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东坡传
期刊
没有一座城市像杭州这样,固执地保留着对一位历史名人的记忆,在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中穿行。你会感觉到千年前的名士苏东坡距离你竟如此之近!那些街名店号、那些烟柳画桥、那些古迹题词,时刻在提醒你他的气息无处不在——“东坡路”“学士公园”“苏堤”“东坡肉“……一位被贬谪的文人。一名遁世离群的隐者,一个前途不明的官吏……但这一切身份。都没有影响苏东坡以健康的审美眼光来看待杭州,他品鉴杭州茶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他认定西湖是西子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困顿之串,他仍然智慧、淡定、超然,生活里有一种通透的温情。这该是有着怎样胸襟和情趣的人!
林语堂
岭南西湖情思
期刊
如果苏东坡没有贬谪到惠州,惠州人或外地人来此地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满目欲滴的绿?淅淅沥沥的雨?感受正朔的中原音韵?令人朵颐的岭南美食?总会令人感觉缺了些什么吧?清人有一句咏西湖的诗:"家山也要伟人扶",才是中的之笔。没有苏东坡在惠州的遗泽,则没有今日惠州的人文之厚重。当年的大宋朝廷对苏东坡是何其寡恩刻薄,而上天对惠州又是何其眷宠和恩赐。
朱小平
以物表人 以文品美——赏《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期刊
一代儒宗欧阳修的一首《南歌子》采用民间小词习见的白描和口语手法,塑造出女主人公活泼轻灵地形象:
陆栎充[1]
论钱谦益歌行体创作艺术风格
期刊
在清初的歌行诗人中,钱谦益歌行以宗宋为主,引领了诗坛宗宋之风。钱谦益歌行,诗学韩愈、苏轼,往往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有散文化的特点。钱谦益的叙事歌行多写时事,可称“诗史”,在叙事中兼有议论,或叙事中兼有比兴;他的金石、山水题材类歌行则表现出“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的宋诗特色,具雄奇奔放的艺术风格。钱谦益拓展了歌行诗的新题材,他的歌行体题画诗很有特色。钱谦益歌行是最能体现其宗宋诗风的诗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初诗坛由宗唐转向宗宋的演进轨迹。
姜克滨[1];张兰兰[2]
“纪纲一废 何事不生”
报纸
文|李公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意结合新时代实践,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精用宏,化古为今,以阐述思想,遣心寄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提供更丰富的智慧与经验。他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就引用苏东坡名句,要求全党加强廉政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习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经典名句,表达治国理念,指导理政思维,研定改革方略,强调廉政建设,生动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表现力,突出了时代感和传承性,也为我们以科学态度汲取历史经验、借鉴历史警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出自苏东坡《论项羽范增》中的一句话。苏轼年轻时为准备科举应试,写下许多“读史笔记”,《论项羽范增》即是其一。文章说: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苏轼认为,范增最后选择离开项羽是对的,项羽生疑在先,谗言反间在后,任何事物,都有因有果,正如物件必是内部先腐烂,而后才会生虫。如果从事物发展规律看,范增不仅应当出走,而且早在项羽杀宋义、弑义帝之时,就应当及时警醒,防患于未然。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的第三天,习总书记主持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他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以此表达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加强党的内部体系和制度建设的实际行动,回应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这一重大政治问题。“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期间,多次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苏东坡名句,提出严厉峻切的警示,希望党员干部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1989年1月,他接受《安徽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就是服务,要立足于理想,不要光图自己实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对党政干部的起码要求。”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接受《福建论坛》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群众对廉政建设呼声很高。有四句话,我想可以作为警钟长鸣。第一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想这是作为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此后不久,1990年3月,习近平同志撰写系列文章《从政杂谈》,其中明确提出:“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凡利禄名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苏东坡贬谪黄州所作《赤壁赋》中的句子。原文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断不能因为一丝一毫的非份获取而葬送清廉。吾之所有,在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何等的清高情怀!当今之世,为官之德,应当从慎“微”开始,“不以恶小而为之”,一毫之失,将会导致惨痛后果。“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习近平同志在《为官四要》中论述“为官之义”时说:“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他强调指出:“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存纪纲”,是苏东坡《上神宗皇帝书》中所提出的。原文为: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为使后宫的太后及皇后上元节快乐观灯,宋神宗赵顼颁旨,“减价买浙灯四千余枝。”民间灯具以平常的半价尽数拘收,并禁止私卖。年仅33岁的苏轼任职通判职事直都厅监官告院,他写长达1200余字的《谏买浙灯状》反对“与此小民争此豪末”。宋神宗终被打动,取消买灯之事。苏轼得知后,再上书近万言,借此事纵论治国理念,提出“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呼吁执政者要有所畏惧,为民众谋,而不能为一己之利。“纪纲一废,何事不生”2014年10月23日,习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在这里,我要十分明确地说,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习总书记所引用“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出自苏东坡《上神宗皇帝书》: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多次提及“纪纲”。他指陈“青苗法”“常平法”等伤害民生,担忧执政者纲纪废弛,以权谋私,伤害国家大业。他真情诉说,吁请严肃纪纲,恪守规矩。2014年10月,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因此,在纪律上还要进一步严起来。”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向屡教不改、目无纲纪者发出警告,并且采取强硬措施,从严惩处破坏规矩、触犯纪纲者,为全党风清气正、全民弘扬正气,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也提供了重要的法纪保障。H(作者系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省苏学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兼理事长)本文责编/蔡萌邮箱/394666442@qq.com
李公羽
2021-01-15
《今注本二十四史·汉书》指瑕一则
期刊
孙晓先生主持修注的《今注本二十四史·汉书》是近年来《汉书》研究的重要收获,其“今注”部分广泛吸收今人研究成果,注文力求“准确、质朴、简练、严谨、规范”,立意颇高。然个中仍有可待商榷之处。《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其状似爵,以縻爵禄”,原书“其状似爵”一语颜师古无注,今注本在“爵”字后加注“爵:商周时的酒器”,恐非。
梁英旭[1]
刘咸炘《汉书知意》探微
期刊
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丰富,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汉》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较强的史学史意识。
张霞[1];朱志先[1]
荀子教育思想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学术论文
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出现众多新的形式,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然而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人才又是重中之重,人才产生的关键靠教育。面对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特别是生命教育理念的滞后,寻找出一条符合我国教育规律的可行之策十分重要。本文就是立足于此,从古代荀子教育思想那里挖掘出一条通往当代教育困境的路径。该文首先通过对荀子文本的输理,整理出其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再针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究。探究的宏观思路是从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前提出发,对荀子文本中的性恶、天论、礼论等关于教育思想启发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形成逻辑层次。紧接着从荀子文本中挖掘出关于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特别是把荀子教育思想与今天生命教育紧密联系,为当今生命教育理论提供有意义的思想源泉。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在于在先秦思想家当中,荀子是一位既重视教育问题又有明显教育特色的思想家。荀子吸收诸家学说,特别是法家的理论,成为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有《劝学》、《性恶》、《解蔽》、《礼论》、《修身》、《儒效》等篇章专门论述教育与学习问题。除此之外,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彰显于其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生命教育是一种对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并使得生命质量得以提升,是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对生命价值升华的教育。现在把荀子教育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研究,能够体现“古为今用”的治学理念。荀子思想当中的“官天地,役万物”、“化性起伪”、“礼义之统”都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思想,让生命不仅绽放出自然的生机,更让生命焕发出人类特有的精神价值。本文的立意采用传统与现代双相对照的思考方式,在这一点上还是具有创新价值的。现如今,青少年特别是90后这一代对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比较少,经常会组织所谓的“死亡约会”那样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聚会。然而,更多的是忽略生命的社会价值,没有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一副纯粹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生命观,能够既看到生命存在的自然意义又能清晰看到其社会价值的青少年并不多。在此,本人回归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或发现些许关于生命教育的智慧精华,也许对现今的教育有一点帮助。
夏靖
道家思想与苏轼的审美心理论
期刊
在宋代美学中,苏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思想上杂糅儒、道、佛诸流,是文学史家们的共识。然而何种思想据主导呢,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待苏轼,道家思想的影响明显多于儒家,甚至可以说,道家特别是庄学,是苏轼审美心理理论的核心。 一、寻求人生解脱的旷达情怀 所谓人生观,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的生活追求。宇宙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一方面作为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与人相依存;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对立物、社会组织作为个体人的对立物,又束缚和限制着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自由。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注重的是人类的道德规范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个体的人与社会组织相统一的一面。以自然形象为君子“比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最高人生理想,要求人以积极参与的精神投入自然和社会,以天地之正气养我浩然之气。这样,就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高扬了个体人格。
杨存昌[1,2]
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
学术论文
本文以文献为依托,从“羌”的界定与文献中的汉羌关系;东汉对羌政策合理性评估;汉羌战争漫长血腥的因为分析等三大部分探讨东汉羌政。 首先以东汉为背景,分析“羌”的由来,梳理以往的汉羌互动。然后对东汉治羌政策做客观的评估。 最后远近结合,先探寻东汉帝国内部的危机和矛盾,再把这段关系放在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寻找汉羌战争漫长血腥的因为。在现有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全面审视东汉羌政,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曹宁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