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轼文风的文化渊源论略
期刊
苏轼文风的形成,主要受到四大文化的影响,即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及佛禅文化,它们在苏轼文风形成过程中均提供了重要滋养。这些文化成分经过苏轼自身的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以一定的文学风格特征表现出来。
杨胜宽[1]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简评苏轼为政清廉、循理无私的官员品格
会议论文
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是把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家、书画家看待。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更是把苏轼打成一个反对变法改革的保守派。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对苏轼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苏轼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纠正了过去对苏轼的片面认识。但研究苏轼的领域还主要集中在文化层面。2005年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在江阴华西大队召开全国第十五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会上我省参会专家发言,指出,苏轼不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而且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清正廉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廉臣。特别是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苏轼关于清正廉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诗文和他担任地方官员期间的政绩,学术界对苏轼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文化领域扩展到了政治、思想、哲学等多个方面,对苏轼的廉政思想和官员品格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苏轼的勤政清廉的事例和论述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苏泽民
2021-06-01
岭南西湖情思
期刊
如果苏东坡没有贬谪到惠州,惠州人或外地人来此地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满目欲滴的绿?淅淅沥沥的雨?感受正朔的中原音韵?令人朵颐的岭南美食?总会令人感觉缺了些什么吧?清人有一句咏西湖的诗:"家山也要伟人扶",才是中的之笔。没有苏东坡在惠州的遗泽,则没有今日惠州的人文之厚重。当年的大宋朝廷对苏东坡是何其寡恩刻薄,而上天对惠州又是何其眷宠和恩赐。
朱小平
读书岩前说做人
期刊
曾巩故乡我去过多次,二十年前第一次到那里就去看了曾巩读书岩,最近又旧地重游了一次。曾巩读书岩位于江西省南丰县城南郊盱水河畔的半山腰。这是一个天然岩洞,面水临风,虽盛夏亦觉凉爽,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是南丰人,相传他年少时常与弟弟曾布一起来这里读书,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此岩称为曾巩读书岩。
达明
《汉书》中的天人关系
期刊
《汉书》一向被认为是一部封建正宗思想较浓的史书,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它的思想特色,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汉书》不但取得了卓著的编撰成就,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从基本倾向上看,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历史纪实,而不是上苍决定人事的神意启示录。《汉书》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正宗神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它承认天人之间互有影响,
许殿才[1]
论宋代渔父词
学术论文
目前的学术界对渔父词的研究,关注的是:或者立足于渔父形象的原型与演变、或者探讨渔父形象的隐逸意味、或者关注渔父词的影响与传播……总体来说,数量很少,且不够深入全面,没有对渔父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文就一代文学宋词中的渔父词展开论述,论文不再沿用以前研究者常用的几个论点,即渔父词的原型、渔父形象的影响、某个作家的渔父词创作,而是选择渔父词产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梳理脉络,阐释渔父词两个重要特色——闲适境界和渔父形象的自由象征。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本文写作的几点问题:渔父词课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等。 第二部分谈渔父词的产生原因。第一节讲政治环境因素,指外族入侵、内部党争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第二节讲社会风气,表现为尊隐、崇隐的风气。这既有对前人风气的继承,也有宋代自己的特色。第三节讲文人心态因素。论述文人由积极参与政治到畏祸避难这一心理的发展。第四节讲文化传统,即儒家、道家、佛家关于隐逸的论说。 第三部分论述渔父词的发展脉络,分为两节。第一节谈唐宋以前渔父词的发展。这主要指唐五代渔父词,它以张志和的《渔父》为开端,后人继作不断。虽然宋代之前渔父词的成就不高,但是它对宋代渔父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节谈宋代渔父词的发展历程。这分四个阶段来细说。第一,北宋前期的创作。这是宋代渔父词的萌芽期,是创作的开始。第二,北宋中后期的创作。它以苏轼为代表,表现一种超然脱俗的隐逸。第三,谈南渡时期的创作。这又分为两个迥然不同的方面:隐逸词人的尘外之音和爱国词人的愤慨之音。前一类以朱敦儒为代表。他的渔父词表达了一种清新绝尘的隐逸风范。后一类的代表是陆游、张元干等一批爱国词人。他们的隐逸词饱含着忧国忧民之情和郁郁不平之气。第四,南宋灭亡后的渔父词创作。这已经是渔父词的衰落期。词人以创作来寄托哀思,悲伤有余而气力不足。这一时期以张炎等人为代表。 第四部分论渔父词的闲适境界。第一节论述闲适的心理。闲适的精义就是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闲适就是顺其自然的自由状态。第二节论述“优游”的人生体现出的宋代士人心态。渔父词中词人对山水的审美感受、主客体之间的默契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庄子“游”的精神的影响。既不出世,也不入世,而是审美的艺术与审美的人生的结合。从人生角度看,这是一种成熟的心态;从艺术角度看,是一种成熟的艺术,是有萧散、淡远之美的艺术。第三节论述闲适境界反映出的宋代士人的理想人格。渔父词中总有一位清高脱俗的人物挺立其中。宋代文人不仅创造了一代灿烂的文化,还将历代文人的生存智慧发挥到了几乎完善的极致。这是一种成熟老练的标志,也是文人最高水平的处世之道。 第五部分谈渔父系列形象的自由象征。第一节论渔父形象,他是摆脱尘俗的象征。渔父是隐逸系列中占首要位置的形象。词人借助渔父形象表达理想中的自由境界。渔父是词人精神自由的外化。第二节论垂钓。它是寻觅自由的象征。垂钓是和渔父形象密不可分的一个动作意象。垂钓关注的不是得失,而是等待自由这一过程。第三节论扁舟形象。它是身心载体的象征。其一,舟载身,是从它的实用功能出发。尽管所载的人不同,但是向往自由境界的心情是一样的。其二,舟就是身。这时的扁舟已经不是渔父的载体,而是有独立意识、有人格魅力的自由生命。其三,舟就是家。舟寄托了词人向往的精神自由,给人的是回归家园的精神体验。第四节论湖海形象。它既是渔父活动的空间背景,也是自由空间的象征。词人对山水的审美与感悟,也是他对生命审美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部分文章结论。既回顾了传统的出与处的矛盾,又结合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说明渔父词的产生是有必然性的。并且再次论述了渔父词的两大特色,闲适与自由。
权梨舟
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学术论文
苏轼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们学习苏轼作品一是感受其诗词的魅力,二是透过诗词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让学生愿意主动传承经典文化。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为了能够丰富苏轼作品的教学模式,笔者试着用群文阅读教学法进行苏轼作品教学。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多文本的阅读方式,是对单篇阅读教学法的一个补充。它是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集体建构的一个自主学习过程。通过群文阅读的学习让学生们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让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达到单篇阅读所达不到的一种效果。基于这样的目的来研究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总体来说本次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主要探究能否将群文阅读与苏轼作品相结合。在群文阅读课中,学生以自主探究为主,将多篇文本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根据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将苏轼作品运用到群文阅读当中,借助群文阅读的方法解放学生的思想,丰富苏轼作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古诗到自己会解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部分的研究是通过梳理苏轼的作品来确立议题。议题在群文阅读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笔者通过苏轼作品体裁的不同,意象的不同,创作地点的不同等等来确立议题。苏轼善写词,也爱写诗和文。在苏轼的作品,他涉及的体裁较为广泛。再看苏轼此生,一生经历坎坷。因官场得意,在京城为过官,也因官场失意而被贬过很多地方,像密州、徐州、黄州、惠州。正是因为一生坎坷的经历反而磨练出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格。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苏轼的形象来确立议题,让学生学习苏轼的人格魅力,学习苏轼的人生观,感受苏轼的博学。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苏轼所作诗词的地方为议题,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的教学设计要点与实施策略。首先在文本选择上,要注意文本的数量和质量,易于学生接受,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其次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补充资料,巧妙的问题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在这里提出我们可以利用博诺提出的六顶思考帽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学会全方面,多角度来看问题。 第四部分是根据前三部分的研究,针对苏轼作品,设计一节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本节群文阅读课以“乌台诗案”为议题来感受苏轼的风雨人生,通过苏轼的作品来了解乌台诗案带给苏轼的影响。学生们通过四篇词的对比阅读,来感受苏轼心境的变化。在这四首词中感受苏轼人生的态度,感受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通过群文阅读的方法,丰富了苏轼作品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古诗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单倩
宋代商人阶层社会地位分析
期刊
唐宋以前,商人阶层并没有因其所拥有的经济势力而居于较高的社会层位。到了唐宋时期,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总体来看,宋代商人阶层还是没有争取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这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观念及社会统治格局的深刻存在密切相关。
李发[1]
千载清风:湖州竹派的源与流(之二)
报纸
思苇文同之所以能创造出高超的墨竹艺术,是与平常对竹的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同对竹,达到一种痴迷的境地。苏辙在《墨竹赋》中记述他通过细致观察而领悟到:“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胸有成竹”与“身与竹化”文同的墨竹艺术在历经岁月的磨练中达到极致,吴镇曾说:“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从心所欲,不蹄准绳。”又说:“古今墨竹虽多,而超凡入圣、脱去工匠气者,惟文湖州一人而已。”“胸有成竹”一词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晃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亦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所说的“胸有成竹”就是要整体地把握表现对象,生命是整体的,能把握到竹的整体,才能把握到竹的生命。这种把握不是分解性的认知,而是反映在精神上的统一性的观照,这在道家叫做“玄览”。由这种观照所得到的竹的形象不是很确定,比较模糊,所以必须“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庄子所说的“运斤成风”“解衣盘礴”,正是这种艺术创造的情形。文通苏轼在墨竹的艺术实践中,体认到了中国文化的精微之处,并确切地阐述了自己体悟与认识,深化了湖州竹派与传统思想的联系,提高了湖州竹派的文化品质。文同之所以能创造出高超的墨竹艺术,是与平常对竹的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同对竹,达到一种痴迷的境地。苏辙在《墨竹赋》中记述他通过细致观察而领悟到:“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苏轼在《墨君堂记》中也说:“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也。”但心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当内在的理想君子外化成高超墨竹艺术时,还得有心手相应的本领。这需要长期的锻炼、需要领悟、也需要天赋。苏辙在《墨竹赋》中还有一段记述文同画竹的情形:“始也余见竹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一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当审美的主体和客体达到和谐对应时,产生了物我两忘的契机,进而产生了“身与竹化”的境界。苏轼在《书晃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著名学者徐复观从庄子“物化”思想来论述苏轼的“身与竹化”。他说:“因为是虚静之心,竹乃能进入于心中,主客一体。此时不仅是竹拟人化了,人也拟竹化了;此即《庄子·齐物论》中的所谓‘物化’。”也有学者认为,苏轼在这里所阐述的“身与竹化”与佛教中禅定的“思专致一”比,有着更为相似的一面。身与竹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画家摆脱外在的束缚,集中思想,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这方面与禅定对主体的“思专致一”的要求很相似。这两种说法都表明了中国传统的释道思想给湖州竹派带来了一种创作时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在湖州竹派中的具体体现。苏轼说文同画竹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墨竹创作因技以进于道,并化解技以浑然合于道,把“不学之过”的领悟推进到道家的美感关照,墨竹技术才能反复锤炼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专一心神的审美趣味中体味到道的真谛,才能创造出自成一家的清新风格。文同画迹传世稀少,宋宣和内府只收藏了11幅他的作品。到了元代,汤垕在《古今画鉴》中曾言:“文与可竹,真者甚少,平生只见五本,伪者三十本。”目前传为文同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绢本、《墨竹图》纸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墨竹图》绢本;广州市美术馆收藏的一件题款为文同的《墨竹图》;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墨竹图》绢本,清末收藏家将此卷与苏轼、柯九思、王佑、钱载、罗聘的画幅合装成《六君子图卷》。海外尚有一些传为文同的墨竹,均不足信。“东波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苏轼从小就生活在“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里,且四川墨竹绘画从唐以来就很兴盛,大概苏轼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对墨竹有一种亲近感。擅长画墨竹的文同打开了苏轼涉猎绘画的新视野,加深了苏轼的审美品味,提升了苏轼的艺术理念以及后来墨竹创作,促使苏轼从绘画的欣赏者进而成为参与者。从此,苏轼对墨竹画达到痴迷的境地。文苏两人经常书信往来,作诗唱和,文同有时于画幅留下空白等苏轼题咏,因为只有苏轼最解画中意,“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吴妙处。”“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米莆亦云苏轼的画:“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掂一瓣香。’”“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在苏轼所有的题画文学作品当中,有十五题,十七首诗是为文同的画题写的,数量仅次于题写李公麟画的十六题,十九首,这些题咏显示了苏轼与文同的友谊以及两人对绘画的见解。苏轼后来以墨戏的态度创作墨竹,而且对自己的画艺相当狂傲,自我称许道:“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品。”在文同去世后,又题写了许多关于文同墨竹的诗文,可以想见,他的自信来源于与文同的交往和指导,而文同的墨竹艺术因苏轼的宣扬而为后世人所瞩目。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说:“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在苏轼看来,文同的墨竹是符合法度的;而苏轼画竹,一任思绪渲染于笔墨线条,带有很大的游戏成分在内。苏轼曾在李龙眠所画《憩息图》上题诗道:“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时画师今姓李,不妨还作辋川诗。”十分清楚自己与文同墨竹画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文同有高超的墨竹绘画艺术,苏轼提倡的是文人墨竹画。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不提倡写实的画风,但文同的墨竹作品恰恰有写实的风格,这与宋代的绘画风格还是相近的。但文同的墨竹作品在后世之所以产生深远的影响,绝不仅仅像以前或同时代的墨竹画仅仅止于物象足够的画面效果,而是在物象本身之外所流露出的君子品性寓意和画面以外的想象空间,画家本人的德行与胸襟更使墨竹的意义臻于完美。《宣和画谱》评价文同:“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何以止于此哉。”吴镇也赞美文同墨竹:“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天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从心所欲而不逾准绳。”总之,文同墨竹风格是不失于法度,又能在规矩内驰骋纵横,这种墨竹画风对元人的影响很大。文同去世不久,苏轼奉命前往湖州接替文同之职,没多久就遭遇了“乌台诗案”,后又贬谪黄州,仕途坎坷,诗文酿灾,心中抑郁。为了宣泄心中的烦闷,更多地以画抒怀,“吐向君家雪色壁”,这种潇洒为之、即兴而作的墨竹,正如米芾所形容的:“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皺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更兼酒醉后态意而为,方向不定,笔触纵情奔放,无定法可言。而他的墨竹画法也是自出机抒、别有新意,米芾《画史》记载:“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另外,由于“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没有文同高超的绘画技巧,只能以墨戏的态度崇尚写意,不求形似,展现一种纵逸狂放的情思。苏轼作品中饱含水墨,以一种墨戏的态度任意挥洒。黄庭坚在《题东坡水石》云:“东坡墨戏水石活润,与予草书三昧,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汤垕云:“东坡先生,文章翰墨,昭耀千古,复能留心墨戏。作墨竹师文与可,枯木奇石,时出新意。”黄公望《苏东坡竹》云:“一片湘云湿未干,春风吹下玉琅轩。强扶残醉挥吟笔,帘帐萧萧翠雨寒。”苏轼喜用湿笔浓墨、尽情挥洒,更具神韵气魄,也形成了竹叶结构多样化,轮廓不规整,产生纷乱感。和文同“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井然有序是不同的。文同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竹叶的翻转向背,使得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很有层次感,达到了生趣盎然的效果。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云:“东坡悬崖竹一枝倒垂,笔酣墨饱,飞舞跌宕,如其书、如其文,虽派出湖州,而神韵魄力过之矣。”
2021-05-07
苏轼与程颐在性情论上的分歧
期刊
苏轼的性情关系论是其道论在人性论上的必然表现。苏轼认为道在现实界是以生生之易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只有通过易才能体认到隐藏于其中的道。道与易的关系在人性论上对应于性与情的关系。与道在易中相一致,性在情中,因此只有将情流露得自然而然以至不自知时才能真正彰显人性、体现人性。而程颐是用性的道德理性来规范情,对情进行约束与抑制,因而其情就表现为抑制性与道德理性主义的特点,而忽视了人的情感多方面的需要与价值。
胡金旺[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