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中文新书推荐
期刊
文学《棋王》阿城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48.00元他是王朔、陈丹青推崇的'作家里的作家',是不露声色的文体家,他就是阿城。本书收录阿城白话小说经典——《棋王》《树王》《孩子王》,在'三王'中,作家用俭省凝练的汉语捕捉世俗奇人,描画风俗与风度,保留说书人的传统、笔记和话本小说的精粹,达到白话小说的至高境界。
孔子生年月日考辨
会议论文
目前通行说法之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周历十月、夏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年从《史记》之误记,月日从《榖梁传》而忽略了月朔干支;近年祭孔所定之公历9月28日,其月日虽从《榖梁传》换算,而其所由得之年又从《史记》之误记,可见都不合理。所以,孔子的生年月日及每年祭孔时日应当重新颁定。
黄怀信
2010-09-27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期刊
那日于万千典籍中与它邂逅时,便有了心灵的共同震颤。轻抚书籍,莞尔一笑,薄唇轻启:《菜根谭》。初读《菜根谭》时怀有的急切与好奇随着书页的缓慢翻动被消耗殆尽。如一壶酽茶,入口味苦至极。《菜根谭》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起伏,没有变幻,哲理的平铺直叙往往以一种原始到笨拙的方式传递着,对习惯了"碎片阅读"的我们而言,实在太过艰深晦涩。
卞文钰[1]
简析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两首《念奴娇》词
期刊
苏东坡在黄州的词作有近百首,名篇也不少,词牌也用了数十种,但以《念奴娇》为词牌的仅两首。一首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是《念奴娇·中秋》。前者不仅被公认为是东坡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整个豪放词的代表作,是一首借古抒怀的千古绝唱。这个词牌在苏词中少用,在整个北宋用得也不多。它是宋词长调的三大"金曲"之一。其词曲向以声调高亢著称。
郭杏芳[1]
《走向历史的深处》
期刊
《走向历史的深处》(1987)再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并对近年来涉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讨论所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探源的一本专著,作者力求全面理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范畴的来龙去脉,力求对马克思有关历史观的著作,尤其是其中一些重要著作,作出中肯而简明的评介。因此,全书的理论观点甚为丰富,而脉络也纷繁复杂。作者以高度的概括力,把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归结为两次转折,即从异化到异化劳动,再从异化劳动到全面创立唯物史观,从而给出了一条主线。
唐合俭[1]
宋诗理趣漫论
期刊
对于宋诗,明清时即有以其“主理”而发的微辞。如明人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空同集·缶音序》)清初吴乔又说:“唐诗主达性情,故于三百篇近,宋人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远。”(《围炉诗话》卷二)然而,诗歌与理并非完全背驰的。就是上述李梦阳之语,不是也承认“诗何尝无理”么?他是不要“专作理语”罢了;清人沈德潜也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啐语》六十三)宋诗中确乎有直接说理与不带情韵的议论者,缺乏诗的意境,无疑不足取。但宋诗中含“理”的篇什更有不少是富于“理趣”的,这“理趣”是宋诗研究中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课题。
顾之京
“吾生如寄耳”:苏轼在徐州的文学创作思想浅论
期刊
苏轼在徐州期间的诗作中首次使用"吾生如寄耳"的句子。这是苏轼对"人生如寄"思想的反思和总结。他在徐州的作品《放鹤亭记》、《宝绘堂记》、《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等应证了这种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吾生如寄耳"思想内涵的初步探析,总结苏轼在徐州的文学创作思想。
陈晓[1]
浅论唐诗宋词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期刊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江苏在高中阶段增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者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诗的风韵,体会宋词的雅致,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通过朗读宋词教学,可以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章文静[1]
宋代内命妇封号问题研究
期刊
封号是宋代内廷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宋代内命妇封号在继承前代基础之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封号授予的等级和意义因受封者身份的不同而有别;另一方面封号授予和进迁已经趋向制度化。封号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内廷妇人身份等级、除授进迁等制度的进一步了解。
邵育欣[1]
“禅茶一味”三重境界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技巧
期刊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修身养性,还是在文化艺术鉴赏方面,对茶与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相应而言,'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众多茶客修持心性的最佳探寻方式,同时也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独特现象。对此,笔者结合着当下国内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着重站在与人们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室内设计这一领域,进一步探讨分析'禅茶一味'三重境界体现技巧。
冯翔宇[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