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期刊
站在苏东坡诞辰980周年的历史节点,站在苏东坡920周年前贬居的儋州山水田园,我们出席'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的全体代表,以及海内外东坡研究专家学者、多地东坡文化研究机构代表、各界热情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高度文化自信,学习东坡情怀,研讨东坡文化,在更好地实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背景下,通过并共同发表本宣言。
李公羽[1]
日本五山文学中的西湖题材作品考察
学术论文
西湖,犹如镶嵌在东南佛国——杭州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山文学,宛若屹立于日本汉文学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当这颗明珠点缀于这座巍峨的高峰时,必定会使整座大山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本论文以日本五山文学中的西湖相关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五山文学中的“西湖图”、苏轼、林逋、白居易、西施等与西湖相关的作品的考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五山禅僧笔下的西湖形象,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解析五山禅僧心目中的西湖全貌。论文分四个部分,现概述如下: 第一章是五山禅林中的“西湖图”的研究。本文的“西湖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五山禅僧创作的西湖画卷,二是五山禅僧对西湖画卷所作的诗赋。第一节通过统计五山文学中西湖相关地名出现的次数,来说明西湖题材作品在五山文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第二、三节通过列举五山禅僧所创作的对西湖画卷的题诗及其他西湖相关的诗作(笔者将其分为“睹物联想型”、“送别赠诗型”、“次韵事务型”、“实地体验型”、“神游体验型”五种类型),来展现五山禅僧心目中的西湖形象。第四节考察的是以雪舟为代表的五山僧侣进行的西湖题材绘画创作,以及西湖绘画在日本的流传、影响等情况。 第二章是五山文学中的苏轼西湖相关作品的研究。第一节通过分析五山禅僧化用苏轼“西湖诗”而创作的作品,考察五山禅僧从“雨奇”、“晴好”“比西子”等方面对苏轼“西湖诗”进行化用,从而阐明“西湖诗”对五山禅僧的西湖形象产生的影响。第二节是考察的是五山文学中的苏轼西湖踪迹相关作品,通过分析五山文学中苏轼的题刻表忠观碑、上元节祥符寺观灯、中秋钱塘观潮等事迹,得出结论:五山禅僧之所以喜爱苏轼的作品及相关绘画,是因为苏轼的个人魅力、其作品的禅宗美学特点,以及苏轼一生始终始终未脱离仕途、退隐归田,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之心始终未灭的生活方式等原因。 第三章是关于五山文学中的林逋西湖相关作品的研究。第一节通过分析五山禅僧化用林逋“梅花诗”而创作的作品,考察五山禅僧从“疏影”、“暗香”、“横斜”等方面对林逋的“梅花诗”进行化用,从而阐明“梅花诗”对五山禅僧的西湖形象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考察的是五山文学中的林逋西湖相关足迹的作品。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是,由于林逋“梅妻鹤子”形象在五山禅林中广为传播,五山文学中存在大量对林逋隐居西湖相关画作的赋诗,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总结出林逋受到五山禅僧推崇的两个原因:一是林逋长期隐居孤山的生活方式受到五山禅僧的欣赏;二是林逋西湖山水诗流露出的归隐山林的佛禅情趣,符合五山禅僧追求隐遁的审美思想。另一方面是,考察的是五山文学中杭州太守李及冒雪前往孤山,拜访林逋的相关作品,从侧面来表现林逋隐居避世、令人景仰的德行。 第四章是五山文学中的其他西湖作品研究。第一节考察五山文学中白居易与西湖的相关作品,通过五山文学中出现的白居易灵隐、天竺寺赏桂之逸事、向鸟窠和尚问禅的公案等事例,来证明五山禅僧对白居易晚年创作的、饱含禅宗思想的“闲适诗”的受容程度却大大增加。此外,白居易在五山时期的影响力远不如平安时期,从侧面反映出五山禅僧已达到较高的汉文水平。第二节考察的是五山文学中的西施相关作品,通过分析五山禅僧借用苏轼“比西子”表现手法而创作的作品,来展现五山禅僧对“西施”形象的认识。
辜承尧
《诗经》中的色彩运用及其文化意蕴
学术论文
色彩描绘历来就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文学作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试从《诗经》中的色彩描写入手,探讨有关《诗经》色彩描写的特点、《诗经》色彩话语的审美与文化意蕴以及《诗经》中的色彩描写所反映出的先秦审美观念等问题。 该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论述《诗经》色彩描绘所具有的五个特点。一是描写了来源于大自然异彩纷呈世界的繁多色彩。二是这些色彩主要是由红、黄、白、黑、青五种色系构成。三是《诗经》中存在着紫色的缺失。四是《诗经》色彩描写物色不分、物色并用。五是惯用同色联想,色彩跳跃性不大。 第二章就《诗经》所涉及的五大色彩分别阐述其审美与文化意蕴。红色大致表达四种意义,即庄严与权威,热烈、美好与希望,驱邪与吉祥,胜利与征服,这些象征意义分别与先民们对火、太阳和血液的崇拜有关。黄色大致表达三种意义,即权力,衰败,长寿,权力的象征来自于人们对土地的崇拜,而衰败和长寿的意义则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联想。白色大致表达三种意义,即美丽与高贵,德与善,忠贞与爱情。美丽与高贵的审美观念概由人们对白云、白雪、白玉等事物所象征的高雅、纯洁、明亮等的喜好有关,而白色之纯正无杂的颜色正是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象征,白为日出之光色的本义及太阳在人们心目中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使白色的事物成为表示爱情至死不渝之信念的见证。黑色表示尊贵之意,究其原因是受敬天的影响,并同当时黑色衣物复杂的织染技术有关。青色表达两种意义,即青春与生机,缠绵与情思。青色是草木生长之色,人们由事物想到人事,于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富生机的年龄阶段也以“青”代称。草木之色也最易惹起人的情思,它往往会引发渴望而不可及的情感波澜。 第三章探讨《诗经》色彩描写所反映出的先秦时期“和”的审美理想。“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在远古农耕文化的土壤中滋生的以和为美的朴素观念,在《诗经》的用色中也得到了体现。以和为美的首要规定性即在于它是由多样的统一性所组成的,《诗经》中那色调的协调组合及寓丰富于统一的色彩氛围正是中华民族含蓄中和的审美心理的奇妙外化。其次,“和”的境界还包括主体与客体的相互配合,色彩之美的客观感受必须符合个人与社会的双层主观要求。对个人而言,双方的契合在《诗经》中表现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同诗作所显现的色彩画面与意境的和谐一致。对社会而言,双方的契合集中体现为对色彩政治化、伦理化的应用,即用颜色标志官职大小,反映身份等级,这种观念尤其反映在服饰的颜色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色彩描绘渗透了我国古代大多数的社会习惯和宗教信仰,己然奠定和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色彩话语形式,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色彩文化。
李琳
《诗经》水意象综论
学术论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以水喻人是古代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诗经》中的水意象内涵十分丰富,按其种类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单独物象出现,称为单一型水意象;二是和其他物象结合在一起,称为复合型水意象;三是人和水同时出现,称为人为型水意象。 《诗经》中单一型水意象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水态水势,寄托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意念、思绪。人的心灵世界,通过水意象清晰地折射出来。水有清浊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喜清厌浊,因此水的清、浊就分别和人们的善恶美丑联系在一起,以清水象征美善,以浊水象征丑恶。《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就是采用的这种表达方式。水有泉源,人有心源。《诗经》中有的诗篇摄取泉水奔涌而出的景象用以抒发内心难以抑制的情感,或是喜悦,或是忧伤。在自然界中,江河之水既有合流,也有分流。这种情况在《诗经》中也有反映,水流相合寄托缠绵的思绪,水流同源异归也成为这种情感的载体。《诗经》中出现了许多流量充沛的水,往往是和宏大辽阔与壮美景观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崇高感。 《诗经》中作为复合型意象出现的“水”,意蕴比较复杂,所寄托的情感也多种多样。柏舟在河、束薪飘于水,是两物结合之象,象征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不流束薪却是婚姻的失败和无奈。水中沤麻表现的是男女两性交往的快乐,而泉水浸稂、浸薪表达的是一种因生存状态恶劣而产生的忧伤之情。《诗经》中出现了许多鱼在水中的画面,鱼跃于渊、鱼跃于沼是快乐向上的象征,而鱼潜于水则是不自由、不幸的写照。可见不但相异的复合型水意象各有寄寓,就是相同的复合型水意象,也往往或哀或乐,表现出相反的倾向。 《诗经》中的人为水意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和水之间的复杂 关系,表达的思想情感既有喜,又有忧。寒泉、行镣,一个歌颂母爱, 一个赞扬君恩,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家庭和社会,都通过人对水的 取用作了形象再现,深情脉脉,是爱和敬的颂歌。冯河涉水,亦易亦 难。由于具体背景不同,人对水的超越也呈现出各种不同心态。涉渡 政抬河流,“战战兢兢,始临深渊,如履薄冰”,深怀恐惧;涉渡爱河, 或欢喜或颓丧。水中泛舟,愁怀难解。舟船在水中起伏航行,沉浮迭 替,是人物内心忐忑不安、烦忧痛苦的象征。 《诗经》在展示水意象时,采用的是文学笔法,因此它所构成的 水意象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比现实生活中的水更美、更 有典型性。
刘雅杰
生命诗境的美学——庄子审美人生境界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认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在于追寻一种美的生存境界,其充分体现了对人类的悲悯情怀。“道”的特性使得其和生命、心灵相融,故对道的追求与体悟最终所达到的道我合一、逍遥适意的人生理想境界,是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实现了生命的不断提升与超越,成就了审美的人生境界。庄子关注自由的个体人,揭示了现实中人的异化。审美人生境界同时也实现了人的自由本质,体现了一种人性关怀。最后,本文探讨其诗意人生境界的实现和现实意义。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和虚静的实现途径。他指引当代人注重生命感受与人格理想的建构,使其成为全面大写的人。其思想对工业文明现状下生存的人给予精神关怀,指引理想生存范式的建构,具有世界性的人文价值。
张秋影
司马彪《庄子注》研究
学术论文
据《经典释文·序录》记载,司马彪《庄子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经典释文》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卷为《庄子音义》,是陆德明根据郭象注《庄子》三十三篇本所作的注释。《庄子音义》收录了魏晋时期及其以前许多《庄子》注家的注。其中引录司马彪《庄子注》的数量最大,总共七百五十条。司马彪《庄子注》在隋唐以后多所散佚,故清代以降,学者们对《经典释文》所录司马彪《庄子注》之外的佚说,进行了辑佚。然而,各家或引书引文有错误、或考证校释有疏失。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分而论之、进行考补,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至于第四部分的附录,则是两年前我在刘黎明老师的指导下研读《庄子》时所撰的一篇短文。经刘老师修订、推荐,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由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编、巴蜀书社2003年11月出版的《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六辑上。拙文涉及到司马彪《庄子注》在训诂方面的价值,而这正是我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现附录全文于下,以作为我对此问题初步研究的汇报,请各位师长批评指教。
李晶
刘白唱和诗研究
学术论文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其作品内容丰富,在历代都被广为传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禹锡作品很多,又很注意保存,他把自己的许多作品都编成了集子。其留下的诗歌中,唱和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数量最多、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他与白居易唱和的《刘白唱和集》。白居易、刘禹锡在扬州相遇前,早已有神交。白居易在长安翰林学士任上时,曾寄诗百首于谪居朗州的刘禹锡,刘禹锡很快作诗应答。自扬州相遇后,二人不论同居一地,或居异地,唱酬诗歌不断,直到生命的尽头。对刘白二人唱和诗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遗憾的是,虽然现在研究刘白唱和诗已经有了一些学术成果,但大多是关于对二者的诗作内容进行的比较,或是对诗集版本的考证。真正研究关于刘禹锡白居易二人的唱和诗的内容的论文,数量很少。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白居易在刘禹锡去世后,曾说“今日哭君吾道孤”。这是因为,白居易和元稹共同开创了新乐府,而刘白二人共同发展了《竹枝词》的新境界。白居易认为,元稹去世后,尚有刘禹锡与之在精神上相互扶持,而刘禹锡也去世了,白居易真正感到了“吾道孤”。可见,白居易不仅对其二人的友谊相当重视,对《竹枝词》也有着特殊的体会。这《竹枝词》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刘白唱和为研究课题,试图把刘白的唱和诗内容与其二人的相交过程、心路历程结合起来,并结合二人的身世经历和性格特征,对其唱和诗的内容和《竹枝词》的意义进行分析。
王曼霏
《左传》中“礼”的内涵及其对人物形象描绘的影响
学术论文
“礼”是《左传》思想的核心,在《左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左传》之前,礼经历了夏、商两代的发展并最终在西周得到成熟和完善。周礼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起到了维护等级制度、提升个人道德以及雅化政治人际关系的作用。周礼正是《左传》“礼”思想的母体和核心。《左传》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融汇诸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礼”,其特点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本,同时兼容了诸家学说。在内涵方面,《左传》之“礼”则表现为“礼”与“仪”的统一。《左传》中独特的“礼”思想作用于其文学创作,对其人物形象描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手法以及其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特点两方面。在手法上,《左传》通过“礼”的语言、“礼”的行为以及以“礼”为核心的评价来描绘人物形象,都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在“礼”的影响下,《左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特点上集中表现为三个大类,即,顺应时代潮流的、具有复杂性格的以及具有“君子”理想人格的人物形象。各类不同形象所具备的特点也都与“礼”有着密切的联系。“礼”在《左传》中,不仅是思想的核心,还是其文学上描绘形象的重要手法: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展示了《左传》高超的艺术手法。
刘盼
诗蕴沂山
报纸
◎陆春丽江山毓秀,有仙则名。沂山的仙与名,源自其灵魂——源远流长的诗蕴文化。历代文人大家的美名就镌刻在这座名山之中,千古不朽,万代传诵。李白、刘长卿、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以及明代状元马愉、赵秉忠,清代内阁大学士刘墉等文人墨客,都为创建文化沂山立下了不朽功勋。山水之魂神水飞来三界外,东镇极峰涌清泉。但愿天地共相济,禹甸处处是仙山。这是西晋诗人胡威观沂山玉皇顶大罗泉的留题,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留存最早的一首秀沂山风光的诗,可以认作沂山山水诗的起源。巍巍沂山,海拔1032米,风光迷人,景致如画。沂山生四河,连黄渤,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自然景观比比皆是。百丈崖瀑布为江北瀑布之冠。崖下积雪至四五月间仍未消融。炎夏盛暑,冷浸肌骨,可谓“百丈瀑布六月寒”。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着雷鸣般的声响在峡谷中涉激流,攀乱石,行至崖下,驻足观看沂山瀑布三叠喷涌的壮观景象。第一叠磐石参差,水流喷薄吐泻,如云似絮;第二叠岩口凹凸,瀑水分流,像众龙戏水;第三叠高耸直下,俯冲谷底,似银河倾泻。李白触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吟诵出《百丈崖瀑布》诗来。其实,读历代文人墨客对百丈崖瀑布和沂山之水的诸多诗词题咏,我倒十分欣赏马愉的《游沂山百丈崖》诗,通篇未现瀑水字样,委婉中却显出十足的韵味和哲理。到此游览,会看到山谷间遍布名人雅士题写的诗句和摩崖石刻。有人统计,有关百丈崖瀑布的名人诗文仅收录汇集的就有三百首之多。有趣的是,这些诗作中,除单体诗外,还有许多和诗。明代诗人陈凤梧、冯子履的沂山诗作可归于此类。不同时代的诗作也有前后呼应的。明代状元赵秉忠作《观沂山瀑布泉》诗,巧妙地联系到李白诗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香炉峰,并将其别号谪仙嵌入诗中,可谓独具匠心。沂山的山石草木、风雨云雾皆具诗意,经诗人概括提炼则更具神韵和灵性。登临沂山玉皇顶,一览群山,环顾诸峰,可欣赏日出、晚翠、云海三大奇观。沂山日出和泰山日出一样,每逢晴天早起登高东眺,可以在霎那间看到“红日喷薄出,东海波光耀”的景致;沂山晚翠接云端,霞光映日月,彩云天地衔;沂山云海多发生于夏秋两季,云海出现,如诗似画。一片白云飘来,游人即刻被笼罩其中,成为虚无缥缈的“仙人”。此时,置身玉皇顶,微风的助力会让你看到云雾从脚下移动的景象,雾点的雨丝会使你生出沁人肺腑的感觉。明朝诗人张元孝巧妙地把这种感觉融入《观沂山云海》诗中,便有了“碧波银涛时幻变,瞬息云浪吞千山”的气势。明代散曲家冯惟敏在《雨余游沂山闻莺》中则把云开雾散雨过天晴的沂山描述得惟妙惟肖:好雨初收百花青,马蹄泛泛扑沙汀。空山一个黄鹂语,胜向烟花闹处听。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这就是诗词名家取沂山之水采沂山之花酿造出的韵味无穷的沂山之山水诗。人文之魂《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为天下五镇之首。汉武帝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屡有增封,祀典不废。因此,人文景观、宗教、习俗成为沂山文化和诗词歌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史》宋大中祥符《祀东镇沂山辞》记载:惟山有镇,雄于其方。东孰为雄,于沂之疆。祀事有时,爰举旧章。我望匪遥,庶几燕飨。宋朝非常重视对东镇沂山的营造和祭祀,并在此留下了宋朝皇帝祭祀沂山的三座御碑。自西汉至宋朝末,沂山宗教发展迅猛,建有较大寺庵庙观20余座。随着仙道方士相继而至,佛门也设坛沂山,成为香火胜地。佛道的兰若、宫观、洞府,“仙迹”遍山。法云寺和明道寺为佛教之盛,南北朝时明道寺有殿堂斋舍200余间,石造佛像400余尊,僧伽近百人。东镇庙是沂山镇山之神庙,历代帝王祭祀之地,典型的道观。宋朝在现址重建的东镇庙,庙宇恢弘,碑林珍贵。矗立汉武帝等御碑及范仲淹等名士大小碑碣400余方。其中,许多碑题流传甚广。清朝康熙御碑亲书之“灵气所钟”,如今已成为旅游临朐的宣传语。进入临朐,到处可见“灵气所钟,山水临朐”的匾牌。诗词大家凡到东镇庙者无不顶礼膜拜。任职集贤都事的元朝诗人刘瓒《代祈东镇》,表现了他代帝祈拜,受宠若惊,毕恭毕敬的神态:天香捧出九重宫,驿骑奔腾迅若风。万叠奇山供眼底,一方雄镇位齐东。葵倾丹悃臣遵命,柴望精诚帝降衷。祈事代修何所祷,太平嘉兆是年丰。天上日月交替,人间朝代更迭。至明朝,沂山宗教更为兴盛,香火更旺。有刘丙《游东镇律诗》为证:巍巍东镇穆陵西,岌岌峰峦望路迷。古庙重重春带雪,穹碑矗矗夜生翳。居民香火绵延盛,天使文章次序题。更有一般堪敬处,四时救旱出云霓。沂山宗教与恒山悬空寺有类似之处,即佛道相融。这和许多名山教会之间相互诋毁的做法大相径庭。汉代元和年间,释子寄居于玉皇顶道观“泰山祠”,并且相处和谐;佛教法云寺建成后,隋文帝开皇14年,道教迁于其侧,两家互尊互重;宋代,佛家让出凤阳寺旧址让道家建了现址的东镇庙……佛道两教在沂山融合,模糊了老百姓对两教的认知界限。人们对佛道的理念似乎有着接近的看法,信佛信道就是为了积德行善;就是为了人才兴旺、多子多福;就是为了庇佑健康,祛病去灾;就是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四时救旱,寺庙祈雨就有很大的号召力。届时,周边地区几十里上百里的民众都会带上祭品来赶会。雨后,又约定俗成自觉地前来还愿。久而久之,成为习俗。于是,就催生出了祈雨诗。这类诗中,苏轼、苏辙与友人李邦直的和诗颇有名气。苏轼所作《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感》对久旱无雨的无奈、焦虑、怨恨及雨后的喜悦心情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平民百姓的高度同情和作为官员理应承担责任的自劾。苏辙《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诗与苏轼诗具有异曲同工之美。而苏辙之诗的结尾,则表达了诗人祈求蛟龙作美、好雨常下的美好愿望。沂山祈雨诗词精品不少,其中明代诗人陈凤梧的诗中就有贴切生动之句:津津苗稼含生意,濯濯云山入画来。东镇有灵还预感,凉飙先为洗炎埃。史记之魂诗言志,史铸诗。历代诗词名家用自己的眼睛、身心的良知创作,真实客观严肃地反映出沂山和沂山地区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历史的真实面貌。唐长庆三年,薛平代祈东安公碑载,“四裔归心,烽烟沉息。”“百谷岁稔相续。”完全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样子。宋朝宣和七年,张所代祈东安王碑载,边疆战事,黎民不安,“惟王镇中区,国所恃,民所倚”。对沂山地区安定平稳的局面给以高度褒扬。但是,月有阴晴圆缺,海有潮起潮落。由于朝代更迭、战争瘟疫、天灾人祸等诸多原因,沂山地区民不聊生的境况也曾经不断地在历史中重演,即便是盛唐时期也不例外。安史之乱后,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百姓苦不堪言。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唐代大诗人刘长卿在沂山路遇过客作《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仅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主线。它令人不寒而栗,感慨万千,不愧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国家、地区如此;家庭、个人亦然。大诗人李白被唐玄宗供奉翰林后结怨宦官被迫离京,在鲁豫游历近二十年。当李白离开山东后,其爱子仍居留临朐境内。于是就有了《穆陵关忆旧》有关骨肉离别的诗句: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一个大诗人,连自家都凄凉到如此地步,整个社会又能如何?宋朝,出现在诗词大家欧阳修笔下的沂山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景况也是悲惨的。他在诗作《晓发齐州道中》写道:岁晚劳征役,三齐旧富闲。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轩冕非吾志,风霜犯客颜。惟应思颖梦,先过穆陵关。呜呼!喜也沂山,悲也沂山;兴也沂山,衰也沂山!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2023-06-30
宋代家法的制定与传播--以范仲淹《义庄规矩》等为例的考察
会议论文
“家法”,又称“家训”、“家范”、“家诚”、“家规”等,通常指由尊长制定,用于规范家庭成员的各类规范准则。在宋代,制定能传承久远,使家族长盛不衰的家法,建构理想的家庭与社会秩序,始终受到儒者重视。范仲淹不仅以政治学术闻名,治家亦为人称道,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创《义庄规矩》,经范纯仁增补刻石及后世子孙修订,不仅起到了规范范氏族人的功效,也广泛传播,为士人社会所效仿,成为宋代士大夫订立家法族规的典范。宋代既有以书面方式传播的家法,又有以口头训诫及石刻、碑文、题壁等方式传播的家法。宋代家法的制定与传播,是宋人维护家庭与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礼法向民间社会渗透提供了重要渠道。
铁爱花
2009-11-0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