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
期刊
苏轼是一位比较复杂的著名作家,他在政治上和创作上存在着种种明显的矛盾。过去学术界对他的评论有分岐,这是正常的现象。然而,“四人邦”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竟然对这位九百多年前的作家发动了一场讨伐。在他们控制的一九七四年第二期《红旗》上,抛出了由罗思鼎泡制、姚文元改定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一文,一口气给苏轼扣上了“投机派”、“两面派”等大帽子;在同一期上,梁效们又给加上“顽固派苏轼”的恶谥。嗣后,江天之流又出来从“文艺”
王水照
从中华茶道美学品格看苏轼的精神世界
期刊
一 茶文化,就其广义来说,囊括了有关茶的一切东西,种植、采摘、烹煮、品饮、茶艺表演等,以及有关茶的历史记载和诗歌小说,这些都可称之为茶文化。茶道和茶艺自然也包括在内。若从狭义上讲,茶文化乃是品茶饮茶所透露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也即茶所蕴含承载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茶文化即茶道。
刘瑾[1]
试论《读书杂志·汉书杂志》的训诂方法
期刊
《读书杂志》是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所作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著,其在训诂学上的成就独步当世。本文以《读书杂志·汉书杂志》为例,详尽分析其训诂方法,以期深刻体会王氏所归纳的古书通例。
孙玲[1,2]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和谐
会议论文
<正>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广大范围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其影响历史之久远,影响范围之广大,在世界上也很少有人可与之比拟。孔子生前仕途坎坷,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但他却是一位不朽的政治思想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不同的种族、区域和人群,人们都
王志民
2011-04-01
唐人之李白序志碑传辨读
会议论文
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有关李白的最早的文献资料,为历来的李白研究者所重。但是,也因为历时久远,或者漶漫,或者传抄、刊刻的夺误、错讹,使其材料本身或材料之间出现了个别矛盾(也有后世解读和句读之误),给李白生平方面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今且提出几个疑点作些探讨。
杨栩生;沈曙东
2011-08-25
澄怀观道 诗画一律
报纸
□阎诚骏“澄怀观道”,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宗炳传”。宗炳是南朝宋代画家,一生好游历名山大川,年老时因病返回老家,遗憾地说:“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他把一生所见山水,画下来贴在墙上,躺在床上观赏,谓之“卧游”。“澄怀”是清心、静心之意,“道”来自中国古典哲学,指自然和自然规则。“澄怀观道”这个观念为历代美术理论家和画家所推崇,成为中国画最基本的法则。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澄怀观道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是在拈花微笑中领悟美的形相,深入万物之核心,直探生命的本原,走向心性的修炼。“诗画一律”是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简化。此中三昧是他从唐代诗人王维的艺术成就中发现的,他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来表达。这和西方的艺术理论名言“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惊人地相似,指出了作为艺术的诗和画的艺术手段不同,但根本特征都是借自然、社会,以及其中的人和物来表达情感。我把上述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是有感于苏轼敏锐的艺术眼光。我虽不善画,却爱欣赏中国历代名画图录;我也读诗,但不一定恪守“不读诗,无以言”的古老信条。闲暇无事,翻阅中华书局版的《苏轼诗集》,除了咀嚼那些早已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像不经意间发现了新生事物,诗集中的许多题画诗让人读来兴致盎然。比如曾经读过的那首《李思训〈长江绝岛图〉》,以前入目的是诗人游目骋怀中的浩渺长江和苍郁蓊郁的孤山,仅此而已。可是,今天含英咀华,着眼的则是诗人笔下的那幅古画。据典籍记载,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画家,开创了青绿重彩画法,他的真迹在宋代已经稀少,包括苏轼亲见的《长江绝岛图》,到清代已荡然无存,幸而这幅亡佚名画还能通过苏轼的诗句得以一睹。诗的开头三句便展现了画面:“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这是画的构图,古代绘画理论叫“经营位置”,即在有限的画面上排布虚实、繁简、宾主等关系,在尺幅之内表现出千里之景。例如图中的大小孤山,就实际的地理而言,两者相去甚远,现实中不可能同时映入眼帘,但画家设计画面时,运用了传统的画法来摆脱绘景的空间限制,将两山收在一个画面中,使旷远浩荡的江水和惊涛拍岸的孤山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唯有乔木参天长”和“山苍苍”是树木的翠蔓和山石的苍黑互相辉映,把长江比作“晓镜”,看似无色而色自出,有心的读者通过联想,一幅明媚典丽的青绿山水画顿现眼前。有时,没有画,但诗中呈现出画;没有诗,而画中洋溢诗意。这里是先有画,后有诗,其实也是“诗画一律”的内涵之一。至于“澄怀观道”,抓住诗中的“晓镜”一词,即可体味诗意之深邃,是诗人亲近深广无穷的宇宙,用心灵之眼欣赏大自然的领悟,古人云,一片山水,一片心境,“澄怀”的意义在于通过自然景象,融入自我,忘却自我,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尽的启示即由此而生。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以后,唐代以前的绘画在今天寥落、稀少,只能让后人笼罩在一种幻想的诡奇之中。有一天,我观赏现代出版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录,原作已失,是辽宁博物馆珍藏的宋代临摹本,看着看着,想起了苏轼的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游春图》和《夜游图》都是盛唐年间宫廷画家张萱所作,据《宣和画谱》记载,张萱以“虢国夫人”为题材的画作共有三幅,还有一幅叫《踏青图》,如今只剩《游春图》摹本。《夜游图》有苏轼的题画诗可供想象,审美的愉悦就在这十四句:“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虢国夫人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三姐的封号,诗中的“玉奴”是杨玉环小名,“八姨”是杨玉环另一个姐姐“秦国夫人”的封号。读完全诗,画面的构图层次便清晰可见。主角显然是“虢国夫人”,玉奴和八姨虽然同样珠光宝气,但从“佳人自鞚玉花骢”和“金鞭争道宝钗落”两句的动势来看,虢国夫人更显得骄纵。杨家那种鸡犬升天,炙手可热的气焰昭然若揭。据记载,这幅《夜游图》经唐代两次大动乱后流落民间。北宋距唐代不远,苏轼必定是亲眼看到张萱原作后,既惊叹于画作之精美,又感慨于世事之无常,才留下他那淋漓之笔的。若说“观道”,诗末两句便是揭示:“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隋炀帝曾嘲笑南朝陈后主及其妃张丽华的荒淫享乐,未料韩擒虎已带隋兵杀入宫门;可是隋炀帝后来又步前朝之后尘,国破家亡不过俯仰之间。诗外之意,虢国夫人最终和杨玉环在马嵬坡身死人手,又重蹈隋代之覆辙,当年的恩宠只是昙花一现,如今只留下图上的斑斑泪痕。这就是封建王朝乐极生悲,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千古悠悠事,尽在诗画中。以往的美术史研究,论者多说张萱是封建王朝美化皇家贵族的御用画家,但近年的研究有了新意,综合他的画作,说张萱诸多人物画含有身处盛世的忧虑,他是深心托豪素。就本质而言,其实也是“观道”的内涵。上文所说的山水画人物画早已失传,苏轼的题画诗既证明了它们曾经的存在,又带来艺术审美的两元,可见诗画之一律。至于“道”,它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探索领悟的本体。由于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的同一,所以道既是宇宙本体,也是社会伦理和文学艺术的本体。作为诗文书画哲学俱通的文化巨人,苏轼必然敏锐地体味到诗画一律的本质。总之,前人的诗和画,只要是根植于生命的心灵,必然表现出生动的、活灵的形象,使静观中的“道”具象化。
2017-08-02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报纸
■周泉根这首诗又题《松林山》,南宋施注苏诗集即已收入遗编中,同时又被收入郭祥正和孔平仲各自的文集。郭、孔与东坡同时代,且多有交谊。综合苏过之订正、元明方志资料及王文诰、钱钟书、周裕锴等人的研究,系之苏公最为可取。这首绝句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大概是说,迎面而来,一山突兀,摩天凌霄,与周边碌碌无奇相比,显得卓荦不群。然而,作者没有像盛唐青年诗人一样,生出一股豪壮之气,想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而是收眼回望,顾影低徊,只见路边石块团团,崚嶒寂寞,于是深切哀叹它们被女娲弃置的命运。这是典型的宋调,让人感受到的是如“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中人在旅途中的困顿,或者是又如“暮年缘一懒,百事俱弃置”(陆游《读书未终卷而睡有感》)诗句中人到暮年时的惶惑。只是与陆游不一样的是,苏轼的被弃置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苏轼当时即被世人认定为文曲星下凡。他虽一生不论到哪都是平民的好朋友,但骨子里确常自许曾位列仙班。妇孺皆能吟唱的诗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既婉转地表达了对朝堂的叹问、朝政的关切,又流露出作者故乡在天上的心迹,也因此生出了“我欲乘风归去”的心意。这种自诩、这份心曲,在东坡传世文献中并不罕见。儋耳山,离儋州昌化军(治所在今儋州中和镇)十余里。东坡谪儋时,从琼州到昌化军的路上,在肩舆上睡着的诗人梦中得句“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醒来后将其铺衍成一首十四联的五言排律。其中几句说得最是明白:“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群仙、青童、蓬莱……诗人梦到自己回到了仙乡。然而,在这首诗中,作者还发出了例如《儋耳山》中那种被弃置的哀叹:“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诗人自认乃“谪仙人”,“谪仙人”如今又成“谪宦人”,且海南在当时又是贬谪中最严酷的去处。暮年东坡曾自设尔汝,问答如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所以说,其被弃置是由天上而人间,由魏阙而江湖,江湖风波又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他自己早年就有“团团如磨牛”(《送芝上人游庐山》)的感慨,更何况“春去也”,哪堪“晚来风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这看似唐人或少年笔下的白描,其实乃诗人在成人世界怀才不遇的映照,与其说是眼前的抱负,不如说是心中的块垒,那顽固的自许,为何遇到的总是无奈的世道。再看“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是用事,也是说理。海南苏东坡研究专家周济夫评论说:“本为补天,此乃弃置道旁,诗人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苏轼谪琼诗选注》)另一苏学专家洪亮说:“同样,他也敬重庄子家贫而不仕,织履于穷巷之中;渊明抱饥而归耕,执耒于园田之上。这种识见,有助于我们理解五绝《儋耳山》……才高堪与补天,而空怀报国之志,终成落荒之物。”(《苏东坡及其同时代人》)周济夫曾总结说:“诗中那位空怀报国补天之志而怀才不遇终遭废弃的主人公,其实即是晚年苏轼的写照。诗人将一个千古同慨的重大命题,熔铸进短短二十个字中,思想内涵之丰,感情力度之强,难得其匹。近人高步瀛视之为东坡五绝的代表作。”这个千古同慨的命题,是这首诗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冯应榴注苏诗集,曾引何焯的话说:“末二句自谓,亦兼指器之诸人也。”器之,即刘安世,乃二苏至交,苏辙墓志铭即出其手笔。何焯,康熙朝人,所谓兼指诸人云云,并无实据,乃想当然耳。虽想当然,于情于理,又何必不然。我以为,诸人,自其情而言,自当还有苏辙、秦观、黄庭坚等;自其义而言,则当包括当世之所有遭章惇等迫害的元祐党人;自其理而言,还可包括古往今来如屈原、韩愈、柳宗元、韦执谊、李德裕等流臣谪宦,以及所有如贾谊、陈子昂、李白、杜甫、李商隐、辛弃疾等怀瑾握瑜的名士才人。《儋耳山》苏轼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品读嘉宾:周泉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经学史、海南文史。
2019-01-31
论《诗经》中的“爰”
会议论文
<正>一引言《诗经》中多见“爰”字,《毛传》、《郑笺》均释为“於”或“曰”,意思相当于“于是”;同时它还具有文言虚词的功能,用作发语词。然而仔细分析一下用“爰”的句子,上述解释似有尚欠妥当之处,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合理地诠释。本文试以《诗经》中的“爰”字为中
大野圭介
2000-07-01
在建水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上的祝辞
会议论文
<正>2000年12月4日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在长达2000余年的岁月里,孔子受到了中国的、甚至国际的数以亿万计的人的关注,从膜拜、尊崇,到评论、指责,甚而嘲讽、漫骂,进则打倒,如此等等,几乎没有中断过。虽然几经
赵健民
2001-12-01
秋香苏祠
报纸
入秋的三苏祠,满园秋香。进入农历八月,苏家老宅的丹桂、金桂、银桂花蕊挂满枝头,清幽香袭,令人陶醉。踏入三苏祠的大门,扑鼻的桂花香气,沁人肺腑,潜我心底,顿时精神振奋,格外清新,愉悦无比。步入古井黄荆树的院子,只见千年丹桂似红霞祥云,映照苏宅,香韵极致,漫步回廊,走上百坡桥榭,秋荷花的淡淡荷香与丹桂清香竞相融合,更有一番苏祠独有的香韵意境。这些天,从北京到甘肃、福建等地和省里的来宾不时入祠考察,我陪同考察,几进几出,尽享满祠香意……今天是戊戌农历八月十二日,凌晨一场秋雨后,东坡老家朝阳升起,蓝天白云,我再次步入三苏祠尽享芬芳,令我醒脑沁肺,心中激情满怀,咏诗以颂这秋香苏祠:步入苏祠享芬芳,蓝天艳阳精气爽。银杏黄桷桢楠俏,荷莲海棠翠竹扬。黄荆焕发绿嫩芽,丹桂新生红云祥。欣慰东坡驾鹤归,品韵故宅满秋香。今天上午,我受市委政府委派,入三苏祠接待“中日文化交流东坡茶道访问团”的日本客人,他们将在东坡雕像前献茶敬香,交流茶道。可以给苏宅老家添上茶香……说来也巧,在东坡像前的“披风榭”前,遇上省外办(友协)原主任、我的老同学秦玲女士,她专程来眉山陪同日本客人交流茶艺。她引见了此次茶道交流的主角、一茶庵传人(家元14世)、日本煎茶道文化协会代表理事佃一可先生及夫人佃纪子,还有访问团团长、日本千叶县市川市前市长千叶光行先生。此次由他率团包括茶道家、香道家、茶器瓷具工艺专家和艺术家共25人来到东坡老家、快乐眉山,专门在三苏祠东坡像前敬茶、敬香、敬花,交流东坡(煎茶)茶道。在这里,她们按照唐宋僧俗茶礼布置仪场,古朴雅致,在场的中日嘉宾二百多人围坐于东坡盘陀像与披风榭之间广场上,荷莲桂花相伴,百坡亭和翠竹绿树环绕,宛若仙境。我代表眉山各界致辞:在岷峨原野秋意浓、苏祠福地丹桂香的大好时节里,日本茶道朋友们光临东坡老家、快乐眉山,交流茶道,我们衷心欢迎。眉山是茶的故乡,有世界最古老的茶市。西汉王褒所著《僮约》记有‘武阳买茶’”。千年英雄苏东坡是茶艺大师、眉山之骄傲,他的名诗《汲江煎茶》脍炙人口,他的名诗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为经典茶诗,他弘扬茶之六美,即: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艺之美。自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后,这个世间三大饮品之一的、中国百草之王的茶及茶道,沿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丝绸、中国瓷器等一道,被热爱和平的中国人带着友谊和中国文化,传遍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倡导新时代“一带一路”广交朋友,开放发展,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的成果;茶叶茶道茶艺,也正合中国人民和平交往、开放共享的文化自信理念。苏东坡名言:“人间有味是清欢”。茶是廉、美、和、敬的清欢之物,清欢饮品,正合苏东坡的清欢理念。日本朋友自唐宋传道学会中国茶艺、茶道,又在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茶导(茶道引导)七个理念上有创意新悟。这煎茶是苏东坡的发明,有他的《汲江煎茶》诗佐证: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今天日本朋友交流技艺之一的茶道就有煎茶,是东坡先生的文化传承。谢谢你们来到东坡老家、快乐眉山交流……佃一可先生表示,对中国及眉山人民的友情、欢迎款待表示感谢。他讲“在中国和日本,所有茶人都熟悉苏东坡。在日本的茶席和茶器中,经常会用他的诗句来制作各种绘画、茶器以及装饰,在日本的茶道界中无人不熟知苏东坡先生。此次有缘来到苏东坡的老家三苏祠来参拜献茶,感到非常荣幸。希望通过这种地域间的交流,可以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今天大家尝到的茶是尽量复制原苏东坡那个年代的香茶。我希望将一些几近失传的茶艺带回来,这是我最大的愿望。”随后,佃一可先生主持献茶典礼,也按照敬花、献香、献抹茶、献煎茶、献花(草)的五步茶道进行。在场中的朋友均品尝了“煎茶”的淡雅清香。此时此刻,我的感官中、味觉中,充满了苏祠的满园秋香,这香韵悠长,无法散去,也许将永驻我心……之后我与客人们观赏日本茶具展,与佃一可先生深入交流,交流中国茶文化,高兴处脱口吟咏(同韵)三首以助兴,日本茶道、艺术家等非常高兴:其一:苏祠丹桂香,茶韵添芬芳。中日交流心,地老天久长。其二:岷峨飘桂香,秋阳苏祠芳。东坡清欢心,见证茶韵长。其三:苏祠茶韵香,六美兆芬芳。今秋天地鉴,婵娟日月长。的确在戊戌八月十二日这一天,秋天的芬芳,秋天的眉山三苏祠,荷香、丹桂香、再加这茶香,真可谓秋香苏祠,令我难以忘怀:秋香苏祠乐悠幽,东坡茶艺韵神州。清欢煎烹友人献,天府岷峨记乡愁。2018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二)记于眉山
2018-10-14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