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在惠州的时光, 是什么让苏轼 文思泉涌?
报纸
东坡吃荔枝雕像羊城晚报记者陈骁鹏通讯员王锭铨摄羊城晚报记者夏杨从1094年10月抵达,到1097年4月离开,苏轼在惠州不足两年零七个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曾做过统计,就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苏轼创作了400多篇(首)诗文、序跋等。更有一说,包含书画创作,总数多达580篇、首、幅。如此大致算下来,在惠州的时光,苏轼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到两篇作品问世。这比很多现代人发“朋友圈”都多,可谓文思泉涌、笔耕不辍!苏轼在惠州短暂停留的这段时间,给惠州带来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当然也可以说,是惠州收留了失意中的苏轼,给了他心灵的温暖和诗文创作的条件。那么,在惠州的时光,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苏轼文思泉涌?壹拥抱自然大美山水,诗意游走纵观苏轼在惠州900多天的行踪,你会发现,尽管由于“惠州安置”,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但他或有官员朋友陪伴,或就近灵活安排,还是去了不少地方。苏轼的很多创作灵感,就来自他亲眼所见的岭南风物。苏轼一向豁达,每次被贬外放,尽管内心惆怅,但最终都成了他的采风之旅。显然,这次也一样。他一路坐船南行,每到一地,凡遇佛寺道观或山水胜迹,都会利用琐碎时间弃船前往。过广州时,他上了白云山,在蒲涧寺“神会”安期生。他写诗曰:“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没到惠州前,苏轼的小舟经过他心仪已久的道教圣地罗浮山。他与葛洪神交已久,当然不愿错过拜山机会。“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自欲朝朱明。”(《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山中留住的那晚,他情绪激动,一口气写下六篇散文和一首诗。这一路所见,客观上给他郁闷的心情一些释放。风景与他相遇,便产生了一篇篇诗文。到了惠州,他被太守詹范安排住在了风景绝佳的合江楼。当年的合江楼建在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之处。登上此楼,近有江帆,远有山树,都尽收眼底。“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寓居合江楼》)可见当时的苏轼心情大好。虽遭贬谪,但苏轼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地方官和百姓对他都有几分景仰和尊重。除了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还有后来的继任者方子容,及循州太守周文之、博罗县令林抃、广州太守王古等,都不时前来探望他,给他送来生活所需,邀他携酒访幽。比如苏轼刚到惠州不久,程乡(广东梅县)令侯晋叔、归善县(今惠州城区和惠阳区)主簿谭汲等,就邀他坐船去大云寺,并在松树下野餐饮酒。此事他记述在《浣溪沙》中:“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对爱好游历山水的苏轼来说,等人邀请显然不够。大云寺出游不久,他听说白水山风景不错,就带着儿子苏过自行前往了。他们在汤泉里洗澡,傍晚才返回。他当日的诗文间流露出对这方山水之爱:“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白水山佛迹岩》)惠州山水秀美,即便不出市区,还有西湖让人流连。于是,西湖周边,留下了苏轼密密匝匝的足迹。其《江月五首》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你看,他夜晚还在游西湖!苏轼幸甚,在他失意的时候,惠州给了他安顿。惠州幸甚,苏轼每行一处都留下了故事和诗文。这又成了惠州新的风景线!贰赤子情怀混迹民间,生活入诗尽管受到惠州当地的照顾,但毕竟是贬官,刚在合江楼住了十多天,朝廷就责令惠州府对他严加看管。苏轼不得不搬出合江楼,迁往嘉祐寺(荒郊野外的一座破庙)居住。接连的打击令他心情郁闷。他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定居之后,杜门烧香,闭门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思无邪斋”,并作《思无邪斋铭》、《思无邪丹赞》。此后,他对宠辱、得失、进退、贵贱等有了更深的认知。“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记游松风亭》)贬官“不得签书公事”,这客观上免去了他的“案牍劳役”。在惠州,他走出官府,走进了民众生活,“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他找屠夫买菜,和邻里攀谈,这些人都成了他的朋友。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透着地气,读来生动鲜活!绍圣二年三月,他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归途中遇到一位80多岁的村叟,老者热情地请他饮酒,并约他待荔枝成熟时再来一游。他写诗记事:“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此后他一直记挂着这件事,又写诗曰:“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这就是淳朴的乡间生活。因与民众的感情,苏轼热情地歌颂岭南风物。比如荔枝,他写过多篇诗文,最出名的当然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成了千百年来推介岭南的第一广告词。爱荔枝,他还饱含深情地写道:“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因感怀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差点误国的故事,他还写下了为民请命的千古名篇《荔枝叹》:“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是个富有情趣的人,他把日常种菜、种药、酿酒、做饭等都写进了诗文。他爱酒,一位道人朋友给他一个酿酒方,他便亲身试验,果真酿出了桂酒。为此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不仅邀请朋友来品尝,还写成了《新酿桂酒》、《桂酒颂》、《书桂酒颂》等多篇诗文。后来又得到酿真一酒的方法,他又很快酿出了真一酒。对于真一酒酿造方法的来历,他叙述得神秘而充满仙气:“予在白鹤新居,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鼓,家人尽寝,月色如霜。其后有伟人,衣恍榔叶,手携斗酒,丰神英发如吕洞宾者,曰:‘子尝真一酒乎?’三人就坐,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合江楼下,风振云涌,大鱼俱出。袖出一书授予,乃真一酒法及修养九事。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既别,恍然。”在惠州的生活是艰苦的,有时需朋友接济方可度日。即便如此,他仍是乐观的。买不到肉的时候,他就和屠夫商量,把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卖给他。回到家,他先下锅煮,然后涂上酒和盐,再放火上烤,结果香气四溢。他兴奋地把这一“发明”写信告诉弟弟苏辙。我们今天读这封信颇为心酸,却又能从中感受到他当时苦中作乐的劲头。就是这样,苏轼用他的华彩健笔记述着日常琐事,诸如《记惠州土芋》、《菜羹赋》、《记菊帖》、《种茶》等等。有人统计过,此间苏轼所写咏茶诗有4首,咏荔诗词有5首,咏梅诗词有6首,有关酒的诗文更有8篇之多。这些诗文都十分清新有趣。透过这些“琐碎”的文字,900多年后的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位智慧而乐观的老人,其赤子之心,熠熠闪光。叁心灵沟通跨越时空,唱和陶潜被贬惠州的苏轼,其心情总体是苦闷的。到惠州的第一个上元夜,他写诗回首自己生活的变化:“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如此变故,心灵强大如苏轼,也努力地寻求着精神的寄托。这一时期苏轼的诗文中,有一类很特殊,是跨越时空,与距他约600年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隔空唱和之作。虽然苏轼一生中写唱和陶渊明的诗最早不是在惠州,但最集中、最多的无疑是在惠州。有人统计过,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和陶渊明的诗竟然多达109首!陶渊明厌倦官场,担任彭泽县令仅80多天就弃职而去,留下了震古烁今的《归去来兮辞》。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仰慕陶渊明,曾想象着把自己与葛洪、陶渊明画在一张图上。“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他多次游走于葛洪生活过的罗浮山,为他的丹灶、药池题字写诗;更流连于陶渊明用诗文营造的“桃花源”里,隔着时空与之唱和。唱和陶渊明,是苏轼在惠州的贬谪生活的一种特殊表达。他没有直接述说自己的不满和苦痛,而相反,他随遇而安,努力去适应当时的生活处境。“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归园田居》)为何苏轼要和陶渊明诗?东坡研究学者王启鹏曾专门做过分析:他们心境相同、心灵相通。具体说来,一是苏轼仰慕陶渊明。陶渊明了解自己的心性,决然离开官场,苏轼在心灵上认同陶渊明,自己却未能做到这一点。“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追和陶渊明诗引》)。二是他当时的处境,很容易被陶渊明诗歌触动。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仕途中跌跌撞撞身心受伤的他,这样的诗句有扎心之痛,容易形成心灵的共鸣。其三,也是苏轼的无奈之举。回望自己坎坷的仕途,可谓“成也文字败也文字”,乌台诗案中差点丢了命,在被贬黄州时“廪入既绝”,“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而被贬惠州,亲人离散,只有朝云和小儿子苏过陪伴,不久朝云也病逝了。体弱多病,举目无亲,当时处境下的苏轼,心境难免有所郁结,又不敢多说话,就想出了追和古诗的方式,实现特殊的心灵表达。这一推断,苏轼留下的文字可以证实。他给朋友程全父的信中说:“仆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耳。”正是用这种方式,苏轼营建了他在惠州时光的精神世界。他品读陶渊明,并用自己的感受与之“交流”。“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典衣作重九”“落英亦可餐”……生活的艰辛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仍令人心潮起伏,感慨良久!
夏杨
2019-11-29
【川川迎迎逛眉州】之人文景观
报纸
三苏祠。三苏祠苏东坡坐像。中岩寺唤鱼池。中岩寺。眉山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的三苏父子,东坡文化、长寿文化、忠孝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享有“千载诗书城”的美誉。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现东坡宋城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祠既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又体现了祠园建筑的古朴幽深。肃穆中有疏朗之气,典雅中而洋洋大观。庭园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庄重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除此之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修三苏祠,故在祠堂西相继修建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房山、船坞、消寒馆、彩画舫等,并修甬道、小桥,三苏祠改名为“三苏公园”。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3000多平方米。陈列手段采用了更为现代的手法,集多媒体、触摸屏、硅胶蜡像、三维动画等场景。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苏祠古建筑群在“4·20”芦山地震中受损严重。自2013年8月1日起,三苏祠闭馆维修,目前三苏祠修缮已进入到灾后重建的展陈布置阶段。中岩寺青神县中岩寺位于中国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东南9公里处,傍岷江东岸,分上、中、下三寺,统称中岩,面积约5平方公里。中岩,唐代建寺,川南佛刹丛林之一,素以“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著称。现坐落在上寺翠微峰下的“中岩书院”曾培育出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年轻时曾经在此读过书,并在此“唤鱼联姻”娶到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中岩三寺,各有特色。下寺紧依岷江,岩壑清幽。入山约半里便至唤鱼池潭,相传为慈姥龙之窟宅,鱼群听掌声而出。岩上“唤鱼池”3个大字是苏东坡同王弗联姻时所题。中寺在一段陡峭的坡路之上,附近岩间佛龛密集,刻有许多石像,人称“千佛长廊”。再向上便到了黄庭坚题刻“玉泉”的覆岩下,从玉泉岩至双龙桥之间,是中岩题刻以远眺峨眉,俯瞰岷江。景区地势平缓,老少皆宜。中岩风景名胜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常年气候温和,历代名人雅士留下石刻诗篇,摩崖造像遍布风景名胜区岩壁。景区内景点有:唤鱼池、牛头洞、千佛长廊、仙人床、玉泉岩、伏虎石、石笋三峰、诺巨那尊者、东坡读书楼、猴头石、“飞来凤”花谷、古涧道等数十处景物奇观。景区内植被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银杏,各种名花异草遍布景区,还是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区,乃人文自然景观最佳处。苏东坡青年时代到“中岩书院”求学,曾亲笔提名“唤鱼池”三个大字于丹岩苍壁之上,潇洒豪放与日月同辉并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黄山谷玉泉品茗,刻《玉泉铭》与石壁上,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吟诗品茗,形成玉泉碑林。范成大、陆游等也留下诗篇石刻。(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梁昊本报记者蒋萍收集整理)
2015-09-14
宋代皇极说研究
学术论文
“皇极”出自于《尚书·洪范》,汉唐时期通过章句训诂形成的主流解释是“皇,大。极,中也”,即“大中”说。宋代的“皇极”说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汉唐“大中”说,同时又在义理阐发上有所发展创新。究其原因,离不开代表着儒、道合流的“无极”、“太极”理论对“皇极”的影响,无极太极之“极”与皇极之“极”同字同义,在朱陆无极太极辨后,朱熹根据对“极”字的理解而形成了人君修身立极的新“皇极”说;同时“皇极”说在宋代的流行和发展,与宋代回向三代的普遍性政治理想以及通经致用的宋学特色密切相关。在《尚书正义》中,“皇极”所包含的核心政治思想,是拟定了具体的教化政策以实现“大中”价值准则的社会化,教化政策同样是宋代“皇极”说中的核心政策,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着较前代更加丰富的义理阐发,其中包括王安石将先富后教的传统政治思想与“皇极”教化的结合,邵雍建立在“皇极经世”体系上的圣人主导的教化观,(释)契嵩一贯秉承的“儒释道一贯”思想与“教皇极”,陈亮以“君道”、“师道”相结合的教化观,叶适教、治相“合”的教化观,以及陆九渊强调地方政府“承流宣化”的教化观等。《洪范》原文中,“皇极”一畴的首句便是“皇建其有极”,已然强调“建”的政治实践之重要性。宋代的“皇极”说也同样强调“皇极”的实践性,并且还融入了“君臣共治”的时代政治特色和政治文化理念,尤为重视选举官员士大夫,对官僚群体的政治地位和在政治系统中的作用予以高度肯定,具体有以“体用”论的维度来解释“建极”的实践性,有以“王道”来强调“建极”,有以功利性来强调“建极”。南宋时期,朱熹将“皇极”说立论在“无极而太极”之上,形成了一种对“皇极”的新诠释,在朱熹看来,“皇极”应当是人君修身立极而非“大中”,其重点在于一“极”字上,是一种通过修身来为天下做标准之意。这一新的“皇极”说在权力观和教化观上都带有两重性,即强化王权和以道统约束王权,以及立极乎上和接引乎下的不同标准要求。宋代“皇极”说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在其理论特色以及理论本身之上,蕴含着优秀又极具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这是在研究宋代“皇极”说之际所能带来的价值启示。
王政
漢代簡帛《老子》異文研究——以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為中心
学术论文
本文主要以新发现的北大汉简本《老子》为中心,以传世的王弼本及帛书本《老子》甲乙本作为主要比较对象,对三个版本的《老子》进行逐字比勘,寻找它们的异同,获得了大量的异文材料,在此基础上,对异文进行分类研究,同时兼顾郭店本、其他传本及古书所引用的《老子》文献,并尝试疏通文句,探求其版本流变。本文全面系统地归纳了《老子》一书的异文材料,以期深入挖掘其异文的价值。本文所讨论的“异文”主要指的是《老子》的不同版本之间有差异的文字,包括字、词、句等。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老子》异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历史、选题意义和研究材料。 第二部分则对异文进行界定,确定了其异文的界定原则,并对异文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是将北大汉简本《老子》与帛书甲乙本的异文分别进行梳理分类。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异文进行分类:1.从用“字”的角度,主要包括异体字、假借字、正误字和古今字;2.从用“词”的角度,主要围绕同义词进行对比分析;3.从“句”的角度,主要包括句子内容、字词增减、句子增减、句式不同、句子顺序。 第四部分是将北大汉简本《老子》与王弼本的异文进行梳理分类。其分类方式与第二章的分类方式相同。 总之,通过从文字、语法以及综合分析等角度对北大汉简本《老子》与帛书《老子》甲乙本、王弼本《老子》之间的异文进行对比研究,将三个版本的异文类型详细整理,由此深入探究异文产生的原因,验证了前人的不少研究成果,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更确凿的史料依据。随着更多出土文献的挖掘,异文研究的成果将会越来越丰硕。
張智慧
梅赜《尚书》古文真伪管见
期刊
《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原出于东晋梅赜所传,它经过唐代学者的集体讨论、严格考订。可是,自从南宋吴棫提出异议,后又经明代梅鷟,清代的阎若璩考证之后,这部《尚书》的古文部分,从此被戴上了“伪书”的帽子。又据说,“铁证如山,已成定案”了。《尚书》古文部分的真、伪之争,可以上溯到汉代,原只是出于今文经学派的宗派情绪。从晁错奉诏受学于济南伏生,归来被任为博士起,今文经逐步立于学官,读经成为读书人进入官僚阶层的一条道路,于是,他们把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尚书》,看作独自享用的、敲开富贵大门的砖头之一,任何人对《尚书》佚文的任何发现,都会被他们视作异端,
黄肃
《诗经》中的形容词研究
学术论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丰富多彩,极富表现力。两千多年来,《诗经》广为流传,对汉语口语及书面语的统一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历代语言学家都很重视对《诗经》语言的研究,然而对于其中大量使用的形容词,尚缺少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诗经》语言中的形容词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对《诗经》形容词的全面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有利于对汉语形容词的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先秦汉语的特点,也将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诗经》中的形容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整理与统计,将全部形容词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两大类,注重对各类形容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分析。对有争议的一些问题,诸如对常出现在形容词前后的“有”、“其”等问题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本文分为五部分,前言部分概述了《诗经》语言的特点、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影响、形容词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第二章是对《诗经》形容词的判定与分类统计,包括《诗经》形容词的判定依据、整理与统计及其分类。第三章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对《诗经》单音节形容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分析。第四章分别对《诗经》中的重言形容词、联绵形容词和复合形容词三类双音节形容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与分析。结论部分初步总结了《诗经》形容词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它与现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文后附有《诗经》形容词表和《诗经》单音节形容词的古今语义变化表,以供读者查寻之便。
车艳妮
论《庄子》的形象艺术——从哲学走向文学的《庄子》
学术论文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一等文字。本文摒弃单单从文学层面来研究庄子,而是充分考虑到《庄子》哲学和文学交融的背景,从哲学入手寻绎出其走向文学的因果生成脉络,细致而深入的阐述了《庄子》哲理散文这一完整生命结构下特有的文学风采。 第一章,总结《庄子》中文学和哲学交融的表现形态,分析这种交融状态下,庄子采用的文学手法的独特性。并探讨庄子是如何将哲学论点和论证方法转换为文学表达的。 第二章,从《庄子》文本出发,简略分析其文学化的原因与特点。 第三章,探讨在这种“文哲交融”的笔法下,文学形象所呈现的独特性。第一,阐明《庄子》中文学形象和哲理交融的关系。第二,探讨庄子在塑造这种哲理化的形象时,所运用的独特文学手法。 《庄子》在文学领域的这番开拓,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一个艺术典范,也打开了文人的思维与心灵。本书的探讨亦到此作结。
李翠叶
高本汉《诗经》翻译研究
会议论文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诗经》译本是中外《诗经》翻译历史上九个英文全译本之一,历来倍受诗经学界和译学界推崇。鉴于学界迄今尚无对高氏译本的详细研究,本文拟考察并描述译本的底本和训诂依据,译本结构体例,翻译方法,译文的文学品质、误译等方面,以反映译本的基本状况及其成因,并藉此对高氏译本有一个新的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我们认为,高本汉怀着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巨大好奇心和热情翻译了《诗经》,为古汉语研究和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功甚伟。但是,就翻译效果而论,他没有理雅各(James Legge)译本的学术广度和深度,没有韦利(Arthur Waley)译本的探索性和独到性,也不及詹宁斯(William Jennings)译本的文学性。而就翻译态度而论,高本汉也算不上十分严谨。他最主要的翻译依据是诗句的意思逻辑,而不是诗篇的总体神韵,包括诗篇的文学艺术性。他尽管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字对句应,却没能给人《诗经》原有的面貌,更不能表现《诗经》本来的美。客观地说,高本汉《诗经》译本不是以文学艺术性为旨归的诗歌翻译,而只是根据诗篇语义结构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文字进行对比为目的的诗歌翻译而已。从高本汉的诗经翻译来看,即使是典籍翻译也完全可以受译者目的的控制。
李玉良;孙立新
2010-11-05
后记
会议论文
<正>为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华发动细菌战的历史,揭露其反人类的罪行,2017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在杭州联合举行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全国从事细菌战研究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13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与会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编者;
“无江海而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庄学解读
会议论文
<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天宝十二载(753年)游历安徽宣州时留下的一首小诗,题为《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西北部,古名昭亭山,素有"东临宛溪,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如画"(《江南通志》)的美称。李白钟情宣州,清人王士祯曾有诗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论
康怀远
2008-10-0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