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期刊
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型阶段的两宋,其商品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当时主导性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但宋代商品经济无疑呈现出划时代的发展变化:坊市制度的打破,商业大都市的形成,草市、墟市的繁盛与经济型市镇的崛起,商业活动的活跃,坊郭户籍的出现,社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税比重的增大,都表明当时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封建国家惠商政策的实行以及宋代经济观念的转变和富商大贾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郭学信[1];张素英[1]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期刊
《事林廣記》是南宋陳元覯編纂的日用類書,此書在元明時期有多種版本刊行。現存最早泰定二年(一三二五)刊本《事林廣記》在中國本土很早就已散佚,而日本所藏元禄十二年(一六九九)刊和刻本即此元刊本的覆刻本。唐圭璋先生編纂《全宋詞》之際就曾請中田勇次郎先生調查此和刻本,並抄得宋詞九首。和刻本《事林廣記》對於《全宋詞》的編纂乃至宋詞的研究,其作爲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和刻本《事林廣記》中録有《全宋詞》未收詞六首,可補其遣漏。本文重點就此《迎仙客》詞六首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考論。
[日]萩原正樹[1];靳春雨(譯)[1]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
期刊
本文回顾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来国内苏轼文学研究的进展。根据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介绍了九十年代学者们运用新方法,从新的角度对苏轼人生观、文艺观及其诗、词、文赋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
侯怡敏[1]
南宋四灵简论
期刊
“四灵”是指南宋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徐照(?——1211)字道晖,又字灵晖,号山民。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或作灵困)翁卷(生卒年来详)字续古,又字灵舒。赵师秀(?——1220)字紫芝,又字灵秀,也称灵芝。
陈增杰
钱南园书苏轼和陶诗真迹介绍
期刊
纪仁
摄影的画意与诗意
期刊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诗画本来就具有相生相融的关系。齐白石曾自谓:“我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有人认为这是他对自己的诗过分自信了,我倒觉得是他认识到了诗的根基性作用。苏轼还有名句曰:“粗缙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对诗的作用的形象性诠释。
苏轼佚诗辨正
期刊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与《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辑得苏轼佚诗、佚句若干,功不可没。但其中有的并非苏轼诗,而是他人之作;有的见于正集,乃重复收录。本文举出二书所收苏轼佚诗佚句共24例,并作了辨正。
马德富[1]
宋代笔记“艺术史微观叙事”论题的提出与学理辨析
期刊
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通过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微观叙事”在艺术笔记中的勃兴现象、缘由与价值,发现这一叙事模式不仅是唐宋艺术史论传统的一个新发展,而且在当时和后世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中成为元、明、清艺术著述家使用的主要叙事方式。因此,推进“艺术史微观叙事”论题的深入探讨,既是重审中国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又是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李浩然[1]
秀润清畅——赵孟頫书苏东坡《赤壁赋》欣赏
期刊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将家藏孤本《兰亭序》一跋再跋而达到十三跋,其崇尚复古的艺术观可见一斑。总体来说,南宋书法怯弱,无韵少法,作为宋室后裔的赵孟頫却将书法的光彩重现,力挽狂澜,将元代的书法艺术推向高峰。赵孟頫以二王为基,旁及褚遂良、虞世南、李北海等,不涉宋迹,面貌清雅中和,秀丽可人。其用笔娴熟,并将二王笔法简化,从而降低了用笔的难度,但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精美之气,珠圆玉润,无懈可击,绝非几年功夫可成。本期所刊为赵孟頫书苏东坡《赤壁赋》,以楷为主,掺以行意,秀润清畅,雅俗共赏,实为临习佳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硬笔临写,并将临习之作(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于2007年3月15日前寄往本刊编辑部,信封注明“二月竞临”字样。本刊将选择部分临作刊登于第四期杂志。
由苏轼论“茶”观其蜀学旨归
期刊
苏轼对“茶”的论述与阐释,在揭明人生境界的同时,也交代其蜀学旨归。从哲学诠释看,苏轼以“茶”论“性命自得”,有别朱熹以“茶”论“至严至和”。从历史境遇看,苏轼以“茶”论“识此闲趣”,坦然对待“乌台诗案”的诬陷。从文学创作看,苏轼以“茶”论“竭力许国”,借《叶嘉传》表达自己报国心愿。通过苏轼对“茶”的阐释,可见苏轼之学虽内含博杂,却不是朱熹批评的“杂学”,而是以儒学为其治学根底,体现其文道兼具、洒落旷达、报国治世的蜀学旨归。
魏子钦[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