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全国第十九届苏轼研究学术会议暨苏轼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期刊
2015年10月16—20日,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西华大学联合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全国第十九届苏轼研究学术会议暨苏轼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西华大学举行。
刘清泉[1]
苏轼“杞菊”义解
期刊
从诗文例句搜罗、词语构造分析和修辞方式考察的视角来诠释苏轼诗文中的"杞菊"一词,从而进一步明确"杞菊"的意义。
刘清泉[1]
谈苏轼的和谐博弈观
期刊
文章由苏轼与博弈而论及苏轼的博弈观:《观棋》博弈观;是和谐娱乐、人际博弈观是和谐相处、政治博弈观是和谐竞争、文艺博弈观是和谐发展。
刘清泉[1];王晋川[2]
苏轼与都江堰
期刊
与都江堰相关的苏轼诗文极少,仅存《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和《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苏轼《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1]5165表达了他对同乡的羡慕和对故乡的向往。诗云:籋尽霜须照碧铜,依然春雪在长松。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绳桥看伏龙。莫叹倦游无驷马,要将老健敌千钟。子云三世惟身在,为向西南说病容。
刘清泉[1,2]
第二十一届苏轼学术会议综述
期刊
2017年8月22—25日,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平顶山学院和郏县苏轼文化研究会主办,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和郏县三苏纪念馆共同承办的'纪念苏轼葬郏915周年暨全国第21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的亮点有二:其一,开展纪念苏轼葬郏915周年活动。24日上午,与会学者乘车前往郏县茨芭乡苏坟寺村,参加东坡艺苑揭牌仪式、参观三苏纪念馆并拜谒三苏陵墓。
刘清泉[1,2]
明月几时有——论密州苏轼符号
期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历代文人的递相推崇,互相影响,争相传诵,与密州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情结、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谓之密州苏轼符号或者中秋文化苏轼符号也未尝不可。文章以苏轼的中秋词为例,分析苏轼在中秋明月上涂抹的肖像印记、情感标识和生活密码,论述苏轼中秋词所具有的遗世之清影、哲理之清思和浪漫之清醉的特征。
刘清泉[1]
三苏家庭教育的现代价值
期刊
“一门父子三词客”,“词客”不是词人之意,而是擅长文词的人。“三词客”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合称“三苏”。“三苏”之名,始见于北宋王辟之著《渑水燕谈录》:“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父子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刘清泉[1,2]
谈苏轼的赋税观
期刊
苏轼反对苛税,主张薄赋税,即反对重税,主张轻税。所谓"薄赋税",就是减少榨取、减轻赋税之意。这些主张是苏轼德治仁政政治理想的体现。苏轼反对弊税,主张较赋税,即主张废除劣税,改良弊税。所谓"较赋税",就是考察、比较税法施行的效果对百姓是否有利,考察、比较只是手段,辨别优劣才是目的。他在上书朝廷的奏折中,主张免"五谷力胜税"、罢"赋税赏格钱",反对施行或废除"免役法",以及关于"折变"的意见可以看出他的赋税观。
刘清泉[1]
郏县苏轼符号——谈苏轼的丧葬观
期刊
郏县三苏坟虽然曾被夷为平地,以至"莫知谁何",如今的三苏坟是否真茔尚待考证,但是三苏坟已然衍化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三苏尤其是苏轼丧葬观的载体。从苏轼进入仕途至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至贬谪惠州、儋州之前,以及贬谪惠州、儋州之后苏轼关于丧葬的言论,可知他归葬祖茔、安葬随缘、安葬海外、归骨眉山、安葬郏城的变化过程,可知他的故乡情结和随遇而安,苏轼不循旧俗、顺应天命、临时随宜的自然丧葬观,仍然值得今人发扬光大。
刘清泉[1]
坐禅与吟诗:贾岛的佛禅因缘
期刊
贾岛诗中交往的僧人较多,宗派身份较复杂,但他与南宗禅师关系更密切,更信奉南禅宗旨。贾岛诗中描写的佛教生活,最突出的是坐禅,特别是霜天雪夜的独自静坐。南宗禅只反对把坐禅当做成佛的唯一途径,并非取消坐禅。在中晚唐时代,坐禅仍是南宗基本行仪之一。贾岛诗中方外题材占很大比例,对僧人生活和僧居环境的偏爱,使得其诗风充满“僧味”,形成诗中“以鸟对僧”的独特现象。好用清寒孤寂的形容词和名词,则使得其诗风偏向“冷格”。《二南密旨》与贾岛诗学观念相通,晚唐诗格类著作受其影响,被称为“贾岛格”。“诗为儒者禅”的说法化解了贾岛作诗带“僧味”与论诗崇儒家之间的矛盾。
周裕锴[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