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宋词笺注之典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校正——以“卷三”为例
会议论文
<正>一、前言宋、刘克庄《后村题跋》卷二(刘叔安感秋八词跋)云:「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 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云:「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此两段评论,均强调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填词,用典极其繁富;甚且拉杂运用,变化多端,因之欲探得真相,难度可见。况《稼轩词》近六百三十阕,数量居两宋之冠,欲逐阕笺注,洵非易事也。而邓广铭先生,自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间,费时两年有余,乃能将之编年笺注,且为目前所见,最详尽、周备之唯一著作(以下简称「邓注本」),其有功于词坛,有助学者之阅读、研究,自不待赘言。
王伟勇
2007-10-01
基于《中国古代山水文学散论》分析苏轼山水文学的情怀与意境
期刊
我国古代山水文学底蕴丰厚、特色鲜明,表现出古代文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理念。其中,苏轼作为山水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宦游期间游历天下,留下诸多经典的山水诗词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山水文学的发展。因此,研究苏轼山水诗作的情怀与意境对于了解山水文学的思想内涵、创作特点等具有重要价值。由李亮伟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代山水文学散论》一书。
李娜[1]
展讯
期刊
打造卫浴行业盛会2011厦门国际厨卫展新闻发布会召开 2月24日上午,2010中国厦门国际厨房卫浴用品展览会、2011中国厦门国际门窗木业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厦门分会处长郑雅宁、厦门市卫厨行业协会会长许传凯、厦门市卫厨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温建怀、福建省橱柜业商会会长潘孝贞等行业嘉宾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残阳树还是斜阳暮——从摩崖石刻看秦观《踏莎行》的版本真伪
期刊
秦观因党争遭贬,绍圣三年徙郴州编管,于旅舍作《踏莎行·雾失楼台》,成为千古绝唱。但因版本不同,字句差别明显,最主要的是米芾书摩崖本作"杜鹃声里残阳树",与流行纸本的"杜鹃声里斜阳暮"不同。前者写心,后者写景,体现了不同的写作态度与水平。何为真本?应该澄清。米芾书秦观《踏莎行》有很高的版本可靠性,这一版本影响到了后世对苏轼之于秦观词赞语的理解。另外,"杜鹃声里残阳树"的表述真实反映了秦观编管时的心境。从这几方面看,秦观《踏莎行》词应作"杜鹃声里残阳树"。
杜昭[1]
茶禅壶“三位一体”,“吃茶去”以人为本
期刊
2012年11月28日,“2012上海禅茶会开幕式暨茶禅文化论坛”在玉佛禅寺成功开幕。本次活动由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市佛教协会主办,上海玉佛禅寺、上海桃林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
马力
国瑞不朽 文宗永伴 大音长鸣——缅怀学习民俗学先驱钟敬文先生
会议论文
<正>宋代诗人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民俗。'就是说,人的寿命长短,在于其体质、精神,而国运的长短,则在于民间社会的风情风俗。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曾在水深火热中期待浴火重生。面对闭关自守,外敌入犯,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积极寻求文化救国之道。备受民俗界、教育界敬仰的钟敬文先生其时立起,以卓杰的民族大义、爱国情怀、学术风骨,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大学者,成为鲁迅先生所赞誉的'中华民族的脊梁'。钟先生嘱咐民
王勇超
2013-06-29
汪筠《读词综书后》论北宋词人探析
会议论文
汪筠(1715—?),字珊立,秀水人,为《词综》编者汪森之孙。乾隆八年,汪筠搜罗旧作交付其侄汪璐编成《谦谷集》一书,计收古今体诗四百六十首,分为六卷,编年著录其自雍正十年十八岁迄于乾隆七年二十八岁之作。
赵福勇
2007-12-23
浅析宋代钧瓷的道家思想
期刊
钧瓷艺术在宋代达到顶峰,一方面由于宋代钧窑变打破了瓷器艺术"南青北白"的格局;另一方面由于宋代钧瓷体现出浓厚的道家思想,符合了崇尚道教的宋代皇室的思想理念与审美需求。宋代钧瓷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宋代钧瓷釉彩的模糊性和流动性与道家恍惚迷离思想的统一;宋代钧瓷纹理的缺陷美和自然美与道家有无相生理念的契合。
高世玉[1]
镜头
期刊
11月19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嗨汽车租赁公司首席执行宫兼创始人章瑞平(前排左四)和公司管理层敲响开市钟。中国汽车租赁和专车服务提供商一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18日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代码为“EHIC”,股票开盘价为12美元,与12美元的发行价持平。
劳动能手苏轼将生活过成诗
报纸
北宋的苏轼(1037~1101)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是历史上公认的文学大家,但他没有一些读书人常有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书生病”,而是一个全才,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尤其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勤劳乐观的劳动能手,他热爱劳动、享受劳动,无论为官从政,还是受到贬谪,他都怀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歌颂劳动诗赞丰收。植树造林绿化环境苏轼的劳动首先体现在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上。从少年时代起,苏轼就有很强的植树情结,那时他年年在家乡栽植松树,十多年里,苏轼亲手栽的松树有数万株。《东坡杂记》载:“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此后,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无论是到哪个地方,苏轼都能坚持植树造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看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便带头并发动民众植树造林,绿化黄州。他筑室东坡,自号“东坡雪堂”,在住宅四周广种柳、桑、竹、枣、栗等树木,并诗记之:“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他在《东坡八首》中也写道:“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这些都是苏轼投身植树绿化环境的真实记载。苏轼被贬为定州刺史时,仍不忘植树造林。他鼓励百姓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广为植树造林。苏轼尤其推荐百姓种植北方的槐树,其木质坚实、枝叶茂盛,春季里槐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轼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亲手栽种了两棵槐树。苏轼不仅亲自植树,而且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植树造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哪里。大量的植树造林体验使苏轼对改善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保护森林、倡导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苏轼在《凤翔八观·真兴寺阁》诗中指名道姓抨击了当地权贵王彦超大兴土木、滥伐林木的行为:“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这是苏轼对于滥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行为的愤慨和抨击。与此同时,苏轼还写了《万松亭并叙》,同样对麻城县令张毅早年植树遭到后人破坏的行为予以谴责,叙中说: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且以名其亭。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正因为深知植树造林保证成活很不容易,苏轼才发出了这些感慨,诗句体现了苏轼的森林生态保护思想。深耕细作笔耕不辍苏轼的劳动还体现在开荒种粮上。元丰三年,苏轼在黄州因为官俸停发,加之家中并无什么积蓄,所以一大家人吃饭成了难题。于是,苏轼把夫人王闰之离京前变卖的些许家产换成铜钱,每月初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每份一串分挂在屋梁的三十颗铁钉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下一串做当天的生活费,然后将画叉藏起。当时黄州米价约二十钱一斗,他家日用米约二斗,每天需要米钱约三四十钱,剩下一百余钱用来买菜买鱼买肉。当日倘有盈余,则丢进另行准备的一个大竹筒里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招待宾客。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苏轼在城东坡弄到一片营防废地,但多瓦砾杂草丛生,不宜耕种。苏轼就带领全家老小清除瓦砾,刈割荆棘,深挖细整,终于整理出50亩田园,他冬种麦,夏种稻,还种了一些蔬菜瓜果自用。由于这块荒地不是农田,尽管苏轼一家很努力去耕种,收成仍然不是很好。第一季种大麦,勉强还收了一些,第二年种水稻,收成很不好,打下来的稻子刚刚够全家人糊口。有了亲自耕种的体验和收获的喜悦,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东坡八首》,他在序中写道: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这个序言把苏轼开荒种粮的经过说得很全面了。不只如此,苏轼在劳动之余,还笔耕不辍。我们知道,“笔耕”这种脑力劳动也是非常辛苦的。我国知名画家、作家蒋勋说过:“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剧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就这样,苏轼在黄州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耕作、刻苦读书、勤奋写作,不仅收获了粮食蔬果,其文学创作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四年来,他写诗200多首、词66首、赋3篇、文章(包括小品)170多篇、书信280多封。还写了9卷《易传》、5卷《论语说》。兴修水利躬身为民苏轼的劳动还体现在为百姓打井找水兴修水利上。苏轼的命运的确是多舛,屡次遭到贬谪。绍圣三年(1096),已经被贬到惠州两年的苏轼,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的来信,得知广州人苦于饮用水含碱。对此,苏轼针对当时广州实际地形及水源情况,建议“于岩下作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苏轼还建议不论贫富均可享受,由专人管理,并推荐勤于事务的罗浮山道士邓守安为工程“总官”。王敏仲十分重视苏轼的意见,立即将此建议付诸实施。苏轼虽远在惠州,但他仍然很关心工程进展。不久,他又写信给王敏仲建议,引水的竹竿“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因为引水路远,日久肯定会出现堵塞的情况,而有了这些小孔,就可以查知堵塞位置,而不至于盲目地拆除竹竿来检查。于是广州人吃上了“自来水”。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它是苏轼设计的。在惠州,苏轼更是关心身边百姓的吃水问题。当时苏轼在白鹤峰上买了几亩地,自建了20间房子,解决了住所问题。由于苏轼所住的白鹤峰是一个制高地,从峰顶下到东江河挑水也很艰难,地高水远,许多百姓吃水都不方便,苏轼经过勘探,雇人一起凿了一口水井,一举解决了许多人吃水难的问题,并作诗记之:今朝僮仆喜,黄土复可抟。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一勺亦天赐,曲肱有余欢。不想绍圣四年,苏轼再次被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岛儋州。漂洋过海来到儋州后,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育人才,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据载当时的儋州“饮食百物艰难”“百井皆咸”,当地百姓多饮沟渠腐水,常因饮水不洁而患病。目睹此状的苏轼十分难过,他经过一番考察,在桄榔庵旁择地带头凿井。清冽甜美的井水从此源源涌流,直到今日井水尚清。据《儋县志》载,东坡寓居桄榔庵时,曾“夜与诸生王霄携壶汲水于此”。乡亲们为了纪念苏轼便把这口井命名为“东坡井”,九百多年来,清甜的井水从未干涸过。不仅如此,苏轼还带领当地百姓开荒地、建桥梁、搞卫生,等等,至今在儋州还流传有东坡村、东坡田、东坡桥、东坡帽等。后来,苏轼离开儋州后,听闻当地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欣喜之时提笔写下了一首《儋耳》诗: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诗中野老之喜,是指苏轼初到儋州时,遇上连年灾害,直到元符三年(1100)儋州的粮食喜获丰收,苏轼怎么能不高兴呢?苏轼歌颂劳动歌唱丰收的心情溢于言表。苏轼一生曾担任过凤翔、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等地方行政主官,他每到一地,都要躬身为民,重视农业,治理水利,抗洪救灾,先后留下了治理凤翔东湖、杭州西湖、颍州西湖的佳话,这些地方至今仍是当地著名的景区。可以说,苏轼是一路风雨兼程,一路勤劳耕耘,将劳动生活过得诗意盎然。(据《天津日报》)
2020-05-06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