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陈师道与苏轼交谊考论
期刊
陈师道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与苏轼的交往长达二十多年。过去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充分。陈师道与苏轼的交谊,植根于他们对为人和交友的共同道德价值选择和在文学事业上的共同追求。陈师道在创作上表现出的与苏诗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其性格与人生经历的积极选择,并且得到了苏轼的鼓励与支持。
杨胜宽[1]
苏东坡百诗百俗解(节日风俗部分)
期刊
苏轼不仅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还是一位民俗学家。他的有关民俗方面的真知灼见,散见于他的大量著作中,诗词中所涉及到的民俗事象更是屡见不鲜。他在《上韩太尉书》一文中说:“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他在荆州所写的《荆州十首》诗,被胡朴安全部收录在《中华风俗志》一书中。苏轼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一生宦海沉浮,历居京城汴梁、陕西关中、山东密州、江苏徐州、常州、湖北黄州、浙江湖州、杭州乃至岭南惠州、儋州等地。
程伯安
李白儒学思想与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一张名片,李白作为名片上的主角,其诗歌的研究一直是最为热门的话题。其作品表现出的那种昂扬的斗志和一泻千里的气势历来备受人们称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千百年来备受推崇。李白个性豪放不羁,诗风飘逸,加之名士司马承祯称有仙风道骨,因此,文学史上称之为“诗仙”,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然而,结合其生平以及体味其作品发现,李白一生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主,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影响至灵魂深处,甚至融入他的血液里。儒家思想不仅影响李白入世理念,儒家诗教观还启发他的文学理念,指导他的文学创作。本文拟分四章来探讨李白儒学思想与文学之关系,结构如下: 第一章论述初盛唐儒学思想发展概况。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儒学思想进行界定,文章所言儒学思想是指孔子创立,后世学者继续发展的先秦儒家学说。第二节是叙述初盛唐儒学思想发展背景。孟子曾言“知人论世”,即阅读作品要了解作者思想、知道其生活时代环境,才能真正明其作品内涵。李白生活主要集中在盛唐时期,唐统治者施行儒释道三教并用政策,开明的文化环境必定对世人性格塑造有一定影响。因此,第二节是梳理初盛唐时期儒学思想发展脉络,以期了解初盛唐时期儒学思想发展根源以及儒学发展环境对李白儒学思想的滋养。 第二章分析李白儒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以及李白儒学思想形成原因。本章主要探讨李白在儒学思想影响下表现出的积极入世的政治渴求与事君荣亲的伦理思想,以及影响诗人儒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家庭、交游等原因。 第三章阐述儒家诗学观对李白诗风的影响。本章主要论述儒家诗学观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对李白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诗歌与《诗》关怀现实、言多讽兴的艺术精神密切相关。 第四章主要对李白反儒非孔诗进行辨析。多数学者认为李白是忠实的道教徒,认为诗人反儒非孔。本章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李白具有“反儒”言论的诗歌一一辨析,使其真正思想内涵得以昭示,认为李白不仅不反儒,相反他对儒家思想是极为推崇的。
赵朝芳
“不要叫我谁谁的儿子/女儿”
报纸
“不要叫我谁谁的儿子/女儿”今年3月底,《红高粱》电视剧的改编权交给了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及近日作家叶兆言接受采访时为“文N代”大鸣不平等事,让“作家家族”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其实,综观如今的文坛,子女继承父辈写作事业的并不在少数,且不少人已在文坛强势崛起。他们还被冠以一个名为“文二代”的标签,似乎印证着自己的成就承袭了父辈的“恩荫”。事实上,虽然作家后代出书时往往站在高起点上,更能引起文坛关注,但是新一代作家并不愿意与作家父母们扯上关系,他们的写作主题也与父辈存在着巨大差异。叶兆言为“文N代”抱不平至今自己仍被叫叶圣陶的孙子上个月,叶兆言的中篇小说《一号命令》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他接受采访时大谈当前的文学环境和写作方向。但一说到自己的女儿叶子,他就开始为“文N代”大鸣不平。近年来,一群被称为“文二代”的新生代作家,在文坛强势崛起,比如李锐之女笛安、莫言之女管笑笑、苏童之子童天米、池莉之女吕亦池、赵长天之子那多、肖复兴之子肖铁、刘墉之子刘轩、郑渊洁之子郑亚旗等。而在高中就出版了《带锁的日记》、《马路在跳舞》等作品的叶子也是其中一位。对此,叶兆言表示他不认为女儿是小说家,至少现在还不是。他坦言自己女儿极不愿意别人在她面前提父母,说“这是谁谁谁的女儿”,“文二代占了便宜,但也吃亏。别人的孩子出了一本书,旁人感觉了不起,文二代写了一本书,旁人会说‘才出一本啊’。其实我对此事感同身受,我自己就是个文二代、文三代。我已经出了100多本书了,可是那么多年了,别人介绍我时,还会说‘这是谁谁谁(指叶圣陶)的孙子’。你看,我那么多年‘装孙子’装惯了,很狼狈、很尴尬,因此很能体谅女儿的感受。”文坛常见“作家家族”子女不愿被父母的光环笼罩在当下,“作家的后人成为作家,文人的子女成为文人”,确实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除管笑笑外,一批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子女正活跃在当下文坛,这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应该是作家李锐、蒋韵的女儿笛安。笛安已出版了《西决》、《东霓》、《南音》、《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以及《妩媚航班》等作品,2010年获“华语文学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有大批的追随者。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11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12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等,并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其母亲尚爱兰也是作家,出版有小说《永不原谅》,散文集《数字美人》等。笛安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赞誉,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个疑问,是不是受到父母的教导和指点呢?针对这个问题,笛安称,自己不喜欢在写作上跟父母扯上关系,因为这是非常无聊的事情。“如果说作家父母对我有帮助,那只能说因为父母的原因,我从小就有了比较大的阅读量。平时我和父母谈的大都是些家长里短,很少谈文学,更何况我们的写作风格和想法都不一样。”也有很多人以为蒋方舟写作是受其母影响,但蒋方舟曾在多种场合澄清,她11岁写出长篇小说后,母亲才开始写作。其实,不仅是作家后代不愿意提自己的父母,作家父母们也不愿意自己影响到孩子的写作。池莉的女儿吕亦池曾告诉记者:“我妈妈并没有期待过我会走上写作之路,她一直认为我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创作题材迥然不同撇清关系写好自己的作品虽然在外人眼中作家后代占有很多文学上的稀缺资源,想要成功并非难事。但比起上一辈来,作家后代在写作上有自己的领域,他们多倾向于青春、悬疑等较为“时髦”的领域,而其父辈们的创作领域则宽泛得多,写作中往往偏重于乡村题材。这一点除了两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外,年龄和阅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已故作家赵长天和儿子那多,一个是走纯文学的道路,另一个则在悬疑类文学市场中驰骋,差异之大不言而喻。文学评论家师力斌称,作家后代的作品经历了从网络写作开始,到畅销书出版或者青春杂志连载,最终到体制内作家、评论家的认可,这样三个阶段。作家后代的创作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市场经济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独立的创作空间。同时,新生代作家都不同程度地依托了网络或者出版商,以提高作品的影响力。文学评论家白烨则对作家后代给予了较高的期待,他称,“作家后代接续着父母辈的写作向我们走来,但又带着他们自己的风度与个性风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后浪推前浪,各自领风骚’,是当代文学的一抹亮光。”(综合)相关评论“文二代”是个伪命题因电视剧版《红高粱》第一编剧选定莫言爱女管笑笑,“文二代”一词再次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文二代”一说,我以为这是一些人意气用事、逞一时之快的结果,该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与可以继承父辈财富而成为“富二代”所不同的是,作家父母可能会在文学方面给予子女一些影响,但却很难成全子女成为“文二代”的。因为,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学创作才华不是物质财富,也不能像物质财富那样能够交棒、传递给子女的。宋朝时,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其中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大。可事实上,苏轼是因为被贬流放寄情山水间才创作出千古华章的,他的文学才华也不是其父苏洵交棒和传递的。此外,我还想起鲁迅临终前的话:“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大文豪和大思想家鲁迅之所以留下这样的遗嘱,一定也清澈地认识到:文字功夫是不可交棒和传递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文二代”的说法呢?我以为,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傍爹啃老、坐享其成之事混淆了我们思考的视线,用“官二代”、“富二代”之说把我们的思维引到岔路上去了,糊里糊涂间,让我们忘记了文学才华是不可交棒、不可传递的。(章学锋)业内观点他们是时代文化的必然产物这几年,“文二代”现象一直备受瞩目。对此,北京含章行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飞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新生代作家的悄然崛起是时代文化的必然产物,只不过有些被贴上了‘文二代’的标签,即使有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也是一个好事儿,因为他们继承的是父辈留下的文化。当然,因为生长的环境和时代不同,‘文二代’与他们的父辈之间的写作风格大多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改变也是创新,正是使他们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决定因素。他们因为生活的状态和阅历没有前辈那么深厚,短时期也不会有前辈那样深重的作品,这也很正常。”于飞翔还认为,没必要对“文二代”现象过多渲染,“虽然他们也一定会借助父辈的光环,但如果自己没有创作实力,终归还是昙花一现很快消逝”。相关链接这些作家后代1、管笑笑:文坛重量级作家莫言之女根据管笑笑的采访稿件,她受莫言的熏陶,从小偏爱文学艺术。2003年初,管笑笑的处女作《一条反刍的狗》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有记者采访此事是否与莫言有关,管笑笑回应:“出这本书,我并没有沾父亲的光。就算我是莫言的女儿,如果我写的是一堆垃圾,人家凭什么接受?”2、郑亚旗:“童话大王”郑渊洁之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在家接受“私塾式”教育。2005年创办《皮皮鲁》杂志并重新策划《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2010年,创建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任CEO。3、童天米:著名作家苏童之女童天米是名少年作家,12岁时便出版散文集《我的钥匙你的门》,其父亲苏童为中国文坛重量级作家,著有《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等。4、戴萦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之女戴萦袅,四岁时即发表“口头文学”,在《小青蛙报》上发表两句诗,从小学起陆续发表习作数十篇,曾多次在全国及省级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曾出版《话说本班男生》、《我们班男生》、《飞翔在童心世界》、《被磕疼的心》。《被磕疼的心》被媒体称为“一部很有才情的少女小说。”5、刘轩:知名励志作家刘墉之子刘轩以与刘墉合著的《奋斗书:刘墉父子谈人生》进入文坛,代表作有《Whynot?给自己一点自由》、《寻找自己》、《颤抖的大地》等。有媒体评论,相对于父之业绩赫赫,刘轩大有青出于蓝之潜质,使他成为台湾新时尚的代表。(综合)
2013-06-04
经学与文学——钱穆《读诗经》研究
学术论文
钱穆是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现代历史学家。本文从《读诗经》这个文本出发,探讨了其中的经学成就和文艺思想,展现了钱穆的儒家文艺观,并总结了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除了“导论”外,论文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涉及:钱穆《诗经》研究的总体思路及其地位,《读诗经》解决的经学问题和钱穆的经学成就,《读诗经》对文学本质和文学史特征的看法和钱穆的儒家文艺观,对钱穆研究方法的总结,以及钱穆学术思想的文化逻辑。 第一节表明,钱穆《诗经》研究的总体思路在于沟通经学和文学两大领域,勾勒出《诗经》功用的历史演变,凸显其作为官方文本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效能,并强调这种政教功用的发达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钱穆《诗经》研究的宏观文化视野和深度历史意识在当时的诗经研究中独树一帜。 第二节提出,钱穆《诗经》研究经学部分的重点在于解决“风雅颂”次第问题,这个顺序的历史演变轨迹反映出《诗经》功用的历史性变化。从这部分的研究中可看出,钱穆的经学研究破除门户之见,重在对史料的精当考证和对义理的细密推究。钱穆《诗经》研究中文学部分涉及文学本质论和文学史观。他认为政教功用既利用了文学的抒情品性又对其有构成性影响。钱穆的文艺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文艺思想。 第三节总结钱穆的研究方法,从空间上来说,他提倡以通驭专,诗史互证,充分运用多种历史文本;从时间上来看,他强调究往穷来,握常知变,深入把握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上的总结只是从不同视角来观察,钱穆在研究方法上并无一定之规。他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对某个问题有所直觉,然后确立重点,运用多种文本,仔细分析验证,揭示潜藏的历史真相。 第四节思考钱穆《诗经》研究的文化逻辑。从史家立场、通儒抱负、文学爱好和忧患意识诸角度清理出钱穆《读诗经》研究得以完成的内在理路。 就目前所见的资料来看,本研究第一次全面考察了钱穆的《诗经》学研究论著,力图通过对这一特殊文本的研究透视出钱穆文艺观的独到和丰富。
葛钢
布莱克和屈原诗歌中的神话原型意象比较研究
学术论文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集诗人、画家、雕刻家、神秘主义者、想象家于一体,其作品深受后世推崇。布莱克的诗歌富含神话意象,这些神话意象寓意深远,或明亮如金阳,或沉郁如黑夜,具有独特的魅力。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同样富含多姿多彩的神话意象。 迄今为止,中西学术界对两位诗人的神话意象虽然各有研究,但是尚未见学者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在原型批评视域下对他们诗作中神话意象进行对比性探讨,对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研究来说是一种新的理论尝试,有助于揭示他们诗歌中的神话意象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为当代的诗歌创作提供启示和灵感。因此,本文将采用原型批评相关理论,从宏观上分析两位诗人作品中的神话原型意象,并在微观上对他们诗歌中的神话原型意象进行比较。 宏观上,布莱克和屈原诗歌中的神话意象根据属性可分为神、人、自然三大类。布莱克系统地创造了四个神话式的意象:由理生、罗斯、奥克、大马斯。“四天神”把布莱克的预言诗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其独特的神话体系。屈原同样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四方之神”的意象:句芒、蓐收、祝融、玄武等。两位诗人作品中的四种神话意象与地理方位和自然元素一一对应,并可以延伸到相应的人类神话意象和自然神话意象,布莱克的作品中不乏孩童、游吟诗人等人类意象,屈原则在作品在使用了诸多禹、羿、尧、舜等意象。自然神话意象包括动物意象和植物意象,布莱克的作品中有老虎、羔羊、古树等,屈原的作品则遍及玉树琼枝和香草佩饰。通过探寻典型的神话意象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神话原型和意义,可以揭示两位诗人各自的宗教理想和政治理想:布莱克希望重建一个“耶路撒冷”式的宗教神话国度,屈原渴求一个三皇五帝时群贤聚集的美好政治国度。诗歌中种类繁多的神话意象的使用体现了布莱克和屈原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批判,对完美神话世界的憧憬。 微观上,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意象都有其文化成因,布莱克和屈原对神话意象的运用体现了诗人的心灵构造和诗歌境界。布莱克借鉴西方神学框架,创造了自己的想象世界,其神话意象的原型大都源自于《圣经》和古希腊神话。而楚地巫风盛行,屈原所使用的神话意象则弥漫着浓厚的南方巫文化和上古神话的色彩。两位诗人均具有“神话想象”的心灵构造和“重写神话”的诗歌境界。布莱克运用其独特的文学认识,重建了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神话世界,即一套想象力的神话体系。屈原运用其奇特的想象力,重塑了一系列绚丽多彩的上古神话,传达回归芝兰美好的期望。 通过对布莱克和屈原诗歌中的神话原型意象比较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作为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屈原和布莱克均驰骋想象,勇于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社会的苦难与黑暗,摄取了绚丽深蕴的神话意象,建构了符合自己情感经验与心灵理想的神话国度。但是,由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生活境遇、个性气质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两位诗人又呈现出大相迥异的异质性特色。布莱克侧重于创造神话意象,其神话色彩是鲜明的火红,屈原倾向于借用神话意象,其神话色彩是悲剧性的黯淡。
周融
闲品雅集
报纸
赵晶《红色溯源》纸本设色240cm×230cm2022年所谓文人雅士,惯以作文弄雅以戏笔怡情。而绘画,从弄笔弄墨的惯性上,近似文人的游戏,在写山写水,绘心状物之余,“雅集”,我认为无论从思想上、从笔墨上,都是很好的一种文人们的精神游戏。在表现其他景物澄心观象之余,何如画画文人圈子里自己的状貌情思。这一点,颇似古代绘画中“写真”这一门类的意思,将自己放进古雅的画面里,置身松竹云石精神层面的雅符号当中,是一种雅精神上至高境界的享受。狭义上的雅集,我理解即为文人雅士们的聚会,如将“雅”的蕴含放开,则桌、几、案、书卷、松荫、竹石、阮、琴,各种雅的符号缀联在一起,则是大意义上的雅集。现在有据可证的雅集,最经典的是东晋时期的一次“兰亭雅集”。王右军为之写了《兰亭集序》。我们不可复见当时的雅韵之盛,但从《兰亭集序》文字清雅的高致中,可以想见当时人物、场面,曲水流觞、映带左右,跣足高和、临流赋诗,真是雅极了。以绘画来表现雅集的场面,经典的是“西园雅集”这一题材。在绘画史的长河中,各种体裁、面貌、笔墨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偏好,是善变的,但雅集这一题材,却被各个时代的大家们不厌其烦地一再表现。是因为“雅”是古代文人谁都摆脱不了的、极度心仪的精神上沉淀积累的迷人的一种境界,也是文人精神上本源的一种烙印。最早的《西园雅集图》,是宋英宗的驸马都尉王诜请李公麟所绘。王诜本身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绘画圣手,苏轼称他“山水近规李成,远绍王维”“得破墨三昧”“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也是绘画中的高士一类。在这幅画里,他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等雅士,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合为雅集。画面中松桧梧竹极园林之盛,人物有的作画、有的题石、有的拨阮、有的说经,极宴游之乐。水、石、竹、香炉、书卷,都是文人雅好。后人评价“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现有记载的李公麟的《西园雅集》画过团扇、手卷两种本子。米元章在《西园雅集图记》中称其“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客观,亦足仿佛其人耳”。可见画中景物有致,人物极传神,观后仿佛能自入画中,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人耳。这应是现在有据可考的最早的雅集类题材的作品,是后世人雅集题材作品的典范。也有人在作者归属上有争议,认为作者为宋代的马远。从画面的笔墨看也确有马远的气息。有人将此卷分为三段。即“园林之外”,绘有水、小舟、一人。“前院”,绘有各种树石、人物三人。“后院”,绘有桌、案、树石、雅集人物,为画卷的主体。马远又称“马一角”,即绘画喜重偏角,而此卷三段中每一段左下角的构图都有马远的习气,都以切割手法占据一角,而且对边角等二维构图敏感。这幅记录了当时雅士盛会的横卷引起了后代画家文人们的仰慕,因此在其他的题材沉沉浮浮的千百年中,这一题材引起了雅士们极大的兴趣。刘松年、赵孟頫、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沈周、石涛、费以耕、谢环、戴进、陈洪绶、近代的陈少梅等大家都有雅集的作品传世。不同的是文人们不再满足于苏轼们的文人雅集的故事了,而是将自己同时代的雅士聚会纳入纪实性的“雅集”表现中。画中人物身份明确,也有的没有明确的主题,画中的人物为泛泛的文人雅士,只求表达一种高洁雅逸的情思而已。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明沈周的《魏园雅集图》。图中云雾飘绕,山林萧然,亭下五人盘膝座谈。林下一高士独行,表现野逸清旷的雅集场面。《杏园雅集图》是明代谢环的一卷工笔重彩的雅集代表作。画内的人物有当时的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画家等10人在谢荣的杏园聚会。加上童子9人、仆人5人共24人。色泽明丽,卷后附有当时雅集者的手迹,是典型的纪实类的雅集。只是画中人物各着官服,没有逸人雅士旳散淡雅逸的气氛,总觉得雅气不够纯粹,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雅集”,脱离了闲逸的精神内核。《南屏雅集图》是明画家戴进的一幅雅集。戴进称当时“院体中第一手”,这幅雅集是他73岁所画,正是一生中体现功力的集大成的作品。笔笔工细。画的是元末名士杨维桢携友携妓游西湖的场景。云烟淡然,在南屏山下宴饮唱和,也是“雅集图”的经典画作。明人物大家陈老莲也画过一幅堪称绝世逸品的《雅集图卷》。此图用墨淡雅不设色,人物形象高雅朴厚。人物与景物的衔接有构成的意味,使画面有装饰意味的美感。画中的人物都是当时的雅士,有坐禅、闲游等场景,是笔墨与题材结合得古雅朴拙的雅集类逸品,呈现出珍贵的陈老莲特有的高古气韵。清代费以耕的《雅集图》,是以扇面形式表现这一主题的名作。扇面的闲适、装饰意味,与这一主题格外契合。题款“月乔二兄大人雅正。己巳年月余伯费以耕写”。画面中20个人物,安排有致,树、案、梧、竹、人物的顾盼之情具臻,画出了雅士的啸傲的神情,也是雅集类的力作。另外,清初石涛也有《西园雅集图》传世。近代陈少梅有两种《西园雅集图》传世,其一为淡彩,其一为重彩两个版本。现代人以现代笔墨表现雅集题材的作品仍层出不穷,但人、物的形象趋于符号化的表现形态、以笔墨写雅集的意趣。在传统文化渐趋回归的当下,相信“雅集”题材必然会以在传统文化长河中锻造出的永恒魅力,观照这个时代,使人们在尘世的跌宕浮华中沉静下来,体悟世界的本真,充分触摸古人深邃典雅的思想,享受到一个雅致清静的雅集的世界。
2022-07-02
略论范仲淹反腐败
会议论文
政权的腐败危害极大,关系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任何时候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的官员,都不会漠然视之。宋朝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自然也不会例外,必然会在反腐败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范公反腐败的吏治整顿,虽然限于历史条件,未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有此精神,也是足堪后人永远怀念和学习的。
杨国宜
2009-11-01
郏县:砥砺奋进谱写“四化”建设新篇章
报纸
城镇建设轰轰烈烈新型城镇化日新月异盛夏时节,记者行走在郏县城乡,看到的是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听到的是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赞美之声。五年来,郏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富裕郏县、美丽郏县、宜居郏县、幸福郏县、文明郏县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建设,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全面提速。该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4%、12.9%、16.9%、10.9%、9.7%。郏县也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以及“国家卫生县城”“河南省文明县城”“河南卫生县城”“河南省园林县城”“河南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等近百项市级以上荣誉。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新型工业化势头强劲该县紧紧围绕“一区四园”,紧盯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招大引强”。在招商方式上,采取全民招商、组团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等模式,着重引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项目;在招商内容上,按照“厚植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转型发展思路,围绕平煤机创新转型、圣光集团与省国控集团合作、铸铁锅和陶瓷两大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式改造开展招商引资;在推进机制上,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目标、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推行用地企业与群众零接触、部门为企业服务零距离、行政审批费用零成本“三个零”政策,实施项目审批“全过程”服务、项目在建“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全天候”服务“三大服务体系”,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敬商的良好氛围。平煤机在积极拓展国内和国外矿用液压支架市场的同时,积极转型发展,去年非煤领域产值达到2亿元;圣光集团年产输液器6亿支、注射器30亿支、留置针5000万支,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物流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医用制品生产基地;郏县广天现代厨具产业园年产铸铁锅7000万口,销往全国各地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研发基地;郏县安良神前陶瓷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集约,已入驻豪派、华泰、任氏、传奇钧窑等陶瓷企业68家,年产量达4亿件(套)。产品有仿古建筑瓷、卫生瓷、工艺瓷等八大类300多个品种。特别是传奇钧窑和任氏瓷业历经数年努力,恢复了中国古老的唐钧烧制技艺,使一个曾辉煌一时而被历史烟云掩去魅力面容的国之瑰宝、一个在中国钧瓷发展史中缺之则无根断代、无之则难以为继的“时代宠儿”——郏县唐钧展现在世人面前。郏县由此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唐钧基地”,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区域。如今,郏县已成为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目前,郏县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8.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6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亿元,实现税收收入8.7亿元,从业人员2.73万人。连续三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和“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殊荣,并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年中,郏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由47.9亿元增加到83.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由43个增加到169个。绿树成荫的街道两旁,商户林立,生意兴隆;花香四溢的休闲广场内,成群的顽童在嬉戏玩耍,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漫步在郏县城、乡,记者看到的几乎是同样的场景。近年来,郏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三城联创”为载体,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新修道路41公里,升级改造城市道路20万平方米,城区照明里程达86公里,城镇绿化率由32.5%提升到38.3%,城镇化率由33.5%提高到40%。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城市建设中,规划先行。该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城市远景规划和商务中央区规划等城市建设规划,使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100%。该县还按照“产城一体、产城相融”的要求,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近10亿元,用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内外道路互通,水、电、气、管网、园林绿化全覆盖。投资15亿元,建设了“水岸阳光”“和谐家园”“民心家园”等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城市规划展示馆。同时,还全力推进老城区建设,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完成了老城区16条街道和部分住宅区规划改造,打通了断头路,完成了经三路中段开通、经一路南延以及老城区20公里供水管道改造、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等城市建设工程,使县城居民吃上了甘甜洁净的丹江水。在园林绿化方面,建设了书法游园、开放式体育公园等城市游园及道路绿化工程,使县城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521.8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6平方米;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改革环卫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三家物业公司管理,实现了管干分离。郏县还按照县城抓提质、乡镇抓特色、农村抓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努力打造特色小镇。他们在编制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5)、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出台了《郏县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按照“示范引导,梯次推进”的原则,以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镇先行试点,培育典型,带动小城镇加快发展。今年以来,该县还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建设“河南省美丽乡村示范县”为契机,围绕构筑教育、健康、交通、生态、服务业“五大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启动实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倍增、医养结合、道路畅通、水系公园、高铁站区建设、商务中心区提质、棚改、生态廊道、文庙及山陕会馆保护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十大工程”。大干三年,实现市场化融资超100亿元,规划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100个以上。截至目前,投资4.5亿元、全长56公里的生态廊道工程城区段已完成96%以上,城外区域已全部完成;投资近亿元的县第二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已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亿多元的县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和开放式体育公园万人体育看台正在紧张施工……现代农业亮点纷呈新型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速一望无际的山冈上,郁郁葱葱的核桃树、黄杏树的枝头挂满果实。阴凉、湿润的树荫下,一群群土鸡、鹅、鸭在叫着、跑着、啄吃着草叶或虫子。这是记者在郏县薛店镇吕沟村的章现现代农业园区看到的场景。这只是郏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该县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作为全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郏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对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在解决发展资金上,他们统筹安排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积极抢抓上级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项目资金。全县累计投资4.3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园区38个,总面积4.4万亩,带动农户1.9万户。为引导农业园区规范发展,该县成立了由县四大班子有关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合作社发展目标,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流转土地分片承包”的运作模式。紧紧围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药特产业及观光旅游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薛店镇章现现代农业园区、长桥镇聚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的带动下,郏县已发展涉及优质麦、烟、红薯、大豆、花生、瓜果和蔬菜等种植专业合作社341家,社员达2.1万多户,面积15万余亩。去年经营性收入达3亿多元;在兴业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该县已有养殖类合作社16家,社员1300余人,2016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9.1%。郏县还通过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积极引导企业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并通过申请农产品注册商标和标识,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及有机农产品认证,打响自己的品牌。如今,该县高效农业总面积35.8万亩,其中发展订单农业10万亩,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12个。涌现出以“三粉”加工、花生米加工、蔬菜加工、牛羊肉加工、瓜子加工等为主的56个农产品加工专业村,并有23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副产品商标注册达64件。目前,该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年加工产值达15.8亿元。文化底蕴深厚独特文化旅游产业化步伐加快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周朝设邑,秦朝置县。这里有三苏文化、知青文化、古寨文化、红色文化、茶食文化、谋圣文化、孝道文化,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三苏祠和墓、文庙、临沣寨、山陕会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3处、“中国传统文化村落”12处、“河南省传统村落”62处。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郏县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了《三苏文化产业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郏县文庙、三苏祠和墓文物保护规划和维修加固方案、《曹沟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方案》等旅游发展规划,制订了《郏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龙头带动、梯次推进”的发展思路,积极筹措资金。投入3300多万元,建成了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二期工程,完成了三苏祠和墓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工程和三苏园景区绿化、美化等工程,使三苏园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使其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投入2300余万元,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临沣寨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恢复了古寨风貌;投资1500万元,对曹沟旧址实施保护工程,建设了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曹沟纪念馆,使其成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打造便捷的交通旅游环境,该县积极筹集资金,全力加快公路建设。五年来,累计投入公路建设资金8.7亿元,新建和改建公路383.3公里,使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650公里;他们还积极抢抓机遇,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到国家“十三五”干线铁路重要项目之一“三洋铁路”途经郏县的建设项目,填补了郏县没有铁路的空白;同时,还争取到郑万高铁在郏县设站项目,形成了一个由普通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公路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打响旅游品牌,该县还多措并举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连续8年举办了清明公祭“三苏”文化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各类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并邀请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记住乡愁”栏目到郏县采访报道。还通过举办全国性的“三苏杯”诗词大赛、书法大赛,以及《中华孝道》特种邮票发行仪式、《宋词》特种邮票发行仪式等大型文化活动,提高郏县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过去用如椽巨笔,书写辉煌篇章;现在用浓墨重彩,再绘锦绣画卷。63万郏县人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全市“1461”发展思路,以大力开展“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年”为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报记者温书功通讯员宁建鹏文/图)8广天现代厨具产业园铸铁锅生产线2017年6月20日星期二编辑赵金萍校对李鹏程
2017-06-20
三苏祠:“兄弟”银杏千古情
报纸
三苏祠的两棵银杏树叶黄了。被银杏叶吸引的小宝宝。【核心提示】推开三苏祠正大门,有两棵大树,一般来说,银杏通常是雌雄并存,然而三苏祠这两棵银杏却都是雄树,每到秋冬时节,这两棵银杏树叶黄了,满身金黄,像披了一层金的黄薄纱,美丽极了,总能吸引无数游客前去观赏。人们把三苏祠这两棵树寓意为苏轼苏辙两兄弟,称为兄弟树。其实,它们既是兄弟树,又是文化树,传奇树,灵性树,它们象征着苏轼苏辙兄弟,经历代守护,茁壮生长。因为有着动人的故事,所以,游客们来到三苏祠,既可以畅游古祠,又可以在金黄的银杏树下嬉戏,仿佛穿越历史,回味无穷,还可以细细品味这两棵银杏代表的苏轼苏辙手足之情,也让人心生敬意。又到银杏叶黄时每到秋冬季,眉山大街小巷的银杏树叶黄了,在微风的吹拂下,飘落的银杏叶恰似金蝶轻轻地扇动翅翼,格外绚丽,而三苏祠门口的两棵银杏树就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两棵银杏树在古色古香的三苏祠里,它们一高一矮在一片青葱色的树林之中显得格外耀眼。这两棵银杏树满身金黄,像披上了一层灿黄的纱,镀了一层黄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温暖了整个眉山。微风吹过,一树的金黄,迎风摇曳,犹如千扇同舞,给这个季节带来了动的点缀。飘落下来的银杏叶给石板路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甚是惊艳!每到这个时节,许多眉山人都会齐聚于此,欣赏这震撼、美艳的银杏,仿佛伴随着满身金黄的银杏树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了三苏祠里的岁月故事。“三苏祠这两棵银杏树叶黄了,真是太美丽了,为这个冬天增加了许多温暖。”这些天,三苏祠金黄的银杏叶让市民李女士欣喜不已,一有机会她就忍不住要到三苏祠欣赏银杏,她说明年“兄弟”银杏再次泛黄之时,还要到三苏祠里一睹它们的风采。游客邹女士感叹,之所以千年银杏长得这么好,可能也是人杰地灵的原因,所以大家来感受美好风景的同时,也感觉到跟历史文化名人进行一种对话。“寄一片叶子给闺蜜,代表着我和闺蜜深深的情谊,也聊以慰籍她的思乡之情。”市民张静的闺蜜纳兰梅嫁到了北京5年了,她还记得小时候她们一起到三苏祠欣赏银杏的场景,而每年金灿灿的银杏叶则成了她们最好的记忆。这些年,每到银杏叶黄时,张静都会寄一片三苏祠掉地的银杏叶给纳兰梅,带给她家乡的温暖。“兄弟”银杏千古情关于三苏祠两棵银杏的来历,流传着很多传说。有人说这两棵古银杏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少年时亲自栽种,且两株都是雄树,打破了银杏通常是雌雄并存的惯例。传说虽然美丽,但经后来的专家考证,这棵古银杏的树龄只有600年左右,与苏轼兄弟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查阅《眉山县志》发现,三苏故居在元代该宅为祠,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建,人们为了纪念苏轼、苏辙两兄弟大约在明代末年栽植了两棵“兄弟”银杏树。后来,三苏祠曾几经焚毁,但这两棵古银杏树依旧生机勃勃,一起走过了漫长的时光,遗憾的是,其中有一棵银杏树曾在十年前被雷击中。“当时树皮都脱落了,有些树皮被打到10多米远的房顶上,整个古树的疏导组织完全被破坏。”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介绍,2006年7月21日晚,古银杏被雷击中后,经过一番抢救才活过来,这也是两棵“兄弟”银杏树显得一高一矮的原因。对于这两棵银杏树,眉山人充满了感情,因为这代表了眉山人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思念。众所周知,苏轼苏辙两兄弟感情深厚,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感人至深的诗句。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小川说,三苏祠内的两株银杏,具有两个象征意义。“孔子开讲的地方叫杏坛,古人在三苏祠种银杏,寓意北宋之后,读书人都要向苏东坡学习。另外一方面,两株银杏也象征了苏轼、苏辙两兄弟。”眉山著名文化名人王晋川介绍,苏轼苏辙的兄弟情和文学之情,他们永远是中华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这种患难兄弟情必将延续千年,传颂千古。“像一个千古之谜。兄弟银杏,一个襁褓;一起寒窗逍遥堂、奋厉明志;一起游山玩水、戏言弹尽天下曲;一起在月光下,黄荆老树、古井旁;聆听母亲讲先贤故事……”诗人许岚用自己的诗《兄弟银杏千古情》与大家分享了苏家兄弟的故事,他们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之后逐渐演绎成相知相惜的师友之情。
2017-12-17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