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对人性的肯定与激励——《孟子·公孙丑上》“四端”的属性及其在修养上的意义
会议论文
一、前言《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语虽简约,却能很精准扼要地道出孟子之学的意蕴。按性善说为孟子思想的核心,而性善的标杆人物则为尧、舜,因尧、舜之所行所为乃在顺此本然的善性,自然而毫不勉强地合乎圣人的境界。孟子即曾屡屡言之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尧、舜,性之也。""尧、舜,性者也。"可见"道性善"与"称尧、舜"实乃同一事而不可歧分为二。故朱熹说:孟子见人即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更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
董金裕
2018-12-01
荔枝红时忆东坡
报纸
■朱文杰天热了,荔枝也红了。一时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说法又多起来了。这两句流传甚广的诗出自诗人苏轼,解诗者都以为东坡先生是在赞美岭南风物,以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不错,苏轼在岭南时,比被贬黄州时的心情要好很多,没有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柴”的失意与苦闷,《宋史》也说苏轼在惠州时“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而就在那时,苏轼写下了大量有关荔枝的诗作。苏轼首次在惠州吃到荔枝是在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于是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在《新年五首》中,苏轼则说“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中则是“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活脱脱一副馋相。在《食荔枝二首》等诗中,苏轼这位遭贬的诗人,仍然在热情地对荔枝唱赞歌。在那段时间里,苏轼还喜欢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诗专门编成集子。而苏轼此时的诗文中,与僧人唱和的作品也多了起来。后人把苏轼说成是佛门中某位尊者转世,大约就是因了苏轼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心安是归处”的意识吧。于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便做了“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最好注解,成了后人卖荔枝时最好的广告语。但是,苏轼牵挂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却从来不曾减弱过,《和陶咏三良》曰:“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而在《荔枝叹》中,他借汉唐旧事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丑恶嘴脸,忧患意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前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影射,在东坡这里,则成了悲愤的直白,“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小小的荔枝虽味道极美,但实在无法让东坡先生真正“乐不思蜀”。后人借此为荔枝打广告,也实在有违诗人的本意。
朱文杰
2018-05-17
战国楚文学“问体”行文的流转特色——以《楚辞·天问》与《庄子·天运》的比较为例
会议论文
《庄子·天问》首段是对天加以追问,《楚辞·天问》也是如此。它们作为战国楚文学的精华,不但追问的对象相同,而且都是采用有问无答的方式,即所说的"问体"。正因为如此,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汤漳平先生曾经把《庄子·天运》《楚辞·天问》《逸周书·周祝解》、马王堆帛书《十问》、上博简《凡物流形》等连续提问的文章列为同类加以考察,重点对《天问》和《凡物流形》的思想内容的文本形态进行对比,颇有启示意义。本文则主要是从行文方式上对《天运》和《天问》首段加以比较,以期从一个侧面揭示战国楚文学的特点。
贾学鸿
2021-11-01
唐代咏屈原诗研究
学术论文
在中国诗歌史上,屈原一直是诗人们的宠儿,他那高远卓荦的人格魅力,那弘博丽雅的文学造诣,使得历代的诗人们都为之感动与振奋。唐代是咏屈原诗的高峰时期,翻检《全唐诗》,唐代咏屈原诗呈现出卷帙浩繁、异彩纷呈的局面,显示出唐代诗人们深沉的屈子情结。鉴于唐代咏屈原诗的繁盛,文中试图运用纵横比较法、中国文学批评等方法解读唐代咏屈原诗。唐前咏屈原诗大多关注屈原的文学禀赋,对于屈原的悲剧命运则关注较少。而唐代咏屈原诗不仅着重对屈原文学才华的钦赞,而且重于屈原忠君爱国、高洁执着的人格赞美,对屈原在民间传说中的重视以及对屈贾模式、屈杜模式的塑造。究其原因,除了分析唐代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唐代文人特有的心态之外,文中还强调了那些贬谪荆湘之臣的创作推动,以及作为南支的楚文化对唐代文人的影响。文中结合唐代咏屈原诗共性与个性的分析、规律性与个案性的研究发见唐人独特的吟咏视角与心态特征,从而见出唐人对屈原的关注亦是对社会的关注及自身命运的关注,从中不仅能发现唐代诗歌的发展规律,而且能透视唐人的共性及个性心态特征。
李文江
庄子的尧舜观
会议论文
陈鼓应先生在他的《尧舜禹在先秦诸子中的意义与问题》中论述到庄子对待尧舜的态度,一连引用了十多条例证,这些例证在他看来,都是庄子贬低尧、舜的证据。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庄子和孔、孟对尧、舜的看法自然也不同。孔孟尊尧、舜为圣人,但我们不能以此断定庄子对尧、舜就一定都是贬词。实际上,庄子确实说了很多尧、舜的"坏话",但也说了很多尧、舜的好话。本文拟全面梳理一下《庄子》中对尧舜的评价,从而力争真实地反映庄子对尧、舜的看法。庄子确实贬低过尧、舜,对尧、舜有过不少批评。例如在《骈拇》篇中,庄子说: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
侯桂运
2009-06-01
韩愈苏轼人格意识和文化精神比较论
期刊
韩愈与苏轼有着共同的人格意识和文化精神,然而二人又不尽相同,他们在处世意识、固穷意识等方面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或致君尧舜,九死未悔,或“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或忧戚处穷,刚正执着,或君子固穷,潇洒自任,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和模式。
杨子怡[1]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期刊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符号,故乡是忙碌在外人们心中最深刻的记忆,是思家游子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皈依。故乡承载着多少儿时的记忆,在北漂的那段日子,面对繁华高大的建筑,喧嚣来往的车辆,孤寂的内心经常泛起无所皈依的伤痛,时常徘徊在租住房子的院子里,眺望故乡的方向,泪水迷离了双眼,长满青草的田埂,哞哞叫着的老牛、摇曳生姿的香樟,微波荡漾的池塘、
袁望
宋代划分疆界是否算作近代意义上的变革
期刊
宋辽、宋夏、宋金通过盟约确定对等关系并划定疆界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事件,常让人猜测宋代对疆界的认知状况是否达到近代意义的理解水平。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细致地认识宋代疆域问题,辨析宋代的疆界形态和疆界意识,作一整体上的考察。研究发现,宋代的疆界形态可分为点状模糊疆界、片状模糊疆界和带状清晰疆界、线状清晰疆界,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疆界形态,这种多样性反映出宋朝没有统一的疆界形态和疆界原则,而划分疆界的主要目的就是现实安全应对,核心是分隔版籍与非版籍的民和地,保护赋役来源和直辖郡县的安全,显示了宋朝对待周边关系时构建华夷秩序之外的实用主义面向。
黄纯艳[1]
元代有关苏轼贬谪生涯剧作简论
期刊
从反映两宋朋党之争的特定角度,探讨有关苏轼贬谪生涯的三部元杂剧《醉写赤壁赋》《东坡梦》《贬黄州》,深入剖析其遭贬原因及剧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塑造,对于我们认识宋代党争的激烈残酷,以及党争中纷纭复杂的人情世态,思考党争对文人心态的影响颇有启迪。
庆振轩[1];牛思仁[1]
东坡与郏县 从来处到归处
报纸
图片说明①云起东坡湖。(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军摄)②眉山三苏祠。③东坡区吉香居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允浩摄)④东坡水街。⑤在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上,童声合唱《我爱苏东坡》。(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苹摄)⑥如画青龙湖。⑦郏县三苏园。⑧郏县产业集聚区。⑨郏县三苏纪念馆。⑩郏县东坡学校的孩子们齐唱《我爱苏东坡》。(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东坡区融媒体中心、郏县融媒体中心提供)“东坡先生,家乡人来看望您了……”前不久,在郏县采访期间,东坡区采访团在郏县三苏纪念馆老馆长丁清和的陪同下,在苏轼坟前共同种下从家乡的三苏祠带来的荔枝树,洒下从家乡带来的泥土与古井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离苏轼苏辙金榜题名开启仕途人生的北宋都城汴京100多公里,距其家乡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1200多公里。由于“二苏”埋骨此地,郏县也成为东坡文化浸润的地方。□李鹊会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允浩一轼从眉州来1037年1月,苏轼在眉州出生。1057年春,苏轼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考,就此开启传奇人生。为何初出茅庐便能“名动京城”?为何能养成让无数人钦佩的人格魅力?回望苏轼来处——眉州,或许能窥之一二。应有“天时”助力。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开明的王朝,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多元的文人群体、艺术品位、生活风格都在这个朝代孕育滋生。“地利”也不得不提。眉州,自唐代即建孙氏书楼,至宋代,其藏书量达万册,得名“万卷书楼”;北宋初年,眉山已经成为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两宋年间,眉州出了886名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进士之乡”和“人文第一州”。“人和”更是显而易见。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居其三。父亲苏洵,《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父子三人时常同题作文,互相切磋,一同游历名迹,拓宽眼界;母亲程夫人,劝夫以进,教子以学,持家以富,像沃土承托大树般,她以柔软而有力的姿态给予整个家庭滋养;弟弟苏辙,既为兄弟,亦是知己,两人一生相伴、诗文酬唱、患难与共。“天时地利人和”,铺就苏轼的人生底色,同时也让他在眉州留下了诸多美好回忆。每逢正月初七,苏轼与弟弟苏辙便会前往蟆颐观游玩踏青。“江水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苏辙的《踏青》记录着兄弟二人游览情形。有一年中秋之夜,苏轼与友人相约夜登连鳌,共赏明月,吟诗共度中秋,望月吟诗“登鳌望月蟾宫近,寂寞嫦娥喜迎宾”,兴起,提扫帚挥就“连鳌山”三个大字。还有苏轼时常前往登高拜塔的大旺山,这处眉州有名的“金榜题名”福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志士前去奉拜。……如今,900余年过去,东坡这座小城虽已焕然一新,但却处处有“苏”、迹迹留“情”。苏家的故居,被一代代人精心保护下来,变成今日的三苏祠。俗世沧桑近千年来变化万千,而故人余韵却绵延悠长、广泽四方。三苏祠,承载着东坡文化之魂,是这日渐繁华的闹市中的一方清净,更是这座诗书之城的文化心脏,已成为东坡区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人殚精竭虑。2020年8月18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办了“三苏父子青春照,可是你意中人”活动,发布了最新设计的三苏IP形象,采用“新国风”设计,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添加了现代流行设计,还原了苏洵壮年时期以及苏轼苏辙两兄弟青少年时期的形象。在一些具体设计上,参考了文献及古今画作,结合三苏父子性格特点进行了艺术处理。譬如,对于风流倜傥、豪放不羁、多才多艺的苏轼,设计的是一字眉,发型全梳发髻,两鬓有编发,耳侧有碎发,衣服颜色选择的是象征光明、创造、趣味、青年、活泼向上、直接、冲动、精力充沛的橘色,借此来展现苏轼的意气风发、少年得志。苏洵公园、苏母公园、苏轼公园、苏辙公园、苏堤公园、东坡城市湿地,东坡大道、文定街、栖云路、飞鸿路、清影路、芳草街、西子街、西林壁路……一座座公园、一条条街道,都饱含着故乡人对“三苏”的深情。这座曾在苏轼记忆里烟火与诗书并济的小城,现已成为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开车抵达成都只需1小时,乘坐高铁抵达成都双流机场仅需20分钟。在这里,小菜坛里的泡菜不仅有着1500余年的历史,每年还创造出200多亿元产值。在这里,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勃,正朝着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进发。在这里,泡菜食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3+1”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先后成功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二归郏仍少年“苏轼(1037年-1101年),生于眉州,病逝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县。”这是苏轼生平介绍中常见的一句话。为何苏轼死后会葬于汝州郏县(今河南郏县)?从元代开始至今,历代不少学者具文讨论考证,然而未成定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苏轼爱郏之山水,赞赏它美似家乡峨眉山,嘱其弟在他死后将之葬于此地。远自明清,近至当代,持此说者最众。其二,苏轼、苏辙虽遇赦北归,但因长期遭贬而贫病交加,晚景凄凉。苏轼寓居之地常州(今江苏常州)、苏辙寓居之地颍昌(今河南许昌)距故里眉州(今四川眉山)千山万水,道途险阻,不论走水路逆长江过三峡,还是走陆路越秦岭行蜀道,均非易事。所以归葬故里之愿望终不获济。其三,“二苏”葬郏是“以汴京东近,表恋阙之微诚”。据说北宋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出身中原以外各地的朝廷大员,死后可以在汴京方圆五百里以内选地安葬。其四,苏轼遗嘱“葬我嵩山下”是因为苏氏子孙多散居在郏城、汝南、颍昌、斜川(今许昌苏桥镇)等地,离郏县小峨眉山较近,将来送葬、祭祀都比较方便。特别是他的弟弟苏辙、小儿子苏过,分别在颍昌、斜川定居。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次年6月,其弟苏辙遵其遗嘱,将之迎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苏氏墓地。苏轼去世11年后(公元1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自号“颍滨遗老”的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一带),与苏轼葬于一处,伴兄长眠,称“二苏坟”。“二苏”之父苏洵此前已葬于四川眉州故里。200多年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县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感“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地之间。自此,“苏坟”“二苏坟”始“三苏坟”。“二苏”葬郏以及苏洵衣冠冢形成“三苏坟”,给中原大地注入了一宗丰富的文化财富。郏县“三苏坟”与眉山三苏祠,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文化辐射大半个中国。郏县三苏园里,三苏纪念馆、三苏坟、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苏轼布衣塑像、东坡湖……占地14万平方米的三苏园里处处都有“三苏”。仰慕苏轼及“三苏”的人们,跨越时空阻隔,让“三苏坟”不光成为中原一景,更成为一个聚合情感的园子,一个文化的场域。三苏园所在的苏坟寺村,已经静静地守护了三苏900余年。村里的小学名为“东坡学校”,最令人难忘的是,苏坟寺村很多村民家中都供奉着一尊“苏轼像”,在他们心里,苏轼葬于此是荣幸,苏轼也是他们的“守护神”。这里的村民,已经在骨子里把“三苏”当亲人。令人感动的是,三苏坟所在的郏县当地百姓,以淳朴善良之心,崇之敬之、爱之护之,对“二苏”埋骨郏县,引以为豪。走进郏县县城,亦可随处见“苏”。街道名、雕像……郏县人以简单却又坚久不摧的方式纪念苏轼。而郏县这座中原县城,不止是苏轼的安息地,也是一代谋圣张良故里。作为平顶山市的北大门,郏县名片众多,主要可以概括为“一县、一都、两遗、四宝、六地、六乡、六绝”。“一县”,即千年古县。“一都”,即中国铸铁锅之都。“两遗”,即郏县大铜器、姚庄金镶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宝”,即有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安息地——三苏园(三苏祠和墓)以及全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郏县文庙、万里茶路重要支点——郏县山陕会馆、中原地区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六地”,即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中国诗歌创作基地、中华诗词郏县研究创作基地、中国唐钧基地、“山儿西烟”基地、全国乡村文化联盟实践基地。“六乡”,即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国郏县红牛之乡、中国美食之乡、中国大铜器舞文化之乡。“六绝”,即六种绝味美食,烧鸡、牛肉、饸饹面、茶水、三炖、豆腐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年产铁锅7000万口,占全国的2/3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基地和聚散地。三归来之间意气风发,从眉而来。魂归郏县,仍是少年。三苏园里,一尊苏轼中年的布衣像,手握书卷,昂首挺立,面向西南。园内遍植古柏,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在苏轼64岁的生命里,于这两座城市落下“起点”与“终点”。这两座城市也因此有了奇妙的缘分,可谓“生死之交”。最令人称奇的是满园古柏的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有传说是因“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倾斜遥望家乡四川眉山,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郏县三苏祠和墓早在1963年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郏县三苏祠和墓,1983年,郏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郏县三苏纪念馆,同时也彻底解决了郏县三苏祠和墓历史以来没有管理机构的现状。如果从在东坡学校上学算起,郏县三苏园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兼三苏纪念馆馆长丁国辉和“三苏”结缘已经将近40年时光了。郏县三苏纪念馆一成立,丁国辉的父亲丁清和便从郏县文化馆调任至离县城23公里远的三苏纪念馆担任第一任馆长。行走在“思乡柏”林间,老馆长丁清和娓娓道来,“当年,我主动请缨任馆长,直到2000年退休。如今,我的儿子担任新馆长,咱们父子特别荣幸地接续守护了三苏父子近40年。”为了让游客更方便地了解“三苏”,老馆长买来书籍研读,走访村民收集“三苏”典故、传说,自编了11首约1500字的三苏文化顺口溜。如今,这些顺口溜被讲解员广泛传诵。三苏园中还有两地同款的“三苏祠”,祠中供奉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像,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清幽、古朴、雅致……从眉山三苏祠到郏县三苏园,虽远隔千里,但行走园中,心中却有相似的感觉流过,仿佛是三苏的特有“气场”,在其间润物无声。润物无声在东坡学校里也可见一斑。东坡学校以东坡文化为特色办学,东坡诗词、东坡典故、东坡书法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比学功课更重要的是学做人,苏东坡乐观、开朗的秉性,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带来积极影响。”该校校长王广钦说。课间铃声响起,一首熟悉的音乐响彻学校上空,孩子们纷纷跑到操场准备做课间操。“这首歌就是《我爱苏东坡》!2017年我到眉山参加东坡文化节带回来的歌曲,老师们编了课间操,孩子们很喜欢,跳了好些年了。”王广钦说。“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郏县孩子们日日唱跳着这首来自“三苏”故乡眉山的歌曲,两地的缘分或许就如这歌声般,因“三苏”而起,情深义重,悠长无期。“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如今,这首词已安慰世人900余年……
周军 王允浩 张忠苹 一
2023-07-14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