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志愿者送温暖 关爱留守学生
报纸
本报讯(记者黄馨月)7月8日,东坡区三苏乡迎来了四川农业大学阳光雨露支教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并举行了暑期“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学生公益活动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50余位中小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据了解,此次暑期“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学生公益活动将持续十天,志愿者将开设舞蹈、体育活动、学习辅导、手工、绘画、兴趣爱好培养等丰富的课程。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者们将详细了解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促使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快乐健康地成长。
2016-07-14
文化深厚 美食可口这是一座热情的城市
报纸
市民与“东马”冠军Weldon合影。Kailash在眉山学习烹饪。本报记者张忠苹见习记者蹇玮杰文/图眉山,一座年轻而开放的城市,以不同的方式接纳和包容着八方来客。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的理由来到这里,其中包括外国人,他们喜欢这里深厚的三苏文化,喜欢这座休闲城市的美食——烫火锅、吃烧烤、喝啤酒,久而久之,他们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更爱上了这座快速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在我市工作生活的外国朋友,听他们讲述“眉山故事”。“东马”冠军Weldon:眉山人很热情眉山城市很运动【人物介绍】姓名:Weldon国籍:肯尼亚职业:运动员【核心提示】Weldon,一位来自非洲东部肯尼亚的外国朋友,不远千里奔赴眉山参加马拉松比赛,终于圆了冠军梦。在眉山度过了短短几天,热情的眉山朋友、丰富的眉山美食、悠久的眉山文化,都给Weldon留下了深刻的印象,Weldon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喜爱。这里很热情就像在家乡参加比赛一样Weldon忘不了自己刚到眉山的情景:“眉山人非常友好,很乐于助人,让人觉得很温暖。”Weldon说道,他刚到眉山时由于人生地不熟,在大街上迷失方向。但每次他拿出地图准备查阅时,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会有当地人主动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我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参与马拉松比赛,有年轻人,还有老人和孩子,让我感受到眉山是一座运动的城市”。在比赛过程中,两边都围满了眉山人,大家拿出了手机在记录着比赛的精彩瞬间,尽管对选手都不认识,但都在不断为选手加油鼓劲。“我跑到一个补给点的时候,志愿者迅速将水杯递给了我。”Weldon介绍道,“看比赛的观众们都不断在赛道外为我们呐喊助威,让我有在家乡参加比赛的感觉,心中既感动又激动。”虽然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Weldon一点也不紧张,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平静地说:“这次我跑完半程心里一点都不着急,在众人的鼓励下,我集中精力,专注脚下的路,最终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我非常开心”。美食遍地东坡文化品味不尽“眉山这座城市很美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尤其东坡湿地公园就像漂浮在水上的风景,这里交通便利,美食丰富,这里的生活简直太棒了。”刚到酒店Weldon就和队友迫不及待的来到眉山美食街品尝美食,Weldon对眉山当地的美食赞不绝口,凉拌鸡、牛肉面条、东坡肘子美味可口。虽然在眉山待的时间不长,组委会特别安排他们去参观三苏祠,感受东坡文化,这让他十分期待。“来中国之前,我查过中国的历史,我只知道中国有孔子。到了眉山后,才了解到中国文化还有这么丰富的一部分。我听翻译介绍,苏东坡是一个大诗人,是千年英雄,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眉山的三苏文化更是让人着迷。”Weldon赞叹道。交换生Kailash:热爱三苏文化最爱宫保鸡丁【人物介绍】姓名:Kailash国籍:尼泊尔职业:农林大学研究生【核心提示】24岁的Kailash是来自尼泊尔农林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他热爱着三苏文化,此次作为交换生将在眉山度过2个月的学习时光,从眉山的农业、饮食、生活等方面感受眉山文化底蕴。5月9日,记者在学校看到了身着厨师服的Kailash,他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宫保鸡丁的做法。“宫保鸡丁很美味,希望学会以后回国做给家人吃。”Kailash说道,“眉山的生活很舒适,特别是美食,太吸引人了。”学习农技知识热爱“三苏”诗词初次到眉山的Kailash对这个陌生城市颇感好奇,在中国同学的陪同下先后去了三苏祠、中岩寺等东坡文化古迹。他觉得眉山很漂亮,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去更多的地方看看,开阔自己的眼界。“这里的农业很发达,种水稻采用机械式的播种,嫁接果树很在行,放眼望去,一个乡镇都是整齐的果树。”Kailash表示,市场里摆满了丰富新鲜的瓜果蔬菜,比他生活的城市便利很多。前几天,他跟中国同学一起去了东坡竹园,看到了各种竹子,有圆圆的牛儿竹、长长的黄毛竹、细细的橄榄竹,每种竹子旁边都配上一首东坡诗词,将竹与桃花、竹与芭蕉、竹与梧桐等的搭配体现的淋漓尽致,仿竹长廊、石头布景、竹文化景墙都让他眼前一亮,东坡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学好中文,多了解一些三苏文化,以后可以到这里留学,甚至工作。”Kailash介绍说,在学校他经常请教中国同学各种中文知识,中国同学为了让Kailash进一步感受眉山乡村文化,还特意邀请他到丹棱县学习非遗唢呐文化。“这个唢呐跟尼泊尔其中一个吹奏乐器有着相似的地方,尽管吹奏的方式有些不同,但真是一件美妙的乐器。”Kailash笑着说。来自尼泊尔的Kailash这是第一次来中国,深深喜爱中国文化的他很快就喜欢上了三苏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说起苏东坡,Kailash马上就背起了有名的《水调歌头》,“苏东坡这几句简单的词语就能描绘出这么美的意境,他真的不简单,太厉害了。”Kailash举起大拇指发自内心赞叹起来。最爱宫保鸡丁希望能学会做法对于这些外国学生来说,突然到一个陌生地方,尤其是不同于自己国家的文化或饮食,都有许多的不适应。学校为了让他们能够快速适应眉山的生活,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川菜烹饪课。Kailash很快就喜欢上了川菜烹饪。Kailash最喜欢吃的就是宫保鸡丁。“这里的食物喜欢用辣椒,但还有很多菜是酸甜的,有些和我们家乡的味道相似,比如宫保鸡丁就非常好吃,我一定认真跟老师学习,学会后回国可以做给家里人吃。”记者看到Kailash时,他正一身厨师服在灶前忙活,“刚尝了老师做的,真的太好吃了。”他介绍道,“因为我们不吃猪肉牛肉,在家乡的饮食主要是偏酸甜味,而宫保鸡丁又嫩又滑,很符合口味。”为此,他认真的看着老师做菜时候的一举一动,从勾芡裹料,切菜准备食材等都一丝不苟。
2018-05-14
褒贬之间:说话的分寸
报纸
小时候,大多接受过谨言慎行的教育。成年之后,虽然也认可说话要讲求分寸的道理,但是这分寸究竟定在哪里,谁能说得清楚?不久前,读到苏轼应约为朋友章质夫写的堂记,居然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苏轼说:“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即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又说:“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这真是性情中人说的话,率性而发,一点点顾忌也没有。看来苏轼也是性灵一派的,不认同说话总要反复权衡、思前顾后的道理。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朋友章质夫名其堂为“思”,苏轼受托为堂记,有意与朋友调侃,笑谑的意思很明显,作者故妄言之、读者故妄听之,不能随便当真的。细考起来,教训沉重的是魏晋时的嵇康。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人人缄口是非,连同道好友阮籍也不得不管束自己,闭口不论时事。嵇康也想学阮籍的内敛,却依旧是“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居然用言语冲撞大将军司马昭眼中的大红人钟会,最终失去性命。名士之死本已令人扼腕,还捎带上了他自创的琴曲《广陵散》,优美的旋律从此成为绝唱,更让人唏嘘不已。说批评的话,应当讲究艺术,说恭维的话是不是就能够稍稍逾矩、放纵一点呢?不然。一味溜须,也会令人侧目。韩愈就是因为经不住别人的请托,被拉来为死者粉饰,从而遭人痛责的。时间过去八百年,提到韩愈,顾炎武仍不依不饶,说:“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今犹未敢许也”掷地有声,大师的言说谁敢质疑?真是誉之所至、谤也随之,本来是“文起八代之衰”的一代大儒,应当升入凌烟高阁的文化伟人,现在却被顾炎武一顿痛批,灰头土脸。清初康熙年间名人魏象枢也有同样的遭遇。魏氏官拜刑部尚书,位高望重,文章写得也好。于是,求为铭状者络绎不绝,魏氏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在给友人的信中,发了这样一通牢骚:“为人作墓志铭,不填事迹,则求者不甘;多填事迹,则见者不信。其至无可称述,不得已转抄汇语及众家刻本以应之……吾愿世人生前行些好事,做个好人,勿令作志铭者执笔踌躇,代为遮盖也。”面对家属要求,捉笔者毫无回旋余地,只能一味地说好话;写不出来的时候,还要翻检古籍,从中找补些能为求志者满意的东西。心有不甘而又万般无奈,魏象枢便恳请那些身后不忘留名的墓中人活着时多多积德行善,好让写墓志者不必昧着良心、杜撰那些子虚乌有的事迹。贬损、溢美,越界说话,过犹不及,属于俗话所说的“瞎说”。朗朗乾坤、正大光明,岂容信口胡说者大行其道?说话是一辈子的学问,回归孔子、践行“中庸”之道,无疑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中庸也称中和。喜怒哀乐,情动于中,便会有表达的要求,“发而中节”——说话实事求是、中规中矩,是表达的正道。当然,中庸不是“乡愿”,不置可否、讳言是非与中庸毫无关系。中国古人所谓的“执二用中”绝不是没有个人立场、四面讨好、打马虎眼,消极被动地依违于褒贬之间。中庸最有价值的地方是秉持理性、择善而从、不走极端,有话好好说。把握好说话的分寸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譬如,直话直说不该轻易否定,但计及分寸,则实话也得策略地说、理性地说。至于触龙劝诫赵太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说话中含着智慧、机敏,已经将说话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恐怕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
庄锡华
2014-03-14
走近苏轼
报纸
鑻忚郊锛屽湪鎴戠湅鏉ワ紝浠栨槸涓�浣嶄负姘戣皨绂忕殑娓呭畼锛屼竴浣嶄箰瑙傝眮杈剧殑璇椾汉锛屾槸鍘嗗彶涓婁竴浣嶄紶濂囦汉鐗┿��鑻忚郊鑷辜灏卞彈鍒颁簡鑹ソ鐨勫瀛︽暀鑲层�備粬鐨勬瘝浜茬▼澶汉鏁欒嫃杞煎拰鑻忚緳璇讳功涔犳枃锛岃浠栦滑浠庡皬灏辫鍋氫竴涓眰鐪熸眰瀹炪�佹贰娉婂悕鍒╃殑浜恒�傚湪鑻忚郊鍏嚦鍗佸瞾涔嬮棿锛屼粬鐖朵翰杩涗含璧惰�冿紝浠栨瘝浜插湪瀹剁鏁欎袱涓瀛愶紝鏁欎粬浠銆婂悗姹変功銆嬨�備功涓婅杞斤細鍚庢眽鏃舵湡鏈濇斂涓嶄慨锛屽皬浜哄綋閬擄紝蹇犺礊寤夋涔嬪+涓嶆儨鍐掔敓鍛戒箣闄╋紝涓婁功寮瑰娋濂稿厷銆傚湪杩欑兢姝d汉瀛﹁�呬腑锛屾湁涓媷鏁㈡棤鐣忕殑闈掑勾锛屽彨鑼冩粋銆傚綋鏃朵粬浠鐨勬鏄�婅寖婊備紶銆嬶細鈥滈【璋撳叾瀛愭洶锛氣�樺惥娆蹭娇姹濅负鎭讹紝鍒欐伓涓嶅彲涓猴紱浣挎睗涓哄杽锛屽垯鎴戜笉涓烘伓鈥︹�︹�欌�濊瀹屾晠浜嬶紝灏忎笢鍧℃姮澶存湜浜嗘湜姣嶄翰锛岄棶閬擄細鈥滄瘝浜诧紝鎴戦暱澶у悗鑻ュ仛鑼冩粋杩欐牱鐨勪汉锛屾偍鎰夸笉鎰挎剰锛熲�濊嫃姣嶅洖绛旈亾锛氣�滀綘鑻ヨ兘鍋氳寖婊傦紝闅鹃亾鎴戜笉鑳藉仛鑼冩粋鐨勬瘝浜插悧锛熲��鍏厓1069骞达紝鐜嬪畨鐭冲彉娉曪紝浣嗗洜鎺ㄨ杩囩▼涓儴鍒嗕妇鎺笉鍚堟椂瀹滐紝浠ュ強瀹為檯鎵ц涓殑涓嶈壇杩愪綔锛屽鑷寸櫨濮撳埄鐩婂彈鍒颁笉鍚岀▼搴︽崯瀹筹紝鑻忚郊鐪嬪湪鐪奸噷璁板湪蹇冮噷銆備粬澶氭鍚戠殗甯濅笂涔︼紝鎻愬嚭搴熼櫎鏂版硶锛屼粬鐨勩�婅瀛﹁础涓剧姸銆嬫枃椋庢湸瀹烇紝宸ュ阀鑰岀湡璇氾紝鐨囧笣鏇剧О璧炰粬鐨勪笂璋忎功锛屽苟鍛戒粬鈥滃敖闄堝緱澶憋紝鏃犳湁鎵�闅愩�傗�濆彲鏄帇瀹夌煶涓�鍏氭崗閫犳祦瑷�锛屽皢浠栫舰榛滃埌鏉窞鍋氬お瀹堛��鑻忚郊铏藉湪鏀挎不涓婃眰鐪熸眰瀹炲薄閬船璋紝浣嗕粬鎴戣鎴戠礌锛岀瑧鐪嬩汉鐢熴�傚湪浠栦汉鐢熸渶榛戞殫鐨勪竴娈垫椂闂达紝灏辨槸浠栬璐粍宸炴椂鐨勯偅娈靛瞾鏈堛�傛湞寤峰皝浠栦负鍥㈢粌鍓娇锛屾病鏈夊疄鏉冿紝姣忔湀娌℃湁淇哥锛屽彧寰楅潬浠ュ墠鏀掍笅鐨勫璧勭淮鎸佺敓璁°�傚悗鏉ワ紝濂藉弸涓轰粬璋嬫潵涓�鍧楀湴锛岀敤鏉ヨ�曠钄彍锛屼粬涓鸿嚜宸辩殑鍦板彇鍚嶄负鈥滀笢鍧♀�濓紝鍙封�滀笢鍧″眳澹�濄�傝繖娈垫椂闂达紝浠栬嚜鑰曡嚜瓒筹紝鍦ㄨ繖閲屽垱浣滀簡璁歌澶氬鐨勮瘲绡囥�傘�婅丹澹佽祴銆嬨�婂康濂村▏路璧ゅ鎬�鍙ゃ�嬪桨鏄句簡浠栬豹杩堢殑姘旇妭锛涗笌濂藉弸鍙傜璁洪亾锛岃璁哄墠涓栦粖鐢燂紝浠栧敖鏄炬墠鍗庯紱娼滃績鐮旂┒缇庨锛屼粬鑷緱鍏朵箰鈥︹�︿粬闈犺嚜宸辩殑涔愯鐔繃浜嗚繖娈佃壈鑻︾殑宀佹湀锛屾垬鑳滀簡鎸姌锛屽洶闅撅紝涓�寰�鐩村墠銆�鏉庨潤闆紙宀峰北璺皬瀛﹀垱鏂颁簩鐝級鑻忚郊锛屽湪鎴戠湅鏉ワ紝浠栨槸涓�浣嶄负姘戣皨绂忕殑娓呭畼锛屼竴浣嶄箰瑙傝眮杈剧殑璇椾汉锛屾槸鍘嗗彶涓婁竴浣嶄紶濂囦汉鐗┿��鑻忚郊鑷辜灏卞彈鍒颁簡鑹ソ鐨勫瀛︽暀鑲层�備粬鐨勬瘝浜茬▼澶汉鏁欒嫃杞煎拰鑻忚緳璇讳功涔犳枃锛岃浠栦滑浠庡皬灏辫鍋氫竴涓眰鐪熸眰瀹炪�佹贰娉婂悕鍒╃殑浜恒�傚湪鑻忚郊鍏嚦鍗佸瞾涔嬮棿锛屼粬鐖朵翰杩涗含璧惰�冿紝浠栨瘝浜插湪瀹剁鏁欎袱涓瀛愶紝鏁欎粬浠銆婂悗姹変功銆嬨�備功涓婅杞斤細鍚庢眽鏃舵湡鏈濇斂涓嶄慨锛屽皬浜哄綋閬擄紝蹇犺礊寤夋涔嬪+涓嶆儨鍐掔敓鍛戒箣闄╋紝涓婁功寮瑰娋濂稿厷銆傚湪杩欑兢姝d汉瀛﹁�呬腑锛屾湁涓媷鏁㈡棤鐣忕殑闈掑勾锛屽彨鑼冩粋銆傚綋鏃朵粬浠鐨勬鏄�婅寖婊備紶銆嬶細鈥滈【璋撳叾瀛愭洶锛氣�樺惥娆蹭娇姹濅负鎭讹紝鍒欐伓涓嶅彲涓猴紱浣挎睗涓哄杽锛屽垯鎴戜笉涓烘伓鈥︹�︹�欌�濊瀹屾晠浜嬶紝灏忎笢鍧℃姮澶存湜浜嗘湜姣嶄翰锛岄棶閬擄細鈥滄瘝浜诧紝鎴戦暱澶у悗鑻ュ仛鑼冩粋杩欐牱鐨勪汉锛屾偍鎰夸笉鎰挎剰锛熲�濊嫃姣嶅洖绛旈亾锛氣�滀綘鑻ヨ兘鍋氳寖婊傦紝闅鹃亾鎴戜笉鑳藉仛鑼冩粋鐨勬瘝浜插悧锛熲��鍏厓1069骞达紝鐜嬪畨鐭冲彉娉曪紝浣嗗洜鎺ㄨ杩囩▼涓儴鍒嗕妇鎺笉鍚堟椂瀹滐紝浠ュ強瀹為檯鎵ц涓殑涓嶈壇杩愪綔锛屽鑷寸櫨濮撳埄鐩婂彈鍒颁笉鍚岀▼搴︽崯瀹筹紝鑻忚郊鐪嬪湪鐪奸噷璁板湪蹇冮噷銆備粬澶氭鍚戠殗甯濅笂涔︼紝鎻愬嚭搴熼櫎鏂版硶锛屼粬鐨勩�婅瀛﹁础涓剧姸銆嬫枃椋庢湸瀹烇紝宸ュ阀鑰岀湡璇氾紝鐨囧笣鏇剧О璧炰粬鐨勪笂璋忎功锛屽苟鍛戒粬鈥滃敖闄堝緱澶憋紝鏃犳湁鎵�闅愩�傗�濆彲鏄帇瀹夌煶涓�鍏氭崗閫犳祦瑷�锛屽皢浠栫舰榛滃埌鏉窞鍋氬お瀹堛��鑻忚郊铏藉湪鏀挎不涓婃眰鐪熸眰瀹炲薄閬船璋紝浣嗕粬鎴戣鎴戠礌锛岀瑧鐪嬩汉鐢熴�傚湪浠栦汉鐢熸渶榛戞殫鐨勪竴娈垫椂闂达紝灏辨槸浠栬璐粍宸炴椂鐨勯偅娈靛瞾鏈堛�傛湞寤峰皝浠栦负鍥㈢粌鍓娇锛屾病鏈夊疄鏉冿紝姣忔湀娌℃湁淇哥锛屽彧寰楅潬浠ュ墠鏀掍笅鐨勫璧勭淮鎸佺敓璁°�傚悗鏉ワ紝濂藉弸涓轰粬璋嬫潵涓�鍧楀湴锛岀敤鏉ヨ�曠钄彍锛屼粬涓鸿嚜宸辩殑鍦板彇鍚嶄负鈥滀笢鍧♀�濓紝鍙封�滀笢鍧″眳澹�濄�傝繖娈垫椂闂达紝浠栬嚜鑰曡嚜瓒筹紝鍦ㄨ繖閲屽垱浣滀簡璁歌澶氬鐨勮瘲绡囥�傘�婅丹澹佽祴銆嬨�婂康濂村▏路璧ゅ鎬�鍙ゃ�嬪桨鏄句簡浠栬豹杩堢殑姘旇妭锛涗笌濂藉弸鍙傜璁洪亾锛岃璁哄墠涓栦粖鐢燂紝浠栧敖鏄炬墠鍗庯紱娼滃績鐮旂┒缇庨锛屼粬鑷緱鍏朵箰鈥︹�︿粬闈犺嚜宸辩殑涔愯鐔繃浜嗚繖娈佃壈鑻︾殑宀佹湀锛屾垬鑳滀簡鎸姌锛屽洶闅撅紝涓�寰�鐩村墠銆�鏉庨潤闆紙宀峰北璺皬瀛﹀垱鏂颁簩鐝級
2019-10-18
《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座谈会昨日在蓉举办
报纸
昨日,由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巴蜀书社、苏轼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座谈会暨版权捐赠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三苏研究丛刊》是巴蜀书社、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为配合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出的首个出版项目。丛刊作者曾枣庄先生,1937年生于四川简阳,现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一生主要从事三苏研究和宋代文学整理研究工作。此次出版发行的丛刊共380万字,包括《苏轼评传》、《三苏选集》、《历代苏轼研究概括》等十种。巴蜀书社总编辑侯安国表示这次集中推出《三苏研究丛刊》,一是对三苏研究大家曾枣庄四十年来三苏研究学术的总结,二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兴巴蜀文化起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说,曾枣庄是享誉海内外的苏学研究专家,曾先生和他培养的宋代文史研究团队为四川大学赢得了一流的学科地位、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此外,会上还举行了曾枣庄先生向巴蜀书社捐赠《三苏研究丛刊》永久性版权的签约仪式。成都商报记者陈谋摄影记者陶轲
2018-03-30
什么时候开始好好读书
报纸
人生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好好读书?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不同的决定,因此这个问题其实不成问题。但不同的人读书的收获不一样,有人归结为与开始好好读书的时间有关,于是便成了问题。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段维“年及强仕,殊不知书。”所谓“强仕”,语本《礼记》,乃男子四十岁的代称。可见段维年届四十,仍然是一介文盲。“一旦自悟其非,闻中条山书生渊薮,因往请益。”“自是未半载,维博览经籍,下笔成文”,为人写墓志,“有燕、许风骨”,在咸通、乾符年间名气很大。段维读书虽然开始得很晚,但是进步神速,成就也不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个捷才。《唐摭言》卷十三“敏捷”条记载,“段维晚富辞藻,敏赡第一。常私试八韵,好吃煎饼,凡一个煎饼成,一韵粲然。”这段文字意在推崇段维作诗的敏捷,但是一个“晚”字大有文章。既可以理解为段维文思的敏捷延续到了人生晚年,也可以理解为段维作诗晚有所成。可见起步虽晚,但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成就。《宋史》记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虽然“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但经过刻苦学习,“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苏洵读书起步较晚这一个案,成了一个典型,以至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纵然如此,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一起跻身唐宋八大古文家之列,成就一点都不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由朱熹《大学章句序》中的论述,我们不但可以知道古人入学的时间,也可以知道古人入学后学什么。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所谓适龄儿童,指的是满六周岁(九月一日之前出生)或者七周岁(九月一日之后出生)的儿童。这是古今绝大多数人正式接受教育的时间,但这种教育规模化的趋势,消泯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相对于古人而言,虽然现在孩子正式入学的时间提前了,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许多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阶段就利诱和逼迫孩子学英语、学国学、学钢琴、学绘画等,不一而足。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勉励孩子及早用功读书固然不错,但是每个人情况不同,致力于好好读书的时间自然也不一样。另外,读书的早晚和成就的大小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正像每一种花花期各不相同,但是绝对不能以花开的早晚来衡量花朵的美丽与否。刘向在《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少而好学,可以少年得志;壮而好学,可以成就辉煌;老而好学,也可以大器晚成。所以,与其纠结于什么时候开始好好读书,不如发愿真心读书。历史上发蒙很早,却无所成就的人多如恒河沙数;而起步较晚但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真心读书的人。所以说,有心读书,永远不晚。朱美禄
2019-12-19
让社会处处充盈书香
报纸
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特别报道本版撰稿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姗姗成博边钰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是一项营造书香社会的发展工程,是一项对民族精神进行塑形的灵魂工程,更是一项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4月26日上午,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在成都天府艺术公园正式开幕,大会将从4月26日持续至30日。开幕式上发布全民阅读倡议和多个名单自全民阅读工作开展以来,我省不断夯实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完善优化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主题阅读、品牌阅读活动,持续抓好阅读宣传推广,高质量建设书香天府。在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开幕式上现场发布了《四川省2022年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四川书香之家”名单、“书香天府金牌推广人”名单、四川省全民阅读“三个一百”示范工程推荐名单。开幕式上,“四川书香之家”代表刘迅、饶苏,“书香天府金牌推广人”代表米瑞蓉、傅天斌、李丹、谢彬,儿童绘本获奖代表王晨安,共同发出全民阅读倡议:让阅读深入社会各个角落,让社会处处充盈书香。伴随着全民阅读倡议的发布,现场气氛也达到高潮。随后,一出充满童真与童趣的儿童绘本表演《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以活泼新颖的形式演绎了家庭亲子阅读新场景,传达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做好情绪管理的理念。多个特色展示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全民阅读成果在天府艺术公园内,“川越书香长廊”“少年儿童绘本创意展”“全民阅读成果展”“古籍保护成果展示及互动体验活动”“互动阅读体验展”等多个特色展示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近年来四川全民阅读工作成果,营造出浓郁阅读氛围。在“全民阅读成果展”区,展示了全省全民阅读工作的成果与经验,以展板、视频和互动体验方式呈现,包括全民阅读成果图文展板区、21个市(州)全民阅读成果展示区、AR阅读区、视障阅读区、有声图书区、数字藏书区等。“川越书香长廊”则围绕四川优秀读书文化传统,以历史名人和新时代出版成就为线,沿天府艺术公园湖畔设置图书集市区、获奖图书展示区、历史名人展板展示区和四川特色文化互动展示区,展示四川厚重的全民阅读底蕴。“互动阅读体验展”以“书香成都·翰墨飘香三千年”为主题,设置“诗婢家”主题体验区、文创集市、名家名作展示区、古风互动阅读区、数字阅读体验区,组织开展书法、绘画、制香、诵读等体验活动,联合本土潮玩社群展示汉服和阅读文化。“少年儿童绘本创意展”展示四届四川省少年儿童绘本创意活动获奖学生的优秀原创主题绘本,体现“以阅读促创作”理念,现场开展创作者讲解、作品打卡、“知绘计划”阅读文创抽奖等互动活动。现场互动吸引众多年轻读者古籍文化这样“活起来”“印刷时,要用巧劲,墨色涂抹要均匀……”4月26日,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一场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保护成果展示及互动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打卡。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鲜的读者动手体验了汉画像砖、汉瓦当、夹江年画等主题的传拓和雕版印刷。走近古籍修复亲身感悟古籍文化“活起来”作为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的子活动,古香古色的“古籍保护成果展示及互动体验活动”热度颇高,前来体验的读者将点位围得水泄不通。6岁的刘秦明月兴致勃勃地体验了拓印和雕版印刷。墨色轻轻涂在雕版上,纸张拓印后,一幅带着墨香的年画作品跃然纸上。尽管手上沾满了红色油墨,他却顾不上擦拭,赶紧让父亲刘帅给自己拍照,纪念雕版印刷“初体验”。“太开心了!”刘秦明月说。在刘帅看来,这种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也让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经典魅力。对于活动如此受欢迎,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资深古籍修复专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东珏也格外高兴。除了现场演示古籍修复技艺,她也会和读者交流,回答疑问。“通过这种形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古籍修复,也亲身感悟到古籍文化如何‘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注古籍、保护古籍的氛围,也能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袁东珏说。68个数字资源库让古籍走出“深闺高阁”四川是古籍资源大省,目前拥有古籍收藏单位138家、现存汉文古籍23万部187万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46部、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373部。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介绍,在古籍修复阵地的建设上,我省成立省古籍修复中心,推动省内文博单位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探索建设微型古籍修复室,并在崇州、阆中等地开展试点,抢救性修复古籍4万余册(件)。四川古籍修复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全省5名古籍修复师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蜀学蜀刻蜀藏为重点,我们还推动了未刊稿抄本、巴蜀珍善本、巴蜀学人著述等珍贵古籍的整理出版与学术研究。”王龙介绍。在古籍数字化利用上,我省利用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契机,不断提高古籍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已完成数字化古籍7.4万册,建成数字资源库68个,推进《洪武南藏》等古籍数字化重点项目。2022年,四川人的阅读状况如何?成年居民每天阅读纸质书20.56分钟在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四川省2022年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既反映了四川居民的阅读现状、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也准确评估了全川全民阅读的公共服务水平,为高质量推进书香天府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成年居民综合阅读水平四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次调查从2022年启动,通过4套问卷对全省21个市(州)的居民进行调查访问,最终回收有效样本10081份。报告显示,四川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居民阅读总指数为68.27点,居民个人阅读指数为72.88点,公共阅读服务指数为64.01点,与个人阅读指数相比,公共阅读服务指数的增幅更大。在四川,成年居民综合阅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年居民包括纸质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2.4%,图书阅读率为52.7%;四川成年居民的阅读基础向好。成年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91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67本。82.1%的成年居民认为,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阅读是重要的。全省成年居民,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在阅读纸质图书上的时间为20.56分钟。阅读方式78.6%的成年居民通过手机阅读四川成年居民中的数字化阅读发展尤为迅速。成年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8.3%。2022年,四川有78.6%的成年居民通过手机阅读。同时,阅读方式日趋多元化。22.1%的成年居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14.9%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7.3%倾向于“听书”,6.6%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39.1%则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报告显示,全省未成年人阅读基础良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5.2%,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74本。75.0%的0—8周岁儿童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67分钟陪孩子阅读。满意度对全民阅读活动和公共服务较满意四川人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有72.1%的成年居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成年居民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知晓率为72.9%,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参与度为58.9%,对参与过全省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满意度为79.2%。此外,四川城乡居民对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满意度较高。城镇成年居民对居住的街道有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等至少一种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达44.2%,农村成年居民对农家书屋知晓率为22.6%。在使用过以上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城镇成年居民中,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满意度最高,为73.9%。在使用过农家书屋的成年农村居民中,有79.3%的村民对农家书屋表示满意。一条“长廊”展示四川全民阅读历史底蕴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现场,一条长长的“川越书香长廊”成为当天活动的亮丽风景。这条长廊围绕四川优秀读书文化传统,以历史名人和新时代出版成就为线,展示了四川厚重的全民阅读历史底蕴。“川越书香长廊”由“书香时空”和“书香空间”构成,全长约400米。“书香时空”以文化名人展板区为核心,呈现川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历史传承。展板上,李白、杜甫、苏轼、杨升庵、陈子昂……以非常传神的画像亮相现场,同时展示的还有他们的生平事迹,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观看、热议。“书香空间”的图书集市区吸引了散花书院、成都时代出版社、新华文轩等在此陈设大量图书,供读者翻阅和购买。此外还有“获奖图书展示区”,集中展示了四川获奖图书信息,包括历年来四川各出版社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国好书、中国图书奖的图书。《〈格萨尔王传〉大全》《让兰辉告诉世界》《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瞻对》《广韵疏证》《悬崖村》……这些川版好书的封面被放大展陈在现场,一本一本,蜿蜒向前,成为读者和市民争相打卡拍照的人气之地。两份名单57户家庭和98人入选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四川书香之家”“书香天府金牌推广人”名单。来自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等19个市(州)和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图书馆的57户家庭获得“四川书香之家”荣誉称号;米瑞蓉、傅天斌、李丹等98人当选“书香天府金牌推广人”。为展现基层群众的读书传统和读书风采,更好发挥阅读榜样推广作用,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了“书香天府·全民阅读”第四届书香之家和首批金牌推广人推荐活动。“三个一百”全民阅读示范工程推荐名单出炉4月26日,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发布了2022年四川省全民阅读“三个一百”示范工程推荐名单65个,包括阿来书屋等29个全民阅读特色阅读空间(特色图书馆)、“木铎金声·典亮达城”经典读书会等28个优秀案例、“东坡小书童·读城”等8个研学示范项目。三苏家风“吹”进全民阅读大会首届“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大会开幕后,“三苏家风家教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新书发布会”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是四川组织实施“三苏文化出版工程”后出版的首套三苏文化图书,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该系列书籍是一套旨在发挥三苏文化育人作用、激励少年读者培养家国情怀的家风家教主题读本。该书将三苏家风家教精神融入三苏生平故事之中,引导中小学生认识、理解、领悟三苏家风家教的内涵,将其融入学习生活,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华表示,《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以生动的故事、精美的插画,给了学生很好的家风家教启蒙,可以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接下来,四川教育出版社将进一步推出更多针对学生的三苏文化读物。”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教育出版社目前已经启动《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走出去”工程,推动三苏文化走向世界。
肖姗姗 成博 边钰
2023-04-27
图片新闻
报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月2日,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望月亭旁,一台摄影机沿着轨道缓慢滑动着,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李晓苹大声朗诵着扣人心弦的解说词。在她的解说中,人们仿佛能跨越时空与文化巨人对话,能感受苏东坡的人格魅力,领悟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据了解,在由国家旅游局、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寻找最美导游”活动中,李晓苹入选40名全国“最美导游”提名。近日,李晓苹冲刺“十佳最美导游”的形象片正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紧张录制。李晓苹表示,在即将举行的“十佳”评选活动中,她将会以精彩的解说来充分展示眉山千年“三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眉山增光添彩,弘扬行业正能量。本报记者张忠苹摄
2015-04-08
习近平的长江情怀
报纸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久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坝、乘江船、访农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情牵母亲河保护,指引高质量发展。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至美的图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怀。(一)江苏南通,江畔明珠。站在五山地区滨江地带远眺,江水浩浩汤汤,五山临江而立,江岸葱茏蓊郁。“我在1978年来过五山地区,对壮阔的长江印象特别深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确实是沧桑巨变啊!”40余载不舍昼夜,滚滚长江见证中华大地的日新月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长江承载的是民族发展大计。依江发展、因江而兴。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沿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生态方面也付出了代价——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飞溅、水质持续恶化。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近30%的重要湖库富营养化,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牢记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着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转型发展,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补齐……心系长江之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再启长江之行,宜昌、荆州、岳阳、武汉,一路望闻问切,进一步开出药方:“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念之行之,只为大江焕新颜。2016年,上游重庆;2018年,中游武汉;2020年,下游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守护一江澄碧。一次次重要指示坚定明晰:2016年在青海,强调“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2020年在安徽,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2021年在贵州,告诫“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2年在四川,叮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2023年再赴四川,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一项项有力举措陆续出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实施;长江保护法出台;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初秋的上海崇明岛东滩湿地,水天一色,候鸟成群。这些湿地的精灵,赋予这里无限生机。“我2007年去过一次崇明,都快10年了。”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听到有关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回忆。“崇明岛现在是什么保护级别?”“有没有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细致,关注和牵挂溢于言表。上世纪90年代,由于非法捕猎、产业污染等原因,崇明东滩这一鸟类迁徙的“国际加油站”一度面临生态危机。近年来,当地先后关停近千家污染企业,修复生态环境,候鸟数量连年攀升。崇明绿色转型发展持续加快,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崇明之变是长江生态治理成效的缩影。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露脸;在长江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桂云至今难忘那一刻: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左岸坝首考察。她和同事向总书记汇报了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珍稀植物保护情况。“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坚守长江珍稀植物抢救保护一线20多年的黄桂云内心十分激动。“我向总书记承诺,到‘十三五’末,我们保护的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品种将达到1000种。”黄桂云说,如今这一数字已达1380种2.98万株。在左岸坝首绿地,习近平总书记挥锹培土,亲手植下一株珍稀楠木树。如今,这株楠木树已从7米多长到近10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大江南北扎根生长。(二)在中国版图上,蜿蜒奔流的长江,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联结起锦绣中华。“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深刻体现着发展和保护的辩证法。“化工围江”,是困扰长江的“顽疾”。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这一问题高度重视。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反映,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这两年环保部门动真格严查,开出2700多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最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举两得。”总书记提到的这家企业就是楚源集团。“建设一流环保企业”,如今的楚源集团化工园内,一幅醒目标语展现着企业全新的定位和目标。清空岸线一公里内的生产区,持续投入2.06亿元进行环保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关闭污染大、能耗高的10多条生产线,成为湖北省第一批全国碳交易试点企业,同时开发绿色颜料产品,进军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领域……痛定思痛,加快转型,楚源集团正在涅槃新生。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大江奔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新旧动能转换,关键靠创新。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视频察看贵州“中国天眼”现场,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走进武汉光谷,嘱托“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提出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创新潮涌,长江沿岸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迸发强劲发展动能。“2013年7月21日,星期天,中到大雨”——退休快十年的顾强生,一直保留着当年的这本笔记。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码头上风大雨急,总书记卷着裤腿,撑着雨伞,边走边问:“内地港口是不是发展潜力很大,到东南沿海的集装箱多吗?”“60%是外贸箱,40%是内贸箱,内地港口很有潜力。”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总经理顾强生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按照总书记指明的方向,阳逻港如今已开通各类集装箱航线20余条,实现“航运向东入海、班列向西入欧”,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江岸线上,16个5000吨级泊位依次排列,130万平方米的堆场上一片忙碌。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要求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仅几年时间,这个传统内河港口变身“世界的中转站”,货物通达10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个港口,大大拉近了我国西部内陆与世界的距离。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长江。通江达海,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化视野擘画新时代万里长江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陆海开放,扩大沿边开放,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考察,详细了解港区情况和复工复产情况。全球疫情冲击下,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不久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沿江省份着力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东部,长三角一体化腾飞;中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勃兴……长江潮、中国潮、世界潮交融激荡,新时代长江气象万千。(三)夏日高原,碧空如洗,长江源区正是水草丰美的时节。搬迁安置,休养生态。包括长江源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多年来累计安排约10万农牧民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过上安居生活。“从前住帐篷、睡地上、点羊油灯,现在住新房、睡床上、家电齐全……”看着窗明几净的客厅,青海格尔木长江源村村民申格总会想起7年前的情景。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申格家,详细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情况,申格兴奋地介绍从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区搬迁到新家园后,家里生活的巨大变化。“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总书记的话让他心中更暖。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万里长江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俯临长江,景色秀美,是“坝头库首第一村”。入夏以来,这里的家庭旅馆一房难求。“5年前,总书记来过我们村。”村支部书记谢蓉记忆犹新:2018年的春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沿着宽敞的村道进村,在村委会广场边,总书记走到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中间,高兴地同大家拉起家常。村民们告诉总书记,过去是在江边洗衣服,现在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来水,污水也集中处理,这样既照顾到生活习惯又很环保。“日子过得好吧?”习近平总书记问。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笑着回答:“非常好!”笑声里,总书记对大家说:“看你们日子过得好,我高兴!”“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许家冲村的群众向着美好生活奋斗,从“移民村”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两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万里长江见证,“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巍巍黄鹤楼,滔滔长江水。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保卫战打响。“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走进社区看望居民,细致的叮嘱温暖人心。人民的安危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放在心上。2020年入汛后,长江、淮河、巢湖等一度处于超警戒水位。炎炎烈日下,习近平总书记辗转奔波。“我这次是专程来看望灾区乡亲们,看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到脚下的泥土里,习近平总书记质朴的话语温暖人心:“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巢湖大堤上,总书记亲切看望了在抗洪中牺牲的三位同志陈陆、甘磊、帖克艳的家属。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和人民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你们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好,保重身体,以最好的方式来告慰他们。”万里长江见证,“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几个月前,安徽省马鞍山市,陈兰香的劳务公司签订28.4万元的保安保洁服务合同,仅上半年公司合同金额已超去年全年。这个昔日的渔民“三姑娘”笑得合不拢嘴,上岸后的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2019年,当地启动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靠江吃江”20多年的她和成千上万的渔民一起上了岸。上岸干点啥?当时的她一片迷茫。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马鞍山市薛家洼考察,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的愿望,总书记牢记在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70多年前,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役在长江边展开。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2020年8月,安徽合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烽火岁月。“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长江之歌,由人民谱写,为人民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四)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一次次,习近平总书记凝望着长江,思考着长江,用心用情推动着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相距20年的两次探访,意味深长。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7月,四川广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代表党中央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通天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鸟足神像……熠熠生辉的器物,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母体中脱胎而来,令人思接千载。“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橹声欸乃,评弹悠扬。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见到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从祖母、母亲、她和女儿,苏绣这门技艺,在这个家庭已传承四代。卢建英深研刺绣30多年。飞针走线间,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有的要一年。”卢建英答。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两年多前,同样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重庆奉节,一代代文豪巨匠在此留下不朽诗篇。如今,当地努力打造诗词文化品牌,千年“诗城”魅力彰显。安徽安庆,古皖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辉映。当地出台办法建立专门制度,推动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对文化街区实施连片保护性利用。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殷殷关切化为一项项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茂林修竹、古井桂树、肃穆祠堂……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承载着千年文思、家国情怀、中华文化。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通古达今,与时俱进是长江的品格。望大江上下,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历史的经纬:“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奔腾向海,开放包容是长江的胸怀。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共同富裕示范区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到同共建“一带一路”统筹衔接……承载新使命,长江浩荡前行。“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一首《长江之歌》随着奔腾的长江之水,唱响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新时代的长江正奏响新的澎湃乐章。记者邹伟王立彬刘诗平侯雪静高敬何欣荣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2023-09-07
庆贺《洛阳日报》复刊30周年——新安千唐志斋作品选之一
报纸
古诗二首(书法)张焉如书论选句(书法)周长伟苏轼诗一首(书法)曹红森古诗选抄(书法)聂玉琴傅山诗一首(书法)王怀阳古诗一首(书法)张卫红书论数则(书法)张绍锋古诗选抄(书法)裴志强新晴野望(书法)阎冰
2011-02-16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