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90516条数据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观
会议论文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最为熟悉、最为重视的活动恐怕就是"学习"了.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么样学习,这些问题,也是每个读书人要反复思考的问题.只有把这些活动想清楚了,"学习"活动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率.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对"学习",孔子是极为重视的.在记载他言论的《论语》一书中,《学而》篇居首,可见其意义之重大.据笔者统计,"学"字在《论语》出现有65次之多.其意思不外有两个:一个是动词的意义,可以解释为"学习",如"学而时习之";另一个就是名词的意义,也就是"学问"的意思,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要解释的,就是第一方面的含义.
夹纪坤;陆信礼
2017-11-23
关于苏轼的婉约词──兼论苏词与北宋词风的关系
期刊
关于苏轼的婉约词──兼论苏词与北宋词风的关系[日]正木佐枝子从唐代到苏拭出现为止,词的风格是怎样的呢?我们只要看一看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以及词集就可以明白,例如晚唐的温庭筠、北宋的二晏、欧阳修、柳永词,以及把温词放在卷首的《花间集》等作品,大致都是婉约...
正木佐枝子
陈傅良佛禅诗略论
期刊
陈傅良存世的三百五十余题诗歌作品,有十分之一在语词或内容上,明确含有佛禅元素。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并未壁垒森严地排击佛教,而是在诗作中明确表达了儒释同源之意,并坦诚早年濡染释氏的经历。陈傅良与佛禅的结缘,还可从其诸多游访名山古寺、结交僧侣居士、记录坐禅体验以及娴熟运用佛语释典的诗作中得见一斑。
黄文翰[1]
苏轼的婉约词探析
期刊
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其婉约词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灵活多样;其语言极为冼炼、凝重,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点化作者心境。总之,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
庞会香[1];宋方报[1]
苏轼文化研究的 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报纸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实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苏轼文化为中心的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对全国三苏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者是极大的激励与鼓舞。总书记在视察中,对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重视家风家教、家国情怀、廉洁从政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学习研究和传承苏轼文化,开辟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务。全面深刻地研究和理解苏轼文化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成为我们苏轼研究的新课题、新使命。□李公羽为民“深计远虑,割爱为民”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根本一条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正所谓“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他引用的这段话,出自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苏轼一生先后在多个工作岗位任职,其中不乏地方军政主官。他在所到之处,深入调研,细察民间疾苦,任天下之患,同天下之忧,竭尽全力,造福一方。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为使后宫上元快乐观灯,宋神宗赵顼颁旨:“减价买浙灯四千余枝。”民间灯具尽数拘收,并禁止私卖。苏轼旋即写了长达1200余字的《谏买浙灯状》,言辞诚恳、切中要害,有理、有力、有措施。他说:“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他进言:“此事至小,体则甚大。凡陛下所以减价者,非欲以与此小民争此豪末,岂以其无用而厚费也?”他呼吁陛下“深计远虑,割爱为民”。神宗睿智,“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旋即收回成命。苏轼得悉,“惊喜过望,以至感泣”,熙宁四年(1071)二月,苏轼再写《上神宗皇帝书》,纵论人心之要:“人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他认为:政府或长官“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一样至关重要。苏轼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关心世事,体察民情,温和改革,勇于担当,坚持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实事,成就了一世英名。这种务实改革、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与实践,正是我们当今需要认真学习的。理政“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2020年元旦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文章指出:“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嘉祐六年(1061),苏轼任凤翔签判。任职期间,他深刻反思执政问题,就注重制度建设、程式建设有深入的思考,写出两千多字的文章《思治论》。他总结回顾前朝经验教训,针对北宋政权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苏轼认为:至关重要的,还是先定好制度和程式:“凡今之所谓新政者,听其始之议论,岂不甚美而可乐哉。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其规摹不先定也。”苏轼批评朝廷一些所谓新政,开始的议论十分美好,但公诸于世后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没有事先确定好制度与程式,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完善方面,没有事先做好。苏轼分析了许多人之常情,“所以多故而易败者,人各持其私意以贼之”,揭露个人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往往破坏制度的坏毛病,进而深刻剖析一些所谓美好的新政最后“不知其所终”的原因:“用舍系于好恶,而废兴决于众寡。故万全之利,以小不便而废者有之矣;百世之患,以小利而不顾者有之矣。”如果没有事先确定好的制度和程式,没有事先严谨的谋划与严格的执行,做事仅取决于感情好恶,进退全凭着人数多少作决定,这样,万全之利会因为一点小的不方便报废的情况有;百世的隐患会因为小利益而毫不顾及的情况也有。因此,苏轼在文章中明确提出:“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先定者,可以谋人。不先定者,自谋常不给,而况于谋人乎!”提倡要先立规矩后办事:先定好制度规则,可以规范和谋求他人;不先定好制度规则,自己也不能管好自己,何况去要求别人!在这些回顾、分析、批判和论证的基础上,苏轼说:“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向至高至难的境界攻坚,谋求实现最远大的目标。原因就在这里,胜利者有什么非凡的法宝么?又不是什么特别的圣人王者。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在新疆考察时曾引用此句,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深谋远虑、治于未病。苏轼对防患于未然高度重视和警觉,他认为北宋当时即是“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他在《思治论》文中剖析认为:朝廷只务虚名,眼中尽是歌舞升平,官吏因循苟且,“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针对过些问题,苏轼总结指出:“常患无财”、“常患无兵”、“常患无吏”,这“三患”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要害问题。而治国安邦,别无他法,必须要有预见和成熟的政策。“夫今之世,亦与明者熟策之而已。”“士争言曰:如是而财可丰,如是而兵可强,如是而吏可择。”苏轼分析和总结历史规律,研究他们的制度与程式,“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就是因为:“日夜以求合于其所规摹之内,而无务出于其所规摹之外。其人专,其政一,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苏轼直接向神宗皇帝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二),主张革新政治,但更为注重的则是政策和策略,是制度与规则。正确的制度和政策确立之后,任何时间都必须努力求得在制度和政策规定之内,而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置身于制度和政策之外。如果制度和政策专一,执行体系专心,法度落实专注,事业才会成功。创新“导引关节,吐故纳新”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以人寿,喻国运,将养生,比革新:“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强调要抓住重要环节,从关节点出发,不断创新,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在北宋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苏轼在所任之处广泛开展科学实践和技术创新活动,把政治追求与自然探索、科学活动、致用民生融为一体,实际内容极其丰富。他自身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一边利用行政的力量,抓主要矛盾,实施重大项目,推动科技发展,淘汰和改良落后技术、工具,改变群众落后和迷信的生活生产习惯,一边用惟他独具的科学功用与艺术形式的诗文,大量传播和推广科技。他在医学、药理学、语言学、教育学、法学、公共卫生理念、抗洪救灾、植树造林、农具革新、农副产品深加工、采煤与冶炼、建筑艺术、水利事业、国防军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制酒、制墨、制茶、养生、餐饮等领域,都卓有建树。特别是他主导指挥的以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治理为代表的大型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是决策科学与大量自然科学和技术综合运用的典范。苏轼在哲学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超过文学艺术。他从45岁左右被贬黄州时开始,遵从父命,编写《易传》,此后不断修订。凝聚着他主要哲学理念,比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他所建构的哲学思想体系,这部著作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才修改完毕,后《四库全书》收入为《东坡易传》。他主张三教融通,儒家为本,强调生命的价值,提倡人性自由,追求旷达的人生境界,表现出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认为:“同是户也,阖则谓之坤,辟则谓之乾,阖辟之间而二物出焉。故变者两之,通者一之。不能一,则往者穷于伸,来者穷于屈矣。”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大千世界里,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不断运动的、统分结合的、和谐发展的,所有“通”和“变”的现象,在苏轼看来,都是遵循着发展规律的。苏轼在儋州所写的《试笔自书》,创造性地展示了他的哲学理念,包括相对论、万物运动的观点、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转折和出路就在俯仰之间的变化的观点等。苏轼宇宙生成思想、自然观以及重亲历而反对主观臆断的科学实践精神,形成苏轼哲学思想的基础。他的这些哲学思想,迄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意志“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苏轼一生曾任三部尚书、八州太守,上下变更十多个工作岗位,时间最长的不过四五年,最短的只有五天——登州太守。生命中有大量的时间,不是在被贬的地方,就是在被贬的路上,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坐过130天极可能丧生的大牢——“乌台诗案”,此后又有黄州、惠州、儋州的三地贬谪,政治上惨遭打压、生活环境极为悲苦。然而他一生达观,越挫越坚,成就越大。这种思想境界,使他在险恶贬谪之地与民同甘共苦,且趣味横生。他事业上最为失败、生活上苦难最多的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哲学思考与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的阶段。把他人可能苟且一生的苦难经历,过成了情趣横生才艺不绝的一生潇洒,“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但儒生气重。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不断遇到无法解脱的折磨,对人生有厌倦和感伤,一点也不亚于当代“愤青”。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贵为帝师还是沦落天涯,他不能改变现实,即以来之安之、随遇而行的乐观主义情怀,适应环境,尽我所能,为民办事,情趣生存。“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坚毅的意志情怀,成为他留给后世精神和文化上的最宝贵财富,也成为他广受追捧、世人拥戴的必然,这是当代年轻人,包括随时在竞争状态中的职场人员应当好好感悟,认真学习的。925年前,苏轼登陆海南,当时是很不快乐的。他也曾自我哀怜地抱怨“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和陶杂诗十一首》一),不过,很快他就被儋民的纯朴、宽厚、包容与豁达所融化,苏轼把三年贬谪,变成了“诗与远方”的美好生活,在官员们“九死南荒”望而生畏的天之涯,有了自己的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公开宣称:“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次平生难得的奇绝无比的海南游,使他赞美海南、感恩儋州,甚至公开声明:“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学习、研究和传承苏轼文化,不仅是狭义上的文化——文学艺术,主要应是广义上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学习与传承苏轼文化,对于培育与滋养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如何估计也不会过高。
2022-07-15
朝鲜儒者茶山丁若镛的孔子观
会议论文
如果没有《论语》,后世对孔子的认识会与今天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通过《周易》不可能知道孔子的真实面目,记录在《易传》中的所谓孔子的言论只不过是后人的假托,孔子不是删定自古流传的三千篇诗并撰成《诗经》的人,他也没有整理过《书经》,没听说过《周礼》这本书,《礼记》当然不是孔子看过的书,不能认为其中常见的‘子日’或‘孔子日’就是采录孔子的言语,《仪礼》也不是孔子看过并熟悉的‘礼’。《春秋》也是经过孔子之手编辑,仅可在其中寻到孔子思想的一些面貌。总之,只有《论语》才是真实展现孔子各种面貌的书。
金彦锺
2009-09-01
平凡的圣人--还原孔子的本真魅力
会议论文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总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自然而然,人们对孔子的评价截然不同.很多时候,引发大家论争的并不是同一个孔子.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孔子装扮成不同的形象.无论是被反复的过度神化,还是被尊奉为至圣先师,都不能使认识真实的孔子.今天,要传承思想文化,有必要认清孔子的真实面目.孔子首先不应该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还原本真魅力的孔子,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读《论语》.书中保存了研究孔子的第一手资料,逼真地再现了孔子的形象与性格.他和普罗大众一样,有着普通人和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个血肉丰满的性情中人.神化的孔子不可学,真实的孔子则人人可学.
孔德铭
2017-11-23
三清殿抢修工程的古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
会议论文
本文主要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抢修工程中的柱网纠偏、柱基加固、木构架修缮及屋面复原有关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
张皓;袁小芳;项培弘
2008-09-01
试比较黄庭坚与苏轼的婉约词
期刊
本文从苏轼对黄庭坚的评价入手,从艳情词、咏物词、田园词三个方面,比较苏轼 与黄庭坚的婉约词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其同是因为黄庭坚深受苏轼影响以及 两人创作的社会背景相似,其异则是因为二人出生的家庭、生长的环境、人生的际遇及两 人个人性格的各不相同。但是,虽然两人的婉约词存在差异,却殊途同归地向脱离艳科的 道路上迈进。
刘潇潇[1]
刘清泉
报纸
刘清泉部分作品。刘清泉正在工作。本报记者张玉文/图核心提示文学的道路并非坦途——虽是老生常谈,但很实在,且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清泉的53年来的成长路径。刘清泉原本出生农村,因为对苏东坡的喜爱,热衷上了读书,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师范生,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偏偏在他教书生涯的第27个年头,刘清泉选择了转身,进入了三苏文化研究院工作,从此与三苏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着一如既往的热情和努力,在三苏文化研究和传播方面,刘清泉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他也在更大范围内研究眉山文化,为弘扬眉山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执着的爱好者刘清泉对东坡的喜爱源于儿时在三苏祠里的游玩,在老师和长辈的讲解中逐渐加深,这份对苏东坡、对眉山的爱慢慢演变为他一生的追求。刘清泉小时候,同龄的小朋友成群结队、漫山遍野的游玩,而他最爱的却是看书,家里没有条件,他就到附近镇上的书摊上去看,看到与苏东坡有关的书籍总能让他兴奋好久。1979年,刘清泉顺利考进眉山师范学校,最让他开心的是能畅游书海,更能细细品读与苏东坡有关的书籍。毕业从教之后在职进修,刘清泉有了对苏东坡的第一次研究,他毕业时的研究论文是《陶渊明与苏轼诗歌理趣比较》,为此,他买了二三十本书,一头扎进了书海里,不仅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还为他后来调入三苏文化研究院奠定了基础。后来,刘清泉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语文老师,由于教学成绩十分优异,他在原眉山县新四乡小学、白马铺乡中学、实验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7年里,多次被评为县先进教师。更为难得的是,刘清泉的教学生涯始终离不开苏东坡,他参与编写了地方教材《三苏诗文选》、在《语文报》上发表苏轼读书方法等,传播东坡文化。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刘清泉策划指导了“漫步三苏故里”的综合性学习,他带领学生们去三苏祠、苏坟山、中岩寺、连鳌山实地走访,并让学生们自己收集资料,学习后采用讲故事、短剧表演、舞蹈等方式展示出来。其录像由眉山市推荐到四川省,由四川省推荐到全国,被遴选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典范到全国交流。在刘清泉漫长的学习、教书生涯中,他总是有意识地学习、研究苏东坡,这不仅丰满了他的精神世界、更让他的教学颇具特色,而他也在无形之中走上了苏学研究的道路。2007年,三苏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专门负责三苏文化研究工作,刘清泉将《陶渊明与苏轼诗歌理趣比较》一文投给了《苏轼研究》杂志,不仅被刊登出来了,更让人们知道了他对苏东坡的深入的研究,因此,2009年,刘清泉被调入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换一种活法”在三苏文化研究院的工作,看起来即光鲜又亮丽,但在当时对刘清泉来说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他教书已经27年,一直很顺利,教学成果也很显著,家人知道他要换工作后都极力反对,他也有了一丝丝犹豫。后来,一位朋友告诉刘清泉,既然深爱苏东坡,何不为苏东坡“换一种活法”。正是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刘清泉,也让他决定沉下心来做苏学研究。刘清泉主要的工作有编辑《苏轼研究》杂志、主持三苏文化研究工作等,这些工作说起来也许就是一句话,做起来却是一条漫长的路。对于刘清泉来说,他不得不将自己清零,一切从头再来,那浩瀚无边的三苏著作、历朝历代苏学研究成果都是他要阅读和熟知的内容,而这又谈何容易。那段时间,加班加点看书对刘清泉来说是常有的事儿,周末难得的假日,他最多的也是在书海中度过,他坦言若不是对苏东坡爱得深沉,他也不能坚持下来。凭借着这股劲儿,刘清泉对三苏文化愈发地熟悉了,编辑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刊《苏轼研究》也得心应手了,刊物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受到了苏轼研究学界的一致好评。2009年1月至今的《苏轼研究》,均由他担任责任编辑。每期印刷1千多册,赠送给国内外的苏轼研究者,弘扬了东坡文化。与此同时,刘清泉主持的三苏文化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他的工作主要负责实施的项目有:《三苏文化的核心》《三苏产生的历史背景》《东坡符号与产业创意研究》《苏轼遗址地合作机制研究》《苏轼诗词写意》等;在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数十件,如《论东坡符号》《苏东坡与泡菜》等。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共获得省市政府奖18件,他参与或独立完成了9项……一直在路上“三苏文化就是眉山的文化名片,与眉山形象密不可分,而现在三苏文化研究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状况,作为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必须起到关键的作用。”三苏文化研究硕果累累,刘清泉在高兴的同时却也感到深深的忧虑,他说,三苏文化研究院必须起到关键的作用,组织做好三苏研究工作,提升眉山影响力。话是这么说,刘清泉也是这么做的,在三苏文化研究组织工作中,他主要负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近几年来,刘清泉密切联系全国苏轼遗址、遗迹地的苏轼研究会,利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的平台与当地党委、政府联合举办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或纪念活动总计20余次。刘清泉还致力于向青少年传播东坡文化,他凭借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东坡学校工作委员会这个平台,支持“东坡学校与东坡文化传播交流活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全国各地以东坡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的中小学已经有六七十所之多,未来还将慢慢增多。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年来,刘清泉研究的范围已经从三苏延伸到更为广泛的眉山文化,他参与了眉山地方文化研究,如《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帮助眉山市许多乡镇挖掘当地文化;更提出了重修眉山文庙、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提升文化内涵的等多项建议,为继续了弘扬眉山文化而奔走呐喊。
2016-09-1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