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7806条数据
后记
会议论文
<正>回顾《辽海讲坛》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这棵幼苗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下正在健康茁壮地成长。三年来,《辽海讲坛》所推出的系列讲座,吸引了几十万人光顾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在这个社会化大课堂上,聆听具有知识性、普及性,雅俗共赏
2008-09-01
论《诗经》语言的性质
会议论文
<正>《诗经》为大家所熟悉,它的语言属什么性质,是雅言还是方言?清以前无人讨论过,现代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诗经》的语言是雅言,不是方言。王力先生说:“我曾经把《诗经》的十五国风分别研究过,没有发现方言的痕迹。我曾经把《楚辞》和《诗经》对比,想找出华北方言和荆楚方言的异同。我虽然发现了《楚辞》用韵的一些特点,但也难断定那是方言的特点和时代的特点。”有的学者认为《诗经》的语言是方言的
向熹
1998-06-01
杜甫像(局部)
会议论文
<正>~~
佚名
2021-12-01
唐代诗人对《史记·屈原列传》的接受
会议论文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迄今发现的传世文献中记载屈原生平经历、理想信念、文学成就最早、最完整的著作,也是后世学者研究屈原的第一手资料。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文系人,以人系史,塑造了一位才学卓著、耿介忠贞,却因谗被逐,以自沉汨罗而保持高洁品格的仁人志士形象。全传紧紧围绕屈原的"怀才不遇"这一主线,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一唱三叹,表现出作者对屈原的无比崇敬和赞美,
戴永新
2021-11-01
论《离骚》中的三次“遨游”与屈原的“路”
会议论文
<正> 屈原在他的不朽名篇《离骚》中,详细叙写了抒情主人公上天入地的三次“遨游”。这三次遨游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但也给屈赋的解读带来一些难题。前人或以为是写梦,称之为“千古第一写梦之极笔”。今人多认为是文学上的象征或隐喻,用幻想的形式写屈原的内心世界。但也有人提出,屈原的时代缺乏文学观念与传统,他不可能“突然之间把诗歌艺术推上了一个顶峰”,因此认为上下求索只是一个“祭祀的模式”。全面地、正确地、深刻地领会屈原作品的精神价值,要通观作者的心路历程、人生道路、全人全文,要重内证,也要重比较。《离骚》中的三次遨游,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
董运庭
2002-07-01
李白“隐于岷山之阳”别考
会议论文
<正>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又昔与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王琦《李太白年谱》认为,李白此文“先言隐居岷山,后言投刺苏公。玩其文义,作两段叙述,非接次而言者。州举有道,应是见苏公以后事”。近人则多从此说,故将“州举有道”事推在开元八年或九年以后。但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王琦的说法,如郑文《略谈李白出蜀前后所作诗歌及遇赦后短期行踪》一文就批评王琦“是将太白原文,斩成两截以就己意”(见《唐代文学论丛》
李清渊
1991-06-01
西方汉学家“讽寓”概念论争与汉代《诗经》的讽寓阐释
会议论文
一西方汉学家在讨论中国古代《诗经》阐释特别是汉人对《诗经》的阐释时,常常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诗学术语——'讽寓'。西方汉学家所提出的'讽寓',它并非中国本土的话语,而是翻译学上的一个术语。'讽寓'的英语对应词为'allegory',源于希腊语中的allegoria,意思为以与字面意义不同的方式讲述。中文有多种翻译,除了'讽寓'外,常常还翻译为'寓意'、'寓言'、'讽谕'等。'讽寓'的观念
毛宣国
2011-08-12
梁启超的《诗经》研究
会议论文
梁启超有关《诗经》的论述和研究,主要见于《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著作中。这些著作也不是专门的《诗经》研究著作,只是在解读中国文学和经典著作时,对《诗经》予以特别的关注。另外,如《饮冰室诗话》、《晚清两大家诗抄题辞》、《屈原研究》、《陶渊明之文艺及其性格》、《情圣杜甫》等著作中也零星有一些关于《诗经》诗学思想的重要见解。
毛宣国
2008-04-19
孔子的悲剧
会议论文
<正>公元前479年孔子殁后十年,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孔子似"已"为民立极,确定了儒学思想之大框架,而彼时古希腊的思维正在萌发,苏格拉底期待着新思想的助产妇。孔子之世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更有"从大夫出者"①。季氏之伐颛臾,就是征伐自大夫出的例证。而于礼乐,季氏亦自出妄行,
范曾
2009-09-01
充满现实感的历史世界——论李白的咏史怀古诗
会议论文
<正>一历史是人类有形记忆的理性世界,诗歌是人类情感抒发的感性世界。但历史和诗歌一样,是我们自我认识的一种工具,是一种建立我们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媒介。当历史从往古而来以存留于世的古迹遗址与史籍,带着满面尘灰,斑斑陈迹,在诗人笔下闯进诗歌的领地,“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它便以一幅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家族之中,成为诗人情感的投影,现
孟修祥
1996-02-0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