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面对人生沉浮,苏轼怎么做?
报纸
面对人生沉浮,苏轼怎么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周鼎:善待当下9月26日下午,三苏祠博物馆迎来“东坡大家讲”名家系列讲座第七讲,川大教师周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解苏轼沉浮的一生。雷远东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9月26日下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内,东坡盘陀像处传来朗朗诵读声。在“东坡大家讲”名家系列讲座第七讲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首届十大最受欢迎教师周鼎,以“问汝平生功业”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苏轼沉浮的一生娓娓道来,并与大家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氛围感十足。“不同”“不随”“强己力行”性格成政治悲剧的因素之一“在讲苏轼的贬谪生活之前,我希望把苏轼放在一个更为具体的时空里。苏轼的出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讲座伊始,周鼎老师率先讲述了北宋的政治环境,称“北宋政治在让你热血沸腾的同时,又往往喜欢带给你扼腕叹息的遗憾”。接着,他从神宗变法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立场问题,引申出苏轼作为“温和的改革派”的“不同”“不随”和“强己力行”。“一次一次的改革引发了激烈的党争,站错了队就可能错过自己政治的前途,而这恰恰就是苏轼一生政治悲剧的来源。”周鼎非常欣赏苏轼的个性及思想特征。“苏轼认为,真正的好文章应该像森林一样,有多种生态,他拥有跟我们现在人一样的多元价值观,你好他也好,各美其美。同时他又始终坚持人格的独立,这个后果也意味着他一次又一次地被疏远到政坛边缘。可是苏轼又是一个强己力行的人,他希望能为国家、为朝廷、为人民办实事,这也成了他政治悲剧的诸多因素之一。”随后,周鼎从苏轼调任湖州太守讲起,“虽然是在地方上当官,但苏轼的名气太大了,全国知名,就像现在的顶流网红,每写一首诗都能引起很大的反响。”尽管居江湖之远,但苏轼一直心系庙堂,常常借助诗文发声。“从杭州到密州、徐州,再到湖州,看上去很顺,但对苏轼而言,都是巨大的挫败。无论是他的自我期许,还是朝廷最初对他的期待,都没达到。他不满,朝廷也不满,矛盾越来越大。”宋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按惯例给皇帝写谢表,感谢知遇之恩。然而,这篇《湖州谢上表》,尤其“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四句,却成了御史言官们攻击他的导火索,从而引发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也是普通人从“幽人”到“数米而炊”“一个公认的天才、做了多年地方官的好干部,被从湖州抓到了御史台的大牢。而他的罪状大多数都来自写给朋友的诗和信,他最害怕的是牵连别人。”从名满天下的士大夫,到“不得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从仕宦到囚徒,从繁华京师到偏僻小城,苏轼成了寄居定惠院里的“幽人”,可谓“寂寞沙洲冷”。在周鼎的讲解中,苏轼并非从贬谪一开始就变得豁达、豪放。“他来黄州有两种情绪,一是悔恨,二是不能让朋友来同情自己。这恰恰也是一种创伤应激反应,沉浸在被贬谪中不能自拔。”初到黄州,苏轼也曾遭遇了非常现实的问题,甚至要“数米而炊”。为了节流,全家每日生活费不能超过150文钱——月初拿出4500文钱,分成30串吊在屋梁上,每天早晨取下一串作为日常开销。“东坡是苏轼这一生最惨的地方,是人生最低谷。他却把最低谷的地方作为了自己的名号,大家喊了一千年。苏轼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地方,不在别处,正在东坡。”在黄州,苏轼礼佛、修道、练养生诀,同时,他的思想和心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周鼎以《黄州雪堂记》为例,“这里带着他常有的一种悔过情绪,他已经开始批判自己的前半生了,这种巨大变化首先理解为一种逃离,在《雪堂记》里,他否定了这种逃离,又肯定了这种逃离。不是想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逃离这个世界所追求的功名富贵。”周鼎又通过《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强调这种“逃离”,“悔恨和强颜欢笑积累下来的心灵创伤,会带给人巨大痛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酒浇愁,要么找个机会逃离,可是这是一条死路。真正的超越是要坚持走下去,但这条路不是向外在的世界去逃离,而是要勇敢地穿越内心的小径,走向心灵最幽暗的地方,去看清楚自己究竟是谁。”周鼎还借由苏轼与朋友之间的通信内容表示,“我们没必要去主动地表彰苦难、追求苦难,但是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却可以认识到,正是苦难剥掉了我们身上华丽的袍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最本真的自己,这也许就是苦难的意义。”儒释道三合一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讲座过程中,周鼎结合多首苏轼作品,解读贬谪困境中的苏轼,是如何形成了超然物外的哲思,并重点讲述了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诠释融合。“苏轼为什么可以作为中国文化集大成者的代表,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化的‘体认’都做得非常优秀。‘体认’这两个字各有各的含义,体是体验,认是认知。在他的眼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是平等的,三者相当于三条大江,尽管航道可能不一样,但最终都汇向了智慧的大海,他公正地对待所有伟大的智慧。”在苏轼身上,周鼎看到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即“三教合一”。“按照古人的话,儒家思想用来指导人与人的关系,佛教思想用来解决灵魂的问题,道教思想则用来面对肉体的问题。所以古代世界的人,除了受到物质生活水平的限制以外,在思想上他们比我们更加自洽、圆满。如果他们拥有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他们的幸福感一定比我们强很多。”周鼎认为,苏轼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让他最终超越痛苦,“中国文化的底色是善生,善生是什么?善待生命,善待你当下的生命。这种善生的观念,让当下的人生获得幸福,跟现代文明遥相呼应。这种把当下的生命加以珍惜的传统,是让苏轼在黄州超越苦难最重要的思想来源。”重新梳理“赤壁三绝唱”于人生细微处发现本我讲座中,周鼎还重新梳理了苏轼的“赤壁三绝唱”。“这三首作品的写作时间其实是有争议的,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直到现在学者们还不能完全确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逻辑,周鼎先带领现场观众一起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称“这首豪放词的代表,所表达的情绪是一种绝望,豪放的绝望。这个绝望源自什么?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如果人生如此短暂,无法去超越时光的冲刷,我们活着到底追求什么?如果成为英雄建功立业和成为凡夫俗子过得庸庸碌碌,两者之间迟早都会被时光如大江一样冲刷得干干净净,躺平也好内卷也好,有区别吗?这首词,先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问自己人生到底该追求什么”。而答案就在《前赤壁赋》中。“明白了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怎么看它,更重要的是寿命的长短是依赖于横向的比较,和内在的比较,内在是什么?天然的我、本真的我。所以去思考生命的长与短毫无意义,更重要的思考是要超越长与短、富与贵、美与丑,去找到更本真的我,这才是活着的意义。怎么去感受到更本真的我?用眼睛和耳朵与这个世界相遇,成就了此刻你的体验、你的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周鼎看来,“东坡肉”的发明就是苏轼超越苦难的智慧,学会在人生细微处去发现本真的我的体现。而在惠州、儋州的经历,更是苏轼找到本我后的智慧体现。这一点,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也有所展示。周鼎解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中,‘灰之木’和‘不系之舟’均出自《庄子》,不被世间得失荣辱所影响,任随命运的沉浮,四海为家。‘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能这段人生对苏轼来说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有成就的,因为在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他超越了苦难,他领悟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成就了自身的智慧。”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2023-09-27
苏轼《赤壁赋》中暗用典故翻译的探析——基于语旨对等视角的研究
期刊
对古代典籍的翻译是我们传播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苏轼《赤壁赋》中的典故暗用为例,从语域理论入手,以语旨对等为理论基础对暗用典故的翻译文本进行分析,领悟其中作者人生态度的再现,探讨语旨对等对《赤壁赋》中暗用典故的英语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从而为《赤壁赋》中典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金萍[1]
《老学庵笔记》研究
学术论文
笔记小说发展至宋,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还是内容思想上都更为成熟。尤其是南宋时期朝野板荡,百姓生活疾苦,笔记小说受其影响,一改晚唐俗艳文风,内容多崇尚关注民生,针砭时弊。《老学庵笔记》是著名文学家陆游蛰居山阴时所作。陆游生活在时局动荡的南宋,笔记又是在其晚年写成。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陆游丰富的人生经历,使《老学庵笔记》这本书更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笔记内容系统研究,分别是陆游的生平及其著述、《老学庵笔记》的成书概述以及版本校勘情况、内容主题之间的联系和分类、文史史料价值考辨研究。 首先,陆游作为文学大家,有关其生平仕途等素材并不缺乏。本文将其生平资料收集梳理,以古文献为主,考证陆游生平主要的几个阶段,力求对其仕途坎坷的经历完整呈现。重点在于考证陆游成童入乡校的时间点,诗风转变的契机以及其十五岁前的国家时事和陆游家族情况的概述。 其次,由于笔记成书时间没有准确定论,许多学者都以此作为重点研究。本文参考前人研究的观点,考证笔记中涉及时间点的条目,力求将笔记的写作时间及成书时间考证准确。另外,在版本校勘方面,由于笔记版本流传脉络清晰,因此本文将其按照朝代整理出来,并把校勘作为重点研究,将异文用不同形式分类罗列。然后笔者根据上下文意或其他文献资料考证正确行文。 第三,《老学庵笔记》内容繁复,体例驳杂,涉及官制、民俗、伦理、医学、地质、人物等各个领域。笔记虽无明显体例,但笔者创造性地发现每卷以及条目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重点将条目之间的关联性分卷阐述。另外,笔者把笔记中内容分类作为重中之重,将主题交杂的条目大致分为“人物轶事”、“文评考证”、“风俗制度”、“杂史思想”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细致分化,力求类别鲜明互不重合。 最后,《老学庵笔记》作为南宋一部重要的文献,其价值不可小觑。陆游仕途中三作史官,其史学精神在笔记中尤为体现。同时,作为文学大家,陆游在笔记中评诗论文的条目也不在少数。本文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对笔记的文献价值进行考证研究,将其史学价值如“补史之缺,正史之误”以及文学价值如“补充诗集,更新文评”方面完整呈现。 整体来说,《老学庵笔记》作为笔记小说,虽篇幅不大但涉及内容庞杂,主题广泛,对研究南宋时期历史人物、官制民俗、谶语异事、文学诗评等方面意义深远,价值丰厚。因此,本文以客观角度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和严谨的逻辑,提出观点论述详尽,力求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深入研究,完整呈现。
李梓铭
《庄子》寓言故事的叙事分析及其叙事意义
学术论文
《庄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理著作。《庄子》的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寓言是叙事文学,又是庄子学派阐述道家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可用叙事理论来研究《庄子》的寓言故事。本文以此为基点,来论述该作品的叙事情况。第一部分探讨了“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含义,并得出:它们共同构成寓言故事的整体,“寓言”、“重言”为故事的身体;“卮言”为灵魂。“寓言”和“重言”的本质特征都是“藉外论之”,也即“虚构”。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庄子》中的神、人、物三类人物,并以先秦叙事研究为背景,分析它的独有的叙事特点:消弭时空、人神的界限和物的拟人化。第三部分则以西方叙事学为理论参照,论述寓言故事的叙事模式。《庄子》寓言采用了“全知与限知”叙述视角相结合的模式,主干部分采用“限知”视角,从而使故事悬念增强,情节起伏。以《盗跖》为例说明它的“错时”和“‘概略’+‘场景’”的叙事时间模式。意义重大的事件用场景,意义不大的用概略。两者反复交替共同构成故事的节奏。孔子是《庄子》一书中最活跃、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本文从行动元和角色的关系、人物描写特征上来分析《庄子》对孔子形象的改造。同时《庄子》一书还有着独特的寓言群结构模式,显示了作者对美的理解。第四部分从叙事模式上集中论述了《庄子》寓言故事的地位和影响。与《论语》、《左传》等作品相比,《庄子》寓言故事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人物塑造上都对前人有所继承和创新,并影响了《韩非子》、《婴宁》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从而确定了它在先秦叙事和中国叙事传统中的崇高地位。
彭江兰
颍州西湖访欧苏
报纸
□徐立新一“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这是苏轼对颍州西湖的赞誉,《大清一统志》说:“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颍州西湖,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郊,它兴于唐,盛于宋,明正德《颍州志》里记载:颍州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三里。初夏,我游颍州西湖,正赶上蒙蒙细雨,烟水西湖别有一番意境。一入景区,大片的原野,宽阔的湖面扑面而来,面积大到难以置信。成片成片的菊花,将原野涂成了金黄色。道路两旁是一块块两米多高的朱红色的铁框,一共有13块。框中皆崩挂着一条浅黄的布塑,分别写着欧阳修的13首《采桑子》。公元1071年欧阳修退居颍州,极爱颍州西湖的他写下13首《采桑子》,首首都说西湖好,称赞“汝阴西湖,天下胜绝”。并说,泛舟西湖,人在舟中便是仙。颍州西湖上有很多拱形桥,第一座便是春深桥,桥名取自于《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站在桥上,眼前碧水茫茫,柳绿花多色,水草繁茂,细风斜雨,湖之初美好尽现。下春深桥,向前步行七八分钟,眼前便出现了一条长两公里多的长堤,名为苏堤。苏轼喜欢筑堤兴修农田水利,造福于当地人民,杭州、颍州、惠州的西湖都有苏堤。他任颍州知州时,利用颍水与西湖的资源,疏浚西湖,挖出的泥土堆成的大堤,便被后人命名为苏堤。苏轼是喜欢颍州西湖的,有多喜欢呢?他在《泛颍》中是这样说的:“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跟喜欢杭州、惠州西湖不同,苏轼爱颍州西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老师欧阳修曾在颍州做过知州,一生去过颍州多次,晚年又归隐于颍州西湖旁的“六一堂”,终于颍州西湖上的湖心州。苏轼曾在颍州西湖住了近一个月,专门看望陪伴老师。后来他也来颍州当知州,师徒二人先后在同一地方做官,且都是在仕途不太顺的情况下,与颍州西湖结下情缘,古今都实属罕见。二我沿着苏堤,朝东北方向一路前行。由于当日非周末,又下着细雨,所以景区里的游人不是很多,刚刚适合游览追思。在我的身边,是一望无垠的湖面,碧波万顷。湖边长着很多高高细细的香蒲草,随风摆动,湿地上芦苇成荡,不时能听到“扑通”一声响,是鱼儿在湖中快乐地翻腾呢。芦苇荡里则时不时有鹤、鹭、雁、野鸭等飞起游过,野趣十足。青草地、柳树林、绣线菊……一路相随,满眼尽是无边的绿、澄清的水,让人心旷神怡,临波踏堤,耳边是轻柔古朴的古琴之声,时不时加进树上之鸟的叫声,路上有亭有阁,有石桌石椅,可休可坐。途中有一景点名为“碧波在望”,因颍州西湖是平原上的湖,所以从近至远,均无半点遮挡,“渺渺平湖碧玉”。很远处的跨湖大桥和三十多米高的清莲阁,在烟雨之中,隐约可见,犹如海市蜃楼。继续朝前行,只见湖边一斜依绿树草坪上的巨型长方形白布,上有一行绿字: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一首,东坡居士。有苏轼的《夜泛西湖》为证: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可以想象西湖夜景之美。再前行便是飞盖桥,此桥为欧阳修在颍州当知州时所建,乃一廊桥,盖在湖面之上,桥曲栏朱,是颍州西湖上“三诗桥”之一,欧阳修有诗:“鸣驺入远树,飞盖渡长桥。水阔鹭双起,波明鱼自跳。”飞盖桥真乃“诗桥”,桥上全是诗,用绿字行楷,佳句妙词连篇,刻在一道道横梁之上,令人拍案叫绝!来回都有,两侧亦有。原来,古时颍州西湖四时景色俱佳,吸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留下了近300首(篇)诗词文章,其中唐宋八大家就占到了4人,还有杨万里、黄庭坚等人的。而名气较大的晏殊、欧阳修、苏轼、吕公著均来当过颍州知州,贡献出来的名篇更多,仅欧苏二人加起来就有近两百首。湖光水色,水光湖色,凭栏而望,水天一色,名篇在侧,好不美哉!从飞盖桥上折回,朝南去便是撷芳园,该园呈岛形,园中角楼湖亭,楼亭旁百花盛放,水面上有荷叶片片,只是荷花开还尚需时日。三遗憾的是因黄河泛滥,历史上古颍州西湖已不复存在了,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1998年以来,阜阳市开始在颍州西湖旧址以西的三十里河重建西湖,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规划和建设,一个崭新的西湖已呈现在世人眼前。新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为24.32平方公里,周长11.5公里,湖面约5.74平方公里。遗憾的是,我未来得及乘船泛舟湖上,感受不了“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的美好意境,游览的也只是颍州西湖的南湖,清涟阁、九曲桥、会老堂等所在的北湖,都未及去看。虽只看了一部分颍州,但我已深深爱上了它,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跟欧阳修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欧阳修最爱颍州西湖,王安石变法出现问题后,宋神宗决定起用他,但历事三朝,窍位二府的欧阳修,已有了强烈的退隐之心,他写了辞职信,表示自己老矣,不愿再出山。1071年,欧阳修被允,回到他魂牵梦萦的颍州——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决定将颍州选为退隐养老之地,“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十载荣华贪国宠,一生忧患损天真。颍人莫怪归来晚,新向君前乞得身”。这是欧阳修历经宠辱后的心声,回到颍州,他开始“筑室买田清颍尾”“独结茅庐颍水西”,并整理自己的文集,泛舟湖上。当年9月,苏轼、苏辙二兄弟来到颍州拜望老师,师徒们游览西湖,饮酒赋诗,并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交接——欧阳修让苏轼接任他的“文宗之位”,把引导、发展和繁荣文学的重任托付给苏轼。多年前他就预言,未来的文坛属于苏轼,到时将不会有人记得自己了。交代完了后事,整理好了自己的文章,欧阳修感到大限将至,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伤感得很:“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鲜鲜对高阁。”醉翁去矣。公元1091年9月,已是文宗的苏轼出任颍州知州,到任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恰逢好友、音乐家崔闲来访,几人一起泛舟湖上,苏轼让崔闲抚琴弹唱《醉翁吟》,怀念老师,事后,苏轼用大楷写下了这首名诗,并请名匠镌刻于石上,立碑于西湖书院,后被屡屡拓印翻刻:白露下众草,碧空卷微云,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水天浮四坐,河汉落酒樽,使我冰雪肠,不受曲蘖醺。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哀弹本旧曲,妙耳非昔闻。良时失俯仰,此见宁朝昏,悬知一生中,道眼无由浑。又一晚,苏轼泛舟西湖之上,听到有歌妓在吟唱欧阳修在此地的旧作《木兰花令》,他情不能自禁,想起了已去世了20年的老师,随即写了附和之词:……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苏轼错了,人们并没有忘记那位自称醉翁的大文豪,今年五一,颍州西湖部分风景区对外开放,游人如织,一天进入景区的游人达到2万,只得临时采取限流措施。我想,游人络绎不绝,大都是冲着欧苏诗词文章的绵绵余韵而来,我在湖边看到一些年轻人穿着宋代的服饰在打卡拍照,还有些在销售颍州西湖的文创产品,让欧苏再度活泛生动了起来。返程,我们走了环西湖大道,路上处处皆有写有欧苏诗词的旗帜,迎风飘展,每一首都能直抵心灵的最深处。万顷颍州西湖之波,凝聚诗文千载,涵养颍人的精神田园,近水楼台先得月,颍州人何其有幸,皖人何其有福!苏堤飞盖桥
徐立新
2023-07-03
《邯郸记》与《人生如梦》主题比较研究
学术论文
"人生如梦"自古就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梦与个人命运沉浮的关联几乎贯穿了整个文学史。从庄子的"梦蝶"与"真人无梦"观,到《左传》与汉赋,将梦在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中的审美意味进一步升华。直至唐宋,无论是李白、李商隐的涉梦诗,还是苏轼的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还是《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这样的传奇小说,以梦入情、以梦示人生的笔法走向成熟。元明戏剧的高度繁荣,以梦入戏、以梦名戏、甚至梦境成为整个剧情,"临川四梦"的出现,使得梦与人生、梦与文学的联系达到高峰。直至《红楼梦》的出现,集为大成。着眼西方,梦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吉尔伽美什史诗,古希腊时期就有"人生如梦"主题的出现,至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了多部与梦相关的戏剧作品,如《仲夏夜之梦》、《麦克白》、《暴风雨》等。其中,很有意思的是,西班牙黄金世纪剧作家卡尔德隆的代表作《人生如梦》(La vida essueno)与我国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的《邯郸记》,在17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两部作品同为戏剧文学,在相近的时间里,跨越了亚欧大陆近万里的距离,跨越了古老东方与西方的异质文化,表达着"人生如梦"的共同主题。戏如人生,人生如梦,本文将以《邯郸记》与《人生如梦》为研究对象,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比较二者的"人生如梦"主题内涵与表现方式,并最终回归戏剧本体,试图探索这一主题与戏剧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涉及的两大剧作平行比较研究势必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因此,这一比较研究的可比性与意义是本文的基本前提,也是第一章内容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类同性、异质性、互补性三大方面着手,分析了两部作品关于"人生如梦"主题的可比性,其中的每一方面又都对应、指导着之后的每一章内容。类同性是二者比较的基础,是将两部作品置于一处的最基本因素。异质性不仅仅体现着不同,更重要的是尽量跳脱出单纯的异同比较,尽可能深入挖掘两部作品背后的两种文明的独特性和原生性,凸显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两部作品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不可截然分裂。本文第二章《如梦人生的东西之辨》中,从两部作品的主题内涵入手,比较了两位主人公入梦的原因、梦醒时顿悟的真谛以及梦醒后的出路选择及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深化了对《邯郸记》的认识与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社会讽刺作品,更是一部完全否定数年士人"得意人生"的人生观、渴求另寻出路而不得的人生之作。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如梦》中对无限自由意志的否定、对倡导理性与基督宗教信仰间的矛盾纠结心理。二者种种,看似截然相反,又却殊途同归。两位作者在新旧时代夹缝中游走的徘徊与犹豫。他们都试图冲破时代的枷锁,都似乎站在了新时代、新思想的一边,却又依然对旧时代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第三章《人生如梦之梦——如梦人生的镜像呈现》,着眼于两位女主人公,继续延伸"人生如梦"主题的内涵。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各自的女主人公来填充男主人公的人生梦。她们的身份是多重的,一方面,她们全程参与了卢生与齐格蒙特的梦境,是这梦境中的幻象;另一方面,又是实实在在的女性形象;而最重要的是,她们既是男主人公的伴侣或爱慕的对象,又仿佛就是他们自己,是卢生与齐格蒙特在女性样本。她们的人生轨迹恰恰是两位男主人公如梦人生的镜像投射,而她们若实若虚、虚实转换的丰富形象,更是为"人生如梦"的主题增添了不言而喻的神秘色彩。她们的地位看似是次要的、是从属于男主人翁的,但正是有了她们,卢生与齐格蒙特的如梦人生才算称得上"完整"。她们与两位男性主人翁一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如梦人生的斑斓图景。互补性则是最高的、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但正是有了互补性,平行比较研究才有意义。因此在本文第四章《结语:"人生如梦"主题与戏剧的双重互动》中,将最终回归戏剧艺术本体,试图以《邯郸记》与《人生如梦》两部中西方经典之作为基本依托,探索"人生如梦"的主题与戏剧互动的一些规律,即戏剧文学是如何表现、发展、深化"人生如梦"的内涵的,同时,"人生如梦"主题的展现又是如何突出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的。虽仅仅通过两部戏剧作品,不敢以偏概全,但它们体现出的共性颇具代表性,故借此"管中一斑",妄窥"全豹"。这也使得本文试图在类同性与异质性之上,从总体文学的角度,对中西戏剧相互理解、互补、融汇的途径有了初步探索。
刘婷婷
东坡赤壁游踪考
期刊
苏东坡被贬黄州,游览赤壁,写作了诸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中外游人墨客,步东坡之后尘,发思古之幽情,登临赤壁,题词赋诗,绘画作曲,涌现了《赤壁怀古》《醉写赤壁赋》《赤壁图》等各种文体的作品数以千计。“赤壁何须问出处。
饶学刚
苏轼诗词中自然意象的隐喻研究
学术论文
20世纪80年代,Lakoff与 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和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隐喻是诗歌最显著的特色之一,诗歌通过隐喻来简化语言、深化内涵、美化意境。因此,对隐喻的理解是解读诗歌最关键的环节。 中国古诗词基本符合最初来源于英文语言证据的概念映射。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苏轼诗词的自然意象分析中,构建了系统的隐喻映射模式。笔者根据苏轼诗词中自然意象隐喻中源域的特点,将其中的隐喻系统分类成五个子系统,即植物子系统,动物子系统,山水子系统,天气子系统和月亮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中以苏轼的部分诗词为例,考察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特点,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苏轼是如何在自然意象中创造出了一系列隐喻。 在植物子系统中,笔者引用了三首词来展现诗人怎样建立从植物到人的概念映射,发现植物和女人之间诸多的相似点。在动物子系统中,文章引用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从中发现用动物可以指代某一类人,包括诗人自己。同时,一些动物器官的特点也与名利具有相似的特性。苏轼在山水的欣赏中运用隐喻,用智慧的眼光探索生命。在天气子系统里,诗人基于云和墨水、雨点和珍珠、变化的天气和不同的人生状态之间的相似性构建了不同的隐喻映射。对于月亮子系统,在月亮和诗人,月亮和人生之间相似性的基础上,作者创造了全新的隐喻。 文章重点分析了诗人是怎样从自然意象中得到灵感并创造了隐喻,读者又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建构这些隐喻的映射关系。读者可以从中理解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诗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中国古诗词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研究也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丰富并发展了概念隐喻理论。
洪敏
儋州
报纸
苏轼晚年被贬为琼州别驾,谪居海南三年,主要生活在儋州,现在的儋州中和镇。这时他有两大意愿:遍和陶诗、完成“海南三书”。(一)重陷痛苦再度自我超然。苏轼在惠州得知再贬海南,给王敏仲写信,说自己垂老投荒,难以生还:“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与王敏仲书》)他视海南为畏途,从琼州前往儋州途中登儋耳山,有诗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行琼儋间》)到儋州后,上《到昌化军谢表》说:“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念报德之何时,悼此心之永已。”62岁的他,痛苦比贬黄州、惠州时更甚,身居海南,为大海隔阻,不知何日能够北归。苏轼最初的痛苦更多缘于精神,未到海南,先在精神上有了令己哀伤的感知,随后是真切的生活艰难。初到海南时,他有信给雷州太守张逢,说海南荒凉萧条,自己日就灰槁。并告诉程儒秀才,说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好吃肉的他,“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闻子由瘦》);好饮酒的他,把随身的酒器卖了换取生计所需的衣食,唯独留了一只心爱的荷叶杯把玩。苏轼自我调适,善美食的他把百姓家常的薯米做成“玉糁羹”,味道奇绝;把煮着吃的生蚝,烤着吃,鲜美极了,写了《老饕赋》,说吃的快乐;自己酿了“真一酒”,写了《真一酒歌》,说酒的陶醉。实在没吃没喝,则用“龟息法”静养。本和儿子苏过像苦行僧的他,随缘委命,把苦日子过成了养生之道。这时当他环视天水无际凄然自伤时,转而想到,海南在海水中,大陆亦为大海环绕,“有生孰不在岛者”(《试笔自书》),心下释然。不再有“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儋耳山》)的怨愤。苏轼的乐观旷达,在这样的日子里获得升华,重陷痛苦后再度自我超然。所以苏轼遇赦北归时,不禁说道“我本海南民,寄身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吾心安处,海南亦是故乡。并在离开海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里吟着,“苦雨终风也解晴……天容海色本澄清”,面对曾经让他惶恐难安的海南,深情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谪居海南,苏轼北归之际有这样的人生快意,是让他在海南饱受苦难的人实在想不到的。(二)师渊明之雅放,遍和陶诗。苏轼贬黄州躬耕城东的山坡时,想在黄州度过自己的后半生,最仰慕的是东晋九江的陶渊明。他那时填了一首《江城子》,词序说:“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陶渊明的《游斜川》诗说“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陶渊明归田乐隐后的追求,苏轼说自己躬耕东坡,筑居雪堂,犹若陶渊明的斜川之游,故在词里表白“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他视陶渊明为人生榜样,躬耕而远离世俗。但他身为贬官,并非真能与红尘告别。苏轼对陶诗的评价很高,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子由书》)。他最爱的是陶渊明的生活,在黄州时隐栝《归去来兮辞》成慢词《哨遍》,在海南则有《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苏轼则自问:“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一个“安”字,透出他欲归不得的无奈。他在这篇和辞里说的“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是他自黄州就有的遍和陶诗的意愿。他遍和陶诗,依循通则有形式上的认同或模拟,诗的内容却是自我的海南生活和风情。权以谪居为隐居,尽管他做不成真正的陶渊明。苏轼在海南亲见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写了《和陶劝农六首》,鼓励百姓农耕,不要游手好闲;希望改变男坐女立的旧俗,男人也当劳作;劝说百姓有病看医,不要请巫师杀牛祈祷,他自己好采些草药,为百姓治病。在与百姓朝夕相处中,他表达了“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即汉黎一家亲的民族融合思想。他曾想兴学,去看过儋州城东的学堂,写了《和陶示周掾祖谢》感慨“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他的和陶诗最后编成《和陶集》,实现了遍和陶诗的愿望。但不同的生活与思想表达,他的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终究是两种风格,苏轼的这些诗达不到陶诗平淡静穆的境界,但他诗中彰显的才学和社会关怀,则为陶诗所不及。元符二年(1099)元宵节,苏轼与儋州的几位老书生夜游,归来已是三更,苏过鼾声正酣。苏轼忽然放杖而笑,在海南享受这样美妙的夜晚,是“得”还是“失”呢?这时,他真像随顺自然的陶渊明。(三)了得“海南三书”瞑目无憾。苏轼在海南创作的大量诗文,包括和弟弟苏辙、儿子苏过的唱和诗,后来结集为《苏文忠公海外集》,但在这部集子里,没有收入他始于黄州,在海南最终完成的“海南三书”或说“经学三书”,即《易传》《论语说》《书传》。相对三书,和陶诗似乎显得无足轻重。苏轼曾对许多友人一再说过“海南三书”,其中对滕达道说,了得三书,有益于世,瞑目无憾。元符三年(1100)七月四日,他北归时从海康乘船去合浦,遭遇连日大雨,水无津涯,船行海上,苏轼“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过子在傍鼾睡,呼不应。所撰《易》《书》《论语》皆以自随,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丧斯文,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书合浦舟行》)。后来他在临终前把三书托付给门人钱济民,说三十年后一定有懂得这三部书的人。这和孔子修《春秋》说的“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有点相似。苏辙在苏轼墓志铭里说,父亲苏洵晚年读《易》,作《易传》未完,弥留之际嘱苏轼续完。苏洵作《易传》始于嘉祐五年(1060)52岁时,那时已作得《易传》百余篇,但58岁卒于汴京时未能完成。苏轼流泪受命。苏轼贬黄州时,先成《易传》,再成《论语说》,他在黄州给文彦博的信中,说自己完成了《易传》和《论语说》。此后《书传》成于海南。但他晚年又反复说在海南了得三书,只因《易传》和《论语说》在海南修订,最后定稿。《论语说》明代后失传,今有辑佚本传世,所辑佚文甚少。《易传》有其父苏洵的贡献,难分彼此,后世或称《苏氏易解》即为此。《书传》的仁义思想最值得关注,苏轼虽说受道、佛的影响很大,特别钟情于庄子,但面对社会治理,苏轼主要还是受儒学的深刻影响。他在《书传》里批评老庄申韩,提出人当积学以成仁义;批评韩愈在维护儒学道统时,有论理不精的毛病;批评俗儒对周召公用刑说的误解,说召公的意思在慎刑慎罚而不是鼓励刑罚。这些与苏轼早年的思想一致。他22岁在汴京参加科考,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阐发了《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为重”的思想;后谈社会治理的九字方略: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均以仁义为核心。《书传》这一思想的表达,让人们看到苏轼在北宋也是儒学道统的坚定维护者。当然,《书传》的经学思想远不限于此。“海南三书”在南宋就很有影响,朱熹说苏轼解得好,简洁而不失文势;著有《直斋书录解题》的陈振孙说他的见解卓然。与“海南三书”相向而行,苏轼谪居海南还写了一些史论,论人论事,表明他对历史和人生的诸多思考。苏轼的“海南三书”代表了他经学的最高成就,后人溺爱他的诗文,三书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不过,“海南三书”价值总在,在经学上自有它们不可磨灭的意义。苏轼北归,留给海南至今闪烁着光彩的“东坡文化”,还有海南对他的永远怀念。(作者:阮忠,系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阮忠
2022-05-14
百鸟悠悠去 翩翩诗意来 宋词中鸟意象诗意审美的形式感知
会议论文
巍巍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以诗著名的国度,将诗意融入教育,以感情唤醒情怀,是师生共同向往的愿景。意象,是诗词中出现的寓"意"之象。鸟意象具有较丰富的审美形式,传达出孤独无依之凄美、去国怀乡之壮美、缠绵爱情之柔美、向往自由之旷美的审美感知。对宋词中的鸟意象进行多种形式,多个角度的感知,是审美形式的感知过程,也是诗意教育的过程。
郭菁
2020-01-0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