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徐新民: 有缘就是苏东坡
报纸
代表作:《苏学概论》《苏轼民本学说简论》本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安排了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徐新民作大会主题演讲,他演讲题目是《构建苏学知识框架是苏轼研究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使命》。徐新民主编和著作的《苏学概论》和《苏轼民本学说简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誉。精神矍铄的徐新民今年88岁高龄,退休前曾任徐州教育学会副会长,特级教师。“千里有缘来相会,有缘就是苏东坡。”徐新民说,“2019年,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课题组编写了一本《苏学概论》,引起部分兄弟学会和学者的关注。在课题组,我年龄最长,自然而然,我的陋室就成了品茶和讨论苏学的中心。”为什么编写《苏学概论》,徐新民解释:“一是苏学研究的历史必然趋势和客观需求。读原著、梳理归类、提炼观点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过程。犹如一间房子,堆满稀世珍宝,如果缺乏归类、提炼,它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就难以显现。构建苏学知识框架的道理就在这里。这项工作前人已进行近千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整理出版的苏轼文本约120余卷,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赋,200多万字。这些都是研究苏学的本源,是苏轼留给世人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二是为了探索提高苏学的历史定位。我认为,从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看,对苏轼的评价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历史定位和高度,苏学界有责任去提高苏轼的历史地位。2014年,宋明刚先生领衔组织全国十五六个城市的作者编写一部15卷本的《苏轼全传》,以时间为序,以地域为界,一地一卷,展现苏轼的一生。我与陆明德、谭敦容先生有幸参与编写《徐州卷》。由此我们得到启发,把苏轼文化知识归纳、提炼成若干个知识专题,从民本观、改革观、哲学观、道德观、教育观、文章观、诗词观、书法观、绘画观、养生观等十多个方面,构建苏学的知识框架,编成一本书。”《苏轼民本学说简论》是徐新民今年结集的新著。全书从民本溯源、理论传承、民本实践、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事语文教研工作数十年的徐新民自谦是一名迟到的研究新兵,他说是苏轼的民本观打动了自己,并激发了研究与写作的强大动力。
2021-07-07
苏轼的书法成就与启示
报纸
陶梅生苏轼的书法成就:苏轼书法以楷书和行书闻名于世,又以行书为最佳,《黄州寒食诗帖》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为四大家之首。时至今日,人们对其书法的评价极高,经久不衰。苏轼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历代都有书法家评论,褒多贬少。对书法和人品评论甚高。苏轼书法的特点:苏轼的书法特点可总结为四:一是书法丰腴劲秀,粗壮有力,外肉内骨,绵里藏针。二是执笔用笔独特。他提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三是破规探径,敢于革新,大胆启用新工具,新手法,新思路。四是讲究情寓于书,尚意求趣,不拘法度,不事雕琢,追求心到即手到,用最好的形式表达最适合的内容,自然天成。苏轼艺术成就的成因:苏轼取得如此高的书法艺术成就,绝非偶然,有其个人因素和深刻的社会背景。政治上的失意,使这个才气横溢,心怀大志的才子很快对文艺大感兴趣。美学思想成就了书法。苏轼一直提倡“自然天成”的审美观。追求书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同时,他认为书法工具和手法只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是形式,而内容则是书法的灵魂,最好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2017-01-04
月是故乡明
报纸
(上接A14版)九月惜别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唐·岑参白露,梧桐,玄蝉,秋风,日暮,黄云,寥寥数语,情景交融,如电影一开始的空镜头,充满格调,非常高雅。镜头转换,画面的中心,出现了岑参和他的朋友崔明允。他们要分别,小崔“孤舟向广武”,到远方工作;小岑“一鸟归成皋”,到山间生活。“巩北”,指的是巩县(今巩义)北边。在唐代,那一带是洛阳的辖区。年轻时的岑参,闲不住,好用脚步丈量河山,洛阳周边的山山水水几乎被他走了个遍。他曾沿着京洛(长安到洛阳)大道前进,在孟津看过黄河奔涌,在新安、偃师等地访过新朋旧友,一路走,一路交朋友,酒入喉咙,化作诗情。除了名不见经传的崔明允,杜甫、颜真卿、王维、高适、王昌龄这些老大哥,也都喜欢跟岑参这个小兄弟玩儿。史书里提到岑参,说他昨日跟杜甫去郊游,今日跟高适去打猎……自在逍遥,快意无比。人缘这么好,想来岑参是个很可爱的人。同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写边疆战事,“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雄浑悲壮;岑参写边疆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瑰丽而浪漫。同是送别,高适对朋友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哥们儿,你大胆地往前走!岑参对朋友崔明允说:“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你走后,我的心情好低落……都是好诗,但岑参的诗里多了些直抒胸臆、无遮无拦的温柔,使人心生怜爱。你看,他夸崔明允是君子,说“君子佐休明”,你去追求远大前程了,我这个“小人”隐居乡野“事蓬蒿”。咱们虽然分道扬镳,但殊途同归,“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都不是追逐名利的俗人。这话,说得多到位,多贴心。九月晴空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天自带忧郁、伤感气质,迫近人心,使人生愁,伤春悲秋。刘禹锡是个乐天派,别人悲秋,他喜秋,觉得秋天比春天还好,真是不走寻常路。人家问他:秋天有什么好呢?他哈哈一笑,伸手指天:你看啊,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振翅高飞、排云而去,岂不引发诗情万丈、直上云霄?如此豁达,如此豪迈,这样的刘禹锡,不负“诗豪”美誉,真让人精神抖擞、刮目相看。刘禹锡不单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还是个哲学家,发表过《天论》这种重量级哲学论文。洛阳老乡尽可为此自豪,因为他“籍占洛阳”,是洛阳人。唐代的洛阳,大腕儿云集,刘禹锡性情直爽,有啥说啥,跟他交朋友轻松自在,所以柳宗元、韩愈、白居易等人都是他的座上客。豪爽的刘禹锡,有一颗斗士的灵魂。他支持进步,支持革新,曾因得罪守旧派,多次被政敌打压,遭到贬谪,可他并未因此消沉、绝望,反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他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无视苦难,自信乐观。他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格局开阔,超越时空。宦海沉浮,历尽悲欢,晚年的刘禹锡,终于被调回东都洛阳工作,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洛阳,他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人饮酒赋诗,寄情山水,度过了人生最后的闲适时光。九月月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苏轼苏轼这首词太有名了,有名到成了“四季歌”,从古到今,每逢中秋都要被翻出来吟唱一番、借用一番。邓丽君唱过《明月几时有》,王菲唱过《明月几时有》;中秋节的月饼盒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广告语频频出现。苏轼在词序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中秋节,团圆日,他和家人却不得团圆,虽然“欢饮达旦”,喝了一宿酒,喝高了,喝飘了,“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了,但仍怅然若失,难以入眠。问明月,咱们无冤无仇吧,你为何偏在人家别离时那么圆满呢?可月亮也不总是圆满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如此。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便少遗憾,便多满足。苏轼生于四川眉州,葬于河南汝州,半生颠沛流离,偏与洛阳有缘。在今日的宜阳县韩城镇苏河村,还生活着苏东坡的后人。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跟着父亲苏洵,前往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应试,路过西京洛阳。洛城美景,在苏轼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曾填词赞美洛阳的春天。苏轼去世一百多年后,他的六世孙苏宗义与妻周氏为避祸乱,从四川迁至洛阳。沧海桑田,心不变,情不变。明月曾照古人去,明月今又迎归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9-09-07
传承红色基因 感受廉政文化
报纸
本报讯(记者邱爽)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11月14日,示范区纪检监察干部集中到郏县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旧址和三苏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学习,重温党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走进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旧址,一组根据地军民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的紫铜色雕像映入眼帘。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拯救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用行动诠释了入党誓词的深刻内涵。参观结束后,区纪检监察干部在旧址前高举右拳,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三苏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区纪检监察干部从“三苏”文学作品、历史典籍、清廉为官等方面,学习了廉政制度、廉政行为和廉政思想以及“三苏”浓厚的文化内涵、良好的家风家训,三苏父子勤政为民、廉政惠民的廉洁作风。区纪工委副书记陈贵表示,到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旧址和三苏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再次重温入党誓词,追忆红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时刻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初心和使命。下一步,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融入工作,推动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开展。
邱爽
2019-11-19
习近平的长江情怀
报纸
新华社记者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久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坝、乘江船、访农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情牵母亲河保护,指引高质量发展。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至美的图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怀。(一)江苏南通,江畔明珠。站在五山地区滨江地带远眺,江水浩浩汤汤,五山临江而立,江岸葱茏蓊郁。“我在1978年来过五山地区,对壮阔的长江印象特别深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确实是沧桑巨变啊!”40余载不舍昼夜,滚滚长江见证中华大地的日新月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长江承载的是民族发展大计。依江发展、因江而兴。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沿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生态方面也付出了代价——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飞溅、水质持续恶化。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近30%的重要湖库富营养化,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牢记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着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转型发展,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补齐……心系长江之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再启长江之行,宜昌、荆州、岳阳、武汉,一路望闻问切,进一步开出药方:“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念之行之,只为大江焕新颜。2016年,上游重庆;2018年,中游武汉;2020年,下游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守护一江澄碧。一次次重要指示坚定明晰:2016年在青海,强调“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2020年在安徽,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2021年在贵州,告诫“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2年在四川,叮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2023年再赴四川,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一项项有力举措陆续出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实施;长江保护法出台;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初秋的上海崇明岛东滩湿地,水天一色,候鸟成群。这些湿地的精灵,赋予这里无限生机。“我2007年去过一次崇明,都快10年了。”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听到有关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回忆。“崇明岛现在是什么保护级别?”“有没有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细致,关注和牵挂溢于言表。上世纪90年代,由于非法捕猎、产业污染等原因,崇明东滩这一鸟类迁徙的“国际加油站”一度面临生态危机。近年来,当地先后关停近千家污染企业,修复生态环境,候鸟数量连年攀升。崇明绿色转型发展持续加快,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崇明之变是长江生态治理成效的缩影。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露脸;在长江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桂云至今难忘那一刻: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左岸坝首考察。她和同事向总书记汇报了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珍稀植物保护情况。“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坚守长江珍稀植物抢救保护一线20多年的黄桂云内心十分激动。“我向总书记承诺,到‘十三五’末,我们保护的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品种将达到1000种。”黄桂云说,如今这一数字已达1380种2.98万株。在左岸坝首绿地,习近平总书记挥锹培土,亲手植下一株珍稀楠木树。如今,这株楠木树已从7米多长到近10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大江南北扎根生长。(二)在中国版图上,蜿蜒奔流的长江,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联结起锦绣中华。“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深刻体现着发展和保护的辩证法。“化工围江”,是困扰长江的“顽疾”。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这一问题高度重视。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反映,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这两年环保部门动真格严查,开出2700多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最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举两得。”总书记提到的这家企业就是楚源集团。“建设一流环保企业”,如今的楚源集团化工园内,一幅醒目标语展现着企业全新的定位和目标。清空岸线一公里内的生产区,持续投入2.06亿元进行环保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关闭污染大、能耗高的10多条生产线,成为湖北省第一批全国碳交易试点企业,同时开发绿色颜料产品,进军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领域……痛定思痛,加快转型,楚源集团正在涅槃新生。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大江奔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下转三版)(上接一版)新旧动能转换,关键靠创新。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视频察看贵州“中国天眼”现场,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走进武汉光谷,嘱托“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提出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创新潮涌,长江沿岸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迸发强劲发展动能。“2013年7月21日,星期天,中到大雨”——退休快十年的顾强生,一直保留着当年的这本笔记。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码头上风大雨急,总书记卷着裤腿,撑着雨伞,边走边问:“内地港口是不是发展潜力很大,到东南沿海的集装箱多吗?”“60%是外贸箱,40%是内贸箱,内地港口很有潜力。”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总经理顾强生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按照总书记指明的方向,阳逻港如今已开通各类集装箱航线20余条,实现“航运向东入海、班列向西入欧”,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江岸线上,16个5000吨级泊位依次排列,130万平方米的堆场上一片忙碌。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要求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仅几年时间,这个传统内河港口变身“世界的中转站”,货物通达10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个港口,大大拉近了我国西部内陆与世界的距离。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长江。通江达海,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化视野擘画新时代万里长江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陆海开放,扩大沿边开放,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考察,详细了解港区情况和复工复产情况。全球疫情冲击下,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不久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沿江省份着力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东部,长三角一体化腾飞;中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勃兴……长江潮、中国潮、世界潮交融激荡,新时代长江气象万千。(三)夏日高原,碧空如洗,长江源区正是水草丰美的时节。搬迁安置,休养生态。包括长江源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多年来累计安排约10万农牧民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过上安居生活。“从前住帐篷、睡地上、点羊油灯,现在住新房、睡床上、家电齐全……”看着窗明几净的客厅,青海格尔木长江源村村民申格总会想起7年前的情景。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申格家,详细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情况,申格兴奋地介绍从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区搬迁到新家园后,家里生活的巨大变化。“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总书记的话让他心中更暖。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万里长江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俯临长江,景色秀美,是“坝头库首第一村”。入夏以来,这里的家庭旅馆一房难求。“5年前,总书记来过我们村。”村支部书记谢蓉记忆犹新:2018年的春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沿着宽敞的村道进村,在村委会广场边,总书记走到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中间,高兴地同大家拉起家常。村民们告诉总书记,过去是在江边洗衣服,现在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来水,污水也集中处理,这样既照顾到生活习惯又很环保。“日子过得好吧?”习近平总书记问。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笑着回答:“非常好!”笑声里,总书记对大家说:“看你们日子过得好,我高兴!”“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许家冲村的群众向着美好生活奋斗,从“移民村”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两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万里长江见证,“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巍巍黄鹤楼,滔滔长江水。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保卫战打响。“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走进社区看望居民,细致的叮嘱温暖人心。人民的安危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放在心上。2020年入汛后,长江、淮河、巢湖等一度处于超警戒水位。炎炎烈日下,习近平总书记辗转奔波。“我这次是专程来看望灾区乡亲们,看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到脚下的泥土里,习近平总书记质朴的话语温暖人心:“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巢湖大堤上,总书记亲切看望了在抗洪中牺牲的三位同志陈陆、甘磊、帖克艳的家属。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和人民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你们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好,保重身体,以最好的方式来告慰他们。”万里长江见证,“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几个月前,安徽省马鞍山市,陈兰香的劳务公司签订28.4万元的保安保洁服务合同,仅上半年公司合同金额已超去年全年。这个昔日的渔民“三姑娘”笑得合不拢嘴,上岸后的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2019年,当地启动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靠江吃江”20多年的她和成千上万的渔民一起上了岸。上岸干点啥?当时的她一片迷茫。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马鞍山市薛家洼考察,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的愿望,总书记牢记在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70多年前,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役在长江边展开。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2020年8月,安徽合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烽火岁月。“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长江之歌,由人民谱写,为人民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四)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一次次,习近平总书记凝望着长江,思考着长江,用心用情推动着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相距20年的两次探访,意味深长。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7月,四川广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代表党中央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通天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鸟足神像……熠熠生辉的器物,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母体中脱胎而来,令人思接千载。“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橹声欸乃,评弹悠扬。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见到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从祖母、母亲、她和女儿,苏绣这门技艺,在这个家庭已传承四代。卢建英深研刺绣30多年。飞针走线间,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有的要一年。”卢建英答。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两年多前,同样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重庆奉节,一代代文豪巨匠在此留下不朽诗篇。如今,当地努力打造诗词文化品牌,千年“诗城”魅力彰显。安徽安庆,古皖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辉映。当地出台办法建立专门制度,推动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对文化街区实施连片保护性利用。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殷殷关切化为一项项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茂林修竹、古井桂树、肃穆祠堂……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承载着千年文思、家国情怀、中华文化。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通古达今,与时俱进是长江的品格。望大江上下,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历史的经纬:“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奔腾向海,开放包容是长江的胸怀。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共同富裕示范区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到同共建“一带一路”统筹衔接……承载新使命,长江浩荡前行。“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一首《长江之歌》随着奔腾的长江之水,唱响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新时代的长江正奏响新的澎湃乐章。(记者邹伟、王立彬、刘诗平、侯雪静、高敬、何欣荣)(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2023-09-07
本周最庆贺
报纸
【新闻回去】3月23日上午,省文物局、省博物院、省考古院、市文物局的专家和苏学专家代表对三苏祠、三苏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进行检查验收。专家组一行通过看现场、查资料、听汇报等方式对三苏祠、三苏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进行检查,认为三苏祠、三苏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运用了新技术,互动性强,清晰地展现了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等方面,符合竣工验收标准。【点评】三苏祠、三苏纪念馆华丽转身,让世人更好地认识三苏父子。
2016-03-27
仁寿交警为学生外出研学护航
报纸
在“迎庆2号”专项行动中,8日上午,仁寿师范附属小学组织学生到眉山三苏祠研学旅行。仁寿公安局交警大队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保护,为学生出行的交通安全保驾护航。仁寿县交警大队提前掌握出行时间、人数、行径路线等情况,制定详细的交通安全防护预案。出行当天,仁寿交警安排警车护送,在沿途主要路段、路口安排警力执勤,指挥车辆让行,适时进行交通管制,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黄俊铭李建伟
2019-05-22
萧散简远 重神写意
报纸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大文豪,是“唐宋八大家”、书法“宋四家”及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苏轼首提“士人画”概念,强调“诗画一律”,绘画不追求形似,要“重神写意”,被后世称之为“中国文人画的鼻祖”。2018年11月26日晚,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夜拍上,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以4.636亿港元成交,引起轰动以及学术界的论辩。《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其装裱形制为纸本手卷,题签为《苏东坡枯木石图》,全卷尺幅26.5X185.5cm,其中画心为26.5X50cm。画心无款,钤苏轼“思无邪斋”印。后有题跋四首,分别为宋代刘良佐、米芾,元代的俞希鲁和明代学者郭淐。整卷钤41枚鉴藏印,分别来自南宋、元朝至明朝的收藏家。该图曾著录现代书画鉴定大师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绘画一》,又著录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绘画全集第二卷·五代宋金辽1》。当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所著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也有卷记。《枯木怪石图》的创作背景,据《苏东坡年谱》中记载:“守徐州时,尝经萧县,画枯木于泉山”。当时萧县隶属徐州管辖,萧城北魏时即称龙城(因有龙山、虎山环聚,势若龙腾虎踞),位在泉山西北(今凤山北麓三仙台脚下)。拾级而上泉山,沿途怪石嶙峋,苍黑色,或卧、或立,形状奇异,在半山腰苍松翠柏葱茏处,有一长流不断的山泉,名“菩萨泉”,其泉水呈扇形往下流形成的水沟,酷似龙爪,名“龙爪沟”。乡贤窦沔(师道)在泉水西边,始建“承恩堂”(有记为文庙),在这里隐居读书咏诗,以文会友,传教后嗣。“承恩堂”为圣泉寺的最早建筑。据《苏轼书画艺术活动系年》记载,苏轼在萧县泉山绘画时间为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4岁)。苏轼在“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无咎)和“苏门六君子”之陈师道(履常)的陪同下,来到萧县“承恩堂”,观怪石、居文堂,赏老木,品茗泉,随兴为窦沔(师道)研墨挥毫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被窦家珍藏。按时间推算,此图是苏轼在1079年3月调离徐州之前创作的,时值冬季,天寒地冻,怪石嶙峋,枯木、枯草遍野。可以看出该图与时间节点、自然地理、所绘物象、人文要素极为吻合。窦沔卒后,其子窦明远(墩礼)扩建为“拱翠堂”。后请晁补之作《拱翠堂记》,又请陈师道作《拱翠堂诗》,均有记载。苏轼与萧县渊源深厚,在徐州任知州时曾多次亲临萧县,在萧县白土发现石炭用以代替木炭炼铁、取暖,并写下《石炭》诗流芳千古。其同乡好友、亲家吕陶隐居萧县皇藏峪北侧龙岗泉,长子苏迈常到萧县居住在岳父吕陶那里。1119年苏迈卒后葬于萧县龙岗泉,苏轼长孙、苏迈之子苏簟常来此祭祖。苏轼后人现在萧县已传至三十多代。从《枯木怪石图》画面内容看,苏轼是以枯木、怪石、竹及小草作画,十分简单,但却蕴含着道家哲学中“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苏轼八岁即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一生与众多道士友好往来,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许多诗文、书画中均可领略苏轼道家思想和精神内涵。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于绘画方面曾说:“余亦善画古木丛竹,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注:古木即老木、枯木)苏轼以“枯木”自喻,认为“木瘠而寿”,枯木有着“长生”的希望,枯木逢春又可生,这也正如白居易“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对自然现象更迭的认识如出一辙。可见,苏轼对枯木的认识充满着辩证的、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苏轼将枯木作为超然思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居庙堂之远”的淡远,是其追求“超然物外,萧散简远”艺术情趣的体现。苏轼与文同是表兄弟,他们爱竹、咏竹,皆为画竹“圣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苏轼高尚气节入座的名句。苏轼认为“竹寒而秀”,严寒中众多树木都已落叶成枯,而竹子却不畏严寒仍能展现枝健叶茂的勃勃生机。竹子暗示了他不惧时难并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立身为君子的人生追求。苏轼画竹,高风亮节,风姿绰约,多有记载。苏轼曾十次到达宿州,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在宿州扶疏园石氏画苑为其表兄、亲家、书画收藏家石康伯(幼安)所绘的《墨竹图》(100X66cm)刚劲挺拔,栩栩如生。为长久保存,石康伯之子石坦夫就请人将此图勒于石上建“扶疏亭”珍护之,苏轼之子苏迈专此写《咏宿州扶疏亭》诗以记之,后成为宿州八景之一。苏轼称谓“三益之友”的怪石“石丑而文”,即石头越是怪丑,就越具有文雅之趣,石虽丑但却保留着山的坚毅和刚挺,蕴含着山的峭拔和奇崛,赋予了坚韧生命的活力。其实这就是苏轼自己精神追求的人格化。苏轼的人格灵秀温润,棱角分明,从不畏惧风霜,从不掩饰自我,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苏轼一生酷好怪石,特别对灵璧石情有独钟。苏轼曾多次到灵璧磬云山,与灵璧石园张硕结为好友,提出“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的观点。在元丰二年(1079)即兴为之写下《灵璧张氏园亭记》,又作诗多首并画《丑石风竹图》相赠,张硕也相应赠给苏轼心仪之石成为佳话。苏轼在《咏怪石》一诗中歌颂了怪石的高贵品质,认为怪石不但不丑,而且文的“节概”高不可攀。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云:“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可见,苏轼的“丑石观”得以延展。苏轼笔下的枯木、怪石蕴含着老庄哲学的反向思维方式,用一种辩证的观点去作画。有枯就有生,有丑就有美,枯中含着生,丑中含着美。今天之丑,未必是明天之丑;你认为之丑,他人不一定认为丑。能从“丑”中看到“美”,从“墨”中看出“色”,从“无”看到“有”。展现了苏轼美学思想追求的是一种“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艺术境界,暗合了老庄哲学的思想。苏轼与米芾亦师亦友,书法、绘画同辉,文学、诗赋同妙,饮酒、赏石同好。米芾在《画史》里回忆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的学士黄庭坚常观其诗赋书画,在《题子瞻枯木》一诗中说:“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扬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可见,宋代文人大家米芾、黄庭坚对苏轼以枯木、怪石作画给予敬仰与赞赏。《枯木怪石图》,从构图上看,怪石如蜷曲的卧虎盘踞于左下角,左大右小,左重右轻,有一种势左之感。枯木如即将腾飞的苍龙从石根而出,曲中见挺,右倾向上,盘旋360度后似扇形状的“龙爪沟”微微向左回望并分发向上展开,有一种势右之感,枯木与怪石就形成了张弛起伏、大开大合、顾盼生姿、疏而不散之美。怪石后的数枝幼竹以及枯木根下的几棵枯草恰到好处,活泼了画面,体现了生命的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希望之感。整体上品味,此构图有一种龙腾虎踞之势,吻合着萧城龙腾虎踞的特点,也吻合着道家“大巧若拙,大直若屈”的辩证思想和艺术审美。苏轼作画以书入画,全画大都用淡墨乾笔写出,用笔率简,飘逸灵动,不求形似,颇具神韵。怪石近乎用草书的线条,快速旋转,形成画面的运动感和立体感,尽可能显示出此怪石顽强的生存力和静中寓动的美感。枯木似瘦劲挺拔的篆书笔法而写,多中锋用笔,朴茂多姿。竹叶则如缓缓写出的隶书。作为艺术大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苏轼批“院体画”太匠气,倡导“士夫画”(文人画),主张不求形似,追求“萧散简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对象的精神风貌与深邃的内涵,平中见奇,凡中见新,也就是能够“重神写意”。这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因此苏轼被书画史界定论为“文人画”之鼻祖。苏轼“文人画”思想的创立,得到文人们的推崇,他以枯木、怪石、竹作画被元朝文人画家追捧为一种绘画谱系,到明代倪瓒、董其昌也热衷画枯木怪石图。宋徽宗时期,元祐事件使得苏轼墨迹遭到严重毁坏,以致大量失传,官府又未有收藏,再经过千年朝代更迭和战乱,所以流传下来极为鲜见。现苏轼绘画仅见三件,即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卷》,上海博物馆藏《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前二件争议较大,至今未作定论。这件《枯木竹石图》的出现,符合了苏轼枯木、竹、怪石图的绘画谱系,大都认为较为接近。《枯木怪石图》展拍后引起书画学术界多有论辩,特别认为此图后面的题跋和钤印部分存在疑点较多。无论作品是否真迹,或认为是一件明代之前的临摹本,但就苏轼的这件绘画作品而言也如同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摹本一样,能流传下来实则是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世珍品。文/冯亚
2023-03-17
为苏轼失眠
报纸
张亦培凌晨三点,我失眠了,因为一个古人——他是我在中国历史中唯一偏爱的文人,他迷走在词曲盛行的宋代。他没有李白的不羁,他不及杜甫的悲天悯人。但他多面、独特,我纵观历史,没出现过第二个他。高中以前,厌恶历史的我从未对任何一位古人产生兴趣,更别说热爱。不过他却在课本、作业中一遍遍出现。这一点很多人做到了,比如李白。不过李白在一遍遍加深我对他洒脱不羁的印象,而他则在一遍遍刷新我对他的认识,每一次我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他,一个蜕变的他。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与民同乐的文曲星。说高大上一点可以是文豪世家,皇帝的秘书,宋代的大文学家;说接地气一点,可以是酿酒、烧肉的实验者,在月下饮酒漫步的闲人。苏东坡有太多太多的经历、个性,他的每一个身份都让我着迷。很小的时候,在家中书橱里看到过苏东坡的传记,当时没有翻读,不知何时,那本书不见了踪影。即便没看书,但从外公和妈妈的口中我知道很多苏东坡的故事。后来我偶然看到了历史剧《苏东坡》,对苏东坡产生了更浓的兴趣,特意去买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电视剧相比,林语堂的文笔把苏东坡演绎得更丰富、生动。可是我没有上瘾,没有像以往一样一口气看完一本书。相反地,我心中有着忐忑、有着小小的惧怕,因为在想完全了解他的一生之前,我对他经受的那些苦难已经了解得太多了,心中有着太多的不忍。就像他自己的诗一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满怀一身才气,在最好的皇帝在位期间长大,遇上宋仁宗是苏轼的幸运。可惜仁宗已老,一下子,贪官污吏和苏轼争斗,王安石执着于变法和苏轼对峙,第一任贤良的妻子王弗早逝,不断地被贬谪到最远的边界。正因为已经太了解苏轼,才会害怕看到奸臣一次次地为难他,才不敢去了解他一生所有的坎坷多舛。最喜欢的文章是《喜雨亭记》,张璪、陈公弼本想看好戏让苏签判求雨,却真的求来了大雨,这是苏轼最高兴的一次,让我看到一个多了件官服的百姓、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欢乐。最喜欢的词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白描是苏轼最朴实深切的真情流露。若是能穿越回古代,我是一定要去和苏轼交谈玩乐的。我心疼他,为他感到不甘,我害怕接下来的历史,可是我不会告诉他他以后的路,我也不会去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因为我相信生活是合理的,历史会是最公正的审判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苏轼就是苏轼,正是这样的人生,才会铸就这样的苏轼。十日谈我读经典明日请读一篇《大自然之爱》。
张亦培
2017-04-24
这些精彩亮点,你知道吗?(上)
报纸
儿童戏水区游玩的小孩。本报记者殷勇摄行走在月相栈道。本报记者杨槐摄公园内的彩色塑胶丘陵。本报记者杨槐摄大雁结伴而游。本报记者张玉摄十八座桥每座桥都有故事在美丽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有18座桥。上岛的桥有3座,自南向东北依次为老泉桥、醉月桥和颖滨桥。岛上的景观桥有10座,另有5座道路交通桥。醉月桥是根据苏轼《赤壁赋》和《明月几时有》意境而命名的一座五孔拱桥,建于眉山建市之初,是最早连接东坡岛的人行桥。醉月桥与远景楼、音乐喷泉紧紧相连,相映成趣,已成为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核心景区。入夜,华灯初上,站在桥上望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赏月玩水,别有一番韵味。步入东坡岛,可见岛上有10座景观桥梁。“其命名及文化内容创意是从苏轼典领八州,纵横北宋疆域,所到之处都为百姓办实事,亲民、爱民的史实和诗词文赋中,选取精粹片段和篇章,充分展现苏东坡博大的胸怀,旷达的人生和民胞物与的赤子情怀,使这10座桥成为功德桥、亲民桥、爱民桥。”眉山文化人王晋川告诉记者。的确,只要把嘉祐桥、喜雨桥、徐州桥、明月桥、绿杨桥、西子桥、百坡桥、惠州桥、白鹤桥、载酒桥这10座桥走一遍,就可以粗略体验苏东坡一生的履痕。望月楼上“美人靠”尽赏园内美景吃过晚饭,登上望月楼,吹着晚风,一眼望去有岸边的芦苇、有芦苇旁的白鹭、有洒满湖面的月光。这时你会想到苏东坡,想到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这样的景致在望月楼可以寻到。望月楼为目前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内最大的单体古建筑,全长50多米,呈圆弧形。望月楼与公园内的栈道相连,在公园游玩的市民走累了,可以在楼上的“美人靠”上休憩。当然,“休憩”还只是望月楼的一种基本功能,它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观景。登上望月楼,整个公园的景致尽收眼底。望月楼成为公园的一个观景窗口,让人与自然紧密结合,提升公园的文化气质。儿童戏水区+天伦园老少尽享天伦2000多平方米的沙滩、别致的水景观……这些都在湿地公园的儿童戏水区可以觅得。眉山虽然是内陆城市,美景、沙滩却也能见到。自公园开放以来,沙滩戏水区就成了热度最高的游玩点。“特别是在夏天,儿童戏水区成了许多家庭亲子的乐园。”市民罗先生说,公园内的儿童戏水区有蓝色的“海水”、柔软的细沙,会让你感受到别样的海洋乐趣。离儿童戏水区不远的是专供老年人游玩的天伦园。施工方表示,取名“天伦园”,寓意就是让老年人在这里尽享天伦之乐。天伦园建有彩色塑胶丘陵、健身器材,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健身的好去处。行走在月相栈道体验星月变化月相栈道为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湿地体验栈道,是“东坡水月”主题景点之一,取“月相变化”与“月光如水”之意境,蜿蜒在整个水月滩湿地之上。公园里栈道上的休憩及展示场所的场地、廊架、水榭、廊桥等形成“新月台(新月)、弦月台(上弦月)、望月台(满月)、玉弓台(下弦月)、银钩台(残月)”的趣味变化。栈道联系月牙滩(荷莲展示园)、月漪微步(原生态淌水步道)、森林湿地迷宫、婵娟亭、东坡咏月(东坡诗书艺术长廊)、花月滩(花卉植物游赏)等特色景点,沿途展示湿地植物和湿地自净生态系统。养在湖中心的大雁东坡湖上的精灵经常逛湿地公园的市民会发现,如今的湿地公园又有了新主人,它们是一群大雁。“大雁在湖面上时而低头,时而低飞,那白色的羽毛,黄褐色的喙,悠然的游姿,与东坡湖水的粼粼波光配合得相得益彰。”在公园闲逛的中学生胡雨蝶说,大雁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只白色的帆船在水中荡来荡去,又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映在水面上,那画面真是美不胜收。据了解,东坡湖内的大雁是市园林局去年夏天专门购买投放到东坡岛,为了让它们留在东坡湖,技术人员还对其翅膀进行了修剪,共有43只,养在湖中心的小岛上,有专门的人喂养和照顾,为的是增加公园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建设还在继续未来更加迷人翻阅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图,记者发现,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目前已经建成的核心区位于东坡岛西北侧,占地964亩。“目前建成区还没有规划面积的一半大,整个公园建成后将达到3000亩。”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公园还有中部区域和东部区域仍在建设中,今年还将启动园区服务建筑和地下停车库的建设。据介绍,建成后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内设乡村风情区、三苏文化荟萃区、珍稀竹木展示区、奇花异草博览区、手工艺制作互动区、岷江观赏区、高雅商住区、水上游乐区。“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成为成都都市圈的现代休闲示范区和眉山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亮点。”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几年之后,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将成为眉山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客厅、生态休闲绿洲和都市活力中心,未来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非常值得期待。
2016-01-17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