具有心性学和形上思想的特点,《中庸》自然成为研究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佛教为了使自己在中国本土生存,也不得不利用儒家经典《中庸》来阐明佛儒思想的一致性、论证佛教义理的高明性。此外,宋代统治者对《中庸》的重视也对《中庸》学研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因此,北宋时期《中庸》学研究达到了高峰。北宋儒者建立“诚”本论,基本完成了对儒学形上体系的构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庸》“诚”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儒家形上体系的建构过程。本文在此就将研究范围聚焦在北宋时期的《中庸》之“诚”思想发展。《中庸》中的“诚”首先是道德范畴,意为诚实不欺、真实无妄。“诚”可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此外,“诚”还具有神秘的倾向。《孟子》、《荀子》书中对《中庸》之“诚”思想的继承有所不同。孟子改变《中庸》以情释性的方法,采用以心释性,于是“心体”被无限夸大,人只要反身而求就能达到“诚”。苟子不赞成孟子将“心体”无限夸大的观点,主张“诚”与“中庸”相结合,以礼来制约,进而达到“诚”的境界。唐代孔颖达在注疏《中庸》时,把“诚”全部转变为“至诚”,使“诚”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韩愈、欧阳詹都重视《中庸》,对其中的“自明诚”思想有所研究。但真正大力提倡《中庸》的是李翱。李翱赋予了“诚”以新的内涵,指出“诚”具有“不动”、“静”的特点,这明显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北宋《中庸》研究大概是从释家回流而重入儒门。因此,北宋《中庸》之“诚”思想研究包括佛教学者和理学家的研究。佛教高僧契嵩指出《中庸》虽讲“诚”,但并没有明确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源,以及人道何以会如天道一样具有“诚”。契嵩的诘难可以说正是儒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理学家内部对《中庸》“诚”思想的研究情况大致又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理学先驱对“诚”思想的关注。虽然理学先驱并没有完成儒学形上体系的构建,但他们对《中庸》一书的提倡为后继者研究《中庸》营造了一种氛围,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和忽视的。二是陈襄、司马光、范祖禹、晁说之等理学家对“诚”思想的研究,他们主要是继承前人的观点,理论上创新不足。三是北宋五子的“诚”学研究。周悖颐首先解释了天道何以具有“诚”的特点,以及天道又是如何将“诚”传入人世间、使人性具有“诚”这一问题,并由此初步建立了“诚”本论。可惜,他的“无极”、“静”的观点有杂于佛老之嫌。且他未将天道、人道真正打通。邵雍、张载也有这方面的理论缺陷。比如,邵雍认为先天之学主乎诚,就割裂了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张载将“自诚明”看作“穷理”、“尽性”相分的两事,“天人合一”的说法也不够圆融。二程年辈略晚于周惇颐、邵雍、张载,故在学术上有了超越前人的可能。二程赋予“天理”新的内涵,以“天理”为本,抛弃了佛道杂余,突破了张载以形而下的“清虚一大”为本的理论体系。并且,二程将“诚”提到了“天理”的高度,认为“诚”就是“理”,儒家的形上学至此基本建立,“诚”也具有了本体的地位。程颢和程颐在“诚”思想上有些微的不同。程颢的一本论打通了本体与修养工夫,“诚”即是本体,又是修养工夫。而程颐则侧重于道德实践的可行性方面,因此在修养工夫上,更多的时候是将“诚”看为一种境界。程门后学继承并发扬了二程思想,对后世朱熹完成“诚”本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四是欧阳修、苏轼对“诚”思想的理解。苏轼认为二程对《中庸》之“诚”的解释不符合《中庸》的本意,对“诚”进行了不同于二程观点的新的阐发。苏轼的阐发虽有所创新但其观点也有待商榷,且从儒学形上体系的构建目标来看,因其反对二程理学派,故苏轼的中庸学其实是阻碍了“诚”本论的建立。
孟耕合
《诗经》与神灵的听觉、视觉及眼睛巫术
会议论文
<正>《大雅·云汉》写向上天请雨,(宣)王亲为祷呼:"於乎, 何辜今之人?"今之庶民有何罪吗?这当然是祈问于天之神灵的。以下接着陈诉道:"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王政
2004-06-01
《杜甫全集校注》纵横谈
会议论文
<正>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终审统稿的《杜甫全集校注》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杜甫全集校注》的编撰前后历时三十六年,凝结了三代学人的心血,是山东大学奉献给学术界的宝贵文化财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全书680万字,12巨册。该书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连得大奖,被誉为"当代集部整理的典范之作"。
张忠纲
2017-10-01
相思东安湖
报纸
现在新建的公园不少,却大都雷同。直到那天,我应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协邀请,参加“爱成都,迎大运”作家主题采风活动,走进东安湖公园,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缘于龙泉人把东安湖公园做成了可以夹在巴山夜雨里的相思。这种相思就写在每一道景致上。不信,你随我走上东安湖公园栈道,放慢脚步,远望东安阁,静坐书房苑,漫步东安桥,伫立竞舟渡,流连子规园,徘徊银杏景观道……“一湖映一环,七岛十二景”,景以水串联,竹林、杜鹃、桃花、梅花等成片种植,一草一木一水一世界,绝不单调雷同,自然形成地标性主题景观,景景相连,色色相映,动静生辉,美不胜收。驻足迎宾台,用成都人的热情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信步荷花湾,任驿台荷风送来梵婀玲上跳动的名曲;流连银沙滩,赏丽日戏沙、沙日相融的萌态;徘徊桃花堤,听李流谦低吟浅唱“自然秾脸与深唇,一味繁红也绝伦”。从容自如,婉转轻松,一路走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东安湖公园以其鲜明的个性、山水的轻音、水蜜桃一样的想象空间,刷新了人们的审美体验。这种相思就浸润在古驿文化、客家文化、金沙文化、林盘文化、大运文化等文化元素里。东安湖公园仿佛从风雅颂里走来,从李白的笔底走来,从三苏祠的竹林里走来,从高克明的《溪山雪意图》里醒来,超凡脱俗,格高气厚。人行景中,景入心中,人因景乐,景依人活。行走在东安湖公园,披一身霞光,宛如走在“日出东安”的优美传说里,走在耕读传家的朗朗书声里,走在“一碗水”那绵长悠远的故事里,每一道景观都意味悠长,蕴含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一个转身,书香墨香就落进了你的精气神里。这种相思铺满了桃花岛。“这些是桃花岛。这些岛是为鸟儿留着的。”多么有温度的匠心独运。留下一串岛,留下一片家的温情。人与自然在东安湖公园温情相拥。这一串岛被碧水自然切割,散落在万顷碧波上,像一块块翡翠,温润多情,又似一张张眠床,随风轻轻摇着。没有上岛的路,湖水挡住了人们错乱轻飘的脚步,岛于是成了走不进去的风景。草和树任性生长,一年一度演绎着春风吹又生的故事。蚂蚁、蟋蟀、蜘蛛、瓢虫和千脚虫、蛇和老鼠,各筑各的窝,各做各的梦。最快乐的要数白鹭、雁鸭、斑鸠、鹧鸪、石鸡、棉凫、画眉、布谷鸟,还有麻雀等各种鸟儿,这些岛本来就是为它们留着的,它们不担心有人把它们的卵掏走,不担心淘气的小孩捉走它们的“幺儿”“幺女”。它们衔着一尾小鱼和着一段光阴吞下,它们舞动翅膀,在蓝天碧水谱写优美的五线谱,它们并不去纠缠水中游离无根的云影和日光,它们只钟情于地上的虫、湖里的鱼,还有虫和鱼的子孙。小岛成了自由王国。地球是人类的,也是飞禽走兽的。挖去这些小岛,水面自然是宽了许多;留下这些小岛,给鸟儿留下了一个个家,湖面也留下了一道道活着的风景。你看,这些小岛不就是太阳神鸟羽翼下的体育场馆?小草在随风起舞练着瑜伽,蚂蚁在相互接力完成铁人三项赛,白鹭在蓝天表演翼装滑翔,成群结队的麻雀正在演练团体操……岸边气势恢宏的体育场馆,湖面的桃花小岛,正相互解释,相互印证,敞开胸怀迎接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盛典。没有上岛的路,我无法走进小岛的风景。我驻足凝望,小岛的风景却走进了我的心。山水原本就应该活在心中,许多年以后,还能勾起灵魂深处的记忆,长成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我想,东安湖公园就是这样的所在。我站在悠长的阳光里,走走停停,任思绪漂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一片大地能隆起几轴山水巨帙?一轴巨帙能掘出几丈湖山?一丈湖山能藏几多鸟鸣?一声鸟鸣能牵扯出几多天地玄黄的恢宏气魄?在龙泉驿满山遍野的桃林里?在高克明的《溪山雪意图》里?在李流谦诗歌的意境里?在李白苏轼的酒杯里?我寻寻觅觅。其实,答案就在眼前的翠竹芙蓉水道那美轮美奂的叙述里。有人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要说,美是看得见的竞争力。它就在东安湖公园。我承认,我是偏爱东安湖公园的。就让我采一枚龙泉驿的桃花,包一片东安湖的波光,回去夹在太阳神鸟的歌声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圆圆的,就像东安湖公园的温度。
蒲光树
2021-08-18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