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春风》为苏轼第一大草书
报纸
本报讯(记者苏晓春)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书画鉴赏家徐启雄日前向记者透露:经过数月的考证与研究,他确认名为《春风》的大幅中堂大轴草书是900多年前北宋苏东坡的真迹,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通过民间渠道流传下来的苏轼书法手迹。徐启雄的鉴证得到了浙江画院院长池沙鸿的肯定。他告诉记者:徐启雄能以如此严谨的态度来义务鉴定这幅作品,其治学精神值得学习,但由于苏轼的书法作品意义非同寻常,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对这幅作品作进一步研究。3个月前,一位海外的神秘藏家带着这幅作品找到徐启雄,请求帮忙鉴定真伪。这幅长165厘米、宽65厘米、仅存内芯的中堂大轴,部分纸面已腐化剥落,上书“春风□宝马人在画图中”,中间残缺一字,每个字的长、宽都有30厘米左右,而最后的“中”字竟长达62厘米。作品下方落款为“苏轼”,另有“苏轼”、“东坡居士”两枚依稀可辨的印章。徐启雄告诉记者,苏轼的传世手迹现存只有数十件,均藏于北京、台北等地博物馆。如果这样大幅的草书作品确是其真迹的话,价值不可估量。徐启雄介绍说,他先把《春风》中的9个字在苏轼诸多书帖中一一找到,再逐一对应起来,发现《春风》的字形、笔迹与苏轼《洞庭春色赋》、《西山帖》等字帖均很像。接着他又采用笔对法,将《春风》中每一个字的构成特征、行笔习性、书写规律一一拆解开来,经过与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州寒食诗》、碑刻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字帖仔细对照,发现“如一人笔迹所写”。为进一步科学、严谨地求证《春风》的真伪,徐启雄还采用了计算机字符编码和解码分析技术,找到了《春风》中强烈的字符特征即“个性字”,如“图”的“国字框”状似圆圈,“人”的字形动感飘逸,“中”中间的竖直一笔运笔疾速直下而又戛然止笔、了无痕迹,这些“个性字”在同样是苏轼大字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能找到,并且是此前和同时期书法家所没有的。经过反复认真的比对、分析,徐启雄确信《春风》是苏轼的真迹。而且苏轼其他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中,字号最大的超不过鸡蛋、手掌大,像《春风》这样每个字的长、宽都有30厘米左右,堪称是其存世书法作品中书面最大、用笔最大、字型最大、气魄最大的“第一大草书手迹”。
2008-01-04
古代学霸如何炼成
报纸
高考即将来临,高三学子迎来了为梦想冲刺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也是文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今天,我们看看“最少年”的白居易、“学霸”苏轼、“最执着”的蒲松龄的那些科考往事。白居易:畅销诗人考场得意唐代诗人白居易,五岁能作诗,而且后天依然非常用功。他在《与元九书》里自述道:“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古成疮,手肘成胝。”或许是因为他读书太过于用功,所以影响了健康,年纪轻轻就“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刻苦用功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时拜访诗人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到他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白居易声名大噪,他的诗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甚至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可谓是当时的“畅销诗人”。在名声的加持之下,白居易的科举之路也比较顺利,他在二十八岁时中第四名进士,而当年全国仅录取了十七名。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白居易意气风发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名列甲等,从此走上了仕途。韩愈:六次落榜的文坛领袖韩愈,被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连大文豪苏轼也是他的忠实“粉丝”,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然而,他的应试之路却充满了波折。韩愈自幼苦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鸡鸣而起,孜孜研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然而,这样勤奋的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韩愈看了主题灵感一来,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到了第四次考试,他把去年的文章又重新写上考卷,这次的主考官却觉得很好,于是他终于榜上有名。在唐代,及第的进士要想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然而,韩愈在吏部考试中又接连失败了三次,只能作诗自叹:“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直到34岁那年,他才终于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苏轼:“学霸”就是任性苏轼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在二十岁那年,苏轼就跟随父亲苏洵和兄弟苏辙离开家乡,千里迢迢进京去赶考。当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谓是眼前一亮,以为如此好文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由于怕引起旁人风言风语,于是将此文只评为第二。最后拆卷以后,他才发现是苏轼的作品。据陆游《老学庵笔记》、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欧阳修对苏轼此篇文章赞叹不已,跟他讨教一个典故的出处,苏轼坦率直言:“何须出处!”欧阳修听后不仅没有懊恼,还十分感慨:“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也表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此后,苏轼接着参加了北宋更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获三等并走入仕途。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共举行御试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过四十余人,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四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本霸”了。孟浩然:朋友遍天下无“进身之机”孟浩然出身于书香世家,早年隐居于鹿门山,“以诗自适”。弱冠后,辞亲远行,“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在远行路上,孟浩然结识了张九龄、李白、王昌龄、王维、张子容等众多朋友。据学者统计,如今孟浩然留下来的诗作有260多首,其中仅交往赠答诗就有130多首。孟浩然也曾有过“高光时刻”。39岁时,孟浩然第一次赴长安,虽未能高中,却因在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名气都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不过被接见时却因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诗“得罪”了唐玄宗,引得玄宗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而后孟浩然再次赴长安求仕,仍不仕。虽仕途困顿,不过孟浩然为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人缘好,又有诗才,归隐后便寄情山水,终“病疽背卒”。金圣叹:总写“零分作文”的“奇才作家”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自称“以吾之才,入学如取芥耳”。现实却是,他曾三次名落孙山,落榜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有一次试题为“西子来矣”,本意是以西施曲线救国一事来写作文,结果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考官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金圣叹是“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虽然总写“零分作文”,但是金圣叹却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评为“六大才子书”,做了自己批注的点评版。这些点评版极为畅销,“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蒲松龄:半生为科考场场皆落榜蒲松龄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赋,曾以“神童”之称闻名乡里。他19岁时就考中秀才,但接下来的52年,他参加了44次考试却次次落榜。其中有一次落榜,竟是因为蒲松龄在书写时漏掉了一页。据记载,清代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定,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个字,且必须按页码顺序书写。蒲松龄这种“越幅”(俗称跨页,页码不相连接)的行为违反了规定,不仅被取消考试资格,还被张榜公布于世。他曾慨叹自己:“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71岁时,蒲松龄再次赴考,终于被破例增补为“岁贡生”。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虽科举之路坎坷,却因创作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声名大振。如今,《聊斋志异》在世界各地已有近20余种语言译本,许多故事也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受到观众的喜爱。结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如今的高考,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过程中,必然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话又说回来,考试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金榜题名自然得意,纵使名落孙山,也可以从他处寻得人生的意义,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据《光明日报》报道varurlPad="../content/202207/13/content_10642.html";varqrcode=newQRCode(document.getElementById("qrcode"),{text:'http://60.31.144.235:29280/paper/wap/'+urlPad.split("../../../")[1],width:100,height:100});functionmakeCode(){varelText=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if(!elText.value){alert("Inputatext");elText.focus();return;}qrcode.makeCode(elText.value);}makeCode();$("#text").on("blur",function(){makeCode();}).on("keydown",function(e){if(e.keyCode==13){makeCode();}});[手机扫一扫]
2022-07-13
注销公告
报纸
凉城县史田旺养殖场股东(大)会于2021年12月30日决议解散养殖场,并于同日成立了养殖场清算组,请养殖场债权人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45日内,向本养殖场清算组申报债权。联系人:史田旺;联系电话:18247454096;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三苏木赵家村,邮编:013750凉城县史田旺养殖场清算组2021年12月30日varurlPad="../content/202112/31/content_2656.html";varqrcode=newQRCode(document.getElementById("qrcode"),{text:'http://60.31.144.235:29280/paper/wap/'+urlPad.split("../../../")[1],width:100,height:100});functionmakeCode(){varelText=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if(!elText.value){alert("Inputatext");elText.focus();return;}qrcode.makeCode(elText.value);}makeCode();$("#text").on("blur",function(){makeCode();}).on("keydown",function(e){if(e.keyCode==13){makeCode();}});[手机扫一扫]
2021-12-31
古今独存的“这一个”
报纸
我是彻头彻尾的“苏粉”。前几天去四川,有机会去拜谒了离成都不远的三苏祠。回来和朋友讲起感受,就有人谈起于坚的《朝苏记》。因为最近正想写写苏东坡,立刻找来看。薄薄一本,但文字简奥,时有洞见,不能快读。差不多一周才读完。随后,我还写了一首七绝:朝苏何必泛行舟,眉岭黄儋与惠州。但有煌煌诗册证,神祇原本在心头。说神祇,就是苏东坡。于坚说中国人以文为神。显然,文之神,就长着苏东坡的面孔。看上去,对于坚“朝苏”之“朝”不以为然,但其实在我是颇为称道之意。因为于坚不仅是朝“眉岭黄儋与惠州”,也朝了“煌煌诗册”,而且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唯其如此,苏东坡方能“才出脚头,又上心头”。实事求是地说,这本《朝苏记》,是我最近看过的若干关于苏东坡的著作里边最深刻的一本。他是诗人于坚隔着一千年的时空,对另一个伟大诗人苏东坡的问候和敬意。从结构上,作者实际上从用两条线索来展开的,一条线索就是他忠实地沿着苏东坡一生的主要行迹,从四川老家,一直到最后流放地儋州。当然,着重强调的地点,仍然是苏东坡一生中居住时间更长、生命印迹更深、诗文创作更丰富的眉山、开封、杭州、黄州、惠州和儋州,其他待的时间较长的陕西、密州、湖州、常州等,只是略有提及,而匆匆一行的定州之类,就几乎没有出现。这种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着墨方式,比及以类似方式写史状人的余秋雨、韦力诸先生,都显得更成熟和专注。在这样的行走中,于坚先生看到的,皆是“有我之境”,他是带着预设、带着期待也带着一种文化的乡愁来看的。这是绕到背后看到的苏东坡,非能新鲜出炉,但得古色古香。关于这一点,于坚在书中有着感性的回顾:四十多年来,朝拜苏轼的故乡一直是我的夙愿。也许那个圣地在无数时间之后,面目全非,原址随风而散,但那块地还在,天空还在,盐巴还在;某种诞生过圣者的气象、氛围、土色、味道、日光、星光……还在。另一条线索若隐若现,正是苏东坡的诗文。于坚先生是文学中人,但他写东坡,却不全是文学视角,而更多是思想视角。他力图在历史时空的交汇点,还原苏东坡何以如此思想,如此感悟,乃至如此喜乐和憎恶。在这样的玄思之下,苏东坡就不仅仅是“伟大的人”,而是古今独存的“这一个”。令我感触深刻的,是他最后的一段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文道法自然,师从造化,苏轼是伟大实践者。借着这些不朽的文字,我们仿佛还可以遇见苏轼,我们依然可以再次觉悟何谓生活;再次思考,我们是谁,来自何处,要到哪里去。这是对“这一个”的感悟,是终极探寻,是拈花一笑般的彻悟。看到这里,对于何为不朽,何为永恒,我们突然就有些明白了。
2023-10-27
废品变宝装点校园
报纸
废品变宝装点校园。近日,笔者在东坡区苏辙小学“文气楼”底楼看见,绿化区内摆放着上百个五颜六色的花盆,而这些“花盆”全是由废旧饭菜桶和旧轮胎制作的。孩子们在美术老师指导下,用各色图案将一个个残缺的不锈钢饭菜桶、黑漆漆的旧轮胎进行装饰,让废旧物品焕发生机,装点校园。环顾校园,花园内都有学生原创的环保标语,每个垃圾桶盖上均有学生绘制的环保画。这样的环境教育,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刘继忠文艳红摄
2019-11-21
苏轼与《凌虚台记》
报纸
□王向峰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时中进士,不久即首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在嘉祐八年,顶头上司知府陈希亮修筑了凌虚台,请苏轼为台作记,苏轼出于其庄禅思想的外物不可久恃的心理,本不愿为凌虚台作记,然而长官所托,难辞其请,还是写下了一篇《凌虚台记》。此文足可与《赤壁赋》比美。苏轼在勉为其难的文章中,以兴废无常的哲理,说明“物之废兴成毀,不可得而知也”;而“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意即这台修不修都没有什么必要,因为作为物质层面的东西,不会是长在长存的,言外之意在于为官要造福于一方,更为永世不朽的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才是“世有足恃者”。但是在文中苏轼对此只是轻轻一点,没有直接发表更多不应修台的原因,因为同是从科举道路走上官位的陈希亮,不会不知道这里说的是《左传》中的“三不朽”。苏轼说宫殿建筑不足恃,他以距凤翔周边不远的秦汉隋唐的四代宫殿的废墟现状为例,预言未来的凌虚台也难免会成为废墟的命运。文中说道:“尝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公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苏轼以凤翔这个地方的小景致,与秦汉隋唐四朝的皇家距此并不算太遥远的宫殿建筑对比,预示这座凌虚台岂不是要速步后尘而成为废墟么!苏轼此文,与其说是记新台之建成,不如说是对于历史上四朝皇家废墟的凭吊。而且知府修台,有满腹自得之意,要苏轼作文记盛,是要他这位誉满京都的才子给颂扬几句,不料却被一肚子装的尽是“不合时宜”的苏轼给泼了一头冷水,说的全是丧气话;这与鲁迅在《立论》中写的那位祝贺人家生儿子的贺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实话,同样是真实而却不好听又不宜说的实话。但是知府陈希亮非常大度,既没有责怪苏轼,也没有要他按自己的初衷重作一篇,而是把苏文一字不易地刻在了石碑上。刻有苏轼这篇深含哲理文字的石碑,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早已与秦汉隋唐的皇家建筑同朽,而文章却存留于《苏轼文集》和《古文观止》当中。我的学生杜秀林是凤翔人,我与她说起了苏轼在凤翔为官和为知府修的凌虚台作记之事,日久年深,遗迹荡然,她却不知有此故实。2017年她博士毕业后,回凤翔探亲,专门为凌虚台事进行一番考察,之后把一个重大发现告诉了我:凌虚台在原址重修了,建筑非常堂皇,新立石碑,苏轼的《凌虚台记》全文刻于碑上。同时她还给我发来了高台与碑刻的照片。凤翔重修的凌虚台和刻有苏文的石碑,虽然是仿制的文物,但也有其历史与文化的意义,能让人看到苏轼为人之率真,秉持哲理之高妙,辞采情思之丰厚,预言史证之不虚,知府胸怀之通达,等等。我对苏轼在凤翔为官的经历和他的《凌虚台记》都特别关注,感到他能把一个修台之事写得那么意蕴深厚,进入历史而又能透识历史规律,用极富于诗意的语言,写出那么好的美文,几乎每一句都是纯粹律诗的文词,他好像在与知府陈希亮打赌:你不听我劝告修的凌虚台,将会与四朝宫殿颓圯于荒烟丘垅之中,而最后不会烟消云散的只有作为言辞而立的《凌虚台记》。历史证明果然如此。我读《凌虚台记》,感触甚深,循苏公的文意,写成了一首七律,也算是读苏轼文章的一则笔记:知府南山新筑台,废兴成毁不须猜。隋炀仁寿知何在,汉武长杨作土埋。破瓦颓垣思旧梦,野田荒草诉余哀。人生得失忽来往,岂有凌虚足恃哉!
王向峰
2021-03-09
全力以赴 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报纸
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宣传防控工作,确保全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近日,东坡区各乡镇积极行动,通过开展适度规模养殖场非洲猪瘟防控防疫标准化建设现场会、食品安全培训会等方式,切实做好该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三苏镇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确保辖区群众饮食安全,2018年12月28日,东坡区三苏镇召开非洲猪瘟防控暨食品安全培训会,辖区学校、幼儿园、敬老院食堂、中小型餐饮负责人共计82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非洲猪瘟防控文件精神,学习了《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发放了《餐厨废弃物处置记录表》《防控非洲猪瘟告知书》《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猪肉进货台账》及“禁止将泔水等餐厨垃圾喂猪”等资料和标识。同时,各参会人员签订了《非洲猪瘟防控承诺书》。会议要求,餐饮从业人员要认清形势,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握好每一个防控环节;要认真学习食品安全基本知识,了解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严把原料购进关,以猪肉和猪肉产品为重点,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严格做好餐厨垃圾的处置登记,严禁向生猪养殖户提供餐厨废弃物。据悉,下一步,三苏镇还将继续加大对餐饮单位、农贸市场的监管力度,同时做好对餐饮从业人员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面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刘进泉本报记者蹇玮杰土地乡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保障生猪养殖业安全和市场供应稳定,2018年12月28日,东坡区土地乡邀请该区疾控中心相关专家组织召开土地乡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提升推进暨规模养殖户培训会。该乡村组干部及全体生猪规模养殖户参会。会上,专家就非洲猪瘟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方式方法等进行了专题培训。号召大家要充分认识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会议强调,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所有人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明确责任分工,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到户”的分工模式;要明确业主主体责任,实行“谁养殖谁负责”责任制;乡食药监所和畜牧站要联合对泔水喂猪问题进行再排查,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本报记者蹇玮杰金花乡近日,东坡区金花乡组织各村组书记、主任,驻村干部及辖区内规模养殖户召开适度规模养殖场非洲猪瘟防控防疫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安排部署该乡非洲猪瘟防控防疫及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会上就该乡养殖场粪污处理、异位发酵床处理等作了详细介绍,并要求各养殖户要严格按照种养循环达标要求建设养殖场,做到无粪污直排、偷排、漏排等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要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动物疫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养殖布局,大力推行适度规模化养殖,实行集中建圈饲养,将标准化圈舍改建、粪污处理、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列为资金重点支持环节。会后,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养殖场消毒室、消毒池、无害化处理室、异位发酵床等。顾雅丽见习记者胡秉曦
2019-01-07
三苏家风 润泽后人
报纸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罗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近日,由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主办的“快乐小东坡家庭童乐”苏门家风家训活动开展直播,以苏门一族的教子故事为引导,探寻苏门家风中的家庭教育,并结合当下家庭教育的误区,启迪家长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活动一开始,活动主讲人通过苏门家风家训,向直播间的家长讲述了家风的重要性。随后,主讲人介绍了苏母以范滂英勇就义的典故告诫孩子要坚定信念的故事,向家长展示了在家庭教育中要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成长。最后,活动总结了“家长眼中的孩子,其实是家长自己”“爱是教育子女的基石”“孩子并非完美,爱要始终如一”“家长教孩子一万遍,都不如让孩子来亲身实践”等家庭教育方式,助力家长们的教育之旅更省心。“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通过参与直播这样新颖的线上课堂形式,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苏门家风家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参加活动的市民丁晴表示。
罗端
2022-03-25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 医生:不要超过三百克
报纸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宋美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眼下正是一年一度荔枝集中上市的季节,香甜可口的荔枝让人一不小心就停不住嘴。6月13日,我市医疗机构营养科、中医科医生均提醒:日啖荔枝三百颗,当心犯上“荔枝病”。“荔枝的果糖含量约为16%,几乎是西瓜的两倍,属于高糖食物。空腹、大量吃,会使人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副科长、主任医师黄秋菊说。看到这里,也许不少读者会有疑问:“荔枝这么甜,怎么吃多了血糖不升反降,还会让人低血糖?”黄秋菊解释道,荔枝含有大量果糖,果糖进入人体后需经过肝脏转换成葡萄糖才能被身体吸收。这个转换过程需要能量参与,而空腹时人体缺乏能量,果糖来不及转换成葡萄糖时,人体就会开启“降糖”模式——分泌大量胰岛素降低血糖,导致低血糖发生。低血糖会使人出现头晕、乏力、出汗、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严重的还有可能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其实不光是荔枝,空腹大量食用其他果糖含量高的食物或饮料也会出现相似症状。只不过由于荔枝上市季节集中,因食用荔枝不当导致的病症也往往集中出现,形成了一种季节性的“荔枝病”。除食用不当易导致低血糖外,多吃荔枝还会让人上火。市工人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宏生说,今年夏季降雨多,易增湿热体质。而中医认为,荔枝是温燥类食物,大量食用荔枝会让脾胃虚弱的人“虚不受补”,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2020年,一名已经痊愈出院的肝脓肿患者因在短时间内吃了4斤多的荔枝,体内湿热淤积,导致疾病复发。”有25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张宏生还遇到过这样的险情。荔枝虽美味,食用却有讲究。两名医生均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和脾胃虚弱者多吃荔枝,老人和小孩吃荔枝更要减量。其他人群在享用荔枝时,也要注意几个要点,方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免受“荔枝病”的困扰。首先是避免空腹食用荔枝。适宜食用荔枝的时间是正餐后半小时左右。其次是控制食用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改成“日啖荔枝三百克”。如果食用荔枝后出现低血糖症状,可立即摄入糖果、粥、米饭等易消化、糖类丰富的食物并及时就医。
宋美玲
2022-06-15
2万斤甜柿滞销急寻销路
报纸
11月18日,在郏县王圪垱村的柿子园里,65岁的李科大爷指着满树的柿子愁容满面地告诉记者:“富有甜柿已经全部成熟了,但是没有销售渠道,我们总不能看着优质的柿子烂在果园里,真愁人,恳请何难帮忙栏目帮帮我。”李科大爷2004年在自家的3亩多耕地上种植了富有甜柿。儿子女儿都在外打工,柿园全靠年过六旬的老两口打理,他们坚持用农家肥培育有机水果,辛勤的劳作终于等来了柿树的盛果期,但现在看着满树金黄的甜柿,他们却高兴不起来。李科大爷说:“富有甜柿,皮薄个大,自然脱涩,口感很好,摘下来就能吃,而且我们这是采用有机方式种植的,食用起来更安全更营养。希望大家都能帮帮我们老两口,让这么好的柿子都能销售出去。”如果您想奉献一份爱心,购买甜柿或有好的销售渠道,请与李科大爷联系,可通过快递将甜柿发送给您。李科大爷的甜柿快递5斤装30元,如果进园采摘可免费送一斤。地址:郏县薛店镇王圪垱村(三苏路口向西1000米路南靠近汝河边)李科电话:15836934453帮忙记者丁需学
2017-11-27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